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

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为了加强对我省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

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

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

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

防用药。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如万古霉素、泰能等。

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16.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掌握配制要求,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17,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新药。

三、抗感染药物的管理

18.组织设置

医院成立药事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分管院长、医疗组长、护士长、药剂科主任为成员,药事领导小组下设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药剂科。药剂科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药剂科全面负责日常工作。

19.职责

(1)药事领导小组根据医院抗感染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药剂科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其应用情况。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

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组织专家对全院抗感染

药物应用进行指导和咨询。有条件的应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

(2)医务部门督促、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协助组织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参与检查与考核。

(3)感染管理科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负责相关内容的培训,定期向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提供院内感染的相关信息。

(4)护理管理部门协助组织培训。督促、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5)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现状的收集,井协助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进行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药敏调查、联合用药情况的汇总,药效调查,感染现状的调查及信息反馈。

20.相关制度

(1)将常用抗感染药物划分成

一、

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

一、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

一、

二、三线药物,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值班或急诊时遇到严重感染的情况,可用

二、三线抗生素,但需报医务处(科)备案。

(2)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要有药敏监测报告,且须

经科主任批准并报医务处(科)备案。

(3)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每年1-4次对感染病人的分布、病种、药敏耐药菌株、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全院通报。定期对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具体落实药事管理委员会作出对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进行调整的决定。

(4)三级医师查房应含有抗感染药物应用内容;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参加抗生素使用的查房,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感染药物的信息。

(5)药剂科及感染管理科要定期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考核与科学评估。

(6)抗生素作为处方用药在药房出售时必须有医师的处方。

21.管理要求

(1)将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医生绩效考核。

(2)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严格控制门诊、病房抗感染药物使用率。

(3)临床医师必须接受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

(4)本实施方案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与科室挂钩,与个人挂钩,奖惩分明。医务处、药剂科、感染管理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附:《

一、

二、三线抗感染药物名录》

一、

二、三线抗感染药物名录

x限三级医院使用,二级医院经院内会诊后方可使用

一线用药

(一)抗生素类

1.青霉素类。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氯唑西林、美洛西林。

2.头孢菌素类。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

3。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4.氯霉素、四环素类。氯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盐酸脱氧土霉素。

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

6.其它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

(二)合成及其它

柳氮磺胺吡啶、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酮康唑、制霉菌素、咪康唑、特比萘芬、大蒜素、黄连素、甲硝唑。

(三)抗结核药

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喷丁。

(四)抗病毒药

无环鸟苷、三氮唑核苷、阿糖腺苷、酞丁安。

(五)所有抗寄生虫药均为一线用药

二线用药

1.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制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羟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注射用美罗西林/舒巴坦。

2.头孢菌素类。头孢克罗、头孢呋辛。

3.氨基糖甙类。乙基西梭霉素、依替米星、妥布霉素。

4.其它。甲氟哌酸、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大观霉素、氨曲南、氟康唑、干扰素、聚肌胞、泛昔洛韦、更昔洛韦、替硝唑。

三线用药

头孢氨噻肟、头孢甲氧噻吩、拉氧头孢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唑肟、头孢哌酮、去甲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头孢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美唑。

附件:本院开展抗感染药物使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灌云县南岗乡卫生院xx年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

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高善超

副组长:印良超田维祝

成员:王建国潘宁宁何维前吴靠山陈树凤沈华梅潘冬梅

本院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由陈树凤同志兼任,常务副主任由梁志才同志兼任。活动办公室设在药剂科。

第二篇:江苏省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江苏省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xx版)

江苏省卫生厅

为了加强对我省医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遏制抗感染药物日趋严重的滥用,特制定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

一、抗感染药物使用原则

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二、抗感染药物使用细则

6.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感染药物。

7.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感染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8,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尽早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感染药物。

9.使用抗感染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10.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11.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联合使用的指征是:(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感染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12.严密观察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如肾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性等。严格掌握小儿、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13.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局部用药。

14.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1)避免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感染药物及

二、三线抗感染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2)手术及侵袭性操作应以无菌操作为预防感染的主要手段。

必须预防用药时,应采用“围术期”给药,术前30-60分钟单次足量给药,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者可术中追加一次。并优先选用窄谱抗感染药物,尽可能避免以广谱抗感染药物特别是三线药物作为预防用药。不提倡联合预防用药。一类手术(除外术后体内保留人工合成材料者)原则上不得预防性使用抗感染药物。二类手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三类手术预防用药依病情而定。

(3)耐药后果严重的抗感染药物严禁作为预防用药。如万古霉素、泰能等。

15.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16.护士应了解各种抗感染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准确执行医嘱,严格掌握配制要求,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17,重视药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新药。

