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

化学选修4全书总复习提纲

绪言

1、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2、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活化能的大小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但对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并无影响。

第一章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燃烧反应④多数化合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的分解反应②2NH4Cl(s)+Ba(OH)2· 8H2O(s)==BaCl2+2NH3↑+10H2O

高温高温

③C(s)+H2O(g)===CO+H2④CO2+C==2CO

4、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就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又称焓变,符号为△H,单位是KJ/mol。

当△H为“-”或△H <0时,为放热反应;当△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5、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a、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0C、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表明。

b、需要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注明△H的值及其“+”与“-”。

c、需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d、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系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故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当系数不同时,△H也不同。系数与△H成正比。

6、燃烧热:在250C、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是kJ/mol。

注意:①产物必须是稳定的化合物(完全燃烧产物)

②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可燃物的系数通常为1,其余物质以此为标准配平。

③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H<0

7、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注意】①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都是57.3KJ/mol;

②书写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生成1mol水(l)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系数。

8、盖斯定律:化学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仅决定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跟反应是由一步

或者分为数步完成无关。

9、盖斯定律的推论: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由某些反应相加减而得,则这个反应的热效应

也可以由这些反应的热效应相加减而得。若加减过程中某方程式需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则反

应热也改变相同倍数再加减,且反应热一定要带正负号运算。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能是二次能源 B . 水力是二次能源

C.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

B.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

C.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

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⑤⑥⑦⑧ D .③④

⑤⑥⑦⑧

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2的是

①C(s)+O2(g)===CO 2(g) △H1 C (s)+12

O 2(g)===C O(g) △H 2 ②S(s )+O2(g)===S O2(g) △H 1 S(g)+O 2(g)===SO 2(g) △H 2

③H 2(g )+12

O 2(g)===H2O(l) △H1 2H 2(g)+O 2(g)===2H 2O(l ) △H 2 ④C aCO 3(s )===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 (OH)2

(s) △H2

A.① ?

B.④? C .②③④ ? D.①②③

5.已知反应:①101kPa 时,2C(s)+O2(g)==2C O(g);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 +(aq)+O Hˉ(aq)==H2O(l);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 /mo 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 ol

C.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N aOH 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

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

7.25℃、101 k Pa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

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H 2(g)+O 2(g ) == 2H 2O(1) △H =―285.8kJ /mo l

B.2H 2(g)+ O 2(g) == 2H 2O(1) △H= +571.6 kJ /mol

C .2H2(g )+O 2(g) == 2H 2O(g) △H =―571.6 kJ /mol

D.H2(g )+错误!O 2(g) == H 2O(1) △H =―285.8kJ /mo l

8.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 2(g )+错误!O 2(g)=H 2O(l) △H =-285.8kJ/mol

CO(g)+\F (1,2)O 2(g )=CO 2(g) △H =-283.0kJ/mo l

C 8H 18(l )+2

25O2(g)=8CO 2(g)+9H2O(l) △H =-5518kJ /mo l CH4(g)+2O2(g)=CO 2(g)+2H2O (l) △H =-890.3kJ/m ol

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 H 2(g) B. CO (g) C. C8H 18(l) D. CH 4(g )

9.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F(1,2)O 2(g) SO 3(g) △H = ―98.32kJ

/mo 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 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A. 196.64k J B. 196.64k J/mol C. <196.64kJ

D. >196.64k J

10.已知热化学方程:

2KNO 3(s ) = 2K NO 2(s) +O 2(g);△H = +58kJ /mol

C(s ) +O 2(g) = CO 2(g);△H =-94kJ/mol

为提供分解1molKN O3所需的能量,理论上需完全燃烧碳

A .58/94mo l

B .58/(94×2) mol C.(58×2)/94mol ? D.(94×

2)/58mol

11.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Zn(s)+C uSO 4(a q)=ZnSO 4(aq)+C u(s );△H =—216k J/m ol,E 反应物>E 生成物

B.Ca CO 3(s)=CaO(s)+CO 2(g); △H =+178.5kJ/mol ,E 反应物>E 生成物

C.HI (g) 1/2H 2(g )+ 1/2I2(s);△H = —26.5k J/mo l,由此可知1

mo l HI 在密闭容器中分解后可以放出26.5kJ 的能量

D.H+(aq )+O H-(aq )=H 2O(l);△H = —57.3kJ/mol ,含1mo lNa OH 水溶液与

含0.5mol H 2SO 4的浓硫酸混合后放热57.3 kJ

12.强酸和强碱稀溶液的中和热可以表示为:

