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

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膏方养生是运用中医整体观,贯彻三因制宜思想,由资深的中医师,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状况,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合理配伍组方,再经过严格的特定工艺加工而成膏剂,经口服后发挥滋补强身、抗衰延年、防病治病的作用。

膏方具有浓度高、体积小、效果显著、剂型稳定、服用方便、口感良好等诸多优点,长期以来,在保障与增进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群众广为接受的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适用于阴阳、气血、津液失衡的人群。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膏方的概念、配方、制作和使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膏方的开方者、制作者以及服用者等使用。本《规范》审定组成员:沈同、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

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膏方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药材选配、生产条件、制作方法、质量分级与质量检测以及服用膏方应注意的问题。

本《规范》适用于对膏方养生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指导膏方医师合理开具处方,规范膏方制作加工机构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指导个人正确服用膏方等。如个人自行加工膏方的,也可以此作为参照。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膏方Oral Paste

“膏方”是以养生保健为主要目的所服用的中药膏剂,又称“膏滋”。这类口服膏剂是由资深的中医师,根据服用者的体质状况,遵循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思想,选择单味药或多味药合理配伍组方,经过严格的特定工艺加工而成,主要用于滋补强身、抗衰延年、防病治病。 2.2 荤膏 Meat Paste

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加入有动物胶(如阿胶、龟板胶等)或动物药(如胎盘、鹿鞭等),称为“荤膏”。

2.3 素膏 Vegetarian Paste

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加入动物胶(如阿胶、龟板胶等)或动物药(如胎盘、鹿鞭等),称为“素膏”。

2.4 蜜膏 Sugary Paste

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加入有糖类(如蜂蜜、冰糖、白糖、红糖、饴糖等),称为“蜜膏”。 2.5 清膏 Sugarless Paste

膏方在制作过程中如果没有加入糖类(如蜂蜜、冰糖、白糖、红糖、饴糖等),称为“清膏”。 2.6 饮片 Ordinary Herbs

指膏方处方中的常规药物,是膏方药材组成的主体部分。 2.7 细料 Valued Herbs

是膏方处方中较为贵重药物的统称,是体现补益虚损的重要部分。 2.8 药胶 Medical Gelatin 是常规膏方中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鳖甲胶等的统称,有补益虚损,助于膏滋固定成形的作用。 2.9 熬糖 Process Sugar in Advance

是糖类在用于膏方制作前的预加工方法。将冰糖或红糖等入锅中加热熔化,期间不断搅拌,以防滞底焦枯,至糖全部熔化呈老黄色即可。 2.10 炼蜜 Process Honey in Advance

是蜂蜜在用于膏方制作前的预加工方法。锅中加入蜂蜜加热熔化,至糖蜜表面呈老红色老蜜即可。 2.11 辅料 Auxiliary Herbs

在膏方处方中常指黄酒,其本身具有活血、通络、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胶,使之软化,还能解除药胶的腥膻气味。 2.12 挂旗 Hang a Flag

是在膏方制作过程中判断收膏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长期以来制膏行业中通用的约定俗称。指以搅拌棒沾取药汁并水平提起,药汁沿棒边呈片状垂下或滴下。 2.13 滴水成珠 Beads in Water是在膏方制作过程中判断收膏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长期以来制膏行业

中通用的约定俗称。指以搅拌棒沾取药汁,滴入清水,药滴不会马上散开溶解,短时间内仍保持珠状。 2.14 返砂 Crystal of Sugar

膏方的成品放置过久可能有糖的结晶体析出,表面看似细小的砂粒状物。 2.15 忌口(又称食忌) On Diet

是指根据个体状况和用膏的需要,要求在服膏期间,忌食某些食物,以防止食物和膏内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降低预期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2.16 开路方 Previous TCM Decoction for Constitution Regulation

部分使用者在服用膏方前针对性地服用的汤药,目的是调整其生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膏方养生的功效。

3 处方、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

3.1 膏方的处方医师,必须具有中医执业资质和一定的临床诊疗经验。各地开展膏方业务的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膏方处方医师进行准入管理,并组织相应的培训、认证、备案。

3.2 膏方养生不是一味专补,切忌盲目堆砌名贵补药。处方应针对个体的状况,在注重补益脾肾的基础上,做到整体考量、循因施药、补泻兼顾。

3.3 膏方中各味药材都应符合《中国药典》和《炮制规范》的要求。

3.4 膏方加工制备场地要考虑周围空气质量、四季(以冬季为主)主要风向、水源水质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中药加工生产相关要求。

3.5 膏方加工制备厂房等设施应总体布局合理,区域分隔清晰,不得互相妨碍。须安装防止昆虫、鸟类等动物进入的设施,设置备用照明,并合理配置消防设备。 3.6 膏方的制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加工工艺进行。

3.7 膏方的加工生产必须配备与膏方生产相适应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3.8 膏方的加工制备过程中,需设立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各级人员执行,以保证膏方的正常生产,降低各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的质量。(参见附录A)

3.9 膏方养生适用于阴阳、气血、津液失衡的人群,主要是体质虚弱者、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等。

3.10服用者在服用膏方前需对其生理、心理状态,以及一些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发挥膏方养生的功效。

3.11 膏方的成品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机构宜用冷房,家庭宜用冰箱。 4 药材选配

膏方的药材选配一般由饮片、细料、胶类、糖类和辅料等五部分组成。 4.1 饮片

一般20-35味左右,约3000—5000g左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更多。处方时药味过少,易致效验不彰,并且成膏不足,但如果如盲目追求大处方,则造成目的不明,浪费药材。 4.2 细料

