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4语法知识(知识清单部编版)

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

【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1.名词(七上P13)

名词

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刘湛秋《雨的四季》)

2.动词(七上P49)

动词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例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

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例如: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3.形容词(七上P80)

形容词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上句中,加点的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都是形容词。“凌乱”表示状态,再如“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强壮”表示性质,再如“好”“坏”“美”“丑”“纯粹”“高尚”“清脆”。还有些形容词表示颜色,如“黑”“白”“橙”“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有些表示形状,如“大”“小”“宽”“窄”“笔直”“弯曲”。

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4.数词和量词(七上P97)

数词和量词

数词,我们都很熟悉:“一”“七千”“六万九千”,表示确数;“十来(个)”“二十几(只)”“七八(辆)”,表示概数;“第一”“老三”“初五”,表示序数。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个”“台”“条”“只”等,表示事物的单位;“米”“千米”“克”“千克”等,表示度量衡单位;“次”“回”“趟”“遍”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在汉语中,数词与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1)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2)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3)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5.代词(七上P120)

代词

下边两个句子分别出自《天上的街市》和《皇帝的新装》,注意其中加点的词: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这些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其他的如“你”“他”“她”“我们”“你们”“她们”“咱们”“自己”等,还有代指事物的“它”“它们”等。

“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其他的还有“这”“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各”“每”等。

“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谁”“什么”“怎么样”“哪”“哪儿”“哪里”等。

二、虚词

6.副词(七下P8)

副词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好像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了累累的果实?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加点的三个副词的使用。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等。

读一读下边《邓稼先》中的句子,看看其中的副词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1)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2)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7.介词(七下P21)

介词

把书(送去)向我(点头)往那边(走)

沿河边(跑步)从昨天(开始)比前几天(热)

上面的短语你可能经常在说在用,你能说出它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吗?

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8.连词(七下P36)

连词

(1)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都德《最后一课》)(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3)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时原子弹制造工作。(杨振宁《邓稼先》)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用来来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9.叹词和拟声词(七下P68)

叹词和拟声词

“唉”“哎”“嗨”“喂”“嗯”“哎呀”“哎哟”,这些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达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例如:

(1)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乘凉。(表示感叹)

(2)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表示感叹)(3)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表示感叹)

(4)喂,你听见了没有?(表示呼唤)

(5)“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表示应答)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都德《最后一课》)

(3)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李森祥《台阶》)

10.助词(一)(七下P86)

助词(一)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例如:

(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朱自清《春》)

(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杨绛《老王》)

(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杨绛《老王》)“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牧童”“极其郑重”“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例如: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11.助词(二)(七下P91)

助词(二)

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

(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

(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例如:

(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老王》)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

(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

【二、短语结构】

★短语,也叫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造句单位。

★特点

1、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

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

2、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

3、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短语的基本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

一、并列短语(P108)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有的直接组合,有的则靠连词组合在一起。

例如:报纸杂志雄伟壮丽改革开放油盐酱醋

你与他土地和杂草热烈而粗矿表扬与鼓励

◆结构

1.结构:名+名报纸杂志今天明天

2.结构:动+动调查研究讨论并通过

3.结构:形+形雄伟壮丽庄严肃穆

4.结构: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

5.结构: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半斤八两

◆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1.姐姐和我(名词+代词)

2.勤劳、勇敢、善良(形+形+形)

◆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但有些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1.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2.大小顺序:省、市、县

3.年龄顺序:老、中、青

4.逻辑顺序:集成和发展

5.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

二、偏正短语(P116)

我们学了结构助词“的”和“地”,由它们把词连接起来组成的短语就属于偏正短语。你能从下边的例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结构

1.结构:定+中(名、代)

祖国大地一个顾客可爱的人我的老师江南水乡两只老鼠

2.结构:状+中(动、形)