H +(aq)+OH -(aq)=H 2O (l);△H =-57.3kJ ·m ol -1,已知:

① H Cl(aq)+NH 3·H 2O(aq )=NH4Cl(aq)+H 2O(l);△H=a kJ·mol -1

② HNO 3(aq)+KOH(aq)=NaNO 3(aq)+H 2O(l);△H=b kJ ·mo l-1

③ HCl(aq)+Na OH(s)=NaC l(aq)+H 2O(l);△H=c kJ ·mo l-1

则a 、b 、c 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A.a>b>c B.c>b >a C.a=b =c D .a >c > b

13.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 2(g )=2SO2(g)+2H 2O(l) △H =―Q 1 kJ/m ol

2H 2S(g)+O2(g )=2S (s)+2H 2O(l ) △H =―Q2 kJ/mo l

2H2S(g)+O2(g )=2S (s)+2H2O(g) △H=―Q 3 kJ /mo l

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 Q 1>Q 2>Q3 B . Q1>Q 3>Q2 C . Q 3>Q 2>Q 1 D. Q 2>Q 1>Q 3

14.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 ,为完全吸收生成的CO 2,并使之生成正

盐Na 2CO 3,消耗掉0.8mo l/L NaO H溶液500m L,则燃烧1mol 酒精放出的热量是

A . 0.2Q B. 0.1Q C . 5Q D. 10Q

二、双项选择题

15.我国燃煤锅炉采用沸腾炉(注:通过空气流吹沸使煤粉在炉膛内呈“沸腾状”燃烧)的

逐渐增多,采用沸腾炉的好处是

A .增大煤燃烧时的燃烧热并形成清洁能源

B .减少煤中杂质气体(如SO 2)的形成

C .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并减少C O的排放

D.使燃料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16.参照反应Br + H2 HB r +H的能量对 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A .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 .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改变

C .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 .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17.

A.C6H 12O 6(s)+6O 2(g)

6C O2(g )+6H 2O(l );ΔH =-a kJ ·m ol-1 B.CH 3CH 2OH(l)+

2

1O2(g)CH 3C HO(l )+H 2O(l);ΔH =-bkJ ·mol-1 C.CO(g)+ 21O 2(g) CO 2(g);ΔH =-c kJ·mol -1

D.NH 3(g)+4

5O2(g)NO(g)+46H2O(g );ΔH =-d kJ ·mol -1 18.已知反应:① 2C(s)+O 2(g)=2CO(g) ΔH=-221 kJ/m ol ② 稀溶液中,H +(aq)+O H-(aq)=H 2O(l )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 /mol

B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N aO H溶液反应生成1 m ol 水,放出57.3 k J 热量

三、填空与计算题

19.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 2H 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把0.4mol 液态肼和

0.8mo l H 2O 2混合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7kJ 的热量(相当于25℃、

101 kP a下测得的热量)。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

(2)又已知H2O(l )=H 2O (g) ΔH =+44kJ/m ol 。

则16g 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

J 。

量kJ/mol 反应历程 Br + H 2 HBr +H E 1 E 2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

20.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3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s)+3CO(g)== 2Fe(s)+3CO2(g) △H=―24.8kJ/mol

3Fe2O3(s)+ CO(g)==2Fe3O4(s)+ CO2(g) △H= ―47.2kJ/mol Fe3O4(s)+CO(g)==3FeO(s)+CO2(g) △H= +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

21.在一定条件下,1 mol某气体若被O2完全氧化放热98.0 kJ。现有2 mol该气体与1mol O2在此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是176.4 kJ,则该气体的转化率为:22.在一定条件下,CH4和CO的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H4( g ) + 2O2 ( g ) = 2H2O ( l ) + CO2 ( g )△H =-890 kJ/mol 2CO( g ) + O2 ( g ) = 2CO2( g )△H =-566 k J/mol

一定量的CH4和CO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262.9 kJ,生成的CO2用过量的饱和石灰水完全吸收,可得到50 g白色沉淀。求混合气体中CH4 和CO的体积比。

第二章

1、化学反应速率:V =△C/ △t 单位:mol/(L·min) 、mol/ ( L·s)

2、重要的速率关系:

对于化学反应aA+bB==cC+dD (A、B、C、D均不是固体或纯液体)

