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

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
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

东方大河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差异东方大河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度和

中国。西方海洋文明

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

主要构成

纬度较低,普遍地势平坦,

靠近海岸,纬度较高,气候地理环境的

气候炎热湿润,以冲积平原地

相对寒冷,森林植被茂密,河形为主,适宜农作物生产。流众多,交通运输不便。

差异

文明特征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

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农

业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保守,易

固步自封,但其收容较强。这种

地理环境易产生集权的大一统

国家。诞生于两河的巴比伦、

亚述和波斯都是这种。而且这

些文明也都是农业文明。

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

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

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

的基本需要,所以农业很发达。

大河文明以农耕经济为基本

形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

较强。

发展情况

性格特征

制度吃勤劳勇敢、朴实敦厚、安

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性格。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都经历了

奴隶社会,但中国等级森严,

实行世袭制,一般是长子继承

王位。

中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大一统

的国家,出现了三皇五帝。有外向开拓精神,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座落在爱琴海边的希腊半岛土地有限,商业活动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而希腊的商业活动又主要依靠海上贸易,所以作为海洋文明代表的希腊文明比农业文明更加开放。

可耕地的面积较少,农耕文明发展空间小,陆路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便选择了海洋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滨海地区拥有渔盐之利和交通之便,工商业便应运而生。

地中海文明以外向发展和商品经济为基本特征。

酷爱自由、敢于冒险、善于想象、思绪如云彩变幻无穷的海洋民族性格。古希腊实行元老院制度,没有世袭制,带有民主共和的形式。

希腊是城邦制,各城邦之间无臣属关系。

西方文化宗教

‘西方文化1.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西方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以人为本In the attitude towards religion, the West showed a longing for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the value of people-oriented 2.源头The source of culture: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Ancient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ancient Hebrew civilization 3.古希腊:奠定理性认识基础Lay the foundation for rational knowledge 古希伯来:提供宗教尺度Provide religious scale 4.基督教是主流Christianity is the mainstream 发展5.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奠定思想基础,影响发展方向Greek philosophy into Christianity, to complete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knowledge, behavior and faith of the integration, lai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and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ulture 6.基督教从犹太教继承了一神论,古希伯来律法观,契约观,古罗马法律思想西方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Christianity inherited the monotheism from Judaism, the ancient Hebrew law view, the view of contract, the ancient Roman legal thought Western legal system laid the foundation 基督教7.人的存在有限和有罪The existence of man is limited and guilty 8.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魂属于上帝,肉体属于自己Man is the combination of soul and body, the soul belongs to God, the body belongs to oneself 宗教理念Religious philosophy1.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是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巨大的作用The idea of God is the foundation and pillar of Western cultural values and has a great effect on Western society 2.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是由上帝预先安排和决定的Everything that happens in the world is pre-arranged and decided by God 3.上帝是人的尺度God is the scale of man 以爱拯救罪感Save the sins with loveA罪感Guilt原罪sin B爱感Love feeling上帝通过基督来显示对众人的爱God shows the love of the people through Christ,上帝之爱是精神之爱的最高形式,爱是基督教最大的律法,爱感使人们从罪感中解脱God's love is the highest form of spiritual love, love is the greatest law of Christianity, love so that people from the sense of relief,'爱的宗教,知罪会改的宗教‘ Christianity is a monotheistic(一神论的)religion based on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Jesus Christ, who serves as the focal point for the religion.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religion, with over 2.4 billion followers, or 33%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known as Christians. Christians believe that Jesus is the Son of God and the savior of humanity whose coming as the Messiah (the Christ)弥撒was prophesied in the Old Testament。 The central tenet of Christianity is the belief in Jesus as the Son of God and the Messiah (Christ). Christians believe that Jesus, as the Messiah, was anointed by God as savior of humanity, and hold that Jesus' coming was the fulfillment of messianic prophecies of the Old Testament. The Christian concept of the Messiah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he contemporary Jewish concept. The core Christian belief is that through belief in and acceptance of th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of Jesus, sinful humans can be reconciled to God and thereby are offered salvation and the promise of eternal life.generally Christians believe that Jesus is God incarnate and "true God and true man" (or both fully divine and fully human).基督教的中心宗旨是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和弥赛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

