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摘要】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沟通渠道不畅,缺少必要的心理关爱与抚慰,青春期教育失位,教育的连续性差,孩子们容易付出成长的代价。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缺失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乡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的农村主要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涌入城市,甚至有的农民工举家融入城市生活,农村人口城镇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城乡双繁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青壮年,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年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留守农村,彼此关照,形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两极发展格局。

据调查,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外出务工者数量相当庞大,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比例已超出一半,有的甚至高达80~90%。我们在欣喜农民工对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它给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世界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1家校联系薄弱、缺乏有效引导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但其父母远远在外,很难知晓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内心世界,即便是学校发现了孩子出现了偏差,也不可能得到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有效配合,教育的真实效果可以想象。就连一次小小的家长会,能够来的多半都是不识字的或是文化程度很低的太爷、太婆们,会议的作用不大。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容易产生很多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孩子,自我意识容易膨胀,容易失去理智,如果过度贪玩、恶搞等不良现象得不到适时控制,幼稚的心灵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和缺失前进的动力。表现为不良爱好增多、注意力分散、无心学习、爱打扮、花钱无节制、偏爱零食、任性、不服约束、承受力脆弱等等。

2缺乏心灵沟通和情感关爱

太大的代沟,阻碍了留守儿童与爷辈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农村,以下两种情况相当普遍:在外发展较好的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很少与子女有面对面的沟通机会,也同样产生情感缺失,大多存在补偿心理,便会在物质和金钱上进行补偿,给他们提供相当富足的物质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在过度的溺爱下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孩子容易在认识上产生误解,学习的好坏对他们没有多大意义,于是缺乏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丧失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动力,更多的是对长辈的依赖。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简直就是一句空话。“知识无用”在他们心底几乎根深蒂固,学校的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的

