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特色校方案

爱心教育特色校方案
爱心教育特色校方案

爱心教育特色校方

发现爱、感受爱、传递爱

——学校爱心教育特色校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学校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位于村,是一所悠久历史的学校。建校以来,一代代学校人与时俱进,不断拼搏,奋力传递着艰苦奋斗、勇争一流的精神,精心耕耘、团结协作、尽心尽责,使学生、教师、学校得以和谐发展,为祖国各行各业培养出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学校地址几经迁移,建国后才基本固定在村北,它北邻榆古路,南邻潇河,受各级政府和各方人士的支持和援助,又新建了学校,迁址于旧校的东面,取名“慈心楼”。学校占地面积约22500平方米,校舍面积约1743平方米,运动场面积约4500平方米,现有6个单轨教学班,学生146名,学校教职工11名。

学校虽然远离闹市、地处晋中、清徐、太原三岔口,在许多人看来比较偏僻,但它汲取、吸收、交流三方的文化,再加上学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学校各项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在市、区也是小有名气。学校曾荣获“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连续6年荣获市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市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区德育示范校,区优秀家长学校。”近年来,我校又荣获“区文明和谐单位、环境育人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三等奖、区、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本校的特色项目——“跳绳、踢毽子”多次代表区镇参加市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可是在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立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为强化学校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开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特制定本方案。

二、“爱心教育”的内涵界定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爱是教育之魂。学校德育工作要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爱”为主题,以“个性化”为特色,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爱无疆,源于小爱。体验小爱实践,培植大爱精神是爱的教育的主题。我校“爱心教育”重在经过开展发现爱、感受爱、传递爱等一系列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德育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提升,体验生命中的真善美,塑造学生全面、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强烈的爱国、爱校、爱家情怀,坚定热爱人民、关爱她人、珍爱自我的执着信念,培养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而培植积极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三、“爱心教育”的理论依据

人们常说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心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

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也说“教育植根于爱。”因此,中国以《公民道德教育实施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理论依据,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共创文明和谐的校园。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广博的爱心,塑造学生全面、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共创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2.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 .9—— .12):明思路,求整合

特色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比较完整的特色办学思路,学校各方面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加强家校联系,整合家长、社区资源,形成更立体、更开放的教育体系。

(2)中期目标( .2—— .12):创文化,促发展

特色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开展“爱心教育”的特色学校创立活动,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使关爱她人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以爱为主题的活动研究不断深化,充满爱心、关心她人,奉献爱的学校文化基本形成,促进学校办学水平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3)远期目标( .2—— .6):创品牌,育优生

特色建设出成果,经过学生全员、自主参与爱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教育活动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广博的爱心,提

高学生道德素养,共创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以爱为主题的活动化特色课堂,成为张花小学的品牌,培育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个性化学生。

3.分项目标

(1)教师培养目标:

总的培养目标:以爱育爱,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行动准则:爱学生,奉献大爱;爱事业,追求更好;爱自己,享受快乐。

(2)学生培养目标:

总的培养目标:懂爱、会爱,拥有自主能力。

学生行动准则:爱自己----学会负责和自主;爱她人----学会关爱和感恩;爱环境----学会欣赏和珍惜;爱社会——学会尊重和理解;爱国家——懂得责任与义务。

4.创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开放性原则。

5.创立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