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页1井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

湄页1井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
湄页1井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

注意保存

构造:武陵褶皱区湄潭复背斜

井别:页岩气调查井井型:直井

黔北地区

湄页1井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贵州省地勘局115地质大队

2012年10月14日

注意保存

黔北地区

湄页1井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

项目名称:黔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

承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协作单位: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项目负责:余谦刘伟

设计人:宋继伟刘伟

参加人员:门玉澎张海全周小琳

单位负责:丁俊李勇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贵州省地勘局115地质大队

2012年10月14日

湄页1井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责任表

目录

一、井区自然状况 (1)

二、基本数据 (2)

三、钻探设计依据及目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钻探目的 (4)

四、区域地质概况 (4)

(一)区域构造特征 (4)

(二)区域地层 (7)

五、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页岩气层位置 (11)

(一)设计地层分层 (11)

(二)预计页岩气层位及简述 (13)

(三)预计取芯井段分布简述 (14)

六、完钻层位及原则 (14)

七、完井方法 (14)

八、钻井工程要求 (15)

(一)钻探设备及材料选择 (15)

(二)井身质量及井身结构要求 (16)

(三)钻井液要求 (18)

(四)施工进度计划 (20)

(五)施工组织管理工作 (20)

(六)工程质量措施 (21)

(七)安全管理与文明施工 (26)

九、资料录取与实施要求 (33)

(一)岩屑录井 (33)

(二)综合录井 (33)

(三)取芯及岩芯编录 (35)

(四)含气性现场解析 (36)

(五)抽水实验 (37)

(六)选送样品要求 (37)

十、地球物理测井 (38)

十一、健康安全与环保 (40)

十二、技术说明及要求 (41)

(一)各阶段施工要求 (41)

(二)其他技术要求 (42)

十三、提交资料及要求 (43)

(一)提交资料 (43)

(二)资料提交要求 (44)

十四、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附件 (45)

为进一步推动黔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加快贵州省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步伐,拟在黔北地区内实施10口页岩气调查井钻探工作,井深范围在600-1200m之间。根据《黔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子项目设计和年度工作任务要求,以井位论证及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编制湄页1井钻井地质及工程设计。通过钻探,主要目的是获取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有利含气页岩段分布、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含气性,为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一、井区自然状况

湄页1井位于贵州省湄潭县南约32km的高台镇三联村(图1)。

图1 湄页1井井位

井区公路交通方便,西距326国道约20km,东距204省道约18km。井位位于路边旱地,地势平坦,施工便利。

二、基本数据

湄页1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

表1 湄页1井基本数据

三、钻探设计依据及目的

(一)设计依据

根据《黔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子项目设计和年度工作任务要求,以井位论证及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部署实施:

1、湄潭地区处于上扬子地台内,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含气页岩较为发育,有效厚度30-50m。

2、邻近地区露头及钻孔样品分析显示,牛蹄塘组页岩有机碳TOC含量主要为3.23-8.5%,镜质体反射率1.96-3.81%,有机质类型为I-II1型,腐泥组为主。表明牛蹄塘组生烃潜力好,页岩气勘探潜力较好。

3、湄潭复背斜西翼单斜地层,产状平缓稳定,井区出露寒武系清虚洞组-娄山关组,勘探纵深大;目的层埋深适中,约650-1200m,满足页岩气调查井对目的层段埋深的要求。

4、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金顶山组泥质盖层厚度500-600m,分布稳定;井位附近未见大型断裂,地表岩石中裂缝不发育;

5、井位周围地形平坦,交通便利,钻井工程实施条件良好。

6、前期页岩气有利区优选及资源量估算认为湄潭地区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有利区,页岩气资源量丰富。相邻的黔东南州岑巩县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已获得了页岩气突破。湄页1井的钻探,能很好的评价湄潭复背斜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潜力,积极扩展该地区页岩气勘探成果。

(二)钻探目的

1、获取牛蹄塘组-金顶山组岩芯,了解下寒武统地层及岩性组合情况,进一步落实黔北地区下寒武统开阔陆棚环境相带展布规律;

2.查明湄潭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含气页岩段分布、页岩气地质特征、含气性特征,为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3、系统获取牛蹄塘组岩性、电性、储集性、力学性质、地层温度及水文地质资料,取全取准各类地质参数,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四、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构造特征

黔北地区从大地构造上属于上扬子地台区,构造演化与扬子地台的区域构造演化具有一致性。从中元古代至古生代曾经发生过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聚合运动和裂陷作用。从震旦纪~三叠世中期,基本上处于陆表海台地的稳定构造环境,到早白垩世中期的燕山运动使黔北台地隆起发生全面褶皱,中新生代又受太平洋边缘活动带的强烈影响,其西南面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发生过板块的碰撞作用,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特点。

1、黔北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在现今所保存下来的构造形迹、沉积特征和变质程度的差别,结合不同地区演化程度的差异,可以将黔北地区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变形区,进行构造单元级别的划分。

黔北地区构造单元可划分为三级:一级构造单元为上扬子地台;二级构造单元为武陵褶皱区;三级构造单元为道真-湄潭构造带、彭水-德江褶皱带(部分)、酉阳-石阡复背斜带(部分)、松桃冲断背斜带(部分)。

2、黔北地区褶皱断裂特征

黔北地区褶皱整体上以北东向或北北东向展布为主,南北向、东西向和北西向褶皱、断裂也有发育。褶皱类型主要以隔槽式褶皱为主,向斜狭窄紧闭呈紧密槽状,背斜宽阔舒缓呈箱状。

断裂具有多组断裂体系,包含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东西向4组断裂,相互切割、联合,干扰。南北向断层多为挤压性断层,沿着正安-湄潭-瓮安-麻旺-平塘一线及梵净山周围分布,主要发育于武陵运动-雪峰运动时期;东西向断裂体系分布局限,沿着镇远-施秉-织金一线分布于贵州省中部,形成于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时期,但表现为切割后期形成的断裂,说明其在燕山期、甚至在喜山期仍有活动,与黔中继承性古隆起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体系最为发育,分布比较广泛,其形成受燕山-喜山期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斜向俯冲的影响,断裂性质以压扭性为主,局部表现为张性特征,

是不同期次断裂叠加的综合。

3、黔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自中元代晚期以来的地质历史,按照各种地质事件规律出现反映的地壳演化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中元古代晚期~志留纪发展阶段

该阶段为陆缘大洋地壳转变为大陆地壳的地质时期。中元古代晚期早阶段,黔北地区处于大洋环境。随着大洋地壳向北扩张移动抵达到向南增生的川中古陆缘,此时黔北地区具有过渡性地壳性质。中自中元古代晚期晚阶段直到志留纪,经过雪峰运动、郁南运动(加里东中期运动I幕)、都匀运动(加里东中期运动II幕)等构造运动,黔北(整个贵州)地壳逐步由活动陆缘向稳定的地台型大陆地壳过渡。到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加里东运动III幕)后,黔北地区才全部转化为稳定的大陆性地壳。

(2)泥盆纪~晚三叠世中期发展阶段

该阶段为大陆扩张阶段。自早泥盆世中期开始,黔北地区转入了拉张沉陷构造发展阶段,同时开始海侵。自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地壳继续保持着深水盆地和浅水台地并存的断块性质的构造环境。晚三叠世早期沉积物补偿填充,海水变浅,裂谷逐渐消亡。晚三叠世晚期之前结束了区内大陆扩张的历史。

