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机械设计》参考

《管壳式换热器机械设计》参考
《管壳式换热器机械设计》参考

1.1概述 (1)

(1)

(1)

1.2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

1.3管壳式换热器的发展史 (2)

1.4管壳式换热器的国内外概况 (3)

1.5壳层强化传热 (3)

1.6管层强化传热 (3)

1.7提高管壳式换热器传热能力的措施 (4)

1.8设计思路、方法 (5)

(5)

1.8.2换热器管径的设计 (5)

1.8.3换热管排列方式的设计 (5)

1.8.4 管、壳程分程设计 (5)

1.8.5折流板的结构设计 (5)

1.8.6管、壳程进、出口的设计 (6)

1.9 选材方法 (6)

1.9.1 管壳式换热器的选型 (6)

1.9.2 流径的选择 (8)

1.9.3流速的选择 (9)

1.9.4材质的选择 (9)

1.9.5 管程结构 (9)

2壳体直径的确定与壳体壁厚的计算 (11)

2.1 管径 (11)

2.2管子数n (11)

2.3 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 (11)

2.4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 (11)

2.5换热器壳体壁厚计算及校核 (11)

3换热器封头的选择及校核 (14)

4容器法兰的选择 (15)

5管板 (16)

5.1管板结构尺寸 (16)

5.2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16)

5.3管板厚度 (16)

6管子拉脱力的计算 (18)

7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 (20)

8折流板设计 (22)

9开孔补强 (25)

10支座 (27)

10.1群座的设计 (27)

10.2基础环设计 (29)

10.3地角圈的设计 (30)

符号说明 (32)

参考文献 (34)

小结 (35)

2 壳体直径的确定与壳体壁厚的计算

2.1 管径

换热器中最常用的管径有φ19mm ×2mm 和φ25mm ×2.5mm 。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

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所以,在管程结垢不很严重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φ19mm ×2mm 直径的管子更为合理。如果管程走的是易结垢的流体,则应常用较大直径的管子。

标准管子的长度常用的有1500mm ,2000mm ,2500mm ,

3000m,4500,5000,6000m,7500mm,9000m 等。换热器的换热管长度与公称直径之比一般为4

—25,常用的为6—10

选用Φ25×2.5的无缝钢管,材质为20号钢,管长4.5m 。

2.2 管子数n L F n d 均π=Θ

(2-1)

其中安排拉杆需减少6根,故实际管数n=503-6=497根 2.3 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的确定

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由《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表7-4查得层数为12层,对角线上的管

数为25,查表7-5取管间距a=32mm.

2.4换热器壳体直径的确定

l b a D i 2)1(+-= (2-2)

其中壁边缘的距离为最外层管子中心到壳l

取d l 2=,()m m 8682522)125(32=??+-?=i D ,

查表2-5,圆整后取壳体内径9=i D 00mm

2.5 换热器壳体壁厚计算及校核

材料选用20R

计算壁厚为:c

t

i

c p D p -=

φσδ][2, (2-3) 式中:p c 为计算压力,取p c =1.0MPa ;=i D 900mm;φ=0.9;[σ]t =92Mpa (设壳壁温度为 350°C )

将数值代入上述厚度计算公式,可以得知: 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表4-11取2.12=C mm ; 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表4-9得25.01=C mm 5.47+1.2+0.25=6.92 mm 圆整后取0.7=n δ mm

复验25.042.0%6>=?n δ mm ,最后取25.01=C mm 该壳体采用20钢7mm 厚的钢板制造。 1、液压试验应力校核

s

e

e i T T D P φσδδσ9.02)

(≤+=

(2-4) [][]

Mpa

P

P t

T 15.1115.115.1=?==σσ (2-5)

55.525.02.17=--=-=C n e δδ mm (2-6) 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附表6-3Mpa s 245=σ

Mpa T 82.9355

.52)

55.5900(15.1=?+?=σ,

可见

s

T φσσ9.0≤故水压试验强度足够。

2、强度校核

设计温度下的计算应力Mpa D p e e i c t 58.8155.52)

55.5900(0.12)(=?+?=+=

δδσ

Mpa t 8.829.092][=?=φσ﹥t σ

最大允许工作压力Mpa

D P e i e t w 02.155.590055

.59.0922][2][=+???=+=δφδσ (2-7) 故强度足够。

3 换热器封头的选择及校核

上下封头均选用标准椭圆形封头,根据JB/T4746-2000标准,封头为DN900×7,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表4-15得曲面高度1501=h mm ,直边高度402=h mm ,材料选用20R 钢

标准椭圆形封头计算厚度:

mm

45.50

.15.09.09229000.15.0][2=?-???=-=

c t

i c p D p φσδ

(3-1)

Mpa

KD p e i e t w 02.155.55.0900155

.59.09225.0][2][=?+????=+=δφδσ (3-2) 所以,封头的尺寸如下图:

图3-1 换热器封头尺寸

4 容器法兰的选择

材料选用16MnR 根据JB/T4703-2000 选用DN900,PN1.6Mpa的榫槽密封面长颈对焊法兰。

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附表14得法兰尺寸如下表:

表4-1 法兰尺寸

公称直径DN/mm 法兰尺寸/mm 螺柱

d 规格数量

900 1060 1015 976 966 963 55 27 M24 28

所以,选用的法兰尺寸如下图:

图4-1 容器法兰

5 管板

管板除了与管子和壳体等连接外,还是换热器中的一个重要的受压器件。

5.1管板结构尺寸

查(《化工单元设备设计》P25-27)得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管板的主要尺寸:

表5-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管板的主要尺寸

公称

直径

D b c d 螺栓孔数

900 1060 1015 966 963 58 44 27 24

5.2管板与壳体的连接

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中,管板与壳体的连接均采用焊接的方法。由于管板兼作法兰与不兼作法兰的区别因而结构各异,有在管板上开槽,壳体嵌入后进行焊接,壳体对中容易,施焊方便,适合于压力不高、物料危害性不高的场合;如果压力较高,设备直径较大,管板较厚时,其焊接时较难调整。

