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资料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资料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资料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普陀小学贺苏群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基于学生心智发展特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通过画图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例如三下的“重叠问题”,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理清题意,而利用韦恩图,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题意,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审题活动,有助于快速理解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又例如在一个单元的复习整理时,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用树图或集合图来表示。总之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2.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须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呈现。这块内容的呈现可谓改头换面。它不仅改了名头,谓之“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形式也有了全新的变化,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处多多。

3.基于改进教师教学的需求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适应新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特点,教学中往往削弱解决问题的教学;或者把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简单化处理;或者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完全隔离开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以来,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出现了不少的

偏差。一线老师普遍认为:现在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很多很多。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存在一些问题:①不会做的题他找不到画图的思路,想不到画图。②学生利用画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不强,画图的能力也不强,③利用画图来检验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面对一系列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因此,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提高学生利用画图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等目标,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课题的界定

画图策略:是指通过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途径的一种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直觉思维在学生学习上的重要性。他认为,直觉思维是采用跃进、超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进行的,其本质是映象或图象性的,一般不靠言语信息。

发现法具有四种显著的效果:①有利于提高智慧的潜能;②能促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提高对学习材料的内在兴趣,增强发现的自信心;③能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布鲁纳说:“人们只有通过提出问题和努力于发现,方能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④有助于增强记忆。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画图策略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依靠学生的不断体悟与反思予以落实和发现。因此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有效运用画图策略,使知识的呈现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主动的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中能运用画图策略的意识。

2.通过课题研究,优化数学学习方式,以“作图”为抓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作图中的技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涵养和教学智慧,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研究内容

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思维特点,研究画图策略的适用范围,梳理小学数学各领域中“画图策略”的运用点。

(1)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与计算都能借助小棒图,记数图来理解算理法则和方法。

(2)空间和图形领域:借助实物和图形来认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各种物体。

(3)实践和应用领域:从所给的问题情景图中分析出数与形的特定关系,运用画实物图,线段图、分析图来分析理解,解决问题。

2.研究运用画图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路与要求。

3.探索促进学生掌握画图策略的教学方法、步骤。

4.研究使用画图策略时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挖掘小学生学习要求的“画图策略”的适用范围。探索小学“画图策略”,形成体系,并在研究阶段指导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提倡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的动态研究,将梳理得到的画

图策略、方法体系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反思,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有效利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促使他们掌握“画图策略”的教学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验总结法:定期对前一阶段研究中取得的经验与方法及时总结,写出研究报告。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准备立项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1月)

第一步:对小学数学有效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现状进行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

第二步: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实施修改阶段(2016年1月——2016年7月)

第一步:调查分析小学数学有效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现状以及影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效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因素。

第二步: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实践研究等方法,探究《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探究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步:研究有关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指导策略。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撰写报告阶段(2016年8月——2016年10月)

(1)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形成优秀读书笔记、案例、课题论文。

(2)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3)进行教学案例和课题论文的投稿,巩固课题成果。

七、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及分工

研究对象:普陀小学学生

课题组长贺苏群: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课题成员张祝红、杜玲玲、杜春亚: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八、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本身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新课程的推广中又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2、课题组的四位成员都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干劲足,且认真。一部分教师曾主持或参与过各级课题的研究。并且都热衷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在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的自身发展需要及已具备的教科研能力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3、学校领导支持和重视,能够提供本课题研究的所需时间、场地、经费和其它条件。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论文,教学案例集