(3)中-新生代(自晚三叠世晚期以来)发展阶段

该阶段为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和印度板块碰撞作用影响下

的地质发展阶段。晚三叠世晚期~始新世,黔北地区在太平洋板块朝北北西方向对亚洲大陆斜向俯冲作用的影响下,晚三叠世晚期发生了一场上升运动-安源运动(印支运动早期),结束了黔北海相沉积历史;侏罗纪时形成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早白垩世初期由于南北向左旋直扭性质的断块构造活动日益增强,最终导致褶皱的形成。早白垩世晚期~始新世,贵州大部地区在褶皱的基础上形成众多的小型山间断陷谷地。渐新世以来,随着太平洋板块改变为向北西西方向俯冲及印度和亚洲大陆的碰撞,造成近东西向挤压的构造环境,发生褶皱隆升。

总体,黔北地区地壳发展的整体趋势是洋壳-过渡壳-陆壳,地壳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区域地层

黔北地区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为完整,其中遵义-石阡一线以南受黔中隆起的影响,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图2)。

1、震旦系

西区:下统陡山沱组是指整合在南华系南沱组和震旦系灯影组之间的一套白云岩-细碎屑岩组合,厚度一般50-80m。序列结构上“两白两黑”特征明显,其中第二、四段有机质含量较高。上统灯影组为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台地建造,厚300- 600m,与上覆寒武系牛蹄塘组存在暴露沉积间断。

东区:下统陡山沱组相对较薄,厚度为30-50m,主要为白

云岩夹少量的碳质泥岩,“两白两黑”特征渐不明显。上统老堡组黑色硅质岩与西区的灯影组相比,下界接近,上界跨寒武纪梅树村期,基本为同时异相,与上覆牛蹄塘组整合接触,厚数米-25m,相对较薄。

图2 黔北地区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层综合柱状图

2、寒武系

早寒武世梅树村期,西区无梅树村组(或麦地坪组)含磷白云岩、夹磷块岩的碳酸盐岩。东区老堡组硅质岩顶部数十厘米-牛蹄塘组底部范围普遍夹磷结核,局部地区并有小壳化石的发现。故西区相应地层可能在寒武纪初桐湾运动中已剥蚀殆尽,牛蹄塘组超覆于古喀斯特岩溶面之上,沉积基座古地势更

高。

(1)下统

西区:牛蹄塘组总体构成一套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底部为黑色碳质泥岩与硅质岩韵律互层夹磷结核;下部普遍发育一套黑色碳质泥岩,发育水平层理与黄铁矿,厚30-50m,分布稳定,为本项目重点研究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地层的其中之一;上部为深灰、灰绿色泥页岩夹粉砂岩条带,厚约30-50m。明心寺组与金顶山组在黔北地区无明显的分界,岩性大致类似,主要为灰绿色泥岩与粉砂岩韵律互层夹灰岩,向上粉砂岩逐渐增多,也是一个向上水体逐渐变浅的序列。

东区:牛蹄塘组厚15-68m,岩性为黑色碳质泥岩,发育水平层理与黄铁矿,为深水陆棚沉积。牛蹄塘组与九门冲组渐变过渡,由碳质泥岩→含碳钙质泥岩→钙质泥岩→泥质灰岩→微晶灰岩逐渐变化,发育正粒序结构和沙纹层理,厚约50-70m。变马冲组根据岩性可分为三段,一段厚约100-120m,主要为黑色碳质泥岩,夹有灰色粉砂岩条带,泥岩发育水平层理,粉砂岩中见有沙纹层理和塑性变形层理;二段厚约120-150m,岩性为灰黑色石英粉砂岩;三段厚约30-50m,岩性主要为黑色碳质泥岩、含碳质泥岩,发育水平层理与黄铁矿;变马冲组三段之间岩性均为渐变过渡。杷榔组厚240-400m,岩性主要为深灰-灰绿色泥岩、钙质泥岩夹粉砂岩与泥灰岩,见有大量三叶虫化石,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潮汐层理等,向上泥岩颜色逐

渐变浅、灰岩逐渐增加。

清虚洞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建造,岩性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深灰色豹斑状、条带状灰岩,底部夹鲕粒灰岩;上部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属碳酸盐缓坡沉积。

(2)中-上统

黔北地区寒武系中-上统为碳酸盐台地发育成熟阶段,为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沿台地边缘具连续或断续分布的镶边状障壁(滩、礁等)为特征。中统高台组,岩性为灰色薄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云母石英砂岩及钙质页岩。中-上统娄山关组,总体岩性比较单一,为灰色中厚层-块状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局部发育砂屑灰岩、鲕粒灰岩。

3、奥陶系

早奥陶世桐梓组与红花园组沉积期,黔北地区基本继承了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格局,发育以镶边碳酸盐岩台地为主的碳酸盐沉积格局。岩性为灰色生屑灰岩、生屑白云岩夹泥岩。下-中奥陶统湄潭组岩性主要为灰绿、浅灰色泥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生屑灰岩。十字铺组、宝塔组、临湘组岩性为灰、紫红色疙瘩状泥灰岩,其中宝塔组比较特殊,具有标志性,为灰、浅紫色龟裂纹生屑灰岩和瘤状灰岩,发育有大量角石、三叶虫等化石。五峰组沉积期中上扬子海域被古隆起围限,为一局限海盆,海域面积缩小。五峰组岩性主要为黑色碳质泥岩,笔石丰富,顶部观音桥组灰色薄层状含生屑灰岩,厚度数米不等。

4、志留系

黔北地区由下而上分别为龙马溪组、石牛栏组、韩家店组。由于受到黔中隆起的影响,龙马溪组在南部地区不发育,其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岩性为灰黑、黑色薄-中层夹厚层状碳质泥岩、粉砂岩夹条带状、透镜状泥质泥晶灰岩,其下部为一套厚数十米至一百米的黑色碳质泥岩,发育丰富的笔石化石,有机质丰富;总体向上砂质、钙质含量增多,构成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

石牛栏组岩性主要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生屑瘤状灰岩夹钙质泥岩与粉砂岩,见有珊瑚、腕足、海百合、核形石、三叶虫等化石,为潮坪沉积。

韩家店组岩性为黄灰、灰绿色中薄层粉砂质页岩,偶夹粉砂岩及灰岩透镜体。发育水平层理、小型沙纹层理及对称波痕,产珊瑚、腕足及三叶虫等化石,为潮坪沉积。

五、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页岩气层位置

(一)设计地层分层

湄页1井所在的湄潭复背斜目前尚无钻穿目的层牛蹄塘组的钻孔。根据湄潭梅子湾剖面地层厚度及井区地表调查地层产状,预计本井地层剖面由下而上为(表2):

1、下寒武统清虚洞组(? 1q)

井深0-73m,钻厚73m。区域岩性稳定,主要为灰-深灰色

厚层-块状豹斑状灰岩,底部深灰色瘤状灰岩夹鲕粒灰岩。

表2 湄页1井设计地层分层数据及故障提示一览表

2、下寒武统明心寺组-金顶山组(? 1m-j)

井深73-327m,钻厚254m。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底部41m深灰色古杯灰岩。二者之间界限不易划分。

3、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

井深327-705m,钻厚378m。中上部岩性以深灰-蓝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与上覆明心寺组灰岩底界岩性。底部

灰黑色碳质泥岩及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厚30-50m,底部含磷结核。

4、震旦系灯影组(Z2dy)

井深705-730m,钻厚25m。灯影组为一套浅海台地相白云岩,岩性单一,主要为浅灰-灰色粉-细晶白云岩,与上覆寒武系牛蹄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预计页岩气层位及简述

湄页1井钻探目的层位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下部富有机质岩性段(井深655-705m,钻厚50m),基本情况如下:

