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庙算思想

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庙算思想

如何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庙算思想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孙子兵法·始计篇》

这里的庙算即指战役之前的战略筹划。古代行军作战,战前将领们都会在宗庙中占卜、谋划,是为“庙算”。“庙算”作为孙子对先秦时期对军事决策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军事决策的特点。

那么,现在来看,“庙算”就是“谋定而后动”。涵盖了前期的各种计算、计划、战略运筹、应对方案,即使目前略处劣势,只要比对手拥有更完善的准备、更详尽的计划、更多应变的方法,即使遇到突发情况也能一一化解或者见招拆招,那么我们就拥有更大的赢面、我们就占据更多的把握、我们就能“未战而庙算胜”。

机会是靠人去把握的,孟子说“得道多助”,我们又为何不说“得算多助”呢?算出自己之弱而避之,算出敌人之弱而击之,算出对手底牌破坏之,算出战局之变利用之!

总而言之,计谋带给我们的,便是“无限的可能性”,这边是“庙算”的魅力与意义所在。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宋人 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在当时,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③。孙子看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他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兵凶战危,不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 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他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是科学,战争是艺术。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有规律 可循,有方法可依。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他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他概括为"五事 "--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称'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看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是说。称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在孙子看来,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与敌之力量对比应当如同"以镒称铢"④那样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一方面重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 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他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所谓"计利",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分析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孙子所说的"造势",便是指靠指挥员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和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看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 也","修道而保法"。但是,他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只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在他看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第二,异彩纷呈的制胜之术

孙子兵法重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 (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就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就是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到底就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与行动都就是为了一个“胜”字。(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就是保,安国全军) (二)慎战。《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就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重视战争, 就必须备战: 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与将不可以愠)

(三)多因素制胜。《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道、天、地、将、法。道就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这一条就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此外,《孙子兵法》还瞧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就是“五事”、“七计”。“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就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 (一)先知原则。《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就就是预先掌握情况,预见战争胜负。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掌握,并对如何知彼傻作了专门的论述。书中对“知己”也多有论述。先知就是进行决策的前提,就是指挥军队的先决条件(“三军有所恃而动”),因此不惜爵禄重金,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有超越了时空的价值,就是其战略战术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之一。(评:没有调查就发言权。先知的内容、对象、方式、方法、手段与行动规律。真假、深浅、多少、该把握的原则。内容:有静态、动态;强弱及其分布,以及变化;过去、现在与未来;最重要能知道与预见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对方下一步,甚至下二、三步可有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二)先胜原则。《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1)先

孙子兵法学习心得

《孙子兵法》学习心得 院系: 班级: 学号: 姓名:

自幼就拜读过孙武的《孙子兵法》,但是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自叹本人愚拙,只道有些晦涩,云里雾里,不知其精妙之处何在。本学习选修了蔡老师的孙子兵法这门选修课,经老师对于孙子兵法的深刻剖析和加以讲解,方才知晓其中的深奥之处。短短十三篇,却是孙武呕心沥血,花十年创作而成,可谓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传唱与研究,而我也被孙武的才干所深深折服! 首先,喜欢《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为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孙武,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作为一个双腿残疾,行动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力、对待自己的人生理想永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理念对我个人有着超强的震撼力。学习的辛劳、课业的繁多经常会让我失去耐心,当今社会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现状,也会让我对于事业的追求迷失方向感……这一切和作者的经历相比,又是多么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在这条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孙子兵法》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并成为美国高级军校的必修书目;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的必读书。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这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军事著作而深深的着迷。

当然,《孙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逻辑紧密严谨、韵味无穷。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联系。对我个人来说更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懂得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是可以借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的,比如商业和教育方面。 通过我对于孙子兵法的通篇理解,我发现《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的具体论述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

最新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精品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所以说,《孙子兵法》的产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演进到一定阶段在理论方面的结晶。春秋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管子、孔子、老子等都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思想家。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之间既共同学习与探讨、又相互攻击与批判。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得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春秋时期长期战争和军事实践孕育的结果。“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因此,《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着的产生,与当时的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 (一)重战、备战、慎战的战争观 战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政治、民心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话既是《计》篇的纲领,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纲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子同样把战争看成国家大事,把战争看成是是国家行为,是政治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君、更不是将领的个人行为。“兵着,国之大事”决不能把战争看成个人行为,战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察”.对于战争的发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状况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基本条件,总之,孙子提倡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倡重战、备战、慎战,要求明君、良将时时刻刻将“国家安危”、兵民生死系于心上,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二)战略与战术思想 在战略上,孙子主张“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部顿而利可全” 是“善之善者也”.谋求先胜,实现全胜的手段包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

