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

各种方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

固定兑换比例关系的货币制度,特点有:(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3)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3.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

发展。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

构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表示,一个是价值指标,也就是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个就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5.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农

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6.产业结构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

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

7.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数量的增长持续地快于流通中商品价

值总量的增长,因此,伴随着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两大标志,一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须过快增长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所必须的货币总量;

二是整个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8.通货紧缩: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

值的过程。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也是以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指标。

这种物价持续下降不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不是存在于个别部门和部分产品,也不是存在于相对较短的时间,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地、不断地下降。这不是简单的物价下降,而是物价总水平连续下降的动态过程。9.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

经济—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也指这样一种状态,即各国和地区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对外贸易比重大大提高,生产领域中跨国公司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市场上外国货币大量流通,资本在跨国间流动加快,各国金融市场由先进的通讯工具,发达的交易网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10.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

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它一般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11.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即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

免,也应给予所有其他缔约方。

12.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即指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另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商船

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法人和商船的同等待遇。

13.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

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14.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社

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商业开始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

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15.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

总和。它是商品的货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商品交换关系,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分配关系。世界市场由各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组成,是联系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纽带。

16.新经济:“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

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经济”

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17.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

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8. 汇率:把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国家货币时使用的比率,也可以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

的另一国货币的相对价格。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19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是

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

20.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

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21.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

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22.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

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23.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

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24. 长波理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

波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存在着50年左右的长周期,这种长期波动是由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中某些内生因素(技术创新)引起的。长波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周期一般长达50至60年,能较好地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进行经济预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简述题

1、简述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它们经济总量巨大,增长相对稳定,具有金融优势和地缘经济优势;其次,多极化格局中“极”的数目将会增加,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三,一些小国的地位降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被边缘化,在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经济结构落后,出口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它们从经济全球化中得益最少。如非洲的大多数国家。

1.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程。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①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对传统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②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下降。

③规模结构的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了一大批小企业。

2、金银复本位制的优点和缺点

答: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优点:由于是复本位,他的货币材料来源既可以是白银也可以是黄金,来源充足;当需要进行大额交易是可以使用黄金,小额交易则使用白银,灵活方便;两种币材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货币价值相对稳定;更加方便与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既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金币贸易,又能同殖民地国家进行银币交易。

缺点:最严重的缺点在于使用双本位制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而法定价值过高的货币则会充斥市场。

产业结构演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演进势必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着世界经济增长。从供给方面看,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大了经济产出水平对技术的依赖,而技术进步的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这种无限的技术进步空间为经济产出的增长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从需求方面看,产业结构高度化有助于推动总需求水平的增加,从弹性角度来看,人们对农产品、工业品、服务类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依次递增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弹性大的产品的需求会增加,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利于促使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需求,从而有助于推动总需求水平的增加。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国际分工与贸易也产生影响。国际分工实际上是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的分布,而国际贸易则是各国在产业间或者产业内部产品的交换。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得国际分工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如传统的世界农业与工业的分工日益弱化,而新型的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与工业内部的分工日益加强。国际分工的变化又会引起国际贸易的变化,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初级产品比例下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不断增加。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第一,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增长方式除了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之外,还会受到自然科学进步和社会科学进步的影响。自然科技进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通过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工艺水平和熟练程度等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自然科

技进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技术,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提供必要的自然环境。社会科学的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如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措施)的进步和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上,相应的社会科学进步可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抓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第二,科技全面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的全变进步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也包括社会科学的进步。只有自然科学的进步是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还必须配合社会科学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可能性,而社会科学进步则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促进自然科技的全面进步,其次促进社会科学的全面进步。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形成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临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使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区域集团。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逐渐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其主要原因是:①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提高,客观上需要跨越国界、走向经济联合。

③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直接催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