农村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独特的家庭结构导致其人伦情感缺失,进而导致家庭疏离的种种问题,指出家庭功能弱化、人伦情感缺失正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疏离而出现的各类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家庭疏离 中图分类号:c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25-d3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独特的家庭结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人伦情感 严格定义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三方面主要因素:外出父母数量、父母外出时间、子女年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上述三方面因素的界定标准尚不统一:一是大部分学者针对外出父母数量,认为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其子女就被界定为留守儿童;--是针对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大多数学者认为以半年为界限;三是针对子女年龄的界定,认为应该限定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综合现有文献,笔者采用上述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界定标准,对农村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人伦情感主要是指子女与父母及其他长辈之间与生俱来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体会父母的疼爱与家庭的温暖,在父母长期缺位的生活环境中,其人伦情感明显缺失。 (二)独特的家庭结构分析 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共分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属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五类。调查数据显示:隔代监护最为普遍,所占比例为55.7%,子女大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其次是单亲监护(父母一方在家中照顾子女),所占比例为23.1%,且留在家中的大多为母亲;亲属监护占比例为17.7%,同辈监护与自我监护比较少见。与正常家庭相比较,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无疑是比较特殊的,父母缺位造成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方面。 二、农村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 (一)人伦情感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出现差异 在家庭里,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子女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非常强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文化教养、行为方式、观念态度”都将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也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模仿逐步形成与之类似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态度。而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多数情况下是从身边个体或群体的模仿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完整、系统地将自身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子女,更无法教化子女认同其价值观与行为方式。随着子女的成长,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已经基本形成,但这些贯穿于子女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思想理念却是在人伦情感缺失的状况下产生并形成的,子女通过模仿其他人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必然会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冲突。 个案:(小张,13岁,父母外出打工)我从小学习成绩就好,在班级里担任班长,我很重视这个职务,同学们都巴结我,因为我是老师眼前的红人,像我村的人都巴结村干部小刘哥哥一样。刚入初三时,我外出打工的妈妈怕这个职务影响我学习,就找班主任撤销我班长的职务,因此,我特烦她,就算她是为我成绩着想,可是她都不知道同学现在都很势力,我自从不当班长后再也没有人巴结、奉承我了,真讨厌我妈妈什么都不懂还瞎操心。 从上述个案中明显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人伦情感缺失所形成的价值观与父母不同,行为处事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尽管碍于家长的权威听从了父母的安排,但这种接受是被迫的,孩子“口服心不服”,对父母产生强烈反感。 (二)人伦情感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的失谐与道德情感的变异 良好的人伦情感关系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切接触”,子女感受父母的爱能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摘要】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沟通渠道不畅,缺少必要的心理关爱与抚慰,青春期教育失位,教育的连续性差,孩子们容易付出成长的代价。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缺失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城乡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大量的农村主要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涌入城市,甚至有的农民工举家融入城市生活,农村人口城镇化步伐加快,促进了城乡双繁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青壮年,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年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留守农村,彼此关照,形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两极发展格局。 据调查,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外出务工者数量相当庞大,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比例已超出一半,有的甚至高达80~90%。我们在欣喜农民工对发展中国城乡经济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得不清楚地看到它给农村中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世界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1家校联系薄弱、缺乏有效引导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但其父母远远在外,很难知晓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内心世界,即便是学校发现了孩子出现了偏差,也不可能得到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有效配合,教育的真实效果可以想象。就连一次小小的家长会,能够来的多半都是不识字的或是文化程度很低的太爷、太婆们,会议的作用不大。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容易产生很多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孩子,自我意识容易膨胀,容易失去理智,如果过度贪玩、恶搞等不良现象得不到适时控制,幼稚的心灵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和缺失前进的动力。表现为不良爱好增多、注意力分散、无心学习、爱打扮、花钱无节制、偏爱零食、任性、不服约束、承受力脆弱等等。 2缺乏心灵沟通和情感关爱 太大的代沟,阻碍了留守儿童与爷辈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农村,以下两种情况相当普遍:在外发展较好的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很少与子女有面对面的沟通机会,也同样产生情感缺失,大多存在补偿心理,便会在物质和金钱上进行补偿,给他们提供相当富足的物质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在过度的溺爱下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孩子容易在认识上产生误解,学习的好坏对他们没有多大意义,于是缺乏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丧失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动力,更多的是对长辈的依赖。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简直就是一句空话。“知识无用”在他们心底几乎根深蒂固,学校的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的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姓名:田雪强 单位:韶山市银田镇中心小学 时间:二零一二年九月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摘要:现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现出学习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情感教育是建立新型的、融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在教育中融入关爱和尊重,好好呵护留守儿童,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闲散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 (二)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在学校不

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儿童”。 (三)家长对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四)创新思维不强。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很少接触网络等新鲜事物,并且容易受爷爷奶奶陈旧思想的影响,对新事物了解比较少。从而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的创新思维不够活跃。 (五)情感倾诉渠道少。在走访中,我发现孩子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特别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已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有的父母在外,不在孩子身旁,有的父母虽然在身旁但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又因忙碌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情感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论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一)情感教育能提高老师的威信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知识渊博的优