3、相关阶段报告

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如,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最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步骤 防城区峒中镇小学韦达良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也说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简单的建模就是我们做的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25%~32%),所以如何解答好应用题是学习好数学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本文主要是由笔者平时教学中如何解决应用题的一些心得体会,从中总结了读(弄清题意)、分(应用题分类)、解(做出解答)三个步骤。通过以下所述,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的解答应用题,使解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解决问题读分解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占的比例很大,约为25%~32%,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所学到的应用题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几个家庭聚会用餐,习惯AA制,按人数分摊费用,因此也可以这么说解决问题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其实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学生通过学习,起到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素质。 笔者认为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训练,强化学生归类应用题的能力,并通过对题目的阅读理解基础上,迅速对所做的题目进行有效的分类,根据应用题各种类型题,对准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总结我多年的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心得,在常见的数学几种应用题中,得出解决应用题的以下步骤:读――分――解。现分述如下,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应用题。 一、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上所谓的读,我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应用题是用语言表述的一类题型,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读题便成为解答应用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弄清题意是把不相关的语言精简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理解。现在很多应用题不但考的是数学常识,还考查了语文的阅读能力,还有转化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数学的读看起来很简单,平时不太注意的去强调和有意识的去训练,造成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充分理解题目的基本含义,解题就没有方法可论,甚至是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有必要的加强读。但数学应用题的读并非泛泛而读,它要求讲究一定的方式,数学中的读不讲究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但需要用心、用脑、集中注意的读,一般来讲要读三遍:第一遍初读,对题目有初步印象;第二遍应逐字逐句的读,重点理解每个词、数学术语的实际含义;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铜仁市碧江区第二小:文丽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注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从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有的孩子在做应用题时,盲目追求做题速度,拿过来就做,结果经常做错,适得其反。实际上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审题、分析和检验。在这几步中,审题能力尤为重要。审题能力是指获取信息的能力,新教材应用题类型很多,有的是图文式,有的是表格式,有的是对话式等等,所以如何抓住关键词,获取问题需要的信息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前提。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审题,要求学生先通读全题,再字逐句地阅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给了几个对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事实证明有好多学生做错应用题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领会全题的意思。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并坚持长久。在开始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逐步引导。如在教学三年级上时间的计算时有一道习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我就先后让几名学生读题,然后我提出问题:说说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笔画出关键句。问的是什么?在我的步步追问下,学生逐步解答,最终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在我的坚持经常的训练下,学生在以后做应用题中也自觉地采用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审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画图策略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现画图策略的价值 合肥市巢湖市东风小学丁世琼 一、让学生学会画图。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四年级下册的解决问题策略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

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

小学数学非常有效的“画图”解题法借助画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 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 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l=0.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

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国际的视野来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二十多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生动活泼的、思考性的、现实的解决问题活动正在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教学编排中没有单独的单元对解决问题进行独立的教学,而是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所谓数学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方法来处理的问题。学生必须先寻找一个方法,才能找找出答案。从心理过程中看到,指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存在冲突或差异。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移动或逼近的过程。 应用题千变万化,我们在教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除了学生要学会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解题方法。接下来我就对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即:假设法、代换法、消去法、作图法、倒推法这五种解题方法在实际应用题中的应用进行举例说明。 (一)假设法:假设法就是解应用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所谓假设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相关问题作出某种假设,可以假设某两种量是同一种量,选择适当数量进行假设,这样就产生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找出不符合的原因求出一种量,再求出另一种量。还可以把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出来等这样就可以使题目的问题顺利解决。 例: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要采10个,雨天每天只采6个。一连几天中,它一共采了56个果子,平均每天采7个,请问这几天中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雨天? 分析:根据平均每天的采集数量和采集的总蘑菇数,可以求出采集的天数,56÷7=8(天)。假设这8天都是晴天,可采10×8=80(个)蘑菇,这样比实际多80-56=24(个),这是因为一共晴天比一个雨天多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雨天的天数,再求出晴天的天数。 也可以假设8天全部是雨天,应采6×8=48(个)比实际少56-48=8(个),这是因为一个雨天比一个晴天少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晴天的天数,再求出雨天的天数。 解答方法一:假设都是晴天。 56÷7=8(天)(10×8-56)÷(10-6)=6(天)8-6=2(天) 方法二:假设都是雨天。 56÷7=8(天)(56-6×8)÷(10-6)=2(天)8-2=6(天) 答:这几天中有2天是晴天,有6天是雨天。 (二)代换法:代换法就是把题目中的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找出解题的方法。有时候题目中有两个相关联的数量,但是这两个数量给解题带来不便,我们要从中找到两种数量的关系,把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我们在转换两个数量时,要注意把一个数量转化为另一个数量,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去转化,这样就可以先解决一个数量,再解决另一个数量。 例:东东买了3个笔记本和6支圆珠笔,共付了10.5元,每个笔记本比每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最关键的培养时期,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业学习、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论述了具体策略;最后,归纳总结了几种适合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方法。本文成果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小学;数学;能力;解决引言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多种方法、获得丰富的知识,最终形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正处于启蒙期,如果过多灌输抽象思维的解决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容易陷入某种思维误区之中。故而,应该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长期的,数学技巧琐碎、繁杂,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条分缕析,讲明白讲清楚,长期培养,在耳濡目染之间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这对教师的耐心和教学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其次,结合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策略;最后,论证分析了几种具体方法。 一、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指导思想 本文认为,影响或改变对象的某种属性,应以结合对象的特点为指导思想,即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独特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生活背景等特征为指导思想,否则将南辕北辙。具体来看,首先,小学生逻辑能力稚嫩,对于直观事物的理解强于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因此,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应该教授过多的抽象方法,而应该教授直观的方法,如图解法、列表法、枚举法等。其次,不应该过早的教授高年级的内容,教材在知识点的分配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高年级的方法虽然解决问题效率更高,但不适合学生当前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知识混乱,不利于学生长期能力的培养和后续的学习。再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人生经历有限,不应该教授过于超出其知识储备的新知识,应该循序渐进,这点是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资料