1、目的层-牛蹄塘组下部富有机质岩性段

井深655-705m,钻厚50m。主要岩性为灰黑-黑色碳质泥岩、粉砂质碳质泥岩,底部数米黑色薄层硅质岩夹磷结核。底板为灯影组白云岩,岩性突变。目的层段向上岩性接近,有机质含量渐低,无截然的界限。

预计含页岩气,裂缝、破裂面及岩芯面均可能有显示,钻进中,要密切关注上述地层,加以仔细观察描述。

2、九门冲组底部灰岩段

井深286-327m,钻厚41m。岩性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含古杯化石。裂缝、溶孔中可能含气。

3、震旦系灯影组顶部

井深305-730m,钻厚25m。岩性为浅灰-灰色粉-细晶白云岩。裂缝、溶孔中可能含气。

(三)预计取芯井段分布简述

取芯段井深3-730m,钻厚727m。采用金刚石取芯钻头绳索打捞法全取芯。

六、完钻层位及原则

1、完钻层位

钻穿牛蹄塘组,进入震旦系灯影组(Z2dy)白云岩25m完钻。以灯影组25m钻厚作为本井的口袋。

2、完钻原则

(1)在设计井深范围内钻达震旦系灯影组(Z2dy)白云岩25m完钻。

(2)若按设计井深未能钻进震旦系灯影组(Z2dy)白云岩,则根据现场随钻分析,请示是否加深钻进。

(3)钻入震旦系灯影组(Z2dy)若有气显示,无论是否钻达设计井深,都需请示是否加深钻进。

七、完井方法

1、先期清虚洞组(一开、二开,井深0-73m)套管完成;金顶山组-灯影组(井深73-730m)如无特殊情况采用裸眼完井。

2、如果有明显的页岩气显示或特殊情况,需请示采用何种完井方法。

八、钻井工程要求

(一)钻探设备及材料选择

根据地质情况及钻探要求,该井主要钻探设备及材料如下:

表3 湄页1井施工钻探设备、物资配置表

水平井钻井技术经验概述

第一章定向井(水平井)钻井技术概述 第一节定向井、水平井的基本概念 1.定向井丛式井发展简史 定向井钻井被(英)T.A.英格利期定义为:“使井筒按特定方向偏斜,钻遇地下预定目标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我国学者则定义为,定向井是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角、方位角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定向井相对与直井而言它具有井斜方位角度而直井是井斜角为零的井,虽然实际所钻的直井它都有一定斜度但它仍然 石油管理局的河50丛式井组,该丛式井组长384米,宽115米,该丛式井平台共有钻定向井42口。 2.定向井的分类 按定向井的用途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普通定向井 多目标定向井 定向井丛式定向井 救援定向井 水平井 多分枝井(多底井) 国外定向井发展简况

(表一)

10.井眼尺寸不受限制 11.可以测井及取芯 12.从一口直井可以钻多口水平分枝井 13.可实现有选择的完井方案 (4).短曲率半径水平井的优缺点 优点缺点 1.井眼曲线段最短1.非常规的井下工具 2.侧钻容易2.非常规的完井方法 3.能够准确击中油层目标3.穿透油层段短(120—180米)4.从一口直井可以钻多口水平分枝井4.井眼尺寸受到限制

5.直井段与油层距离最小5.起下钻次数多 6.可用于浅油层6.要求使用顶部驱动系或动力水龙头 7.全井斜深最小7.井眼方位控制受到限制 8.不受地表条件的影响8.目前还不能进行电测 第三节定向井的基本术语解释 1)井深:指井口(转盘面)至测点的井 眼实际长度,人们常称为斜深。国外 称为测量深度(MeasureDepth)。 2)测深:测点的井深,是以测量装置 率是井斜角度(α)对井深(L?)的一阶导数。 dα Kα=─── dL 井斜变化率的单位常以每100米度表示。 8)井深方位变化率:实际应用中简称方位变化率,?是指井斜方位角随井深变化的快慢程度,常用KΦ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dΦ KΦ=─── dL

JPH-373井钻井工程设计(有导眼)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锦58井区JPH-373井钻井工程设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 二○一七年八月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胜气田锦58井区JPH-373井钻井工程设计 设计单位: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设计人: 初审人: 审批单位:华北油气分公司 审核人:梁文龙 审批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 二○一七年八月

设计审批意见 原则同意该设计,同时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执行。 1、本井施工斜导眼完后,着陆点深度均要根据地层变化作相关调整。为加快作业 进度对回填部分斜导眼的轨迹符合率在满足中靶前提下不做严格要求;钻穿导眼目的层后,可根据快速钻进需要改变钻井方式和钻具组合。 2、二开下技术套管间隙较小,井队和固定队应根据实钻情况制定完善的通井、下 套管及固井措施;钻井过程中出现漏失的,下套管前通井需堵漏并做不低于3MPa的承压试验,否则不能下套管,确保固井质量符合要求,特别注意下完套管后固井前循环钻井液排量要控制在环空返速在1.2m/s以上。 3、技术套管固井前钻井队充分作好井眼准备工作,通井正常后方可进行下套管作 业,水泥浆性能试验要取现场水质进行检测。 4、本井完井管柱结合实钻情况和投产方式另行通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 2017年8月

目录 1.设计依据 (1) 2.地质概况 (2) 3.井身结构及套管程序 (6) 4.井眼轨道设计 (8) 5.测量方案及轨迹计算方法 (13) 6.钻井设备及管理要点 (14) 7.钻具组合及强度校核 (16) 8.钻井完井液设计 (21) 9.钻头及钻井参数设计 (26) 10.钻开水平段目的层技术措施 (27) 11.井身质量要求 (27) 12.固井设计 (28) 13.油气井压力控制 (33) 14.复杂情况对策 (47) 15.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要点 (49) 16 弃井要求 (52) 17 风险识别及削减措施 (54) 18.施工进度预测 (57) 19.钻井主要材料计划 (57) 20.资料提交 (58) 附录1:工程应急预案 (59)

水平井要求

关于水平井地质录井调整建议及资料报送要求目前碎屑岩油藏开发力度加大,大批三叠系等层位碎屑岩油藏开发水平井部署上钻,使得中新生界(三叠系、白垩系)碎屑岩地层划分、对比(包括小层的精细对比)、目的层深度的预测、轨迹调整与控制等工作十分重要,部分录井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水平井地质录井实际情况,需改进和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点控制工作 在现有工程技术条件下,跟踪预测目的层顶深、及时指导入靶角度和轨迹,以保证避水高度及井眼平滑稳定,满足后期下套管、筛管等完井要求,达到最佳采油气效果。在整个钻井施工过程中由录井、钻井、定向技术服务、泥浆等多家单位配合完成,其中录井是主导,这是录井队必须明确且坚持的工作信念,并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要求钻井队、定向技术服务方等施工队伍应积极配合,以确保上述目的的实现。 二、调整建议及资料报送格式 1、调整建议报送时间及内容: A、直导眼完钻后。及时收集校深后的测井曲线、测井解释数据表(测井所配合提供,录井队在现场完井资料验收后交回测井所)等资料做好实钻地层(段)、油气层、油水界面、与设计及邻井的对比表,分析它们的深浅、厚度变化规律并结合构造(构造图、地震剖面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斜井段钻遇地层井深;若与设计出入较大,则提出轨迹调整建议,由现场监督签字确认后,上报主管部门、勘探开发研究院,经主管部门批复后按批复意见进行轨迹调整设计和下步施工。 B、斜井段重要层段揭开后。及时做好实钻地层(段)、油气层、油水界面、与设计及邻井的对比表,分析它们的深浅、厚度变化规律并结合构造(构造图、地震剖面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目的砂层顶深、以软着陆最佳井斜角进入目的砂层为目标(进入砂层后能以最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表A-1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地质概况29: 井别:探井井号:设计井深:3265m 目的层: 当量密度为:g/cm3 表A-2设计系数 石工专业石工(卓越班)1201班学生姓名:木合来提.木哈西