5.3管板厚度

管板在换热器的制造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管板设计与管板上的孔数、孔径、孔间距、开孔方式以及管子的连接方式有关,其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而且从不同角度出发计算出的管板厚度往往相差很大。一般浮头式换热器受力较小,其厚度只要满足密封性即可。对于胀接的管板,考虑胀接刚度的要求,其最小厚度可按表5-2选用。考虑到腐蚀裕量,以及有足够的厚度能防止接头的松脱、泄露和引起振动等原因,建议最小厚度应大于20mm。

表5-2 管板的最小厚度

换热器管子外径0d /mm ≤25

32

38

57

管板厚度/mm

30d /4

22 25 32

综上,管板的尺寸如下图:

图5-1 管板

6 管子拉脱力的计算

计算数据按表6-1选取

表6-1

项目 管子 壳体 操作压力/Mpa 0.82 0.78 材质 20钢 20R 线膨胀系数 弹性模量 许用应力/Mpa 101 92 尺寸 管子根数 497 管间距/mm 32 管壳壁温差/℃

管子与管板连接方式 开槽胀接

胀接长度/mm =l 50

许用拉脱力/Mpa

4.0

1、在操作压力下,每平方米胀接周边所产生的力p q

l

d pf

q p 0π=

(6-1) 其中396

254

32866.04

866.022

202=?-

?=-

π

d a f

()mm 2 (6-2)

Mpa p 82.0=, 50=l mm

2、温差应力引起的每平方米胀接周边所产生的拉脱力t q

l

d d d q o i t t 4)

(220-=

σ

(6-3)

其中s

t

s t t A A t t E +-=

1)

(ασ

(6-4)

9

.199********.3n =??==δπ中D A s

()mm 2

(6-5)

.687782497)2025(414.3)(4

2222

0=?-?=

-=

n d d A i t π

()

mm 2

(6-6) 由此可知p q ,t q 作用方向相同,都使管子受压,则管子的拉脱力:

q=p q +t q =0.08+1.03=1.11Mpa ﹤4.0Mpa

(6-7)

因此拉脱力在许用范围内。

7 计算是否安装膨胀节

管壳壁温差所产生的轴向力为:

106

6

6

101.26.877829.199356.877829.199********.0108.11)

(?=??+????=

+-=-t

s t

s s t A A A A t t E F α(N )

(7-1)

压力作用于壳体上的轴向力:

t S s

A A QA F +=2 (7-2)

其中]

)2()[(4

202

02t t s i p d n p nd D Q δπ

-+-=

(7-3)

=

]82.0)5.2225(49778.0)25497900[(4

222??-?+??-π

压力作用于管子上的轴向力为:

则Mpa

A F F s s 8.1049.199351008.01001.26

621=?+?=+=σ (7-4) 根据GB 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

q ﹤[q]=4.0Mpa ,条件成立,故本换热器不必要设置膨胀节。

8 折流板设计

设置折流板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流速,增加湍动,改善传热,在卧式换热器中还起支撑管束的作用。常用的有弓形折流板和圆盘-圆环形折流板,弓形折流板又分为单弓形[图8-1(a )]、双弓形[图8-1(b )]、三重弓形[图8-1(c )]等几种形式。

图8-1 弓形折流板和圆盘-圆环形折流板

单弓形折流板用得最多,弓形缺口的高度h 为壳体公称直径Dg 的15%~45%,最好是

20%,见图8-2(a);在卧式冷凝器中,折流板底部开一90°的缺口,见图8-2(b)。高度为15~20mm,供停工排除残液用;在某些冷凝器中需要保留一部分过冷凝液使凝液泵具有正的吸入压头,这时可采用带堰的折流板,见图8-2(c)。

图8-2 单弓形折流板

在大直径的换热器中,如折流板的间距较大,流体绕到折流板背后接近壳体处,会有一部分液体停滞起来,形成对传热不利的“死区”。为了消除这种弊病,宜采用双弓形折流板或三弓形折流板。

从传热的观点考虑,有些换热器(如冷凝器)不需要设置折流板。但为了增加换热器的刚度,防止管子振动,实际仍然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支承板,其形状与尺寸均按折流板一样来处理。折流板与支承板一般均借助于长拉杆通过焊接或定距管来保持板间的距离,其结构形式可参见图8-3。

图8-3 折流板安装图

由于换热器是功用不同,以及壳程介质的流量、粘度等不同,折流板间距也不同,其系列为:100mm,150mm,200mm,300mm,450mm,600mm,800mm,1000mm。

允许的最小折流板间距为壳体内径的20%或50mm,取其中较大值。允许的最大折流板间距与管径和壳体直径有关,当换热器内流体无相变时,其最大折流板间距不得大于壳体内径,否则流体流向就会与管子平行而不是垂直于管子,从而使传热膜系数降低。

折流板外径与壳体之间的间隙越小,壳程流体介质由此泄漏的量越少,即减少了流体的短路,使传热系数提高,但间隙过小,给制造安装带来困难,增加设备成本,故此间隙要

求适宜。

折流板厚度与壳体直径和折流板间距有关,见表8-1所列数据。

表8-1 折流板厚度/ mm

壳体公称内径

/mm

相邻两折流板间距/mm

≤300 300~450 450~600 600~750 >750

200~250 3 5 6 10 10 400~700 5 6 10 10 12 700~

1000

6 8 10 12 16

>1000 6 10 12 16 16 支承板厚度一般不应小于表8-1(左)中所列数据。

支承板允许不支承的最大间距可参考表8-1(右)所列数据。

壳体直径<400 400~900~管子外径19 25 38 57

表8-2 支承板厚度以及支承板允许不支承的最大间距

经选择,我们采用弓形折流板,h=mm 6759004

3

43=?=i D , 折流板间距取600mm, 查《化

工设备机械基础》表7-7得折流板最小厚度为4 mm,折流板外径负偏差-0.60

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表7-9折流板外径为896 mm,材料Q235-A 钢 查《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表7-10拉杆φ12,共10根,材料Q235-A ?F 钢

