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

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
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

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

一.背景介绍

1.1国内非法集资现状

截至2015年底国内非法集资案件爆发式增长,发案数量、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数、跨区域案件、大案要案达历年峰值。新增案件6077起,数量、金额和参与人数,同比增长71%、57%、120%。跨省案件、亿元以上案件、参与人数1000人以上分别同比增长73%、44%、78%。

2016年公安机关非法集资类案件共立案1万余起,平均案值达1365万元,亿元以上案件逾百起。2015年法院新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4825件,集资诈骗案件1018件;分别同比增长127%、48.83%。2016年法院新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6717件,集资诈骗案件1173件;分别同比增长39.21%、15.22%。2017年以非法集资犯罪为案由的裁判文书为5782份,与2016年的5747份基本持平,可以判断近两年的非法集资犯罪案件的审判数量基本持平,远超过2015年的2422份,相比2015年增长了138%。

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管控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非法集资项目推介的主渠道也向线上转移,犯罪手段不断翻新,支付方式更加多元,扩散速度不断加快,犯罪活动周期大大缩短,给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带来了新困局。

面对目前非法集资案件的高发态势,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批示或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事项,强调要从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加大力度抓好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工作。

近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强调了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规范,同时上述文件中也多次提到监管部门应创新工作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

所以,迫切需要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中,建立立体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早的引导、规范、和处置非法集,遏制非法集资高发势头。针对目前的形势,九次方大数据设计并研发了大数据监测预警非法集资平台。

1.2非法集资政策法规

近几年来国内先后出台了《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征求意见稿)》。

在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于2018年的工作工作安排中,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第一项就强调了“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可见2018年打击非法集资依旧是政府的重点工作。

1.3非法集资监控困境

第一、侦查取证难。非法集资案发时,往往有部分案件中的受害人则基于人情关系或者依然相信行为人终究会归还欠款,不愿意报案,并排斥司法手段的介入,甚至要求办案机关释放或对集资人取保候审,以便集资人能够积极筹措资金归还欠款;还有部分受害人则会要求通过民事诉讼途径来要求集资人返还款项。与之相对,部分集资人在归案后也会辩称,认为自己不涉嫌非法集资犯罪,并积极表示愿意归还集资参与人的款项。在多方利益诉求相互冲突的情况下,如何让受害人第一时间报案,并第一时间获取证据,成为侦查中的难题。

第二、定性处理难。首先,民间借贷、融资与非法集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界限相对模糊,在查处非法集资犯罪的过程中若未对司法权力行使的“度”予以得当把握,极有可能对正常的民间借贷或融资行为构成不当限制,影响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但若对司法权力予以过分限制,待到被害人至公安机关报案,又可能已经为时已晚,难以挽回损失。为此,为非法集资的定性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另外在非法集资的定性上也有诸多不确定性,如: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定性争议大;程序上刑民交叉案件处理规则不清、做法不一;关于犯罪数额的计算标准不一;管辖权争议较大、证据收集要求不一;涉案财物的认定、追缴与处置缺乏明确规定;共同犯罪的认定存在疑

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信息化影响重大,在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为会计信息化提供资源共享平台,提升会计信息化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会计信息化系统风险、业务及数据存储风险、行业竞争风险、网络病毒风险等表现突出。平台自身建设、数据使用安全、国家行业政策标准制定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层面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会计信息化供应商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共享平台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安全性,只有政府、会计信息化供应商和会计信息化使用者共同努力,才能规避会计信息化风险,促进会计信息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化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新时期,我国会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它的实现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并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它是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运用到会计工作中,它的发展速度完全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大数据时代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渠道,根据国内外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数据量飞速增长,几乎每年成翻倍增长。在过去的两年中,大数据与云计算深度融合,大数据为云计算提供了应用空间,也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数据的到来促使了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云会计的发展带了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表现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技术也发展迅猛,全球数据量增长速度令人惊叹,当今社会迈进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出现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捷,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一)信息系统存在风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呈现出高度集成化模式,信息系统结构成网络化分布。这样的结构非常有利于信息的采集,也大大加快了数据从采集到整理,再到分析后输出的速度。企业整体运转流畅,办公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会计信息系统还是受到计算机系统的影响,当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发生故障时,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往往会丢失,甚至导致会计信息化系统瘫痪。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是成网状分布的,并且很多功能全靠远程处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使大范围使用者受到影响,并且系统恢复工作代价沉痛。