图A-1 地层压力和破裂压力

一.井身结构设计 1.由于该井位为探井,故中间套管下深按可能发生溢流条件确定必封点深度。 由图A-1得,钻遇最大地层压力当量密度ρpmax=1.23g/cm3,则设计地层破裂压力当量密度为:ρfD=1.23+0.024+3245/H1×0.023+0.026. 试取H1=1500m,则ρfD=1.23+0.024+2.16×0.023+0.026=1.33 g/cm3, ρf1400=1.36 g/cm3> ρfD 且相近,所以确定中间套管下入深度初选点为H1=1500m。 验证中间套管下入深度初选点1500m是否有卡钻危险。 从图A-1知在井深1400m处地层压力梯度为1.12 g/cm3以及320m属正常地层压力,该井段内最小地层压力梯度当量密度为1.0 g/cm3。 ΔP N=0.00981×(1.10+0.024-1.0)×320=0.389<11MPa 所以中间套管下入井深1500m无卡套管危险。 水泥返至井深500m。 2.油层套管下入J层13-30m,即H2=3265m。 校核油层套管下至井深3265m是否卡套管。 从图A-1知井深3265m处地层压力梯度为1.23 g/cm3,该井段内的最小地层压力梯度为1.12g/cm3,故该井段的最小地层压力的最大深度为2170m。 Δp a=0.00981×(1.23+0.024-1.12)×2170=2.85Mpa<20 Mpa 所以油层套管下至井深3265m无卡套管危险。 水泥返至井深2265m。 3.表层套管下入深度。 中间套管下入井深1500处,地层压力梯度当量密度为 1.12 g/cm3,给定溢流数值

1 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程作业规程

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程作业规程 The Operation Regulation of Coalbed Methane Horizontal Drilling 1 范围 本标准作为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联公司)企业标准,规范了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程作业全过程的程序和要求。包括水平井钻井工程设计、钻前准备及验收、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作业、水平井测量作业、水平井完井作业、水平井钻井工程质量要求、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HSE)要求、水平井钻井工程资料汇交要求等六项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水平井钻井工程的设计、施工作业、工程质量要求、资料汇交和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UCBM 0301 煤层气钻井作业规程 GB/T 8979 污水排放要求 GB/T 11651 劳动保护用品 SY/T 5172 直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方法 SY/T 5272 常规钻井安全技术规程 SY/T 5313 钻井工程术语 SY/T 5322 套管柱强度设计推荐方法 SY/T 5334 套管扶正器安装间距计算方法 SY/T 5358 砂岩储层敏感性评价实验方法 SY/T 5396 石油套管现场验收方法 SY/T 5411 固井设计格式 SY/T 5412 下套管作业规程 SY/T 5435 定向井轨道设计与轨迹控制 SY/T 5526 钻井设备安装技术、正确操作和维护 SY/T 5547 动力钻具使用、维修和管理 SY/T 5618 套管用浮箍、浮鞋 SY/T 5619 定向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作法 SY/T 5672 钻井井下事故处理基本规则 SY/T 5724 套管串结构设计 SY 5876—93 石油钻井队安全生产检查规定 SY/T 5957—94 井场电器安装技术要求 SY/T 5958 井场布置原则和技术要求 SY/T 5964 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规范 SY/T 6075 评价入井流体与多层配伍性的基础数据 SY/T 6228—1996 油气井钻井及修井作业职业安全的推荐方法中第八章和第10.5、10.6款 SY/T 6283—1997 石油天然气钻井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SY/T 6426 钻井井控技术规程 3水平井钻井工程设计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

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 摘要当前我国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施工整体表现出成本高、周期长、复杂事故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国内页岩气井进行了技术跟踪,归纳了当前我国页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所面临的轨迹优化及控制、井壁稳定、摩阻扭矩、井眼清洁以及固井技术等难点问题。 关键词页岩气水平井轨迹控制井壁稳定摩阻 美国页岩气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商业化利用,正在改变着世界能源格局,而同为世界能源进口大国的中国,同样拥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政策以及相关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不但表明了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页岩气资源的决心,而且正在积极推进我国页岩气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页岩气是指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在一定地质条件下聚集成藏并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非常规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藏相比,页岩气储层孔隙度主体小于10%,储层孔隙为0~500nm,孔喉直径介于5~200nm,渗透率极低,一般多采用水平井并经水力压裂技术改造后进行开发。当前,公认的具备商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气藏需具备以下条件:①页岩气储集层厚度大于100ft(30m);②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丰富,TOC > 3 %;③成熟度Ro在1.1-1.4之间;④气含量>100ft3/t;⑤产水量较少,低氢含量;⑥黏土含量小于40 %,混合层组分含量低;⑦脆性较高,低泊松比、高杨氏弹性模量;⑧围岩条件有利于水力压裂控制。页岩气藏作为典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往往分布在盆地内厚度大、分布广的集“生-储-聚”为一体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页岩作为粘土岩常见岩石类型之一,是由粘土物质经压实、脱水、重结晶作用后形成的,其成分复杂,除包含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粘土矿物外,还含有诸如石英、长石、云母等碎屑矿物和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自生矿物,页岩层理构造发育,多呈页状或薄片状(图1左),并沿层理发育有大量裂隙和微裂隙(图1右),脆性高、易碎,外力击打作用下易裂成碎片,且吸水膨胀性强,长时间裸露浸泡后极易引起井壁缩径、垮塌、掉块等复杂事故。例如,四川威远-长宁构造完成的3口页岩气水平井,水平井段钻进过程多次遭遇井壁垮塌、掉块等复杂,引发卡钻、报废进尺等事故,并导致3口水平井储层段40%进尺作业占总作业时间70%以上。同时,页岩气水平井井壁失稳问题频发,不但严重影响到钻井周期、钻井成本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井身质量差、固井难度大、储层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后续开发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初,四川威远、长宁及云南昭通页岩气产业化示范区完钻的4口水平井,平均井深3357米,平均钻井时间118天,而北美地区井深4000~5000米,水平段1500~2000米的页岩气井钻井周期通常在15~20天,水平段钻井时间仅为5~8天。由此可见,我国相对落后的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页岩气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

