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地下水参考word

重庆主城区地下水参考word
重庆主城区地下水参考word

重庆主城区有9个: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重庆市主城区首例“人造地下水”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其中一部分渗透到地表以下土层里和岩石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形成地下水。

我国的水资源以西南部最为丰富.

重庆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 各类水资源合计4648亿立方米, 由当地地表水、过境水和地下水组成。

地表水。重庆当地地表径流总量为511.4亿立方米, 其地域分配与当地降水量成正相关。东南边缘山区, 北部大巴山地多年平均径流深分别为741.6毫米(黔江)、753毫米(开县), 而地区西部丘陵地区的永川仅360毫米, 相差达1倍多。当地地表径流年际变化也很大, 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5--4.2倍。重庆地区入境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等36条, 通过长江于巫山县碚口出口。据推算, 入境地表径流总量为4005亿立方米, 出口为4292亿立方米。

利用重庆市主城区月平均气温及降水资料,讨论该地区近百余年水资源量的年际及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了评估,最后对未来10年重庆主城区水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从1892~2002年共111年重庆主城区年水资源量略有增多的趋势,其变化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近几年水资源量处于增强的偏丰期;未来10年重庆主城区水资源量可能有偏枯的趋势。

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等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如沙坪坝区水资源量相对偏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长江、嘉陵江水量和水质较稳定,次级河流水环境较差。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约1300万——1600万人。

水价理论与定价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供水价格建议

郭剑

【摘要】: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水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加剧;洪涝水患频发,经济损失巨大。水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自然资源。但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工农业和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逐年大幅增长。1949—1993年,我国的总用水量以每十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的规模递增。1993年,我国缺水225亿立方米。而且,估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水资源需求总量将增加到8000亿立方米左右。因此,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同时,由于缺少必

要的治理措施和手段,我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水资源污染十分严重。为缓解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价格手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水资源作为国有资源,对于使用者来说应该有偿使用。因此,在观念上要改变计划经济方式的用水模式,改变城市低价用水,农村无偿用水的旧体制,利用市场手段调节水价,同时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这样的形式下,水价应如何确定呢?本文首先对水价的理论基础—水资源价值论的主要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中国水价实施的实际,提出了水资源价值的综合价值理论。那么怎样从水价上体现水资源的综合价值呢?本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即全成本水价的概念,提出全成本水价应包括水资源的自身价值、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在对重庆市主城区全成本水价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对全成本水价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了测算,提出了重庆市的水价调整方案,对下一步重庆市的水价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重庆市城区面临缺水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展重庆市主城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是解决重庆水资源问题的基本策略。“一纲两则”是重庆市开展城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前期工作。“一纲两则”评审通过后将正式开展重庆市城区水资源综合规划

首先,我认为对重庆市的水资源问题的决策应树立三个观点:一是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二是水利是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条件;三是重庆是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必须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

其次,要认真分析研究重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讲,一是当地水资源贫乏,而且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率很低。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511亿立方米,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利用的仅39.4亿立方米,占77%;地下水资源为131亿立方米,其中可开发利用的为45亿立方米,现已开发利用的仅为1.62亿立方米,占1.2%;过境水资源为3981亿立方米,现已开发利用的为23.8亿立方米,占0.59%。据测算,全市人均当地水资源为1680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的3/4,只有全世界人均近9000立方米的1/4。而且在时空公布上为东南多,西北少,尤其是西部各县人均水资源仅为550立方米左右。在时间分布上4月下旬到7月中旬汛期降雨占全年降雨的70%左右,为我市的洪涝期;7月下旬至次年3月仅占30%左右,为我市的干旱少雨期。

二是水环境恶化,而且治理难度很大,有限水资源浪费大、利用少。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23万平方公里、占幅员的50%以上,按现在每年治理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计算,需要40年才能完成治理任务。而且预防监督力度不够,边治理边破坏。全市水域污染严重,尤其是城市和城镇饮水水域和次级河流污染最重。全市2/3的次级河流都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但不能作为饮用水,一些河流连作灌溉用

水也不合格。全市城市、城镇饮水水质一般都在3级以上,质量较差。特别是在我市中西部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又受到严重的污染,治理不力,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供求矛盾。

三是水、旱灾害严重,而且不断加剧,损失越来越重。表现在90年代以来,

连续发生两次全市性的特大洪灾和多次局部性的暴雨洪灾;直辖三年来渝东北和渝西两大旱区,几乎年年干旱缺水,造成城镇供水十分紧张,农村饮用水严重缺乏,农作物受旱大幅度减产。每年因水、旱灾害造成经济损失达50亿元左右,1998

