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T13:29:05.7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导读] 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

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71-02 【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的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救治、转归加以总结。结果重症高危倾向的16例,重症4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均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脱慢补的方式给予降颅压、甲强龙冲击治疗、丙球支持;对于循环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补慢脱的方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对呼吸系统受累者,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对有重症高危倾向的患儿,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早期积极干预,就可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大多愈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高危儿救治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治的HFMD重症高危患儿2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高危标准。其中男14例,女6例,病程为7-20天,年龄3个月-5岁,其中发病年龄≤3岁的16例(80.00%),3-5岁4例(20.00)%。临床表现:发热19例,体温在37.6-38.5℃2例,38.6-39℃7例,>39℃9例;热程5-7天。手、足均见皮疹18例,分布于手足远端、手背、指间、甲周、足跟边缘、手掌及足跎,初为红色粟粒样斑丘疹,迅速转为疤疹,疙疹基底部绕有红晕,如绿豆大小,数量不等,至少数十枚,不痒,愈后无色素沉着,亦不留痴、脱屑。2例表现为疙疹性咽峡炎。发热与皮疹的关系:5例先发热,间隔1-2天出皮疹;6例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7例是先发热,皮疹大多间隔2-3天出现。有口腔黏膜疹18例,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软腭、齿龈、口唇及扁桃体,迅速破溃成白色浅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伴臀部皮疹10例,为粟粒大小红色斑丘疹。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

1.2辅助检查

20例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1例(55.00%),血糖升高4例(20.00%),CRP增高5例(25.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升高8例(40.00%)。胸片检查20例:仅双肺纹理增粗10例,表现为渗出性斑片状阴影5例,肺水肿2例。心电图检查19例,有改变者11例(57.89%),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等。脑电图检查5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检查6例,压力增高5例(83.33%),其中4例白细胞数增高,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4例重症病例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病毒鉴定,其中EV71核酸片段检查3例阳性,CoxA161例阳性。

1.3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处理,同时采取加强治疗,包括:①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总量2g/kg,分2天给予。②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15-20mg/(kg.分),连用3天;同时加用西咪替丁5mg、(kg.日)至到停用甲强龙后3天以保护胃黏膜,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③20%甘露醇0.5-1g/(kg.次),20-30分钟静脉推注,必要时加用速尿。④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如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系统受累为主者采用快补慢脱,扩容最好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以迅速纠正循环障碍;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后,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当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为主,应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2 结果

本组治愈19例,死亡1例。死亡患儿因病情进展快,入院时已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肺水肿。

3 讨论

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少数高危患儿,一旦发展为重症,短期内能迅速发展为神经源肺水肿、循环衰竭,各种救治措施无效,常常在短期内死亡。Nolan MA等认为急性肺水肿和心肺失代偿可能是由于脑干的血管舒缩中枢受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1]。因此,在治疗重症高危患儿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重视:①要重点监护: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对出现重症高危倾向者必须争分夺秒,综合治疗,以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②当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采取慢补快脱的治疗措施,甘露醇强调早期、快速,大剂量的给予,尽快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患儿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度。③当患儿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时,宜采取快补慢脱,以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障碍。治疗感染性休克传统常用2:1含钠液或生理盐水或1.4%碳酸氢钠扩容,本组资料采用血液制品如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快速输人,既能快速纠正循环障碍,又能发挥抗感染作用。免疫球蛋白曾在1998年我国台湾和2000年澳大利亚的EV71流行中得到广泛应用[2]并证实丙球对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在补充血容量后,如仍有四肢末端循环不良,血压不稳定,可酌情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本病例在病程较早时期使用效果较好,对晚期病人疗效不佳,可能为患儿的血管麻痹对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降低有关,其经验有待于探索。④当患儿呼吸功能障碍,应及早行气管插管,给予正压机械通气。参数选择时应注意PIP、PEEP较高,吸气时间较长,较高的氧浓度,有利于肺泡处于开放状态,可最大程度地进行气体交换、改善氧合、纠正缺氧,并定期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使用机械通气难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注意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宗波.人类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8-430.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惊和肢体抖动,临床体征最常见的是高热、呼吸频率增加、肌力下降和血压升高,患者的血常规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糖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平均水平升高,入院后20例(91%)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但是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距离入院的中位时间仅有1d。结论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心肺功能受累,预后差。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近10余年来在亚洲地区多次爆发流行,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患儿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但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甚至出现死亡个例。