《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水平井技术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油田开发的高效手段之一,尤其是能实现本地区低渗-超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而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是油田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专业技术人员在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过程中,涉及油藏精细描述、开发动态分析、产能预测等多方面专业技术,编制油藏地质专业图件、关键设计参数表格等大量复杂的专业技术图、表。尤其是油藏地质特征认识要求极高,只有正确认识油藏,才能为科学高效开发油藏提供重要依据。水平井开发与常规井开发有所不同,由于是对单油层开发,对油藏描述的准确性要求更高,更注重精细地质研究、井位筛选和整体部署、轨迹要求和参数优化、产能预测和效益评估等。同时,由于水平井单井投资大(超过1000万元)、井段长(水平段达1000米以上)、风险高,在油藏描述、地质模型建立、井位优化、实施规范等方面必须更加严格要求,才能保障水平井实施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科学制定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的地方标准有利于形成油田开发新技术业务制度、提高油田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有利于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同时为本地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保障,对于油田开发技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该标准的制定,在技术规范、安全环保、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前期调研发现,国内仅有胜利油田《水平井单井地质设计技术要求》(Q/SL1321-1997)有相关企业标准,中国石化集团在其基础上编写了《水平井地质设计技术要求》(Q/SHSLJ1321-2002)和《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Q/SH 0084-2007)。但是其适应的油藏类型、水平井井网等与鄂尔多斯盆地差异较大,不符合陕西省油田开发需求,无法引用作为陕西省水平井开发的规范。随着低品位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陕西省石油产出量快速增长,不但成为石油能源输出大省,而且产生了国内油气开发的龙头企业,为中国能源供需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省内石油钻井工作量巨大,有必要结合国内石油行业常用设计流程和本地区开发实践认识,通过建议性标准规范每年上千口水平井开发流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指导和优化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课程设计 年月日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 题目 专业学号 主要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1、设计主要容: 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一口井的钻井工程相关参数的计算,最终确定出钻井、完井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井身结构、钻具组合、钻井液、钻井参数设计和完井设计。 2、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选择一口井的基础数据,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设计任务,最终以设计报告的形式完成专题设计,设计报告的具体容如下: (1)井身结构设计;(2)套管强度设计;(3)钻柱设计;(4)钻井液设计;(5)钻井水力参数设计;(6)注水泥设计;(7)设计结果;(8)参考文献; 设计报告采用统一格式打印,要求图表清晰、语言流畅、书写规、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达到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主要参考资料: 王常斌等,《石油工程设计》,东北石油大学校自编教材 涛平等,《石油工程》,石油工业,2000 《钻井手册(甲方)》编写组,《钻井手册》,石油工程,1990 完成期限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年月日

前言 钻井工程设计是石油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确保油气钻井工程顺利实施和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是钻井施工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组织钻井生产和技术协作的基础,是搞好单井预算和决算的唯一依据。钻井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关系到一口井作业的成败和效益。科学钻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钻井设计水平的提高。 设计应在充分分析有关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基础上,遵循国家及当地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和要求,按照安全、快速、优质和高效的原则进行,并且必须以保证实施地质任务为前提。主要目的层段的设计必须体现有利于发现与保护油气层,非目的层段的设计主要考虑满足钻井工程施工作业和降低成本的需要。 本设计的主要容包括:1、井身结构设计及井身质量要求:原则是能有效地保护油气层,使不同地层压力梯度的油气层不受钻井液污染损坏;应避免漏、喷、塌、卡等复杂情况发生,为全井顺利钻进创造条件,使钻井周期最短;钻下部高压地层时所用的较高密度钻井液产生的液柱压力,不致压裂上一层管鞋处薄弱的裸露地层;下套管过程中,井钻井液柱压力之间的压差不致产生压差卡套管等严重事故以及强度的校核。2、套管强度设计;3、钻柱设计:给钻头加压时下部钻柱是否会压弯,选用足够的钻铤以防钻杆受压变形;4、钻井液体系;5、水力参数设计;6,注水泥设计,钻井施工进度计划等几个方面的基本设计容。

水平井工程设计及轨迹控制

水平井钻井工程设计及轨迹控制 一、水平井的概述: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水平井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为提高勘探效果,提高单井产量和油层采收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给石油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革命,胜利油田从1990年9月开始,以埕科1井为起点,展开了水平井研究与应用,针对各种类型油藏,如整合油藏、不整合油藏、稠油砾石油藏、低渗透块状砾石油藏、砂岩油藏、石炭系砂岩油藏、古潜山漏失型油藏等进行攻关研究。“八五”期间组织了六个油田、五个院校,762名科技人员,在水平井钻井的设计技术、轨迹控制技术、钻井液技术、完井技术及测井射孔技术的五个方面共31个专题进行了四年的攻关,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软件技术、工具仪器研制和工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包括了16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内的30项技术成果,形成了一整套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截止1995年7月项目提交国家鉴定时,胜利油田完成各类水平井30口。“八五”攻关计划完成后,水平井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很快形成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局面。到1996年底我国陆上已完成水平井94口,推广面积达到13个油田,六种类型的油气藏。仅投产的47口科学实验水平井增产原油78吨,新增产值9.52亿元, 获直接经济效益6.46亿元。到98年底全国陆上油田已钻成水平井204口,其中胜利油田所钻井和以技术服务形式在外油田所钻水平井共计119口。更重要的是,“水平井是增加原油产量、提高采收率和开发特殊油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勘探开发工作者的共识,从而带动了与水平井有关的地质、油藏、采油工程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推动石油的科技进步。 自项目推广应用以来,应用的油藏类型逐步扩大,完成的水平井类型逐步增多。除本油田以外,先后应用到塔里木、长庆、吐哈、青海、中原、江汉、河南、大港、玉门、江苏等油田,以及江苏省洪泽县非石油行业的芒硝矿开采,完成了以水平探井、阶梯水平井、连通式水平井等为代表的12种类型水平井,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所完成的开发井稳定产值为同地区直井的3倍,其投资仅为直井投资的1.8倍左右,1997年《石油水平井钻井成套技术》被列为国家”八2五”国民经济贡献巨大的十大攻关成果。 在油田的整体开发建设中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钻井工程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答案

远程教育学院石油工程专业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远程教育学院 2012年5月

目录 一、地质设计摘要 二、井身结构设计 三、固井工程设计 四、钻柱设计 五、钻井设备选择 六、钻井液设计 七、钻进参数设计 八、下部钻具组合设计 九、油气井控制 十、各次开钻或分井段施工重点要求 十一、地层压力监测要求 十二、地层漏失试验 十三、油气层保护 十四、完井井口装置 十五、环保要求 十六、钻井进度计划 十七、成本预算

XX油区XX凹陷一口直井生产井的钻井与完井设计。 设计内容:(其中打“√”部分必须设计,其他部分可选做或不做) 一、地质设计摘要(√); 根据《xx井钻井地质设计》,本井设计井深米,预测压力系数为0.95~0.98,属于正常压力体系。主要目的层为。因此本井设计表套封固第四系、第三系泰康组,一开直接采用高密度钻井液钻进,将可能存在的浅层气压稳;若一开确实钻遇浅层气,则在固井水泥浆中加入防气窜剂,保证固井质量。 二、井身结构设计(√); 井身结构设计 设计系数 抽吸压力系数:0.04g/cm3 激动压力系数:0.04 g/cm3 地层破裂安全增值:0.03 g/cm3 井涌条件允许值:0.05 g/cm3 正常压力压差卡钻临界值:12~15MPa 异常压力压差卡钻临界值:15~20MPa

一、地质概况 表A-1 井别探井井号A5 设计井深目的层 J Q 井位 坐标 地面海拔m 50 纵( )m 4275165 横(y)m 20416485 测线位置504和45地震测线交点 地理位置XX省XX市东500m 构造位置XX凹陷 钻探目的了解XX构造 J Q含油气情况,扩大勘探区域,增加后备油气源 完钻原则进入 J Q150m完钻 完井方法先期裸眼 层位代号底界深度,m 分层厚度,m 主要岩性描述故障提示 A 280 砾岩层夹砂土,未胶结渗漏 B 600 320 上部砾岩,砂质砾岩,中下部含砾砂岩渗漏 C 1050 450 中上部含砺砂岩、夹泥岩和粉砂质泥岩; 下部砺状砂岩,含砺砂岩、泥岩、粉砂质泥 岩不等厚互层 防塌 D 1600 泥岩、砂质泥岩、砺状砂岩、含砺砂岩不等 厚互层,泥质粉砂岩 防漏 防斜 E 1900 300 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砺状砂岩、含砺 砂岩 防斜 防漏 F3 2650 750 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防斜 F2J2900 250 泥岩夹钙质砂岩,夹碳质条带煤线,中部泥 岩夹煤层、下部泥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防斜、塌、卡 F2K 3150 250 泥岩为主,泥质粉砂岩,中粗砂岩,砂砾岩间互 F1 3500 350 泥岩、泥质砂岩、下部灰褐色泥岩防漏、喷、卡 Q J 3650 (未穿) 150 深灰,浅灰色灰岩为主,间夹褐,砖红色泥 岩 防漏、喷、卡

