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希

二,早期自然哲学

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希希希希希希希自自自自“自”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一,智者学派

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三,苏格拉底

1,认识你自己。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

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

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2,认识论的回忆说

“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3,辩证法 哲学范畴(理念)有超出自身而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内在必然性;由对立面的冲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概念以解决此冲突,是积极的辩证法。

五,亚里士多德

1,本体论 关于存在的学说,或形而上学,第一哲学。

实体论。实体是根本的存在。

1) 实体是什么?实体的定义。第一实体,支撑一切其他事物的最后载体,具体的、个

别的等;第二实体,作为种属概念的“理念”。

2) 实体的原因是什么?四因说。质料因和形式因(包括动力因和目的因)。 3) 实体如何生成?潜能到现实的转化,即质料到形式的转化。 2,认识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的继承,增加了感觉经验的重要性。

3,逻辑学 传统的形式逻辑 创建范畴表和谓词表。 制定演绎逻辑三段式。 提出逻辑思维三大规律。

四,希腊化及罗马时期的人生哲学

一,主要问题:寻求心灵宁静(即快乐或幸福或道德的生活)之道。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寻求心灵宁静(快乐

或幸福)之道

伊壁鸠鲁学派:心灵的宁静建立在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清醒认识之上。

斯多葛学派:顺应自然(理性)、服从命运(社会秩序)才是道德、幸福的生活。 怀疑学派:不作任何决定、悬置判断,方能达到灵魂的安宁。

二,新柏拉图主义

1. 普罗提诺:形而上学的三位一体学说(太一、努斯和灵魂);

2. 波菲力提出的共相问题:共相是独立实体还是存在于人思想中?若为实体,是有形还是

无形?若为无形,是否寓于可感事物中?此乃经院哲学争论之焦点。 3. 意义:是教父哲学的主流意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强调灵肉对立和唯灵主义,哲学思想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核心问题集中于精神的本质方面,对西方哲学向精神自身内部的深化具有重大意义。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一,教父哲学 强调超理性的神秘信仰,不能被理性所理解,也不能被经验所证实。

二,经院哲学

1. 进行繁琐的概念辨析和无聊的逻辑证明。

2. 培养了理性精神,并最终埋葬了信仰。

三,主要哲学问题:共相问题。

实在论:共相是独立实体。托马斯 阿奎那

唯名论:共相只是名称,是思维对具体、个别事物的归纳总结的概念。方济各修会“三杰”。

经验论

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发展脉络:整个进程朝着逻辑彻底性方向发展。由培根开创,雏形,不完备,矛盾潜伏;经霍布斯、洛克深化和系统化,矛盾突出,到贝克莱和休谟而走向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矛盾突出。

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

雏形,不完备矛盾潜伏深化和系统化

矛盾突出

主观唯心和不可知论

矛盾爆发

悖论所在:经验论如果预设先验前提,就不是纯粹而彻底的经验论;而经验论如果严格遵循经验论基本原则以及彻底的逻辑性,则不再是一种真正的认识论,因而不再是一种哲学。

培根哲学体系

概述

陈诚理解:哲学的目的就是获得知识或者真理或者自然的“形式”(规律)。如何获得真理呢?一,破除四假象,即四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二,收集经验材料,经过分析、比较等,再进行科学归纳以获得真理。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代表作:《新工具》

哲学旨在探求知识

哲学目的:探索知识,即自然的“形式”(规律)。

探索真理第一步:扫除“四假象”:

一,“族类假象”。以人而非自然之尺度来作为认识的根据,导致自然知识因人之偏见而产生扭曲。

二,“洞穴的假象”。因不同成长环境而产生的偏见。

三,“市场的假象”。交流中因词语之误用而引起的谬见。

四,“剧场的假象”。对权威、教条、传统盲目信仰而产生的偏见。

探索真理第二步:科学归纳:

一,搜集感性材料,列三表。

1)本质或具有表;

2)差异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

3)程度表或比较表。

二,分析、比较和排除以归纳三表中的例证,关于“形式”的第一次收获。

三,对“形式”进行限制,得到关于“形式”的结论。

本体论(朴素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

一,存在客观自然界和可认知的客观规律;

二,物质运动具永恒性和多样性;

三,物质性质有三类:

1)形状;

2)大小;

3)简单性质,如色、声、冷热等

评价

一,实现认识论转向;

二,经验论的雏形,潜伏内在矛盾。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知识皆来源于感觉经验)与唯物主义首要前提(物质世界在感觉之外具有客观实在性)之间的矛盾。