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8例临床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52例(62%),女216例(38%),年龄2个月~13.6岁,平均月龄为(25.3±19.6)个月,其中≤3岁者486例,占85.6%,死亡22例(3.9%),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0.5%)。 568例患者均有发热和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咽痛、食欲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肢体抖动,肌阵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1.2方法 1.2.1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心肺功能受累的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2.2研究内容:收集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 2结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 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 出冷汗;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 病原学检查。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重症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23T13:29:05.7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导读] 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 李咏黄淑芹马凤霞高晓旭(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71-02 【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的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救治、转归加以总结。结果重症高危倾向的16例,重症4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均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脱慢补的方式给予降颅压、甲强龙冲击治疗、丙球支持;对于循环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补慢脱的方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对呼吸系统受累者,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对有重症高危倾向的患儿,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早期积极干预,就可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大多愈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高危儿救治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治的HFMD重症高危患儿20例,临床诊断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的重症高危标准。其中男14例,女6例,病程为7-20天,年龄3个月-5岁,其中发病年龄≤3岁的16例(80.00%),3-5岁4例(20.00)%。临床表现:发热19例,体温在37.6-38.5℃2例,38.6-39℃7例,>39℃9例;热程5-7天。手、足均见皮疹18例,分布于手足远端、手背、指间、甲周、足跟边缘、手掌及足跎,初为红色粟粒样斑丘疹,迅速转为疤疹,疙疹基底部绕有红晕,如绿豆大小,数量不等,至少数十枚,不痒,愈后无色素沉着,亦不留痴、脱屑。2例表现为疙疹性咽峡炎。发热与皮疹的关系:5例先发热,间隔1-2天出皮疹;6例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7例是先发热,皮疹大多间隔2-3天出现。有口腔黏膜疹18例,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软腭、齿龈、口唇及扁桃体,迅速破溃成白色浅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伴臀部皮疹10例,为粟粒大小红色斑丘疹。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 1.2辅助检查 20例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11例(55.00%),血糖升高4例(20.00%),CRP增高5例(25.0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查升高8例(40.00%)。胸片检查20例:仅双肺纹理增粗10例,表现为渗出性斑片状阴影5例,肺水肿2例。心电图检查19例,有改变者11例(57.89%),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改变等。脑电图检查5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检查6例,压力增高5例(83.33%),其中4例白细胞数增高,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4例重症病例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病毒鉴定,其中EV71核酸片段检查3例阳性,CoxA161例阳性。 1.3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处理,同时采取加强治疗,包括:①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总量2g/kg,分2天给予。②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15-20mg/(kg.分),连用3天;同时加用西咪替丁5mg、(kg.日)至到停用甲强龙后3天以保护胃黏膜,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③20%甘露醇0.5-1g/(kg.次),20-30分钟静脉推注,必要时加用速尿。④呼吸支持: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如患儿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循环系统受累为主者采用快补慢脱,扩容最好选用丙种球蛋白、血浆等,以迅速纠正循环障碍;在补足有效循环血量后,酌情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当患儿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为主,应及时行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2 结果 本组治愈19例,死亡1例。死亡患儿因病情进展快,入院时已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肺水肿。 3 讨论 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少数高危患儿,一旦发展为重症,短期内能迅速发展为神经源肺水肿、循环衰竭,各种救治措施无效,常常在短期内死亡。Nolan MA等认为急性肺水肿和心肺失代偿可能是由于脑干的血管舒缩中枢受损,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肺水肿[1]。因此,在治疗重症高危患儿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重视:①要重点监护: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及电解质的变化。对出现重症高危倾向者必须争分夺秒,综合治疗,以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②当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采取慢补快脱的治疗措施,甘露醇强调早期、快速,大剂量的给予,尽快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使患儿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为度。③当患儿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时,宜采取快补慢脱,以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障碍。治疗感染性休克传统常用2:1含钠液或生理盐水或1.4%碳酸氢钠扩容,本组资料采用血液制品如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快速输人,既能快速纠正循环障碍,又能发挥抗感染作用。免疫球蛋白曾在1998年我国台湾和2000年澳大利亚的EV71流行中得到广泛应用[2]并证实丙球对EV71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在补充血容量后,如仍有四肢末端循环不良,血压不稳定,可酌情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本病例在病程较早时期使用效果较好,对晚期病人疗效不佳,可能为患儿的血管麻痹对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降低有关,其经验有待于探索。④当患儿呼吸功能障碍,应及早行气管插管,给予正压机械通气。