14--18世界中西文明的碰撞和交融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世界与中国(14-----18世纪)之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高考真题】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学习目标】 1.明确掌握十四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中国的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基本史实。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明清时期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和发展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世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导入复习】 【概念解析】: 文明的碰撞:西方文明的扩张,中西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排斥。 文明的交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一、知识结构(14、15世纪—18世纪中期)(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演进状况 二、中西文明的碰撞 材料一明清之际,在中国学界出现了一股西学风潮,它在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清新气息的同时,也引起了中国各阶层保守人士的竭力反对,因为传教士们所宣扬的基督教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异和分歧,而他们传播的科学知识仅是传教士们传教的辅助活动,更基于传统的华夷之见,清初的保守派官员杨光先提出“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的高调,向西方传教士发难,后由于西方教会内部的礼仪之争,进而扩大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的歧异,1704年罗马教宗克勤门十一世发布上谕,明令中国信徒禁止祭祖祭孔,干涉中国内政,引起罗马教廷与满清王朝廷之间教权与皇权的对歧与冲突,到雍正皇帝时终于颁发了禁教令,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逐渐被禁止,由此开始了120年的禁教时期,经西洋传教士吹起的“西学之风”也渐趋衰落下去。

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试论东西方文明发展与地域的关系 汤谨熙12040032035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内容提要:东西双方自古相隔整个欧亚大陆,在千余年的岁月中,虽然有着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连接,但由于科技和地 域的限制,双方的交流并不能频繁的进行,所以它们基 本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本文试论东西方在各自独 立的发展状态下与地域的关系。 关键词:东西方文明地域演变古代环境规律 一、古代西方文明与地域 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只能将目光放向爱琴海沿岸,那正是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源地。爱琴海地区独特的多良港,多山,土地贫瘠的环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理性与辉煌。 (一)地域与经济 爱琴海地区土地贫瘠,但是其拥有大量的良港,这使得希腊人无法大规模的发展农业来满足自身需要,迫使希腊人只能通过海上贸易来获取生活物资。这使得整个古希腊的经济呈现一种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海洋性特征,使他们与海洋结下了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使得它们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单纯一个民族不能完全靠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必须通过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贸易来换取必需品。这种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之后的西方,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在

