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范式

实验5.范式
实验5.范式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完整版)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题目:人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 1假设 1.1选用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比选用长的英语单词好; 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比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 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方法 2.1自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 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 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水平,疲劳效应等 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方法: 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女10) 2.3.1.2选择在同一智商水平(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被试 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 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 选取男女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水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 4实验实施过程及方法 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水平上,每个处理水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自己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 二、计算机键盘与水平面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一项实验来证明,哪一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入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水平面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一段相同的材料(使用相同的语言),在完成任务以后,比较一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 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在进行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行测试。让所有被试在同一个房间里进行,给他们500字的中文文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干扰。其中选出被试45名。每个被试分别接受三个水平的实验处理(0度,10度和15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3台配置一样的电脑,分别是:0度,10度和15度。 分别给被试呈现不熟悉的材料,避免对材料有熟悉度,每段文字500字。 4. 实验程序 (1) 把被试统一安排在指定教室进行,事先不需要太多的交流。 (2) 指导语: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文字输入的测试。在屏幕中央将会出现一篇文字,请您以最快的速度输入文字。在我说开始后,大家可以开始了。 (3)电脑自动记录被试完成的时间。 (4)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者要探讨灯光强度与颜色对反应时的影响,试设计一个2×2实验研究范式。(要求说明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被试如何分组,实验结果如何整理等) 参考答案: 实验设计:采用2×2多因素实验设计。 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有两个:灯光强度:分为强、弱两个水平,灯光的颜色:可分为红、绿两种不同颜色的灯光。这样,共有四种实验处理:红色的强光、红色的弱光、绿色的强光、绿色的弱光。 因变量:记录每个被试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 控制变量:所有被试的练习次数、准备状态、额外动机、年龄以及其他个别差异应保持相等。

12. 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A. (1961). Transmission of aggression through imitation of aggressive model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3,575-582. 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是目前美国和世界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因此,它也是心理学时尚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多年以来,在行为科学家之中,一直处于这项研究最前列的是社会心理学家,他们研究的重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家的目标之一是给攻击行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看起来这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给出这样的定义是很困难的。比如,你觉得下面的哪些行为是攻击行为:一场拳击赛?猫咬死一只老鼠?士兵向敌人开枪?在地下室安放捕鼠夹?斗牛?我们还可以举出一系列这样的可能是或可能不是攻击性行为的例子。因此,如果你请教10位不同的社会心理学家,你可能会得到攻击行为的10种不同的定义。 很多研究者已不再纠缠于给攻击行为下定义,而是转向考察人类攻击行为的来源这一更重要的方面。他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攻击性行为。纵观心理学的历史,人们已经提出很多理论假设来解释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一些理论认为,人在生理上有一种预设的攻击性程序。比如,长期形成的暴力冲突不断累积,最后终于爆发。另一些理论强调情境因素,比如多次受挫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这种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 心理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非常有影响的实验,它阐述了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这项研究是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Sheila Ross)于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班杜拉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它行为。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可以通过简单观察、模仿(或以别人为榜样)其它人的行为而形成。 你可以从本项研究的题目可以看出,班杜拉、多萝西娅·罗斯以及希拉·罗斯已经证明了榜样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这项广为人知的研究在心理学界被称为“波比娃娃”研究,稍后我们将展开对它的讨论。文章在开头的参考文献中提到,早期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很容易模仿作为榜样的成人的行为。在这项新研究中,班杜拉想探讨孩子是否会将这种模仿学习泛化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_李锦萍