参数选择时应注意PIP、PEEP较高,吸气时间较长,较高的氧浓度,有利于肺泡处于开放状态,可最大程度地进行气体交换、改善氧合、纠正缺氧,并定期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使用机械通气难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注意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宗波.人类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8-430.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3-10-24T13:01:54.2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桂芬 [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 王桂芬(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1180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清开灵口服液,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口服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254-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秋夏季为多发季节,该病的主要表现特征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重者可并发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及急性弛缓性麻痹等[1],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为了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现将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表现为:前期出现发热、咳嗽、头痛、流涕等,发热1-2d后手足、口腔、臀部等出现皮疹。同时排除重症患儿。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2-6岁,随机将7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0.36)岁;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2.4±0.29)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一般治疗,对于发热患儿,体温<38.5℃者给予物理降温,>38.5℃者给予适量退烧药;不能进食或食欲差者给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及适当补液;手、足、臀部皮疹者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疱疹给予冰硼散外敷。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5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口服清开灵口服液。 1.3疗效观察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时间进行观察,并根据以上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评判,显效即治疗2d内体温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明显好转;有效即治疗2-3d体温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有所好转;无效即治疗3d以上体湿仍未恢复正常,手足心皮疹及口腔疱疹溃疡无好转。将显效和有效视为临床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多发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此病发病快,传染性强,如不及时接受治疗,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临床主要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中医理论认为[2],手足口病因内有脾胃蕴热所致,脾开窍于口及四肢肌肉,故热毒上攻以口为口疮,流散以四肢为疱疹。近年来国内针对手足口病大多采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其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的作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小儿染病机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参考文献 [1]崔彦勇.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9):51. [2]吕继忠,张婵.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10,17(23):55-56.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干预措施,阻止轻症患儿向重症患儿转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28例HFMD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患儿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发病年龄最大5岁,其中0~3岁最多,占90.6%;大部分患儿热程持续≥3 d,出现嗜睡、激惹、惊跳等神经系统表现;粪肠道病毒71型检测阳性128例(100%)。结论重病症及危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1~2岁。对于HFMD患儿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 Clinical analysis of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WANG?Hongqing??NIU?Mingya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Pediatrics,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and-foot-mouth disease,explore early intervention measures,and prevent patients transforming from mild symptoms to severe sympto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 children with HFM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28 children,81 were male and 47 were female,with 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1.72︰1 and the maximum onset age of 5 years old. Children aging 0 to 3 years old were the majority,accounting for 90.6%. Most children’s fever duration sustained for≥3days,showing drowsiness,irritation,startle and other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Fecal and intestinal tract virus type 71test found 128 positive patients (100%).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severe symptoms and acute severe symptoms were mainly infected with EV71,mostly aging from 1 to 5 years old,especially from 1 to 2 years old. For children with HFMD,vital signs should be monitored closely,acute severe patients should be detected early and earl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rate and improve patients’ prognosis. [Key words]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Clinical features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是病原之一[1]。大多数病情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部皮疹为临床特征,极少数重症患儿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干脑炎等,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易致死亡[2]。重症患儿的早期诊断、积极尽早干预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研究对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28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8例重症HFMD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1例,女47例,男女之比为1.72︰1;年龄为8个月~5岁,平均(2.3±1.5)岁,年龄3 d的有18例。