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

领域3: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管理 通过与采购等其他部门更加密切的配合,以及与供应链经理一同分析数据流,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就能为发现改善绩效的途径提供帮助。 然而,数据交换的全新领域也面临着阻碍。其中最大的一个阻碍或许就是文化上的抗拒。各部门可能会维护自己的数据。理由包括保密性、害怕吸引过于严格的审查以及(或者)失去对某些工作资本的掌控。会计师和财务部门应该要带头组建跨职能部门的团队。“孤岛思维”是有效数据管理和整合思维的敌人。 企业风险复杂性日益提高,推动了大数据的利用并试图加以控制。 经济学家、企业领袖存在这样一个共识:未来十年波动性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经济波动、资源紧张以及政治和社会变动都会对企业构成不确定、不稳定的经营环境。 在这一背景下,财会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作用将超越合规和内部控制。财会专业人士越来越关心外部力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监管制度调整、供应链风险,到自然灾害,乃至对企业信誉和品牌的威胁。此外,财会专业人士将越来越多地参与评估企业增长战略风险,包括并购、进入新市场和新兴市场等。 由此推论,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的工作如今包含更为庞大而多样的数据集。当前数据、预测数据和未来绩效正在成为和历史数据、成果同等重要的资产。 未来5到10年,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将更多地思考如何利用大数据资源帮助企业预测风险,或做到先发制人,从而保护企业业绩。 拓展风险预测中使用的数据资源

这里的一个关键概念是,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将越来越多得利用大数据从整体上把握企业风险。 十年前,电子器件、厨房用具、运动器材以及汽车配饰零售商Canadian Tire曾做过一次突破性的调查,将消费者行为和信用风险相挂钩。通过详细分析消费者在多家店铺使用Canadian Tire公司发行的信用卡消费的情况,这家公司发现延迟交付、信用卡违约都是可以预测的。办法就是通过研究人们购买的商品种类和品牌,以及他们所光顾的酒吧类型。比如,数据显示那些购买金属骷髅头汽车配饰、或者改装大排量排气管的消费者,最终有可能不会支付账单。而曾在蒙特利尔Sharx Pool Bar酒吧里消费的顾客中,有47%的人消费以后在12个月内曾经四次拖欠还款,令这家酒吧成为加拿大“风险最高的”酒馆。 事实证明,这种预测比传统的行业预测方法更为精准。Canadian Tire后来决定放弃使用(在社会上比较敏感的)调查结果来管理客户,但它的故事反映了大数据分析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它们能够向你展现更为全面的景象(New York Times 2009)。会计师和财会专业人士可以利用这种大局的优势。通过将多样化的数据集引入计算,就能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并降低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外部资源被证实是一种愈发实用和直接的风险管理工具。社交媒体是有效的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反映消费者的情绪变化、重大的宏观经济风险乃至社会和政治风险。战乱、自然灾害的消息可能会首先在Facebook、Twitter,以及中国的新浪微博、俄罗斯的VK等社交媒体上被曝光。 但是,对于全面景象的分析和预测需要有一些注意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可能混淆因果关系和相关性。伯克利大学教授David Leinweber对这种风险做出了充分诠释。他发现,1983年到1993年之间的标普500指数收盘价竟然和孟加拉国的黄油生产量呈现正向关联(Leinweber 2009)。 而证明因果关系,不仅仅是注意到数据趋势恰好一致那么简单。大数据分析学的风险必须时刻谨记。 实时发现风险 这里的一个关键概念是,“实时”数据流将成为重要的欺诈监测和法务会计工具。 大数据令审计师更容易发现大规模欺诈。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反向关联(例如对业务绩效的非财务衡量数据和财务衡量数据,可能是“存在操纵行为”的预警信号)。 不过在法务会计与审计领域,最主要、也是更直接的可能性还是在于实时分析学和“灵敏”风险识别。如今可以将测试直接编入公司实时系统,提供不间断的交易监测。自动化欺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税收风险管理

