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期末论文

考古期末论文
考古期末论文

考古与公众—基于海龙囤的公众考古实践的思考摘要:人人共享文明成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追求。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是公众考古学讨论的范畴。这是国内目前方兴未艾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各方都在积极讨论与尝试。2012年度,依托土司城堡海龙囤的发掘,我们对其开展的一系列公众考古活动进行了思考。本文即以之为例,对公众考古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海龙囤公众考古思考

在古代文化遗产与现代公众之间,考古学无疑像一座桥梁,沟通古今。但这一切并不会无端端地发生,而且随学科专业化的逐步加强,原本有趣的发现往往被转述为生硬的研究成果而在小圈子内流传,成为“考古方言”,很难成为“普通话”而走进公众的视野,被广泛认知。如何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惠及大众,转而使其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这属“公众考古学”讨论的范畴。

海龙囤位于遵义老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巅,又称龙岩囤,是一处宋明时期的羁縻·土司城堡遗址。遗址三面环溪,一面衔山,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地势十分险要,《明史》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遵义旧属播州,公元9 -l7世纪为杨氏所据,世守其土达724年,共传27代30世,即30人先后出任播州统领。据现有文献,海龙囤始建于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之役。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2年度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第一,基本廓清了海龙囤的整体格局。经过多年的调查与试掘,现已探明海龙囤有约6公里长的环囤城墙,其所围合的面积达1.59平方公里。囤东有铜柱、铁柱、飞虎(三十六步)、飞龙、朝天、飞凤(五凤楼)六关;囤西有后关、西关、万安三关,彼此围合的空间形成两个瓮城。囤顶平阔,“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其中最大的两组建筑群,面积均在2 万平方米左右。另有军营(俗称“金银库”)、敌楼(如“四角亭”与“绣花楼”等)、校场坝等遗迹。

第二,发现环绕“新王宫”的城墙,框定了“新王宫”的范围,基本厘清了其格局、性质和年代。环“宫”城墙504米,其围合的“新王宫”面积达 1.8

万平方米,探明其内建筑2O余组,并对其中的Fl、F2、F7、F8、F9、FIO、F11等数组进行了重点清理,出土青花、青瓷、勾头、滴水、石构件、礓石、弹丸、铁铠甲片、石砚台、钱币等遗物上万件。发掘揭示,“新王宫”具有中轴线、大堂居中、前朝后寝等特点,与衙署的布局一致;而明代文献中亦明确称其为“衙”、“衙院”、“衙宇”等。因此,“新王宫”实质上是一处土司衙署遗址。从出土遗物看,它是一组明代建筑群,嘉靖、万历时期是其鼎盛时期,最后毁弃于万历年间的大火。

第三,基本确认了石、砖、瓦等建筑材料的来源。为了解砖、瓦和石料的来源,对海龙囤及其周边展开了针对窑址和采石场的调查和清理,发现民问传说的“采石场”确系一处采石遗迹,清理出采石所遗的各类楔眼上百个,与“新王宫”建筑石材上所见楔眼完全一致。另在“老王宫”东北角发现窑址数座,对其中一座进行清理,系一座明代砖窑。由此可知,建囤过程中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均就近取用。

第四,通过调查与发掘,对海龙囤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海龙囤是一处融保卫国家利益与维护土司家族利益于一体,集关堡山城与土司衙署于一身的羁縻·土司城堡。特殊时期,坚不可摧的海龙囤是土司的重要军事防御据点;和平年代,风景秀丽、气候怡人的海龙囤则可能成为土司的别馆离宫。从南宋中期开始,穆家川(今遵义老城)一直便是杨氏统领播州的政治中枢,而不久之后修建的海龙囤与之并行不悖,前者为平原城,偏重于政治,后者为山城,偏重于军事,它们一起构成了播州杨氏完备的城邑体系。

发掘的意义表现于:

第一,海龙囤特别是“新王宫”的整体格局与明故宫契合(同时也保存了本地建筑的一些特点),反映了土司在意识形态上的国家认同,这种一致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效维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二,海龙囤是我国羁縻·土司制度的实物遗存,它完整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唐宋时期的羁縻之治到元明时期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它的发掘为从考古学的角度深化中国土司制度和文化的研究,探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换言之,其对推行羁縻之治以来,中央如何开发、经营与管理西南疆,边地又是如何逐步汉化而与华夏渐趋一