3、政府主导型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指日本采取的市场经济模式。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具有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对企业决策实行诱导。日本采取了以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为导向的政府干预,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以及有特色的企业制度。这样,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能够协调统一,做到既发挥竞争原理和私人企业的活力,又实行各种行政限制;既进行宏观导向,又进行严格的微观监控;既有重点地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又逐步开放国内资本与商品市场,促进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又迅速发展国产技术;既鼓励私人企业展开竞争,又组织企业进行协调与合作。

简述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严重缺陷。

答:传统经济管理体制主要存在着下列严重的缺陷:第一,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管理过于集中,统得太死,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第二,忽视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严重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造成巨大浪费;第三,几乎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所要求建立的多层次经济结构相矛盾。

简述“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主要内容:萨克斯在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私有化,大规模私有化,取消对私营活动的限制,通过私有化和对现有国有企业实行严厉的控制,约束国有企业。建立起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二是自由化。一次性大范围地放开物价,而且力争一次到位,形成自由价格制度,为经济市场化创造必要条件。三是稳定化。实施严厉的财政金融政策,紧缩银根削减赤字,平衡预算,稳定价格。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答:通货膨胀是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一项顽疾,必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首先,通货膨胀对世界范围内的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通货膨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材料价格和工资成本上升,生产过剩日益明显,此时,通货膨胀不但显示不出其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其负面效应反而更为明显。

其次,全球性通货膨胀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也有着重要影响。就国际贸易而言,通货膨胀削弱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这成为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放慢的重要原因。

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减慢,加强了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抬头。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就国际金融而言,储备货币国家利用其货币的特殊地位输出通货膨胀,造成了国际信贷市场的极不稳定,在国际金融领域产生了较强冲击,曾经在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方面起过一定作用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因此垮台。此后,由于各个国家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不同,物价上涨的幅度各异,以各国货币实际购买力为基础的外汇汇率便失去了相对稳定的条件。再加上各国国际收支的极不稳定,使外汇的供求变化很大,汇率更是经常大起大落。汇率剧烈波动,黄金和外汇投机盛行,造成了国际金融局势的混乱,引起了各国国内货币信用市场的动荡,给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不利因素。

此外,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播,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极为不利。

简述经济滞涨。经济滞胀指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三、论述题

1.产业结构软化及其经济影响。

答: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研究、设计、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外延式软化,即产业部门间的层次推移,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的软化在一定时期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软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日趋自动化,生产过程日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这些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其次,产业结构软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其原因如下:一是大批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抵补了“夕阳产业”衰退的负增长效应,同时,还吸收和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物质生产部门的冲击影响。二是产业结构的软化,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导致经济增加过程中的间歇停滞时间缩短。三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对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对商品库存规模、产销活动等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操纵能力大大增强,在经济危机来临前后以及危机过程中,能够较为迅速地、准确地掌握市场供需

变化,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变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的深度和冲击力。

再次,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各产业实现自动化的过程,因而必然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也应看到,这一软化过程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扩大新的就业。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各国和地区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对外贸易比重大大提高,生产领域中跨国公司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市场上外国货币大量流通,资本在跨国间流动加快,各国金融市场由先进的通讯工具,发达的交易网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形成的根本因素;其次,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企业经营国际化,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对经济全球化起了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

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首先,是是国家主权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其次,经济全球化正在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影响;第三,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全球化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试述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经济影响。

答:引起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多年各国情况看,有以下一些主要因素:

(1)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有关。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则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现象。

(2)通货紧缩受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影响。例如,当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时,消费和投资会出现有效不足,进而导致物价的持续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3)通货紧缩与政府削减支出有关。政府为了降低赤字,大量削减公共开支,减少转移支付,这使社会总需求趋于减少,加剧商品和劳务市场供求失衡,促进通货紧缩的形成。(4)通货紧缩受到汇率制度的影响。如果一国采取对强币钉住的汇率制度,货币币值高估,导致出口下降,加剧国内企业经营困难,促使消费需求趋减,便会出现物价的持续下跌。(5)物价下跌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有关。技术进步使生产力提高,放松管制使生产成本下降,最终会使物价出现下跌。