整齐排列清晰记得顽强生活详细叙述尽情欣赏详细记录

出神望着仔细观察顽强战斗熟练操作飞快奔跑激动欢呼

勤奋学习默默沉思轻轻抚摸坚毅地说绝望尖叫整齐排列

★结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风景优美 内容丰富 思想进步

感情激动 掌声热

烈 辩论激烈

态度坚决 气候恶劣 体会深刻 彩旗飘舞 乌云密

布 星光闪耀

地势险要 关系密切 工程艰巨 歌声飞扬 阳光灿

烂 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

今天星期五 后天中秋节 一月一日元旦

★结构:动词+宾语(名词、代词)

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

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发展生产喜爱东西爱好运动战胜困难

发现问题发布新闻发明成果开展活动开发资源发射火箭

发出声响发出警告开辟土地改进技术改进方法改进工作

改进工艺改造环境改造自然改造思想交换看法交换作品

交换意见交流经验交流人才交流商品坚定立场坚定信念

坚定信心坚定思想改变模样传递信息传播花粉采取措施

营救遇险群众抢救危重病人挽救失足青年

看<清楚> 去<一趟> 拿<起来> 打量<一番> 吓<跑> 盛<满> ★形补短语:形+补

好<极了> 热<死了> 强得<多> 暗得<很> 冻得<麻木>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跑得快、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总结

★如何判断短语类型

1.看关系

并列——并列、平等

偏正——前者修饰(限制后者)

主谓——陈述与被陈述

动宾——支配与被支配

补充——后者对前者起补充说明作用

2.看结构、辩词性

并列:名+名、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偏正:定语+名(代)、状语+动(形)如:聪明的她、十分清楚主谓:名(代)+形(动)如:天气晴朗、铁树开花动宾:动+名(代)如:热爱生命、打篮球补充:动+补、形+补如:打扫干净、清楚得很

3.看结构短语(中间可加什么词)

并列短语——“和”如:老师和同学

偏正短语——“的”、“地”如:我的童年、飞快地跑主谓短语——“是不是”如:会议是不是结束

动宾短语——“了”如:结束了会议

补充短语——“得”如:跑得飞快

【三、句子成分和句子主干】

一、句子成分

一、主语——是一句话陈述的对象,表示谁或什么。可以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的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如:

(1)今. 天. 晚. 上. ‖ 特别 冷。 主语(偏正短语) 谓语

(2)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

‖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语法小课堂

句子的成分

句子由不同的成分构成。句子的成分和短语的成分是一致的,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看下面的例子:

(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 ‖ [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

“‖”前边是主语部分,后边是谓语部分。

☆“老人”是句子的被陈述对象,是主语中心语,用“ ”标示; ☆“喝”用来陈述主语的情况,是谓语中心语,用“ ”标示; ☆“泉水是动词“喝”支配的对象,是宾语中心语,用“ ”标示;

☆“住在山中的”“一位”修饰“老人”,“从森林中打来的”修饰“泉水”,都是定语,用“( )”标

示;

☆“微笑着”修饰动词“喝”,是状语,用“[ ]”标示;

☆ 如果在动词后边还有补充说明的成分,则是补语,用“< >”标示。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谓词性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含主谓短语),以动作、性状或事情作陈述的对象。如:(1)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主语(动词)谓语

(2)公正廉洁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

二、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1)他‖[只]答应了

...<一声>。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

(2)南海一中‖留下

..<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

(3)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1)太阳‖热烘烘

...的。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

(2)人参这种植物,‖娇嫩

..<极了>。

主语谓语(形容词+补语)

(3)说话‖[要]简洁

..<些>。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1)这件事‖大家

...。

..都赞成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2)任何困难‖她都能克服

.....。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3)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

主语谓语(主谓短语)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1)鲁迅‖浙江绍兴人

.....。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

(2)明天‖教师节

...。

主语谓语(名词)