2015钻探与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钻探与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一、课程安排: 本学期按照课程设计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作业。一律打印。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1 掌握钻探与钻井及完井工程设计流程和设计规范、格式; 2 掌握井身结构的设计方法; 3 掌握钻进工具的选用及钻探参数的设计计算; 4掌握固井工程设计方法,包括套管柱强度设计、注水泥设计等;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为百分制,课程考核标准组成: 1.格式、规范10分 评分依据:工程设计规范 评分标准:10*符合程度% 2.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准确性30分 评分依据:工程设计依据与原则 评分标准:30*符合程度% 3 . 过程的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和计算过程的可靠性30分 评分依据:参数符合工程实际;计算过程可靠 评分标准:30*符合程度% 4. 结果准确性30分 钻探与钻井工程概述 钻探:以钻孔取样的方式(包括工作有:钻探、取心、测井、维护孔壁、封孔等)。探查地下地质信息(地质资料,水文资料,矿产信息)钻井:以钻孔的方式,开发地下资源(包括油、气、水、地热、煤、各类盐碱),从勘探直到开采出来的整个过程与其中所涉及的设备、工艺和关键技术。具体包括:钻头与钻柱、喷射钻井、优选参数钻进、井斜及控制、定向钻井、地层压力检测与井控技术、固井与完井及钻井新技术等。为将来学生毕业后从事这些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设计大纲(目录) 一、地质设计摘要 二、井身结构设计 三、固井工程设计 1.套管柱强度设计; 2.套管柱管串结构及扶正器安放; 3.水泥及水泥浆设计; 4.注水泥浆及流变学设计; 四、钻柱设计 五、钻井设备选择 六、钻井液设计 七、钻进参数设计 1.机械破岩参数设计(包括钻头选型,所有钻头选用江汉钻头厂牙轮钻头、选取钻压和转速)(√); 2.钻井液体系及性能设计(仅设计钻井液密度,其它参数不作要求) 3.水力参数设计(√); 4.钻柱与下部防斜钻具结构(√); 八、下部钻具组合设计 九、油气井控制 十、各次开钻或分井段施工重点要求 十一、地层压力监测要求 十二、地层漏失试验 十三、油气层保护 十四、完井井口装置 十五、环保要求 十六、钻井进度计划 十七、成本预算

XX井钻井工程设计1

川东高陡褶皱带包鸾-焦石坝背斜带焦石坝构造井号:XX井井别:开发井井型:水平井钻井设计

1、钻井地质设计 1.1基本数据 井号:XX井 井别:开发井 井型:水平井 地面海拔 592.47m,补心高 9.0m,补心海拔 601m 计算 地理位置: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办凉水村 5 组 构造位置:川东南地区川东高陡褶皱带包鸾-焦石坝背斜带焦石坝构造 目的层: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优质页岩气层段(对应焦页 87-3 井 3610.6-3649.2m/38.6m) 设计井深:A靶点垂深:2799m, C靶点垂深:2777m, B靶点垂深:2821m; AB 段长:2074.10m;完钻井深:5160m; 完钻层位: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段 完钻原则:钻至 B 靶点留口袋完钻 完井方式:套管完井 1.2钻探依据 设计井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深水陆棚相沉积,邻井焦页 87-3HF(导眼井)发育厚达89.6m灰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TOC平均为2.44%,优质页 岩段(①-⑤小层)平均TOC为2.85%;有机质类型为Ⅰ型,热演化程度(Ro)为 2.42- 3.13%,有利于天然气的大量生成。 邻井焦页87-3HF(导眼井)目的层以灰黑色粉砂质、炭质泥页岩夹放射虫炭质泥页 岩为主,物性分析表明优质页岩段(①-⑤小层)孔隙度为3.81-5.21%,平均孔隙度达4.48%,具较好储集性能。 邻井焦页87-3HF(导眼井)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含气量 1.45-6.62m3/t,平均为3.49m3/t,其中,优质页岩段(①-⑤小层)含气量3.69-6.62m3/t,平均为5.16m3/t,具有较好的含气性。

钻井工程设计(书)(非常好的资料)

第一章钻井工程设计 第一节钻井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钻井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手段。钻井工程质量的优劣和钻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钻井成本的高低、油气田勘探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石油工业的发展速度。 钻井设计是钻井施工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组织钻井生产和技术协作的基础,是搞好单井预算和决算的唯一依据。钻井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关系到一口井作业的成败和效益。科学钻井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钻井设计水平的提高。 搞好钻井设计也是提高技术管理和加强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钻井生产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下面依据SY/T 533—1996《钻井工程设计格式》及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钻井设计的具体情况,对钻井设计的内容、原则、方法及需收集的原始数据作一介绍。 一、钻井设计的内容 现场钻井设计的内容包括地质设计和钻井工程设计两大部分,其中 地质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区域地质概况; (2)地理及环境资料; (3)设计依据与钻井目的; (4)设计地层、油气水及岩性矿物、物性; (5)取资料要求; (6)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预测; (7)技术说明及要求; (8)地质附图。 钻井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确定合理的井身结构; (2)选择钻机类型; (3)钻柱组合和强度设计; (4)钻井参数设计; ①机械破岩参数:包括钻头类型、尺寸、数量、钻压、转数、洗井液排量等。 ②钻井液性能; ③水力参数设计; (5)固井工程: ①固井要求; ②套管柱强度设计; ③水泥浆性能参数设计; ④流变学注水泥浆设计; (6)油气井压力检测; (7)环境保护要求 (8)成本及材料预算; (9)技术经济指标及时效分析。 二、钻井设计的基本原则