小学数学运用“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普陀小学贺苏群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基于学生心智发展特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通过画图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例如三下的“重叠问题”,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能很快理清题意,而利用韦恩图,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题意,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审题活动,有助于快速理解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又例如在一个单元的复习整理时,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用树图或集合图来表示。总之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2.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须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呈现。这块内容的呈现可谓改头换面。它不仅改了名头,谓之“解决问题”;而且表现形式也有了全新的变化,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好处多多。 3.基于改进教师教学的需求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适应新教材“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特点,教学中往往削弱解决问题的教学;或者把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简单化处理;或者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完全隔离开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以来,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出现了不少的

小学数学6类“画图”解题

小学数学6类“画图”解题.DOC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 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O.5倍。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O(平方厘米)。 立体图

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按题意画立体图: 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例2 用3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按题意画立体图来表示;三个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有以下三种 (1)拼成长方体的长是2×3=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6×3+6×1+3×1)×2=54(平方厘米)。 (2)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3=9(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表面积为(9×2+9×1+2×1)×2=58(平方厘米)。 (3)拼成长方体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3=3(厘米)。表面积为(3×2+3×3+2×3)×2=42(平方厘米)。 这道题有以上三种答案;通过画图起到审题和理解题意的作用。 分析图 一些应用题;为了能正确审题和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的相互关系用分析图表示出来。 例1新华中学买来8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共花了817.6元。每张桌子价78.5元;比每把椅子贵62.7元;买来椅子多少把? 分析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数学化。数学化是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时,关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运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3.纯数学。纯数学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分析、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时,关键要在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和已有的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 二、特殊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策略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 1.列表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信息资料复杂难明、信息

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它是“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解决“较抽象而又可以图像化”的问题,它是“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方法”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3)画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替换的策略。这种策略较适用于解决“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方法可解”的问题,它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3)抓住替换的关键,明确什么替换什么、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4.转化的策略。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解决“能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的问题,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颖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1)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精心选择数学问题;(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培养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山穷水尽”等等.这些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 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达到一定水平时,应该把一般的思维升华到计策谋略的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的能力,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培养学生枚举的能力 枚举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有很多较复杂的问题,常常是从具体情况一一枚举,从中找出规律和方法再加以解决的。 妈妈买来7个鸡蛋,每天至少吃2个,吃完为止,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解:需要考虑吃的天数和吃的顺序不同。一天吃完:7;两天吃完:5+2,2+5,4+3,3+4;三天吃完:3+2+2, 2+3+2,2+2+3。 答:一共有8种不同的吃法。

