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案)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案)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案)

§3.2.6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一.教学提示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安排时,考虑到同学们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内容不陌生(多少有一些了解),所以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安排如下:

11周:§3.1.1水资源与水的组成研究(水污染、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方法介绍) §3.1.2水的性质研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1.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习、交流三种分散体系、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3.1.4溶液的酸碱性(石蕊、酚酞、pH试纸的使用)

12周:§3.2.1溶液组成的判断(同时讲解练习)

§3.2.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用配制1%的食盐水为主线,学习质量分数概念、表示

方法、简单计算)

§3.2.3溶液的稀释、配制(稀释原理、浓溶液配稀溶液的方法)

§3.2.4学生实验

13周:§3.2.5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概念、影响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

念及转化)

§3.2.6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概念、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

§3.2.7溶解度曲线的运用(溶解度的计算,包括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3.2.8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结晶、结晶水合物概念,几种典型的结晶水合物介绍)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得出“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溶解限量限定因素的认识细化、对溶解限量实质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坐标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初三(7)班,是我任教班级中基础最差的一个班,男生较女生多一些,化学学习特别优秀的有7位。经过三个月不到的时间的引导、训练、磨合,现在我们师生间的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比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每次的化学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学生的成绩在进步之中。一直以来《溶液》单元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学习在这时会开始出现所谓的“分化”,所以在之前的质量分数、溶解性等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同化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同时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对于有关的计算,把握好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信心满满地往下学。希望今天的课,在他们的积极“体验下”,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概念的涵义

(2)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

(3)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

(2)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互动、语言激励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涵义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六.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具体情境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质——溶解性。想不到有两位“化学朋友”对自己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争议。我想请同学们做个裁判。(对PPt上的三种方案评价)

2.探究活动1(如何衡量KNO3和NaCl溶解能力的大小?)

过渡:他们两位倒底是谁的溶解能力强?你们觉得这个实验方案应该如何设计呢?大家来讨论一下。

生答:(在相同温度下,他们溶剂的量要相等,溶质的量要相同,都达到饱和,看谁析出的固体多,看谁溶解的质量多。<看谁先饱和>)

回忆:在上节课以及同学们的实验中,我们认识到,大多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都会有

一个限量。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多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过渡:溶剂的多少是影响物质溶解限量的因素之一,因此,要确定某种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限量,必须确定好溶剂的质量,通常情况下,人为地将溶剂的质量确定为100g。

3.探究活动2(认识溶解限量)

(1)呈现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100g水中的溶解限量:

(2)学生描述31.6g、114g两个数据的含义。

(3)引导学生分析几个溶解限量的得出过程中,对哪些因素作了限定?(溶质种类、溶剂质量、温度)

(4)组织学生讨论“溶解限量”的实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5)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①要求学生通过添加适当词语的方法,将溶解限量的限定因素与溶解限量的实质串联起来。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的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6)理解、巩固溶解度的概念。

①分析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

②课堂练习(教师简要点评)。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A.20℃时,18.0 g NaCl完全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20℃时NaCl溶解度为18.0 g/100g水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100g水

C.20℃时,32.0 gNaCl可以溶解在100 g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2.0 g/100g水D.20℃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引言:下面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

?(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以下说法正确吗?

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100g水

1. 20℃时,36g NaCl固体全部溶解至少需要100g水

2. 20℃时,将NaCl和水以36:100的质量比混合后可得到该温度下的NaCl饱和溶液

3.20℃时,任意一杯NaCl饱和溶液(底部无不溶固体)中,水和NaCl的质量比都为100: 36

4.20℃时,从足量的NaCl饱和溶液(底部无不溶固体)中恒温蒸发掉100g水,会析出NaCl 晶体36g

(7)溶解度概念引入的目的——准确衡量物质的溶解性。

过渡:在溶质和溶剂都已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其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来表示固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4.探究活动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方法)

(分析与体会:这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分别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

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和温度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利用表格查找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3)要求学生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规定小组分工)

(4)引导学生将表格法和坐标法进行对比,感悟用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所具有的优势(形象直观;可以查找任意一个温度下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5)教师讲述:这条曲线就叫做溶解度曲线,这种将数字和图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叫数形结合法,和我们以前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时所用到的控制变量法一样,数形结合法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分析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6)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任意点的意义:某种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在学生查找几种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基础上得出)

②交点的意义: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等;

(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的意义得出)

③线的意义: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按照上坡型、平坦型、下坡型三种类型,对溶解度曲线进行分类分析)

(7)课堂练习(略)。

5.课堂小结

(1)我们这节课的任务是为两位朋友的溶解能力做裁判,现在你会比较了吗?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本节课你运用了哪些好方法?