三、抗感染药物的管理

18.组织设置

(1)医院药事委员会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管理,作为主任委员的院长(或分管院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医务处主任、感染科主任及感染管理科主任应为药事委员会成员。药事委员会下设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药剂科。药剂科主任任办公室主任。由药剂科全面负责日常工作(按国家规范要求应为药剂科负责,目前药剂科暂不具备管理能力的医院,可由医务处负责,以后逐步过度到药剂科)。

(2)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负责

科室抗感染药物管理,小组内可视情况派驻检验科人员,以协助工作。

19.职责

(1)药事委员会根据医院抗感染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药剂科全面负责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定期总结、分析和通报其应用情况。及时为临床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组织专家对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进行指导和咨询。有条件的应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

(2)医务部门督促、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协助组织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参与检查与考核。

(3)感染管理科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负责相关内容的培训,定期向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提供院内感染的相关信息。

(4)护理管理部门协助组织培训。督促、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5)检验科负责全院微生物学监测。开展病原体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药事委员会反馈,并向全院公布。三级医院应开展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监测。

(6)临床科室药物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现状的收集,井协助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进行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调

查、药敏调查、联合用药情况的汇总,药效调查,感染现状的调查及信息反馈。

20.相关制度

(1)将常用抗感染药物划分成

一、

二、三线,住院医生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主治医师处方权限为

一、二线药物,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

一、

二、三线药物,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值班或急诊时遇到严重感染的情况,可用

二、三线抗生素,但需报医务处(科)备案。

(2)联合用药3种及以上抗感染药物要有药敏监测报告,且须经科主任批准并报医务处(科)备案。

(3)抗感染药物管理办公室每年1-4次对感染病人的分布、病种、药敏耐药菌株、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全院通报。定期对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并具体落实药事管理委员会作出对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进行调整的决定。

(4)三级医师查房应含有抗感染药物应用内容;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参加抗生素使用的查房,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感染药物的信息。

(5)药剂科及感染管理科要定期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与科学评估。(6)抗生素作为处方用药在药房出售时必须有医师的处方。

21.管理要求

(1)将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监督管理内容,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发布药敏试验结果信息,以利于指导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三级医院小于65%,二级医院小于50%,抗感染药物使用率列入医院质量管理范畴。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三级医院要达到80%,二级医院要达到60%。

(3)临床医师必须接受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规范的培训。住院医生在5年规范化培训中要增加抗感染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内容;主治医生及其以上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学习并记继续教育学分。

(4)本规范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与科室挂钩,与个人挂钩,奖惩分明。医务处、药剂科、感染管理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附:《

一、

二、三线抗感染药物名录》

一、

二、三线抗感染药物名录

x限三级医院使用,二级医院经院内会诊后方可使用

一线用药

(一)抗生素类

1.青霉素类。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氯唑西林、美洛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2.头孢菌素类: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3。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4.氯霉素、四环素类。氯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盐酸脱氧土霉素。

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霉素。

6.其它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

(二)合成及其它

柳氮磺胺吡啶、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酮康唑、制霉菌素、咪康唑、特比萘芬、大蒜素、黄连素、甲硝唑。

(三)抗结核药

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喷丁。

(四)抗病毒药

无环鸟苷、三氮唑核苷、阿糖腺苷、酞丁安。

(五)所有抗寄生虫药均为一线用药二线用药

1.青霉素类。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羟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羟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注射用美罗西林/舒巴坦。

2.头孢菌素类。头孢克罗、头孢呋辛。

3.氨基糖甙类。乙基西梭霉素、依替米星、妥布霉素。

4.其它。甲氟哌酸、氟罗沙星、大观霉素、氨曲南、氟康唑、干扰素、聚肌胞、泛昔洛韦、更昔洛韦、替硝唑。三线用药头孢氨噻肟、头孢甲氧噻吩、拉氧头孢钠、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唑肟、头孢哌酮/舒巴坦x、碳青霉烯类x、万古霉素x、去甲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头孢吡肟x、头孢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x、氨苄西林/舒巴坦联合制剂、头孢美唑、加替沙星。

第三篇:急诊科抗生素分级管理办法急诊科(icu)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xx]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xx]38号)、《云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使用管理的通知》(云卫发[xx]1l64号)等文件精神,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医药费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医疗资源,急诊科制定《急诊科(icu)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办法》,请急诊科(icu)医护人员遵照执行。分级原则:

按照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第一类药物(非限制使用药物)、第二类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与第三类药物(特殊使用药物)三类,参照《抗

菌药物分级表》(见附件一)。

(一)第一类药物(非限制使用药物)。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第二类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三)第三类药物(特殊使用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

1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分级使用:

一、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第一类(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第二类(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第二类(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第三类(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二、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

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三、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1,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四、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均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经2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审核并签名后方可开具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审核并签名后方可开具。

五、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在下列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可越级使用,但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1)感染病情严重者:①菌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 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弓j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疗;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④血wbc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