浅析大数据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 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兴起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领域的一项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它的产生实质上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客观上对生产工具产生的更新换代要求。税务机关的大数据应用,指的是采用新的平台,将申报、征收、金税、退税、登记、票管、情报等信息进行收集汇总,通过数据清洗、去轨迹等操作,使多系统数据进行共享与分析。简而言之,即是对内部管理及外部采集的大数据信息的综合归整和利用。能否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整合,将成为税务管理质效的关键。在未来的税收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挖掘和处理涉税大数据,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最佳的税收管理方案,以支持税务机关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加快服务创新步伐,发现和开拓新的税源增长点,促进税收事业更快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税收征管与科技的有效融合,为税收征管服务一体化开辟了广阔空间,也为税收征管大数据平台准备了充足的技术条件,更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税收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制度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重大、深刻的变革,必将给税收工作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税收风险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有: (一)涉税数据质量和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税务管理各个环节,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产生的涉税信息资源,构成了税务机关征管系统的主体数据。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通过设立数据审计规则、错误数据推送、初始数据校验、发布数据质量通报等措施,使征管系统数据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采集方式多以手工录入为主,数据在质量上,特别是在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依然难以满足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另外,不同纳税人的名称、生产经营地、法人、财务负责人、经营范围经常变化,使税务机关征管系统的数据很难做到随时更新,也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难题。 (二)第三方数据采集缺乏制度保障和先进技术手段 第三方数据的采集为税收风险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从目前情况看,少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协会组织等仍以自身利益、商业秘密为由,对第三方数据交换不支持、不配合,不愿意或不提供纳税人涉税信息。第三方数据采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法律法规层面的制度保障。《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仅规定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但对具体采取的方式和程序、违反规定应如何追究和处罚等均没有具体规定。另外,第三方数据采集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大多以人工搜索和拷贝网上信息为主,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运用科技手段实现采集自动化的程度还不高,使信息采集工作耗时较长,数据采集的精度有偏差。 (三)数据接口标准有待进一步统一 当前,同一主体多个代码共存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信息比对,降低行政效率。我国现有机构代码分为原始码和衍生码两类。前者主要包括工商部门的工商注册号、机构编制部门的机关及事业单位证书号、民政部门的社会组织登记证号等。后者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代码、人民银行的机构信用代码、国家税务总局的纳税人识别号等。2015 年6 月份,国务院下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规范统一国务院部门制定政务数据的接口标准,建立覆盖全面、稳定且唯一的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税收风险管理数据拓展利用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上述文件从源头上达到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人以身份证号或社会保障号作为唯一的识别码,在税收领域的全覆盖还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所谓税收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限于征税手段及税收制度本身的不足,再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税收损失。税收风险管理秉承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原则,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过程监督及绩效评估等过程,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从而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尚存在各种不完善因素难以实现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方面,各级税务机关税务信息采集渠道有限,难以收集到广泛全面的涉税信息,比如难以获取资金流、物流方面的数据,未将交易第三方报送真实数据明确为法定义务,而且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不高,各系统间之间信息共享度和信息集中度不高,难以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 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应对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一是应对缓解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环节契合度不高;二是应对手段单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大数据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兴起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领域的一项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税务机关的大数据应用,将申报、征收、金税、退税、登记、票管、情报等信息进行收集汇总,通过数据清洗、去轨迹等操作,使多系统数据进行共享与分析,对内部管理及外部采集的大数据信息的综合归整和利用。在未来的税收管理工作

中,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挖掘和处理涉税大数据,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最佳的税收管理方案,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加快服务创新步伐,发现和开拓新的税源增长点,促进税收事业更快发展。 一、大数据背景下税收风险管理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税收征管与科技的有效融合,为税收征管服务一体化开辟了广阔空间,也为税收征管大数据平台准备了充足的技术条件,更为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大数据背景下的税收风险管理不是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税收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制度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重大、深刻的变革,必将给税收工作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税收风险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有: (一)涉税数据质量和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税务管理各个环节,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产生的涉税信息资源,构成了税务机关征管系统的主体数据。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通过设立数据审计规则、错误数据推送、初始数据校验、发布数据质量通报等措施,使征管系统数据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由于采集方式多以手工录入为主,数据在质量上,特别是在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依然难以满足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另外,不同纳税人的名称、生产经营地、法人、财务负责人、经营范围经常变化,使税务机关征