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和护理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和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通过对23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探讨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以来收治的23例手足口病危重患儿的治疗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抢救的23例患儿危重病例17例,死亡3例,放弃1例,仍在治疗2例。结论手足口病危重患儿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症;急救;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主要病原菌是柯萨奇病毒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或水疱为特征,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有文献报道HFMD流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危重患儿23例,经积极抢救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3例,年龄5个月~3岁,女6例,男17例,发病时间为3~5天,机械通气14例,机械通气天数1~20天。 1.2 临床表现患儿有持续高热、肛温39 ℃~40 ℃,昏迷、抽搐、口吐白沫,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或消失。 2 急救和护理 2.1 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1)物品:每个床单元基本配置:监护仪;吸引装置、给氧装置、多功能插座;输液泵两台,注射泵两台,呼吸机一台,简易呼吸器一个;床头柜用物;电极片、吸氧管、吸痰管、约束带。另备小儿喉镜两副,气管插管用物,除颤仪,心电图机,眼底镜,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等。(2)药物:镇痛、镇静、激素类、止血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常用抢救药。 2.2 外观预测指标在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本组EV71感染危重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临床物理检查是预测病情的主要手段,血压、脉搏常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脉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功能,且患儿多存在四肢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冷表现明显。应尽早筛选出患儿病情加剧的发生,缩短患者与抢救的时间差。 2.3 抢救措施(1)氧疗;(2)大剂量激素冲击;(3)丙球使用;(4)抗病毒;(5)改善末梢循环(多巴胺,654-2 );(6)脱水降颅压;(7)危重患儿CPR机械通气。 2.4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吸氧吸痰,有14例患儿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持续正压机械通气,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文章目录*一、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二、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三、小儿手足口病预防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1、注意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会令胃口较差,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定时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3、皮疹护理 患儿的衣服、被褥要保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其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其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的患儿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6、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 患儿多饮水,如其体温超过38.5℃,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给其服用退热剂。如其高烧38.5℃持续4小时,则必须将其留院观察,反复发烧的患儿则必须让其住院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1、方一: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以上均为3至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功效说明: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方二:灯芯草5扎 ,蝉蜕3g ,木棉花1朵 ,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 煲汤饮用。 功效说明: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 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方三:荷叶粥: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说明: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小儿手足口病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10-13T16:19:12.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李霞邓燕艺甘宁 [导读]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 李霞邓燕艺甘宁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 537000)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不同病原学的临床表现。方法:对2012年04月至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现肢体震颤、眼球异常运动、易惊、嗜睡、呼吸节律改变、血压高等,易发展至危重症。结论:我院2012年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感染为主。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病原学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207-02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中以3岁以下为主要人群。大部分为轻症,预后好。少部分为重症,可并发脑干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现将我院2012年-04至2012年-11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确诊的共78例。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重症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据2010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眼球运动异常、烦躁不安、抽搐、头痛、无力或急性迟缓性麻痹、抽吸样呼吸。呼吸系统受累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血性泡沫痰、紫绀。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心率增快或减慢(与发热程度不相称)、面色苍白、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血压增高 1.2 纳入标准于2012年-04至2012年-11在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1.3 观察指标定义①高热(腋温):≥39℃,中热:~38.9℃,低热:<38℃;②心率增快:安静状态下心率达到窦性心动过速的标准,<1岁>140次/分,~6岁>120次/分,>6岁>100次/分;心率减慢:<1岁<100次/分,~6岁<80次/分,>6岁<60次/分;③血压升高:收缩压>(年龄×2)+100mmHg(1mmHg=0.133kPa);血压降低:收缩压<(年龄×2)+60mmHg;④呼吸频率增快:安静状态下超过同年龄段正常呼吸频率(新生儿40次/分,婴幼儿30次/分,儿童20次/分);⑤典型皮疹为手、足、口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皮疹。 