霍布斯哲学体系

概述

陈诚理解:

霍布斯的哲学在培根的基础上朝着简单化和机械化发展。

本体论上,一,简化物体的性质,认为广袤是唯一的本质属性,否定培根的质的多样性;二,认为物体运动来自外力,否定物体自己运动;三,认为运动只是位置的移动,否定运动的多样性。

认识论上,一,认为哲学不探讨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拒斥形而上学,使哲学简单化;二,认为哲学是一门推理的学问,而推理只是简单的加(组合、综合归纳)、减(分解、分析演绎),使哲学简单化。

另外,一,在实体的偶性上,认为第二类偶性,如声、色等,不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具有主观性,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留下伏笔;二,认为实体不可领会,为休谟的不可知论埋下伏笔。

哲学定义:一门从结果求原因或从原因求结果的推理的学问;

哲学目的:利用已有知识“为人生谋福利”;

哲学对象:处于产生过程中和具有某种特性的物体。表示:“哲学排斥神学”。两类对象:一,自然物体;

二,人因契约造成的物体,即国家。

本体论(机械唯物主义)

物体:一,客观实在性;二,可感知性;三,具广袤性(唯一本质属性,否定质的多样性)。运动:一,物体具有惰性,运动来自外力推动。否定物体自己运动。二,运动仅仅是位移,否定多样性(机械观)。

功能主义:只描述自然各部分功能和运行过程,不论终极原因和隐秘目的,使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和神学。

认识论(经验论夹杂唯理论)

实体:即物体,无此观念,不可被领会。(为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埋下伏笔)

偶性:物体的属性,借以认知物体的方式。分两种:

一,本质属性:广袤或形状,具可观实在性;

二,可变属性:动静、色、味等,运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不具可观实在性。

感觉:(可感觉的物体)通过偶性为人所感觉,进而产生知识。

“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象中的印象”。

一切知识源于感觉经验。

推理:复杂观念的组合和分解过程或观念的加和减;机械性的,简单化;哲学的本质。

加:即组合,即从因到果,即综合得到经验知识;

减:即分解,即从果到因,即分析得到理性知识;

隐藏问题:既无说明经验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又无说明理性演绎原则从而而来。

政治学

社会契约论:

一,假设自然状态;

二,假设自然法;

第一原则:用一切手段寻求和平和自卫,导致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第二原则:由第一原则推出,为了和平和自卫以避免相互残杀,人们主动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以达成社会契约,继而产生法律和国家。

三,绝对君权:订立契约而转让权力与的第三者,不受契约限制,具有绝对权利。

评价:第一次用世俗的观点而非宗教的观点来说明国家的起源。

洛克哲学体系

概述

陈诚理解:系统论证经验论基本原则。洛克哲学框架如下本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实体;自自自关系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物质实体精神实体

代表作:《人类理解论》

认识论

天赋观念批判

一,天赋思维原则批判

1)“普遍同意”的批判。不足以证明观念为天赋;不存在普遍同意的东西。

2)两条思辨原则的批判,“凡存在者存在”和“一种东西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儿童不知;天赋观念藏于心中,用理性才能得知,恰恰说明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

推理得到的。

二,天赋实践原则的批判

1)天赋道德原则的批判。道德原则非天赋,是后天形成的,且不同人的道德原则不同。

2)上帝观念的批判。上帝观念亦非天赋,落后部落和文明中国皆不存在上帝观念,且

基督徒对上帝观念理解不同。

观念的两个来源:感觉和内省

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知识皆源于经验或,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白板说”:人心如白板,其上观念皆来自经验。

观念来源(经验):外在感觉经验和内在反省经验。

感觉:感官对外界物象刺激的感受,如色、声、味等。外在经验,对象为外物。

反省:对心理活动的注意。内在经验,以心灵为对象。

关系:感觉得到观念在先,反省得到观念在后,心灵需以感觉经验为基础方能反省。

两种观念

一,简单观念:由经验直接得到的,被动。

二,复杂观念:简单观念的抽象(实体)、组合(样式)和比较(关系)。

1)实体:简单观念的组合体,也是它们依附的基质,具独立存在性。分为简单实体观

念和集团的实体观念。

2)样式:实体的状态,简单观念的组合,分为同一简单观念的集合的表述数量的观念,

以及不同简单观念混合而成的“美”等观念。

3)关系:简单观念间的比较而产生的,如父与子等。

物体的两种性质

物体的性质:物体中产生观念的能力。

第一性质:与物体不分离的性质,如广袤等。所得观念为物体的肖像,具客观实在性。

第二性质:因第一性质刺激而在人心中产生观念的能力,如声、色、味等。具主观性。

关系:第一性质是第二性质的基础。第二性质具有主观性,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埋下伏笔。