航海大发现之后,殖民主义兴起也与西方对外部的依赖有很大关系。 此外,这种独特的海洋属性赋予了希腊人冒险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在西方文明中一代代的延续了下来,使得西方拥有一种强烈的商业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的世界,去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间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地域与政治 希腊的气候温和,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较为适宜人类居住。法国学者丹纳在论及希腊气候对希腊的影响时说:“这样温和气候中 成长的民族,一定比别的民族发展更快更和谐。没有酷热使人消沉或懒惰,没有寒冷使人僵硬迟钝。”不断的航海冒险,易于培养人民的 独立性和平等观念。 虽然,希腊半岛的生存环境稳定,但它的内部并不是个统一的整体,它分成了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城邦,并且它们之间的斗争也十分严重。希腊处于一个相对松散的形式之下,可每个城邦内部相对又比较紧密。个人的独立和平等需要一个平台去得到实现,这种结构恰好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能满足自我权利的环境。因此西方文明的民主制度的萌芽在希腊诞生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在一部分人范围内的民主,可是它是现代民主的先祖。 (三)地域与文化 古代希腊文明的海洋特性使它更容易接受其它文化的东西,所以在古希腊时代,在地中海东岸的几个古老文明的交流频繁,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古代在地中海东岸的辉煌文明。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浅议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摘要: 宗教自古以来对我们中西方的文明有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说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就佛教和基督教进行对比,主要分析两者发展过程和文化上的差异,旨在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宗教文化。 关键词: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佛教、基督教 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中西方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 早在秦汉初期,中印文化交流便已出现,佛教盛行印度,国王派遣佛教徒云游四方,传播佛教,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产生 《圣经》上记载:犹太人耶稣在30岁开始在犹太省的犹太人群中传道,并在罗马取得成功。从2世纪末起,罗马帝国内忧外患,人们从动荡不安的现时中逃离,投身宗教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统治阶级也急需为即将破灭的罗马王朝寻求思想支柱,这为基督教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从此,基督教进一步一步迈上了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峰。 由此可见,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及西方的发展方式差异 1、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存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佛教在中国不问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汉化佛教:此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主要传播活动仍是佛典翻译,这个阶段的译经工作为以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2)南北朝佛教:有了佛典翻译作基础,此期佛典更足被大量翻译,并且中国僧侣开始自创佛学论著,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 (3)隋唐佛教: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趋势加强,佛教发展空前繁荣,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4)宋元明清佛教:此阶段佛教由盛转衰。北宋统治者虽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但是并无新宗派产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只是利用佛教帮他巩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权。清朝末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佛学研究者,但在佛教理论方面,并无创新。 2、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主要发展时期及特点 (1)早期基督教:罗马帝国时期为基督教创立早期阶段。此阶段基督教强调的是耶稣救赎的恩典。教会虽在第二、第三世纪遭遇大逼迫,但教会依然茁壮发展。 (2)中世纪的基督教: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在日耳曼、基督教和希腊罗马三重文化因素的整合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西方共有文化。它为中世纪的文化奠定了最主要的根基,构成了中世纪文化的核心理念。

高中历史复习(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二轮通史复习——近代世界 ◆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时间: 14、15世纪——1917年十月革命 二、主题线索 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形成世界体系,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资本主义) 2、世界由分散隔绝到整体发展,并开始出现复杂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殖民主义) 3、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主义) 4、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 三、三个发展阶段 (一)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资本主义早期、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1、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即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2、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 殖民主义——早期殖民扩张 民族主义——出现 (二)工业文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社会主义——出现 (三)工业文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之七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14、15世纪——18世纪末) 通用概念: 资本主义早期、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6世纪) 一、主干知识 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 必修三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二、阶段特征 1、经济上: (1)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2)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2、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促进……。 3、国际关系: (1)早期殖民扩张出现,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的殖民国家; (2)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整体。 理解:各事件间的内在联系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 三、重点、难点、易错点、拓展点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 拓展: 思想:人文主义的激励(鼓励冒险、追求创新)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关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汇总