应根据补益需要,酌情配伍,切勿滥用。 4.3 胶类

即药胶,可按其各自功效特点,针对不同体质而辨证选用,可单选一味,或多胶合用。一般每料膏方参考用量为200—400g左右。在膏方制作前,应先将选用的胶类用黄酒浸泡软化,隔水炖烊备用。 4.4 糖类

常用的有蜂蜜、冰糖、饴糖、红糖、白糖等,可改善膏方的口感,还有一定的补益缓中作用,也有助于膏方的固定成形。一般用量为250—500g左右。制膏前需做预加工。糖尿病患者可用一些低热量的甜味剂代替,常用的有元贞糖、木糖醇、阿斯巴甜等,但选剂、用量、比例等,应严格按其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换算,不可滥用,作为糖类替代品的甜味剂在制膏时可直接加入,无需预加工。 4.5 辅料

一般用量按每500g药胶辅配250—500g黄酒。 5 生产条件

5.1 制作场所的要求

5.1.1 膏方加工场地附近须无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源。

5.1.2 周边不得有产生污染排放的生产单位(企业),如燃煤性单位、化工厂、电厂等。

5.1.3 地面、路面及运输交通等不可直接或间接地对膏方生产造成污染。周围如有裸露的泥地,应进行绿化或者铺装。

5.1.4 如附近有不可避免的房屋建设施工、道路与管线施工、房屋拆除、物料堆放等,应作适当遮盖或经常作淋水防尘,设置不低于2m的硬质密闭围挡。 5.2 制作设施的要求 5.2.1饮片储藏区

用于饮片储藏。建设要求同各地中医院饮片储藏室的建设要求;面积可根据生产所需饮片的使用量和周转期决定;宜阴凉干燥,通风良好,运送便利。 5.2.2 细料配方区

用于细料、贵重药的储藏,并将饮片、细料和辅料等按处方配齐、分装(袋装)后送入加工区。建设要求同上,需要提高防盗的安全等级。 5.2.3 浸药区

用于浸泡饮片。面积应满足每批可同时生产制作的膏方数量所对应浸泡桶的数量;地面要整齐,方便摆放浸泡用具,并留出通道便于袋装饮片运送;有冷、热水进水,用于饮片浸泡和地面清洗;地面排水通畅,必须保证地面水渍不得流向煎煮区;废水排入生化池经处理后排放;合理配置紫外线消毒灯。 5.2.4 煎煮区

用于提取、浓缩、收膏、分装等工序的操作。面积以每批可同时生产制作的膏方数量,对应的大、小炉灶数而合理配备;大灶和小灶应分设操作台,各大灶灶心间距应不小于600mm,小灶操作台宽度不小于800mm;室内通道宽度不小于1200mm;建筑高度应综合考虑台面、灶具、锅具、排风等因素,大灶台台面高度一般为500mm左右,不宜过高;装饰宜简洁、实用、易清理,面材选择应耐磨、防滑,并能耐受多种清洁剂和消毒剂的反复使用;顶面要考虑能尽量避免产生冷凝水;大灶台、小灶操作台等处安装冷、热水进水,排水处理要求同前;在大灶台上方安装大功率排风设备,能及时充分排出煎煮时产生的水蒸汽,避免冷凝水形成及回滴,一般按每小时换气5-10次设计;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配置用电量,适当留有余量,开关、插座等须选择安全配置,并配有漏电保护装置,合理配置紫外线消毒灯;根据预设生产量度合理配套燃气流量;可加设一处药渣出口,须是向外的单向通道。 5.2.5 凉膏区用于凉膏及封装操作。应可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室内温度宜控制在10℃以下,湿度宜控制在45%-65%;适当增加紫外线消毒灯配置。 5.2.6冷藏区

用于储藏、发放封装好的膏方成品。应可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室内温度宜控制在10℃左右,湿度宜控制在50%-70%;适当配置紫外线消毒灯;领药窗口不宜与藏区直接相通。 5.3 常用器具的要求 5.3.1浸泡容器

浸泡饮片用的容器宜选用陶瓷、铜质、不锈钢等材质的桶或锅,忌用铁质容器。 5.3.2煎煮药锅煮药用的锅宜选铜锅,其中以紫铜锅为最佳,也可用不锈钢锅或砂锅,忌用铁锅;大药锅一般直径500mm左右,高400mm左右。 5.3.3搅拌用具

搅拌棒宜选用竹片,一般大锅用的竹片长600-700mm左右,宽30-50mm左右,厚5-10mm 左右;小锅用的竹片长350-450mm左右,宽15-30mm左右,厚3-5mm左右。 5.3.4过滤用具

浓缩时过滤用80目药筛(或用4层纱布代替);收膏时过滤用60目药筛(或用3层纱布代替)。 5.3.5成品容器

盛放膏方成品的容器首选广口的陶瓷罐,容积在1500ml以上;也可用玻璃瓶或塑料罐等;或用自动分装机灌装至真空塑料包装袋。 5.3.6存放货架

放置膏方成品可用木制或金属的货架,每层间隙一般为成品容器高度的1.5倍以上;也可用消毒柜存放。 6 制作方法

膏方的制作方法属于传统加工工艺,共有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凉膏等七

个步骤。 6.1 配方

按照处方将饮片、细料和其他辅料等配齐分装(袋装),送入加工区。 6.2 浸药

将饮片倒入专用浸药容器(桶、锅)加水浸泡,一般水面需高于饮片15cm,浸泡时间不少于2h。 6.3 提取

将浸透的饮片送煎煮区,入药锅煎煮,持续煮沸不少于2h,取出药汁,锅内另加水淹没饮片即可,再持续煮沸1h后,取出药汁,合并2次药液,再将药渣充分压榨,压榨出的药汁并入上述药液,置于中转容器放置沉淀不少于6h;同时可用小锅将细料和贵重药另行煎煮取汁。 6.4 浓缩