体等问题的深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这处设有衙署的军事屯堡,是中国西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延续时间最长的羁縻·土司城堡,它“利用地形、融人地形”的建筑特点,对中国西南同期以及后来的同类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海龙囤的发掘可能引发考古学界新的学术关注点,即将视线从中原的、早期的遗存更多的投向边地的、民族的、晚期的遗存中来,从而拓展考古研究的领域,并可能有益于考古学方法与理论的发展。该发掘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人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l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俗称“六大发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内外近百家媒体通过报刊对海龙屯的考古发掘进行了报道;海龙屯声名鹊起,成为国内外考古界关注的焦点。2013年1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l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颁奖仪式上发表《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2012 年度发掘》的学术讲演。2013年4月11日、5月20日,海龙囤遗址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走进社区、走进校园,与社区居民和大中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受到普遍欢迎。

所有“公众”中,当地村民无疑是与遗产地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如何在考古活动中得以体现?相当部分当地村民在考古工地做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完成了与海龙囤事实上的“亲密接触”。部分村民则长期在海龙囤从事牵马、导游、餐饮等旅游服务,考古工作开展后剧增的游客量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这些都是考古活动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而以考古现场为依托,开展深度的、广泛的公众考古活动,海龙囤开贵州先河。基于海龙囤的公众考古实践,在面对面或通过媒体与大众的互动中回应了社会的关切,尽可能调适了各方利益,对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同时强化了考古学科存在的价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效应。

但毋庸讳言,不法者一旦认识到遗产的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便可能受利益的驱使而对其采取恶意的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公众考古遗产地,因此也需作充分的考虑和慎重的选择。否则,所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在普及考古知识的同时,也可能成为“盗墓指南”。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既是一个务虚工

程,同时也是归结为一个软系统。当前,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的不断富足,其所投入到工程建设方面的内容正在不断增加,各项建设如火如荼正在进行,这与政府GDP有直接关系的建设性问题,近年来,其增长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伴随着日益突出的文物保护现状,我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就得尤为重要,第一,出土文物本身具有不可冉生性。一般来讲,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保护现场所发掘的各类文物。与此同时,由于文物本身的不可再生性质决定了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的重要性。比如出土物殷墟的甲骨刻片,其就是我国传统意义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宝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无法实现仿造与仿造。

第二,遗址本身具有不可复原性。我们知道,考古发掘现场除了要发掘一定的文物之外,其实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必须要进行发掘的,这些遗址同文物一样,他们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复原与再生性,更不可复制,比如楼兰遗址,就是典型的具有不可复原性的遗址之一,类似此类现场,世界上还存在许多。

第三,出土遗物具有不可替代性。除了不可再生性与不可复原性之外,不可替代性也是考古发掘现场所具有的特殊特点之一。比如出土于北京的人头盖骨化石,它证明了原始人曾经的确切存在,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够替代的。它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灵魂与生命的最好证明,具有硅著的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相当重要,这一议题不容忽视。

任何事物均有其两面性,公众考古亦不例外。好在海龙囤历时多年的考古发掘活动才刚刚开启,公众考古也才刚刚起步,尚有时间对不足之处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魏峭巍:《分歧与整合:公共考古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第43页。

[2]【美】尼克·麦瑞曼著,周晖译、方辉校:《公众考古学的多样性和非调合性》,《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第113—114页》。

[3]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东南文化》2006年第4期,第54页。

[4]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8年。

[5]于宗仁,苏伯民,陈港泉,崔强,张文元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在考古发掘现场应用支撑研究中分析体系的构建,敦煌研究,Dunhuang Research ,2013年 01期.

[6]陆寿麟,李化元,姜怀英,周保中,王时伟,札晓帆,杨军昌,万俐,毛颖.传统T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与创新——“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专家访谈,Ⅲ,东南文化,Southeast Culture,2012年O6期.

[7]南普恒,田进明,王京燕.平遥弓村遗址土猪骨骨架的现场保护及整体提取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S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2011年01期.