孙子兵法的全局内容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谋攻篇》第三、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三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此六是特殊战法。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 以“道”为核心主线, 以权谋为经线, 以战争的一般进程为纬线编织而成。 十三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博大精深;构成有机整体。 “全胜”的战略思想体系 《计篇》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全书十三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孙子在本

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 试题答案

单选题 1.按照兵法的原理,成功管理的三大要素除料敌、取人外还有:回答:正确 1. A 人才 2. B 资源 3. C 谋略 4. D 并力 2.孙子关于领导力的核心解释为:回答:正确 1. A 严 2. B 仁 3. C 信 4. D 智 3.取胜原理核心中的核心是:回答:正确 1. A 在事先确定的对抗点上形成绝对的优势 2. B 控制竞争的进程与结局 3. C 立于不败之地 4. D 充分利用对手错误 4.孙子作战理论的核心篇是:回答:正确 1. A 《计篇》 2. B 《谋攻》 3. C 《虚实篇》 4. D 《军争篇》 5.企业里边要提防竞争对手使用间谍从我方获取信息,对我方的核心的材料要:回答:正确 1. A 学会分级 2. B 专人专管 3. C 严格保密

4. D 专职负责 6.《孙子兵法》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是在:回答:正确 1. A 唐代 2. B 宋代 3. C 汉代 4. D 明代 7.能提供一种被职工认可的愿景使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动力是因为:回答:正确 1. A 知己知彼 2. B “不战而屈人之兵” 3. C “令民与上同意也” 4. D 利益驱动 8.作为高层的管理者勇需要:回答:正确 1. A 勇猛 2. B 智慧 3. C 勇敢 4. D 果断 9.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在上项目的时候,首先要做可否性报告,这是运用了孙子的:回答:正确 1. A “防患于未然” 2. B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 3. C “令民与上同意也” 4. D “不战而屈人之兵” 10.在现代商战中,要使企业的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战略家就要:回答:正确 1. A 因粮于敌 2. B 防微杜渐 3. C 知己知彼

孙子兵法考试资料

<<孙子兵法>>原文赏析 原文:【虚实第六】 1.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2.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3.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4.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5.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6.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虚实第六】 1.孙子说,大凡两军交战,先到达战地待敌的一方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一方则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调动敌人使之前来我方预想战地,要用利益引诱;使敌人不能先我到达战场,要设置障碍多方阻挠。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则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则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则使他不得不动。 2.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地点进攻。行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无人抵抗的地区(所谓“如入无人之境”)。

浅议《孙子兵法》蕴含的军事思想

浅议《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思想 摘要:《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一部集我国春秋以前兵学思想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世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春秋战国;思想启示 引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繁荣,而其中中国的军事思想也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迈进的。 一、《孙子兵法》的出现及其重要地位 在奴隶社会时期,我国便已出现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朴素唯物主义军事思想。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著名的《孙子兵法》便成书于此时,它是我国春秋时期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一部集我国春

秋以前兵学思想之大成的权威性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世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德国?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日本?宫本武藏) ),它着重阐述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问题,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被推为中国古代兵书之首。“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明朝军事著作家茅元仪的这句名言,是对《孙子兵法》重要历史地位和永恒思想价值的至为精当的评价。尽管古今中外的军事思想层出不穷,但是我对于《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却是最为推崇的,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的一个高峰》,奠立了中国战略文化的基础。 二、《孙子兵法》的简要介绍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篇即从政治的角度来阐述军事国防的重要性,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接着从战略学的高度,指出敌我双方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是“五事”和“七计”。“五事”为道、天、地、将、法,“道”即政治问题,孙子将其列为第一,可见他把修明政治看作是战争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须巧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 李国强 专家评语:[本篇读书笔记结合作者自身的管理经验和对孙子兵法的领悟,对企业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科学领导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从多个方面对商战与兵战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许多观点提纲挈领,令人深省。不过有些概括还值得商榷,如商战和兵战也都强调既合作又竞争,单纯的对抗是莽夫之举;兵战亦强调诚信与正义,商战也不乏策略与技巧。不过,孙子兵法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仔细揣摩,不断实践和回顾。] 评阅人:邬金涛 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警句,如篇首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千年来已成世人口语,足见其深入人心,并将其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感悟与指南。但较为系统地阅读全书十三篇,并有名师指导评点,还是第一次,虽属初涉,但书中要文经反复揣摸领悟,越觉其深奥而又贴切于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 孙子兵法的开篇为“始计第一”讲到在军事上必须“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体现出孙子用兵之道乃“以计为首”。现代社会战争已较为少见,但“商战”却愈加无情与惨烈,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同样是“不得不察也”。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卖方市场,很多商品均呈现短缺状态,企业愁的是资金与产量不足,无需太顾及市场的反映。而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遍及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等各个方面,而要使企业能够适应这种竞争,经营者必需从产品选择定位,内部各种机制的建立,市场的开发与跟踪等各方面都要弹精虑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计策,因时而变,因地而变,甚至因人而变,稍有不慎,则祸及企业,与“兵道”比较,实际上现代商业角逐同样是智慧之争了。 现代商业机会不可谓不多,但并非每个机会都能创造财富而利于企业。如何去捕捉住有利的机会呢?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未战之前,一定要做周密的分析、比较和谋划,“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现代的商业机会多,诱惑大,但如果不经细致的分析策划,对于经营目标、经营的计划、方针以及实施程序、各项监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做好谋划,做到心中有数,操之有度,才