当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都按一定规律列出来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此题就比较容易完整的解答。 二、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 已知两数之和为14,两数之差为2,求这两个数。 这个题如果列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很容易解决的:X+Y=14;X-Y=2。解此方程可知X=8,Y=6。但如果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尝试做此题,在没有学习方程的基础上,一般不考虑选用方程来解答。这样的题只能通过画图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要求其中较小的那个数,可以用两数之和减去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6。要求较大的数,也可以用两数之和加上两数之差再除以2,即(14+2)÷2=8。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怪不得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对天才儿童研究发现,许多天才儿童是借助画图解决问题,而数学上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依靠形象图形,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依靠。因而,对学生进行画图策略的指导显得犹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列表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解决问题是传统教学中的的应用题教学,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找到一条绕过障碍的出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生懂得了“移多补少”的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1255890.html,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作者:黄仲重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 教学实践中,不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显著差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抽象水平高,直接通过文字阅读就能清晰理解数量关系,构建起数学模型,顺利解决问题。但也有不少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抽象水平低,需要借助直观,才能较好地理解题意、解决问题。这时,画图就成为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杖。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示意图或线段图,将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学生能根据遇到的题目,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方法来解决. 一、对运用画图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价值思考 1.、画图能把学生的兴趣与数学学习相结合 小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如果您是一位细心的老师或家长,一般都能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书包里发现一本或几本有图或画的本子,这是课间或闲暇时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一起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游戏本或画画本,里面画满了只有学生们才能读懂的游戏规则和游戏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们这么喜欢画画,喜欢用图画表达各自不同的想法,我就利用他们擅长画画的特点,把“图”与数学学习相结合,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画图,通过生动有趣的原生态图形,使数学与图形结合,以画促思,最终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从而更好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让他们在尝试中体会到画图解题的快乐,体验用画图法解题带来的成功感和价值感。 2、画图是学生数学学习“有形”的语言 作为中低段的数学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感触:有些学生能把一些数学题做出来,但对解题的思路总说不清楚,而且越说越糊涂,想在这个年段渗透一些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转化思想等,更是难上加难。而画图法,却是一座桥梁,它让学生把图当做“有形”的语言,把想法说出来,把思路理清楚,从而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当然也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图画“作品”,不管是“力作”还是“劣作”,都是学生不同的解读和表达。教师在对图的解读过程中解读 学生,以此来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我们借着画图这座“桥”,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图画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魅力所在。 3、指导学生画图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梳理

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画图解题方法梳理 一、小学数学到底学什么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思维方式的运用在学习数学这一科目上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培养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从形象思维逐步过度到抽象思维的过程,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将基础打牢,那么等孩子上初中后面对更复杂的学习内容,就会变得更吃力。 可以这样说,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初步的感知,特别是应用题,而理解题意这个环节,决定你考了问题的角度,确定你考虑问题的方法,因此,这是做题中的重要环节。 二、小学数学“画图”解题立竿见影 根据审题的内容画图,把该题的条件、问题在图上表明,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本来的面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图中一下子就可以找到答案,而且通过画图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错误。 很多小学生做应用题,就知道看题目,草稿纸也不用,紧盯着啊看啊......能看出花来?光看题,又不是看小说。 借助画图帮助孩子理解题意,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借助画图解题,它是孩子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很多问题都可以很快速的求解,比如几何问题、路程问题,如果光靠想是很难想出答案的画图就一目了然,下面我

们举几个栗子来看看。 1、平面图 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如,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如图(l)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从图中不难找出: 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 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 则两数的积为10×6=60 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再如,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根据题意画平面图: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表述 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指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和探索,综合运用已有信息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对解决问题的定位是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与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即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就更无从谈起了。数学《课标》中对“解决问题”也作了具体的阐述:要求学生要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课标》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习得与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与科学根据,探究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和手段。 根据上述构思,课题酝酿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为什么要学习策略?关于“策略”的教学,课程标准是怎样要求的? 2、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哪些常用的策略?第一学段(1-3年级)有无策略教学的任务?需渗透哪些策略? 3、解决问题策略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怎样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表时间:2010-05-24T09:30:41.733Z 来源:《新校园》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黄秀平(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导读] 我们要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两位数相乘的对比教学 黄秀平 (乐清市柳市镇第四小学,浙江温州325604) 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而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依托于教师对数学问题的教学来完成,解决问题的学习应该成为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口。 第一次授课 1.设置问题 题目:再过半个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来了,听说二(一)班一些小朋友为了迎接自己的节日,正准备做纸花来布置教室庆祝一翻。安排每两个小朋友一小组,每个小朋友做3朵花,请问8个小组一共能做多少朵花? 问题一抛出,学生很快解答出来了,并说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根据平时解题的一些现象,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价,提醒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问题。 2.自主探索 题目:运动会开幕式上,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从图画中寻找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合作交流 可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解题过程和结果。 4.解题指导 课堂教学一切进行得那么顺利自然,因为每一道题目都是笔者一步一步,一字一句讲解的。笔者又出示一道例题:一辆小铲车把十二箱啤酒正运到一辆大卡车上去,旁边还堆着两堆啤酒,每堆十二箱,问每次运到车上多少箱?” 笔者讲解答案时,下面出现了窃窃私语的声音。一问才知道,有些学生误把旁边两堆啤酒也算进去了。笔者连忙给他们解释道:解决问题时要看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词,这里虽然有两辆车在运,但问题是相对于小铲车而言,因为问题中“运到”这个词就说明是小铲车把啤酒运到大卡车上面去,而不是“运走”,而小铲车每次只能运一堆。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求计算小铲车上的那一堆,明白了吗?误算的学生经这么一讲也就恍然大悟了,而那些解题思路正确的学生则在下面自豪地说:“就是嘛!我也是这样想的。”看到学生那舒展开的眉头,笔者也很开心。 5.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注意观察,发现、提出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每个同学都越来越聪明、能干。 校领导评价:这节课较好地结合了小课题“数学要讲究实用化”,通过几个活动能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成功之处: (1)教态亲切,数学用语干脆,注意了课堂纪律的调控。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 (2)小组合作学习考虑到了合作的必要性,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度高,且小组内分工已经初具规模。 (3)本课练习中能注意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应用。 不足之处: (1) 课堂节奏不紧凑,小组合作有点拖拉. (2) 评价时鼓励性的语言还要多一些,教师要少讲多引导,不要把学生紧紧地抓在手心,要大胆放手,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要步步给他们铺好垫脚石,把学生的思维权剥夺走. (3) 解决同一个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解题时能具有灵活性。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渗透“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开题报告刘夏娟

