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后别忘康复治疗

脑中风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病因。中风病人常见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认知、意识障碍等,如果卧床时间太长,则会出现关节挛缩、畸形、肩痛、肩关节脱位、足下垂、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有的病人不经过正规运动训练,由自己家人盲目锻炼,造成误用综合征,上肢是挎篮状态,下肢呈划圈步态,造成终身残疾。

目前国内对脑中风的康复治疗,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及经济上的问题等,存在着许多障碍。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康复作为一种理念,也没有被临床医生所接受,很多患者的早期康复时机被贻误。有的医院考虑经济效益,不愿在康复医疗上投入,目前,在我国设立康复病房的综合医院寥寥无几。同时康复治疗与神经内科治疗存在着严重脱节,有的病人在内科治疗数月后转到康复门诊治疗,而此时大多数病人已产生了严重的废用综合症,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疼痛、骨质疏松、足下垂、足内翻等,些时治疗费时费力,有的甚至不可能纠正。还有一些患者在观念上也存在误区,不愿花费几千元用于系统康复治疗,最终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其实这些病人病情稳定后,如能及时系统的进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进行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正规的训练,他们大多数还是有可能避免残疾的。脑卒中康复最早时间为脑出血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一周,脑血栓发病后第二天,神经体征不再继续发展,康复即可介入,一般而言,康复介入越早效果越好,越省精力、时间和经费,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在病后三个月以内。

早期康复介入――预防残疾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中风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入液体就尤事大吉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病人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中风患者,切忌犯两个错误,留下终身遗憾,其一,一味长期卧床静养,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比方说,中风病人脑操作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脘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本应锻练手臂的伸展功能,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的橡胶圈练习手的握力,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力量,越练手指和手节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练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时间甚至留下终身残疾。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于求成,无论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复,坚持科学训练,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收获。

中风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中风不但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中风后病变区域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如恢复不彻底,则遗留下偏瘫等后遗症,因而也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中风的这一特点常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社会与家庭负担。美国有人统计,每年为中

风幸存的病人要支付近2000亿美元并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料显示:中风病人有1/4会死亡,生存下来的3/4靠他人而生存,仅有小部分能完全恢复返回社会。较高的致残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生存者的低质量生活能力,造成本身的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中风对病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危害。

中风的先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先兆,这些先兆预示着中风即将到来。当先兆发生时能够尽快识别,及时治疗,可以阻止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程度。

在众多的先兆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头昏、头痛、头晕:如果这些症状与以往不同,

或程度加重、由短暂性变为持续性,则提示有脑部血供障碍的表现,应及时就诊;2.肢体活动不灵活:手持物能力减退,下肢走路时感到无力、步子迈不开等;3.说话吐字不清、舌头僵硬;4.突然不明原因的跌倒或昏倒5.短暂性的意识丧失、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6.肢体或唇舌麻木:说明脑部的供血不足影响了感觉功能;7.突然出现一过性的视物模糊、眼前发黑、失明等;8.剧烈频繁的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9.全身性肢体软弱、乏力;10.鼻出血、眼底出血,特别是伴有高血压时;11.一侧肢体疼痛或自发性不自主抽动。

中风的先兆持续时间短,往往在数秒钟或数分钟内恢复正常,有时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似,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发作或变为持续性时,则可发展成中风。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突然发病,没有任何先兆。

中风的常见病因的哪些?

中风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包括不同病因的疾病、临床综合征的总称。不同类型的中风具有不同的病因,但是在引起中风的病因中,也有常见的一些病因和促发因素。

血管壁的病变是中风最主要的病因,其原因有高血压所致的脑部小动脉硬化、脑部大和中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的先天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以及各级血管的发育不全、狭窄、扩张等)、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中毒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如血液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心脏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引起的心内栓子脱落也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促发中风发生的因素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血液成分的异常,如高血压或低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或纤溶系统功能障碍等。

除上述的病因外,中风还有许多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家族史、吸烟、酗酒、口服避孕药、肥胖等。

了解了中风的病因、诱发因素及危险因素,就可以对中风进行预防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家中发现中风病人的正确处理方法是什么?