6.结束语:本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了,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的,物质的溶解要受到其溶解度的限制,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同学们化学学习的道路好似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愿同学们沿着这条上坡路,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攀登新高!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12化学唐佳露本节课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的第二课时《溶解度》,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溶解度是第九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学设计重点 用溶解食盐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突破难点。用溶解对比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 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 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 谊。 2、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3、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实验探究老师说教归纳方法 提出疑问验证猜想加深印象总结思路 4、教学准备

水质--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4-2006-8.1)-称量法-方法确认

水质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4-2006 8.1) 称量法方法确认 1 目的 通过精密度测试来验证水样中的溶解性总固体GB/T 5750.4-2006 8.1,判断本实验室的检测方法是否合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试用于饮用水及水源水中溶解性总固体。 3 方法原理 3.1水样经过过滤后,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称为溶解性总固体,包括不易挥发的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及能通过滤器的不溶性微粒等。 3.2 烘干温度一般采用105℃+3℃。但105℃的烘干温度不能彻底除去高矿化水样中盐类所含的结晶水。采用180℃+3℃的烘干温度,可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3.3 当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中含有多量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镁、硝酸镁时,由于这些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吸湿性使称量不能恒定质量。此时可在水样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而得到改进。 4分析方法 4.1 测量方法简述 溶解性总固体(在105℃+3℃烘干) 4.1.1将蒸发皿洗净,放在105℃+3℃烘箱内30min。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

4.1.2 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再次烘烤、称量,直至恒定质量(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0004 g ) 4.1.3 将水样上清液用滤器过滤。用无分度吸管吸取过滤水样100ml 于蒸发皿中,如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过少时可增加水样体积。 4.1.4 将蒸发皿置于水浴上蒸干(水浴液面不要接触皿底)。将蒸发皿移入105℃+3℃烘箱内,1h 后取出。干燥器内冷却30min ,称量。 4.1.5将称过质量的蒸发皿再放入105℃+3℃烘箱内30min ,干燥器内冷却30min ,称量,直至恒定质量。 4.2 溶解性总固体(在180℃+3℃烘干) 4.2.1按( 5.1)步骤将蒸发皿在180℃+3℃烘干并称重至恒定质量。 4.2.2吸取100mL 水样于蒸发皿中,精确加入2 5.0mL 碳酸钠溶液于蒸发皿内,混匀。同时做一个只加25.0mL 碳酸钠溶液的空白。计算水样结果时应减去碳酸钠空白的质量。 5. 计算 5.1 溶解性总固体的计算公式 V m m TDS 10001000)()(01??-=ρ 公式中: )(TDS ρ—水样中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 ; 0m —蒸发皿的质量,单位为克(g ); 1m —蒸发皿和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单位为克(g ); V —水样体积,单位为毫升(ml ) 。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溶解性总固体