折流板开孔直径40.060.25+φ 所以,折流板尺寸如下图:

图8-4 折流板

9 开孔补强

1、确定壳体和接管的计算厚度及开孔直径 由已知条件得壳体计算厚度mm 47.5=δ

/mm 800 1200 /mm 支承板厚度/mm

6

8

10

最大间距/mm

1500

1800 2500

3400

接管计算厚度为c t c t p D p +=

φσδ][20

(9-1)

其中mm 2580=D 选用20钢 查附表9得Mpa t 92][=σ

开孔直径为:mm 25212)42258(2d =?+?-=+=C d i (9-2) 2、确定壳体和接管实际厚度,开孔有效补强面积及外侧有效补强高度h 已知壳体名义厚度mm 7=n δ,补强部分厚度为mm 4=nt δ

接管有效补强宽度为 B=2d=mm 5042522=? (9-3) 接管外侧有效补强高度mm

8.444502=?==nt d h δ

(9-4)

3、计算需要补强的金属面积和可以作为补强的金属面积 需要补强的金属面积为:

()2

m m 20084502=?==δd A (9-5)

可以作为补强的金属面积为:

()2

1mm 6.390)455.5)(252504())((=--=--=δδe d B A (9-6)

()2

12mm 52.1071)55.175.2(8.442)(2=?-??=-=r t t f e h A δδ (9-7)

4、

()2

321mm 12.51416107.526.390=++=++=A A A A e (9-8) 5、比较A 与e A ,)2008()12.514(22mm A mm A e =<=,所以壳程接管需要补强,而管程接管的公称直径较大,也需要补强。常用的结构是在开孔外面焊上一块与容器壁材料和厚度都相同即7mm 厚的钢板。

综上,得换热器开孔补强结构如下图:

图9-1 换热器开孔补强结构

10 支座

10.1裙座设计

采用圆筒形裙式支座,裙座与塔体的连接采用焊接,由于对接焊缝的焊缝受压,可承受较大的轴向力,故采用对接形式。取裙座外径与封头外径相等。并且取裙座的厚度与封头的厚度相同,即裙座尺寸为Ф900×7mm.。裙座材料选用Q235-A。

图10-1 裙座壳与壳体的对接型式。

无保温层的裙座上部应均匀设置排气孔,

表10-1 排气孔规格和数量

因此设置两个排气孔,排气孔尺寸为Ф80,排气孔中心线至裙座壳顶端的距离为140

图10-2 裙座上部排气孔的设置

塔式容器底部引出管一般需伸出裙座壳外,

表10-2 引出孔尺寸

引出孔的加强管选用Q235-A的无缝钢管,引出管直径选用20

图10-3 引出孔结构示意图

10.2基础环设计

1、基础环尺寸的确定

()

=

-

-

=D

300

m m

300=

600

900

D is

ib(10-1)

()m m 1200300900300=+=+=D D is cb (10-2)

2、基础环的结构,基础环选用有筋板的基础环 图10-4 有筋板基础环

3、有筋板基础环厚度的设计

b

s

b M ][6σδ=

(10-3)

操作时或水压试验时,设备重力和弯矩在混凝土基础环(基础环底面上)所产生的最大

组合应力为

基础环上的最大压应力max b σ可以认为是作用作用在基础环底上的均匀载荷。 表4-3 混凝土基础的许用应力Ra

同样,根据工艺要求和前人的经验,可确定基础环的厚度为20mm ,材料选用为Q235-A 。

4.3地脚栓的设计

为了使塔设备在刮风或地震时不至翻倒,必须安装足够数量和一定直径的地脚螺栓,把设备固定在基础环上。 地脚螺栓承受的最大拉应力为

如果0≤b σ,则设备自身足够稳定,但为了固定塔设备的位置,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地脚螺栓。

如果0≤b σ,则设备必须安装地脚螺栓,并进行计算。计算时可先按4的倍数假设地脚螺栓的数量为n ,此时地脚螺栓的螺纹小径(mm ): 螺纹小径与公称直径见下表。

表10-4 螺纹小径与公称直径对照表

选用Q235-A ,计算后,选取地脚螺栓为90030?M ,n=8,相应螺母M30,8个,则其尺寸查表,得

表10-5 M30螺母的尺寸

符号说明

t t——操作状态下管壁温度,°C; F——换热面积,㎡;

t s——操作状态下壳壁温度,°C;a——管间距,mm;

Ф——焊接接头系数,无量纲; d i——壳体内径,mm;

b——正六边形对角线上的管子数,个;do——壳体外径,mm;

Ln——换热管长度,mm; Pc——计算压力,MPa;

d均——管子的平均直径,mm; Pw——工作压力,MPa;

[Pw]——最大允许工作压力,MPa;P——设计压力,MPa;

P T——水压试验压力,MPa; δ——计算壁厚,mm;DN——直径(公称),mm;δd——设计壁厚,mm;

PN——公称压力,MPa;δn——名义壁厚,mm;

Pt——管子的工作压力,MPa;δe——有效壁厚,mm;

Ps——壳体的工作压力,MPa;C——厚度附加量,mm;

△t——管壳壁温度,°C; C1——钢板的负偏差,mm;[q]——许用拉脱力,MPa; C2——腐蚀欲量,mm;a——线膨胀系数,1/°C; σs——屈服点,MPa;f——每四根管子之间的面积,mm2;h1——曲面高度,mm;

At——换热管截面面积,mm2;ho——短圆筒长度,mm;

As——壳壁横截面面积,mm2;h2——直边长度,mm;

F1——管、壳壁温差所产生的轴向力,N; E——弹性模量,MPa;F2——压力作用于壳体上的轴向力,N;qt——温差应力,MPa;F3——压力作用于管子上的轴向力,N;

l——①胀接长度,mm ;