中风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尤其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发病更快。早期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和以后后遗症的轻重,所以,学会在家中正确处理中风突发事件非常必要。

许多病人是在吃饭、穿衣、打牌、上厕所、做家务时突然出现说话不清、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突然倒地,甚至神志不清的,此时,家属千万不要惊慌,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1.迅速将病人平卧,嘱病人不要用力,保持安静,尽量不要震动头部,使头部略抬高20度-30度;2.如有义齿(假牙)者,应迅速取出义齿,以防意外吞入食管或进入气管阻塞呼吸道;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痰液等分泌物,如有呕吐者,应使病人的头部偏向一侧,略向后仰,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4.如果有高血压时,可以给予降压药物作临时处理(不能降得太低),如病人合并心前区疼痛,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等;5.如病人突然呼吸或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采用口对口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6.转送病人搬动时,不要使头部晃动,这样无形中可能会加重病情,可以把病人放在门板上,或牢度较强的被褥上,提起四角将病人搬运到担架上。

在做以上处理的同时,应尽快用电话联系呼叫救护车,把病人尽早送往就近的医院就诊,使病人及时得到治疗。

什么是康复?

康复是指应用医学科学及其有关技术,使有功能障碍的病人的潜在能力和残存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方法和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康复的概念逐渐完善,一系列现代康复疗法也逐渐形成,并逐步向分科化的趋势发展而渗透到各临床学科。

康复医学要求遵循三项基本原则:1.能力训练,包括运动、认知、心理、语言交流、日常生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 康复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老人中风偏瘫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老人中风偏瘫后,应当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中风后1—3个月为最佳康复期,半年后肌肉渐渐萎缩或形成偏瘫的模式化动作,再想恢复则难度大,所需时间长。步行是中风偏瘫老人独立生活的关键。应该在发生中风后一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分五个阶段循序渐进。1.坐起训练。坐位平衡是偏瘫老人最基本的训练。首先在床上帮助老人进行被动训练,扶住老人的肩、肘;踝、足等关节,缓慢有节律地反复做外,展、屈伸、旋转、上举和关节加压等动作,每天1—2遍。并鼓励老人用健侧腿伸人患侧腿下面,将患侧腿抬高,不断重复。开始坐起训练,要在床上放好靠垫,让老人缓慢坐起,由半卧位状态逐渐提高角度,延长时间。还可以在床架系上布带,让老人自己拉布带练习坐起。之后,让老人背部不依靠东西,自己扶床栏保持平衡坐位,最终达到能自己控制坐位平衡,进一步能移位、转身实现动态平衡。2.准备站立训练。老人坐在床沿上,两腿分开,两脚着地。以手撑床;在亡肢支持下,臀部缓缓离开床面。家人要做好辅助和保护动作。3.站立平衡训练。站不稳,就无法迈开腿。老人在家人帮助下双脚平行站立,脚掌完全着地,足趾不能钩地,膝关节伸直但不能过度。站立时间由开始几秒钟,逐渐延长至几分钟。切忌—串拉老人患侧上肢帮助其站立。老人能自行站立后,可进行靠墙站立、扶床站立的训练。家人两手扶持老人患侧腋下或臀部,用双膝控制好老人膝部至伸直状态,使其靠墙站立,然后逐渐放开扶住老人的手,直至老人能独自靠墙站立。在此基础上,再让老人扶床栏或平衡杆站立,并逐渐做到不扶物而站立。在站稳的基础上,两手扶床栏站立,身体做左右旋转和弯腰运动,左右两足交替提起,慢慢扶床横向移步等平衡训练。4.步行训练。主要目的是消除异常偏瘫步态,形成正常的步行姿态。先练习原地踏步,然后以患侧下肢和健康下肢互为重心,交替向前跨步和退步,左右侧向跨步。跨步后重心要随之转移,并保持患侧髋关节伸直位。步行训练时家人应站在老人的患侧进行保护和辅助。尽量将重心保持在中立位,避免过分将身体重心偏向健侧,反而引起患侧肌张力过高,难以形成正常步态。5.上下台阶训练。遵照健肢先上,患肢先下的原则,进行上下台阶练习。—上楼梯时用健手扶住楼梯栏杆,将身体的重心移向患侧,并使患侧髋关节保持在伸直位,然后用健足踏上台阶,患足跟进站在一个台阶上。下楼梯比上楼梯难,要在重心偏向健侧的同时,适当降低重心,用患足下台阶,待患足放平稳、重心移至患侧下肢后,将健足跟进同一台阶。在练习中,若出现头晕、胸痛、运动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出虚汗,说明运动量过大,应立即停止练习,或者减量练习。 脑梗塞中风病人后期康复训练计划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武豫冬