V(A):v(B):v(C):v(D)=a:b:c:d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生成物浓度,可以增大逆反应的速率;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可以减小逆反应的速率。(浓度一般指气体或溶液,纯液体或固体浓度是一定值,量的增减一般不影响反应速率。)

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对于有气体的反应来说,增大压强(减小容器体积)就是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压强(增大容器体积)就是减小反应物浓度,因而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压强的改变,本质上是改变参与反应气体的浓度,因此,反应速率是否改变,关键看气体浓度有没有改变。)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时,温度越高,正逆化学反应速率均越大;温度越低, 正逆化学反应速率均越小。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的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4、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在该条件下进行到最大限度。

5、化学平衡状态的特点:

“等”:V正=V逆,这是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的根本原因。

“动”:动态平衡,V正=V逆≠0,正、逆反应仍在进行。

“定”:达到化学平衡后,外界条件不变,各组分的浓度或各组分百分含量或各组分的质量或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变”: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外界条件改变,化学平衡可能被破坏。

6、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1)V正= V逆

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不同方向的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2)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①各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②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气体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③若反应前后的物质都是气体,且系数不等,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恒温、恒容)、平均摩尔质量、混合气体的密度(恒温、恒压)保持不变。

④反应物的转化率、产物的产率保持不变。

【一句话规律】变量不变说明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7、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V正′≠V逆′

当V正′>V逆′时,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化学平衡不移动

当V正′

8、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固体物质和纯液体浓度是定值,其量的改变不影响平衡。)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和增大的方向移动。(此结论只适用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系数和有变化的可逆反应;对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系数和不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的增大正逆反应的速率,所以使用催化剂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但是缩短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一句话规律】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或浓度),平衡就向能够减弱

..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即勒夏特列原理)

9、化学平衡常数

对于可逆反应:

aA(g)+bB(g)dD(g)+eE(g)

C(D)d·C(E)e

浓度平衡常数K =

C(A)a·C(B)b

K是化学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影响

......,不受浓度和压强影响。

10、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①化学平衡常数是反应的特性常数。每一个反应(除固相反应),在一个温度下,有一个K值。

②K值大,表示正反应进行的倾向大,反应完全;K值小,表示正反应进行的倾向小,反应不完全。一般K>105时,该反应进行得就基本完全了。

③K值只说明反应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不能说明反应的快慢。

④用K可判断反应是否平衡,以及未平衡时反应进行的方向:

当Q>K时,说明反应逆向移动

当Q

当Q=K时,说明反应平衡了

⑤利用K可以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⑥某温度下,如果一个可逆反应正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是K,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则K和K’的关系是:K′=1/K

11、平衡常数的书写规则:

(1)固、純液体浓度为常数,不必写出。

(2)水溶液中,水的浓度不必写出。

(3)水是气体时,水的浓度要写出。

(4) K的表达式必须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对应、配套。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2A+B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υ(A)=0.5 mol/(L·s) B.υ(B)= 0.3 mol/(L·s)

C.υ(C)= 0.8mol/(L·s)

D.υ(D)=1mol/(L·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3. 反应2A(g)2B(g)+E(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压 B.减压C.减少E的浓度 D. 降温

4.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B(g) 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12mol/(L·s),则10

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 1.6 mol B. 2.8 mol C. 2.4 mol D. 1.2 mol

5.一定条件下反应2AB(g) A 2(g)+B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同时消耗2n molAB

B.容器内,3种气体AB、A2、B2共存

C.AB的消耗速率等于A2的消耗速率

D.容器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变化

6.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 2Y(g) +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ψ)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

7.α1和α2分别为A、B在两个恒容

..容器中平衡体系A(g)2B(g)和2A(g)B(g)的转化率,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A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α1、α2均减小 B.α1、α2均增大

C.α1减小,α2增大 D.α1增大,α2减小

8.对可逆反应4NH3(g)+ 5O2(g)+ 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5υ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 3υ正(H2O)

9.已知反应A2(g)+2B2(g)2AB2(g)△H <0,下列说法正确的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10.常温常压下,在带有相同质量活塞的容积相等的甲、乙两容器里,分别充有二氧化氮和

空气,现分别进行下列两个实验:

(N 2O 42NO 2 △H > 0) (a )将两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热

(b)在活塞上都加2 k g的砝码

在以上两情况下,甲和乙容器的体积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A.(a )甲>乙,(b )甲>乙 B .(a )甲>乙,(b )甲=乙

C .(a )甲<乙,(b )甲>乙

D .(a )甲>乙,(b )甲<乙

11.反应4A(g)+5B(g)