②最外层管子的中心到壳壁边缘的距离,mm;

qp——在操作压力下,每平方米胀接周边受到的力,MPa;

参考文献

[1]匡国柱史启才:《化工单元过程与设备设计》;

[2]秦叔经、叶文邦等:《换热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化工原理(第三版)上、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4]《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M]华南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1987;

[5]贾绍义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刁玉玮、王立业、喻健良等:《化工设备机械基础》[M],大理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钱颂文:《换热器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

[8]蔡纪宁、张莉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1-8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1989出版;

[10]时均等: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上卷).化学工业出版社;

[11]《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

[12]《钢制塔式容器》JB4710-1992;

[13] GB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1999年;

[1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1999年。

谢辞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对《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次课程设计设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个总结,对化工机械知识的应用。

设计时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和介质的性质等再选择合适的设计参数,对换热器的材料和结构确定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校核计算,包括管子直径、壳体厚度,管板选择等。校核合格之后才能确定所选设备型符合要求。

通过这次设计对我们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关书籍及文献,取其相关知识要点应用到课设中,而且其中有很多相关设备选取标准可以直接选取,这样设计出来的设备更加符合要求。在设计的最后附管试换热器的图,在绘图的整个过程中,我对化工制图更加熟悉。

这次课设的书写中对格式的要求也很严格,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按照毕业设计的格式要求完成课设。这就为我们做毕业设计打下了基础。

在此感谢我们的唐小勇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

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模具设计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

因为我的知识有限,所做出的设计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请老师做出批评和指正。最后感谢老师对这次课设的评阅。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作者: ————————————————————————————————日期: ?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软件+电商专业09级(2)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11年6月 20 日起至2011年 6月 24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5#301)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整机 概念。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最终目标是想通过课程设计的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前必须根据课程设计题目认真查阅资料; (2)实验前准备好实验程序及调试时所需的输入数据; (3)实验独立认真完成; (4)对实验结果认真记录,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按照书稿的规格撰写打印课设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正文中要有问题描述、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步骤、调试过程与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和讨论等 (4)课设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3)课设考核 从以下几方面来考查:

(1)出勤情况和课设态度; (2)设计思路; (3)代码实现; (4)动手调试能力; (5)论文的层次性、条理性、格式的规范性。 4)参考文献 [1]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王爱英.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习题详解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1图书馆 实验与调试 3 实验室 撰写论文 1 图书馆 6)任务及具体要求 设计实现一个简单的模型机,该模型机包含若干条简单的计算机指令,其中至少包括输入、输出指令,存储器读写指令,寄存器访问指令,运算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学生须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出这些机器指令对应的微指令代码,并将其存放于控制存储器,并利用机器指令设计一段简单机器指令程序。将实验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计算机,通过联机软件将机器指令程序和编写的微指令程序存入主存中,并运行此段程序,通过联机软件显示和观察该段程序的运行,验证编写的指令和微指令的执行情况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并对程序运行结果的正、误分析其原因。 学生签名: 亲笔签名 2011年6月20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设计思路:优( )、良()、中( )、一般()、差( ); (2)代码实现:优()、良()、中()、一般()、差();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自适应控制 严格地说,实际过程中的控制对象自身及能所处的环境都是十分复杂的,其参数会由于种种外部与内部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如,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参数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外部原因),化学反应速度随催化剂活性的衰减而变慢(内部原因),等等。如果实际控制对象客观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那么,前面所述的一些基于确定性模型参数来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是不适用的。 所谓自适应控制是对于系统无法预知的变化,能自动地不断使系统保持所希望的状态。因此,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应能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测取系统的输入、状态、输出或性能参数,逐渐地了解和掌握对象,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过程信息,按一定的设计方法,作出控制决策去修正控制器的结构,参数或控制作用,以便在某种意义下,使控制效果达到最优或近似更优。目前比较成熟的自适应控制可分为两大类: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和自校正控制(Self-Turning)。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1.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图10.1所示: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它由两个环路组成,由控制器和受控对象组成内环,这一部分称之为可调系统,由参考模型和自适应机构组成外环。实际上,该系统是在常规的反馈控制回路上再附加一个参考模型和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节回路而形成。

在该系统中,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相当于给定一个动态性能指标,(通常,参考模型是一个响应比较好的模型),目标信号同时加在可调系统与参考模型上,通过比较受控对象与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来得到两者之间的误差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适应律)来修正控制器的参数(参数自适应)或产生一个辅助输入信号(信号综合自适应),从而使受控制对象的输出尽可能地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 在这个系统,当受控制对象由于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系统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将导致受控对象输出与参考模型输出间误差的增大。于是,系统的自适应机构再次发生作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得受控对象的输出再一次趋近于参考模型的输出(即与理想的希望输出相一致)。这就是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决定和综合自适应律,有两类方法,一类为参数最优化方法,即利用优化方法寻找一组控制器的最优参数,使与系统有关的某个评价目标,如:J=? t o e 2(t)dt ,达到最小。另一类方法是基于稳 定性理论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保证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节过程是稳定的。如基于Lyapunov 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和基于Popov 超稳定理论的方法。 系统设计举例 以下通过一个设计举例说明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 例10.1设一受控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W a (s)=) 1(+s s k ,其中K 可变,要求 用一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使系统得到较好的输出。 解:对于该系统,我们选其控制器为PID 控制器,而PID 控制器的参数由自适应机构来调节,参考模型选性能综合指标良好的一个二阶系统: W m (d)= 1 414.11 2 ++s s 自适应津决定的评价函数取 minJ =?t e 2 (t)dt ,e(t)为参考模型输出与对象输出的误差。 由于评价函数不能写成PID 参数的解析函数形式,因此选用单纯形法做为寻优方法。(参见有关优化设计参考文献)。 在上述分析及考虑下,可将系统表示具体结构表示如下图10.2所示。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EDA课程设计说明书参考格式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院、部: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王晓丽职称助教 专业: 班级: 完成时间:

摘要(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两格字符) (空二行换行) 空4格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 关键词:(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ABSTRACT ①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②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Key words :aaa;bbb;ccc

目录(3号,黑体,居中) (空1行,以小4号黑体设置字体及大小,行间距22、字间距标准) 1 XXXXXX………………………………………………………………………… 1.1 XXXXXX……………………………………………………………………… 1.2 XXXXXX……………………………………………………………………… ┇ 2 XXXXXX………………………………………………………………………… 2.1 XXXXXX……………………………………………………………………… 2.2 XXXXXX……………………………………………………………………… ┇ 3 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附录……………………………………………………………………………………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课程设计报告参考模板 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专业、学号授课班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 课程设计任务书 Ⅰ、课程设计题目: Ⅱ、课程设计工作内容 一、课程设计目标1、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开展实践创新的能力; 2、……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应用 1、将任务分成若干模块,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分模块调试和完成任务; 2、…… 三、课程设计预期效果 1、完成实验环境搭建; 2、……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 目录空一行。空一个中文字符行。“目录”,分页,居中,加黑宋体二号。前言………………………………………………………………………………………………1 第一章系统设计………………………………………………………………

…………………2 第一节课题目标及总体方案…………………………………………………………………..2 ……………… 目录正文,宋体小四号,倍行距。第二节…………………………….. ………………… 第二章实验结果及讨论 (5) ……………… 第三章结论 (10) ……………… 心得体会 (42)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1、移动台 MS 二级标题“1、”,左对齐,加黑宋体小三号。移动台是公用GSM移动通信网中用户使用的设备,……………… NMCDPPSPCSSEMC OSSOMCMBTSSBTSBSCHLR/ MSC/VLRAUC BSSEIR NSSPSTNISDNPDN 图 GSM系统

组成 2、基站子系统 BSS 图编号及图名“图”,位于图下,居中。基站子系统BSS是GSM系统实现无线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通信,进行无线发送、无线接收及无线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它通过与网络子系统NSS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⑴、基站收发信台 BTS 三级标题“⑴、”,左对齐,加黑宋体四号。基站收发信台BTS属于基站子系统BSS的无线部分,………………。①收发信台组成四级标题“①”,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 BTS包含有若干个收发信息单元TRX,而一个TRX有八个时隙,………………。●收发信息单元 五级标题“●”,左对齐,加黑宋体小四号。收发信息单元是………………。●其它辅助单元 辅助单元包括………………。②收发信台作用 收发信台的主要作用有………………。 ⑵、基站控制器 BSC 基站控制器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 3、网络交换子系统 NSS - 4 - 河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规范

————————————————————————————————作者:————————————————————————————————日期: 2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信息工程系 课程设计规范 (试行) 信息工程系 二○一○年六月

第1章内容要求 第1章内容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组成,依次为: I、统一的封面,封面之后为课设评分表及答辩记录表; II、摘要; III、目录; IV、课程设计总结报告正文; V、总结(本课题核心内容、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改进方向和意见)VI、按统一格式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1

第2章格式要求 第2章格式要求 课程设计报告每部分从新的一页开始,各部分要求如下: 2.1封面 统一的封面(含课程设计课题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等,详见第五部分“格式范例”) 2.2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重点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建议500字以内。摘要中不要出现图片、图表、表格或其他插图材料。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作文献索引和检索工作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 关键词在摘要内容后另起一行标明,一般3~5个,之间用“;”分开。 2.3 目录 目录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包括:正文(含结论)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标题和序号。具体格式见第五部分“格式范例”。 2.4 符号说明 如果课程设计报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将全文中常用的这些符号及意义列出。如果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主要符号表,但在报告中出现时须加以说明。缩略词应列出中英文全称。 2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课程设计报告模版

《城市排水处理》 课程设计报告 系别:城市建设系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0601班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段泽琪 (课程设计时间: 6月15日—— 6月19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 (1)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 3.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3) 3.1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较 (3) 3.2主要污水处理构筑物选型 (6) 3.3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主要设计参数 (7) 3.4污水处理辅助构筑物设计 (8) 3.5污水处理厂平面布置设计 (8) 3.6 污水处理厂高程布置设计 (9) 3.7 设计计算………………………………………………………………………

10 4.总结……………………………………………………………………………页码 参考文献…………………………………………………………………………页码 (要求: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书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级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1. 课程设计目的 (1) 经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巩固学习成果,加深对《水污染控制》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使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手册与文献资料,进一步掌握设计原则、方法等步骤,达到巩固、消化课程的主要内容; (2) 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对污水处理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污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设计和绘图水平; (3) 在教师指导下,基本能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2.1 设计题目描述 (1) 设计题目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初步设计。 (2) 设计内容 根据任务书所给定的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设计一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①确定污水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②选择各种处理构筑物形式,并进行工艺设计计算(计算书中要附计算草图); ③估算各辅助构筑物的平面尺寸; ④进行污水厂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

C语言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c语言程序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统计学 所在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江俊君 日期 2016/6/11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1.课程论文题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2.程序设计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3.功能模块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数据结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5.算法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6.程序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7.程序运行结果 ........................................... 错误!未定义书签。8.编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9.总结心得及良好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10.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设计报告书正文标准格式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书 专 用 纸 1 引言(或绪论)(可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 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1.1 ××××××(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 ×××××××××(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1.1.1 ××××(作为正文3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不加粗) ×××××××××(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2 ×××××××(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 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 ………… 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 2.正文各页的格式请以此页为标准复制。 请留出一个汉字的空间,下同