溶解性总固体:曾称总矿化度。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包括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离子、分子、化合物的总量,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 矿化度以克/升表示。一般测定矿化度是将一升水加热到105~110℃,使水全部蒸发,剩下的残渣质量即是水的矿化度。也可以将分析所得水中各种离子的含量相加,再减去hco3含量的二分之一求得。地下水按矿化度(M)的大小,一般分为:淡水,M<1克/升;微咸水,M=1~3克/升;咸水,M=3~10克/升; 盐水,M=10~50克/升;卤水,M>50克/升。地下水中所含主要盐分的类型常随矿化度的增减而变化。 中文的意思是溶解于水中的总固体含量,TDS计是针对此设计的计量器,可看出水中无机物或有机物的ppm值。但这只是初期性的检验,无法提供完全正确的资料及内含物是什么?若需要正确的内含物成分,仍以送检为准。检测水中总溶解固体值(TDS)即检验出在水中溶解的各类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总量,使用单位为ppm或毫克/升(mg/l)。它的导电仪器能测出水中的可导电物质,如悬浮物、重金属和可导电离子。如何使用呢?(一)测量时的水温应维持在摄氏25度左右,切记,温度过高会使TDS值增加,影响正确性。(二)液晶屏幕所显示的数值即为TDS值,若TDS计显示100度数字,那代表溶于水中的物质含量正离子或负离子总数为100ppm(公差为±5ppm),数字愈高,表示水中的物质愈多。(三)北京市地区自来水平均在250ppm左右,RO纯水能减至30ppm 以下,当数值超过30ppm时,就必须考虑更换RO滤膜或请技术人员验修。当然TDS计也非万能,它也有其盲点与缺点:(一)TDS仅能测出水中的可导电物质,但无法测出细菌、病毒等物质。(二)单独依赖TDS水质测试来判断水质是否能生饮,并不是最正确的作法;经高温无法灭绝的细菌或病毒,必须透过更精密的仪器才能测出来。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的测量: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循环冷却水中溶解性固体的重量法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溶解性固体不低于25mg/L 的水样。 2 引用标准 GB /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贾汪大吴湖里小学俞妙琴 教学目标: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食盐4份(每份2.5克)、小苏打4份(每份2.5克)、汽水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引入: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一杯水中不断地加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不会)一杯水中所能溶解盐的多少,这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板书:溶解能力) 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补充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出示目标:(1)实验探究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提出问题。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猜一猜,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学生猜测)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3.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阅读29页实验方法,并回答: (1)盐和小苏打溶解在水中的比较实验中,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第一小份没有溶解完就加第二小份的做法对吗?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3)如果杯底有剩余的,怎样估计剩余的? (4)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放物质,另一人搅拌,其余人观察并作好记录。迅速有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举手示意。 4.汇报交流。 5.自主探究。 6.汇报总结。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1.设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老师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过一会,又会怎样?你有什么猜想?(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2。知道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关系。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得观察、分析,结论得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得改变,让学生感受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存在与转化就是有条件得,逐步建立辩证得、发展得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就是有前提条件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得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就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得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NaCl在20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g NaCl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得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得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得食盐就多,水少溶解得食盐就少、水得量一定时溶解得食盐就是有限度得。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得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得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得变化? (3)“在一定量得水中,食盐得溶解量就是一定得。”我们从实验9—5得到得这个结论就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得量就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得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得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得量就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与结论填写教材中得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得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得能力强。水得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得硝酸钾就是有限度得。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饱与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与溶液、不饱与溶液概念。 饱与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得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得溶液叫饱与溶液,反之不饱与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得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得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①实验证明在一定量得溶剂里就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得。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得量等)得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②只有指明“一定量溶剂里”与“在一定温度下”“饱与”与“不饱与”才有确定得意义。 ③饱与与不饱与就是相对而言得,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就是可以互相转变得。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饱与溶液与不饱与溶液得相互转化?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总结。 (2)相互转化

溶解性总固体原始记录表格

仅供个人参考 XX市自来水公司水质监测站 溶解性总固体测定记录 样品处理方法: 检测人:校核人: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 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东北江实验学校夏立南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启发式、诱导法、教师讲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这是固体A的溶解度曲线 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A这种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溶解度明显上 升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达到饱和状态 3、可以获得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A (1)图像中a表示的意义 (2)硝酸钾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谁受 温度的影响大 (3)硝酸钾溶解度比氯化钠的溶解度大,正 确吗? 中考之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专题分析 1、考试中的地位:西安市中考每年必考 2、考题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填空题。 3、考查内容:对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以及交点的含义的考察。 二、基本知识将抽象、枯燥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习题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学生理解巩固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西安市中考题总结考点和出题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与应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分析。 1.点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 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 有关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 查出对应的温度; (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 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可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 3.面 对于曲线下部面积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部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4.交点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三、典型例题分析 10.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50g B.t2℃时,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一定大于 乙 C.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其溶质的质量 分数减小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提纯甲 11.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1℃时,将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 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 一定能得到b 的饱和溶 液 D.t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2.右图是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T1℃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a、 b 两种物质各60 g 后,再分别加入100 g 水,充分搅拌。下列叙教师讲述考题方式和基本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方法。 通过2011-2008年这几年的中考题作为例题和学生练习让学生接触中考激发学生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 【学习重点】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涵义 【学习过程】 1.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 ℃时食盐溶解度是36 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