阶梯水平井钻井技术

阶梯水平井钻井技术 冯志明 颉金玲 (大港油田集团公司定向井技术服务公司,天津大港 300280) 摘要 阶梯水平井是在水平井完成第1水平靶区后,通过降斜、稳斜、增斜段的调整,进入并完成第2水平靶区井段的水平井钻井技术。该技术将水平井技术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水平井的应用扩展到常规油气层,连续薄油层、断块油层等复杂油气田。文中从施工难点、优化工程设计、井眼轨迹控制3方面论述了阶梯水平井的钻井技术。列举了TZ406井、YX2P1井、LN61-H1井3口阶梯水平井的施工数据。针对TZ406井施工经过、施工要点、施工技术措施,对阶梯水平井的设计、轨道控制技术、施工难点经验、体会和认识,做了全面的论述。现场应用表明:阶梯水平井显著地增加了产量,大幅度地提高勘探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必将成为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题词 水平井 导向钻井 井眼轨迹 工程设计 钻具组合 作者简介 冯志明,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钻井工程专业,工程师。 颉金玲,1945年生。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现任副经理,高级工程师。 阶梯水平井是指在一个井眼中连续完成具有一定高度差的两个或者多个水平井段,形成具有两个或多个台阶的井眼轨迹,用一个井眼开采或者勘探两个或多个层叠状油藏、断块油藏的水平井井型。利用阶梯水平井连续在这两个油层中水平延伸一定长度,节约了重复钻井的投资,增加了单井产量,可取得最佳的开发效果。 一、施工难点 1口成功的阶梯式水平井,能实现取代2口或多口水平井的开发目的,既节约投资,又能获得好的效益。常用于阶梯式水平井开发的区块具有以下特点:(1)层叠式或不整合薄油藏;(2)断块油藏;(3)上部油层断失或尖灭,存在下部可供开采的油藏。 1.目的层油层薄,区块复杂,井眼轨迹拐点多,不平滑,不利于送钻和钻压传递,控制和调整井眼轨道工作量大。着陆、阶梯过渡段控制困难。 2.对钻井装备、钻井液净化设备要求高,井眼的净化和携砂难度大,大斜度井段易形成岩屑床,造成井下复杂情况发生,需要有足够的动力,配套齐全的净化设备。 3.钻具组合、监测仪器等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钻柱受力复杂。 二、优化工程设计 1.优化井身剖面设计 阶梯水平井的地质设计,通常只给定AB段、CD段两个阶梯水平段的入窗窗口和目标靶区,工程设计则需要满足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1)满足地质对轨迹控制的要求:即中靶要求。(2)井下专用钻具、工具、仪器装备能满足设计井眼轨迹控制的要求。(3)完井电测、下套管、固井等完井工艺技术水平须满足开放要求。 阶梯式水平井,与普通水平井不同的是怎样依据地质要求,对第1水平段终点到第2水平段终点间的井身剖面进行设计。 2.优化井身结构 根据TZ406井、YX2P1井和LN61-H1井的施工技术,结合国内外其它地区阶梯水平井的施工经验、油层特点和完井方式,一般认为技套必须封固目的层以上的异常高压以及易垮塌、破碎带等不稳定地层,以保证水平井安全、快速地钻井和完井。 三、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1.合理的钻具组合设计 分析近年来完成的数十口水平井资料,总结出几套适合于常规水平井和阶梯水平井施工,目前国内工艺技术和装备又能够实现的钻具组合结构。 (1)侧钻钻具组合。钻头+螺杆钻具+定向接头+无磁钻铤+MWD短节+钻铤+钻杆。该钻具组合常用于回填导眼后的侧钻井段和第1造斜井段的施工,平均造斜率达10~12(°)/30m。 (2)钻盘微转增斜钻具组合。钻头+稳定器+无磁钻铤+MWD短节+无磁钻挺+稳定器+钻铤+ 22石油钻采工艺 2000年(第22卷)第5期DOI:10.13639/j.od pt.2000.05.006

钻井工程设计概述

目录 1. 设计依据 (1) 1.1 ........................ 构造名称: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1 1.2 ........................................ 地理及环境资料1 1.3 .............................................. 地质要求1 1.4 .................................... 地质分层及油气水层1 2. 技术指标及质量要求 (5) 2.1井身质量要求 (5) 2.2 钻头、套管程序及固井质量要求 (5) 2.3 钻井取心质量要求 (5) 3.工程设计 (7) 3.1井身结构 (7) 3.2 钻机选型及钻井要紧设备 (8) 3.3 钻具组合 (10) 3.4 钻井液设计及气层爱护要求 (11) 3.5 钻头及钻井参数设计 (14) 3.6 油气井压力操纵 (16) 3.7 取心设计 (18) 3.8 中途测试安全措施 (20) 3.9 固井设计 (20) 3.10 各次开钻或分井段施工重点要求 (25) 3.11 完井设计 (29)

3.12 弃井要求 (30) 3.13 钻井进度打算 (30) 4. 健康、安全与环境治理 (32) 4.1 差不多要求 (32) 4.2 健康、安全与环境治理体系要求 (32) 4.3 关键岗位配置要求 (33) 4.4 健康治理要求 (33) 4.5 安全治理要求 (35) 4.6 环境治理要求 (38) 5. 完井提交资料 (40) 5.1 完井提交资料 (40) 6. 附则 (41) 6.1 钻井施工设计要求 (41) 6.2 专门施工作业要求 (41)

2017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一、课程安排: 学期结束时请按照课程设计要求完成课程设计作业。可以手写,也可以打印。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1 掌握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流程和设计规范、格式; 2 掌握井身结构的设计方法; 3 掌握钻井工具的选用及钻井参数的设计计算; 4掌握固井工程设计方法,包括套管柱强度设计、注水泥设计等;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的成绩为百分制,课程考核标准组成: 1.格式、规范10分 评分依据:工程设计规范 评分标准:10*符合程度% 2.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准确性30分 评分依据:工程设计依据与原则 评分标准:30*符合程度% 3 . 过程的参数选择的合理性和计算过程的可靠性30分 评分依据:参数符合工程实际;计算过程可靠 评分标准:30*符合程度% 4. 结果准确性30分 5. 上交时间:4月1号,过期不收。

《钻井工程》课程设计 绪论 钻井设计包括地质设计和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主要是指钻井工程师得到地质设计后,如何以地质设计为依据,完成一口井的综合、合理的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 钻井与完井工程是一个多学科、多工种的大系统工程。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是以现代钻井工艺理论为准则,采用新的研究成果,以现代计算技术用最优化科学理论去设计和规划钻完井工程中的工艺技术及实施措施。 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是完成地质钻探目的、开发油气层、保证钻井与完井工程质量、保护油气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安全、优质、高速和经济钻井的重要程序,是钻井与完井工程施工的指南和技术依据。钻井公司将根据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施工和技术协作,并按照设计进行单井预算和决算。钻井队必须遵循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施工,不能随意变动,如因井下情况变化,原设计确需变更时,必须提交公司主管单位重新讨论研究。 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关系到一口井钻井工程和完井工程的成败和效益。科学钻井水平的提高依靠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的任务是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地质设计书内容,进行一口井施工工程参数及技术措施设计,并给出钻井进度预测和成本预算。 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内容包括: 一、井身结构设计; 二、固井工程设计: 1.套管柱强度设计; 2.套管柱管串结构及扶正器安放; 3.水泥及水泥浆设计; 4.注水泥浆及流变学设计; 三、钻柱组合和强度设计; 四、钻机选择; 五、钻进参数设计: 1.机械破岩参数; 2.钻井液体系及性能; 3.水力参数; 4.下部防斜钻具结构; 六、油气井压力控制设计; 七、完井工程设计(钻开生产层、完井井底结构、完井井底装置); 八、钻前工程设计; 九、环境保护要求; 十、各次开钻或分段施工的特殊点要求; 十一、材料及成本预算;

钻井工程设计_ppt

钻完井工程设计西南石油大学袁骐骥

安全:钻完井设计的原则:安全、快速、优质和低成本人员、井和设备快速:指的是机械钻速要快优质:指的是钻井质量要好低成本:经济、节约

钻完井设计的内容u井身结构设计 u固井工程设计 u钻柱设计 u钻机设计 u机械破碎参数设计 u钻井液设计 u水力参数设计 u下部钻具组合设计 u油气井压力控制设计 u钻前工程和环保工程 u完井工程

设计内容: 确定套管的下入层次、下入深度、水泥浆返深、水泥环厚度和钻头尺寸。?首先要确定油层套管的下入深度: 根据产层特性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完井,详细说明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进而确定出油层套管的下入深度。?确定技术套管的下入深度: 根据邻近井的地质资料(岩性剖面和故障提示、地层压力梯度剖面以及地层破裂压力梯度剖面),首先确定有无地质必封点,再从工程上确定有无必封点,之后再根据下列计算式来确定技术套管的下入深度。 井身结构设计 )] ([min max f g w f P S S S ++?≤ρρmin max f k x f w P S H H S S ρρ≤?+++