年仅洪灾损失就达68亿元。酉阳县城连续两年遭洪灾,损失达10亿元以上,今年万州、云阳、开县等一次洪灾损失达2亿元以上。

综上所述,鉴于我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旱灾害的严峻形势,已使我

市形成了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工业、城镇缺水与农业、农村缺水并存;干旱与洪涝并存;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恶化并存的令人堪忧的现实。据统计分析,现在全市工程设计供水总量为65亿立方米,已显现出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

乡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目前,全市水利化程度仅为39%,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尚有195万农村人口未解决饮水问题,355个乡镇没有吃上自来水,1/5的县城供水紧张。只要连续伏旱30天以上,缺水县城和乡镇将会发生水危机,1/5以上的农村人口将发生饮水困难,农业生产将会因干旱而减产减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重庆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到2005年缺水27.56亿立方米,到2015年缺水61.53亿立方米。如果重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不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共发利用,将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十分重要的支撑。

再次,要确立重庆水利发展的思路、目标、布局及重点项目。

指导思想:我们应坚持贯彻执行兴利与除害结合、开发与保护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水利建设方针,抓住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突出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三个重点,依法治水、科学兴水,大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化进程。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三是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水利;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五是坚持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一是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确保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对水的需求,初步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的情况。到2005年全市水利化程度达到45%,解决195万农村人饮用水问题,乡镇自来水受益率达100%,确保县城以上城市用水。

二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洪保安保障体系。在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上有明显的加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能力有较大提高。到2005年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沿江县城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全市138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初步建立起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保障体系。在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水土流失、减轻水资源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上有明显的改变。到2005年完成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建立起从市到区县的水保预防监督体系,有效

遏制城乡饮水水源污染和初步改善饮水质量。

四是初步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管理保障体系。在建立城乡水务一体化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上有明显进展,建立起水利工程分级负责、分级管理、自求发展的管理体制。到2005年实现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部分区县水务管理一体化,全部水利工程实行分组负责管理。

区域布局:一是主城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地区,以建设江河堤防、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水环境污染、开发利用过境水资源为主。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发展小水利和乡镇供水工程,整治病险水库,渠道配套防渗,满足农业

灌溉需要。

二是东南部地区,以开发利用当地丰富水资源、适当建设水源工程、实施大灌区配套改造工程、提高水利化程度、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巩固发展地方水电,加快农村水电电气化进程。

三是中西部地区,以合理配置水资源、实施节水工程、大灌区配置改造工程、适当兴建水源工程和适时实施调水工程、治理水污染、解决城镇供水为主。同时,大力整治病险水库,进行渠道配套防渗,提高水利存量资产效益。

重点项目:一是在水源供给项目上,续建17座重点水利工程;争取新上一批

大中型水库和调水工程;实施大灌区配套改造和节水工程;乡镇供水和农村饮用

水工程。

二是在防洪保安项目上,续建和新建主城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支流沿线城市的堤防工程;整治1388座病险水库;加强防汛、水文、河道管理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在水环境保护项目上,继续实施三峡库区江河两岸、重点建设项目区和已成水库库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控制主城区的江河水域和重点次级河流及饮水水库的水质污染。

四是在农村电气化项目上,实施24个区县(市)的农网改造工程,完成25亿元的投资任务;争取新上19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有计划地兴建一批优质水电电源工程。

要完成以上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和初步达到总体目标,计划投资100亿元左右,这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增加投入,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才行。经初步衔接,国家将在“十五”期间对我市水利建设安排近40亿元的投资计划。市、区县各级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同时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和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政高度重视,中央和市级各部门大力支持,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团结奋斗,重庆的水利事业在西部大开发中会得到更大

的发展。

流经重庆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瞿塘峡、巫峡及西陵峡(位于湖北省境内),即长江三峡。长江、嘉陵江穿过重庆市的主城区,并在渝中区朝天门交汇,这两条河流有时合称“两江”。

了重庆市地区目前人均水量少,而且在时空分布上东南多、西北少,水体污染、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严峻形势和危机状况,以及对重庆市地区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了进~步加大长江流域水环境的保护力度,治理污染、实现污水资源化,加强深化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等解决本地区水资源危

机,使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重庆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主城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搬迁,纳入搬迁计划的企业共有165家。按照搬迁计划,2009年重庆市将完成重庆新原兴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农药厂、重庆北碚嘉欣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0户企业的搬迁。目前,重庆新原兴药业、重庆菲力克橡胶工业有限公司、重庆前卫仪表厂、重庆汇凯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的搬迁已经完成。