2017年桂果镇留守儿童风险评估通知

1 织金县 乡(镇、街道) 村(居)留守儿童风险等级评估表 评估对象: 评估日期: 评估项目 评估内容 评分标准(每年3月和9月各进行一次评估) 得分 风险等级 儿童自身情 况 健康状况(10分) 身体健康计10分;一般残疾或疾病计5分;重残(一、二级)或重病(22种重大疾病)计0分。 风险 级 心理及行为(20 分) 未入学留守儿童:精神面貌好、性格开朗、活泼、能主动与其他人互动交流的留守儿童,计20分;性格中性、精神面貌一般、心理正常的留守儿童,计 10分;性格内向、精神面貌差、孤僻、自闭的留守儿童,计0分。 入学留守儿童:精神面貌好、性格开朗活泼、心态积极乐观、能正常与其他人互动交流、学龄阶段按时入学、遵守学校纪律的,计20分;性格中性、不属于开朗型但也不孤僻、与同学间的交流交往正常、心态正常,计10分; 有暴力倾向、自残倾向、性格孤僻、心态负面,情绪长期低迷,悲观的,计0分。发生过以下1-2项行为,减5分;2项以上减10分:1.逃学;2.沉迷网吧玩耍;3.偷盗;4.打架斗殴5.外出流浪;6.经村(居委会)、学校、公安机关等单位认为属于不良的行为。 家庭生活生活水平 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情况(10分) 家庭收入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060元/年)2倍以上计10分,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在1倍之下计5分,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0分。 监护状况 留守儿童综合监护情况(30分)(无人监护计0分) 监护人类别 (10分) 主要监护人为年龄60岁以下祖辈监护计10分,60岁以上的计5分。主要监护人为成年兄姐监护计10分。主要监护人为其他亲属、朋友监护5分。 监护人身心状况 (10分) 监护人身体和心理健康计10分。监护人劳动力一般、心理正常计5分。监护人重度残疾、心理异常、无劳动力(含患精神病)或患重大疾病计0分。 监护人家庭共同生活成员(10分) 已婚夫妻或同居二人监护且自身抚养16岁以下子女1人的计10分,抚养2人以上的计5分。2名以上成年兄姐共 同监护计10分,一人监护计5分。 留守儿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情况(30分) 父母支付抚养费 (10分) 每月按时支付抚养费计10分,半年支付一次抚养费计5分,未支付抚养费计0分。 留守儿童父母与留守儿童联系次 数(10分) 留守儿童父母与留守儿童每月联系2次以上计10分,每月联系1-2次计5分,未联系计0分。 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看望留守儿童 次数(10分) 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2次关心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计10分;每年1次的计5分;1次都没有的计0分。 说明:综合评价得分50分以下(包括50分)为风险一级(四心关爱-特别关爱),进入重点帮扶名单,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帮扶和关爱救助;得分50—70分(包括70分)为风险二级(三心关爱-重点关爱),进入家庭回访重点名单,强化心理和安全教育,进行有效关爱帮扶救助;得分70—90分(包括90分)为风险三级(二心关爱-一般关爱),进入家庭回访一般对象名单,予以适当心理和安全教育;得分90分以上(不包括90分)为风险四级(一心关爱-常规关爱),列入基本安全留守儿童名单,每月进行例行回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重大疾病:1.儿童两病(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2.终末期肾病3.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4.重症精神病5.耐多药肺结核6.艾滋病机会性感染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8.血友病A 9.地中海贫血10.儿童尿道下裂11.老年性白内障12.肺癌13食道癌14.胃癌15.结肠癌16.直肠癌17.急性心机梗塞18.脑梗死19.I 型糖尿病20.甲亢21.唇腭裂22.儿童苯丙酮尿症。 总体得分: 评估人(两人)签字: 帮扶责任人签字: 村(居)委会负责人签字: 联系村(居)领导签字: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内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一方面,农民工的进城支援了城市建筑工作,另一方面,在农民工付出劳力的同时,为自身家庭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全社会的生活水平飞速发展,农村耕地有限,收入偏低的实际环境下,为提高收入,让子女们生活得更好,许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他们的初衷无可厚非,但随之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父母到外地打工,迫于经济状况、城乡差别,子女们却不能带在身边到市内就读,他们继续留在家乡,由母亲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看。一个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双亲的关爱,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便逐一浮出水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弥补或尽可能减少社会大环境给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最近,我们对五所小学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班内留守儿童人数大多在一半左右,所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监护职责浅层化,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3.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离异)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父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姓名朱锦 学号1021043113 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第二部分,报告调研观察到的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表现;第三部分,论证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第四部分,提出课题组对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组建议。此报告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详细地阐述了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告诉我们应该 关心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 的关爱。 关键词:农民工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经济现状 第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状况,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或者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派生出来的一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让子女留守?为什么当留守儿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别无良策?根本原因是他们本身面临种种生存的压力。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必先关注农民工问题。 (一)农民工的概念

