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来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鲜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别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节的要紧吃食是元宵。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别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滋味甜美。众人别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咨询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未来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元十分拿手,从此未来,世人就以那个宫女人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别见史料记载,别脚为信。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因此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宝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别得金钞票别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别能成真,终日麻烦。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具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未来别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别许喊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普通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普通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的制作办法不少,南北方有很大的差异。南方做元宵时,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儿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别断摇晃,别时加入清水使馅沾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大小别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黄豆。

元宵的吃法亦不少,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实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酿、白糖、桂花煮食,风味独特,宜于兹补。

元宵节除元宵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应节食品。

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降灯面,吃了未来望明年的民谚。十人日降灯,夜晚吃面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