(3)她‖大眼睛,红脸蛋

.......。

主语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

三、动语、宾语

动语和宾语是共存的两个成分,没有宾语,就无所谓动语,动语又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在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宾语位居动语后头,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如:“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其中,“完成了”是动语,在前,“全年的生产任务”是宾语,在后。

1、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例如:

他终于露出

..了笑容。(中补短语作动语)

你们要学好用好

....祖国的语言文字。(联合短语作动语)

山坡上下来

..两个人。(动词作动语)

他昨天哭湿

..了一个枕头。(中补短语作动语)

2、宾语

(1)名词性宾语。例如:

这间客厅有二十平方米。(数量短语)

海棠已经有红的了,梨还是青的。(“的”字短语)

院子里种着黄瓜、豆角、辣椒、茄子和西红柿。(联合短语)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四、定语——是名词、代词前边的修饰语,对名词起修饰、限制作用。

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一般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一般能回答“哪一类或

哪一种的、多少、何时何地”等问题。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1)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

(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2)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领属+数量+各种短语+形容词+名词

例句:(国家队里)的(一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五、状语——状语是谓语(动词、形容词)前边的修饰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

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

..]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

...]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

..],天很闷,风很小。(时间)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

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

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

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

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

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

★多层状语的一般次序:何时+何地+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

例句:[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六、补语——是谓语后边的连带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它可以回答“怎么

样”“多久”“在什么地方”等问题。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

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七、补充说明

(一)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根据同它配对的成分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1、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要始终十分重视智力的开发

..。

放纵的结果是孩子的堕落下去

....。

2、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例如:

他已经来.了。

刚粉刷装修

..过。

他很有.道理。

3、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例如:

自命不凡

....得厉害。

惊慌失措

....得像个孩子。

吊.死在一棵树上。

(二)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根据其作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插入语: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1)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2)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3)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4)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春天,你在哪里?

3、感叹语:用叹词来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总结:一般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排列为:

定语(修饰主语)主语 + [状语] 谓语 <补语> + 定语(修饰宾语)宾语

例如:(全体)同学[都]做<完>(语法)作业<了>。

定主状谓补定宾补

二、句子主干

语法小课堂

需要注意的是,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意思甚至跟原句相去甚远。

【四、单句和复句】

一、单句和复句(九上P8)

由词或短语构成,有特定语调,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称之为单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按照某种逻辑联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复句。

根据分句间的关系,可以将复句分为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等类型。

二、复句类型表★★

复句名称特点及解说常用关联词例句

A、

并列复句分句说明或描写几件

事情、说明相关的几

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

几个方面,分句之间

没有主次之分,某些

部分的排列次序可以

颠倒。

又……,又……

……同时……

一边……,一边……

也一面又一边

……另一方面……

一方面……,(另)一方面……

不是……,而是……

并且另外还

既……,又(也)……

是……,不是……

有时……,有时……

有的……,有的……

①他学习又努力,劳动又积

极。

②他喜欢唱歌,也喜欢画画。

③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

靠做来证明。

④这里有密密的松林和参天

的白杨,还有静静的溪流。

B、

承接复句分句间一个接一个地

说出连续的动作或事

件,分句之间的关系

是时间、动作的承接,

排列顺序不可以颠

倒。

首先……接着……

于是然后便后来于是

终于就才随后跟着接

①他们俩手拉着手,趟过小

河,翻过山岭,直奔草房。

②他放下书包,然后拿着镰

刀去帮妈妈割草。

③进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

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C、

递进复句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

思比前一个分句更进

一层。

何况还尚且更竟然

并且(而且、尚且、甚至)

不但(不仅、不光、不只)…,而且

(并且)…

不但……,还(也、又、更)……

不但……,就是……也……

①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

世界,我们还将建设一个新

世界。

②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店

铺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

化。

复句名称特点及解说常用关联词例句

不但……,连……也……

不但(不)……,反而(反倒)……不但(没有)……,竟然……

尤其……

况且……特别③她带病坚持到校学习,并且比其他的同学学得要认真得多。

D、

选择复句表示两种或两

种以上可能的

情况有所取舍

(取舍选择句)

