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喘临床辨证体会

五脏喘临床辨证体会
五脏喘临床辨证体会

五脏喘临床辨证体会

【关键词】五脏喘辨证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示人五脏六腑之生克乘侮皆可致喘的发病相关性。即任何一脏腑之病症,皆可由其它脏腑之阴阳失衡所引起,且发病脏腑久治不愈也将引起其他脏腑之逆乱。推而演之,论及肺病喘证,亦不例外,临床所见,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喘,“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五脏喘即为肝喘、心喘、脾喘、肺喘、肾喘。故临喘证“因他疾而发喘者,当先从本病治之,则喘证自已,不专用治喘之药”。试举三个病例。

1 补中益气汤变量加减治脾喘

男,58岁,农民。20060104初诊。喘促反复发作8年,加重1周。该患者8年前曾患急性支气管炎,静脉滴注抗生素,名称不详,症状缓解,但未彻底,每于冬季反复发作。曾多方求医,中西医治疗,但一直未痊愈。1年前于当地西医院住院治疗期间,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周来加重,现自觉气短,活动后加重,少痰,倦怠乏力,四肢不温,食少便溏。追问病史慢性结肠炎已15年之久,长期腹泻或便溏。刻诊: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舌质淡,脉弱,右寸关极弱。两肺呼吸音弱,无干湿啰音。中医诊断:喘证。证型:土不生金,脾肺气虚。西医诊断:肺气肿。治以:健脾益气,培

土生金。方以补中益气汤变量加减治疗,党参、白术、茯苓各20 g,炙甘草、当归、黄芪各10 g,陈皮、升麻、柴胡、枳壳各5 g,诃子、五味子各15 g。水煎服。15 d后复诊,患者自述,食略增,便成形,仅活动时气短。效不更方,2月余随诊,效佳,无气短,体力增强,可做家务活。十全大补丸续功。

按:该病例表面看证属肺病日久,久病必虚,子病盗母,脾肺并病。前医多诊为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治以培土生金,升阳举陷。方亦选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50g(补中益气汤原方黄芪量相对最大,重在升提)。但却不见久效。屡补,气短反剧。何也?该病脾肺同病、土不生金不假,但治疗以升提不真,“空提”无用。该患者脾虚为本,失于健运,长期腹泻,水谷不养肺脏,肺失肃降为标。“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忘行。”故治疗应以健运脾气为主,升阳举陷为次。方中重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苦淡温,健脾土,养万物,为君药组;次量黄芪、炙甘草、当归,其走上焦,补益肺气,为臣使药组;配以小量升麻、柴胡、枳壳,斡旋中焦,升运脾气,诃子、五味子,酸涩敛肺固肠,纳气平喘,为佐使药组。综上所见,整方功能以健运中焦为主,升补肺气为辅。临床体会,随证灵活变量加减古方,效如桴鼓,方效在其量也。

2 附子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心喘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浅见4页word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浅见《内经》原文中多次明确提出“肺主咳”,但又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出发指出他脏病可影响肺脏而致咳,正如《素问·咳论》所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下面笔者将对其进行阐述。 1咳嗽的病因病机 1.1肺《素问·咳论》强调“外内合邪”,指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论中明确指出咳的病因有二:一是外感邪气,二是内伤饮食。这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形寒饮冷则伤肺”一语精神是一致的。 《内经》认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吸入自然界之清气、接受人体水谷之气,即“真气通于肺”,若浊气或他脏的病气乘肺则咳;又肺合皮毛,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易袭肺而致肺系受损,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或六淫邪气,伤于皮毛,内传于肺,使肺受累而致咳。 1.2五脏六腑之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五脏各以旺时伤寒,肺先受之,传为五脏之咳。……故肺咳之病,传于余脏,称五脏咳。”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咳虽肺病,五脏六腑皆能致之。……风寒暑湿伤其外,则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高世柑《素问直解》日:“咳病属肺,……肝心脾肾,虽先受之,皆传于肺而为咳。”都认为咳嗽并非只有肺咳,肺可以传至其他脏腑。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等说明了其他脏与肺之间的关系密切。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揭示了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五脏受邪而后传肺致咳嗽。《内经》言“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这种移转途径主要是通过脏腑表里相合、经脉相联而进行的[2]。如“脾咳不已则胃受之”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等。各脏咳传及胃、大肠、胆、小肠、膀胱、三焦。 2咳嗽的临床特征及辩证论治 2.1肺咳《内经》言:“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如风热犯肺,则咳嗽气粗,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可用桑菊饮加减;肺阴虚则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可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针灸取穴:肺俞、肾俞、太溪、膏肓。 2.2心咳“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若心阳虚,瘀血互结而致心悸、咳喘、气促不宁者,治予温补心阳、化痰止咳。方药用补坎益离丹;针灸取穴:肺俞、心俞、关元、太渊、膻中。 2.3肝咳“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