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武豫冬 发表时间:2018-11-24T13:09:14.9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28期作者:武豫冬张一雯王丽霞 [导读] 对综合性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 武豫冬张一雯王丽霞 (云南省楚雄州大理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云南楚雄州 675000) 【摘要】目的:对综合性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临床治疗当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科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以患者入院时间奇偶原则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搭配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0,P<0.05)。结论: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内科;综合性康复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057-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偏瘫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6.31±2.15)岁,主要病因为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以患者入院时间奇偶原则分为两组各2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本组患者入院经相关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中对于偏瘫患者的筛选[1];本次研究内容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病变者;(2)伴有其他严重精神疾病、沟通障碍者;(3)研究期间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药物口服或(和)输液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综合康复治疗,内容包括:对患者展开运动康复干预,如进行坐位平衡、肢体被动活动、夹球等,以提升患者偏瘫部位活动能力,在开展康复运动期间需注意运动量的循序渐进,不可粗暴,由大关节至小关节依次展开[2]。此外需对患者加强生活能力方面的训练,包括日常琐事(吃饭、刷牙、穿衣、系纽扣等),在接受训练之余,重点对患者眼手配合能力予以协调,促进患者大脑神经的运动以及感觉功能的恢复。心理干预需落实于全程,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肢体障碍,心理情绪往往表现突出,存在自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重视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展开相应的疏导工作予以缓解。 1.3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认知、神经、运动等功能基本恢复;(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各方面功能有所恢复;(3)无效:病情改变不明显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作为工具,患者治疗效率采用χ2检验,在进行统计学意义衡量的过程中,以P<0.05作为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60,P<0.05)(表1)。 3.讨论 据我国近年来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老年性疾病发生率出现逐年递增趋势,这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改变等正相关。偏瘫是一组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患者往往表现肢体功能、运动功能丧失,严重者多处于卧床状态,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此类患者除了关注其生理特点外,由于长期卧床、功能障碍均伴有程度不一的精神心理疾病,典型如“自卑、焦虑、抑郁、烦躁”等,对于疾病的转归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肢体运动能力进一步恶化,生活能力下降,最终对社会、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临床治疗强调生理与心理的结合,方可获得最大化疗效收益[3]。 综合康复治疗是基于当前医疗改革的新型治疗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改善临床患者身心功能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由此提示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偏瘫患者中确有较好效果,康复治疗期间不仅仅重视对患者的用药干预,同时结合患者临床具体情况展开相应的训练工作,实现了对人体大脑、机体功能的重组,构建新的、积极的大脑神经网络,促进脑细胞、神经功能恢复,纠正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不仅利于纠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远期疗效而言更能达到改善患者运动能力、认知能力,最终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采用综合性康复治疗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确有较好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疗效,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英兵,徐甜颖,张岩,刘颖,肖韩艳.综合性康复治疗对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04):85-87+90. [2]李丽珍.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临床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6):75-77. [3]范琳娜.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1):19-20.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康复的意义 中风后别忘康复治疗 脑中风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首要病因。中风病人常见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认知、意识障碍等,如果卧床时间太长,则会出现关节挛缩、畸形、肩痛、肩关节脱位、足下垂、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有的病人不经过正规运动训练,由自己家人盲目锻炼,造成误用综合征,上肢是挎篮状态,下肢呈划圈步态,造成终身残疾。 目前国内对脑中风的康复治疗,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及经济上的问题等,存在着许多障碍。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康复作为一种理念,也没有被临床医生所接受,很多患者的早期康复时机被贻误。有的医院考虑经济效益,不愿在康复医疗上投入,目前,在我国设立康复病房的综合医院寥寥无几。同时康复治疗与神经内科治疗存在着严重脱节,有的病人在内科治疗数月后转到康复门诊治疗,而此时大多数病人已产生了严重的废用综合症,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疼痛、骨质疏松、足下垂、足内翻等,些时治疗费时费力,有的甚至不可能纠正。还有一些患者在观念上也存在误区,不愿花费几千元用于系统康复治疗,最终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其实这些病人病情稳定后,如能及时系统的进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进行运动功能、语言功能等正规的训练,他们大多数还是有可能避免残疾的。脑卒中康复最早时间为脑出血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一周,脑血栓发病后第二天,神经体征不再继续发展,康复即可介入,一般而言,康复介入越早效果越好,越省精力、时间和经费,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在病后三个月以内。 早期康复介入――预防残疾的关键 有些人认为,中风病人住进医院,吃上药、输入液体就尤事大吉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导致了许多病人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日后的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切忌盲目 中风患者,切忌犯两个错误,留下终身遗憾,其一,一味长期卧床静养,导致肌肉和神经的继发改变,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给康复带来困难,这在康复医学上称为“废用综合征”。其二,提倡早期康复训练,并非随意乱练,必须在康复专业人员指导下科学地训练,否则将引起“误用综合征”。比方说,中风病人脑操作后,常常上肢屈肌张力高,甚至处于痉挛状态(手指、手脘向内屈曲,不能伸直),但有些病人由于不懂康复知识,本应锻练手臂的伸展功能,却使用一种练握力的橡胶圈练习手的握力,用各种方法练习拉力,结果是强化了屈肌力量,越练手指和手节越伸不直,长时间锻练的后果是加重了手和臂的病态姿势和功能障碍,纠正起来很费时间甚至留下终身残疾。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于求成,无论病情多重,只要有毅力,早期康复,坚持科学训练,都会有程度不等的收获。 中风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中风不但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中风后病变区域的神经功能受到影响,如恢复不彻底,则遗留下偏瘫等后遗症,因而也是致残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中风的这一特点常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社会与家庭负担。美国有人统计,每年为中 风幸存的病人要支付近2000亿美元并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料显示:中风病人有1/4会死亡,生存下来的3/4靠他人而生存,仅有小部分能完全恢复返回社会。较高的致残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生存者的低质量生活能力,造成本身的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中风对病人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危害。 中风的先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先兆,这些先兆预示着中风即将到来。当先兆发生时能够尽快识别,及时治疗,可以阻止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程度。 在众多的先兆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头昏、头痛、头晕:如果这些症状与以往不同,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实用手册