报告中的内容仅为参考字体格式,与本次设计无关! 题目 内部排序教学软件。 1需求分析和说明 内部排序教学软件的总体目标:在TURBO C2.0 的开发环境下,利用所学C语言和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开发一个具有良好人机界面的内部排序教学软件,实现各种内部排序,并能使用户通过其显示结果对每种排序方法的性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1基本要求 (1)界面友好,易与操作。采用菜单或其它人机对话方式进行选择。 (2)实现各种内部排序。包括冒泡排序,直接插入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希尔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 (3)待排序的元素的关键字为整数。可用随机数据和用户输入数据作测试比较。比较的指标为有关键字参加的比较次数和关键字的移动次数(关键字交换以3次计)。 (4)演示程序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每次测试完毕显示各种比较指标 的列表,以便比较各种排序的优劣。 1.2各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 1.主函数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初始化图形界面,调用各模块,实现软件功能。 2.排序功能及输出子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数组的创建,并对输入数据或者随机产生的数据使用六种排序方法进行排序并统计每种方法的移动次数和比较次数,然后输出以表格形式输出。 3.封面和结束画面子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当用户打开本软件时模拟软件加载,延时数秒后关闭,并进入图形界面,在用户退出软件时显示结束画面,延时数秒后关闭程序。 4.图形界面子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用户的选择显示不同的画面,引导用户使用软件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并在用户提供必要数据,并选择排序功能时调用排序模块,并显示结果画面。 5.输入子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标定位,输出提示文字,并对用户输入数据进行处理,创建数组。 6.鼠标实现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鼠标操作支持,使用户能使用鼠标进行功能的选择。2详细设计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Your school brand here(学校图标)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系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1年?月??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 (1)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1) 三、设计内容 (1) 3.1 变频电路工作原理(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 (1) 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 (1) 3.1.2 (1) 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1) 四、本设计改进和建议 (2) 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2) 六、主要参考文献 (2) 附录 (2)

一、设计目的(一级标题,用黑体小三,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可以围绕为了熟悉××课程,学习××软件的使用,以及锻炼××能力、掌握××知识等方面展开讲述。 (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 二、设计要求和设计指标 (对你所设计课题应该达到什么效果,结合设计任务书中内容阐述,你所做设计有什么意义,用到哪些主要参数指标) 三、设计内容 主要包含的内容: 1、变频电路的结构设计(例如:PWM交-直-交变频电路结构),对变频电路的原理进行说明,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 2、仿真结果分析,按照任务书中对仿真结果分析的要求进行。 3.1 变频电路工作原理(二级标题,用黑体四号,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1.1 … (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1.5倍行距,段前、段后0行) 3.3.2 … 3.2仿真结果与分析

四、本设计改进建议 五、总结(感想和心得等) 六、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格式是按照毕业论文对参考文献的标准列出)例: [1]易跃春. 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市场分析[J]. 国际电力,2004,(10):54-59 [2]迟永宁. 大型风电场接入电网的稳定性问题研究[D]. 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6 [3]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 Global wind 2006 report. Brussels,Belgium:2007 [4]欧洲风能协会/国际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绿色和平,中国.风力12:关于2020年风电达到世界电力总量的12%的蓝图[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4 附录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规范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科目: 题目: 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 一、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课程设计报告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A.任务书; B.目录; C.正文; D.参考文献;E.附录。 课程设计题目 摘要(200~300字) 目录 1.概述 包括课程设计选题、项目背景、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目的、课程设计报告的组织等内容。 2.课程设计任务的需求分析 2.1任务描述 2.2需求描述的规范文档(要画出DFD数据流图和DD(数据字典)) 3.概念结构设计 3.1概念结构设计工具(E-R模型) 3.2XXX子系统(局部) 3.2.1子系统描述 3.2.2分E-R图 3.2.3说明 3.3YYY子系统 3.3.1子系统描述 3.3.2 分E-R图 3.3.3 说明 …… 3.X 总体E-R图 3.X.1 E-R图的集成 3.X.2 总体E-R图 4.逻辑结构设计(参考教材P16图1-10逻辑结构设计步骤) 4.1关系数据模式 4.2优化 5.数据库物理设计与实施(至少包含前4节) 5.1数据库应用的硬件、软件环境介绍 5.2表结构设计 5.3索引的设计

5.4视图设计 5.5 存储过程 5.6 触发器 5.7 游标 5.8建立数据库 5.9 建立表 5.9 加载数据库测试数据 6.数据操作 6.1数据查询操作 6.2数据更新操作 6.3数据维护操作 6.4其他 7.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实现 8.设计心得体会 9.参考文献 二、书写要求 1.层次标题 层次标题要简短明确,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 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英文输入状态下小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2.1”,“3.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编号与标题或文字间空一个汉字的间隙。段的文字空两个汉字起排,回行时顶格排。 报告正文撰写的题序层次格式 2.篇眉和页码 篇眉从摘要开始,内容与该部分的一级标题相同。 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1,2,3……)连续编排,之前的部分(中文摘要、目录等)用大写罗马数字(Ⅰ,Ⅱ,Ⅲ……)单独编排,均居中排列。 3.有关图、表、表达式 (1)图

毕业课程设计报告数字秒表的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目录 1 引言 (1)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 (1) 2 EDA、VHDL简介 (1) 2.1 EDA技术 (1) 2.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2) 3设计过程 (4) 3.1 设计规划 (4) 3.2 各模块的原理及其程序 (4) 3.2.1控制模块 (5) 3.2.2时基分频模块 (5) 3.2.3计时模块 (6) 3.2.4显示模块 (7) 4系统仿真 (9) 结束语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1 引言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应用得到了高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它在人们日常生活已逐渐崭露头角。大多数电子产品多是由计算机电路组成,如:手机、mp3等。而且将来的不久他们的身影将会更频繁的出现在我们身边。各种家用电器多会实现微电脑技术。电脑各部分在工作时多是一时间为基准的。本文就是基于计算机电路的时钟脉冲信号、状态控制等原理设计出的数字秒表。秒表在很多领域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各种比赛中对秒表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尤其是一些科学实验。他们对时间精确度达到了几纳秒级别。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次设计的目的就是在掌握EDA实验开发系统的初步使用基础上,了解EDA技术,对计算机系统中时钟控制系统进一步了解,掌握状态机工作原理,同时了解计算机时钟脉冲是怎么产生和工作的。在掌握所学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理论知识时。通过对数字秒表的设计,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与计算机有关设计能力,提高分析、解决计算机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深入理解计算机结构与控制实现的技术,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 利用VHDL语言设计基于计算机电路中时钟脉冲原理的数字秒表。该数字秒表能对0秒~59分59.99秒范围进行计时,显示最长时间是59分59秒。计时精度达到10ms。设计了复位开关和启停开关。复位开关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使用以后计时器清零,并做好下一次计时的准备。 2 EDA、VHDL简介 2.1 EDA技术 EDA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而开发出的电子CAD通用软件包,它根据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的设计文件,自动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及仿真,直至完成对于特定目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班级: 组长: 其他成员: 指导教师: 实验地点: 完成起止日期:1-16