全面认识GIS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全面认识GIS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王子荀 200800080048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8考古 摘要:GIS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是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高效始终是考古研究所追求的目标。在此,本文欲对GIS考古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实践、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详细总结,以增强GIS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考古研究 GIS 发展历程内容及实践发展趋势全面认识 考古学以古代人类的各种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1,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种广泛的研究内容就要求研究手段的多样性,特别是自然科学和技术要求的提升在现代考古学显得愈加重要。其中,GIS考古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勃然兴起的。众所周知,考古工作是一个从古代遗存中发掘、整理、研究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过程,所以,GIS的应用对处理考古研究中的海量信息具有十分重的作用,从而应用到了与考古相关的各个环节。 GIS(Geogra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数据管理、分析研究的综合技术系统。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坐标、位置处理,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及运用,可以高效、科学的解决考古研究中的相关问题2。GIS考古研究的产生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要复杂的过程,它今后的发展趋势也必将随着自然科学中GIS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拓展,下面我们就其发展历程、应用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记述。 一、GIS运用于考古研究的基础 GIS来源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利用到考古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偶然的结果,GIS考古研究具有其特定的研究基础。GIS基础的应用必然和现代考古研究实践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应的切合点,从而才促使了两个学科的结合。 首先,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hic Information System)属于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地理、遥感、测绘、统计、规划、管理学和制图学等学科交叉运用的产物,它代表了现代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发展方向。GIS 技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表达,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提供多种空间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GIS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和动态性; 第二:以地理研究和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 1鲁鹏、杨瑞霞、田燕《GIS考古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中原文物》2008年第二期,第104页 2张颖岚《GIS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36卷第六期,第94页

考古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doc

考古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 考古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二) 中学都是矿工子弟,考高中的很少,大都是考矿上的技校,上完分配个工作,就这点追求,当时的我就随波逐流了,导致第一年没考入重点高中。不过还好,我及时调整了我自己,去了一所重点中学复读了一年,又开始学美术,最终以正榜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省了学费,但是是占了我美术成绩考的好,文化课还是很低。上了高中以后,高一的上学期还是莽莽撞撞,不知所措。但是后来受了点刺激,开始发奋图强,到现在为止我都佩服当时的自己:困了就掐自己的大腿,数学题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问同学题时,不完全理解不罢休,当时我同桌说他学习完全是因为我,怕我问他题时不会就先自己搞懂在教我。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从班里的倒数进入了班里的前几名,感到很自豪。又加上我的专业基础好,老师开始关注我,说我考清华有希望。到了高三外出学专业,学费很高,只靠爸爸的死工作是支付不起这一家人的生活,妈妈就想到了老家还有3亩地,以前是免费给我三叔种的,我们老家是大蒜之乡-山东金乡。爸爸也退休了,到了芒种时期爸爸就回家种上田,空闲就回来,收入还不错,够我一年的学费还剩很多粮食。我也很懂事,生活很节俭,每次妈妈给我打钱,我都有种犯罪感。还好我应届专业就过了清华,是我们高中历年来唯一一个应届生专业过清华的,而且名次比往届生都好。学校的领导都开始关注我,帮我开小班,给我补课,给我解决吃饭问题。虽然他们对我很好,但是在我眼里很势利。不过由于