主题:东方文化VS西方文化 陈星帆高二(9)班 前言: “孝”、“万事孝为先”是东方文化的基本信条。上千年来,由“孝”派生出“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封建礼教中更有妇女要“三从四德”的规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爱”,博爱、仁爱。强调以“爱”作为行为准则。爱的本质是主动、控制、强制。我“爱“你,就是以自己的愿望主动控制,要求对象按照我的意图行为,要求对象实现我的目的。因而是主动的,不是服从,是控制对象的,是创新,开拓,发展。这种文化鼓励创新,开拓,扩展思维,因此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正文: 稍有点儿文学素养的人都听说过夸父和后羿,想必也听说过亚当和夏娃,更不必说女娲和耶稣了。他们都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代表形象,他们身上都渗透着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由字面深入本质,我们不难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我们不妨将切入点放在东西方文化中占据等价重要性的龙的身上。众所周知,在东方,龙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它吞云吐雾、能飞善游、上天入地、活灵活现;然而在西方,龙却是妖孽的代表,它动辄伤及无辜、玩火焚物、霸气十足。东方的龙长着猪鼻、蛇身、鹰爪、鹿角、鱼尾,这集万物生灵的龙无疑是吉祥如意的象征,通常脚踏五色云,身披七彩霞,腾云驾雾、穿梭自如;西方的龙则长着硕大的翅膀,笨重的身躯,每每出现都携带着滚滚黑云。风云骤变,电闪雷鸣。同一种事物,通过截然不同的人主观给予的客观评论,就一夜之间拥有了与众不同的色彩。 同样是为红男绿女牵红姻缘线的神话形象,东方是一位满面春风的智慧老人,西方却是长着翅膀拿着弓箭的可爱小孩儿;同样是普度众生的最高神灵,东方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法力无边的玉皇大帝,西方却是一位拥有七情六欲、近乎常人的宙斯;同样是创造人类的神灵,东方是一位母性十足、和蔼可亲的女娲,西方却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耶和华;同样是为了时空转移,东方的嫦娥双脚轻轻一踏就能够登上月宫,西方的太阳神却能够驾着马车去上班;同样是奸诈狡猾的动物,东方的狐狸专门喜欢修炼得道玩弄凡人,西方的狐狸却喜欢与人玩耍,机灵敏锐集于一身。 我们通过多组神话形象的鲜明对比,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东方文化侧重的是万物皆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人类所富有的独立人格化。神话的差异折射出文化领域的区别,然而其差异却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积累沉淀形成的。 酒香飘四野,哺育了东西方人不同的品酒方式。 粗放豪爽的东方人喝酒总要摆出大碗,这样才能够突现出客气大方,用其有力的大手抓起酒坛。倒上一碗,然后十分随和地捧起碗“咕咚”一声,酒便入肚了。其外放豪迈的酒意就不知不觉与醇醇酒香融为一体,浪漫精明的西方人,喝酒时很讲究。其一,选择恰当适中的氛围;其二,挑选共享对象;其三,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气氛品位不同口感的酒,再者,西方人在喝酒之前都会余少许时间进行感情酝酿,接着轻轻端起精致的酒杯,轻缓地摆弄着酒

西方文化是如何协调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

西方文化是如何协调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的 西方文化的形成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的核心就是一种共识。在这种共识之下,传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所形成的科学理性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相互依存也存在冲突。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西方的文化对此作了一些调整,使之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是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首先,科学的理性与宗教信仰要互为存在。所谓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人类智力和能力很不发达,人类出自内心地对日月星辰运转的神秘力感,日夜冷暖的更替轮回,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信托,从而导致人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这种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他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恐惧和困惑。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运动等的推动下,是人们开始思考,理性的研究神秘而还未知的事物。因而,在宗教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于未知事物进行探寻。而正是这样的探索使得人们了解自然,理解社会人情,因此产生一定的判别力,从新审视自己信仰的宗教,认识教义等,不再盲目的相信,进而有选择的,理智的对待信仰。 其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宗教与科学理性相互促进,引导人们的思想。 希腊最早的一批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具有很深的宗教情结。例如被我们称为第一个唯心主义者的毕达哥拉斯,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更是一个奇怪的宗教团体的创始人。这个宗教神秘主义者本身却是伟大的数学定律——毕达定律(即勾股定律)的发明者。他在哲学上提出了数是万物本原的重要思想,由此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意义上的)之根基。由此可见,无论是柏拉图所代表的神秘主义,还是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理性主义,都并未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甚至截然对立的界限。只要合理的利用权衡宗教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反而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社会和谐效应。 最后,西方现代文化中科学与宗教的妥协和互补 法国启蒙运动标志着科学理性在经历了长期的委曲求全之后,终于开始扬眉吐气地对宗教信仰进行全面的清算。科学理性取代了宗教信仰而成为生活的主宰,成为唯我独尊的新上帝;而基督教信仰则在理性的法庭面前被攻击得遍体鳞伤,似乎已经虚弱到了朝不保夕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康德作为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一个调节者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康德无疑是近代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全部工作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自由,而自由只有在科学与宗教的协调中才能真正实现。康德曾经说过,在他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牛顿让他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宇宙中的自然规律,而卢梭则让他看到了人心深处的道德良知。 在西方文化的漫漫长河中,宗教与科学相互批判,相互博弈,成为各个党派的利用武器,但是,他却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好的保存至今。可见,西方对于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平衡协调是多么重视,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他也达到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效果。