我国政府是这样定义的:“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时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二)农民工的出现 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过剩性是一个前提性的因素。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仅存18亿多亩,按农村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进行推算,仅需1.5亿劳动力,而现在农村约有劳动力4.98亿,剩余农村劳动力近3.5亿。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其中进入城镇在二、三产业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就意味着在近期内还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 (三)农民工的生存困境 分析农民工的经济、社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认为:农民工是不得不与其子女分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1、农民工经济现状 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外国资本是朝着“廉价劳动力”而来投资的,外资追求利润,尽可能地压低工资水平,加之中国劳动力过剩量大,就业竞争起到了压低工资水平的作用。而私营的中资企业、乡镇企业,则采用“低工资”模式操作。这样,各类企业农民工工资普遍较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妹”的工资水平,20余年后其女儿到同地同类企业打工,工资还是差不多。 农民工的低收入状况,决定了一部分农民工无经济能力把未成年子女带到身边,而是留置在家乡,以降低养育子女的成本。因为带到城镇,必定会增加租房费用、生活费用与教育费用,至少这三项费用是超过半数的农民工经济上难以负担的。 2、农民工社会现状

关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感状态的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感状态的调查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感状态的调查报告 财经学院杨益慧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指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较多地表现出的非良性的情感、道德、行为、心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因为涉及到数以千万人口,因而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留守儿童、情感、道德、学习、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 孝感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组织情况 本次调查从2012年6月份开始。为了使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调查选点分别定在孝感、孝昌、汉川、应城、大悟、安陆、云梦7个县(市)。 在调查中,我分别对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留守儿童等三部分人进行了网上访谈。从4个不同的方面调查了我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需求及其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了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及其各地对留守儿童问题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在7个县(市)中,我运用分层抽样的形式,在每个县(市)中抽取一所中心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真实有效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行为情况,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网上匿名问答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道德行为方面,学习行为方面,社会交往行为方面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网上发放问卷2006份,回收有效问卷1996份,现将网上问卷中反馈的情况作如下的分析: 二、我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描述与问题分析 1、情感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情感孤寂问题。对于尚处在中小学生阶段的留守儿童,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父母的亲情感染以及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以遵义市正安县正江村为例 旧城镇关坝学校郑丽娜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加入了进城务工大军,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凸显,亲情的长期缺失会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以遵义市正安县正江村为个案:通过文献检索、调查访谈等方法对不同年纪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情感状况、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情感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和分类 所谓留守儿童,即父母单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我国《民法》明文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父亲或者母亲甚至双双外出,导致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发生了变化。由于监护人的不同,又可以把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留守儿童、亲友监护留守儿童、自我监护留守儿童[1]。 二、情感缺失的内涵及表现 (一)情感缺失的内涵 所谓情感,是指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感缺失是对教育领域中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多种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后提炼出的概念,其含义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的知觉、理解、表达过程中,在经验和技能上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情感世界苍白、内心荒漠化、缺乏同情心、无法理解周围的人等。 (二)情感缺失的表现 在调查中,很多孩子表现出性格孤僻、不爱说话、腼腆、羞怯而且对身边的事表示不关心,具体表现还有情感淡漠、情感低落、情感高涨、情感倒错、易激惹等。并且在问卷中问到面临别人发生灾祸时自己是什么心情,他们63%