两种实体

实体:简单观念依附的基质。假定的不可知的东西。

物质实体: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精神实体: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

评价:一,两种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奠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留下空间;二,断言不可知的实体存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为休谟的怀疑论留下发展到空间。

两种本质

相称观念:完全表象其原型的观念,即观念与对象存在联系。如,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中的样式和关系观念。

不相称观念:实体观念,其对象的实在本质本身不可知,观念和对象间不存在联系。

实在本质:性质背后的不可知的实在构造。

名义本质:名称而已。

知识的等级、可靠性和真理

知识:观念间的符合。

1)直觉的知识:观念间的直接符合,如红的是红的,不是白的等。最可靠、最基础。

2)证明的知识:通过推理而得到的观念间的符合。次一等的知识。

3)感性的知识: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契合,关于特殊存在物的,不具普遍性。层次最低。

确定的知识:观念间的契合,口头真理。

确定和实在的知识:在观念间契合后,又与事实真相契合。实在真理。

关系:实在本质不可知,因此口头真理不可能上升为实在真理,即实在真理不可达到。

政治学

社会契约论

一,假设“自由状态”:

自由和平等;

充满善意。

二,为保证权力,缔结契约。

三,政府是权力托管者,可推翻。

贝克莱

概述

陈诚理解:知识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即可感性质必须被感知才能被我们认识,不然就不能说它存在,即可感性质必须依附于主观感觉而存在。至于事物的实体,我们不能认识实体,因此实体是不存在的,事物不过是我们头脑中观念的集合。

特点:实物观念化(存在就是被感知),观念客观化(上帝保证)。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

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

自自

自自

认识论(经验论)

实物观念化(《人类知识原理》)

一,存在就是被感知。

可感性质必须依附感觉而存在,没有感觉,就无所谓可感性质,就不说存在客观的可感性质。比如说,对于一个事物,我看到的是红色的,你看到的是绿色的,他看到的是黄色的。如果我不通过我的视觉去感觉它,我就得不到颜色的观念,就不能说它是什么颜色的,也就不能说存在着什么颜色。即当我不去感觉时,它的颜色对于我而言就是不存在的,只有当我去感觉时,我才能得到颜色的观念,才能知道可感性质的存在。因此可感性质是依附感觉而存在的,没有感觉就没有可感性质,“存在就是被感知”,不被感知的就不存在。

二,事物是观念的集合。

事物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可感性质集合而成,可感性质不能离开感觉而独立存在,观念是被感知的可感性质。因此,“事物是观念的集合”。

1)获取简单观念: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分别获得颜色、软硬、气味、和滋

味的观念;

2)观念的集合:集合一同出现的简单观念,并用一名称标记之以作为统一的东西,即

为事物

举例诠释:对于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苹果”,我们所感觉到的是一些可感性质,这些可感性质被我们感觉之后就形成观念,如圆形、红色、硬脆、香甜等。这些观念一同在我们心灵中,综合为一个集合,用一个名称标记来标记,这个名称就是“苹果”。之后,我们说起“苹果”,其实想到的是一些捆绑在一起的观念。

精神实体:观念的原因和支撑者,如心灵等。

观念客观化(《哲学对话三篇》)

上帝感觉保证一切存在,是一切可感物存在的原因。“存在就是被感知”,不仅指被个人感知,而是被一切心灵感知,当不被我所感知时,仍然存在于上帝的感知中。

评价

观念是感觉经验的结果,而感觉经验的保证——上帝确实推理的结果,与经验论基本原则矛盾,是不彻底的经验论。

休谟哲学体系

概述

一,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都进行怀疑;二,否定因果关系客观必然性。

代表作:《人性论》第一卷《人类理解研究》,《人性论》第二卷《道德原则研究》。

认识论

印象与观念

知觉:感觉经验获取的东西,按强烈和主动程度可分类

1)印象。通过感觉和反省而获得,感性认识,强烈、准确;

2)观念。通过思维和推理的抽象而得到。理性认识,微弱、模糊。

3)关系:对理性认识的简单化和轻视,导致走向不可知论。

怀疑实体

一,基本原则:“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坚持“存在就是被感知”。

二,“实体”观念是心灵对印象进行综合的结果,是主观的杜撰。

二,对实体进行怀疑: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实体的存在,只能采取不可知的态度。

否定观念客观关系

观念联系原则:基于三条原则,通过联想而将观念联系在一起。

一,相似关系;