高三一年都没学过文化课,我还是没能如愿以偿,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但是妈妈闲太远,学校又不怎么好又让我回去复读了。这次学校又给了2万块钱的补助,作为外出学习的费用,但是我的美术考前班不收过清华专业学生的学费,这让我为家里省了不少钱。不过这一年我的心态就没那么好了,但还是过了清华,可惜的是最终还是因为差5分的小分被卡,学校领导又去家里找我家长,让我继续回去复读考清华,但是我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了,还好我们学校专业考第六,便来到了民大。这是我的一些经历,写跑题了,但是很想说出来,望老师见谅。虽说上了民大,但是对我的服装专业我是完全没有兴趣。现在想多学的知识广一些来丰富我自己,也想为以后做铺垫。我的感情方面没有什么干扰,可以完全将精力放在充实自己身上。我害怕一成不变的枯燥,不愿意置身于平庸的生活,喜欢生活中充满激情。 我一直坚信,只要自己完美和努力,幸福就在前方,更美好的一定在等待着我们!! 三、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1、本专业的主要 2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文物与博物馆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物与博物馆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领域代码:065100 一、学科简介 本院2003年开始招收“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方向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现有专职教师5人,均为教授,其中3人具有博士学位,分别从事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简帛文献和古代书院等多领域的研究。另外,本院还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聘请了10余名专家任兼职教授承担专业课题的主讲,同时上述单位也作为本院教学实习的基地,免费为本院学生开放和服务。 岳麓书院历来重视有关古代书院及相关文物的收藏,拥有大量的古今图书和书院文物,即将建成开放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和最近收藏的秦简、古墓壁画等均将为本专业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提供便利条件。 二、培养目标 1.系统学习和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和文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上述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重大和前沿的课题。 2.掌握从事本专业研究的技术手段、原理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实习,学习和掌握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 3.丰富文物鉴赏研究、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展示及田野考古发掘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培养从事上述研究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1.学制,2年,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2.指导教师为双导师制。 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导师。校内导师为责任导师,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六必修环节及要求 1、开题报告(2学分):一般在答辩前一年进行。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 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 2、专业实践(6学分):在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由校外指导老师提出专业实 践意见,填写专业实践考核表。 3、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一般在论文答辩前半年进行,由中期检查小 组投票通过后方能继续撰写论文。 七学位论文 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 ——兼论梁思永先生对中国考古地层学的贡献 提要: 考古学乘西学东渐之风于20世纪初期在中国生根发芽,发展至现在贡献巨大,解决并正在试图解决很多重大课题,例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演进问题等,而考古学最根本的基础即是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其地层学发展脉络较为清晰,但是作为世界考古学中的中国考古学,其地层学的发展脉络相对而言较为模糊,就其渊源问题有些语焉不详。学术界一般认为自梁思永先生发掘后冈遗址考古地层学始真正得以确立1。但是学术界并没有明确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与世界考古地层学的关系,并认为考古地层学“在相当程度上是经验问题和技术传统问题”2,但是对于作为新兴的中国考古学的技术传统,学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结论。这样,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在考古学史上显得比较突兀,似无源之水或者说源头不甚清晰。 在世界考古学层面上,考古地层学的发展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其经过是被誉为地层学革命的20世纪初新大陆考古,考古地层学原理得到广泛应用。而此时正是中国考古学筚路蓝缕之时。 本文除了试图厘清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脉络外,主要目的还在于试图考察影响中国考古地层学发展变化的学术背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整个社会科学的学术背景)以及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是经验积累导致地层学发展,进而促进了整个考古学的发展?还是考古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变化致使考古学需要新的获取资料的手段,从而带来考古地层学的发展?这似乎是那个著名的二律背反“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的问题。 1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10 p22 2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出版社1997.6p151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中国很早就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下面由为你整理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考古学诞生标志 1928年10月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1929年,李济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学知识和发掘经验的学者,被聘任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同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分别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从事考古研究的学术机构。 新生代研究室的周口店发掘 1929年在裴文中的主持下,发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随后,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1933年由裴文中和贾兰坡发掘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等项发掘 1928~1937年间进行了15次发掘,累计发掘面积达46000多平方米。开始发掘小屯遗址的时候,发掘水平不高,主要目标是有字甲骨,还缺乏分辨复杂遗迹的能力。1930年,在国外专攻考古学专业的梁思永学成归来,不久参与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辨识

了仰韶文化以外的又一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后被命名为龙山文化。梁思永后又进行安阳后冈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解决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他还参加小屯遗址的发掘,在发掘方法上有明显的改进。 从此,殷墟发掘走上科学的轨道,取得了较大的收获。在小屯村一带,先后发现5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获得22000多片有字甲骨和其他珍贵文物;又在侯家庄商王陵区发掘10座规模特大的商代大墓以及上千座“人牲”祭祀坑,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和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资料。与此同时,又发掘浚县辛村西周卫国墓地、汲县山彪镇和辉县琉璃阁的战国时期魏国墓葬,以及日照两城镇、永城造律台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采用 国际上从5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方法,被视为史前考古学中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8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5年底建成中国第一个放射性碳素断代实验室,1972年开始公布年代数据。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等单位,也相继建立这种实验室。各实验室已公布考古年代数据10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史前时期。放射性碳素断代已成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必要手段。这为建立各种文化类型的年代序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科学根据。在探寻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进行夏文化的探索和先商、先周文化的研究方面,放射性碳素断代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他几种断代方法,例如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20200627205223)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 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 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 世纪20 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 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 世纪20 年代至20 世纪20 年代) 形成期以19 世纪20 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 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 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 年至1918 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 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 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50 年代末)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20 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末)的标志是考古学理论的丰富和创新、考古工作范围的扩展和重大发现的增多。这一时期获得了一批重要考古发现,在一些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