1.5 资料提取①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②临床表现:发热、皮疹、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临床表现等;③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糖、脑脊液、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④治疗及转归。 1.6 分组患儿按病情分为EV71感染组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研究期间收治符合《指南》入院条件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78例,其中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学检测65例为EV71感染,13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78例重症手足口病中男57例,女 21例,发病年龄9个月至11岁,其中<3岁63例,~5岁 11例,>5岁4例。EV71感染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3例,男12例,女1例。 2.2 症状和体征 2.2.1 发热 78例患儿均有发热,热程1-5天,其中高热27例,中热47例,低热4例。 2.2.2 皮疹 78例患儿均有皮疹表现,皮疹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少。 2.2.3 神经系统易惊71例(91%),精神差46例(58.9%),肢体震颤38例(48.7%),烦躁不安34例(26.5%),呕吐19例(24.3%),嗜睡9例(11.5%),眼球运动异常8例(10.2%),抽搐3例( 3.8%),抽吸样呼吸2例(2.5%),昏迷1例(1.2%)。 2.2.4 呼吸和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快19例,呼吸节律不齐2例,肺出血3例。 循环系统表现:心率增快71例,其中>200次/分4例,血压升高34例。 2.3 实验室检查①外周血白细胞>12×109/L 49例。②血糖:正常32例,>6mmol/L33例,>9mmol/L 8例。③16例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升高9例,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升高8例,糖升高7例,蛋白升高1例,降低2例,氯化物升高4例,降低2例。16例脑脊液培养均阴性。 2.4 影像学检查①胸片:肺纹理增粗26例。②头颅CT:脑炎改变2例。 2.5 治疗常规治疗:①甲强龙10-15mg/kg/d,冲击3-4天;②丙种球蛋白1g/kg/d,共2天。③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必要时予白蛋白、速尿和3%氯化钠合用脱水。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④米力农改善心功能。⑤危重症予机械通气。 11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组),其中肺水肿7例,肺出血3例,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 2.6 转归 2/78例死亡,均为EV71感染组。2例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1例10天,1例39天)仍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家属放弃治疗。74例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天数4-16天。 3 讨论 本组7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均有发热,提示手足口病伴发热时需警惕发展为重症的可能。病程以3-5天为高峰期,以6月-4岁为主要发病年龄。神经系统症状以易惊(91%)发生率最高,依次为精神差(58.9%),肢体震颤(48.7%),烦躁(26.5%),呕吐(24.3%),眼球运动异常(10.2%)。眼球运动异常均出现在EV71感染组,余神经系统症状在两组患儿中无明显差异。临床中发现肢体震颤,眼球运动异常易进展至危重症。2组病人在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差异。治疗上均予甲强龙冲击,丙种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米力农改善心功能,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等综合治疗。治疗后13例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组均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治愈,且治疗疗程短,住院天数4-8天。11/78例因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均为EV71感染组。2例因无自主呼吸,睁眼昏迷,不能脱机,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上述4例均为EV71感染组。 临床分析表明肢体震颤及眼球运动异常提示脑干脑炎,易进展为危重症。肢体震颤其病变部位及病理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眼球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目光茫然,双眼球左右来回游动或上翻,推测病变部位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即中脑、桥脑)附近[1]。2012年我院重症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为主,11例危重症均为EV71感染。部分患儿到我院就诊时已是危重症,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及综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手足口病的临床管理,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有效推进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根据手足口病诊疗新进展制定本指南。《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同时废止。 一、病原学 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其中EV-A71和CV-A16的主要病毒受体为人类清道夫受体B2 (Human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2,SCARB2)和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等。病毒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基因组在细胞浆内脱衣壳、转录、组装成病毒颗粒。肠道病毒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可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例因神经系统受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及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摘要】目的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共收治的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精心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116例患儿中,7例抢救无效死亡(均因送我科就治时间晚所致),109例对症处理后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并给予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发热等、呕吐、精神萎靡等,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因此,对患儿病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对本次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严密观察,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行实验室肠道病毒确诊。116例患儿中,男性70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0.6~5岁,平均年龄2.8±0.2岁,发病时间2~4.5d,平均3.2±0.3d。 1.2观察及护理措施 1.2.1病情观察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重症者,应注意观察其病症,做到早期识别。一般来说,3岁以下患儿会出现以下症状:①高热持续不退;②呼吸、心率加快;③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无力;④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⑤出冷汗或末梢循环不良等[2]。这类型患儿极可能在短期内转变为重症病例,故必须24小时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以便开展救治工作。若重症患儿存在年龄小、食欲差、持续发热、肢体抖动等情况,提示可能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必须及时进行恰当处理[3]。 1.2.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对其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并注意结合患儿年龄与病情设定相应的报警参数。另外,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血糖等检测。 