目录 目录 .......................................................................................................................................................... I 一、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1) 1.引言 (1) 2 现行系统调查 (1) 3 新系统概述 (1) 4 可行性综合评述 (1) 5.方案选择 (2) 6.项目进度计划(Software Project Schedule) (2) 二、需求规格说明书 (3) 1、用例模型(用例图) (3) 2、用例文档描述(10个) (3) 3、用例实现(时序图+类图) (3) 三、设计规格说明书 (4) 系统实现 (5) 四、测试设计 (5) 1、测试范围 (5) 2、测试覆盖设计 (5) 3、测试用例 (6) 五、工作总结 (8) 1、本人在项目实现中的分工 (8) 2、个人遇到的困难与获得的主要成果 (8) 3、课程设计完成结果分析与个人小结 (8) 课程设计评价(教师) (8) 六、附录 (9) 1、软件配置 (9) 2、个人完成的程序模块 (9) 3、文档清单 (9)

一、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1.引言 编写目的 说明可行性分析的必要性。 背景 简述项目的来源、现状,要求,目标等。 术语定义 将该可行性分析中的术语、缩写词进行定义。 2 现行系统调查 组织机构与业务范围 2.1.1组织概况 2.1.2 各部门业务范围及职能说明 组织信息处理流程 现行信息处理办法与流程,可用业务流程图表示。 现行系统存在问题 3 新系统概述 目标 新系统功能范围及划分说明 划分子系统,画出系统总体结构图。 4 可行性综合评述 经济可行性 对需要的资金与其他资源进行估计,并分析可能的效益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IT法

一 原理及方法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是用理想模型代表过程期望的动态特征,可使被控系统的特征与理想模型相一致。一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一般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或出现干扰时,被控对象的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检测出实际系统与理想模型之间的误差,由自适应机构对可调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补偿外界环境或其他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逐步使性能指标达到最小值。 基于这种结构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有很多种方案,其中由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首先利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适应控制律,简称为MIT 自适应控制,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MIT 控制结构图 系统中,理想模型Km 为常数,由期望动态特性所得,被控系统中的增益Kp 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有其他干扰出现时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从而使其动态特征发生偏离。而Kp 的变化是不可测量的,但这种特性的变化会体现在广义误差e 上,为了消除或降低由于Kp 的变化造成的影响,在系统中增加一个可调增益Kc ,来补偿Kp 的变化,自适应机构的任务即是依据误差最小指标及时调整Kc ,使得Kc 与Kp 的乘积始终与理想的Km 一致,这里使用的优化方法为最优梯度法,自适应律为: ??+=t m d y e B Kc t Kc 0)0()(τ Yp Ym e +__ + R 参考模型 调节器被控对象 适应机构 可调系统 ———kmq(s) p(s) Kc Kp q(s)-----p(s)适应律 R ym yp e +-

MIT 方法的优点在于理论简单,实施方便,动态过程总偏差小,偏差消除的速率快,而且用模拟元件就可以实现;缺点是不能保证过程的稳定性,换言之,被控对象可能会发散。 二 对象及参考模型 该实验中我们使用的对象为: 1 22) ()()(2 ++= =s s s p s q K s G p p 参考模型为: 1 21) ()()(2 ++= =s s s p s q K s G m m 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一个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设可调增益的初值Kc(0)=0.2,给定值r(t)为单位阶跃信号,即r(t)=A ×1(t)。A 取1。 三 自适应过程 将对象及参考模型离散化,采样时间取0.1s ,进而可得对象及参考模型的差分方程分别为: )2(0044.0)1(0047.0)2(8187.0)1(8079.1)(-+-+---=k r k r k y k y k y m )2(0088.0)1(0094.0)2(8187.0)1(8097.1)(-+-+---=k u k u k y k y k y p p p 其中u 为经过可调增益控制器后的信号。编程进行仿真,经大量实验发现,取修正常数B 为0.3,可得较好的动态过度过程,如下图3所示: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题目名称图书系统软件测试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褚伟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目录 1.测试需求分析 (3) 1.1系统概述 (4) 1.2测试需求 (4) 2. 测试概要 (5) 3.测试计划 (5) 3.1测试方案的选择 (5) 3.2测试方案: (7) 3.3测试项目 (7) 3.4测试准备 (7) 3.5 测试覆盖率要求 (7) 4.测试项目说明 (8) 4.1测试项目名称及测试内容 (8) 4.2测试用例 (9) 5.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24) 5.1功能1(系统登录) (24) 5.2功能2(图书管理测试) (24) 5.3功能3(图书查询测试) (24) 5.4功能4(系统管理测试) (24) 5.5功能5(借书测试) (24) 5.6功能6(还书测试) (25) 6.测试评价与结论 (25) 6.1能力 (25) 6.2缺陷和限制 (25) 6.3建议 (25) 7.总结 (26) 8.参考资料 (27)

摘要(中英文)