走进宁波走进中西方文明

略谈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温州市龙湾区海滨中学周巨鹤中西方文明相互间很不容易了解的,两大文明之间有很大差异,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强调中国与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很难理解。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这两大文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现在的世界就是在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发展的。 一、不同宗教下的文明 东西方不同程度上归结为不同宗教下的文化。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佛道儒)文明。不同的宗教,人们的信仰也不同,因而世界观也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各自文明与其它文明碰撞和发展对游牧文明除了少数成就被我们借鉴之外,其余被彻彻底底的同化了。在同一地区内,少数处于劣势的文明遇到更为高级的文明,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征服。就像农业文明取代狩猎文明。佛教被明显的中国化了。与中国传统融合。虽起源于印度,但难见印度的影响。在近代以前,个个区域性的文明核心区之间不会出现同化或完全征服。基于科技和交通的制约,每一处文明核心区都发展出了最适应自己地域特征的文化。外来的同样高级的文化会在本土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西方文明并不是西方想将自己的文化传播给别人,而是其他文明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接受西方的文明。先是军事,而军事的发展又需要工业,而工业有需要科学技术,进而扩展到文化,教育,政治体制… 二、不同价值观下的处世哲学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处世态度。有两句话虽不很准确,但反映了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态度。说是“中国人走在大街上,先要把人看成坏人,防范着,接触中再找出谁是好人。西方人走在大街上先把人看成好人,然后再辨出谁是坏人”。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没来得及住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

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

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 谈三个问题: 1、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是怎样的关系。 2、西方文明继承了古典文明的哪些遗产? 3、认识古典文明在今天的意义。 一、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是怎样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很简单,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但这种源与流的关系比较特殊,与我们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不一样,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关系不是亲本的关系,而是嫁接的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典文明,一个是基督教文明,中国知识界善于对事物简化,用学术的话语是概括,用计算机的术语就是最小化,将源头最小化为两个希,就是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Greek civilization and Hebrew civilization)。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典文明首先是指古希腊文明,其次也包括之后的古罗马文明。其中,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开端与核心组成部分,古罗马诗人贺拉西有个名句:“被征服的希腊把它的征服者变为俘虏”,恰如其分地说明古希腊文明的优势地位,因为古罗马文明在相当程度上是希腊文明的模仿者和继承者。 希伯来文明系指统治西方精神世界千年之久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是从希伯来文明或小一点说希伯来人的宗教犹太教脱胎而来,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时候,其实还是犹太教的一小支派别的精神与组织领袖。历史非常有意思,常常是当事人想进这个房间,结果却进了另一个房间。耶稣本来要进是犹太教房间,而他的门徒们却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把它送到了另一个房间。 基督教的胚胎虽来自希伯来文明,但却是在古罗马的母体内孕育成熟并成长壮大的。因为基督教虽是在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产生,但它真正成为独立的宗教并广泛传播却有赖于罗马帝国对地中海周边世界的统治,特别是最终从被压迫者的宗教变为统治者的宗教,有赖于罗马皇帝在公元4世纪接受基督教,并在帝国范围内对它的大力扶持、推广,甚至对其宗教教义、组织进行全面