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煨肉豆蔻、乌药、肉桂、小茴香、橘核、青皮。 2.小肠实热、心移热于小肠,心胸烦热,尿频而痛,口舌糜烂疼痛。治宜清小肠热。 木通、竹叶、小蓟、泽泻、白茅根、生地、赤茯苓、猪苓、灯芯、滑石、玉米须、赤小豆。 (三)肝

脏腑用药规律

中医中药——脏腑用药规律 (2015-01-27 09:23:56) 转载▼ 玉棠:中医中药 脏腑用药规律 (一)肝 养肝血: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阿胶桑椹子 滋肝阴:山萸肉熟地枸杞女贞子憋甲 清肝热:桑叶菊花羚羊角青箱子密蒙花决明子 平肝潜阳:石决明珍珠母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泻肝火:龙胆草青黛栀子夏枯草 熄肝风:羚羊角钩藤天麻僵蚕全蝎蜈蚣地龙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元胡薄荷 伐肝瘀: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益母划川牛膝

(二)胆 清胆:柴胡郁金金钱草青蒿茵陈 泻胆:龙胆草黄芩栀子黄连 (三)心 养心阴:柏子仁酸枣仁地黄龙眼肉丹参麦冬当归白芍龟板浮小麦 助心阳:桂枝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太子参五味子炙甘草 泻心火:黄连木通黄芩栀子生地大黄丹皮天竺黄连翘竹叶莲子心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灵磁石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冰片 (四)小肠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灯心瞿麦滑石赤小豆车前子赤茯苓小蓟

白茅根淡竹叶 (五)脾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甘草 温脾阳:干姜苍术吴茱萸肉豆寇半夏砂仁白寇仁白术燥脾湿:苍术白术薏苡仁半夏草蒄厚朴茯苓藿香佩兰 理脾气:陈皮砂仁白寇仁香附木香厚朴枳壳 (六)胃 益胃阴:石斛麦冬天花粉芦根沙参玉竹 清胃热:生石膏知母黄连大黄大青叶芦根 温胃寒:高良姜生姜干姜丁香草叩毕澄茄吴茱萸砂仁白寇仁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炒卜子谷芽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半夏竹茹旋复花代堵石

============== 中药口诀 消导药 消化增食欲,化食消导进,脘胀食欲减,嗳腐吐酸频。过食可消导,脾虚配健运,宿食已化热,苦寒轻泻姻。气滞食不化,理气消食呈。脾胃后天足,谷麦鸡楂神。 谷芽健脾消食积,炒用消食能养津。 麦芽和中消乳积,疏肝回乳生麦用。 健脾消食鸡内金,肿块结石亦可进。 山楂消食能行瘀,肉食积滞功最能。

阴阳两虚 辩证诊断

相火论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东垣以为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曰∶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处乎火者。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曰少阴、少阳矣,未尝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耶?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尝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此历指龙雷之火也。予亦备述天人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内经》言火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二公岂它有所据耶?子能为我言之乎?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之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