或只提出几种

可能的情况(无

取舍选择句)。

或者(或)……或者(或)……

不是……就是……

……还是……

要么……要么……

是……还是……

也许……也许……

①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

么我们把困难搬掉。

②是墨守成规,还是有所创

新。

与其……不如……

宁可……也……

宁可……也(不)……

与其……毋宁……

她宁可少睡觉,也要把当天

的事做完。

E、

转折复句前一个分句说

一个意思,后一

个分句则转到

与前一个分句

相对、相反或部

分相反的意思

上去,没有顺着

前一个分句的

意思说。分为让

步转折和一般

转折两种方式。

虽然(虽)……但是(但、可是、还

是、也,却)……

尽管(固然)……但是(可是、然而、

不过、只是、还是)……

……不过(只是)……

①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

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

土了。

②这声音虽然很低,却很耳

熟。

偏句一般不用关联词,只有正句在

表示转折的时候,用关联词“然而、

但是、就是、课时、却、而、只是、

倒、可是”等。

尽管他身体不好,可是还是

坚持学习。

F、

因果复句一个说明原因,

另一个分句说

明由此产生的

结果(说明因果

关系),或前一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

而)……

所以因此因而由于以致

由于他知道了事实的真相,

所以公安局找他了解情况。

推既然(既)……就(便、那么)……①既然懂得了时间的宝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4语法知识(知识清单部编版)

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 【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1.名词(七上P13) 名词 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刘湛秋《雨的四季》) 2.动词(七上P49) 动词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例如: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近三年典型中考真题梳理附答案详解20页汇总)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近三年典型中考真题梳理 附答案详解20页汇总) 1 语法知识(甘肃省7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觅食人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B.在画线句①中,加点词“殷商”“祭祖”“热闹’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C.根据文意,文中提到的“春节”“元且”和“年”的日期是同一天。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全面复习(词类、短语、句子)

初中语法知识(1)——词类、短语、句子 一、词类划分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时间、方位,在句子中常作主语、宾语,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可以作状语:例如:[今天]咱们开个会。[屋里]他们几个正在开会呢。能被数量词、不被副词修饰,指人的名词+们表示复数,不能重叠(重叠后成为量词性质。如:人人、家家、年年、天天、队队,表示“每一”的意思。) 2、动词:在句子中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助(能愿)动词在句子中一般做状语、趋向动词可做补语。他[能]来吗。你现在[应该]做作业。 3、形容词:大部分都能作定语,也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有的可作状语、补语,不能带宾语。多数可受程度副词“很、太、非常”等的修饰,并且都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激烈)的战争开始了。你坐下来,[慢慢]说。这花〈美丽〉。他走得〈慢〉。 4、数词、量词:数词经常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定语或补语。(万里)长城去。〈一趟〉医院。 5、副词: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都能作状语、补语。 6、代词:代词和它所代替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大致相当,就是说所代的词语能做什么句子成分,那个代词就能作什么成分。 7、象声词:模拟声音,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主要作状语。 8、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词或独立成句。