专题十四 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专题十四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57 模块五世界近代史 专题十四近代西方文明的兴起 考点一西方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195 内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要求限制王权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经过年革命爆发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 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意义 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 议会掌握了立法权财政权其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3代议制 含义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作 用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 专制独裁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4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建立年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组成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行政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与议会关系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或下台或由首相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邦联制的弊端独立之初美国实际上是个州的松散联盟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权力很大严重阻碍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主张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1787年宪法 制定年费城制宪会议 意义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 3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世纪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作用控制了国会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三、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大革命的背景 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大革命的爆发: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年建立共和国 3艰难的共和之路:法国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反复斗争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1)正确区分直接民主制与代议制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是指古代希腊的民主形式指所有合法公民全体参政直接民主制是建立在小国寡民基础上的 代议制民主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行使国家权力议会决议事项均应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 (2)有人说,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说说你的看法

西方文明与西方宗教

西方文明与西方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其主要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西方世界的文明发展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君士坦丁一世正视基督教开始,文明历史的发展与宗教的发展可以说是永远分不开的了。而基督教可以说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分支,虽说只是一个分支,但是其特殊的历史经历导致了其成功凌驾于犹太教之上,成为信仰人数远超出犹太教的教派。 下面我们来谈谈西方宗教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1)西方宗教的历史传统先后相续地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是希伯来人的“犹太教”阶段,是结合古代埃及文明(摩西带领犹 太人逃离埃及法老的统治)和巴比伦文明(波斯人征服巴比伦 而放回的“巴比伦之囚”),在闪米特游牧民族传统信仰的基础 上形成的统一的宗教。第二是“基督教”阶段,它是通过耶稣 和其他犹太人改革派结合希腊哲学和罗马拟人神综合形成的更 宏大的宗教,其神由犹太教的“义神”转变为基督教的“善神”,信仰者为犹太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第三是通过改造犹太教和 基督教而形成的“伊斯兰教”,它强调教法合一,教族合一,其 神为唯一“真主”,信仰者开始主要为阿拉伯人,后通过征战和

迁徙扩展至斯拉夫人、突厥人和马来人等。 (2)西方文明即“二希”(“2H”文明:Hebrew and Hellenic)中“希伯来”的涵义:一元论的人格神信仰体系,统称“亚伯拉罕信 仰系统”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希腊”在西方文明 中意味着“寻根问底”的精神,表现形式有哲学、科学、政治 与艺术等;“希伯来”在西方文明中意味着“安身立命”的精神,表现形式有创世论、伦理学、价值论和救赎论等。以西方文明 现在的“硬通货”—美元为例,我们可以在实用层面区别出各 种不同大小的量值,但每种币值的美元一定以“我们信赖上帝” (In God we trust)为统一的标志,以表达其恒定的价值基础。 西方人小到婴儿洗礼(洗去“原罪”)大到按摸《圣经》的总统 就职宣誓(恪守“神赋人权”)都弥漫着宗教的气息。 (3)宗教的核心观念是“上帝”,基督教借鉴了希腊哲学中“绝对理念”和“一”的思想,将犹太教的“耶和华”改造成“道成肉身”的耶稣,使先知更具人的经验特征,通过其献身救赎人类而体现宗教求善(哲学求真,艺术求美)的真精神,使希腊哲学和希伯来的宗教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成为世界性的文明现象。 (4)基督教的《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个部分,犹太教只承认“旧约”,基督教则承认“两约”,“约”表达的是神与人之间的神圣契约。在“旧约”中这种约定主要是“摩西五经”即“律法”,在罗马帝国时代与罗马的世俗法形成反差和互补;最初在罗马帝国境内人们知道“Law”(现在译为“法律”)是专指“律法”,而世俗的法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