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实用手册 发布日期:2011-01-26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1) 病人房间的安排布置要点: 1.为了避免病人偏瘫侧感觉障碍加重,必须创造条件使偏瘫侧受到最大刺激。 2.中风病人房间所有活动应尽量安排在偏瘫侧以利于给病人刺激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2) 病人的偏瘫侧侧卧睡姿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 3.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 5.偏瘫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在床铺边放一小台子,手完全放上;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7.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枕头上8.健侧下肢: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3) 病人的仰卧睡姿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于枕头上,不要灵活能动 3.双侧肩关节:固定于枕头上 4.偏瘫侧上肢:固定于枕头上和躯干呈90度角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 5.偏瘫侧臀部:固定于枕头上;偏瘫侧上肢也放同一枕头上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4) 病人的健侧侧卧睡姿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 3.躯干略为前倾 4.偏瘫侧肩关节:向前平伸 5.偏瘫侧上肢:放枕头上,和躯干呈100度角 6.偏瘫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脚放枕头上7.健侧上肢:病人怎么舒适怎么睡8.健侧下肢:膝关节、臀部伸直

(图中阴影代表偏瘫侧) 中风病人康复图谱(5) 病人的患侧翻身要点: 1.床铺必须尽量平整 2.病人屈膝平躺;足跟紧着床铺3.方法:一手将膝关节向下托,另一手翻转骨盆,接着就着枕头移动肩关节,使病人翻转