据初步统计,重庆主城区已完成搬迁的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由搬迁前的1.2亿元增长到1.8亿元,增长达50%;平均年万元产值能耗由1.62吨标准煤下降到0.58吨标准煤,下降64%。

目前重庆主城周边有采石场38座,其中玉峰山20座、中梁山15座、南山3座。这些采石场在重庆主城区“肺叶”上进行资源性开发,造成森林资源破坏,导致地下水流失。采石场的粉尘还形成空气污染,危害当地居民健康。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光国在重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关闭主城肺叶采石场的建议》督办会上说,政府应尽量采取政策性关闭措施,减少行政手段强制关闭,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处理、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推进。对已购买采矿权、支付国土资源费的采石场适当给予经济补偿。同时采取各种扶持性政策,帮助企业调整经营范围,实现良性转产。

重庆预计今年内将关闭主城区采石场21座,2011年关闭14座,至2014年底全部关闭到位.

水资源。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等过境水资源丰富,当地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利用效率较低,西部地区如沙坪坝区水资源量相对偏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长江、嘉陵江水量和水质较稳定,次级河流水环境较差。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约1300万—1600万人。

重庆市主城区长江和嘉陵江水中有机污染物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毒性

研究

崔志鸿李鹏曹波徐盈刘晋祎刘胜学周燕虹黄晓春曹佳

【摘要】:目的以重庆市主城区大溪沟(嘉陵江)和寸滩(长江)两个点为代表,研究2004~200 5年度重庆市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组成和对斑马鱼胚胎仔鱼的毒性。方法固相萃取法萃取水中有机污染物,GC/MS检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将萃取的有机污染物溶于DMSO中,并用斑马鱼胚胎仔鱼实验研究水中有机污染物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和仔鱼畸形率的影响。结果四个水样中均可检出有机污染物,污染物的种类以酞酸酯类和多环芳烃类为主;污染物可导致斑马鱼胚胎孵化率降低及仔鱼畸形率增加,其毒性呈现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同一采样点中,枯水期水样毒性大于丰水期水样。结论重庆市主城区嘉陵江和长江水中有机污染物对斑马鱼具有降低胚胎孵化率及增加仔鱼畸

重庆主城区污水排放量占三峡库区污水排放总量的60%,如不及时治理,将影响库区的水环境,主城区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即排入两江,也严重污染了居民的饮用水水质。

长江、嘉陵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水质一年比一年差。”从不时耳闻目睹的一些诸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两江形成污染带的消息中,主城区的居民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印象。重庆的山水秀美城市形象也因此被打了几分折扣。

排入两江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量具体有多少?根据1998年的统计,主城区72家重点污染工业企业共排放工业废水1.79亿吨/年,31个大型城市污水口共排放生活污水2.99亿吨/年,两者相加即主城区每年直接或间接向长江、嘉陵江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高达4.78亿吨。这还不包括两江沿岸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渗出液和淋溶水以及水面污染源排放的废水。

不要以为这一切和我们没有多大的关系,重庆市主城区的16个饮用水取水点就分布在两江沿岸。

"三峡库区形成以前,两江水体因为流动较快尚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三峡库区一旦形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如果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仍源源不断地未作处理即予排放,‘高峡出平湖’就肯定会出一个‘臭水湖’,而我们就将生活在这样一个臭水环绕的城市中。”重庆市政管理委员会水务处处长廖忠清如是描述。

岩溶地区开凿隧道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

罗鉴银傅瓦利

【摘要】: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可明显的分为上层溶隙水循环带、溶隙潜水循环带和深层溶隙水渗透带。其中溶隙潜水循环带是主要的水资源储水带,深层溶隙水渗透带是深层地下水或承压水的补给系统。人工开凿交通隧道和采煤隧洞破坏了地下水的循环系统,加大了深层溶隙水的排泄量,引起了岩溶地区地下水水源的枯竭。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岩溶槽谷区溶隙水地下水循环系统隧道

【基金】: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西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开放基金

教育部重点科研资助项目:重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及土地质量变化研究(03142)

【分类号】:P641.134

【正文快照】:

1中梁山的水文地质特征中梁山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西

“饮用水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必须高度重视,要通过科学论证研究采取治理污染,改进自来水净化处理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实处。”

水资源防治问题,尤其是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也是一个重点

全国大约有50%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为硫酸根、氯化物、三氮、重金属等。污染引起地下水总硬度、总矿化度升高、水资源的污染给人民健康带来了危害,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由污染造成的城市和地区正在增多。