所、时间、条件等。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做补语、定语。例如:在阅览室看书对人民负责同他说话按客观规律办事比过去更好他[在家]休息 [沿着山路]往前走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大家反复研究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2、连词: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不能成为句子成分。 3、助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4、语气词:普通话中最基本的有六个:的、了、呢、吧、吗、啊。 二、短语:是介于句子和词之间、由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的语法单位。 短语的结构分类 (一)基本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和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台关系,各组成部分一般要求词性相同。 名+名:人和马理想和现实北京、上海、天津科学技术 动+动:踢打解释说明分析研究又唱又跳勇敢顽强讨论并通过升学或者就业 形+形:生动活泼平凡而伟大又快又好 2、偏正短语(定中、状中):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有“A的B”和“A地B”两种结构。 定+中:(荷塘)月色(自由的)人民(文章的)修改(我的)故乡(我的)老师(一个)顾客(遥远的)地方(流动)状态(清晰的)字迹 中+状:[极其]关心 [紧紧地]搂着 [十分]困难 [慢慢儿地]走[激动地]说 [十分]热闹 [独立]思考[好]看[都]可以 [不]怎么样 3、主谓短语:短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结构比较松散,通常可以有停顿或者可以插入一个成分,这种个性往往被当做判定主谓结构的标准。即: 主语+(,呀、呢等副词时间词处所词介词短语……)+谓语 名+动:老李开车菊花盛开粮食丰收局势稳定工作完成 名+形:头脑清醒身材高大 名+名:今天星期四明天元旦 名+:产品样式多他心地善良

初中语文中考语法知识点(练习+答案)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练习+答案) 考点一词性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 人称名词:娃娃、姑娘、青年、农夫具象名词:水藻、铃铛、河流、蜜蜂 抽象名词:精神、传统、文化、亲情时间名词:春天、昨天、过去、早晨 处所名词:山西、上海、太原方位名词:上、下、南、里头、之下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 表动作行为的动词:坐、走、跑、跳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爱、恨、喜欢、 表发展变化的动词:增加、减少发生、出现能愿动词:能、会、肯、敢、应该、 趋向动词:上来、起来、进、出、判断动词:是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的词 形状:宽、窄、高大、弯曲、笔直性质:美、丑、高尚、纯粹、强壮、 状态:软、硬、光滑、忙碌、悠闲、颜色:橙、蓝、白、碧绿、紫红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确数:九、三千二百、三分之二概数:几、许多、十来(个)十几(只)、三两(天)序数:第一、初五、老三 量词表示单位的词。 事物单位:个、台、条、只动作行为单位:次、回、趟、遍 度量衡单位:米、千克、毫升 代词起替代或指示作用的词。 人称代词:我、他们、咱们、自己疑问代词:怎样、谁、哪儿、什么 指示代词:那、这、这里、每、各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 表示程度:很、极、更、最、非常表示范围:都、只、总共、统统 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表示语气:大概、简直、难道、终于 表示频率:总是、经常、偶尔 介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面组成短语,表示时间、方向、地点、方式、原因、目的、对象、比较等的词 表示时间、方向、地点:当、自、向、从、趁着、沿着、往 表示方式:按照、通过、本着、以、凭 表示原因、目的:为了、由于、因为、为 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关于、除了 表示比较:比、和、同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第四单元知识清单

答案:

跟踪训练 一、阅读《最后一次讲演》第1—5段,完成题目。 1.“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句中连用两个“最”字有什么作用?判断恰当的一项是( )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 B.引起听众注意。 C.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词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D.使敌人害怕。 2.“这几天,大家晓得……的事情!”句中的“大家”指的是 ( ) A.昆明爱国人士 B.国民党反动派 C.所有的人,包括敌人 D.西南联大的师生 3.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刻剖析了敌人的虚伪本质。 B.揭示人民必胜和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 C.运用感叹句、反问句,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震撼人心。 D.含蓄地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恶、痛恨之情。 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成题目。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探察物体 C.追求最高理想 D.追问自己的内心 2.下列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路清晰,说理缜密。 B.列举事例时,采用正反事例。 C.举例论证与比喻论证相结合。 D.漫谈式的演说。 3.文中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意在说明( ) A.王阳明敢于继承和践行儒家传统思想。 B.探察自己的同时也要探察外界。 C.中国的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D.中国传统教育弊大于利。 4.“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下列不属于被支配表现的一项是( ) A.强调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B.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D.单纯以“个人的经验”为证。 三、阅读《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完成题目。 1.下列句子对作者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表现了作者的谦虚、顺从。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语法知识专项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 语法知识专项练习题 题组一词性 1. (2019•德州模拟)下列各组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词性相同的一组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B.即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吴广素爱人。 2.(2017•德州模拟)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3.(2017•德州模拟)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①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②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③下。 A.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4.(2017-泰安中考)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是形容词的一项是() A.我从此便整天地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第1页共12页