中风致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中风致偏瘫病人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16T08:48:28.3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房玉华[导读] 瘫痪肢体因运动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之局部受垂直压力时间较长,极易发生褥疮。 房玉华(黑龙江省鹤岗市新一人民医院 15410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304-02 【关键词】中风偏瘫康复护理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指有潜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中风病大多发生中老年人,其致残率甚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负担,近两年来,我科对30例左右偏瘫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观察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中风致偏瘫病人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42岁;发病后3 d~6 d,生命体征平稳,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8例;发病后7 d至1个月进行康复治疗22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产生孤独、抑郁、悲观、焦虑等心理变化,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避免刺激,谈病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以对待自己亲人的爱心体贴患者,在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细心照顾,并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环境,使患者感到心情舒畅。以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 预防褥疮瘫痪肢体因运动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加之局部受垂直压力时间较长,极易发生褥疮。正常毛细血管压力为16~33mmHg(2.1~4.4kPa)之间,超过该压力时,可阻断毛细血管对组织的灌流,而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因此皮肤护理十分重要。应做床旁交接班,以引起各班护理人员重视,定时进行皮肤护理,应用气垫褥,减少垂直压力和摩擦,每1小时翻身更换体位1次,昼夜循环。保持皮肤清洁,根据病情每日晨晚晚间为病人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尿液、汗液对皮肤的刺激,且可促进皮肤血运。 2.3 肢体功能锻炼 2.3.1 床上训练:在床上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体位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的训练,伸髋练习,上下肢活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训练。 2.3.2 坐起训练,进行坐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开始,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然后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最后坐到椅子上,接着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2.3.3 从坐到站起训练。双脚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然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先作躯干前倾,膝前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 2.3.4 站立训练,先作站立的准备活动,如坐位捉脚踏步,患侧下肢或双下肢蹬圆木训练,以增强肌力,起立训练,逐渐增强加大角度,双足负重使感受器受刺激引起强烈冲动,对训练下肢伸肌能力,提高活动能力很有好处,然后逐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及徒手站立。 2.3.5 迈步:当病人能站立15分钟而无疲劳感时即可,开始步态锻炼,迈步时不可硬拉。在行走时应防止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以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加重病情而影响下一步锻炼。 2.3.6 上肢功能训练,应从大关节被动运动逐步到小关节被动活动,主要练习臂、握拳、抓拿、拾物等细致功能的锻炼。 2.4 语言训练 有些病人偏瘫后,因失语而缺乏外界交流,时间长了,就会患孤独症或抑郁症,病情恶化,从而加重死亡,康复期除遵医嘱对病因坚持治疗外,仍需加强语言训练。嘱其调练时勿操之过急,以免引起病人急躁情绪。注意所教的内容应能激发病人的兴趣,尽量创造生活和家庭气氛。因此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谈,交谈起初困难时,可先用书面交流,继而进入相互对话,尤其鼓励他本人多练习,如读报纸,讲故事,唱歌等,多为病人提供熟悉的环境和人,借以调动病人讲话的主动性。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次数逐渐增多,对病人讲错的语句,勿急于矫正,语言不完全时可重复练习,达到逐渐恢复的目的。以促进语言康复,还应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及感兴趣的事情,开扩心胸,促进反应,以免产生抑郁症。 2.5日常生活技能练习如穿脱衣服,系纽扣、洗脸、进餐等。穿衣时先将患臂(腿)伸入袖子(裤筒),然后再穿健侧肢体,被子可采用吊环悬吊。穿鞋时可将患肢脚抬起并跨过健脚或搁在足凳上穿,亦可利用鞋拔,并选用弹性迅速。 2.6 饮食护理 中风患者在饮食上应三少三多,三少:少食大鱼,少食大肉,少食动物内脏,多食这些高脂肪动物内脏及肉食,造成血液粘稠,不利于中风患者的单日康复。三多:多食新鲜蔬菜,多食各种水果,多食豆制品食物,多食这类清淡食物,对心脑血管患者有利无害。另外,有不少中风患者的家属,对中风患者的护理不甚了解,患者在短时间内,病情稍在好转。就急于给各种食品,并食一些高脂厚味食物,这对中风患者的病情是有影响,对于这些家属我们常说服解释,并同他们一起耐心护理危重中风患者,使他们早日康复。 3 小结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护士应给予正确指导和执情帮助。任一种技能训练,都要从患侧接触病人,从坐、卧平衡到站立、行走都不可忽视让病人从健侧向患侧转移重心,重视患侧肢体负重。康复训练亦可防止患肢挛缩、残疾。通过康复护理,肢体及语言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好评,护士的自身素质也大大提高了。参考文献 [1]刘晓芳.住院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与实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0,(10):602. [2]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7.

偏瘫病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偏瘫病人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12-05 发表者:华东 (访问人次:121) 偏瘫主要由大脑病变引起,常见于脑血栓、脑出血、脑外伤、脑部肿瘤等中枢系统疾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脑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也给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康复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疾病往往引起机体的功能障碍,可疾病的临床治愈并不伴随着机体的功能恢复。如果说临床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疾病,则康复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功能障碍。 那什么是康复?康复是指消除或减轻由于疾病或伤残造成的躯体或精神活动障碍,并尽可能充分协调残存功能达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再社会化。以促进康复为目的的医学分支,就称之为康复医学。对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主要目标是恢复其自主和照顾自己的能力。 由于大多数病人缺乏康复知识,没有进行康复或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治疗,于是大街小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患侧上肢“挎筐”、下肢“画圈”的人;有些家属急于求成,错误地过度进行被动活动,导致患者关节肿胀、脱位,韧带断裂、关节腔出血等损伤;一些医务人员不了解偏瘫病人运动模式的改变,在肌痉挛期给予不正确的针灸、按摩等治疗,结果影响了肌肌张力的正常转换过程,加重了肌痉挛,给功能的恢复制造了障碍。 实践证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时间:软瘫期、痉挛期、恢复期。各期治疗技术也不尽相同。 软瘫期的治疗包括:⑴体位治疗;⑵输入感觉刺激;⑶利用对称性、不对称性颈腰反射诱发肌张力产生;⑷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诱发肌张力产生;⑸牵拉、挤压关节;⑹早期深呼吸训练;⑺主动体位转移。 痉挛期的治疗目的是抑制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其治疗包括:⑴早期站立; ⑵控制能力训练;⑶坐位平衡及躯干运动训练;⑷负重—步态训练;⑸应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法促分离运动及正常运动模式产生;⑹手功能作业训练。 恢复期治疗主要是训练患者达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活动。当然,还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进行言语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治疗。 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康复患者的康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⑴综合医院治疗期,即急性期。病后72小时即应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⑵康复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康复专科病房。病后28天病情稳定即可转入,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⑶社区康复期,即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后的持久、科学的锻炼。 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偏瘫病人经过正规康复治疗后,80℅可以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其致残率明显降低,相当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工作。 偏瘫患者的集体康复训练初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5卷论著作者:魏国荣程广胜摘要目的:探讨提高偏瘫患者主动活动意识,延长主动锻炼时间的方法。方法:把功能类似的偏瘫患者分组进行集体训练;对集体训练和对照组患者发调查表,了解两组患者如何支配治疗以外的时间。结果:接受集体训练者与未接受集体训练者在回病房后的时间支配上有明显差异(P<0.01),接受集体训练者