把上述药汁做滤过处理后重新置于药锅中,加入另以小灶煎煮的细料药液(也可在收膏时加入),一起加热至沸,改用文火,不断搅拌至药液呈稠糊状。 6.5 收膏

在浓缩药液中加入已预处理过的药胶和(或)糖,不断以搅拌棒搅拌至胶块完全烊化,经滤过,再倒入药锅继续加热,并不断搅拌。搅拌至提起搅拌棒见药汁“挂旗”,或“滴水成珠”,及时加入小锅取汁或研粉的贵重药,充分搅拌,熄火停煮,即成膏滋。 6.6 分装

膏滋乘热快速倒入事先经清洗并消毒过的专用成品容器中。 6.7 凉膏

将分装好的膏方成品放于净化凉膏区中凉放,待完全冷却至室温后,再行封盖,送冷藏区备取。 7 质量分级与质量检测 7.1 质量分级 7.1.1 合格膏方

合格的膏方嗅之无焦味、无异味,没有糖的结晶析出,即“返砂”现象。 7.1.2 优质膏方

加工道地、质量上乘的膏方,可见膏体外观细腻、黑润而有光泽,膏体稠厚适中,呈半固体状,并且嗅之有药物的清香。 7.2质量检测

膏方内在质量的检测主要是对膏方成品进行“不溶物检测”。取膏方成品5ml置于玻璃检验容器内,加入90℃左右的开水200ml,持续搅拌,膏体应在5min内完全溶解,溶解后放置3min再观察,容器内不得有焦块、药渣等异物。8服用膏方应注意的问题 8.1 禁忌症

8.1.1 慢性病患者在急性发作阶段不宜服用膏方。 8.1.2 外感急性疾病时不宜服用膏方。

8.1.3 传染病患者在急性期和活动期均不宜服用膏方。

8.1.4处于经期的女性,以及妊娠者(尤其是前三个月之内)不宜服用膏方。 8.2 服用前的个体状态调整 8.2.1 心理调节

安定情志,遇事不怒,避免因怒与思虑而损伤肝脾。如遇肝胆失衡,须调治脾肾,配合调泄肝胆,通利水湿。

8.2.2 生理调节

8.2.2.1 预防感冒。凡遇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之后,应先予疏风散寒,调和脾胃。

8.2.2.2 饮食得当,避免暴饮暴食而大伤脾胃。凡遇有伤食中寒,出现腹胀、腹痛、泄泻等症状,应以散寒消滞、和中化湿之法调整。 8.3服用期间的注意事项 8.3.1服用方法 8.3.1.1 冲服

取一汤匙膏方置于杯(碗)中,冲入90℃左右的开水,调匀溶解后服用。少数有特殊需要者,也可按医嘱用温热的黄酒冲服。 8.3.1.2 调服

用适当的汤药或适量黄酒等,隔水炖热,调和均匀服下。主要用于一些胶剂,如阿胶、鹿角胶等的研细末。

8.3.1.3 含服

将膏滋含在口中慢慢溶化后,咽下膏汁。 8.3.2 服用时段

常规情况下膏方需连续服用50天左右,以冬令膏方为例,是从每年的冬至起,即冬至以后的“一九”开始,到“六九”结束;或服至次年的立春前结束。 8.3.3 服用剂量

膏方每次服用1汤匙,约10-20克。 8.3.4 服用时间

8.3.4.1 常规情况下膏方宜在餐前服用,每日1~2次。

8.3.4.2 如餐前服用因空腹而自觉胃肠不适者,可改在餐后30-90min内服用。 8.3.4.3 对于

主要用于补心脾、安心神的膏方,宜在睡前15-30min服用。 8.3.5 其他要求

8.3.5.1 在进服膏方期间,可适度运动,但要防止劳倦过度。 8.3.5.2 在进服膏方期间,应避免烟酒过度。 8.4 “忌口”要求

8.4.1服用膏方的常规“忌口”要求是避免进食辛辣、肥腻、生冷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8.4.2 服用滋补性膏方不宜饮茶、咖啡、可乐等;人参膏忌服萝卜;首乌膏忌猪、羊血及铁剂。 8.4.3 阴虚体质者,需忌食辛热食品,如狗肉、牛肉、姜、蒜、葱、甜食等,同时也需忌食海鲜之类发物,如黄鱼、带鱼等。

8.4.4 阳虚体质者,需忌食寒性食品,如蟹、柿子、黄瓜等,并忌用或避免过用厚味腻滞之品。 8.4.5 温补肾阳之品切忌滥用,食服鹿鞭、牛鞭、羊肉等要注意观察有无虚火表象,以防助火动血、产生变证。8.5不适反应及处理 8.5.1消化滞缓

服用膏方几天后如出现不思饮食、腹胀等胃纳不利状况,应暂停服用膏方,改服1~2周理气和胃消导药后,再恢复少量服用,逐步加量。第二年服用膏方前的开路方,应尽可能祛除湿浊,调整好胃肠功能。 8.5.2 内热过重