基础知识积累

1.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准备空前绝后 的“哈夏啤酒节”,市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加紧工作,连节假日都不休息。 .... 。 B高峰在这次月考中作文取得了48的高分,实属妙手偶得 .... C午休时,男同学们都在操场上踢球,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 .... 。 D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各不相同,莫衷一是 ....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 B.房租、邮费、电话费等,每个月都要近千元,若再开展活动,开支是左右为难了。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他们打得你死我活,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 B.人民组织起来和杀人放火、惨绝人寰的日寇英勇斗争。 C.他妈妈一进来,我们全寝室的人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D.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足球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B.孩子应该干、可以干的事情,要让他们自己去干,父母不要评头论足。 C.宋老师针对班上学生学习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D.“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及时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 名著阅读《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_______________ 。 2.《名人传》叙述了_________国音乐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画家和雕塑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____________________强奋斗的精神。 3.《_______________》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 4.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神魔世界 1.《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______________小说。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_。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人保护_______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扣人心弦,引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 随着中国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几代人在数十年的风雨坎坷中终于发掘出了近现代考古学,并且其在我国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下面由为你整理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很早就有学者注意进行古代遗迹的考察和古代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系统的金石学,产生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为发达,形成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较迟。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和30年代,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派遣的探险家、考察队,潜入中国边疆地区活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中国学术机关开始进行周口店、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调查发掘遍及全国各个地区,逐步建立起中国考古学的体系。 早期的中国考古学 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朦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价值,甚至在当时东周京都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今日博物馆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纪的宋代,我国金石学研究颇为发达,有志者开始编纂专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既绘有器形图,还记录了每器的尺寸、名闻和出土地点。它比起1842 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所著的《丹麦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 nm ark) —书足足早了11 个世纪。 此后,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图》(1123)、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欧阳修的《集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等,不胜枚举。清代一来,分门别类的著作如雨后春笋,除继北宋以来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 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 国家。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切努力并不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考古学,至多只能说为近代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已经日渐兴盛。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将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期,并将中国古史传说与此比附。 1898年安阳小屯村再次发现有字甲骨文,1900年敦煌石窟发现储存大量古代写本文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项惊人发现,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是1926年从美国学习人类学归来的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的发掘。 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昶(旭生)被 推选为中方团长,黄文弼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会参加该团去新疆进行考