4C (g )+6D (g) △H =-Q,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位时间里生成n mol C ,同时生成1.5n mol D

B. 若升高温度,则最终能生成更多的C 和D

C . 单位时间里有4n mo l A 消耗,同时有5n mol B 生成

D. 容器里A 、B 、C 、D 的浓度比是4:5:4:6

12.反应PC l5(g )

PCl 3(g )+Cl 2(g) ① 2HI(g)

H 2(g )+I 2(g) ② 2NO 2(g) N 2O 4(g) ③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是a %。若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

体积不变,分别再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转化率

A.均不变 B.均增大

C.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少 D .①减少,②不变,③增大

二、双项选择题

13. 下列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F e(SCN)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 后颜色变深

B .棕红色NO 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C .SO 2催化氧化成SO 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

D.H2、I 2、HI 平衡混和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14.反应:L(s)+a G(g )b R(g ) 达到平衡时, 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图中压强p 1>p2,

x 轴表示温度,y 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 的体积分数。

据此可判断

A .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

C.a >b D .a

15.在密闭容中发生下列反应aA(g)c C(g)+dD(g),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气体体积压缩到甲

NO 2 乙 空气

x p 1

p 2

原来的一半,当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的转化率变小

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

D 的体积分数变大 D.a < c+d

三、填空题

16. (1)对于下列反应:2SO 2 + O 2 2SO 3 , 如果2min内SO 2的浓度由

6 mol/L下降为2 m ol /L,那么,用SO 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

_______,用O 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如果开始时SO 2浓度为4

mol/L,2m in 后反应达平衡,若这段时间内v(O 2)为0.5mol/(L·mi n),那么2m in 时SO 2

的浓度为_______ ____。

(2)下图左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SO 2+O 22SO 3 △H <0达到平衡时,由于条件

改变而引起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a b 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

是 ;b c 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若增大压强时,反应速

度变化情况画在c ~d 处.

17.反应m A+n B p C 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①若A 、B 、C 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 、n 、p的关系是___

____。

②若C 为气体,且m + n = 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_______方向移

动。

③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 的量,平衡均不发生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_ _态。

四、计算题

18.将1 m ol I 2(g) 和2 m ol H 2置于2L 密闭容器中,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

I 2(g) + H 2(g) 2HI(g);△H <0,并达平衡,

H I的体积分数w(HI)随时间变化如图曲线(Ⅱ)所示:

(1)达平衡时,I 2(g)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若改变反应条件,在甲条件下w(HI)的变化如曲线(Ⅰ) 所示,在乙条件下w(H I)

的变化如曲线(Ⅲ) 所示。则甲条件可能是 ,则乙条件可能

是 。

v

t 0 a b c d V 正 V 正 V 正 V 逆 V 逆 V 逆

①恒容条件下,升高温度;②恒容条件下,降低温度;

③恒温条件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 ④恒温条件下,扩大反应容器体积;

⑤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适当催化剂。

19.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CO2(g)+H2(g)CO(g)+H2O(g),

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7 0 1200

K 0.60.9 1.0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2)该反应为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容器中压强不变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υ正(H2)=υ逆(H2O)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20.某温度下SO2的转化反应:2SO2+O22SO3,平衡常数K =532.4下面三个混合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体系c(SO2) mo

l/L c(O2) mol/

c(SO3) mo

l/L

反应方向

(1) 0.0600 0.400 2.000

(2) 0.09600.300 0.500

(3) 0.08620.2631.020

试判断各体系中反应进行的方向,并在表中填空:

第三章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强酸:HCl、H2SO4、HNO3

强电解质强碱:KOH、NaOH、Ba(OH)2、Ca(OH)2

绝大多数盐

弱酸:HClO、H2CO3、H2SO3、H3PO4、HF、CH3COOH、H2SiO3等

弱电解质弱碱:NH3·H2O、Al(OH)3、Fe(OH)3、Cu(OH)2等

少部分盐

3、溶液导电能力: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离子浓度越大,单位体积溶液所含的电荷越多,溶液导电能力越强。

4、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定条件(温度、浓度)下,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各微粒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5、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电离一步完成,电离方程式用“=”连接;

(2)弱电解质电离用“”连接,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以第一步电离为主,一级比一级难电离.。

6、电离平衡的移动:

①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②浓度:增大电解质溶液浓度,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减小;减小电解质溶液浓度(即稀释),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无限稀释可认为完全电离)。