服用膏方几天后如出现齿浮口苦、鼻衄、面部升火、低热、大便秘结等状况,可用清热泻火解毒通腑药煎煮取汁,放入膏方中一起服用,以纠偏差;或随时就诊,以汤药调理。 8.5.3 肠道刺激

服用膏方几天后如出现大便溏薄甚至泄泻,应先暂时停服膏方,可用一些理气健脾的药物,配合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待脾胃功能恢复后,从少量开始恢复服用,根据自身消化能力,逐步加量。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膏方生产管理制度选编》

整个膏方的加工制备过程中,需设立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各级人员执行,以保证膏方的正常生产,降低各种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生产的质量。 A.1 《膏方加工制备的操作制度》

目的:建立膏滋的定制过程中生产操作的管理规程,使膏滋定制过程规范、有序,保证膏滋质量。范围:适用于膏滋定制全部生产过程。

责任:所有与膏滋定制有关的人员按本规程的规定执行,膏滋加工车间主任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执行。正文:

A.1.1 进入生产区的人员数必须控制在规定的人员数范围内。各工序应定员、定岗操作。非当班人员禁止入内。

A.1.2 人员在生产区工作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讲话和不必要的动作,一切操作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禁止进行非生产性活动。

A.1.3 操作人员上岗前要通过相应体格检查。工作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带好帽子、口罩,并正确使用劳防用品。

A.1.4 进入生产区的所有设备、器具均应先行清扫、擦拭、除尘等处理。不准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生产区。

A.1.5 生产区内的设施及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等应尽量安排在非生产时间进行。 A.1.6 一般情况下谢绝与生产无关的人员进入生产区参观。如有必要,应按有关规定进行。

A.2 《膏方加工卫生管理制度》

目的:建立膏滋加工卫生管理规程,使膏滋加工过程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保证膏滋质量。范围:适用于膏滋加工的全过程。

责任:所有与膏滋加工有关的人员按本规程的规定执行,膏滋加工车间主任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执行。正文:

A.2.1 人员卫生:

A.2.1.1 操作人员进入加工区前,应在穿戴好清洁、完好、符合要求的工衣、工鞋、工帽

等。 A.2.1.2 工作前要将手洗干净,上岗时不得涂染化妆品,佩带饰物及携带与生产无关的私人物品。 A.2.1.3 直接接触膏滋的生产工作,应戴口罩、手套,不得裸手操作。 A.2.1.4 离开生产区时,必须脱掉工衣、工鞋、工帽等。 A.2.1.5 随时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澡、剪指甲,不许留胡须。 A.2.2 环境卫生:A.2.2.1 膏滋加工区墙面、窗户、顶棚壁洁净见本色,无浮尘,无霉斑,无渗漏,清洁不留死角;地面应平整、清洁、无积水、无杂物。

A.2.2.2 提取后的药渣应及时清理到规定的堆放地点,并且及时将盛装的容器、车辆及工具清洁干净。 A.2.2.3 加工中的废弃物应装在密闭的容器内,每日及时清理。 A.2.2.4 加工膏滋的设备、工具、容器等应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A.2.2.5 包装药膏的玻璃罐应洗净晾干备用。

A.2.2.6 设备主体应清洁、整齐,无跑、冒、滴、漏,做到轴见光、沟见底、设备见本色,设备周围无油污,无污水及杂物。

A.3 《膏方加工制备的复核制度》

目的:建立膏滋的定制过程中各环节的复核管理规程,使膏滋定制过程规范、有序,保证膏滋质量。范围:适用于膏滋定制全部生产过程。

责任:所有与膏滋定制有关的人员按本规程的规定执行,膏滋加工车间主任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执行。正文:

A.3.1 膏滋必须遵循“一人一方一锅”的原则,整个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前后承接,都须进行复核。 A.3.2 复核内容包括:原料、辅料、包装材料、检验报告书等。

A.3.3 复核动作:核对实物与标签及辨识单上的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等是否相符。

A.3.4 复核节点:生产流程中各工序的交接点均需复核,由被复核人和复核人共同书面确认,并签字认可。

A.3.5 责任到人:明确复核责任人,前一工序为被复核人,后一工序为复核人。复核找出的错误由被复核人纠正,损失由被复核人负责;因复核疏漏而造成的损失,由被复核人和复核人共同负责。

A.4 《膏方加工车间主任岗位职责》

目的:建立膏滋加工车间主任岗位职责,使膏滋定制过程管理规范、有序,保证膏滋质量。范围:适用于膏滋加工车间主任岗位。责任:膏滋加工车间主任按本职责执行。正文:

A.4.1 负责膏滋的定制全过程工作,包括:审方、登记、配料、浸泡、煎汁过滤、浓缩收膏、冷却存放、包装、质量检验、发货等。

A.4.2 依据膏滋定制管理规程的规定,合理组织、安排人力、物力,保质保量完成加工任务,对本车间产品质量负责。

A.4.3 随时巡检各工序,检查、指导加工人员严格遵守各操作程序,对关键物料、工序重点追踪检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A.4.4负责膏滋加工车间各项管理文件的修订和实施,完善内部管理,负责员工安全教育。 A.4.5审查膏滋加工车间生产记录、领料单、检验单等。 A.4.6 每日不定期进行安全、卫生检查。 A.4.7 负责膏滋加工车间人员培训工作。