黄河史论文

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课程:黄河史 学号:200731120012 老师:梁利 姓名:牟俊 题目:谈黄河文明的发展的理解 摘要: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炎黄子孙在她的哺育下,得以一代一代的繁衍,从过去走向未来,从蛮荒走向文明,做为中华民族最早的起源,自然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各种历史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还是人类活动区域的延伸,还是各种远古传说的记录都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或者说是华北地区,这都与黄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许是她的位置关系,也许是她自身的魅力,这都是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文明,是一种传承,中华历史的传承,是一种传递,中华文明的传递。 关键词:黄河文明华夏文化 正文: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炎黄子孙在她的哺育下,得以一代一代的繁衍,从过去走向未来,从蛮荒走向文明,做为中华民族最早的起源,自然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各种历史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还是人类活动区域的延伸,还是各种远古传说的记录都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或者说是华北地区,这都与黄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许是她的位置关系,也许是她自身的魅力,这都是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文明,是一种传承,中华历史的传承,是一种传递,中华文明的传递。 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古代黄河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黄河文明的形成时期,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起源时期。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在带来“科学”、“民主”思想和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人的妄自尊大,一些西方学者鼓吹“中国文化西来说”;国内也有人妄自菲薄,否定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生动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追根溯源,寻找实据,证明古史,重建民族自信,成为攸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此后不久,一批中国学者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对周口店、殷墟等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考古得到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国家文物局,并颁发了保护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复了周口店、殷墟两项中断多年的考古发掘;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设置考古专业;各省区市也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当地的文物保护和清理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各地考古队伍日益健全起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田野考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发掘水平得到提高。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考古工作者对史前时期的半坡、北首岭、庙底沟、屈家岭、北阴阳营等遗址和大汶口墓地,对商周时期的二里头、郑州、丰镐等遗址和洛阳东周城、侯马晋城、汉唐两京城址、元大都遗址及其他重要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发掘。在辉县琉璃阁的发掘工作中,首次成功地剔剥出一座完整的车马坑,受到西方考古学家的赞誉。 改革开放后,我国考古事业走向繁荣。1979年4月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其后一些省区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考古学会及相关的研究会;考古学得到迅速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科技手段,开拓了水下考古和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大遗址考古发掘得到加强,黄河流域所作重点发掘尤多,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也有多处遗址发掘,西南边疆、北方大漠也都发掘过史前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田野考古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原始聚落遗址和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力求全面地揭露布局情况,复原当时社会生活全貌;古代城址的勘察,着重了解整体规划,确定城垣范围和城门位置,探寻主干大道和重要建筑遗迹;对那些古今重合的城市,则充分利用文献资料,根据现存的古建和可以肯定的旧街道等遗迹,结合以重点钻探、发掘,较好地复原古城的平面布局;清理大型墓葬时,妥善处理糟朽不堪的漆木器、丝织品、帛书、帛画,使之得到较好保存;对于散乱的玉衣、铠甲、简牍,在清理过程中,特别注意各个零件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仔细观察和做好记录,以复原它们的整体。考古发掘还扩大到古代矿场、作坊、窑址、工场和沉船、桥梁等。 我国考古工作者积极探寻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为全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作出重要贡献。他们对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揭示出了一二百万年以来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在中国境内的进化过程及其生存活动情况;对中国农业起源的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充分的证据证明距今1万年以上;理清了广阔地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建立了史前文化的系列和编年框架,提出了区、系类型的考古学理论;随着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史前村落的揭露,对聚落形态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获得重大成果,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关注;在豫西及晋南地区对夏文化进行了连续、深入的探索,找到了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郑州地区发现了二里岗文化遗存,从而确认了早商文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和其他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也获得世人瞩目的成就。甲骨、简牍、帛书等文献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批重要史料。 从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广汉三星堆的发现与发掘,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安汉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应为: 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研究工作,而且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全面了解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二、研究方向 1、美术考古 研究和探讨古代美术的重要课题,主要从文化艺术史的角度,探讨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学制3年,学习年限为3~6年。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能提前毕业,对于特别优秀者,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 提前毕业需满足如下条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至少三名本学科专家匿名审阅;作为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上发表至少4篇高水平论文。要求提前毕业的学生需经本人导师同意,并提交有导师签字的书面申请,经本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按正常毕业程序进行。 四、应修总学分数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必修不少于11学分,选修不少于2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 专业外语2学分 专业外语要着力培养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学位论文的外语写作能 力。 第二外国语2学分 博士生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 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学位专业课1门,2学分 前沿讲座5学分 前沿讲座主要研讨本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课题与前沿性课题,从而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本学科前 沿问题和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形式以小型讲座和小组讲座为主,由导师或有关 教师主讲,或外请相关专家主讲,亦可由博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 前沿讲座亦包括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以及参加著名学者的学术报 告等形式。 前沿讲座为必修课。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学术讲座及学术报告次数不少 于10次,主讲不少于5次。每次讲座应写出学术报告,由参加讲座的本专业教 师和导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参加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会议要写 出学术报告,由本专业教师和导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按 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成绩及格以上记5分。 2、选修课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 3、补修课同等学力、跨学科考入的博士生,需补修2门硕士课程,成绩 计入本人档案,但不计学分。 六、中期考核 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三学期初,结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博士生进 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入学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 外国语水平、论文开题报告及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衡量,并进行学科综合考试。