③同离子效应:加入具有与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物质,能抑制弱电解质的电离。

7、电离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类似,电离平衡的平衡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

K值的意义:

①k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②K值大小可表示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K越大,该电解质越强;

③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其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

8、水的电离:水是极弱的电解质, H2O H++OH-,与其它弱电解质一样,其电离程度大小受温度及酸、碱、盐等影响。

9、水的离子积——纯水及电解质稀溶液中C(OH-)C(H+)=Kw,Kw只受温度影响,常温(25℃)Kw=1×10-14;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Kw也增大。

10、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

(1)酸、碱:在水中加入酸、碱,均抑制水的电离

(2)温度: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Kw增大。

(3)水的离子积是水电离平衡时的性质,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其它水溶液中。不论是纯水还是稀溶液,只要温度不变,Kw就不变。

(4)如果不指明温度,一般指的是室温,Kw=1.0×10-14

11、溶液的酸碱性:

中性溶液:C(H+)=C(OH-)、酸性溶液:C(H+)>C(OH-)、碱性溶液:C(H+)

12、溶液的pH值:pH=-lgc(H+)

13、酸碱中和滴定操作步骤:①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②蒸馏水洗涤③标准液或待测液润洗滴定管④装液、赶气泡和调零⑤滴定,确定终点⑥读数⑦重复取样再次滴定

14、盐类水解: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而使溶液呈碱性(或酸性),这种作用叫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反应实际上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15、盐类水解的条件:生成弱电解质

16、盐类水解实质:促进了水的电离

17、盐类水解的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弱都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1)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弱酸与弱碱的相对强弱,

①酸强于碱显酸性,如:(NH4)2SO3,②碱强于酸显碱性,如:NH4CN,③酸碱相当则显中性,如:CH3COONH4

2018-2019学年高中化学选修4浙江专用文档:专题1 化学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 [学习目标定位] 一、反应热和焓变 1.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 2.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焓变 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符号为ΔH ,常用单位 kJ·mol - 1。

4.ΔH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关系 (1)当ΔH>0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吸收热量,为吸热反应。 (2)当ΔH<0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过程放出热量,为放热反应。5.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原因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相对大小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反应热的计算公式:ΔH=∑E(生成物)-∑E(反应物)。 (2)从反应物断键和生成物成键角度分析 N2(g)+O2(g)===2N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1 mol N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946 kJ, 1 mol O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498 kJ, 2 mol NO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是1 264 kJ, 则N2(g)+O2(g)===2NO(g)的反应吸收的热量为180 kJ。 反应热的计算公式: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相关链接理解焓变的“三”注意 (1)反应热ΔH的基本计算公式 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ΔH=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2)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能量的变化,但不属于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而化学反应同时有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缺少任何一个过程都不是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在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必须要考虑到物理变化时的热效应,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3)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如吸热反应的Ba(OH)2·8H2O 与NH4Cl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而很多放热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 例1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生成2 mol AB(g)吸收b kJ热量 B.反应热ΔH=(a-b) kJ·mol-1 C.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放出a kJ能量 答案 B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每生成2 mol AB(g)吸收(a-b) kJ热量,A、C项错误;根据反应热等于生成物总能量与反应物总能量的差值可知,该反应热ΔH=(a-b) kJ·mol-1,B项正确;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D项错误。 考点焓变反应热 题点能量变化示意图与焓变关系 例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 2NH3(g),已知下列化学键的键能(拆开或形成1 mol化学键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反应热ΔH=92 kJ·mol-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一化学反应的焓变