(6)通货紧缩与金融体系的低效率有关。如果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或片面提高贷款利率,便会出现“信贷紧缩”,并有可能进一步形成通货紧缩。

(7)通货紧缩还受到信贷扩张政策的影响。如果信贷扩张过快,不良投资增加迅猛。一旦这种增长趋势出现停滞,甚至信贷出现萎缩时,便会导致物价走低,经济陷入衰退。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危害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从表面上看,一般价格的持续下跌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好处,在低利率和低物价增长的情况下,人们的购买力会有所提高。然而,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一样,对经济发展会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通货紧缩会加速实体经济进一步紧缩,它既是经济紧缩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紧缩的原因。具体看,通货紧缩会有如下一些经济影响:

首先,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企业负债的实际利率较高,

而且产品价格出现非预期下降,收益率随之下降,企业因此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动机。因为生产停滞,企业归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减弱,同时使银行贷款收回面临更大的风险。而银行资产的变坏,使得个人更倾向于持有现金,从而可能出现“流动性陷阱”。这样,降低成本成为企业共同防护的手段,竞争导致价格下跌、再下跌,从而加重通货紧缩。

其次,通货紧缩会引致经济衰退。由于通货紧缩使人们更多地储蓄,更少地支出,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支出。这样,通货紧缩使个人消费支出受到抑制。与此同时,物价的持续下跌会提高实际利率水平,即使名义利率下降,资金成本仍然比较高,致使企业投资成本昂贵,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企业因而减少投资支出。此外,商业活动的萎缩会造成更低的就业增长,并形成工资下降的压力,最终造成经济衰退。

再次,通货紧缩将使消费总量趋于下降。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但是,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就业预期、价格和工资收人、家庭资产趋于下降。消费者会因此而缩减支出,增加储蓄,这样,消费总量便会下降。

此外,通货紧缩对银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通货紧缩一旦形成,则很可能形成“债务一通货紧缩”陷阱。此时,货币变得更为昂贵,债务则因货币成本上升而相应上升,企业经营的困难最终会体现在银行的不良资产上。因此,通货紧缩对于银行来说,容易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试述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答:通货膨胀是货币金融领域中的一项顽疾,必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首先,通货膨胀对世界范围内的再生产产生重大影响。通货膨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但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材料价格和工资成本上升,生产过剩日益明显,此时,通货膨胀不但显示不出其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其负面效应反而更为明显。

其次,全球性通货膨胀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也有着重要影响。就国际贸易而言,通货膨胀削弱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这成为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放慢的重要原因。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减慢,加强了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抬头。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就国际金融而言,储备货币国家利用其货币的特殊地位输出通货膨胀,造成了国际信贷市场的极不稳定,在国际金融领域产生了较强冲击,曾经在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方面起过一定作用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因此垮台。此后,由于各个国家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不同,物价上涨的幅度各异,以各国货币实际购买力为基础的外汇汇率便失去了相对稳定的条件。再加上各国国际收支的极不稳定,使外汇的供求变化很大,汇率更是经常大起大落。汇率剧烈波动,黄金和外汇投机盛行,造成了国际金融局势的混乱,引起了各国国内货币信用市场的动荡,给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不利因素。

此外,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播,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极为不利。

试比较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所实行的汇率制度。

答:(1)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用黄金来对他们的货币定制,币值比较稳定,各国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他们之间的兑换率就由他们的含金量比例决定,这种兑换率叫法定平价。可见,“金本位制”下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由于外汇供求关系,外汇市场的实际汇率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其波动幅度不会超过平价加减黄金的运输成本。并且,金本位制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2)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一黄金本位制。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双挂钩”使美元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中