孙子兵法(答案)

1.《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我国___春秋末期___时期人。 2.春秋末期诸侯国齐国乐安,现一般认为在___山东省东北部___。 3.孙武生长在齐国,主要军事活动在___吴国___。 4.春秋末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___大动荡、大变革___的时代。 5.春秋末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最主要最普遍的斗争形式是___战争___方式。 6.与孙武军事思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有___家庭影响___、___社会实践___。 7.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主要标志是___农业公社的土地所有制逐渐瓦解___、___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___、___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正在形成___。 8.孙武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9.在我国春秋末期频繁而众多的战争中,发展得最多、最激烈的是______之间战争。 10.孙武主要活动在我国春秋末期的___吴___国。 11.春秋末期,处于我国历史___由奴隶制向封建制___转变时期。 12.孙武出生在___祖辈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___之家。 13.孙武先辈中正式被任为“卿”大夫的是___孙凭___。 14.孙武在吴国隐居期间与___伍子胥___曾一起切磋兵法。 15.吴王阖闾决心伐楚,但迟迟不敢起兵的主要原因是___无杰出的将帅统帅军队___。 16.由于___伍子胥___多次保举,吴王阖闾才见到孙武。 17.孙武到吴国后,在吴国都城___姑苏___潜心兵法的研究和著述。 18.孙武离开齐国投奔南方的吴国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 19.齐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___姜太公___的封地。 20.孙武的祖父田书立了战功,受到___齐景公___大赏,封赐乐安作为其食采之邑。 21.孙武辅助吴王阖闾首先攻打的是______。 22.吴王夫差继位后拒不听从___伍子胥___的劝谏。 23.吴王阖闾让孙武“吴宫教阵”是为了___确知孙武的军事才能___。 24.吴王阖闾命孙武为将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5.孙武离开吴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6.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晋见吴王阖闾时,携带的兵法为_十三_篇。 27.《孙膑兵法》佚失的时期在我国的___隋朝___。 28.《孙子兵法》在孙武晋见___吴王阖闾___时已成一部独立的军事著作。 29.除了孙武见阖闾以前所作的十三篇外,《孙子兵法》还有___《吴文》___、___《四变》___、___《皇帝伐赤帝》___、___《地形二》___等佚文。 30.山东省临沂___银雀山___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是该著现存最古的版本。 31.孙膑是我国战国时期的___齐___国人。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简介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王建中 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军事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一本被古今中外都奉为经典的兵书——《孙子兵法》。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部兵学经典,一起来探究其思想之精髓,了解其对现代战争及社会生活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孙武生平简介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惠民县人),孙子是后世对他的尊称。孙子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陈国的公子完,祖父因战功赐姓为孙。出生在军事世家,从小便研习兵法,颇有心得。青年时代,因齐国内乱,离开齐国,来到了吴国(今苏州附近地区)。据《吴县志》记载,孙子当时就隐居在苏州郊外的穹窿山上,潜心钻研兵法。后来,经好友伍子胥推荐,孙子把自己撰写兵法呈献给吴王阖闾,并被任命为为将,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三国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赞叹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明代的茅元仪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也就是说,孙子对他以前的战争经验,都无一遗漏的吸收、总结到他的兵书里来;而在孙子之后研究战争的人,没有超越他的,都是在吸收孙子的精髓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无论是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还是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孙子兵法》都推崇备至。毛泽虽未上过军校,却用兵如神,这与他熟读兵书,仔细钻研《孙子兵法》不无关系。 在国外,《孙子兵法》也久负盛名。日本人称其为?兵学经典?、?世界第一兵书?;在他们眼中,孙子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18世纪后《孙子兵法》传入欧洲,流传甚广。1772年出版了《孙子兵法》的法译本。据说拿破仑对此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中研读。有人评价,拿破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孙子兵法》的精髓。1905年,英国人翻译了《孙子兵法》,名为《孙子十三篇》。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