【教学目标】二课时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理解反应热、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焓及焓变等概念。 ⑵明确测定反应热的要点,测定反应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⑶能熟练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利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质。且会利用量热计测定反应热。 ⑵能从能量的角度说明“焓”及“焓变”的意义,能熟练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常见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结合物质的结构,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能源危机,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1. 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实质。 2.熟练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难点:能量变化实质,键能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言;在化学必修2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我们说化学反应中不仅是物质的转变,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这个能量就是反应热。那什么是反应热呢? 回顾:一、反应热 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的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反应热。 讲述:在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化学反应通常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的,反应体系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即反应是在恒压下进行的。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焓变。 符号;△H 单位:kJ/mol 两者的关系:焓变与“等压”反应且“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时的反应热相等。一般没特别指明时,两者的数值相等。 问:一个化学反应,根据反应过程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可把反应分为什么? 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H(焓变)<0表示放热 吸收热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燃料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 化学守恒 守恒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 1.电荷守恒关系: 电荷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用离子浓度代替电荷浓度可列等式。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计算某离子的浓度等,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H+)=c(OH-)+2c(CO32-)+c(HCO3-); ②在(NH4)2SO4溶液中:c(NH4+)+c(H+)=c(OH-)+c(SO42—)。 2.物料守恒关系: 物料守恒也就是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可从加入电解质的化学式角度分析,各元素的原子存在守恒关系,要同时考虑盐本身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离子配比关系。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CO32-)+c(HCO3-)+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3.质子守恒关系: 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含广义酸)失去质子(H+)的总数等于碱(或广义碱)得到的质子(H+)总数,这种得失质子(H+)数相等的关系就称为质子守恒。 在盐溶液中,溶剂水也发生电离:H2OH++OH-,从水分子角度分析:H2O电离出来的H+总数与H2O电离出来的OH—总数相等(这里包括已被其它离子结合的部分),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导,例如: ①在NaHCO3溶液中:c(OH-)=c(H+)+c(CO32-)+c(H2CO3); ②在NH4Cl溶液中:c(H+)=c(OH-)+c(NH3·H2O)。 综上所述,化学守恒的观念是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关系的重要观念,也是解决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高中化学选修4必背知识 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高中化学选修4专题水溶液的离子平衡汇总

高中化学选修4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专题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讨论条件:热稳性较差的电解质只讨论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易与水反应的电解质只讨论它们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注意】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指化合物,认为除电解质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 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后,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 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SO3、NH3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SO3、NH3是非电解质。 (3)只要具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其中一个条件的化合物即为电解质。 (4)某些离子型氧化物,如Na2O、CaO等,讨论时要注意讨论条件。 虽然溶于水后电离出来的自由离子不是自身电离的,但在熔化时却可以自身电离,且完全电离,故属于强电解质。(5)电解质不一定在任何状态下都导电,导电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非电解质不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本质:电解质本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判断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方法:主要看该化合物在溶于水或熔化时自身是否电离出阴阳离子:能电离的属电解质,不能电离的属非电解质。 水溶液是否能导电,只能是判断是否是电解质的参考因素。酸、碱、盐和离子化的氧化物一般属于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范: (1)强电解质的电离用等号,弱电解质的电离用可逆号。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故需分步书写电离方程式,但第一步是主要的;应使用可逆号。 (3)多元弱碱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不要求分步写;应使用可逆号。 (4)两性氢氧化物双向电离。 (5)在水溶液中,强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弱酸的酸式盐分步电离,第一步只电离出酸式根离子和阳离子。 (6)在熔融状态下,强酸的酸式盐只电离出酸式根离子和阳离子。 典型电离方程式(参考化学2—必修): 氯化钠: 盐酸: 氢氧化钠: 硫酸钡(熔融态): 氢氧化钙(澄清溶液): 氢氧化钙(浊液、石灰乳): 氢氧化铝(酸式、碱式电离): 氢氧化铁(部分电离): 一水合氨(部分电离): 醋酸(部分电离): 碳酸(分步电离): 磷酸(分步电离): 明矾(复盐): 硫酸氢钠(水溶液中):硫酸氢钠(熔融态): 碳酸氢钠(水溶液中):碳酸氢钠(熔融态):

最全面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二化学选修 4 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二部分理科生可能觉得学习化学知识点归纳不重要,可一到考试就不知道怎么去复习了。为了方便大家的时间, 第 1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 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 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 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 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 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 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

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H 表示。 (2)反应焓变H 与反应热Q 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 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 Qp=H=H( 反应产物)-H( 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 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H,H 的单位是Jmol-1 或kJmol-1,且H 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H 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 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 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 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 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 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 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 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五、盖斯定律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 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v)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⑷影响因素: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 件 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专题二选做题