二,时间或空间的接近关系;

三,原因或结果。

因果关系:事物之间恒常出现的先后关系和接近关系的一种习惯联想或心理错觉。

一,不存在“一切存在的东西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原因”这条先验原则。

二,结果事实上往往跟着原因而来,不必然跟着原因而来。

三,因果关系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事物的恒常“会和”,另一个则是心灵根据习惯而坐的联想或推断。

四,任何事物本身都无所谓必然性,必然性是人思想中一种决定作用,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评价:一,用心理习惯取代自然规律,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二,在实践中,习惯依旧是“人生的伟大导师”,基于此可作出大致可信的判断。

两类知识

一,观念的关系。自明,命题具普遍必然性,反面不可能,先天的。如数学和几何学的知识。二,实际的事情。具有或然性,反面完全可能,后天经验的。如今天下雨与否。

关系:“观念的关系”是形式的东西,不涉及具体内容,不是真正的知识,经验依旧是知识唯一的基础。

唯理论

基本原则:以自明的天赋观念或原则当作一切普遍必然性的前提。

问题所在:为解决天赋观念或原则的来源问题而不得不借助上帝,继而发展为以上帝为一切天赋观念、原则和秩序的根本保证的形而上学独断论。

发展脉络:以笛卡尔为开端,经过斯宾诺莎的发展和完善,到莱布尼兹---沃尔夫的成型,朝着空洞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发展。

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笛卡尔

笛卡尔哲学体系

我思故我在

上帝

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

绝对实体(自因)

相对实体(他因)

怀疑引出其主体;形而上学第一原理不完满之“我”引出完满之上帝矛盾:怎样保证两世界既平行无联系又协调一致?

心物二元论:两世界平行无联系

广延属性;遵循自然规律;思维属性;遵循逻辑规律;

身心交感说:两世界协调一致(争议)

松果腺

心灵

肉体

“生精”

本体论

认识论(唯理论)

清楚明白,上帝保证;局限性所在

天赋观念

精神世界演绎

机械运动

物质世界

并行不悖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

局限性

1,天赋观念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清楚明白本身未必清楚明白。

2,通过演绎得到的普遍必然性知识体系局限于前定假设,没有新知识,空洞。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哲学体系

上帝即自然(自因实体)

思维

广延一元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来自同一个实体。

平行论:先定和谐;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独立又彼此协调一致。本体论

属性

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样式(分殊)

实体的四个设定:1,实体是无限的;2,没有相同的实体;

3,不存在实体间的关系;4,被实体产生的东西为样式。

认识论(唯理论)

天赋观念:“真观念”。自足,自身是自身的标准,不需要思维主体的清楚明白与否。

真理标准:“符合论”。真观念必须符合它的对象。

天赋观念

精神世界

演绎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体系

局限性

1,通过演绎得到的普遍必然性知识体系局限于前定假设,没有新知识,空洞。

意义

1,解决了笛卡尔天赋观念的清楚明白问题。即无需思维主体是否清楚明白。2,解决了笛卡尔二元论产生的心物不一致的问题。提出即一元论的样式平行说,两个样式内在一致,先定和谐,即相互平行又内在一致。

莱布尼兹哲学体系

本体论(客观唯心)

单子:

一,精神实体,形而上学的点,无广延,不可分;

二,本身单一,数量无限;

三,自身封闭,彼此独立,不发生相互作用,单子的运动变化来自自身内部。

四,相互间有质的差别,即“知觉”,反映宇宙全体能力的差别。

1)不同类别事物间的单子,形成由模糊到清晰,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觉”序列;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2)相同类别事物间的单子,存在知觉能力上的微弱差别。依据微积分原理,存在,

一,“差异律”;二,“连续律”;单子序列中,两单子间可插入无数中间

状态。

单子论特点:

强调主题自由,本身即为普遍者的个别的自由,反对斯宾诺莎的无视个体存在的整体性自由。

前定和谐:

上帝为宇宙秩序的创造者,每个单子在被创造时放入好设计的程序,因此单子世界各自独立运动却保持协调一致。

一,解决身心关系问题。即人的身体单子与人的灵魂单子如何保持一致的关系的问题。

二,解决单子世界秩序问题。

认识论(唯理论)