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答案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 获得6.0学分!得分: 100 学习课程: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 单选题 1.《孙子兵法》十三篇中成为全书纲领的一篇是:回答:正确 1. A 谋攻篇 2. B 计篇 3. C 势篇 4. D 军争篇 2.孙子关于领导力的核心解释为:回答:正确 1. A 严 2. B 仁 3. C 信 4. D 智 3.中国历史上关于用兵的第一个战略管理模型是:回答:正确 1. A 四略 2. B 三才 3. C 七计 4. D 五事 4.蒙牛用伊利的人才、市场、渠道甚至品牌迅速发展壮大自己所运用的策略是:回答:正确 1. A 上兵伐谋 2. B 利令智昏 3. C 因粮于敌 4. D 合作双赢 5.取胜原理核心中的核心是:回答:正确 学习笔 记

1. A 在事先确定的对抗点上形成绝对的优势 2. B 控制竞争的进程与结局 3. C 立于不败之地 4. D 充分利用对手错误 6.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目的是:回答:正确 1. A 使手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2. B 全胜 3. C 先胜 4. D 不战而屈人之兵 7.孙子作战理论的核心篇是:回答:正确 1. A 《计篇》 2. B 《谋攻》 3. C 《虚实篇》 4. D 《军争篇》 8.避实击虚所着眼的是:回答:正确 1. A 对手的变化 2. B 对手的谋略漏洞 3. C 对手整体结构的瓦解 4. D 对手的局部结构调整 9.下列思想和西方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相似的一项是:回答:正确 1. A 攻心为上 2. B 以迂为直 3. C 避实击虚

4. D 后发制人 10.今天的信息战就是:回答:正确 1. A 伐交 2. B 伐兵 3. C 伐谋 4. D 用间 11.《孙子兵法》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是在:回答:正确 1. A 唐代 2. B 宋代 3. C 汉代 4. D 明代 12.在现代商战中,要使企业的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战略家就要:回答:正确 1. A 因粮于敌 2. B 防微杜渐 3. C 知己知彼 4. D 知害知利 13.危机管理最好的,最高的层次是:回答:正确 1. A 化危机感为动力 2. B 没有危机 3. C 置之死地而后生 4. D 趋利避害 14.管理最核心的东西:回答:正确 1. A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孙子兵法慕课答案

1 《孙子兵法》是一本修辞丰富的兵书。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0% 查看解析或评论(1)2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书吗?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A 答错了! 答对率:11% 查看解析或评论(0)3 《三十六计》是谋略书,属于战术层面。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2% 查看解析或评论(0)4 1972年4月10日兵书出土。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0% 查看解析或评论(0)5 商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是全方位的竞争。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8% 查看解析或评论(0)

不同的战略思维主体的战略思维有境界差异吗? A: 有 B: 没有 C: 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无境界之别 正确答案:A 答对了! 答对率:43% 查看解析或评论(0)7 以下哪些问题属于战略思维决策观的内容? A: 关于战略决策的方法 B: 关于战略决策的目标 C: 关于战略决策思维活动的目标取向 D: 都是

正确答案:D 答对了! 答对率:76% 查看解析或评论(0) 8 官渡之战决策中曹操一方运用的核心战略思维方法是什么?A: 辩证思维方法 B: 系统战略思维方法 C: 逆向战略思维方法 D: 求同战略思维方法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22% 查看解析或评论(0) 9 战略思维活动本身有没有价值取向? A:

有 B: 没有 正确答案:A 答错了! 答对率:64% 查看解析或评论(0) 10 利德尔·哈特受到孙子以迂为直战略思维方式启发提出了什么战略思想?A: 直接路线战略 B: 间接路线战略 C: 大战略理论 D: 速决战战略思想 正确答案:B 答错了! 答对率:67% 查看解析或评论(0)

