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记忆

专业及班级 心理咨询专业07级 周次 第五周 日期 2007.11.05
教学课题 第五章 记忆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能够:
1、了解记忆的种类
2、了解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
3、掌握元记忆理论
4、掌握记忆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1、记忆的过程基本规律
2、记忆理论

教学难点 1.记忆理论
2.遗忘学说

教学进度 第五周 4课时
教学设计 1、讲授法
2、讨论法

课后作业 掌握基本概念:记忆、表象、识记、保持、再认、回忆、遗忘、过度学习、联想、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元记忆












第五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remembance)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记忆是人脑对曾经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和行动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二、记忆的生理机制
(一)定位说
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潘菲尔德提出的,他认为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二)均势说
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提出的,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与脑的各个部位都有关系。
(三)突触生长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该学说认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地持久性改变,这种持久性突触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牢固地储存在大脑中,这种得到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
(四)分子说
该学说认为记忆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分子结构来承担,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化学结构。
(五)反响回路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了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有人认为这种脑电活动的反响效应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三、表象
(一)什么是记忆表象
头脑里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做记忆表象,又称为表象。
记忆表象是凭借过去的感知获得的。它来源于感知,但又不同于感知。引起感觉和知觉,必须有客观刺激物作用于器官,而表象的客观刺激物不在眼前,是由其他相关的刺激物(事物或词)引起的。
(二)记忆表象的特征
记忆表象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1.形象性
2.概括性
(三)记忆表象的意义
记忆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其形象性来看,它和知觉

相似;从其概括性看,它又和思维相似。因而,记忆表象是介乎知觉和思维的中间环节,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正因为记忆表象的存在,人的认识才能摆脱知觉的局限性,通过概括化,为思维、想象过程提供基础。没有记忆表象、思维和想象就难以进行。观察表明,表象贫乏的儿童,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都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根据表象的这种中介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鲜明、稳定、完整且丰富的记忆表象,才能使儿童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四、记忆的品质
有人说记性好,有人说记性不好,评价记性好坏到底有什么标准呢?记忆的品质是我们评价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主要依据,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记忆在速度方面的品质。对于同一材料,有的人很快就记住,有的人则需要长得多的时间才能记住。有的人能“过目成诵”,而有的人虽然经过长久刻苦的学习,记忆的效果却不佳。前者就表现出良好的记忆敏捷性,而后者记忆的敏捷性就较差了。
2.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在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品质。不同的人记忆的持久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人“过目不忘”,而有的人识记过的事情转身就忘了。但一般来说,勤于思索善于复习的人,记忆的持久性较好。
3.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回忆原来识记的材料时正确与否方面的品质。这一品质是记忆品质中最核心、关键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识记的内容不能正确地回忆,那么,其他的品质便失去了意义。这一品质,不同的人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有的人回忆曾记过的内容时,没有任何遗漏歪曲,而有的人回忆曾记过的内容时,模棱两可。
4.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回忆储存在脑中的所需要的知识时能否及时方面的品质。这是使知识运用于实际方面的品质,是机智的先决条件。不同的人记忆的准确性也各不相同。有的人能“出口成章”、“下笔成言”,而有的人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第二节 记忆的种类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记忆进行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正常人的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发展得最好,在日常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其他形象记忆虽然一般正常人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在一定意义上

来说可称为职业记忆。例如香水制造商的嗅觉记忆能力就较强。另外,有些记忆形式缺乏而需要补偿或替代的人,如聋人、盲人,嗅觉、触觉与味觉也可能得到惊人的高度发展。
(2)语词—逻辑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逻辑思维过程等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持的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事物的性质、意义和相互联系等,并且通过语词表现出来。例如,我们对数学公式或定理的记忆,就是语词——逻辑记忆。在这种记忆中,第二信号系统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高度的理解性、逻辑性的记忆。
(3)情感记忆
情感记忆是以曾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心情的记忆,就是情感记忆。这种记忆的映像有时保持得很持久,甚至终生难忘。
(4)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曾做过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例如,舞蹈演员对舞蹈动作,体操运动员对体操动作的记忆,就属于运动记忆。这种记忆一旦形成,保持时间也较长,它是形成各种熟练技巧的基础。
二、根据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进入到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如,视觉后象就属于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量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进入瞬时记忆;保持时间很短,视觉范围不超过1秒钟,听觉范围0.25~2秒之间,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瞬时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而储存在脑中的,所以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最多不超过1分钟。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码,但打完电话,就不记得号码了,这就属于短时记忆。就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地位来说,短时记忆是一种直接参与人们当前活动的、实际起作用的记忆,是操作性的,所以又称之为操作记忆。
可见,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存的时间很短;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内容未经复述就被遗忘;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它就被输入长时间记忆中去。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最近研究表明,长时