专题二选做题 1、(2013·唐山一中高三第一次调研)一定温度下有可逆反应:A(g)+2B(g)2C(g)+D(g)。现将4 mol A 和8 mol B 加入体积为2 L 的某密闭容器中,反应至4 min 时,改变某一条件,测得C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2 min 内,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B 、4 min 时,A 的转化率为50% C 、6 min 时,B 的体积分数为25% D 、4 min 时,改变条件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2013·哈尔滨六中第四次模拟)在密闭容器中,将1.0 mol CO 与1.0 mol H 2O 混合加热到800℃,发生下列反应:CO (g )+H 2O (g )CO 2(g )+H 2(g )。一段时间后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O 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800℃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25 B .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则该反应的△H >0 C .800℃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 mol 的CO (g ),则平衡时CO 物质的量 分数为33.3% D .800℃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 mol 的H 2O (g ),则平衡时CO 转化率为66.7% 3、(2013·湖北公安县高三开学考试)某温度下,在一个2 L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 和2 mol B 进行如下反应: 3A(g)+2B(g) 4C(s)+2D(g),反应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测得生成1.6 mol 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是4232()()()() c C c D k c A c B B .此时,B 的平衡转化率是40% C .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平衡向右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D .增加B ,平衡向右移动,B 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4、(2013·江苏淮阴中学高三调研)一定温度下,在甲、乙、丙、丁四个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SO 2(g )和O 2(g ),其起始物质的量及SO 2的平衡转化率如下表所示。 甲 乙 丙 丁 密闭容器体积/L 2 2 2 1 起始物质的量 n (SO 2)/mol 0.4 0.8 0.8 0.4 n (O 2)/mol 0.24 0.24 0.48 0.24 SO 2的平衡转化率/% 80 α1 α2 α3 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乙 B .该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为400 C .SO 2的平衡转化率:α1<α2=α3 D .容器中S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丙=丁>甲 5、(2013·江苏扬州中学高三开学检测)T ℃时在2 L 密闭容器中使X(g)与Y(g)发生反应生成Z(g)。反应过程中X 、Y 、Z 的浓度变化如图1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 1和T 2时,Y 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0246 c (mol/L) 2.55 t (min)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电化学基础 一、原电池 课标要求 1、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要点精讲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有电子转移,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过程中的电子转移设计成定向的移动,即形成电流。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才能被转化成电能;非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变化不能设计成电池的形式被人类利用,但可以以光能、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被人类应用。 (2)原电池装置的构成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上发生,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电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简易记法:负失氧,正得还。 2、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依据原电池原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①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由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而电流方向是由正极流向负极,二者是相反的。

②在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金属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原电池的正极通常有气体生成,或质量增加;负极通常不断溶解,质量减少。 (2)原电池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①构成原电池后,原电池溶液中的阳离子向原电池的正极移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原电池的负极移动; ②原电池的外电路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流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其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根据电极质量增重或减少来判断。 工作后,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电极(正极)放电,电极活动性弱;反之,电极质量减小,说明电极金属溶解,电极为负极,活动性强。 (6)根据有无气泡冒出判断 电极上有气泡冒出,是因为发生了析出H2的电极反应,说明电极为正极,活动性弱。 本节知识树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1)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 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2.选修4化学反应与能量图像专题

(二)能量图像专题训练 1.化学反应A 2+B 2 ===2AB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时能放出x kJ的能量C.断裂2 mol A—B键时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 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 2和1 mol B 2 的总能量 2.已知:①N 2(g)+O 2 (g)===2NO(g) ΔH1=+180 kJ·mol -1②N 2(g)+3H 2 (g)?22NH3(g) ΔH2=-kJ·mol-1 ③2H 2(g)+O 2 (g)===2H 2 O(g) ΔH3=-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②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ΔH2=E1-E3 B.H 2 的燃烧热为kJ·mol-1 C.由反应②知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 2和3 mol H 2 ,反应后放 出的热量为Q1 kJ,若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Q2>2Q1 D.氨的催化氧化反应为4NH 3(g)+5O 2 (g)===4NO(g)+6H 2 O(g) ΔH=+906 kJ·mol-1 3.单斜硫和正交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能量变化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s,单斜)===S(s,正交) ΔH=+kJ·mol-1 B.正交硫比单斜硫稳定 C.相同物质的量的正交硫比单斜硫所含有的能量高 D.①表示断裂1 mol O 2中的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比形成1 mol SO 2 中的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少 kJ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1) 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A 2 (g)+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网络架构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