留守儿童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国外研究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国外研究现状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Yeoh 认为,“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在移民过程中错过了迁徙机会、未能被一起带走甚至被遗弃在家乡并由亲戚或熟人照顾的儿童; 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 从研究地域上看,国外留守儿童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东欧地区。研究主要涉及这些国家或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等方面。Bryant 认为菲律宾有 300 - 600万儿童因为父母在海外工作而留守; 印尼约 100万,泰国约 50 万。Nobles 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墨西哥家庭生活调查”数据,结果发现超过 1/3 的墨西哥孩子在儿童期经历了不同类型的家庭分离,其中父亲移民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和父母离婚导致的儿童与单身母亲生活的时间一样长;根据2005 年的摩尔多瓦人口健康调查表明: 1/5 的留守儿童在 5 岁以下。另摩尔多瓦教育部报告指出: 65%的相关机构收留着7-12 岁的孤儿或弃儿,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7]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Booth 对非洲某贫困且父母外出打工率高的农村地区 123 名学前儿童的跟踪研究表明,父亲外出后,母亲承担了对儿童的养育责任,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且母亲权威性不及父亲等原因,这些儿童在认知技能的准备上明显差于父亲在家的儿童,尤其在画图和词汇能力上的差距更大。相反母亲外出后,由父亲养育的儿童在入学准备上则与相应的同伴无显着差异。

留守儿童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情感缺失 "上学期,我每天都会想妈妈,晚上经常一个人躲在被子里哭。"重庆市酉阳县距市区近6个小时车程,9岁的殷凤玲在该县的毛坝乡中心小学上四年级。殷凤玲有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在她还没有满月的时候,妈妈就带着哥哥姐姐离开了家。 在广大的农村,殷凤玲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千千万万个留守儿童跟殷凤玲一样,故事里有血也有泪。 罗婷婷是重庆市丰都青年希望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父母出门打工时,她还不会说话。由于奶奶不喜欢她,她便东家串、西家串,想妈妈的时候她就使劲儿咬自己的胳膊,现在胳膊上还能看到一个个的血印。因为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罗婷婷经常心里很烦,"烦了就打骂同学,班上的23个男同学都被我打骂过。"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人,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仅殷凤玲所在的毛坝乡中心小学就有78.4%是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双方均不在的"双留"儿童达到了40.6%。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罪犯近八成曾经为留守儿童。 很显然,在当前人口流动的大背景下,出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看,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跟父母分离的情况。如此的社会问题一下子都集中到了教育:学生少了,学校就得合并;上学路途远了,就得有吃饭问题、住宿问题和乘校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学校所能承担的责任和工作范围,但如果政府支持学校再努努力,似乎还能解决。然而,孩子们从小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形成的情感缺失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地靠加大投入就能见效的了。对于这些孩子的教育,老师们不仅仅是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弥补爱的缺失,以教师的爱来给予他们幼小心灵中的父爱和母爱,以学校教育来代替家庭教育所应有的细腻和温馨,以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来代替他们所应享有的父子(母子)关系、兄妹关系。 这样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体验--活动体验、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应该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应该更侧重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坚韧的毅力、坚强的品格、坚韧不拔的信念......这,看似对教育提出了新标准,对校长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其实,更是教育早就蕴含其中的应有之意,教育决不能缺少了这些,缺少了这些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让我们勇敢地迎接这些挑战吧!(完)