对人类攻击性及其行为的研究与控制是社会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广受关注的课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人类攻击性也纳入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内隐的角度研究攻击性及行为不仅提供了认识与预防攻击性行为的新的视角,也是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的发展趋势所在。 1.相关概念 1.1攻击性 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点不同,所下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的定义。总的来说,研究者主要从行为或人格特质层面定义攻击性。如Dol-lard等人(1939)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1],强调了个体行为的目的性,并认为这种伤害意图必须有外在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偶然的伤害行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Baron和Richard(1994)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他人不愿意接受这种伤害的行为”[2],这里不仅强调了攻击性实施者的意图,也包括了被攻击者的非自愿特点,所以任何自虐、自杀的行为都不算是攻击性行为;Anderson整和性地概括出攻击性模型,将攻击性界定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3]。也有研究者强调攻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如Bech(1994)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特质,是由个体的神经结构及生理特点决定的”[4];Allen和Potkay认为攻击性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的,容易愤怒的人攻击性就强,攻击行为就是愤怒的外在表现[5];而Buss等人就认为攻击性包括易怒、冲动、敌对、愤怒攻击等因素,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 总上所述,研究者主要从攻击性的外在行为表现、个体的情绪特点、认知特点等不同侧面对攻击性加以界定和研究。 1.2内隐社会认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内隐记忆研究热浪的推动,A.Greenwald和M.R.Banaji等[6]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的概念,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 李锦萍张卫 摘要: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 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李锦萍,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张卫,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 )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 n-back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 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 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上施

实验心理学例子

实验心理学例子 2009-08-18 14:54 1、一个研究者想要确定饥饿就是否会影响猫得攻击性。以10只猫为被试,主试将她们关在不同得笼子里,并对她们进行不同时间间隔得食物剥夺。两周后,猫得体重降为正常体重得80%。主试将2只猫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就是否有攻击行为或打架发生。所有情况下,猫都表现出一定得威胁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出现了打架行为。研究者得出结论,饥饿可以增加猫得攻击性。 解答:自变量--猫得饥饿程度;因变量--攻击行为得多少。该实验中只观察了自变量得单一水平,没有使用对照组,不能确定攻击行为就是否比不饥饿时增加。 修改:采用不进行饥饿处理得猫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攻击行为数量,检验差异就是否显著。 2、有些心理学家在食品与饮料公司工作,她们在产品发展中一直担任重要角色。有消费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目得就是测量顾客对两种类型可乐得喜爱程度。在某个市场范围内,这家公司得可乐销售情况不如对手。有趣得就是,公司得总体销售情况要比对手好。 研究者认为这样得可乐销售情况就是由当地得一些条件造成,于就是她们开始检验这个假设。这就是一个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每

个被试要品尝两种可乐。一种可乐被标记为Q(竞争对手得牌子),另一种被标记为M(本公司得牌子)。随机选取年龄在14~62岁之间得市民为被试。所有被试品尝Q牌子后品尝M牌子,然后报告自己得喜好。令实验者吃惊得就是,大多数被试报告喜欢M牌子。实验者得出结论,样本被试喜欢她们公司得可乐,广告就是引起竞争对手饮料销售好得原因。因此,她们建议加大对当地广告投资已改善销售情况。 解答:自变量--可乐类型(2水平即两种牌子);因变量--被试得喜好。被试内设计。 可能存在得问题就是,被试对可乐喜好得判断可能受品尝得先后顺序影响。 修改:采用平衡序列重复测量设计。即一半被试按照Q-M顺序品尝,令一半按照M-Q顺序品尝。 另外,还应该控制被试对可乐牌子及顺序得知晓,即知告知被试要进行2种可乐得比较,而被试不知道先品尝得就是哪种,后品尝得就是哪种,以免她们故意讨好调查者。 3、以为实验者想要测验在学习无意义音节时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得效果。她使用了3个处理组,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种条件下。第一组,在一天得30分钟内练习20个无意义音节;第二组,连续两天练习相同得无意义音节,每天30分钟;第三组,连续3天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关于注意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研究 刘建义 (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 1有关心理学角度注意力的研究 注意是什么?这是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不愿回答却又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虽 然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注意的界定问题上心理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但这并 未影响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注意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早在1890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就说过,注意是心理学的中心课题,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它也是信息加工理论框架的中心概念。认知心理学目前主要强调注意的选择性维量,将注意看作一种内部机制,借以实现对刺激选择的控制并调节行为(Kahneman, 1973),也即舍弃了一部分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知心理学主要着重研究注意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一些注意的模型,企图从理论上来研究注意机制。最初,注意的选择性通常被概念化为一个促进的过程,即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对于专注信息的加工被选择性地加强了。【1】伴随 1950s 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专业研究人员对注意的研究兴趣迅速提升,此时刚刚起步的运动心理学亦开始关注运动员的注意特征,并持续至今:关注适宜刺激被认为是区分运动专家与新手最重要的认知特点之一(Landers, Salazar, Petruzzello, Kubitz, Gannon, & Han, 1994);对运动情境中适宜刺激的选择性注意能力至关重要&&选择性注意也许是成功运动员最重要的一项心理特点了(Cox,1996);&&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执行而言,人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专心致志于当前的任务更为重要的了(Abernethy,1998)。虽然这些陈述尚无法概括注意在运动领域作用的全部,但足可见运动注意研究价值之一斑。 检索国外相关资料不难发现,迄今运动心理学领域针对注意已开展过一定数量的研究工作,涉及的选题相对广泛,采用的研究范式亦很多样。如目前运动心理学主要从认知(心理努力,mental effort)、行为(动作控制,action control)和生理(警觉,altertness)三个方面对运动员的注意特征与状态进行研究与测查。在权威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手册》第二版注意一章中,较第一版略去警觉或准备性注意(attention as alertness and preparedness),而集中讨论容量或资源限制性注意(attention as a limited capacity and resource)和选择性情景中的注意(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selectivity)两方面的主要理论模型、研究范式、测量方法,与运动技能获得、技能水平提升、教学训练安排的关系,以及专家-新手注意活动方面的比较等(Singer,Hausenblas,Janelle, 2001)。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运动心理学在注意研究的选题上相对集中,主要致力于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探索及注意能力测试评价系统的研发(王晓芬,姚家新,2001;殷恒婵,孟庆茂,钱铭佳,2001;殷恒婵,2002;李永瑞,2002),亦有少数学者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展开运动员注意特征的研究(章建成,1994;廖彦罡,2003)。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2】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清楚直觉对象的数量,注意对象数量越多说明我们的注意广度越大。注意紧张性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高度集中程度,是注意的强度特征。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上,注意的稳定性表现的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分配时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能够指向不同的注意对象,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记便是注意的分配活动。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即是注意的切换速度的特征。注意力转移(Mental rotation)是视觉影像处理的一种形式,由Shepard和Metzler[1]在1971年首先提出,它的深入研究对探索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受试者要求识别三维转动物体的影像和镜像。在注意转动角度不等的物体时,反应时间不同。实际的物体(图形)转动时,受试者要在头脑中转动其影像。把这种视觉影像处理形式称为注意力转移。【3】