A.5 《审方员岗位职责》

目的:建立审方员岗位职责,避免膏滋处方差错,保证膏滋质量。

范围:适用于审方员岗位岗位,审方员应具有中药师职称或执业药师(中药专业)资格。责任:膏滋加工车间审方员按本职责执行,膏滋加工车间主任监督检查本职责的执行。正文:A.5.1 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A.5.2 收到处方后,从头至尾认真阅读,彻底了解处方的全部内容,着重审查一下项目: A.5.2.1姓名、年龄、性别、婚否、住址或单位、处方日期、医师签名等是否清楚; A.5.2.2药名书写是否清楚正确,剂量是否超出正常量,对儿童和年老体弱者尤需注意; A.5.2.3毒性药品是否符合规定;

A.5.2.4处方中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配伍禁忌; A.5.2.5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是

否有脚注。

A.5.3 审方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问明原因,协商处理,绝对不能只凭主观臆断,随意处理。

A.5.3.1对于毒性药品,剂量要严格遵循规定,凡超出规定剂量的处方,均需原处方医师说明和签字; A.5.3.2审方人员若发现有配伍禁忌,应及时与原处方医师联系,请其说明情况并签字确认; A.5.4 处方审查合格,审方员签字。

A.6 《配料员岗位职责》目的:建立配料员岗位职责。范围:适用于配料员岗位。

责任:膏滋加工车间配料员按本职责执行,膏滋加工车间主任监督检查本职责的执行。正文:

A.6.1 负责膏滋处方的配料工作。

A.6.2 配料称量人严格按照处方规定的药材品种、剂量准确称量,每一品种称量时均应有复核人员同时复核品种真伪优劣、数量,确保准确无误。

A.6.3 所有品种称量结束,应清点品种是否齐全,有无遗漏。 A.6.4 复核无误后,将处方所有药材包装,标识姓名等。

A.6.5 需特殊处理的药材,如贵细药材等,应单独包装,标识姓名等。

A.7 《质量检验和发货岗位操作规程》目的:建立质量检验和发货岗位操作程序。范围:适用于质量检验和发货岗位。

责任:膏滋加工车间质量检验和发货岗位操作人员按本程序执行,膏滋加工车间主任监督检查本程序的执行。正文:

A.7.1 质量检验人员检查每一罐药膏: A.7.1.1 药膏应透亮有光泽,无杂质,细腻。 A.7.1.2 每罐均有标签,注明姓名、生产日期等。 A.7.1.3 质量检验人员检查无误后,做好质量检验记录,

A.7.2 发货:发货人员核对定制人的取货单据,确定相关资料无误,将膏发至定制人。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疗法 用具及常用药液 它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得治疗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得药物药理作用与注射方法而形成得一种独特疗法. 1、用具:使用消毒得注射器与针头。根据使用药物得剂量大小及针刺得深度选用不同得注射器与针头。常用得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与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常用药物: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黄芪注射液、板蓝根、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维生素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其她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用水等。 作用: 1、止痛作用 大量得临床资料与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得途径到达脊髓与脑,产生诱发电位,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得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以激发许多神经元得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得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得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就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得防御机理有关。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外来抗原物质与自身变形物质,以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得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得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得调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得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就是双向得,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 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得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得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得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就是 .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得压痛点;较长肌肉得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得起止点;腰椎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最新中医养生知识讲座资料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第十期 2014年10月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活动时间:2014年10月3日活动地点:卫生院四楼会议室 活动形式: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活动主题:中医四季养生 组织者:新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接受健康教育人员类别:村医及相关病人 接受健康教育人数:80人 和家属 健康教育资料发放种类及数量:80份 活动内容: 不同季节不同人群的饮食、生活习惯的中医养生注意事项 活动总结评价: 参加活动的居民了解了中医四季养生的基本技能、基本掌握了中医四季养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存档材料请附后 □书面材料□图片材料□印刷材料□影音材料□签到表 □其他材料 填表人(签字):负责人(签字): 填表时间:2014年10月3日