https://www.360docs.net/doc/296412860.html,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差异1 王恩界,乐国安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300071 WangEnjie@https://www.360docs.net/doc/296412860.html,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环境是相互生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道德观念也必然是由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造的。时至今日,东西方文化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表现为:西方道德观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公正、关爱和宽恕等;而东方的道德观念则更加强调以集体和个人责任为导向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道德观、公正、关爱、宽恕 1.引言 西方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向自然科学靠拢,在价值中立原则的指导下力求实证性和精确性的研究。但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在揭示人的社会性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主义、机械主义和个体主义,所以,忽视了人类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与主体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这一重要事实。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提供了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有益视角。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化习惯及其意义是由心理过程转而生成和转换而来的,而文化习惯及其意义可以进一步填充和表示心理过程。文化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皆是通过人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所塑形的,心理并非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只能通过与文化发生紧密联系而存在和发挥作用。文化心理学的上述观点对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此后,几乎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都开始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虽然道德观研究向来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但这一研究趋势在道德观分析中还是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 1本课题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4BSH02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重点项目(TJ03-JX007)资助。 - 1 -

姚国华西方文明崛起得文化基因

姚国华:西方文明崛起得文化基因 姚国华:西方文明崛起得文化基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力者同样重要,只就是,没有灵魂得躯体就是不能走远得。纵观历史,一个文明得存亡,往往与军事没有根本关系,关键就是其文化传统。大国何以崛起?不就是坚船利炮,亦非奇技淫巧,而就是她们得文化规则,就是理性与智慧,这就是现代文明内在得文化基因。文明崛起,背后就是文化基因。 分析不同得文明样本,探究各自背后得文化基因,正就是时代所需。 本期发表姚国华先生《西方文明崛起得文化基因》,就是为“文明崛起得文化基因”系列之一。 人类文明并不就是一堆堆杂乱无章得人造物,它们就是一个个有活力得有机生命体。每一个文明得肌体里都有一个整体性得内核,或者说基因,构成这个文明之内所有要素得约束力量,并且贯穿于文明进化得始终,这便就是文化。 现代生物学理解生命,要把生命得所有基理落到基因研究上。相同得道理,考察每个文明得历史进程,必须了解它得文化基因。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在公元前8至2世纪之间得所谓“轴心时代”,人类得精神基础几乎同时但却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与希腊开始奠定。本文要说得

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得文化基因,主要就是希腊人得理性主义哲学与巴勒斯坦犹太人得超越性信仰结合而成得。 1、怪诞得“现代化” 现代化也好,时尚化也好,其标准都在美国,在西方。“现代化”得内里,实质就就是西方化,美利坚化。 “现代化”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很怪诞得。欧美现代化就是一个已经完成得过程,她们由传统农耕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就是一个自然得进程,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就是,在西方之外,明明就是现代,生活在当下得人们,居然还要“现代化”?难道我们还在古代?为什么会有这种时间坐标得错乱呢?如此明显得错乱,又就是怎样被默认为天经地义得世界潮流得呢?就是怎样进入学者们严谨得学术语言得呢? 各民族得文化体系本来都有自己得历史坐标,在人类史得几百万年、文明史得几千年间,各部族、各民族间有过复杂得文化交流,但从来没有“现代化”问题,也没有一种跨民族得普适价值坐标。如果有概念癖得学者要谈“现代性”,试图在现代联结过去与未来得意义上赋予这个词某种普适价值,譬如说自由意志在当下得自主性与能动性,那么它对任何人都就是对等得。可现在,凭什么只有非西方民族要现代化呢? 我们生存着得这个世界一定发生了某种突变,所有人都得服从于统一得文化坐标与时间尺度,而西方世界却又超然于这个坐标之上。