整体——局部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整体——局部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人在识别刺激时是先注意整体还是先注意局部,从而验证Navon提出的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而且当人有意识去注意整体特征时,知觉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2.实验方法 2.1.被试 大学在校生10人(智力正常,无色盲),年龄19-21岁 2.2.仪器 预装E-PRIME的XP系统计算机,102键自然键盘,15吋联想纯屏显示器(FPS:60HZ)2.3.实验材料 4张图片:分别为由“1”构成的“2”,由“1”构成的“1”,由“2”构成的“2”和由“1”构成的“1”。如下乳(将小的“1”换成“2”就形成另外两张图) 同时提供两段引导语要求被试观察局部或整体然后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2.4.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 ×2设计,有两个变量:注意目标和一致性,每个变量由两个水平构成,分别为:注意整体对注意局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对整体和局部不一致。 2.5.实验步骤 2.5.1.注意整体测试: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即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是“1”还是“2”,如果是“1”按键盘上的“1”键,如果是“2”按键盘上的“2”键,记录反应时间。在按键后呈现下一张图片,图片呈现大约64张。 2.5.2.注意局部阶段: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即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局部是“1”还是“2”,如果是“1”按键盘上的“1”键,如果是“2”按键盘上的“2”键,记录反应时间。在按键后呈现下一张图片,图片呈现大约64张。 2.5.3数据分析 首先排除测试中按键错误的项,将12人的剩余项进行合并,通过spss中方差分析检验两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因变量(反应时)的影响作用。 3.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下图: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攻击性行为及矫正个案研究 舒城县实验小学西校区赵永霞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问题研究,探讨解决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法,积累一些经验,教育学生促进其发展。矫正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需要教师抛开心理偏见,正确平等地看待这个孩子的优缺点,运用“爱心+耐心”的灵活方法,尽心尽力,长期坚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前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个别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问题。其次是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攻击性行为会造成孩子很多不良的发展,如学习散漫,不关心他人,好斗等;在班级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校园安全隐患。矫正这种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放正心态,耐心、细致,积极地走进家庭,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改变孩子的思想意识,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