中医四季养生讲座 主讲人:赵海燕 春 中医认为春属木,主升发,肝气旺。春时,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宿疾复发,时令病起。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始生的特点。 1.春天犯困怎么办呢?人们在春天容易犯困,一定要克服春困莫贪睡,每天睡眠要适当,最好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适当穿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以适应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勃生的变化。还要保持神情舒畅,做到心胸开阔、轻松愉快,乐观向上,忌孤坐独居,戒郁怒伤肝。 2.春天饮食注意什么?春季要顺势温补升阳气,因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山药、大枣、扁豆、菠菜、香菜、韭菜、大蒜等,少食酸涩收敛之味,如酸奶、山楂、金橘等。 3.俗话说“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春季阳气初升,寒冷渐退,人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太适应,所以要注意防寒,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遇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而受寒生病。由于春季早晚温差较大和冷暖多变,心脑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也宜在春季容易发作,这类患者冬衣不可顿减,应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以适应春天气温冷暖的变化。 4.为什么春季易发生传染病?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中医称邪气)也随之繁殖生长,加上春天人们户外活动增加,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流腮、流脑、肺炎、肝炎等传染病(时令病)的发生,甚至流行。所以要随时注意避开此类邪气,避免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春季应多参加室外活动,可根据自己年龄、体质,宜选取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空气新鲜之处,选择慢跑、散步、打拳、保健操等适当的锻炼项目,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防御春季传染病。 夏 中医夏认为属火,主于长生,心气旺。夏时,阳气较盛,是万物生长繁荣、茂盛的季节;且阴气内伏,暑毒外蒸。气候炎热、高温而多雨,多有暑湿之邪侵扰。夏季养生应顺应人体阳气充盛的特点。为什么把夏季又称为“苦夏”?“苦夏”要注意什么?人们称夏季为“苦夏”(“疰夏”),是因为在连日的高温情况下,会出现睡不好、吃不香、没精神、易烦躁等现象。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尤其要注意精神的调养。要疏调情志,保持健康向上、神清气和、快乐欢畅的状态,从而使心神得养。夏季的饮食,应以清淡爽口、具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为主,如鲜藕、丝瓜、黄瓜、冬瓜、西红柿、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应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夏季暑热外蒸,人体毛孔开放、汗液大泄,最容易受风寒雨露侵袭,因此,晚上不宜在室外乘凉过久。应晚睡早起,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衣着方面要单薄一些,衣服应勤洗勤换,勿穿湿衣、汗衣。 2.夏天如何防中暑?常言说:盛夏时节防暑邪,长夏注意防湿邪。盛夏在室外或高温环境工作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补充淡盐水。可服绿豆汤或中药解暑汤(藿香、金银花、紫苏、薄荷、连翘、芦根、淡竹叶等),以防止中暑伤津。夏季三伏时节,由于湿气太重,人体的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甚至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疾病,所以在长夏要保持居室干燥卫生、个人勤换衣物,平时多吃薏苡仁、莲子、红小豆、绿豆等清热利湿的食物。必要时可服用藿香正气胶囊,以防暑湿伤身。 3.炎热夏天能锻炼吗?夏季可以锻炼,但时间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以早晚凉爽之时为宜,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第一篇针刺类技术 第一章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 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 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

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 第八章三棱针技术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第九章皮内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第十章火针技术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皮肤针技术 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皮肤针是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按照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不同,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皮肤病、疼痛类疾病、失眠等。 第十二章芒针技术

健康教育讲稿中医养生知识

中医药养生知识 各位村民: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今天的健康知识讲座,感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讲怎么在日常生活中用中医养生的方法。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对什么是中医都有所了解。但对它是否有深入的了解呢?现在我们一齐来认识一下怎样应用中医来养生。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瑰宝,是中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为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促进中医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医药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中医学将之发展的淋漓尽致。中医学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辩证施治。 中医古籍莫不贯穿这一思想。 中医药的养生方法: 中医药养生方法有多种,比如: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思伤脾,过非伤肝,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大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 我们经常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 2、欲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 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即食疗;第二步,砭,即刮痧、拔罐、按摩和推拿;第三步,针灸;第四步即药酒;第五步,用药。是药三分毒,不能天天、月、 年年泡在药里,想健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 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 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成。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以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 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 首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

中医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 诊疗技术操作授权及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高风险技术操作的许可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执业医师。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详见附件1。 三、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目录的医生资质准入管理,参照《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及《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医院明确规定对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高风险诊治操作项目,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应做好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及考评标准培训。 四、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程序与机制。 (一)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人员必须经授权后方能有资格准人,资格认定后,未予授权的人员不得开展相应操作。 (二)由医疗管理等职能部门与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织。 (三)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

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 (四)应当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五)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可信任的,是书面的、详细的,并能随时可查。 五、审批程序 (一)各临床科室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邳州市中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申请表》(附件2)。 (二)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三)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报手术管理委员会; (四)手术管理委员会根据《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手术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邳州市中医院麻醉医师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等规定,结合本人围手术期水平、手术操作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签署审批意见。 六、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自项目开展日起,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务科备案。 七、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将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维波,谷世喆,耿引循,田宇瑛,谢衡辉,买文军,付小苏,李小军,侯中伟,衣华强,陆宙雄,黄涛。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砭术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砭术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砭术是指使用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进行按摩、温熨等操作的养生保健技术,其中的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称为砭具,适合制作砭具的特定石头称为砭石,砭石在古代的文献中同时具有砭具和砭术的含义,砭术用于医疗机构,以治疗为目的,则称为砭石疗法。砭石(具)曾是古代的一种针灸器具,砭术是一种古针灸术,在《黄帝内经》中被列为古代五大医术(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首,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砭具佳石的匮乏等原因,砭术自东汉以后逐渐失传。20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古泗水流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石头,称为泗滨浮石,原用于制磬,后发现制成砭具进行医疗保健具有良好的效果,砭术被重新挖掘出来,并诞生了新砭具和新砭石疗法。新砭具和砭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了制作砭具石材(砭石)的物理特性和医学安全性,按照生物物理和生物力学等原理,使用具有优良物理特性、安全、易加工和保存的石材,按照适合在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操作的原则,制作成一定形状或与其它材料组合形成的器械,针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施行器械按摩、刮痧和理疗,通过穴位刺激、理筋通脉和温养筋脉等原理,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保健作用。砭术具有五大特点:1)无损伤、无传染、安全的中医外治法;2)不刺入皮肤、痛苦小;3)作用范围广,可对经筋、皮部甚至多条经脉同时作用;4)作用方式多,有机械按摩、超声波和远红外等多种作用;5)简便易学,无需专业解剖知识,老百姓可在家中自行操作。主要适应症包括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中风