试述《孙子兵法》核心理念

浅析《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核心理念 人文学院哲学系 102501 0018 钟奕忠 关键词:兵者、战争观、战略观、核心理念 摘要:“兵者,诡道也”语出《孙子兵法》中的《计篇》,意思是:用兵乃是一种诡诈之术,以其为《孙子兵法》一书的核心理念,是因为该句的思想不仅在《计篇》当中体现,而且贯穿于其他篇幅乃至全书,形成了引领全书思想要旨的核心理念。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是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 《孙子兵法》一书共计十三篇,如果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划分,战略方面有计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作战篇、军争篇。战术方面是九变篇、地形篇、行军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它们一起详述了战争的规律。其中“兵者,诡道也”一句始出《孙子兵法》中的《计篇》。那么该句是如何贯穿全书成为其核心理念呢?具体如《计篇》讲述了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审慎的战争观,必须慎战,反对轻举妄动,穷兵黩武。必须备战,要求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并且提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经典军事理论。说明国与国之间的用兵非儿戏,必须慎重。而《作战篇》则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力的影响,阐明长期作战对国家的危害,论述用兵出征既有拓展疆土,争夺财富的有利一面,又有耗费国力,祸害百姓的有害一面。指出“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的战略原则。举例如当年日本侵华,长途运输粮食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不计其数,而在那时,解决粮食的办法就是采用《孙子兵法》中的“因粮于敌”的办法来解决。在《谋略篇》中点明“上兵伐谋”的作战思想,提出全胜的战略观,分为伐谋与伐交,伐谋必须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而伐交,必须依靠总结出不同形势下的不同用兵方法和预知战争胜利的几种基本情况,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经典军事理论.这都是诡诈用兵的具体应用。 此外,《形篇》也以论述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而决定攻守的战略思想,解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原则,提出“修道而保法”等一系列达到自保而全胜目的的军事理论。其姊妹篇《势篇》着重分析在对敌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如何从战略上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提出“择人而任势”的辨证法思想,主张灵活变动的用兵策略。而在《虚实篇》论述军事活动中“虚”与“实”的对立和转化的关系,强调主动的战术观。特别阐明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原则,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必须调动敌人而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提出“避实而就虚”,“因敌而制胜”的经典军事理论。最后《军争篇》阐述在战争中为将者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和战术,着重论述如何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总结战争规律,探索出在战争中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方法,提出“用兵之法”的八条原则。提出严明的治军观,必须全文,以政治辅导,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教育部队,必须齐武,通过严格的军纪军法约束部队。等等都是“兵者,诡道也”的应用。 由此可见,用兵作战乃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则能克敌制胜。孙子以简短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 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主要有: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

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

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 考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按照兵法的原理,成功管理的三大要素除料敌、取人外还有:√ A人才 B资源 C谋略 D并力 正确答案: D 2. 孙子关于领导力的核心解释为:√ A严 B仁 C信 D智 正确答案: D 3. 依据兵法的原则做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到的层次是:√ A伐交 B伐谋 C伐兵 D攻城 正确答案: B 4. 竞争对抗的一条最关键的原则是:√ A以静制动 B出奇制胜 C择人而任势 D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正确答案: D

5. 取胜原理核心中的核心是:√ A在事先确定的对抗点上形成绝对的优势 B控制竞争的进程与结局 C立于不败之地 D充分利用对手错误 正确答案: A 6.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目的是:√ A使手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B全胜 C先胜 D不战而屈人之兵 正确答案: A 7. 下列思想和西方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相似的一项是:√ A攻心为上 B以迂为直 C避实击虚 D后发制人 正确答案: B 8. 今天的信息战就是:√ A伐交 B伐兵 C伐谋 D用间 正确答案: D 9. 企业里边要提防竞争对手使用间谍从我方获取信息,对我方的核心的材料要:√ A学会分级

B专人专管 C严格保密 D专职负责 正确答案: A 10. 《作战篇》的核心是:√ A攻其不备 B出其不意 C战争物资的准备 D找出敌人破绽 正确答案: C 11. 危机管理最好的,最高的层次是:√ A化危机感为动力 B没有危机 C置之死地而后生 D趋利避害 正确答案: B 12. 衡量战略胜负的标志是:√ A“势” B“行” C“谋” D“攻” 正确答案: A 13. 企业竞争本质上就是:√ A利益的争夺战 B人才的争夺战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华_