周易与五脏六腑

周易与五脏六腑(一) 肺与大肠 肺,八卦中兑卦主之,金属.注:(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肺位于胸腔内,与六腑中的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即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对人体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相互交接的场所,人体经过肺部,吸入自然界对自己有益的精华,排出体内无益的浊气,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使体内外的气体不停地得到交换,来维持正常运转的功能,古人有:"天气通于肺"之说.肺有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水谷运化后的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主呼吸,以经过心脉而传播给各器官组织,以濡养四肢百骸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肺气运化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出现呼吸无力或短促,以至身倦无力,语言低微等气虚不足之病状. 肺还主生,降的作用.这里的生,降是指吸收和排出的意思.肺所吸收自然界有益的气的推动,使这种生发的气血和津液得以传播全身,体内的脏俯筋络,体外的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若肺气得不到充分的生发,就会产生胸满,鼻塞,咳喘,甚至气逆等症状.降,就是排出的意思.所谓"降",就是肺气的不断下降即不断地排出其浊气,这样才能导致上焦浊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直至膀胱而使小便通利,通调水道是肺气有促进和推动维持水液新陈代谢的平衡作用.这一功能,是由肺气的运化来完成的,肺气吸收和排出,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正常的升,降,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等.运化生发肺气通调水道的具体体现.这就充分说明通调水道是由肺气来完成的.若这种肺气的生降失调,可产生小便不利和水肿等疾病,肺又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的主要器官,肺气出,升降正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否则,会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不灵甚至导致鼻炎,鼻癌等不良疾病. 大肠,八卦中乾卦主之,象天,属金. 大肠位于腹腔,上接小肠,下终肛门.大肠的功能主要接受小肠向下输出的糟粕物,使之变经成为粪便,然后经肛门排出体外.为此,大肠是传导和排泄糟粕物的通道.若大肠传导和排泄的功能失调,便会产生种种病变,如大肠气血虚弱,不能传导和排泄,则会出现肠鸣,大便难泻等症,大肠突热,则产生大便秘结等症状. 肺与大肠辨证: 肺主气,具有宣通,肃降气机的作用,故其病理表现多见肺气失宣,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诸气郁,皆属于肺".又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损伤后常见肺与大肠的辨证有 1,肺气虚 临床表现为胸胁隐痛,咳嗽气短,痰白清稀,疲倦懒言,声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光白,舌质淡嫩少,苔薄白,脉虚弱.多见于胸胁陈伤旧患. 2,肺阴虚 临床表现为干咳或痰少而粘,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脏腑内伤日久以致肺阴耗损患者. 3,肺瘀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咳喘,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状,多见于胸部损伤早期的患者. 4,大肠突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喝,烦燥,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因气血凝滞,壅阻经络,积瘀生热所致. 肾与膀胱 肾,八卦中坎卦主之,属水.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肾藏精,主发育和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能生化气机,它所生之气即肾气.肾的精气旺衰,直接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力.古人有:"肾为先天之本"的名言.肾的精气,有肾阳和肾阴两个方面.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它对人体的各脏腑的组织起着滋润养育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从阴阳的属性来讲,精液属阴,肾属阳.肾阴与肾阳在人体内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能维持人体生理病理的动态平衡.若这一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产生肾的精气偏旺偏衰的病理变化.若出现五心烦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头晕目眩,遗精等症状,则是阴虚阳亢之症,是肾阴虚少,不能制胜肾阳之故.又若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疲软,感寒肢冷,小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中医特色疗法

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 总之,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 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 ①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 ②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 ③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

中医五脏的虚证表现

五脏的虚证表现 一.肺。 肺虚泛指肺气不足或肺阴虚而言.临床表现有少气,呼呎浅短,耳聋,咽干等.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肺虚体质多表现为肺气虚和肺阴虚两大类型 1. 肺阴虚。多因津液消耗,肺失润养所致,通常表现为形瘦羸弱;干咳无痰,或痰少质黏,或咳而痰中带血丝;潮热盗汗,午后颧红,少寐失眠;口干咽燥,喉痒音哑,舌红少苔等 2. 肺气虚者多为久病亏耗,病后元气未复;或因久咳伤气,以致肺气亏虚,表现为咳而气短,咳喘无力,久咳不愈,痰液清稀;倦怠懒言,声音低怯;面色发白,畏风形寒,易患感冒;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等.肺虚者多见于肺结核病,肺气肿,肺心病,肺痿,肺不张以及肺癌晚期之人. 二.脾 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 1. 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 2. 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 3. 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 4. 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三.肝 1. 肝阴虚又称肝阴不足。指肝脏阴液亏虚的证候。多由气郁化火,肝病及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所致。症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动,经闭经少等。治宜滋阴养肝为主 2. 肝阳虚具体可表现为寒凝血滞,温运无力,血不循于常道.同时肝阳不足将使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系列情怀不畅的证候.肝气虚又称“肝气不足”.为肝本脏的精气虚损,常兼见肝血不足.主要症状为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可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