美国科学家约瑟华·巴兹勒在《饮用水水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指出:不幸的是水中的任何污染物,即使极其微量也可能在人体内终身存在,并不断积累,从而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这就是造成现在我们这个污染无处不在的时代里,慢性病不断增加并流行的真正原因。饮用水中任何污染物即使发生很小的变化,也会对饮用对饮用者个人和社会带来显著的长期的影响。一处饮用水水源一旦受到污染,最终总会使别人的水源也受到影响,而且造成的后果还会增大许多倍。

按地下水的水力特征,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种。有自由水面、直接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垂向渗透补给的地下水为潜水,地表以下第一含水层一般为潜水,承压水的水头高于含水层的顶板,不能直接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的垂向渗透补给,其主要补给源为侧向地下径流补给。

城市与工业“三废”不合理或不达标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农牧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我国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

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危及到供水安全。

地下水补给较丰富区。单位面积地下水补给资源量20—50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分布在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贵州省和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江

苏省、重庆市、山东省、辽宁省、北京市、湖南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分布。地下水资源补给较丰富区的面积约137.6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4.51%。

开采潜力较小区。地下水开采潜力1—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年的地区,可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重庆、福建的大部分地区

目前,主城区八成以上市民的饮用水来自长江和嘉陵江,而重庆市还没有一处备用水源地。由此存在的弊端渐渐显现,如受去年特大旱灾、降雨量不足的影响,两江水量锐减,甚至自来水厂的取水口也露出水面,市民用水受到威胁。

重庆主城周边将建成7座水库,作为两江的应急备用水源地。昨日,记者从市水利(水务)水电工作会上获悉,重庆市力争在2015年之前建成主城区应急后备水源。届时,即使遭遇持续干旱,主城百姓也绝无断水之忧。7座水库蓄存的水均来自两江支流,如鱼溪河、五步河、后河等,水质均为二类水质,稍加消毒处理即可饮用。

重庆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单位产品耗水量高,水资源浪费严重。重庆市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三峡工程的成败,关系整个长江水域的水质状况,重庆本身又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因此研究重庆市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具有典型性和重要性。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重庆市是多雨地区,又富有三江(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河段和200多条中小溪河。因此,长期以来,重庆许多干部群众并不认为重庆市缺水。

其实不然,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报出了这样一连串的数字:重庆地区的年均降雨量约1200毫米,由此产生地表水511亿立方米左右,市民人均占有量1640余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3%、世界人均水平的16%;重庆市现有的全部水利工程设施拦蓄地表水能力为39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总量的7.6%,还不如比邻的贵州省;“三江”干流经过我市域内河段虽然水量丰富,但因其流经区域小、取水扬程高、利用成本大,每年我市仅能提取它的0.6%左右;去年,全市农村有100多万群众饮水困难,重庆西部地区缺水状况没有任何缓解。到2005年,全市供水量将短缺24亿立方米,到2015年短缺62亿立方米。用国际上公认的“水紧缺指标”衡量这一连串数据后证明,重庆确实是一个中度缺水地区。

“三江”水不能直接饮用

然而,重庆市水资源短缺不仅仅是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水的质量上,换言之,重庆市缺乏干净的饮用水。

有资料显示:“三江”重庆河段水质以Ⅲ类水质为主,江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挥发性酚、汞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超标,“三江”水早已不能直接饮用。全市207条中小溪河污染状况更为严重,2000年对其中部分溪河的监测评价表明,其中25%的河流因污染严重基本上失去了水资源功能。

重庆市水电局高级工程师彭应时说,多年来,重庆市主城区生活生产用水均从长江、嘉陵江

中抽取。因两江水质污染逐年加剧,近些年,主城区许多企事业单位和不少市民家庭饮用的是桶装纯净水,这种纯净水每吨的价格高达1000元,是自来水价格的413倍。他建议:今后,主城区的自来水从嘉陵江左岸支流渠江引取。

第一:污染严重,工业城市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二:水资源分配不均(两江沿岸情况较好,渝东南,渝东北较为缺水)

第三:上游水电站过多(据我所知,目前长江上游在建的水坝就有十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上游支流上的各级水电站和已建成的水电站)水电站多了,为了发电疯狂蓄水,导致来水量减少。

第四:工程性缺水严重。水利工程欠账颇多,水井少,池塘少,灌溉曲更少。第五:地形使然,山多,造成了降水不易收集和调动,山区缺水严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