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

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18T10:02:54.4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周会敏吕冬王向阳 [导读] 总而言之,有效及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促进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 周会敏吕冬王向阳(河南省西平县中医院心脑科4639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42-02 【摘要】目的对中风病人的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50例中风病人且给予综合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同时对其进行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此次康复护理措施总有效为82.00%且在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均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有效及综合性的康复护理不仅可以促进中风病人功能恢复,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康复护理 据流行病学调查学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影响,中风的发病率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如我国每年新增中风患者高达130万、目前已逾700万[1])由于中风具有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病人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所以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对中风病人在病情稳定后给予了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本院选取50例中风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2]有关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发病,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给予排除:①中风急性期者;②心、肝、脑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③因认知功能下降等原因而影响交流沟通者;④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同时所有患者或是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回顾性观察50例中风病人资料显示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56-72岁、平均(64.00±1.00)岁,病程为15天-30天;同时存在基础疾病分类:高血压26例、糖尿病18例、高脂血症16例(注:同一患者存在一种或多种疾病)。 1.2 观察方法 根据《护理学基础》[3]及目前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标准,由专人在康复护理前后对患者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病程、临床表现及康复护理措施及其效果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对所得数据给予统计学处理分析。 2 康复护理方法 此次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方法主要含有:①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中风病人病情变化、判断其气血盈亏情况和皮肤等相关护理;②有目的性的情志护理,根据病人所存在的具体心理障碍类型给予情志护理;③中风病人的饮食起居等护理;④中风病人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护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观察到的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疗效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4 临床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参考《护理学基础》[3]及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将其分为:①临床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患者可以参加一般工作;②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以改善、能独立行走30米及上下楼梯,但刷牙、穿衣、吃饭梳头等功能需在他人帮助下完成;③有效:患者下肢功能基本恢复、上肢功能丧失;④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虽有改善,但生活却难以自理。 5 结果 5.1 50例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效果见表1所示。 表1 50例中风病人康复护理效果(n,%) 护理效果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例数 24 15 2 9 41 构成比例 48.00 30.00 4.00 18.00 82.00▲ 注: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z=-17.95、▲p<0.05。 5.2 50例中风病人神经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见表2所示。 表2 50例中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分) 时间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康复护理前 20.21±5.00 4.40±1.00 康复护理后 15.00±5.22▲ 3.35±1.13▲ 注:康复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对比t=18.32、▲p<0.05,日常生活能力对比t=15.63、▲p<0.05。 6 分析 中风作为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彻底根治,而有效的康复护理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环节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从本次研究表1及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此次实施的康复护理总有效达82.00%且能够极大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病人生活能力(▲p<0.05)。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现对本次康复护理措施分析如下:①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中风病人病情变化、判断其气血盈亏情况和皮肤等相关护理,例如加强患者神志、舌苔、脉象、血压及二便的观察;同时对患者定期进行翻身、擦洗皮肤、保持床单被褥干净、干燥与平整等。②中风发病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同时发病后往往由于机体功能障碍等影响,因此此类人群多存在忧思、悲观和失望等不良心理问题,所以对其康复具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而有目的性的情志护理则可达到消除病人对陌生环境及疾病的恐惧心理,同时对树立生活自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便使患者能够更加配合护理工作,进而达到平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脑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约有60-70%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缺血性脑中风后遗症并非不治之症,除了坚持可靠药物治疗、针灸等综合措施外,缺血性脑中风康复还包括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复的程度。 1、按摩与被动锻炼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按摩,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稍能活动的病人可在他人搀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动,以防止心血管机能减退。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上述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逐步加强功能锻炼,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在进行功能性康复锻炼的同时应坚持可靠的药物防治,还可配合针灸,按摩等。注意除应树立患者康复信心外,陪护家属还要有耐心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大多数缺血性脑中风病人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偏瘫早期康复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半脱位(G H S)又称不整齐肩,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 发病机制 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 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查体可见: 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 诊断 (1)临床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 (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胛骨下旋角等方法。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根据瘫痪患者的病情,可分别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种。锻炼目的:增强患者肢体肌肉力量,恢复被损伤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运动强度:开始运动时,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运动时最高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以下。在恢复后期,根据病情与体能恢复情况,运动时最高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00~120 次。 运动种类与练习次数、时间: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一般在疾病急性发作后2周内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疾病急性期之后不再反复,患者肢体完全瘫痪或仅有微弱动作,即可进行被动的医疗体育活动。早期的被动运动是防止严重运动障碍与肌肉萎缩的重要手段。 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逐一进行上、下肢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a.手指屈伸: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背,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屈伸练习。