大数据时代的风险管控-2017

XX集团集团有限公司 大数据时代的风险管控风险管控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研究报告 2015/9/22 华博风控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基于华博大数据 摘要:本报告以国资委、财政部发布的风险管控理论为依据,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从我公司实际管理情况出发,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化,有效的解决风险管控落地的问题,明确了“风险管控融入业务、融入信息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探索出了新型的、有效的风险管控落地实施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要实现有效的风险管控,必须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内控、审计的融合,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三位一体的管控模式。

风险管控一体化系统建设项目研究报告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4) 第二章项目目标与意义 (6) 2.1 整体目标 (6) 2.2目标分解 (7) 2.3 项目意义 (8) 第三章项目总体思路 (9) 3.1 项目效果蓝图 (10) 3.2 风险、内控、审计一体化循环 (11) 3.3风险管控融入业务过程 (12) 3.4 构建集团风险管控运行机制 (13) 3.5建设集团风险管控业务模式 (13) 第四章项目实施方案 (14) 4.1 实施路径及工作原则 (14) 4.2 实施规划及内容 (15) 4.3 风险内控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第一阶段)组织 (17) 4.4 风险内控一体化信息系统(第一阶段)目标 (18) 4.5 风险内控一体化信息系统(第一阶段)实施步骤 (20) 第五章项目成果展现 (22) 5.1 XX集团风险内控一体化信息系统架构 (22) 5.2 系统功能展现 (23) 第六章项目价值 (27)

大数据时代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大数据时代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大数据的出现,使传统金融行业向智能时代迈进了一大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各个行业对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金融行业为例,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进了传统金融业务的转型以及金融行业 经营模式的创新。信贷业务作为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金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信贷业务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容易产生不良资产,而大数据技术的引入能够大大提升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能力。但是,由于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本研究中,笔者首先对大数据及信贷风险的核心概念、内涵、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其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如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并从经济环境、产业政策、法律制度、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原因、银行原因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再次,对传统信贷风险控制方法与大数据时代信贷风险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详 细阐述了传统信贷风险控制方法与大数据时代信贷风险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传统信贷控制方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信贷信息不对称、信贷方式单一、信贷体验较差等问题;大数据时代信贷风险控制方法存在数据整合和挖掘难度大、信息安全风险突出、法律风险制约、缺少规范数据应用模型等问题;最后,笔者深入研究了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电商系金融平台和以企业秒读、用钱宝为代表的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两类应用实例,试图从他们的运营模式中得到启示,破解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控制的难题,并结合当前我国大数据背景下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发展现状,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提出了优化大数据时代信 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如推进信贷大数据全量共享;深化信贷大数据挖掘和加工;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监管;完善金融法律监管规则;拓展大数据信贷风险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研究作者:王天尧 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25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崛起,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同时,多元化经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使企业面临着极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防范手段降低财务风险是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下企业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风险;企业 [DOI]10.13939/https://www.360docs.net/doc/2a11254702.html,ki.zgsc.2020.25.193 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大意义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需要将大量的资金用于采购、投资等重大经济事项,每项经济业务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一旦企业未能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使企业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而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手段不断为企业生产经营、会计核算等提供着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特别是企业财务人员通过大数据处理后,将会取得有关企业盈利、资产周转等方面的同类数据,通过将数据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比,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潜在的财务风险,为财务人员制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及预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分析数据,使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健康、有序地發展,并最终获得经营利润。 2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与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2.1 企业中仍然缺少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人才 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与防范既需要企业财务人员懂得会计基础核算知识,还应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分析等知识有所掌握,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ERP 综合信息平台查询与分析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为了减少财务人员岗位设置进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指派没有工作经验的年轻大学生或年纪大、学历低的非财经专业人员担任财务风险分析工作,面对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其工作人员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专业技能的不足,能够导致其相关技术的应用有误,进而影响大数据的准确性,为公司的决策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导致企业的发展前景受限。 2.2 多数企业对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未能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