天赋观念:非现成观念,而是一种能力。

知识的形成:需天赋之理性能力,亦需感性机缘。

“有纹理大理石”学说:人心非洛克所言无痕迹只“白板”,而是有纹路之大理石板,板上能否刻出所需图案,除外部加工作用外,还需视本身纹路是否合适而定。

一切知识皆天赋:理性观念是清晰观念;感觉经验是模糊概念,是引出反省以达清晰观念之“机缘”。

真理:

一,推理的真理。根据推理而来,逻辑的、必然的,其反面不可能;

二,事实的真理。从感性经验而来,感性的、偶然的,其反面是可能的。

关系:事实真理是尚未展示出来的推理真理。

人的理性有限,不能完全清楚感觉经验中无限微妙之逻辑关系,然在上帝之无限理性中则一目了然。

理性运用的逻辑原则:

一,矛盾原则。据此可判定相互矛盾者何者为真何者为假,适用于纯粹数学和逻辑学。从天赋观念出发进行演绎以达到真理,即“推理的真理”。

二,充足理由原则。据此可判定真实事物存在的充足理由,适用于经验科学中的综合命题。从经验事实出发,经过大量例证的归纳,寻找动力因和目的因,建立“事实的真理”。

关系:

1)不能找全“充足理由”,事实真理具有偶然性,理性推理之真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

2)事实真理只存在于知觉有限的单子如人之中,对于最高单子之上帝,则只存在推理

真理。对于感觉经验来说是或然性的东西,对于纯粹理性而言则是必然性的东西。

或然性与必然性之差别,取决于单子表象世界的能力。

伦理学

“最好世界理论”理论:以认识论之方法来分析伦理学之善恶观和自由观。

一,以我们的眼光看,我们的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罪恶和不幸;

二,世界存在着恶和善,才给了自由意志选择的余地,因此人的自由才是可能的。

三,任何在人眼中不好的东西,在上帝眼中看来都是有用意的,是上帝运用完美无缺的智慧、仁慈和权能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因而是好的;

四,上帝理念中存在着无数可能世界,上帝依据充足理由率选择了一个最好的世界。

五,最好世界并非没有阴影的世界,就如画像一样,阴影的作用是为了衬托整幅画的完美。

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

一,系统化和刻板化莱布尼兹的唯理论哲学,发展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二,沃尔夫哲学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

理论哲学:形而上学;理性心理学;宇宙论;理性神学。成为康德批判的靶子。

实践哲学:自然法;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康德哲学体系

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主要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一切认识基于判断

一,先天分析判断。将已有知识作清晰表达,有必然性,无新内容(唯理论)。

二,后天综合判断。能增加新内容,但不保证必然性(经验论)。

三,先天综合判断。即拓展新内容,又具普遍必然性。是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一,纯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感性知识。

二,纯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逻辑之先验分析论——知性知识。

三,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先验逻辑之先验辨证论——消极理性。

四,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先验方法论——积极理性。

先验感性论(感性)

感性:接受性/感受性,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又曰“直观能力”。

一,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形式;

二,后天直观质料:经自在之物刺激而后天获得,如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色、声、香、味、冷、硬等)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一,先天直观性质如何?

空间:外感官形式,感知外部现象条件。

时间:内感官形式,感知内外现象条件。

二,先天直观形式与后天直观质料之间关系如何?

主体先天直观形式是形成感性直观对象的条件。

先验分析论(知性)

知性:一种主动地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特点为,一,能动性;二,自发性,体现为知性纯粹概念——范畴。

范畴表

一,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二,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三,关系范畴:依存性与自存在(实体与偶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与结果)、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四,模态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非有、必然与偶然。

范畴的先验演绎

在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范畴建立知性知识。

判断力:经验与范畴之间的中间环节。

特性,一,先天性质;二,感性直观性质。

图形:符合判断力原理的中介,是形象力对时间作先验规定。表现在:

一,时间“序列”:量的图形;

二,时间“内容”:质的图形;

三,时间“秩序”:关系图形;

四,时间包容性:模态图形。

先验辨证论(理性)

理性:进行推理的能力。一种从“有条件者”去追溯“无条件”者即无限者的能力。

理性的理念:无条件者或无限者。

一,经验的理念:如纯水的概念;

二,先验的理念(纯粹理念):主观的“灵魂”——心理学;客观的“宇宙”——物理学;主客观统一之“上帝”——心物统一的经验科学。

理念的范导作用:

一,理念本身并不是知识,但对知识的建立具有范导作用(辅助作用),能够促使科学家努力追求绝对知识,但永远达不到。

二,若执意最求理念本身所代表的超验对象的知识,则只会产生“幻相”,即伪知识。

三大幻相: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论和理性神学。

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

在“我思故我在”中,笛卡尔认为作为“思”的前提的“我”必须是存在的实体。而康德反驳,认为“我”仅为逻辑前提,不意味着我在现实中的存在。

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理性自身处于辨证矛盾中的一种状态。

二律背反四组命题:

a.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b.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部分复合而成的。

反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复合的,没有单纯的东西。

c.正题:世界上除了自然因果性外,还有一种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世界上只有自然因果性,没有自由。

d.正题: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是世界的原因。

理性神学对上帝的证明

宇宙论证明:基于感性经验,从原因追溯上帝,即最终因或第一推动;需本体论超出经验性。

目的论证明:基于感性经验,从目的演绎而引出上帝。需本体论超出经验性。

本体论证明:超验,但“上帝存在”,有主系词,而无谓词,即无判断。

一切对上帝的证明都是不可能的。

道德证明

目的论证明隐藏着有先验根据的对上帝的道德证明,即处于道德目的而相信上帝存在。从此而引出《实践理性批判》。

先验方法论(未来形而上学)

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

一,理性的训练。抑制独断论;运用怀疑论;不将“假设”的理念作为知识;先验命题需由先验演绎证明。

二,理性的法规。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人的合目的的自由方面的法规,是自由意志本身的规律,即道德律。

未来形而上学的两种形式:

一,自然的形而上学;

二,道德的形而上学。

道德哲学(依旧不明)

主要问题

纯粹实践理性(即道德)如何可能?

前提:实践理性是道德的充分必要条件。

绝对自由观

自由即自律,善良意志的自由即道德自律。

一,自由是纯粹理性的意义;

二,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

三,自由是道德活动中善良意志;