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归纳: a: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 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扩展资料]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

【K12学习】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一) 溶解度教案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理解溶解度概念。 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 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问: 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师: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水质 溶解性总固体 作业

溶解性总固体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称量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溶解性总固体。本法适用于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溶解性总固体。 2 原理 2.1水样经过滤后,在一定温度下烘干,所得的固体残渣称为溶解性总固体,包括不易挥发的可溶性盐类、有机物及能通过滤器的不溶解微粒等。 2.2烘干温度一般采105±3℃。但105℃的烘干温度不能彻底除去高矿化度水样中盐类所含的结晶水。采用180±3017的烘干温度,可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2.3当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中含有多量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镁、硝酸镁时,由于这些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吸潮性使称量不能恒重。此时可在水样中加入适量碳酸钠溶液而得到改进。 3 仪器 3.1 分析天平,感量0.1mg。 3.2 水浴锅。 3.3 电热恒温干燥箱。 3.4 瓷蒸发皿:100mL。 3.5 干燥器:用硅胶作干燥剂。 3.6 中速定量滤纸或滤膜(孔径0.45um)及相应滤器。 4 试剂 碳酸钠溶液(10g/L):称取10g无水碳酸钠(Na2CO3),溶于纯水中稀释1000mL。5分析步骤 5.1 溶解性总固体在105±3℃烘干。 5.1.1 将蒸发皿洗净,放在105±3℃烘箱内30min。取出放在干燥器内冷却30min。 5.1.2在分析天平上称其重量,再次烘烤,称量直至恒重(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04g)。 5.1.3将水样上清液用滤器滤过。用无分度吸管吸取振荡均匀的滤过水样100ml 于蒸发皿内,如果水样的溶解性总固体过少时可增加水样体积。 5.1.4 将蒸发皿置干水浴上蒸干(水浴液面不要接触皿底)。将蒸发皿移入105±3℃烘箱内,1h后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30min,称量。 5.1.5 将称过重量的蒸发皿再放入105±3℃烘箱内30min,再放入干燥器内冷却30min,称量直至恒重。 5.2 溶解性总固体在180±3℃烘干。 5.2.1按(5.1)步骤将蒸发皿在180±3℃烘干并称量至恒重。 5.2.2用无分度吸管吸取100mL水样于蒸发皿中,精确加加入 25.0m碳酸钠溶液于蒸发皿内,混匀。同时做一对只加25.0mlL碳酸钠溶液的空白。计算水样结果时应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案)

§3.2.6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一.教学提示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上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安排时,考虑到同学们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内容不陌生(多少有一些了解),所以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具体安排如下: 11周:§3.1.1水资源与水的组成研究(水污染、过滤、吸附、消毒等净化方法介绍) §3.1.2水的性质研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1.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学习、交流三种分散体系、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3.1.4溶液的酸碱性(石蕊、酚酞、pH试纸的使用) 12周:§3.2.1溶液组成的判断(同时讲解练习) §3.2.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用配制1%的食盐水为主线,学习质量分数概念、表示 方法、简单计算) §3.2.3溶液的稀释、配制(稀释原理、浓溶液配稀溶液的方法) §3.2.4学生实验 13周:§3.2.5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概念、影响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 念及转化) §3.2.6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概念、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 §3.2.7溶解度曲线的运用(溶解度的计算,包括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和联系)§3.2.8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结晶、结晶水合物概念,几种典型的结晶水合物介绍)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得出“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溶解限量限定因素的认识细化、对溶解限量实质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坐标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 三.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初三(7)班,是我任教班级中基础最差的一个班,男生较女生多一些,化学学习特别优秀的有7位。经过三个月不到的时间的引导、训练、磨合,现在我们师生间的关系融洽,学生学习比较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每次的化学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学生的成绩在进步之中。一直以来《溶液》单元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学习在这时会开始出现所谓的“分化”,所以在之前的质量分数、溶解性等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同化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组织好“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同时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对于有关的计算,把握好深度和广度,让学生信心满满地往下学。希望今天的课,在他们的积极“体验下”,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条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 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CAI课、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问题探究,得

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课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陌生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