《小学数学高年级有效渗透“画图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策略》开题报告 问题的提出: 当学生面对着一个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突破口,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呢?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良策则有利于解题。数学解题策略有许多种,其中画图是一种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小学生学习年龄小,抽象思维水平不高,而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可以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策略,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我最常向学生推荐的一种解题策略。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渗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方式,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有效运用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可量化,要求教师有优化与效益的观念。 “画图策略”:是指解题者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式,画出与题意相关的图形或图案,借以帮助解题者观察、推理、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手段。数学是门抽象的学科,尤其对小学生而言有些数学问题抽象度较高,因此画出图形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画图的方式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进而找出解题的途径。可见教师解题时可以通过画图说明,也建议学生运用画图方法于个人解题活动中。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一个有形象问题的学科,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画图策略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题意,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审题活动,有助于快速理解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借助形象思维教学(画图策略)是渗透知识的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 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从内容的编排、教学目标的定位及教学的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关于解决问题中的策略问题。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并入了“解决问题”中,也使得现实当中大家忌讳谈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好像提到应用题的教学就是过去的机械、呆板等弊端,于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教师不敢把解题的“策略”传授给学生,似乎这样就是灌输式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思维。 基于以上两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学生在作图解题过程中,教师可时时触摸他们智慧的火花,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强烈的画图意识。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作图中的技巧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5、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涵养和教学智慧,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及思维特点,研究画图策略的适用范围。

小学数学课堂画图教学

摘要: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问题学科,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的本质。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个训练。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画图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其应用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利用画图教学来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也是教师当前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课堂;画图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不能掌握学习方法,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处理数学问题时无从下手,没有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等,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1画图教学概述 画图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师进行数学课堂讲解时,利用几何图形对数学问题进行形象的分析、讲解,更生动的表达数学问题,使学生具有更直观的印象,使数学问题更形象化,形成一个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向学生讲解,从而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所以,利用画图教学在数学课堂上使用是非常有利的,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知识。 在教学改革环境的影响下,如何利用每一堂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尽快的掌握知识,是每个数学老师的目标。使数学课堂的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在很多的国家并没有单独进行课堂教学,而是把知识都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利用画图教学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是将画图教学与数学进行了完美的整合。 学生只有真正的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占据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利位置,才能充分体检教学的成功。而做为数学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动手与数学教师的理论演示相结合,利用画图教学来解决数学问题。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后,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主动的解决,形成自主意识及独立分析的习惯,并且可以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2画图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在画图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画图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的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才能够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以及完美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而如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掌控,常常会导致学生只是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以及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掌握画图学习的主动权,进而使学生的实践动手与教师的演示讲解能够做到有机结合,通过画图教学使数学问题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后,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分析解决,进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 2.2激发学生的画图意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去分析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画图意识。比如,在解决关于花圃面积的相关习题时,如果仅通过阅读题面学生很难得到完整的解题条件,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够得到完整的解题条件呢?并逐步启发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来明确和求出所需条件,进而培养学生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画图意识。 2.3提高学生的兴趣 现在对于小学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以求在学生的思维里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