四,自由以理性为指导。

阅《苏菲的世界》 浅谈西方哲学

阅《苏菲的世界》,浅谈西方哲学 署名:高红09022158 摘要: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了解了各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对世界与个体的思维方式,走进哲学的世界,其实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西方哲学是一部值得人探索的,浏览多方面的图书与资料,从希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的兴起,每一步都让人从哲学的思想中得到启迪。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 苏菲世界的简述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开启人思维的书,我花了好长时间读了一遍,但似乎有种飘忽忽的感觉,似懂非懂吧!内容太多了,结果也没发现太多,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为了更加的读懂“苏菲的智慧”,还看了《苏菲的世界》电影,开始对苏菲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产生了很多构思,开始问:“我是谁?”“来自哪里?”“存在的价值?”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 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为全校文法类各专业通识课。本课程将通过对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的讲解,使全校文法类各专业的本科生了解西方文化孳乳繁衍、发生进化的来龙去脉,掌握西方文化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认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状貌,为从不同专业的涉外部分的学习、进行中西比较、或直接学习研究具体领域的西方文化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 习题要点: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 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希腊神谱, 神谱的文化学意义,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2.希腊神话的源流与谱系。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化: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要求基本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脉络,掌握希腊罗马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希腊城邦文化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的发展演变, 希腊城邦的崛起与殖民,早期希腊城邦的政治变革,斯巴达的政治与文化,雅典的政治与文化,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2.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宗教的文化特点。理解希腊悲剧与喜剧的文化学意义。掌握希腊哲学发展的基本梗概。第三章古希腊罗马文化:城邦文化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 习题要点: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雅典民主制的蜕变,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希腊分离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化的历史契机。2.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城邦文化的衰落的过程,理解与掌握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特点。第四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帝国的兴衰 习题要点:罗马政治制度演化与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政治制度演化的基本情况。2.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衰、罗马的起源、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恺撒与奥古斯都,理解罗马帝国的衰亡过程与原因。 第五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罗马文化的特征 习题要点:希腊人与罗马人,罗马英雄主义,罗马的宗教,罗马法,罗马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罗马世风的腐化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2.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联系与差异,理解与掌握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第六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的早期发展 习题要点:基督教的“两希”传统,基督教与希腊哲学,基督教与罗马帝国,苦难的历程,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国教化,基督教与异教文化,修道运动,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人,蛮族 大入侵,蛮族的皈依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的“两希”文化渊源。2.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基督教的“两希”传统,理解与掌握基督教对日耳曼蛮族的教化(基督教与日耳曼族)等要点。 第七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 习题要点:封建制与庄园经济,修道院经济,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神圣” 与“世俗”,十字军东征,“阿维农之囚”与罗马教会的衰落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与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与中世纪教俗之争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 习题要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教会与大学,中世纪的哲学,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学,基督教唯灵主义与哥特式建筑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2.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基督教信仰对于中世纪西欧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特征。 第九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习题要点: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教会的堕落,宗教裁判所,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等的具体内容。本单元重点、难点:1.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2.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中世纪信仰的衰落与道德的沦丧,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形式化和虚假化,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基督教的本质精神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十章西方近现代文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习题要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2.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理解与掌握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不同背景和目标,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西方现代化历程的客观影响,新教三大主流教派的基本情况。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汇总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2016-01-20 20:20:08)转载▼ 标签:西方哲学哲学家西方哲学史分类:西方哲学l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1.苏格拉底 n认识你自己。 n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n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柏拉图 n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n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 爱好。 n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3.亚里士多德 n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能力,而不在于生存。 n没有疯狂的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n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值得这荣誉。 4.西塞罗 n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n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n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5.奥勒留 n你的心也许会破碎,但人们却依旧会像从前一样生活。 n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n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 魂的羞耻。 l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6.奥古斯丁 n需要面前无法律。 n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n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7.阿奎那 n我是我所是。 n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n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 身上。 l 近代早期西欧哲学(14-18世纪) 8.蒙田 n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 n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n你所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否则就是恶意欺骗。 9.笛卡尔 n我思故我在。 n怀疑是理性的始祖。 n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10.帕斯卡 n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n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n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n社会的疯狂竟然如此不可避免、以致一个不疯的人不得不以疯狂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发疯。 11.斯宾诺莎 n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自由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n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n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2.培根 n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 n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n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掺杂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西方文化概论》论文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两希”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基础,它们以独特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就是因为古希腊罗马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化成果,达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由此,古希腊文化及以后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没有古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古代希腊罗马在宗教神话、哲学、文学艺术及科学等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对其后的西方文明乃至当今的世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那时候所创造的艺术作品,直到现在还能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而哲学、科学思想则奠定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基础。下面谈一下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文化为后世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一步说就是古希腊的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而神话传说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宗教,神话是宗教的核心。继《荷马史诗》之后的《神谱》,把古希腊诸神纳入一个单一的世系,创造了以宙斯为首的12位主神谱系。由此可见,古希腊宗教体系的确立以及宗教教义的充实与完善,神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希腊以神话为根基的宗教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古希腊宗教没有经典教义,没有教会组织及神职人员,这种宗教的世俗性是希腊城邦理性主义的萌芽。从根本上说,希腊重视现世生活,宗教活动在他们看来只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并不要求来世灵魂的解脱。其次,“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为希腊及以后的西方世界创作无数优秀的文艺作品提供了不竭的题材。古希腊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不仅神的外形为人体,而且神性既高于人性又同于人性。神与人之间会有联系,有往来,人的行动会体现出支持他的那位神的意志,人类的战争、统治、生活乃至生命,都会被神不同程度地支配,而人类也会因不满神的专制选择反抗神。这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特有的人神关系,自然会被文艺作家们所利用,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在文艺作品中展现神人世界。如奥维德的《变形记》,是希腊神话向西欧传播的来源之一。正如马克思说过的那样:“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二、古希腊罗马开启了世界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奠定了哲学派别的基础 古希腊留给西方哲学的遗产就是西方哲学的本身,正如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古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的自由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基础。”首先在认识论方面,为希腊哲学发展迈出第一步的是“智者学派”,他们持着“自然论”和“约定论”的观点。“自然论”者认为,人与社会的诸多习俗和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有其自然的依据,是人自身难以认识与改变的这种观点否定了人的认识能力,最终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潭。“约定论”者主张社会的习俗和制度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并无永恒自然的依据。这观点虽然突出了人的认识主体地位,但他们否定了自然规律对于人认识的决定性,否认了人主体认识的客观内容主要是自然,逐步变成了“相对论”观点。然而说到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奠基人,还要算古希腊人文哲学的真正开创者———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将哲学的研究从自然转向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的素质和完善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人五百人会议。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二.主要的哲学思想 1.知识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 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 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 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的放弃求知的原则。(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 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3)目的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罗素,哲学观,哲学史]浅谈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