留守儿童风险评估总结

留守儿童风险评估总结 新光小学——李德远现在,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生的教育不再只着眼于书本知识的传递,而是转向了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技能的训练。5月中旬,对我班7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等方面作了全面调查,以便于学校更有针对性、有实效地开展留守儿童管理方面的教育研究。下面是我的风险评估总结: 一、家访得知: 1、生活状况方面: 监护人多数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有一个是大伯、大妈的。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很多连书都没有读过,有少部分是读过一二年级,而且大部分监护人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有的甚至是70岁以上。由此可见,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年龄制约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监护人的主要责任大多为照顾日常生活,不能督促辅导学习、不能进行思想教育。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还算可以,对他们给予能有的关爱,只不过,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来引导留守儿童的人生。 留守儿童回家后都很听监护人的话,能帮助监护人做家务活,但对我们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来说,自理能力还很差,自立能力将是一大缺失,易形成懒惰的毛病。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能是种点农作物。 2、心理状况方面: 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有的还很任性。有的留守儿童还不时给父母打打电话,有的从来没有给父母通过电话,有的父母也从来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所以很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3、学习状况: 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大多数人认为是无人辅导作业、或是数学不懂,或是语文的字不会写。 二、在校老师的观察: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大伯大妈监护,甚至还有同辈监护,自我监护等,由于长期同父母之间欠缺亲情,缺乏家庭良好的教育与管理,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令人担扰的各种问题。 1.家庭教育缺少合力 祖辈缺少文化、教育不当,老年人唠唠叨叨,有的又过于溺爱,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弱,一人独处,难以管住自己。缺少家庭长期的正确教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 二是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监护人的劝告和老师的教诲视而不闻,无所谓。 三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发怒,攻击性强,以伤害他人来寻求心理上的发泄等。 2.行为修养存在严重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能照料孩子,为弥补自己的愧疚,就想法给孩子以经济补偿,导致部分孩子好逸恶劳,行为习惯差,喜欢说谎,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脑游戏,并且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影响性,具体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他人、缺乏良好的情感。 二是自我管束不严,沾染恶习,一些留守儿童在校上学一周只盼快到“愉快”的周末,他们没有人很好地管理,在家贪玩。 三是自我管理不善、不能自理生活。由于很多留守儿童跟随年事已高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打工父母不放心将钱交由代理监护人保管,害怕他们弄错、弄掉。于是有个别的留守儿童有了经济支配权,他们就干脆来个“有钱不用,过期作废”,大手大脚地花钱,周末、节假日到街上“潇洒走一回”,来个“快乐星期天”。这样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形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我校学生在性保护上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方法,需要教师进一步在自我保护上加强教育。 3.学业成绩每况愈下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回到家里无人指导作业,导致成绩不好,对学习丧失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做作业,老师拿他没办法,这样的学生几乎每班都有,可别看都只有少数几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与人文关怀

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与人文关怀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照顾,监护人只需求供给留守儿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抚慰,留守儿童遇到心理问题不能即时进行沟通,心理上缺少疏导,这种种缺失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管理失效,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关系着几代人的成长,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如何关怀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问题 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1.4%。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疼爱,亲情缺失,由此产生这种心理状态。另一项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4.1%和其他亲戚生活,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有专家说,由于监护质量不高而造成的畸形成长,可能给留守儿童带来一系列心理、道德、情感等问题,比如不自信、放任自流、情感脆弱等等。有项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80%有心理问题,存在焦虑、抑郁、易怒等不正常心理。留守儿童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他们予以特别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三、留守儿童的情感特征 留守儿童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子女只要给钱,由学校进行教育就行了,事实上,子女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爱的滋润,孩子幼小心灵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自己最亲的人的回答,他们得不到与父母心与心的交流,他们体会到的是人际间的冷漠,承受着不应该承受之重,于是变得性格内心自闭,孤僻乖戾,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反社会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与父母缺少关爱有直接关系。 经过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具有如下特征: ①缺少爱心;②不懂节约;③不受约束;④性格偏激;⑤没有自信;⑥行为乖僻。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对事情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事情的好坏缺少基本的判断能力,良好的习惯尚未养成,没有父母的约束,或者学校监管不力,便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征,自由散漫表现为对监护人的要求无动于衷,根本不当一回事,对老师的要求充耳不闻,学习不认真,调皮捣蛋的事基本上都他们做的,如果处理严一点,甚至出现离家出走的现象,这种“无管束”状况给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带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乐平浯口小学李安安我在农村学校执教已有四个年头了,特别让我关注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成千上万的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他们的子女这个时候正好处于小学或初中阶段,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多为进城务工),而其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正是因为这样,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 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居上等和中上等的低于非留守儿 童?5.6%;再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务工以前相比,上等和中上等的人数下降 了?11.9%。由此可见,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明显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 (2)家庭教育? 由于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对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亲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比普通儿童更易不守规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特别是母亲,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被大大削弱。?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浅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浅析 摘要: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可行性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从家校合作的角度出发,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探究。 一、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产生,是人类社会的最初教育形态。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思想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古人家庭教育的经典。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职能逐渐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工业社会,逐渐呈现出核心家庭化的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出现了“家庭教育与抚养经验的真空”。学校教育的家庭化成为了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不成熟的体现。学校教育具有专业、系统等特点,但对个人的发展而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所以,好的教育必然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彼此支持、互补,而非单一职能的异化。至于如何实现,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家校合作使得学校教育从学校走