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得实质就是反应物化学键得断裂与生成物化学键得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得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得热效应 1、化学反应得反应热 (1)反应热得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得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得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得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得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得测定 测定反应热得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得变化,根据体系得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得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与反应后体系得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与反应得反应热。 2、化学反应得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得能量就是物质固有得性质,可以用称为“焓”得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得总焓与反应物得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得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得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得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得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得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得变化与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得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 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得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得单位就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得系数加倍,ΔH得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得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就是一步完成,还就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得计算。 常见题型就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得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得ΔH为 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得ΔH得代数与。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 mθ计算反应焓变ΔH。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 H mθ(C)+dΔf H mθ(D)]-[aΔf H mθ(A)+bΔf H 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酸碱中和滴定——专题训练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酸碱中和滴定——专题训练例1.某学生做中和滴定实验的过程如下:(a)取一支碱式滴定管,(b)用蒸馏水洗净,(c)加入待测的NaOH溶液,(d)记录液面刻度读数,(e)用酸式滴定管精确放出一定量标准酸液,(f)置于未经标准酸液润洗的洁净锥形瓶中,(g)加入适量蒸馏水,(h)加入酚酞试液2滴,(i)滴定时,边滴边摇荡,(j)边注视滴定管内液面的变化,(k)当小心地滴到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时,即停止滴定。(l)记录液面刻度读数。(m)根据滴定管的两次读数得出NaOH溶液体积为22 mL。指出上述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之处(用编号表示)。 例2. 用标准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造成测定结果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A. 配制标准溶液的NaOH中混有Na2CO3杂质 B. 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的刻度,其他操作正确 C. 盛装未知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过,未用未知液润洗 D. 滴定到终点读数时,发现滴定管尖嘴处悬挂一滴溶液 例3. 用NaOH滴定pH相同、体积相同的H2SO4、HCl、CH3COOH三种溶液,恰好中和时,所用相同浓度NaOH溶液的体积依次为V1、V2、V3,则这三者的关系是() (A)V1>V2>V3(B)V1<V2<V3(C)V1=V2>V3(D)V1=V2<V3 例4. 用0.01 mol/L H2SO4滴定0.01mol/L 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ml, (设1滴为0.05ml)若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1滴H2SO4;②少加1滴H2SO4; 则①和②[H+]的比值是() A. 10 B. 50 C. 5×103 D. 104 例5. 草酸晶体的组成可用H2C2O4·xH2O表示,为了测定x值,进行如下实验:称取Wg草酸晶体,配成100.00mL水溶液。称25.00mL所配制的草酸溶液置于锥形瓶内,加入适量稀H2SO4后,用浓度为a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到KMnO4不再褪色为止,所发生的反应: 2KMnO4+5H2C2O4+3H2SO4 = K2SO4+10CO2↑+2MnSO4+8H2O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焓变、反应热 要点一:反应热(焓变)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符号为ΔH,单位为kJ/mol,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特别提醒:(1)描述此概念时,无论是用“反应热”、“焓变”或“ ΔH”表示,其后所用的数值必须带“+”或“—”。 (2)单位是kJ/mol,而不是kJ,热量的单位是kJ。 (3)在比较大小时,所带“+”“—”符号均参入比较。 要点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的ΔH为“—”或ΔH<0 ;吸热反应的ΔH为“+”或ΔH >0 ?H=E(生成物的总能量)-E(反应物的总能量) ?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放热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②吸热反应: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 3.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4.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除了遵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和符号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用s、l、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和气体,而不标“↓、↑”。2.△H只能写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空格隔开,△H值“—” 表示放热反应,△H值“+”表示吸热反应;单位为“kJ/mol”。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的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H也要加倍。 5.正反应若为放热反应,则其逆反应必为吸热反应,二者△H的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 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 要点一:燃烧热、中和热及其异同 特别提醒: 1.燃烧热指的是1 mol可燃物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注意:稳定的化合物,如H2→H2O(l)而不是H2O(g)、C→CO2(g)而不是CO 、S→SO2(g)而不是SO3。 2.中和热是指酸、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所放出的热量。注意:弱酸、弱碱电离出H+、OH-需要吸收热量,故所测定中和热的数值偏小;浓硫酸与碱测定中和热时,因浓硫酸释稀要放热,故测定的中和热的数值偏大。 3.因燃烧热、中和热是确定的放热反应,具有明确的含义,故在表述时不用带负号,如CH4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2、NH3、CO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4全 部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 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 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 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 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 A++B- Ki=[ A+][ B-]/[AB] K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 7、影响因素: 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水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K W = c[H+]·c[OH-] 25℃时, [H+]=[OH-] =10-7 mol/L ; K W = [H+]·[OH-] = 1*10-14 注意:区分由水电离出的H+、OH-的浓度与水溶液中H+、OH-的浓度。 注意:K 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值一定 K 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 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 物质单质 化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如SO3、CO2、C6H12O6、CCl4、CH2=CH2 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如HCl、NaOH、NaCl、BaSO4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如HClO、NH3·H2O、Cu(OH)2、 H2O…… 混和物 纯净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