浅析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在西方文化中的辩证关系

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代鹏 1112012049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12级博士队 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历来关注的热点之一。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或者相互冲突,或者相互分离,或者是一种互相整合的关系。宗教与科学不仅有着本质上的对立,更有着观念上的内在联系,二者存在着一种建设性的互补关系。宗教是研究形而上的东西,在对“人是谁”的追求中来探讨一种永恒的存在,科学则是形而下的研究,是对客观真理与规律的探索。作为承载当代社会发展的两大车轮,科学与宗教共同谛造新的人类文明。 回顾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起源,它们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15、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和人的价值,质疑教会宣扬的苦修。17世纪哲学与科学的兴盛则弘扬了一种清新的理性主义精神,它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怀疑精神和经验立场来摧毁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构建出来的虚假世界,使人类摒除基督教的神学思想,重新认识了自然,通过理性而得到真理。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以理性科学为旗帜,反对教会禁锢思想,反对宗教蒙昧,摧毁封建专制赖以维系的宗教基础。在曲折的发展史上,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存在辩证关系。 信仰与理性区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灵魂内所具有的一份执着,是一种经过价值选择的能够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思想观念或精神追求。信仰是宗教的灵魂,离开了信仰,宗教就不成其为宗教。然而宗教不能等同于信仰,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形式,并且数千年来,宗教信仰一直是信仰的主要形式。当然科学也离不开信仰,然而这与宗教的信仰特性明显不同。这是因为宗教的信仰性特征突出地表现为虔信,表现为盲目性,表现为以从不发生疑问而一味接受、顺从地遵守和实施。理性作为人性的表征而存在,而人性是丰富的、多样的,因此,人的理性也必然是丰富的、多样的。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两种文化样式,分别内蕴着两种不同的理性。科学以理性为核心,它所包含的理性称之为科学理性。宗教理性以自己建构起来的彼岸世界为对象,是从超越的神圣存在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的。 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存具有统一和互补的关系:首先,宗教信仰是与科学理性并存的文化思想枷锁,限制人性的精神自由,而自然界成为科学的领地,科学追求客观真理与规律,二者并存但不冲突。其次,从认识论的根源上看,宗教和科学都渊源于对世界基本问题的解释。人类从一开始就特别关心与其自身的利害祸福有关的事物,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宗教的不同

读神话故事浅析中西古文化 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在中国人的眼里,人和天地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上古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讲得不是人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依靠和求助于神明的护佑,反而是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为人类的繁衍发展谋求出路。 同样是大洪水时代的神话故事,西方的诺亚方舟则是讲述人类如何在神明的指引下躲避洪水的伤害,又是在神的眷顾下,才得以繁衍生息。在西方,人依靠神的庇佑进而演化为对神的崇拜,西方宗教的狭隘观(往往宣称信该教则能获得神明的救赎,在末日审判中进入天堂,不信该教或信奉异教者,将被打入地狱)。 在东方,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而演化出现实主义的崇拜,为我所用者皆可为神。所以中国的神可以有很多,同时也能够不断接纳外来的各种神,连神话世界也是兼容并包的,西游记中佛教、道教各大神祗的融洽关系,在西方一神论的身上则是很难见到的。 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家的观念便是人与天地自然本为一体,人是天地循环中的组成部分,因此道家的某些观念不仅超出宗教的范畴,甚至成为了中国早期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又一例证。中国人的哲学研究,显得更为实用。 中国强调人生在世的意义,褒贬皆由此生的所作所为来决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宗教不是一种排他的信仰,敬天地、祖宗……自己应该成为何等人的价值思考。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提

出的:天地人的观念。中国人的信仰则是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 西方社会,以神学为基础,信奉上帝为约束世人的观念。在明清时期,大量欧洲传教士来东方传播“福音”,传教士们惊讶地发现,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知识、天主教义的同时,没有放弃佛教。尊崇自己的道教、儒家的教义和思想! 中国人的信仰在内容显得更为抽象:每个人处在历史这一时间横轴上,有祖宗、有子孙,如何以身作则,做到传承有序;位于天地这一空间纵轴上,有家国情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两条轴线中不断交织,“青史留名”、“遗臭万年”会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各自信仰的终极答卷。纵观古今、中外,要完成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去实现这样的信仰该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文化,在艺术、哲学、宗教、信仰等领域,都有厚重的文化沃土,伴随着中国复兴之路的开启,我们坚信:现实和梦想的结合,是可以终将实现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