中医养生康复学

1,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 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4.天人相应:(一)适应季节(二)把握时间(三)顺从地理(四)适应社会 5.食物的滋养调整作用:滋养作用:水谷精微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 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10.针灸的种类:毫针,灸法,拔罐,三棱针,皮肤针,耳针,头针,火针,电针,水针 11.中药养生保健的应用原则 1).预防为先治未病2).补虚泻实重扶正:虚者补之,实者泻之.3).调整阴阳期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兼顾三因制宜1)春季:不宜过用补药、注意抑肝气。2)夏季:加用清心火之药、冬病夏治、除暑祛湿。3)秋季:易伤津。忌用耗气伤津、尽量不攻邪伤正。4)冬季:助阳、填精。因地制宜:我国西北天冷少雨,用药需温补;东南地区,温热,需清补;北方人体强,用药宜峻重,南方人体弱,用药宜轻巧。5).药补最重脾胃6).药补忌偏忌滥。 12.虚症包括气虚、阴虚,阳虚、血虚! 13.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易疲倦、怠惰无力、便秘(肠道蠕动无力)、大便溏次数多(脾虚运化不利)、易长色斑、慢性盆腔炎,可分为肺气虚、脾气虚。 14.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盗汗,小便短黄,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1 中医养生知识大全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我国流传发展了几千年,从最早的《黄帝内经》《神农草本》到《伤寒染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到公元14世纪明代著名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于1578年写成了世界名著《本草纲目》是早期最为完善的医学。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即望,闻,问,切。望诊主要看形体,面相。闻诊主要听呼吸和讲话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历史及近期的多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南方人称“把脉”。把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60分钟。方能准确,而且要相当深厚的中医相应地加强了其它三诊。而我们“好享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手诊,因此诊断地准确度高些。 内部脏腑阴阳失衡,因此治本需调理阴阳平衡。中医诊病首先要明辨阴阳,阴阳不辨,调病往往是南辕北辙。例如: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者滋阴,腰越来越痛,阴虚者补阳,腰越来越酸。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看。 1、形体:阴虚形瘦,阳虚形胖。 2、舌象:阳虚舌质淡,舌形胖,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

舌形瘦,苔少,苔薄。3、神情: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 4、寒热:阳虚怕冷,阴虚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第一部分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 脑卒中所致瘫痪,脑瘫,周围神经损伤,颈肩腰腿痛,各种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炎,尿潴留,聋哑,癔症,月经不调,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和功能失调等。 二、禁忌症 晕针,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症,孕妇下腹部,虚脱无脉等。 三、准备工作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四、操作方法 (一) 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二) 进针角度和深度 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 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 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五、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中医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咳嗽 二、眩晕 三、中风 四、不寐 五、胸痹 六、肋痛 七、胃痛 八、水肿 九、淋证 十、消渴 十一、腰痛 十二、郁证 十三、内伤发热 十四、痹症 十五、汗证 十六、泄泻

一、咳嗽 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辩证分型治疗】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自,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组成: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止嗽散(《医学心悟》)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喉燥痛,咯痰不爽,痰稠或黄,咳时汗出、口渴,头痛,恶风。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代表方:桑菊饮(《伤寒论》)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苇根。 (3)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呛咳、喉痒、咽干痛。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干,头痛,身热。舌苔薄自或薄黄,质红少津。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 组成:桑叶、杏仁、豆豉、南沙参、大贝母、梨皮、栀子。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痰出咳减,痰粘稠,食后或进肥甘厚味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就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未病预防,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1、养神: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修养。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法“内养功”。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 5、食养:主要是对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等。食养为中医养生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6、药养:主要是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中药饮片)。 7、术养:是以上养生方法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的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 总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因人而异,即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

根据以上中医养生方法着重讲两方面中医养生技术,适合大多数人群: 气养的一种方法:八段锦养生功 术养的一种方法:人体十大重要穴位的日常按摩 一、八段锦养生功 1、八段锦养生功法: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有800多年的有历史。古人把这套功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优美,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八段锦”。练习时无需器械,不受场地限制,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显著,适合男女老少,可使胖者变瘦、瘦者变强。 八段锦功分南北流派,各流派做法有差异。现代对过去的八段锦功在内容和名称上均有所改变,今天针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对八段锦改编后的要领进行学习。 2、邓铁涛八段锦口诀: (1)双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需单举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攒拳怒目增力气 (6)两手攀足固肾腰

中医养生馆加盟计划书

中医养生馆加盟计划书 中医养生馆加盟 御珍堂中医养生馆加盟计划书第一章:御珍堂企业简介 御珍堂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集品牌推广运营、技术教育培训、售后服务支持于一体的养生连锁企业。公司以“打造中国特色鲜明的国际绿色养生产业”为己任,以健康养生为经营主业,采取可复制化、专业化运作体系,发展养生连锁品牌。 现拥有全国400多家连锁门店,分布在:北京、辽宁、河北、内蒙、山西、陕西、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云南、广东等全国各地200多个城市和地区品牌均以特色鲜明的经营理念领军中国市场。 企业秉承高起点、高投入的投资理念和长远的发展规划目标,创办独立培训机构——辉煌商学院,依托其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教研队伍和庞大的教学实验基地,致力于连锁店核心管理层及技师的店务管理、技术手法和产品知识等课程培训,将企业运营核心技术复制到全国各大连锁店,实现合作商由外行向内行的大跨度转型。公司坚守科学发展观,始终将企业诚信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御珍堂将以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精神,竭诚为客户提供最优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我们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加入,共创健康养生事业~ 第二章:御珍堂产品优势 一、市场唯一性,养生产品发展方向 御珍堂经络养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把经络养生理念引入到养生馆,是养生馆史上的一次创举。御珍堂经络养生能量液既具备精油的舒缓与芳香,又具有中草药的疗效。