1.测试需求分析 1.1系统概述 本图书管理系统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图书管理软件,本系统在继承了以往系统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功能上,本系统不仅包含图书管理的常用功能(如书籍管理、期刊管理、物品管理、读者管理、借、还、预借、续借和统计分析等等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条码的生成和打印功能(不仅为使用者省去了购买价格昂贵的条码专用打印机的费用,而且条码产生更方便,与系统结合更紧密)。 考虑到很多单位和学校有现成的身份IC卡(校园卡、会员卡等),为了有效的利用这些已有资源,让使用者使用更方便,我们特在系统中加入了会员卡管理功能,这样,图书管理员不仅可以通过读者编号进行借阅操作,也可以通过已有的身份卡(配合刷卡机或者条码扫描抢使用)来完成操作;在系统的办卡管理中有新办卡、换卡和注销卡等功能,彻底解决丢卡后的安全隐患问题(向制卡公司定制卡时,一般会要求每张卡的ID号都不同,所以一旦换卡了,原来的会员卡就作废了,即使丢失卡被别人捡到也不能进行正常的借阅操作)。 本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多年使用电脑管理图书馆业务的经验,注意到工作人员在使用电脑时容易发生的人为错误,因而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和排错功能,而且本系统自带了一些常用的资料库(如中图分类库,出版社库等,系统会自动根据图书的标准ISBN码检索出当前图书的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地点等,从而实现图书的自动录入的功能),使得用户在录入图书资料时更轻松;系统也自带了通用数据导入功能,可以非常简单地把用户以前的已有资料或者通过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导入到本系统中,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测试和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 本系统完全可以配合条码扫描枪使用,操作会更流畅,更简单。 技术简介:本系统采用Adaptive Server Anywhere数据库、C/S结构,完全支持多用户操作;可运行于 Windows9x/WindowsNT/2000/Xp/2003平台,有良好的兼容性、先进性与扩充性;可在线升级。 系统特点:操作简单、界面清晰、功能强大、运行稳定快速、系统资源占用少。 1.2测试需求 本次测试针对开发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包括功能测试,界面测试,图书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正文及参考文献2015

南京理工大学 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 周宇浩学号:912110200339 学院(系):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指导教师: 戚国庆

基于VFW的视频图像采集与回放 摘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深入以及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多媒体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其中视频采集技术是其中的关键环节。Windows系统为视频采集提供了多种实现技术,比如在MCI(多媒体控制接口)发展起来的VFW(Video for windows)和DirectShow技术。 本实验通过研究VFW技术结构和分析AVIcap类的视频采集原理,在windows 的VC++6.0编程环境中实现了对视频设备的枚举和采集,灰度化并预览视频的一些功能。 关键词:视频采集 VFW VC++ 灰度化 引言:视频图像的采集与处理在现今的图像处理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软推出的VFW是关于数字视频的一个开发包,优点是不依赖任何硬件,提供了标准的开发接口,使得开发过程变得方便快捷,尤其适用于现在的USB接口的各种摄像头。 1、VFW结构和开发环境简介 VFW主要由以下六个模块组成: (1)AVICAP.DLL:包含了执行视频捕获的函数,它给AVI文件I/O和视频、音频设备驱动程序提供一个高级接口; (2)MSVIDEO.DLL:用一套特殊的DrawDib函数来处理屏幕上的视频操作; (3)MCIAVI.DRV:此驱动程序包括对VFW的MCI命令的解释器 (4)AVIFILE.DLL:支持由标准多媒体I/O(mmio)函数提供的更高的命令来访问.AVI 文件; (5)压缩管理器(ICM):管理用于视频压缩-解压缩的编解码器(CODEC); (6)音频压缩管理器ACM:提供与ICM相似的服务,不同的是它适于波形音频。

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课程设计报告格式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课程设计报告格式,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 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 引言不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 1、提出研究的问题; 2、介绍研究的背景; 3、指出研究的目的; 4、阐明研究的假设; 5、说明研究的意义。 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这是研究报告的重要部分,以实验研究法为例,其内容应包括: 1 、研究的对象及其取样; 2、仪器设备的应用; 3、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 4、操作程序与方法; 5、操作性概念的界定;

6、研究结果的统计方法。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切忌主观臆断。其内容: 1、用不同形式表达研究结果; 2、描述统计的显著性水平差异; 3、分析结果。 这也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其内容: 1、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2、本课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本研究成果的价值; 4、本课题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5、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慎重、严谨、逻辑性强。主要内容: 1、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2、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 3、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调查表、测量结果表等。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要求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安徽新华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企业局域网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15计应(1)班 组长姓名:解明浩 学号:1532101117 指导教师:柳智慧

组员组成及工作任务分工

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殊性,网络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系统的先进性、体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配合度、与外界网络的连通性、建设成本的可接受度等。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传输距离有限,传输速率较高,以共享网络资源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系统,它仅包括OSI参考模型的底部3层协议。将一个网络限制在物理上较小的区域之内,可以减少从网络上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到最远处计算机的时延。 虚拟局域网功能: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是指在交换式局域网的基础上,采用网络管理软件构建的可跨越不同网段、不同网络的端到端的逻辑网络。一个VLAN组成一个逻辑子网,即一个逻辑广播域,它可以覆盖多个网络设备,允许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用户加入到一个逻辑子网中。同时,在同一台交换机上也可以划分多个VLAN。 关键词:网络虚拟局域网交换机VLAN

一需求分析 (1) 1.1背景分析 (1) 1.2特征及组建原则分析 (1) 1.2.1局域网特征 (1) 1.2.2 VLAN的概述 (2) 1.2.3局域网组建原则 (3) 1.3功能需求分析 (4) 二课程设计的详细分析 (7) 2.1局域网设备的准备 (7) 2.1.1常见的网络设备 (7) 2.1.2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 (8) 2.2 综合布线 (8) 2.3网络协议 (9) 2.4 网络拓扑设计方案 (10) 2.4.1层次拓扑结构 (10) 2.4.2 子网设计方案 (10) 2.5网络拓扑图 (12) 2.6划分IP地址与VLAN (12) 三设备的配置 (15) 3.1 交换机的配置 (15) 3.2 路由器的配置 (15) 四心得体会 (17) 参考文献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