B.这一回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 D.想不到你瞧上去这样年轻,见识却这么老练! 5.(2019•临沂模拟)下面对画横线的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词连词代词连词动词 B.副词介词代词介词名词 C.名词连词名词介词动词 D.名词介词名词动词名词 6.(2019•临沂模拟)下面对画横线的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 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进行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 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 7.(2019•临沂模拟)下列词语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宝贵光荣骄傲战友 B.制造报答提高寻求 C.角色语文经常兴趣 D.非常偶尔绝对风景 题组二短语结构 8.(2019•四川宜宾中考改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2页共12页

部编版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部编版初三语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初三语文知识点梳理 学习从来无捷径。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语文知识点 修辞方法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中考重点考查的是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四种修辞手法。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部编版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部编版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 7.环境线索:描写环境的变化或者对情节的影响。 二、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1.开头要引起读者兴趣,吸引读者注意。 2.情节要紧凑,避免冗长无聊。 3.人物要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4.环境要形象生动,渲染气氛。 5.语言要简练明了,符合叙事需要。 6.结尾要有总结性的语言,使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改写: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语言有两种类型,口语和书面语。论证方式包括立论和驳论。说明语言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类型。说明文则包括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论据形式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议论文的三要素则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结构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说明顺序则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种。语言运用的三个原则是简明、连贯和得体。文学体裁有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四种。论证方法则有举例、道理、比喻和对比四种。句子的用途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四种。小说的情节分为开头、发展、和结局四部分。引号的用法包括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表特定称谓和表强调或着重指出四种。表达方式则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五种。破折号的用法包括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和表意思递进五种。逻辑顺序则有总←→分、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概括←→具体、部分←→整体和主要←→次要六种。省略号的用法包括表内容省略、表语言断续、表因抢白话未说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维跳跃和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包括象征、对比、衬托、照应、直接描写和抑扬六种。短语类型有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和介宾短语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则有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和假设七种。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和反问八种。 第二部分:记叙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对于语文的学习,首先要掌握的是课本知识点,比如课文内容、字词、作者、文章中心思想等等。下面小编带来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第14课《故乡》鲁迅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写作背景 《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日渐没落的旧中国的农村,作者回乡处理家务并告别了自己的故土与心中唯一眷恋和牵挂的儿时玩伴闰土。此一别不知今生还能否再见,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已没有什么好心绪。而当见到记忆中的小英雄褪去了光环,变做一个木偶人,好生意的豆腐西施沦落为尖酸刻薄、小偷小摸的圆规,更是引发