向家庭、走向社区,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互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间的不足,更好地协调和发展了学校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彼此的理解,密切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将成为一种必然,使得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互利共赢。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缺失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这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由于家庭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本应享受家人团聚之乐时过早地担负起学习和生活的双重重任。留守儿童因家庭缺失,在学习上缺少家长的辅导。更多的情况是,由于分担了过多的照顾自己及家庭的重担,留守儿童较之其他学生少了更多用于学习的时间。因此,学业负担会比同龄人重。青少年是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留守儿童却缺失了家庭所给予的关爱,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无力保障自己的权利。在这些孩子中,经常会有合法权利被侵犯的时候,而由于年龄小,这类孩子往往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在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缺失接踵而至。内心的孤独感、不认同感都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及时、妥善进行疏导处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更是影响颇多。留守儿童因其双亲一方或

留守儿童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留守儿童安全隐患排查整改 工 作 制 度 大河乡教育管理中心 2016年8月

留守儿童安全隐患排查整改 工作制度 一、安全隐患排查责任制度 1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方针,实行“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学校留守儿童安全管理。 2 、成立学校安全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留守儿童安全工作。每学期保证三次以上研究留守儿童安全工作。 3 、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责任网络。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是各部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是本班留守儿童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节课的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是任该节课的任课教师。 4 、每周工作中,行政值周领导是该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值周教师是该周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5 、每一责任人,对本人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二、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制度 1 、学校要将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每学期组织全校性安全教育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能力。 2 、教务处具体落实学校安全教育计划,组织相应活动。要制订

留守儿童学生“一日安全常规”,对留守儿童每天上学、放学,在校期间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安全要求。要经常性总结安全工作经验与问题,及时在学生集会上进行教育。 3 、各班每周要利用班会课进行一次集中教育,各班主任每天要检查全班学生的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班级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有生理疾病、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告知每一位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把学生偶发事项、缺席情况及时告知班主任。 三、留守儿童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1 、学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要对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活动安全工作要作经常检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学校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检查的内容,每季度,对留守儿童工作,五个查(摸清家长和委托监护人详细信息、核对风险等级评估等级、排查安全隐患、了解监护人履职情况及监护能力、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四进(教育政策进家庭、安全教育进家庭、身心辅导进家庭、资助方案进家庭)。五必访(学生早退、旷课必访,学生成绩下降必访、与同学发生矛盾必访、学生情绪不佳必访、学生行为异常必访)等工作进行检查总结。领导小组对检查出的情况要及时反馈给分管教师,对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如因整改不及时或整改措施不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责任由分管教师自负。如因检查不及时或检查力度不够造成损失,责任由安全领导小组负责。安全领导小组组长负责上报每月安全自查情况及解决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管。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亲戚成为教育儿童的主体。由于祖父母年纪已大,他们本身有可能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较大的精力;代理家长处于情面不便管孩子。这就造成了教育主体的弱化。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益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又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而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的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主体交由父母在家的正常儿童比有了弱化,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精力、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缺陷。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本来应由父母担负的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交给了祖辈、兄弟姐妹、甚至邻居,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家庭是人生来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总是缺少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别样的风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