八纲辨证总结 八纲辨证概述 ★(二)证、病、症的区别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四)八纲定义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表里辨证(病位、病势) 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取微汗避风寒慎饮食 (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舌苔厚腻边齿痕 2、里证的病因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病邪由表入里,邪气渐次入内, 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内里而发

五脏喘临床辨证体会

五脏喘临床辨证体会 【关键词】五脏喘辨证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示人五脏六腑之生克乘侮皆可致喘的发病相关性。即任何一脏腑之病症,皆可由其它脏腑之阴阳失衡所引起,且发病脏腑久治不愈也将引起其他脏腑之逆乱。推而演之,论及肺病喘证,亦不例外,临床所见,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喘,“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五脏喘即为肝喘、心喘、脾喘、肺喘、肾喘。故临喘证“因他疾而发喘者,当先从本病治之,则喘证自已,不专用治喘之药”。试举三个病例。 1 补中益气汤变量加减治脾喘 男,58岁,农民。20060104初诊。喘促反复发作8年,加重1周。该患者8年前曾患急性支气管炎,静脉滴注抗生素,名称不详,症状缓解,但未彻底,每于冬季反复发作。曾多方求医,中西医治疗,但一直未痊愈。1年前于当地西医院住院治疗期间,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周来加重,现自觉气短,活动后加重,少痰,倦怠乏力,四肢不温,食少便溏。追问病史慢性结肠炎已15年之久,长期腹泻或便溏。刻诊: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舌质淡,脉弱,右寸关极弱。两肺呼吸音弱,无干湿啰音。中医诊断:喘证。证型:土不生金,脾肺气虚。西医诊断:肺气肿。治以:健脾益气,培

土生金。方以补中益气汤变量加减治疗,党参、白术、茯苓各20 g,炙甘草、当归、黄芪各10 g,陈皮、升麻、柴胡、枳壳各5 g,诃子、五味子各15 g。水煎服。15 d后复诊,患者自述,食略增,便成形,仅活动时气短。效不更方,2月余随诊,效佳,无气短,体力增强,可做家务活。十全大补丸续功。 按:该病例表面看证属肺病日久,久病必虚,子病盗母,脾肺并病。前医多诊为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治以培土生金,升阳举陷。方亦选补中益气汤,方中重用黄芪50g(补中益气汤原方黄芪量相对最大,重在升提)。但却不见久效。屡补,气短反剧。何也?该病脾肺同病、土不生金不假,但治疗以升提不真,“空提”无用。该患者脾虚为本,失于健运,长期腹泻,水谷不养肺脏,肺失肃降为标。“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忘行。”故治疗应以健运脾气为主,升阳举陷为次。方中重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苦淡温,健脾土,养万物,为君药组;次量黄芪、炙甘草、当归,其走上焦,补益肺气,为臣使药组;配以小量升麻、柴胡、枳壳,斡旋中焦,升运脾气,诃子、五味子,酸涩敛肺固肠,纳气平喘,为佐使药组。综上所见,整方功能以健运中焦为主,升补肺气为辅。临床体会,随证灵活变量加减古方,效如桴鼓,方效在其量也。 2 附子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心喘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2013-12-25 22:15:07) 转载▼ 标签: 育儿 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与胃居于中焦。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 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1)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贫血、脾胃功能低下、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毛发唇甲不荣、虚劳、消瘦、少气、倦怠、懒言等。 (2)积滞:主要为饮食停滞、或发展成为痰饮、气滞、血瘀等。 (3)自身运化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呃逆等。 (4)水液停留:水溢于全身为肿,溢于局部为饮为痰。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5)脾气不升、脏气不固:表现为各脏腑及器官位置下垂和头昏、乏力、动则喘喝、声音低怯、久泄等中气不足之征。 2. 脾不统血脾统血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出脉外,其为病当表现为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衄血、紫癜等症。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 脾系统: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 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将我们所吃得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得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得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得原则就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得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 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就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得色泽代表了气血得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得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就是气血亏虚