记忆的信息是经过多种复杂的编码后以一定的组织状态被储存起来的。
总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可分为三种系统。 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觉,它保留下来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立即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如不经复述,就会遗忘;如果经过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编码、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这时,信息又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提取到短时记忆中,这就是检索或提取。
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一)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得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内隐记忆不能用通常测量外显记忆的方法测量出来。
(二)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因此也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第三节 记忆过程的分析
一、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记忆效果,首先必须有良好的识记。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无论识记过程久暂,识记都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现象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即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并在人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
(一)识记的种类
识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无意识忆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须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又叫不随意识记。人们对自己童年时的生活情景、琐事,当时并没有有目的地、付出意志努力去识记,但许多生活内容却自然而然地被识记下来,人们到了中年甚至老年,一些童年往事都还历历在目,这就是无意识记。
(2)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也叫做“随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如背诵课文、考前复习等,都是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服从于一定的识记任务,伴随一定的思维活动,并要求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所以有意识记能使我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要高得多。因此,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

依靠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的特点和是识记时是否以理解为基础,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如电话号码、外文生词、元素符号和历史年表的识记,一般均为机械识记。
(2)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理解,掌握事物的特点,并将其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纳入认识结构而采取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迟早会被遗忘的知识。所以意义识记需要依靠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必要的思维能力来完成。
(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给识记活动提出明确的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了明确的目的任务,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识记任务上去,并采用各种方法实现它。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效果比无意识记效果好得多。
识记任务在时间上的要求不同,识记的牢固程度也不同。
2. 活动的性质的影响 操作性的材料记忆效果较好。
3.材料的性质、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在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因材料的性质、数量的不同而不同。 首先,材料的性质影响识记的效果。一般而言,直观形象的材料的识记比抽象材料的识记效果要好,且视觉材料的识记效果要比听觉材料的识记效果要好。意义材料的识记效果比无意义材料的识记效果要好,且意义材料中,课文的识记比散句的识记效果要好,诗篇的识记效果比散文的识记效果要好。其次,材料的数量也影响识记效果。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用的时间越多。
4.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影响很大,识记方法恰当,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好。因为,在意义识记时,学习者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进行思维,弄清材料的意义及内在联系,有时还要找出识记材料和已有知识的联系,对识记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组织,使之纳入学习者已有知识系统中,因而,意义识记的效果好,保持持久,且易于回忆。
不仅识记有意义材料时要进行意义识记,在识记无意义材料时,也要尽量进行意义识记,即尽可能地找出其间的联系,甚至利用人为的意义加以联系,这就是所谓的“记忆术”的问题。记忆术的基本点就是尽可能建立各种联系或线索,即把识记材料与已熟悉的事物联系起

来,或把数字转换成文字,等等。例如,将圆周率3.14159265转换成一首诗“山巅一寺一壶洒,尔乐苦煞吾……”来识记,就容易记得多。
第二,让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直接对象,将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这在一些实验性的学科尤为明显。例如,学习无线电时,自已动手安装收录机;学习生物课时,自己动手采集和制作标本;上化学课时,自己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等。
二、保持与遗忘
(一)保持 保持是识记过程的中心环节,不仅是巩固知识所必须的。而且是实现再认和回忆的重要保证。
记忆是经验的保持,但这种保持并不像保险柜那样,可以原封不动地保持不变,而是一个识记材料进一步加工、储存的过程。所保持的材料,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发生某些变化。
首先,是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呈递减趋势。
其次,是保持材料在质量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变化:(1)简略化、概括化。(2)完整化、合理化。(3)细致化、具体化。(4)夸张和突出。
3.记忆的回涨现象,即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恢复是英国心理学家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他发现,儿童在学习后的最完美的回忆成绩并不是识记后的当时。而是在识记后的两三天的时候。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记忆的恢复。后来许多人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现象。
(二)遗忘
1. 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它是指对曾经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有不同的种类,按时间角度来分,有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对保持的内容一时不能想起,但过一段时间又能想起来。永久性遗忘是指识记材料不经重新学习,就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按内容角度来分,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部分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的某些部分不能再认或回忆,全部遗忘则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一点都不能再认和回忆。
2. 遗忘的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878~1884年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以自己作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把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过了一定时间间隔后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背诵时间或次数作为计算保持量的指标。实验结果见表4—2,用表内数字制成一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趋于平稳。继艾宾浩斯以后,