浅谈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 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面对诸如哲学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能确切地给出答案,那么,我恐怕会不无遗憾地说:你眼中的哲学已经出现了式微的表征。这表征正是由于思考的匮乏、关注度的降低造成的确定性。但当我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有了欣慰的理由。它不像其他哲学史著作那样艰深晦涩,罗素的这本哲学史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生活,关注现实,激发思想,增加智慧,读起来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伯特兰罗素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有显著的贡献,而且他还在数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甚而积极投入到和平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他于 195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在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 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他认为,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在政治上,罗素的思想注重经验性,因而他的政治见解具有经验性和现实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1945 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是罗素应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所做的讲稿,这本书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西方哲学史》全称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 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在世界哲学理论宝库中,由名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不止一部,而罗素的这部著作却颇具特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所论述的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作者把哲学家既看作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全书在讨论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取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书上、下两卷约 80 万字,但作者学识渊博,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书中文字优美流畅,旁征博引,读起来并无枯燥晦涩之感。 罗素在书中对哲学所注入的史的观念是一大特色,所以本书的全称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他不只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还注意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所以国外有学者把此书视为历史著作也是情理之中),这是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前希腊时期: 泰勒斯说,世界是原子构成的,世界具有同一的物质基础。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世界是由数演化而来的,事物有内在的一致性。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是流变的和矛盾的,所以世界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2.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干掉了赫拉克利特而选择了毕达哥拉斯,这避免了西方文明走向"阴阳流变"的观念。他说,世界不是流变的,流变是感官经验的假象,世界的真相是永恒的和一致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他说,在现象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达到了完整和一致就会呈现出完美和和谐,就展现了世界的本质。"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标准,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古典哲学的顶峰,在他的领域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任何人如果持古典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观,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原则。其后的哲学家,都不再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被文艺复兴之后进入现代的西方人评价为“黑暗的中世纪”,但这个黑暗的评价是西方人以现代的政治文明以参照物的,并不适合中国人引用,因为如果以中国文化做参照物,中世纪绝对是一个光明和理性的时代。西方中世纪学者达到的水平,现在北大清华的教授可能还摸不到边,至少那个穿超短裙的于丹博导是达不到的。 中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及神学家,叫阿奎那托马斯,他提问: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他的答案是: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叫三位一体,即上帝提供了理性世

西方哲学史论文886683

西方哲学史论文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9级经济二班 姓名:王重政 学号:20090700156

浅谈欲望这小事 1 引言 欲望是能够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情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欲望是改变世界、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欲望这个字眼一直都是很受争议的,特别是性欲。有人提倡压制,也有人提倡顺其自然的释放,至今为止,人们也没有找到那个压制与释放的平衡点。生活中有很多欲望是很平常的,比如衣、食、住、行,都是大家能够正常接受的。但是也有很多比较强烈的,很难控制的,比如性、虐待、占有等,控制不住就很容易影响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稳定。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它是自发的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体内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刺激很难控制!因为强烈的欲望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兴奋,产生欲望的激素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而兴奋产生的激素又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兴奋越强,越难以控制。 2 欲望的产生 一些学者认为人为什么会有欲望,其实这个问题到底了,也是生死的问题。 活着,就会产生问题。欲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与问题共生的。 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个情况——活着。真正的问题在于活着。我对欲望的认识就是,它是人活着的保障,因为它提供了解决活着所遇到的的阻碍的方法。 它与问题是共生的。活着就会遇到问题,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也是欲望产生的必然性。所以欲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活着。欲望成了一个属性。如果要线性逻辑,那就是活着决定了问题的存在,也决定了欲望的存在。要回答为什么有欲望,就要回答为什么有问题,就要回答为什么活着。

西方哲学史名人记载

西方哲学史名人记载 一、泰勒斯(约前624年-约前546年),又译为泰利斯,公元前7至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古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留下来的哲学家。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他提出了水的本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1]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他是个多神论者,认为世间充斥神灵。 二、毕达哥拉斯主义是一个用于描述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追随者所持的深受数学影响的秘教和形而上学的思想学说的术语。毕达哥拉斯主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并极大影响了柏拉图主义。毕达哥拉斯学说在之后的复兴导致现在称为新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哲学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传奇色彩的哲学家。哲学思想: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以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为基础。他借用毕达哥拉斯“和谐”的概念,认为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而协调本身并不是引人注目的。他认为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他的主要的思想有: (1)永恒的活火。①“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②”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但并未说明转化是如何进行的。这体现了他哲学上晦涩难懂和神秘主义的特点。他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③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说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出发点是: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它是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继承和深入的发展。(2)万物皆 流。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显然,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并不是指这条河与那条河之间的区别。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3)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