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 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 脾喜燥恶湿。“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得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现代人得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就是与别得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 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就是不好处理得健康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 有几个很简单得方式,一个就是瞧舌头,肥大,有齿痕。一就是瞧大便,如果大便总就是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必然有湿。脾主运化水湿,脾如果受到伤害,则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体内堆积。 肺系统: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肺主皮毛,忧伤肺,在液为涕

五脏六腑辨证之肺

五脏六腑辩证之肺 肺的特性:肃降、肺主气、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肺主皮毛。 肺病的症状:咳嗽、气喘、咯痰或者咯血、哮鸣(喉有水鸡子声,痰饮停留)、胸闷、胸疼、声音嘶哑、喉咙咽疼、失音、鼻塞流清涕、突起的水肿、自汗。一、肺气虚证 是呼吸功能减弱,出现的一种虚弱证侯,除了呼吸功能、肺气不足外,还有卫外功能不固,也认为是肺气虚证。 有肺部的症状:有咳嗽(那种咳而无力),气短而喘、声低懒言 气虚的症状,指的是元气不足,机能减退的表现证侯:气短、低声、少气懒言、体卷乏力,疲倦、神疲、脉弱。容易自汗恶风,易感冒。 二、肺阴虚证 肺部阴虚内热,影响了肺的功能。 有阴虚的症状:身体消瘦,咽喉干燥、手足心发热、午后低热、两颧潮红、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有肺的症状:干咳少痰、咳痰不爽、甚至痰中带血、或者喉咙嘶哑。 该证的病因:长期咳嗽、气喘,长期咯痰,外界气候干燥,燥邪犯肺,肺痨病。如果没有阴虚症状,则可以叫做阴虚肺燥证。 三、风寒犯肺证 有咳嗽的主症,痰稀白、气喘或者哮。 有表证的表现:恶寒重(必有症),发热(或由症);脉浮紧、鼻塞、喷嚏、流清涕(特征证);头痛、身痛(常见证)舌淡红、苔薄白(一般证,正常人都有)。 四、风热犯肺证(卫分证) 有咳嗽、喘、咽喉痛的主要表现。 有表征的特点恶寒轻,发热重,脉浮数,痰稀少,可能变黄,变黄的少,流清涕的少,流浊涕的也少,舌苔可能薄黄,可能口干。 五、燥邪犯肺证(卫分证) 指外界燥邪侵犯了肺部,肺失掉了津液的濡养所出现的证侯,简称肺燥证 (燥淫证:皮肤干燥、咽喉干燥、鼻子干燥、甚至流鼻血、口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 有肺系的症状: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咳甚的时候可能有胸痛。 往往带有表症:恶寒发热,不出汗或者少汗,脉浮。 六、肺热炽盛证(气分证)(里证) 热邪炽盛影响了肺的肃降功能而出现的一种实热证侯。 没有表证了。 有实热的证侯:发热、口渴、舌红、苔黄、便秘、尿黄 (实热证,发热、恶热、喜凉、灼痛;红,舌质红,面红、舌苔黄、黄痰、小便黄,鼻涕黄,大便黄而极臭;干,口干、大便干燥、舌体干、舌苔干燥、皮肤干燥,口渴饮冷饮;数,脉数而有力;乱,神昏,脉乱跳的快,抽搐,热迫血妄行。)有肺部的证侯:咳嗽很严重、气喘是那种很急促,鼻翼扇动、呼吸时胸腹式起伏明显,有的可能胸痛、有的可能鼻子出血,咽喉肿痛。 七、痰热壅肺证(里证) 有痰的症状:咯痰多,痰黄而稠,个别的有腥臭(肺痈)苔黄腻,脉滑数。 有热的症状:发热、口渴、舌红、苔黄、便秘、尿黄、脉数 有肺的症状:咳嗽明显、气喘、胸闷、甚至胸痛。