1.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150例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1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1-29T16:07:38.13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杨杰赵健雄 [导读] 重症手足口病进展快,预后极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儿科医护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提高警惕,认真仔细体检,以便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 杨杰赵健雄(贵州省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贵阳550004)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干预措施,以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住院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50例,男88例,女62例,男女比例为1.41∶1。年龄2个月~7岁,平均3.5岁,其中<3岁者122例,占81.3%,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多;150例病例中,重型138例,危重型12例。本组临床特征:重症患儿出现最多的症状及体征是惊跳、易惊,持续高热、呕吐、膝反射异常。心率增快,呼吸增快或减慢,四肢发 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应及早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本组病例EV71感染率高;肛縂子核酸检查EV71阳性者112例,占74.66%。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10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天数6.5d。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及时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儿童临床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CoxA16),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少数可引起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极少数危重病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易致死亡,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住的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早期识别和发现危重病例,早期干预治疗,进一步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8例,女62例,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2个月,平均3.5岁,<3岁者122例,占81.3%,其中<1岁者22例,占(14.66%),1~2岁76例(50.66%),2~3岁24例(16%)。3~5岁13例(13.30%%),>5岁28例(18%)。1.2临床表现1.2.1皮疹全部病例均有手心足底或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其中分布于手足口部132例(88%),手足口臀部15例(10%),膝部12例(8%)。皮疹特点:手掌、足底、见斑、丘疹或丘疱疹,掌心足底为主,为椭圆形或圆形的斑点或疹疗、皮疹周围有炎症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见疱疹或小溃疡,越是重症皮疹越不典型,重症者皮疹较小、散在,以针尖样出血样皮疹或暗红色皮疹,有时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1.2.2发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41.5℃,其中<39℃者38例,占25.33%;39~40℃者88例,占58.66%;>40℃24例,占16%。1.2.3神经系统症状全部病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或体征,全部病例均有精神差,易惊、惊跳131例(87.33%),激惹95例(63.33%),肢体抖动72例(48%),嗜睡83例(55.33%),抽搐14例(9.3%),呕吐55例(36.66%),颈抵抗45例(30%),膝反射亢进67例(44.66%)。1.2.4严重合并症肺水肿6例4%,休克5例3.3%,死亡2例1.3%,心率增快、呼吸增快76例50.6%。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心肌酶、血糖、肝肾功检查。血常规:WBC>10×— 75—109/L72例(48%)。血糖正常78例(52%),血糖升高72例(48%),2例死亡病例高例达30mmol/L以上。心肌酶(CK-MB)升高80例(53.33%);CRP<10g/L105例(70%),>10mg/L45例(30%);脑脊液检查118例,90例白细胞数升高[(12~590)×106/L],占60%,42例(%),蛋白轻度升高(28%)。病原学检查:采集肛试子核酸检测病原,病原阳性123例(82%),其中101例肠道病毒71型,8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检测阳性,14例为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7例未发现肠道病毒。1.4防治及转归主要是对症支持及利巴韦林、喜炎平等抗病毒治疗、隔离治疗、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预防继发感染;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肺水肿、肺出血、脑干脑炎等严重并发病的发生。及早识别危重病例,所有病例均积极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危重者使用静脉免疫球蛋白2g/kg,短期小剂量激素,机械通气10例,经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除2例因肺出血分别于入院8h、16h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住院时间6~11d,平均住院天数6.5d。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3例,死亡2例。2讨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有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CoxA16),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部分重症患儿发生脑膜炎、脑干脑炎、心肌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极少数危重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如何早期识别和发现危重病患儿,早期及时给予规范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重症病例一般发生在3岁以下[1],本组病例显示:<3岁者122例(81.3%),1~2岁76例(50.66%),提示3岁以下,尤其是1~2岁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 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9℃者112例(74.46%)。全部病例均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或体征,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依次为精神差(100%),易惊、惊跳131例(87.33%),嗜睡83例(55.33%),呕吐55例(36.66%),提示易惊或惊跳为神经系统受累的最常见的早期表现,需高度警惕。本组病例呕吐发生率为36.66%,提示呕吐不容忽视,发生呕吐时可能已经存在颅内压增高,但此症状极易误诊为胃肠炎而被忽视,本组病例中2例死亡病例均有呕吐,其中1例死亡病例死亡前6余小时在外院曾多次呕吐,但未引起重视。最常见体征为:颈抵抗45例(30%),膝反射亢进67例(44.66%)。WBC10×109/L72例(48%);血糖升高78例(52%),其中2例死亡病例血糖高达30mmol/L以上。提示白细胞及血糖升高也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王中林等[2-4]研究认为,白细胞升高及血糖升高是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之一。其机制为:当脑干脑炎累及迷走神经背侧核和孤束核时,可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一方面动员外周血白细胞大量释放,另一方面刺激肝脏内糖原分解,造成白细胞、血糖水平升高。本组病例心肌酶(CK-MB)升高80例(53.33%),心率、呼吸增快76例(50.6%)。合并肺水肿6例(4%),肺出血4例(2.66%),死亡2例(1.33%)。EV71具有嗜神经性,EV71引起的重症病例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脑膜脑脊髓炎,引起快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神经源性肺水肿。由于病毒侵犯脑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