b.手指摇转: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心,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摇转练习 c.上翻、下压手腕: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上翻、下压练习。 d.手腕摇转:帮助者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左右摇动与转动练习。 e.屈肘:帮助者一手握患者上臂,或上臂压在床上,使臂定位,另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肘部伸屈与旋转练习

f.肩部上抬、外展、内收:帮助者一手扶患者肩上(锁骨),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肩部的上抬、外展、内收练习。 2.下肢被动运动: a.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b.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帮助者一手握患者足背,另一手握患者足趾,做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内容与标准

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华西医院康复科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一)填写部分

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 语言:正常 Broca失语 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 听觉:正常减退耳聋 患侧忽略:有无 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 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 (二)表格部分 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 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级别痉挛程度 0 无肌张力的增加 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 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 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 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 2.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 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 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

中风瘫痪病人的家庭康复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 脑卒中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重视心理疏导:这是家庭康复措施中的重要环节。脑卒中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细语,措辞谨慎。要给病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注意早期康复锻炼:许多脑脑卒中患者发病以后,自认为瘫痪就应当卧床,一切生活都由别人照顾,更不愿多锻炼。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偏瘫程度不严重,但依赖性强,早期不注意康复,到了晚期造成肢体功能严重障碍。多项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卧床静息二周,肌力会降低40%,并可随之发生骨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和心脏贮备能力下降,还可能带来精神障碍,尤其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这种废用综合征。早期康复治疗,可减少后遗症和避免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脑脑卒中康复,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患病后一周内开始,训练时应循序渐进。过去有些人过分强调卧床休息,全面制动,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指导思想,病人往往会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废用综合征,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因此,脑卒中病人在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稳定后,家属就可以为病人进行翻身、按摩及关节被动活动,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接着可对病人进行坐位平衡床上动作训练。一旦病人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开始做从床上到轮椅上,从轮椅到床上的移动能力训练。再逐步过渡到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意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是恢复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包括饮食动作、洗漱动作、更衣动作、大小便自理训练、洗澡、家务劳动及出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目前,我们还没有这种康复医院,但患者出院后,若能在家中注意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训练行走的同时,不忽视了日常生活的作业疗法,例如,家务活动(烹调、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和家庭事务的管理)、使用家中器具与装置(钥匙开锁、开关电灯、门窗、家用电器等)、交流技巧(利手书写、阅读、使用电话和录音机等)、乘坐交通工具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提醒的是,要把训练重点按排在患侧肢体。有的患者和家属在训练时,偏重锻炼健侧,忽视功能差的患侧。正确的方法是从患侧开始,这样有利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韧带孪缩。 加强饮食康复:脑卒中患者应遵循三低二高二适的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膳食。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多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鲜鱼、鲜蛋、青菜等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身体康复。同时,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原因,容易发生褥疮。此时,应给予病人高蛋白饮食,特别是维生素C和鱼肝油、葡萄糖酸锌等,以促进伤口愈合。保证足量饮水。饮水不足则体内血液粘稠度会增高。晨起空腹饮一二杯白开水,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管扩张,以利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栓形成。 不可忽视睡眠康复:病人的房间,空气要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天气冷暖转变时,应注意给病人加减衣服,防止感冒。病人睡姿宜采用侧卧位,应多采