心。同时,IMF规定了各国货币汇价的波动幅度,即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各国政府有责任把它们的货币汇率维持在这一波幅以内,只有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允许进行汇率调整。所以这种汇率制度叫做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3)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可以自由选择并决定汇率制度,基金组织承认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暂时并存。各会员国的汇率政策应受基金组织的监督。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是单一的固定汇率制,这种固定汇率制同“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有一定的区别。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是以各自含金量的对比关系为基础,只要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汇率也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因为黄金的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自发地调节货币的汇率。在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汇率虽然也是固定的,但它是以美元的特殊地位和黄金价值的相对稳定为基础的。这种固定汇率制要靠人为的干预方能维持。牙买加货币体系确认各国可以自由作出汇率方面的安排,这样,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以浮动汇率为主的多种汇率体制的时期。应当指出,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剧烈,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很多消极影响。特别对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价格弹性不大,汇率波动对其国内经济往往造成不良影响,而其自身的外汇风险防范能力又差,因此发展中国家希望实行比较稳定的汇率制度。

请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一评价。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各个货币集团之间相对立的局面,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国际汇率,这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前20多年里,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这段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虽然是由许多客观条件造成的,但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营造的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有其内在的缺陷。首先是体系结构本身存在着国际清偿力短缺与信心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简单讲,日益增长的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要求美国增加其逆差,但逆差增加又使美元的特有者怀疑美元将对黄金贬值,从而引起信用危机。其次,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而美元是基准货币,即使美元汇率偏高或偏低,也不便作出调整。另外,顺差国也不愿其货币升值,逆差国不愿贬值。所以国际收支失衡难以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调节。再次,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都与国内经济目标相矛盾。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 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 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 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 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 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5分) 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 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5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答:(1)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2分) (2)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2分) (3)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2分) (4)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化。(2分)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 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自动化世界经济 一、科技革命阶段划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历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迈进了先是以各种各样的机器生产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技能,再是以自动化机器和自动化程序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说,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这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将增进人类的福利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 2、国际直接投资 3、滞胀 4、关税同盟 5、布雷顿森林体系 6、自由贸易政策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 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 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 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 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5分) 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5分) 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 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5分) 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国际经济导论论文