一、研究对象的状况描述 周剑,男孩,2005年11月出生,是家中的独子。现在是本班三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刚入学时,在课上课下都显得比别的孩子要调皮,很多孩子刚上学,对老师多少有点“害怕”,可该同学第一节课,就在班里跑来跑去,不仅坐不住板凳,还在前面的女同学马尾辫里放了一条虫子,很是调皮。 下课了,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儿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儿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有时甚至跑到其它班级去惹是生非,几乎天天都有学生来办公室告状。由于他的不良行为,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没人愿意理睬他,更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数学老师一提起周剑就连连摇头,对他没有好办法,有效的办法也只能是找同学看着他,叫他安静一会。据周剑自己说,爸爸和奶奶脾气都很急躁,容易发火。据同学反映,周剑爸爸很凶,如果考试没考好,首先是一顿打。与其父交谈,他爸爸也知道打骂不对,很苦恼不知该如何管教孩子,重复一句“只能靠你们老师了”。通过二年级一学年转化和这学期近几周的养成教育和观察,周剑有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是班上的纪律委员。 二、分析与讨论 根据心理学理论中有关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主知、造谣诬蔑)。

注意实验范式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在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一)早期选择模型 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如图6-1)。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心理学实验范式

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 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6):833~84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注意受情绪信息影响的实验范式 杨小冬罗跃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要研究显示情绪信息对注意会产生特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个体特别是某些患有情绪障碍的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或注意增强现象。该文围绕该问题,主要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多个实验范式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并分析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注意,情绪信息,实验范式。 分类号 B841.4 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是人类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是心理学一直希望给予科学解答的问题。因情绪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开展实证研究常常困难重重。但是,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就个体对情绪信息的知觉注意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颇受注目的成果。本文围绕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特别是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增强和注意偏向(attentional bias)[1~4],分别介绍情绪Stroop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各研究在实验模式、刺激材料和被试选样等方面的特点,展望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1.实验范式及其研究结果 1.1 情绪Stroop实验范式(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 经典的Stroop实验要求被试报告色词的墨色。如“红”这个字,可以呈现为红色,也可以呈现为绿色。实验结果表明,在命名和词义不一致的墨色时,被试要花更多的时间,表现出Stroop色词干扰效应。对该效应有多种理论解释 [5],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加工技能,而颜色命名却不是。面对文字材料时,被试很难不进行语义加工,不仅注意字的墨色,而且也注意了字的语义,语义加工对墨色命名加工的干扰即表现为Stroop 效应。基于此,对情绪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预期情绪词的情绪色彩也能对颜色命名产生影响,于是发展出情绪Stroop实验,用以测查个体特别是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特点[6~8]。 情绪Stroop实验通常向被试呈现不同颜色的词语(包括中性词和情绪词),要求他们忽视词语的语义,尽可能快地命名字词的墨色。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包 收稿日期:2004-06-04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https://www.360docs.net/doc/299227169.html,