孙子的外 交思想 傅朝 (锦州师范学院,锦州,121000) 内容提要:孙子的外交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某些大国正是根据孙子的外交思想修订其外交方略,有效的促成了国际战略格局的改变。他们毫不掩饰的把这叫做“孙子的核战略”。本文对孙子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内涵和现代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论证。 关键词:孙子;外交;伐谋;伐交;核战略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会盟、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约和协定等。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大国争霸,不仅战争频仍,与战争相配合的各种外交活动也云谲波诡,令人目不暇接。孙子不仅全面深刻的研究了军事斗争,也以简洁明确的语言论述了外交战线的斗争,他把这叫做“伐交”。在《谋攻篇》、《军争篇》、《九变篇》、《九地篇》中,对外交斗争的地位、作用、原则、方法等问题均作了深刻的论述,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孙子认识到,军事斗争不仅是作战和攻城,还必须有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配合才能取胜,因此,他非常重视外交斗争。在《谋攻篇》中,他用简洁的语言论述了外交斗争的地位和作用,对外交斗争予以准确的定位。他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认为在制服敌人的四种手段中,最高明的是粉碎敌人的谋略,从精神上摧毁敌人,使其不战自溃。为此,在确定国家战略和战争决策时,他要求高层决策者要以高超的谋略战胜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境界。为了取得

伐谋的胜利,在谋略的实施,即政治战和心理战的展开过程中,必须有外交斗争的配合,这就是“伐交”。孙子认为,“伐交”是仅次于“ 伐谋”的重要战线。高明的战略家应尽量争取以“伐交”配合“伐谋”,尽量争取在“伐谋伐交”的层面上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进入“伐兵和攻城”的不利状态。 孙子不战屈人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战略思想的制定和实施,都是要“伐谋伐交”紧密配合,为“以全胜敌,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服务的。但作为一个清醒而现实的战略理论家,他知道不战屈人的机遇和可能性很小,所以,他非常重视“伐交” 层面的斗争,并相继制定了“伐交”的内容、重点、原则、方法等,为伐交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过去人们一般认为“不战屈人”,力争在“伐谋伐交”层面取胜是大国的专利,是凭借强权暴力作后盾才能达成的结果,并总结出“弱国无外交”的成语。其实在孙子看来并非如此。开展外交斗争,固然要凭借一定的实力,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伐谋伐交放在重要位置,优先考虑,这样才会作出“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明智选择。在春秋争霸的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先例。如春秋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之战时,楚国面临多国部队侵袭的危险,屈完以其犀利的辩词反驳了齐侯,与诸侯建立了盟约,使楚国避免了一场大战。①再如僖公三十年,在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下,老臣烛之武孤身一人往见秦伯,以其雄辩的说辞瓦解了秦晋联盟,有效的解除了郑国的危机。②而三国时诸葛亮也是在不利的形势下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操,最后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这些在不利情况甚至是危机情况下的成功外交活动,充分说明了伐交的重要性。 (二) 孙子全面分析了外交斗争的特点,提出了以知为前提,以瓦解敌人联盟和巩固自己阵线为目标的总原则。他在《军争篇》和《九地篇》中反复申明,“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也就是说确定结交谁、打击谁的外交目标的前提是“知”。他认为外交斗争和政治、军事斗争一样,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入了解敌我友的情况,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展开成功的外交活动。孙子认为,“知”的重点是“诸侯之谋”,只有在知诸侯之谋的基础上,才能抓住重和要害,打击敌人的政治谋略和外交态势。从而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使外交斗争更好的为伐谋全胜的战略目标服务。孙子从两方面确立了伐交的目的,一是瓦解敌人的同盟,一是巩固自己的阵线。孙子指出,高明的战略家要通过军事威协和多种外交手段的配合,破坏敌人的联盟,以使“其交不得合”。对于自己的盟友,则要“固其结”,积极结交,使己方的阵营巩固强大,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既然外交斗争服务于争霸的总任务,那么也就由此而确定了争夺的重点是战略要冲,首先搞好与此有关的相邻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孙子在《九地篇》中指出:“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战略要冲,对这些地区的争夺,关系到整个战略格局的成败。孙子认为,对这些地区的争夺,要特别注意与之相关国家的影响,所以要外交先行,以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外交态势。他在《九地篇》中指出:“衢地则合 交” 、“衢地吾将固其结”。说明了衢地外交争夺的要点和力图达成的战略目标。此外,在《吴王孙武问对》中,还详细记载了孙子关于“衢地必先”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