作者无尽的感慨和悲哀。文章结尾写道: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生词识记 阴晦[yīn huě]:阴沉,昏暗 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 谋食[m u sh ]:谋生 无端[w duān]: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伶仃[l ng dīng]:形容瘦弱或细长 鄙夷[bǐ y ]:轻视,看不起 瑟索[s suǒ]: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多写作瑟缩 松[sōng]松爽[shuǎng]爽:形容轻松愉快 展转[zhǎn zhuǎn]: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写作辗转 恣睢[z suī]:任意胡为 祭祀[j s ]: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嗤笑[chī xi?o]:嘲笑,有讽刺之意。 应酬[y ng chou]:交际往来 世面[sh mi n]:指社会或形形色色的社会情况 隔膜[g m ]: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完整版)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 什么是语法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可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一、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构词的备用单位,有的可单独成词。人、民、葡萄。 示例分析: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这是一个较大的语法单位,我们把它尽量小的切分,就成了: 他│坐│在│沙发│里│看│书 切下来的每个部分都有意义,都不能再切分了,是一个个的语素了。这里的“沙发”只是一个语素,是英文的译音,表达一个意义,所以不能再切分。 由此可见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一是有意义。 语素如果按音节划分,可以分成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分别举例如下。 单音节语素: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这类语素很多,有上万个。 双音节语素,这主要是古代的联绵字和音译外来词。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如:踌躇、狼狈、葫芦、葡萄、彷徨、徘徊;音译外来词,如:吉他、尼龙、咖啡。 多音节语素,主要是音译的外来词。例如:凡士林、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 二、词: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分为实词、虚词。 实词: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和句子成分,能够独立成句。根据实词的不同意义和不同作用,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学生、品质、早晨、附近等。人的姓名和专业术语当然也是名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如表演、考虑、存在、让、可能等。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如:冷、好、坚硬、全面、漂亮、抑郁等。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序的词,如:零、半、百、千、第六等。其中有表示确数的(包括整数、分数和倍数),如:二、三千、二分之一、五倍;有表示概数的,即不确定的数目(约数),如:几、上千、二十来(个),百把(人);有表示序数的,如:第一、初五、老三等。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单位,或者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如尺、个、次、趟等,其中表示人或事物的计算单位的是物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计算单位的是动量词。 代词是代替词、短语、句子、句群的词,如:我、谁、这样等。代词有人称代词(我、你、他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个等),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等)三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复习专用(附习题解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复习专用(附习题解答)13 最后一次演讲 预习重点 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其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 二、字音词义 卑劣liè: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蔑miè: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fèn: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ǐ:(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蛮mán横: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ù予:交给重任,使命等。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挑拨离间jiàn: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 三、主题概述 这篇演讲稿,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表现了演讲者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罪恶行径,热情赞颂李公朴先生及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和事迹。 第二部分(4、5):剖析了国民党反动派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指出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揭示了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坚信人民一定胜利。 第三部分(6~11):追述争取民主的光荣历史,坚信正义不灭、真理永存,号召进步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努力奋斗。 第四部分(12):表明自己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 五、鉴赏品读 1.第1段中“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 李公朴先生“写写”“说说”,反动派就对他要“打”要“杀”,说明李先生无罪却惨遭毒手,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 2.第2段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 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战斗。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4.第4、5段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分别指谁?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他们”“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作者用不断变化的人称表达不同的情感。用“他们”,表达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你们”,将自己的话变成直接对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法知识——词性专题复习(含练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词性知识讲解 一、词性概说 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根据的词的特点。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二、词性分类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常见的名词有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等。 2、表示具体事物的名称的叫做“物质名词”,如“火、水、大米、镰刀、蟋蟀、水藻”等。 3、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等。 4、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等。 5、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左、后、中、东、前面、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常见的动词有 1、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和认识"等;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扩大、降低、发生、出现”等。 2、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如“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注意:一般形容词前能加“很”。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二十几、第一、初五”等。数词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词三种。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第四单元 2021-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训练 第四单元 ★字音字形 1.(原创)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惆.(chóu)怅筼.(yún)筜吹毛求疵.(cī)味同嚼.(jué)蜡 B.真挚.(zhì)渲.(xuān)染铢两悉称.(chèn)浮光掠.(lüè)影 C.拘泥.(nì)笼统.(tǒng)栩.(xǔ)栩如生目不忍睹.(dǔ) D.驱遣.(qiǎn)契.(qì)合曲.(qǔ)径通幽改朝.(cháo)换代 2.(原创)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怡.(yí)情傅.(fù)彩诘.(jī)难统筹.(chóu) B.崇.(chóng)高栈.(zhàn)桥绸.(chóu)缎魄.(pò)力 C.寒暄.(xuān)亘.(gèng)古意蕴.(yùn)懒惰.(duò) D.夔.(kuí)门旷.(guǎng)远歌谣.(yáo)羡.(xiàn)慕 3.(原创)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附丽尽致身临其镜朝朝暮暮 B.蛾眉谚语朝霞暮霭金壁辉煌 C.海啸苟安娇揉造作孜孜不倦 D.寂寥幽居丝毫不爽心旷神怡 4.(原创)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卑鄙姑且清描淡写信手拈来 B.狭隘践行狂妄自大全马在胸 C.壁画譬如全神惯注高谈阔论 D.顷刻寥廓胸有成竹文彩藻饰 5.(2021•江西)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提琴的美感,一如夜晚的河流,无声无息地流淌.(tǎn),如时光和记亿一样悄.(qiǎo)然注入人们的心灵。 B.他是纯然一副淳.(chún)朴自然相,故无须乎遵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jì)拌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 C.它咆哮.(xiào),它奔藤,冲起的雪白浪头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凶涌澎湃.(bài)。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清单(全面,必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清单 一、字词