从五脏辨证论治老年衰弱理论探析-齐涵

200 第22卷 第11期 2020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1 Nov .,2020 从五脏辨证论治老年衰弱理论探析 齐涵1,赵洪欣1,孟凯华1,张泽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基金项目: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2017]24号);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ZD-0969)作者简介:齐涵(1993-),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老年病。通讯作者:张泽(197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心血管、老年病。摘要: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成为老年医学界应对的难题,关于老年衰弱的病因病机探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中 医认为,老年衰弱的发生与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有关。该文从五脏气血、阴阳盛衰变化着眼,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念,分别详细阐述了五脏功能在衰弱发生时的机理变化,并提出培育五脏气血,滋养五脏阴阳等论治方法,以期待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衰弱;老年;五脏;病机;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1- 0200- 04 A Theory Analysis of Treating Senile Frailty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Five Viscera QI Han 1,ZHAO Hongxin 1,MENG Kaihua 1,ZHANG Ze 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frailty has become the problem in gerontology. The research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enile frailt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enile frailty is related to the ups and downs of Qi,blood,Yin and Yang in the five viscera. Focus o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five viscera,Qi,blood,Yin and Yang,as well as base on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oncep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changes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five viscera when the weakness occurs,hop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frailty;elderly;five viscera;pathogenesis;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衰弱是一种生理性储备减少,患者可出现肢体 活动受限、跌倒等物理运动功能异常,以及谵妄等精神意识失能的表现,如乏力困倦、体质量减轻、肌力下降、步行速度减慢及活动耐量降低。身体各功能降低的增龄性病理状态,可增加脆性事件与临床负性事件的发生。国外老年衰弱的研究显示,老年 衰弱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尤以女性患者, 物理性衰弱表现突出[1] 。国内对于老年衰弱的研究较少,纳入的患者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据中华医学 会老年医学分会报道[2] ,老年衰弱的发病率估计为4.9%~83.4%。在我国老年衰弱的患者人群中,养老 机构的衰弱发病率高于医院及社区[3] 。老年衰弱的 [ 37 ] 门杰.温针灸结合按摩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50例[ J ] .针灸 临床杂志,2005,21 ( 2 ):51-52. [ 38 ] 钱俐俐,范刚启.水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用药分析[ J ] . 天津中医药,2014,31 ( 8 ):507-509. [ 39 ] 郑士立,宋丰军.滞针针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6例疗效观察[ J ] .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 ( 8 ):38.[ 40 ] 王旭,张利,王鹰雷,等.针灸配合按摩治疗颈性头痛103例 [ J ] .中国针灸,2004,24 ( S1 ):57.[ 41 ] 吕善广,裘波.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J ] .上海 针灸杂志,2017,36 ( 8 ):995-998. [ 42 ] 陈建勇.加味蠲痹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52例临床观 察[ J ] .中医药导报,2010,16 ( 2 ):49-50. [ 43 ] 褚慧玲,胡丙成.齐刺颈夹脊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 照研究[ J ] .中国针灸,2016,36 ( 1 ):29-32. [ 44 ] 张晓哲,王李丽,刘延青.针刺加火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 观察[ J ] .中国针灸,2013,33 ( 11 ):989-992. [ 45 ] 马新平,李海燕.火针加毫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J ] .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 ( 3 ):318-320. [ 46 ] 陈章妹,张建明.阳性点合谷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81例[ J ] . 中国针灸,2005,25 ( 8 ):548. [ 47 ] 刘淑刚,安坤杰.当归四逆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4例 [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 ( 6 ):600. [ 48 ] 黄科生.电针配合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J ] .针灸 临床杂志,2010,26 ( 12 ):14-15. [ 49 ] 谢宇锋,陈赟,吴云天,等.压敏点恢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 随机对照试验[ J ] .针灸临床杂志,2017,33 ( 4 ):36-39. [ 50 ] 冯涛,王庆华.任素梅治疗颈源性头痛经验[ J ] .河北中医, 2014,36 ( 1 ):6-8. [ 5 ] 林波,李曦光,左可可.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 头痛32例临床观察[ J ] .江苏中医药,2019,51 ( 10 ):61-63. [ 52 ] 朱自涛,赵红利.针刺整脊治疗颈源性头痛165例[ J ] .中国 中医急症,2014,23 ( 2 ):337-338. [ 53 ] 张凯,刘宇,蒋戈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取穴规律 现代文献研究[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 ( 8 ):1008-1012. [ 54 ] 郑斌,陈红.“灵龟八法”针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 痛80例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 ( 3 ):306-307,311. [ 55 ] 单衍丽,李强,白田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 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2013,32 ( 7 ):551-552.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1.0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