1949年以前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论述1949年以前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分成四个大的阶段,即考古学的萌芽时期、金石学产生与发展的时期、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时期和考古学的大发展时期。1949年以前的中国考古学成就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 1.考古学的萌芽时期(古代—北宋):我国古代已有少数人认识到古物的重要性并试图加 以解释,有的还以古代遗存作为历史资料。这一时期古物多为偶然出土,没有正式发掘。 也没有关于考古学的理论著作。 2.金石学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北宋—清末):北宋时代,研究古铜器及其铭文和石刻文字 的金石学诞生了。对宋代金石学有开创之功的是宋仁宗时的刘敞,他的《先秦古器记》是古代最早的金石学专著。元明两代,金石学的成就不大。清代是金石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金石学的特点是精于鉴别、详于考订、研究范围较广,并且有一些集成性和综合性的著述。清末至民国初年,金石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泛,不仅包括新发现的甲骨、简牍,而且兼收明器和各种杂器,不再限于文字,罗振玉和王国维是当时集大成的金石学家。 3.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时期(1911—1949年):真正的近代考古学是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的。 这一时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a.以北平地质调查所为中心开展了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 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1921年发掘了仰韶村遗址,第一次证实了我国有石器时代 遗存。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在其主持发掘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了第一个完 整的猿人头盖骨。1933年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化石以及文化遗 物。 b.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下属的考古组成立于1928年。此前 两年,李济等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这是第一个我国学者自己发掘的 遗址。1930—1931年史语所考古组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发掘了一处史前时 代遗址,即龙山文化最早的发现地。1934年出版的正式发掘报告《城子崖》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本田野发掘报告集。1930年梁思永等发掘了黑龙江的昂昂溪和内蒙 古的赤峰红山等遗址,证明了东北地区存在细石器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省 安阳市后岗判明了小屯—龙山—仰韶三叠层。1928—1937年史语所考古组的李济、 梁思永等大批学者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进行了十五次大规模的发掘,为商史研究 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c.北平研究院(成立于1929年)和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年)的工作也十分重要。 北平研究院成立后发掘了河北易县战国都城燕下都、陕西宝鸡斗鸡台墓葬等遗址, 主要学着有马衡、苏秉琦等。中国营造学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调查和研究, 1937年我国建筑家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县发现唐代佛光寺大殿,是目前我国现存时 代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d..在这一期间内一些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做了不少调查和发掘,也有一些是中外考古 学家联合进行的。

文物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文物学基础知识 文物学是一门以研究、整理和保护文物为目的的学科。这一课程主要培养大家对文物的理性认识,还可以为将来到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从事文物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讲授本学科的学术史、理论与方法、文物基础知识、文物法律法规、文物管理与保护、文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物鉴定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家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掌握对文物的分类、定名、整理和评价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利用文物进行最基本的研究。 在讲文物学的性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文物,我国把文化遗存,称为文物。这是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独特称呼,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关于文物的定义和内涵后面还要专门叙述,这里不作多讲。下面言归正传,讲什么是文物学。 什么是文物学呢?文物学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即对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遗迹作系统的研究。 大家知道,各类文物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信息。我们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探讨,恢复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学属人文科学,同时又属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它与考古学、博物馆学关系十分密切,又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 文物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首先,文物学研究的对象跨越的时间长。 其年代上限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同时,即从人类制作第一把生产工具开始。其年代下限,各国不尽相同,在国际上起初曾定为1830 年,起源于1930年美国的关税条例。该条例规定凡1830 年以前制作的艺术品可以免税。尔后,在国际上,不少国家把这一年定为文物年代的下限。后来,美国又在1966 年通过了新的关税条例,重新规定“自免税进口报单提出之日起,凡100 年以前制作的文物”概予以免税进口,因而目前按国际上一般惯例,文物是指100年以前制作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但是有的国家也根据国情而自行规定,如希腊就把1450年作为文物年代的下限。而中国从80 年代初开始,其年代下限已放宽直达现代。如福建厦门集美鳌园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一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 09历史教育090103016 许玮琳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从诞生到现在,已走过近200年的历程。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概括为萌芽期、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基本成熟期、转变期、全面成熟期和继续发展期。 萌芽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的文物,调查欧洲古代遗迹、北美印第安人遗留下的古迹。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说,中国从宋代开始的金石学传统可以被认为是考古学的萌芽,但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考古学。 形成期与初步发展期(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纪20年代北欧学者西蒙森和汤姆森相继提出的“三期说”,即把古代按照生产工具的质料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的观点,并由汤姆森按这一分期陈列博物馆的文物,及发表专著进行阐释为代表。地质学中按土质、土色区分地层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学,成为“考古地层学”,它使考古学的研究摆脱了古物学仅仅研究遗物形态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学的轨道。这一时期,在埃及、两河流域和欧洲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发掘,如对著名的意大利庞培遗址的发掘。 初步发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后)的考古发掘逐渐科学化,挖宝式的发掘受到批评。按层位发掘,准确记录一切遗物的出土位置并将它们全部收集、充分及时地公布发掘成果为人们所推崇。与此同时,出现了被称为考古学两大基本方法之一的“考古类型学”,即根据遗物的形状和纹饰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以阐明这些遗物之间内在的关系。考古地层学的普遍应用和考古类型学的出现是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标志。考古学理论则主要是运用相关学科的传播论和进化论。 基本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