2.文章结构 总分式: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总分式里分述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并列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常见的是分论点之间或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标志词:“第一” “第二”或“首先” “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或者几个并列的层次出现的首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递进式: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标志词: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标志如“不仅如此” “而且,,“甚至”等) 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3.常考题型 (1)通过选择或填空的方式判断论证结构的类型 (2)提问“A段到B段的顺序能否互换” 4.重点题型讲解:A段和B段的顺序能否互换? 解题方法 ①先看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 ②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 ③掌握答题格式,归纳作答。 不能,第A段论述了……内容,第B段论述了……内容,第A段和第B段(或其它段)之 间是照应关系/时间关系/逻辑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五)论证思路 1.论证思路的概念 论证思路是指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 2.常考题型 请简要分析本文/段的论证思路。 答题格式:本文/段首先通过……引出论点/分论点,然后从……方面(用……论证方法) 证明了……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证明了……中心论点/分论点)。 【散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清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于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10年间他写了300多部短篇小说和6部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俊友》),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3、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其中,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二)字音 1、阴晦(huì)心绪(xù)寓所(yù)猹(chá)獾(huān)五行缺土(x ínɡ)祭祀(sì)弶(jiànɡ)脚踝(huái) 潮汛(xùn)髀间(bì)愕然(è)鄙夷(bǐ yí)嗤笑(chī) 瑟索(sè)深黛(dài)惘然(wǎnɡ)隔膜(mó) 恣睢(zì suī)瓦楞(lénɡ)伶仃(dīnɡ)萧索(suǒ) 秕谷(bǐ)鹁鸪(bóɡū)苛税(kē)潺潺(chán)寒噤(jìn)

部编版初中必备语法知识清单,中学生必须收藏

初中必备语法知识清单,中学生必须收藏 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多数都是单音节的,如:人、吃、大、十等。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素构成词。 语素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人参”。“吃”;“吃亏”。 如何判断语素? 判断语素很简单,就看看它能否再分,分后有意义就是语素,否则不是。 语素的分类: 自由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位置自由。如“分、好、高、低”; 半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只能组合,位置自由。如“话、习、确、民”; 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位置固定。如“者、第、阿”。 词类 词由语素构成,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作单纯词;由几个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作合成词。 词的分类: 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例如:表人或事物(学生,教室,书本,友谊);表时间(早晨,明天,季节);表方位(前面,东面,左边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的词。 例如:走,笑,支持,保卫,发展,扩大,提高,爱,喜欢,出现,使,鼓励,能够,肯,要,起来,进去,出来,是等。 (3)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 例如:美丽,迅速,明媚,激动,伟大,诚实,甜,高,圆,直等。

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4 特殊句式(解析版)

特殊句式 【考点解读】 1.新课标对特殊句式的基本要求:能在积累背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句意并分 清语法点,掌握句子类型及结构。 2.考查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其中判断句和省略句考频较高,主要以选择和翻译句子形式出现;倒装句主要以选择形式出现。 【常见题型】 (2020秋•天津期末)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