许多人用无意义材料对遗忘现象进了研究,得到了与之类似的结果,证实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普遍性。
遗忘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1)识忆材料的意义和作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学习一种材料,达到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4)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遗忘进程也有影响。用分散学习识记的材料比用集中学习识记的材料遗忘得慢;用试图回忆识记的材料比单纯反复阅读识记的材料遗忘得慢;用视觉识记的材料比用听觉识记的材料遗忘得慢。(5)材料的序列位置。识记材料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材料的首尾易记住,中间易遗忘。
3.遗忘产生的原因
对遗产生的原因,人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消退说。
(2)干扰说。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安德华德(Underhood)的实验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他要求两组被试学习字表。实验组被试在学习前进行了大量的类似的学习,而控制组则无。结果表明,控制组被试记住了所学字表的70%,而实验组则只记住了所学字表的25%。很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实验组被试受到了前摄抑制的影响。倒摄抑制是指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穆(Muler)和皮尔扎克(G.Pilzecker)首先进行了倒摄抑制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识记无意义音节后,中间休息5分钟,可以回忆起56%的音节,但如果中间插入其他活动,则只能回忆起28%的音节。这表明,中间插入的其他活动对保持和回忆前面所学音节产生了干扰作用。
在日常学习中,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也很明显。如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是开头和结尾易被记住,而中间易遗忘,就是因为中间部分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影响。人们都相信,清晨和睡前学习,易记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系列位置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干扰是造成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压抑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给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中的许多琐事,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于是,他认为,这些经验之所以不能回忆,是因为回忆它们将体验到痛苦、忧虑和不愉快,因而被无意识的动机所压抑。这种理论叫压抑理论或有动机的遗忘。尽管支持这种理论的材料主要来自临床实验,但它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干扰说和消退说都不考虑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等在

记忆中的作用。而需要、动机在记忆中的作用则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压抑说也是有意义和值得重视的。
三、 再认与回忆
(一)再认
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例如,能认出多年不见的同学,能认出多年前学过的课文,等等,都是再认的表现。考试时选择题、判断题都是通过再认来回答的。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要容易、简单。
虽然再认比较简单,但迅速、确定的再认还依赖于以下条件:
1、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对事物的识记越牢固、精确、熟练,再认就越快、越准确。反之,便会再认得慢且不准确,只有熟悉之感。
2、当前呈现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的类似程度。
3、主体的身心状态。
发生再认错误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联系的消失或受抑制而不能再认;一方面是由于联系的泛化而发生误差。严重的不能再认和认错对象在病理状况下经常发生。比如麻痹性患者对与他紧密相关的某一类事物甚至一切事物完全失去再认能力,这种症状通称为不识症。病态的似曾相识症则对他面前感到熟悉的人和事,无论其经历与否,则确认是以前所经历过的,产生了认识和精神上的错乱。
(二)回忆
1.回忆的概念
回忆是指把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非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得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也就是在某种有关信号刺激下,引起头脑中形成的相关暂时神经联系的兴奋,从而表现为某种知识经验的恢复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但回忆并不只是所保持材料的机械简单的重现,而是通过联想,在许多旧知识经验甚至全部知识经验中加以筛选并有思维参与的过程。保持和回忆虽有联系,但二者毕竟不是同一过程,回忆可以说明保持,而保持下来的内容并非完全能回忆出来。
2.回忆的种类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将其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任务,不自觉地想起某些旧经验。如“触景生情”就属于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有预定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想起以往的某些经验。如考试时回忆曾学过的知识,就属于有意回忆。有意回忆有时比较容易,有时则较困难,需要较大的努力,费一番思索才能回忆起来,这种情况就是追忆。
根据回忆是否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可将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无须借助于任何中介,由当前的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回忆。间接回

忆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才能唤起旧经验的回忆。
回忆与联想。回忆过程特别是追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一种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的表现,联想在记忆全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回忆的联想形式出现有如下规律:
(1)接近律。在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接近联想。例如,由冬天想到下雪,由天津想到北京。
(2)对比律。事物间相反的特性容易形成对照联想,例如,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痛苦想到幸福。
(3)相似律。当事物之间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特性时,容易形成相似联想。例如,由秋天想到丰收,由李白想到杜甫。
(4)因果律。具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容易形成因果联想。例如,由雪想到冷,由劳动想到成果等。在因果联想中,表现出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更复杂的联想。

第四节 记忆理论(自学)
一、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
(一)网络模型
(二)特征模型
二、元记忆理论的新发展
(一) 元记忆的关键特征
(二)记忆过程中的监测与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