生产套管的尺寸应满足采气要求。根据生产层的产能、增产措施及井下作业等来确定。 水泥返深:对于气井各层次套管的水泥返深原则上均返至井口。

?表层套管下入深度的确定: ?导管下入深度的确定:作用是在钻表层井眼时将钻井液从地表引到钻台上,这层管柱一定要根据地表情况来确定下入深度。如在坚硬地层,只需10~20m,而在非常松软或沼泽地带就有可能上百米。 套管尺寸: 常用:13 3/8”×95/8”×7”×5 ?” 进而可确定钻头尺寸。

钻井工程设计

5.5钻井工程设计 5.5.1钻井 5.5.1.1地表及浅层地质安全风险评估 该地区位于位于M市B区C村东北约10公里,沙漠地带附近,井场周围便道较多,多为村级道路,路面松软,不能行驶大型车辆,交通较为不便,施工前应考虑到地面设施的修建;通讯也不便利,提前配置好通讯设施以便灾害发生时及时和上级及外界联系;工程地区春季多风、多发沙尘暴,做好防沙保护措施防止风沙对施工带来的不良影响;夏季多温热,注意防暑及设备的维护工作;秋季多阴雨,施工应注意井场和住地防洪抗灾,避免人身、财产的损失;冬季多干旱且漫长,注意提前安排好施工时间,做好设备的防冻措施及操作人员的冬季劳保用品安排。 平均气压898.1kPa 年平均气温 6.4℃ 极端最高气温40.3℃ 极端最低气温-24.3℃ 平均年降雨量250.0 mm 累年平均最多风向NW 地面平均温度11.1℃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57.5℃ 地面极端最低温度-32.3℃ 无霜期122天左右 5.5.1.2对丛式井组需确定合理的气井井口距离 井口距离部署 该地区位于沙漠地带附近,井场周围便道较多,多为村级道路,路面松软,不能行驶大型车辆,交通较为不便,通讯也不便利 根据消防人员的经验,井喷失控后可能发生的 喷射燃烧(喷射火)的影响范围基本在50 m范围 内,较大的喷射燃烧其伤害范围也在70m范围内 根据试采的最大无阻流量 8.8478(10^4m^3/d)=4.4239(10^4m^3/15min) 无阻流量等级 w W1 W2 W3 W4 >5. 21 3. 13~5. 21 1. 04~3. 13 <1. 04 无阻流量(× 10^4m^3/15min)

2014.05.10黄金坝YS108H6丛式水平井组钻井地质设计

滇黔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YS108井区四川台坳川南低陡褶带罗场向斜带建武向斜南翼 YS108H6水平井组 钻井地质设计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油田分公司 二O一四年五月

滇黔北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黄金坝甜点区 YS108H6水平井组钻井地质设计 井别: 开发井井型: 水平井 设计单位: 斯伦贝谢长和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人: 晋喜林 技术负责: 徐继先 审核人: 何勇 批准人: 梁兴 总经理: 陈勇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油田分公司 2014年5月

目录 1 井区自然状况 (1) 1.1地理环境 (1) 1.2交通、通讯 (2) 1.3气象、水文 (2) 1.4矿产资源 (3) 1.5灾害性地理地质现象 (3) 2 基本数据 (3) 2.1基本数据 (3) 2.2轨迹设计 (3) 2.3轨迹数据 (11) 3 区域地质简介 (12) 3.1构造概况 (12) 3.2地层概况 (16) 3.3页岩气地质特征 (17) 3.4邻井钻探成果 (20) 3.5构造形态分析 (22) 3.6地质风险分析 (22) 4 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 (23) 4.1设计依据 (23) 4.2钻探目的 (23) 4.3完钻层位及原则、完井方法 (23) 4.4钻探要求 (24) 5 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油气层、特殊层位臵 (24) 5.1地层分层 (24) 5.2分组、段岩性简述 (25) 5.3油气层、特殊层简述 (28) 5.4靶点参数校正 (28)

6 工程要求 (29) 6.1地层压力 (29) 6.2钻井液类型及性能使用原则 (31) 6.3井身质量 (31) 6.4井身结构要求 (31) 6.5完井质量要求 (32) 6.6防碰 (32) 7 资料录取要求 (33) 7.1岩屑录井 (33) 7.2综合录井 (34) 7.3钻井液录井 (37) 7.4特殊条件下地质录井 (38) 8 地球物理测井 (38) 8.1测井项目 (39) 8.2地质目标导向 (40) 9 微地震裂缝监测 (40) 10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41) 11 设计及施工变更 (42) 11.1设计变更程序 (42) 11.2目标井位变更程序 (42) 12 技术及资料上交要求 (42) 12.1技术要求 (42) 12.2资料上交要求 (43)

钻井工程设计概述(doc 42页)

钻井工程设计概述(doc 42页)

目录 1.设计依据 (1) 1.1构造名称: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 (1) 1.2地理及环境资料 (1) 1.3地质要求 (1) 1.4地质分层及油气水层 (1) 2.技术指标及质量要求 (5) 2.1井身质量要求 (5) 2.2 钻头、套管程序及固井质量要求 (5) 2.3 钻井取心质量要求 (5) 3.工程设计 (7) 3.1井身结构 (7) 3.2 钻机选型及钻井主要设备 (8) 3.3 钻具组合 (10) 3.4 钻井液设计及气层保护要求 (11) 3.5 钻头及钻井参数设计 (14) 3.6 油气井压力控制 (16) 3.7 取心设计 (18) 3.8 中途测试安全措施 (20) 3.9 固井设计 (20) 3.10 各次开钻或分井段施工重点要求 (25) 3.11 完井设计 (29) 3.12 弃井要求 (30) 3.13 钻井进度计划 (30) 4.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32) 4.1 基本要求 (32) 4.2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32) 4.3 关键岗位配置要求 (33) 4.4 健康管理要求 (33) 4.5 安全管理要求 (35) 4.6 环境管理要求 (38) 5. 完井提交资料 (40) 5.1 完井提交资料 (40) 6. 附则 (41) 6.1 钻井施工设计要求 (41) 6.2 特殊施工作业要求 (41)

1.设计依据 钻井工程设计依据:延1001井钻井地质设计;有关技术规范及技术法规。 1.1构造名称: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 1.2地理及环境资料 1.2.1井口坐标:纵:4127306.3 (m),横:19340286.53 (m) 1.2.2地面海拔:1481.46 (m) 1.2.3构造位置: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 1.2.4地理位置: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王家湾乡王茂湾北东约1Km处 1.2.5气象资料(在预计施工期内,本地区的风向、风力、气温和大风雪、汛期等情况): 井区属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高温多雷雨,秋季凉爽而短促,冬季漫长且干旱。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雨量445mm,无霜期146d。本区第四系含水性较强,潜水位较浅。 春秋季多西北风、多沙尘暴天气;夏秋季节易发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性地质现象。 1.2.6地形地貌及交通情况: 工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表侵蚀切割强烈,沟壑梁峁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地表为第四系未固结成岩的松散黄色粘土。该井距主干公路较远,交通不太方便,通讯条件基本上能满足要求。 1.3地质要求 1.3.1 井别:预探井井型:直井 1.3.2 设计井深:3623 (m) 1.3.3 目的层位: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本溪组,马家沟组兼探延长组。 1.3.4 钻探目的:了解古生界二迭系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石炭系本溪组和奥陶系马家沟组储层发育及含油气情况;兼探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延长组油层。 1.3.5 完钻原则:进入马家沟组马5520m无油气显示完钻 1.3.6 完井方法:全套管射孔完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