中风的护理查房

针灸康复科护理查房 病历介绍:兴旺,男性,69岁,汉族,退休,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伴恶心3天于2012年8月17日由门诊以中风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恶心,偶有视物旋转,无耳鸣,无呕吐,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自服“脑心通胶囊、盐酸氟桂利嗪”等药物,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既往脑梗塞病史8月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已婚,配偶及子女均体健。体格检查:T:36 C, P:60次/分,R:16次/分, BP:120/60mmHg。形体适中,营养良好,意识清楚,面色少华,言语流利,清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肘关节及肩关节被动活动时稍有疼痛,可独立起坐,保持坐位平衡,可独立站起,并在辅助下行走,不能独立入厕;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无胸闷憋气及心前区疼痛,寐安,纳差,小便可,大便1-2日一行,质较干,需肛注开塞露。患者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眩细。入科后即遵医嘱给予中医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病重,进食低盐低脂饮食,氧气吸入 2 升/分,并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银杏达莫20ml,静脉点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甲氯酚酯 0.2g,静脉点滴,以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等药物对症治疗 辅助检查:1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 2随机血糖:7.1mmol/L 3头CT示:右侧颞頂区、右侧基底区脑软化灶,脑干密度不均 4经颅多普勒: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右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气虚血瘀) 中医给予:“益气活血为治疗原则,并给予补阳还五汤日一剂口服 西医诊断:脑梗塞,眩晕 入院后给予氧气吸入,甲氯酚酯静滴,银杏达莫静滴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等对症药物治疗。 护理评估: 1)病史:患者男性69岁汉族退休大专文化发病季节立秋主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伴恶心3天,由门诊以中风收入院,平车入病室既往脑梗塞病史8月余,无烟 酒嗜好,纳可,寐安,二便调 2)生命体征:T:36C , P:69次/分,R:18次/分,BP: 135/80mmHg 3)四诊容:患者少神,面色少华,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皮肤完整,舌暗 淡,苔薄白,脉眩细,周身无异味,无特殊嗜好。 4)心理社会评估:患者焦虑,对疾病部分了解,生活起居有规律,本人有城职医疗保险。 护理诊断: 1)自理缺陷:与肢体活动不利有关 2)焦虑:与环境生活方式改变及担心预后有关 3)头晕目眩:与气血不足、脑髓失养有关 4)知识缺乏:与缺乏自我调护知识有关 5)有外伤的危险:与肢体协调能力降低有关 6)有皮肤受损的危险:与久病卧床,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

偏瘫患者分期康复治疗 一、软瘫期患者主要以被动运动康复治疗为主:肢体良肢位、被动运动 1.肢体良肢位: 患侧卧位:头部和后背用软垫支撑,患侧上肢前伸,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放于患侧下肢膝前的软枕上; 健侧卧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肩前屈90度,肩下垫一软枕,患侧下肢髋膝自然屈曲,膝下垫一软枕,患足与床面呈90度,健侧下肢平放于床上,轻度屈髋屈膝。健侧卧位是病人感觉舒适的卧位,该体位同时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的作用,同时还方便治疗者对偏瘫患者的治疗操作; 平卧位:将患肩垫高5-10度,患肢前臂伸直,掌面向上,患手五指伸展,患髋下垫一软枕,使之置于伸展中立位,膝下垫一小枕,使膝关节微屈成5-10度,足部可佩戴踝支具、足尖与足跟垂直于床面,踝关节保持直立位,该体位可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及膝过伸。坐位:先取30-40度座位,没2-3天增加10度,每天持续5-10分钟,达到能维持80-90度,持续能维持30分钟后,即可进行座位平衡训练。 2.被动运动: 为患者被动活动患侧肌肉和各个关节,包括关节的屈伸、外旋、内收、外展等。被动活动时,先上肢后下肢,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幅度由弱到强,运动时间由短到长。注意:急性期肩关节外展屈曲均不能超过90度,运动的肢体要放松,关节活动范围要充分,动作要缓慢轻柔,患肢被动运动每日2次,每个关节每次重复5-7次。 二、痉挛期患者主要是控制痉挛异常,以主动运动为主 缓解痉挛的主要方法

1、康复治疗内容: 增加患侧躯体的意识,预防患侧忽略和健侧的过度代偿。强化躯干控制与平衡训练。中线偏移及非对称性的纠正。从近端入手,刺激主动运动,降低痉挛。强调整体意识,增加对患侧感觉训练。不同环境中功能的使用,自理能力的训练缓解躯干肌紧张: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训练人员一手扶着患侧肩,另一只手扶患者髋部,两手向相反方向运动。 缓解下肢伸肌紧张: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手指交叉,紧握双手,肘伸展至头上方,注意患侧手拇指在上,双腿屈膝。训练人员扶住患者将臀部抬离床面做骨盆控制运动。 缓解手指屈肌痉挛:将患者的患侧上肢被动外展。然后前臂旋后维持数秒,腕关节背伸,拇指外展。 利用发射抑制模式抑制痉挛 抑制下肢伸肌痉挛的方法:下肢伸展,髋外展、外旋,踝独指、背曲于拇指外展减轻痉挛 抑制上肢躯干痉挛的方法:患者取坐位,颈于躯干伸展,患侧肩外旋,肘伸展,前臂旋后,四指背曲,拇指外展,放在与臀部同一水平面上,将身体的重心放在患侧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