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 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1997)。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着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1995;张明&王凌云,2009)。通过RSVP范式对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情绪刺激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当T1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对T1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资源动用机制。Arend和Botella (2002)发现,当T1是情绪词时(如“thief"),高特质焦虑组识别 T2的注意瞬脱量小于低特质焦虑组。作者认为,这可能表示高特质焦虑组对T1的系列加工时间较短,或占用的注意资源较少。Cisler,Ries和Widner (2007)的研究亦发现,当T1是蜘蛛相关的刺激时,高蜘蛛恐惧组对T2识别的注意瞬脱时间间隔小于低蜘蛛恐惧组,即高蜘蛛恐惧组注意瞬脱量减少了。作者认为,高蜘蛛恐惧组对蜘蛛相关的T1加工效率更高,需要的时间更短,占用的资源更少。因此,对蜘蛛相关T1进行系列加工需要的时间缩短,T2更早的进入系列加工阶段,能正确报告T2的时间间隔亦即缩短。第二,当T2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的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情绪刺激对有意注意的捕获机制和注意警觉成分。Keil (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中性意义的T2,被试对情绪唤醒度高(包括愉悦情绪和消极情绪)的T2报告显示出更高的准确率,而这种差异主要出现在较早的时间间隔。但是情绪唤醒度低的情绪词,则不出现报告准确率相对较高的情况。Reinecke、Rinck和Becker (2008)对蜘蛛恐惧症者的研究发现,被试对蜘蛛图片的T2正确报告率提高,即AB效应减弱。第三,当分心刺激是情绪刺激时,通过比较对情绪性分心刺激序列和中性分心刺激序列中对T 1, T2的识别正确率,探查情绪刺激对无意注意的捕获或分散机制。Peers和Lawrence (2009)研究了不同注意控制水平、焦虑水平对情绪信息分散注意的影响。研究采用消极表情面孔(恐惧,恶心)和中性表情面孔的分心刺激,要求被试找出序列中特定的中性面孔靶子。结果发现,在不同情绪的分心刺激条件下,不同的SOA,以及不同的焦虑水平,注意控制水平较高的被试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均较高,而被试的焦虑水平与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没有显着关系。 2.视觉搜索范式(visual search task) 在视觉搜索范式中,屏幕上呈现一个刺激矩阵(如3×3或5×4的视觉刺激矩阵)。要求被试从该矩阵中找出与其它刺激类别不同的靶子。Fox (2002)等人采用该范式,研究对情绪面孔的探查速度。结果发现,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愤怒表情的面孔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高兴表情的面孔更快,即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视觉搜索范式可以区分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如果在中性矩阵中搜索情绪刺激的时间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快,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警觉;如果在情绪矩阵中搜索中性刺激比在中性矩阵中搜索另一种中性刺激更慢,则表明对该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脱离困难。大量研究均发现对负性情绪存在注意偏向(Cider et al., 2009; Miltner) Krieschel, Hecht, Trippe & Weiss) 2004;Ohman et al., 2001; Rinck et al., 2003 ) o Rinck等人(2005)采用该范式对蜘蛛恐俱者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刺激为5 X 4的图片矩阵,矩阵类型包括: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蜘蛛图片,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另一类的中性图片,19张蜘蛛图片中呈现1张中性图片。研究者发现,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1张蜘蛛图片显着快于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另一张中性图片,即反映了对威胁刺激的迅速察觉。另外,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蜘蛛图片中找出1张中性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成因分析与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成因分析与对策 实验幼儿园大五班 牛牛对班里的小朋友频频发起攻击:打人脸,捶人肚子,踩人脚,嘴里还不停地嘀咕:“大坏蛋,打他,大坏蛋……”有一天,他发起了十多次攻击性行为,涉及七八名幼儿。尤其是他认准了同组的一个女孩,一上午打了她五次,不是捶她的肚子,就是踢她的腿,嘴里还反复念叨:“大坏蛋,……”我们只好时时处处对他采取保护措施。 一、成因分析 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牛牛的奶奶、妈妈一味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家访中我们发现,他把电池等硬物当着老师的面砸他奶奶身上,不停地爬到窗上跳下来等,而他奶奶也不生气,连睡午觉都一定要睡在他奶奶的肚子上。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牛牛在家里只怕他爸爸,他爸爸经常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当牛牛犯了错时,他爸爸往往先大声训诉,接着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而他的妈妈则包庇袒护,牛牛犯了错误也不批评、纠正,其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牛牛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被攻击者若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则该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同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牛牛的攻击性行为。 二、对策 1.引导幼儿正确与人交往,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牛牛太具有攻击性,所以班上的幼儿都不愿与他接近,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让三分,了解他的家长们也纷纷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牛牛玩,让他们远离“灾难”。 针对此种状况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通过交谈我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牛牛也有好的一面,如他的正义感很强,喜欢打抱不平(只是方式有些不当),我们应该肯定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无瑕的世界里,他总要经历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关键是如何战胜困难。经过我的多次努力,家长们终于开始尝试着接受牛牛了。从牛牛平日的一言一行中不难看出,他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和小朋友拍拍打打,你撩我、我撩你就是一种交往,针对此种情况,我在玩“娃娃家”时,选择了几名口语表达能力很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牛牛交朋友,并两两相邀到“牛牛”家去做客,以自身的言行帮助他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改善他与小朋友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牛牛交到了几名好朋友了,但要想让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接受他仍需长时间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