一是纯中草药的精华液,所含润滑物质为溶于水的物质,能被皮肤100,吸收,不污染衣物; 二是提除了中草药的刺激性气味,产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淡淡茶香味,避免了传统中药产品气味大,顾客不接受的问题; 三是真正的中医经络理念,靠产品功效说话,只需要涂抹在特定部位上就能到疗效,加上经络配合,功效事半功倍。 二、高科技生物产品,唯一承诺效果的中医产品 御珍堂经络养生是现代生物科技与传统中医的有机结合,它运用“精华鲜提”、“纳米微化”、“多通路吸收”等高科技生物技术,保证中药的有效成分更好地被人体有效吸收,比传统工艺方式有效率提高百分之六十以上。 精华鲜提传统中医由于受当时贮存条件和工艺的限制,多是把中草药晒干使用,中草药中有效成分大大降低,御珍堂经络养生采用最新科技手段,直接从新鲜中草药中提取精华液,确保了药材中有效成分不流失。纳米微化人体细胞间隙是49纳米,为使中药有效成分能迅速作用于皮下组织,御珍堂经络养生把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纳米微化成少于49纳米的微粒,使中药中有效成分能快速被皮肤吸收,迅速打开经络通路。 第三章:御珍堂项目优势 御珍堂养生根据顾客身体状况而搭配相应的调整套盒,项目可根据市场与顾客需要进行搭配,使你养生馆永远走在前面。专业化流程,把最难的诊断环节变得易如反掌,配合中国中医经络养生研究院研发的中医经络检测仪能够对人体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检查,它可为中医临床辩证提供量化依据,对中医诊断客观化起到推动作用,使诊断结果专业、快捷、准确、超前、方便、安全。 经络调理:

中医养生健康讲座知识

第一章中医养生简论 一中医调理,重在平衡 社会的进步以生产工具的改造为标志。当世界上出现第一台蒸气机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当出现内燃机时,社会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时的人类可以飞上天空了;当出现电脑时,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道养生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及大道养生八宝的应用与成功,则是人类养生保健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 大道养生的作用是什么?是通过调“时间”,开“方向”,恢复人体平衡。何为“时间”“方向”?中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状况归纳为五个方向:东、南、西、北、中。东方生风,时间为春;南方生热,时间为夏;西方生燥,时间为秋;北方生寒,时间为冬;中土生湿,时间为长厦(阴历6月)。如:某人夏日畏寒怕冷,标明其体内是北方冬天的气候。养生师通过调养,在其体内建立一个南方夏天的气候。寒热相交即不寒不热,人可获得平衡,平衡自然百病痊愈。 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规定药品可以写明疗效,如:治疗高血压;保健食品可以写明功能,如:调节血脂。 大道养生讲的是调“时间”,开“方向”,不属于法定的“功能”“疗效”范围。根据行政法的立法原则,只要不是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公民和法人即可以做。相反,行政执法机关制止或限制公民和法人行为时,必须有法可依。否则,属于违法行为。 正因为大道养生不属医疗行为,才适合最广大的老百姓操作。才能够实现笔者的终生愿望:把中医养生还给老百姓!只有最广大的老百姓掌握了中医养生,中国的这一国粹才能发扬光大。 可喜的是,2004年5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

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届养生师试点培训班,标志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非医疗的中医养生作为劳动技能,普及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把中共中央“三个代表”的决定落到实处。 真理简单。真理是大多数人一接触就明白,只是未能总结出来的道理。中医中药也很简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秀才医学,如笼中捉鸡”之说,意为凡识文断字之人学中医就像在笼中捉鸡那样简单。中医讲“医简易从”,指中医中药只有简单,大多数人才容易随从,中医中药才可能发展壮大。 目前,中国的中药制品在世界同类产品贸易额中,只占3%的比例,与我们中医中药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笔者从1992年开始寻找中医中药的归途,遵循中国“化繁为简,以简制繁”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中医中药的平衡定位学说,概括起来是:“中医中药不治病,只调阴阳平衡,平衡释放潜能,潜能治愈百病。”笔者根据平衡理论,把自古以来的6万多个方剂(常用的3万左右)抽象为8个食品方剂,取名为大道养生八宝,分别称为大道一宝、二宝、三宝、四宝、五宝、六宝、七宝、八宝。大道养生八宝不是药,是经西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的药食同源的产品,属于养生食品类;用八宝养生,是藏中医文化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保健方法。这种思维受《周易》中八卦的启发。八卦重合为64卦,每一卦有6爻的变化,合计384变。大道养生八宝采用了八卦的原理,8与8重合变化为64,再与每日12个时辰重合,演绎为768个调养方。化繁为简的养生八宝以简制繁,最终实现调理人体平衡之目的。 十几年来,笔者坚持默默实践,深入探索,验证上述理论。现在可以确认:“化繁为简,以简制繁”之理论,符合中医中药发展规律,也将引导中医中药走向回归和振兴的大道。数万人的调养经验证明,一些被现代医学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疑难杂症,往往在人体恢复平衡后自行得到医治。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 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中医养生分类方法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也最为密切!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 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以上,只是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把疾病和中药只分为了两类:热型、寒型。 事实上,中医的分类更加细密些,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中药两大类 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

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这样,可以让你多神奇的中药有着清晰地把握。尽管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但是,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 日常常见中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