作业:反倾销与中国应对措施 2013 —2014 第1 学期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导论》校区福建路校区序号 专业班级审计1052 姓名蒋睿明学号9109105245 本学期学习了《国际经济法导论》,我感兴趣的是反倾销。反倾销作为国际贸易中保护经济的常用手段,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加入WTO后,反倾销成为中国与别国之间贸易争端的突出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在入世后迅猛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自身的经济优势和良好的竞争力。但是,贸易摩擦却逐渐增多。其中,以反倾销案件最为突出。 一、倾销的内涵和国际立法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给进口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法律界定的倾销概念由3个要件构成:(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另一国销售;(2)这种倾销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3)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上述3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构成法律上的倾销,同时这也是反倾销调查的3个要件。 二、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 中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外、主客观因素,还有经济和法律方面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一)从政府角度 我国关于反倾销的法律还很不健全,立法缺陷比较明显,立法层次低,法律效力偏弱,时效性差。所以,政府应加强反倾销立法工作,结合WTO规则尽快解决法律依据问题,使企业在应诉的时候有法可依。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建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专门的处理机构,能够迅速反应,在短时期内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改变以往被动挨打的局面。也要加强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提高抗辩能力和技巧,并熟练掌握国外的相关法律。 (二)从企业角度 首先,反倾销调查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其次,要聘请当地有经验且对我友好的律师进行申辩和负责处理案件。 最后,企业一定要做好反倾销起诉前的调查准备工作。 总之,我国在面对反倾销案件,一方面要积极应诉,争取更大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把它看作是一个机遇,以此为契机,尽快提升我国产品的全球化程度,同时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创新,争取在世界经济贸易浪潮中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我对反倾销和中国应对措施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反倾销协议. [2]宋和平.反倾销法律制度概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3]尤宏兵,刘卓林.中国应对倾销与反倾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王世春,王琴华,张汉林.名家论坛——反倾销应对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国际经济法导论》作业福建路校区周二(9-11)第1-11周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世界经济概述 一、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1、先决条件——国际分工:分为水平分工垂直分工混合分工 2、世界市场:分为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综合经济 三、什么是世界经济格局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 用、相互联系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 1、战后初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①金融危机②能源危机③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中心形成: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形成了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具备了与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实力。1975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西方首脑会议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苏联、东欧的经济实力增长较快。1968年,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②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拉美: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区域经济组织加强竞争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日、欧三大区域经济中心的较量越来越复杂激烈,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相互依赖、相互争夺的新格局。(2)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经济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南方共同市场(1995)等。(3)跨洲际的集团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如始于1996年亚欧首脑会议的成功举行, 为建立亚欧新的平等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 4、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调整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1)20XX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世界经济经历了短暂衰退又逐渐回升;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XX年下半年开始回缓。(2)在调整和复苏中,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如“金砖四国”(中、俄、印、巴)等,并促进了“二十国集团”的发展 第二章联系世界经济的纽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构成(一国对外贸易政策包括): 1、对外贸易总政策其中包括对外贸易战略、出口总政策和进口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或服务政策 3、国别(地区)贸易政策 二、贸易顺差导致货币流入会不会引发国内通货膨胀? 1、不一定,通货膨胀是由一个国家内需造成的,定义上说即一个国家内需过大(过多的通货--货币),而供给不足而造成物价飞涨的情况。如果贸易顺差不能带动物价上涨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进出口部门利润过高,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工人工资过高于社会基本工资,而其他行业为了维持工人,也制定相应工资,这样导致通货过多,而供给保持不变,也会产生通胀。 2、贸易顺差会造成国内通胀。贸易顺差,其直接结果就是外汇储备增加,而这部分外汇储备是央行用人民币与企业或居民兑换过来的,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总量增加了(外汇储备总量*汇率),相应的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大量贸易顺差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 顺差,必然导致本币发行增加,而本币流通量增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国家现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种贸易结构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吗?说明原因。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收我国城乡中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2、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 四、金融的国际化的特点,如何形成。如何避免金融危机?(包括知识点有哪些?) 金融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国家各地区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金融国际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优化了资本要素配置、促进了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但也强化了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能,也加快了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1、金融国际化的特点 2、金融国际化的成因 (1)金融自由化——重要条件金融深化——金融抑制 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放松金融管制。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表现:以金融深化为标志的金融体制改革。(是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 (2)现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 (3)金融创新 背景: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70年代的石油危机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 内容:制度、工具、机构、市场和管理技术 3、金融国际化的动形成(1)自由化政策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2) 信息革命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3) 创新为金融国际化提供了多样化的运作载体 4、金融国际化的表现 (1)金融机构的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3)金融证券化 (4)金融监管国际化(5)金融衍生工具发展 (6)金融交易国际化 5、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金融国际化的规模不断扩大(2)各国的国际金融依存度进一步提高(3)新型工业化经济体在金融国际化中的作用曾强(4)金融衍生市场日益成为金融国际化的重要阵地(5)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6、金融国际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金融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1)影响:a.对发达国家:为剩余资金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在宏观管 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手等方面不利。 b.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影响:利用充裕的资金发挥后发优势;产生一批新 的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 不利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易受冲击;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 有利投机;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很多漏洞。 (2)金融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a.从国家层面上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 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 b.从区域层面上看,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区域最终贷款人和区域汇率联动机制。 c.从全球层面上看,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 7、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 (1)现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国际化水平仍不高 (2)策略:a.建立规范的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 b.维护币值稳定 c.引进外资 金融机构d.培育本国国际金融中心e.开展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竞争力 8、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金融市场国际化促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金融交易国际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金融服务自由化丰富了贸易自由化的覆盖范围 (4)金融机构全球化支撑了生产一体化的持续发展 (5)金融衍生产品加大了对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如何避免金融危机:1.加强建设金融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长期市场信用基础; 2.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3.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三章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 一、国际投资的类型 1、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外创办新企业; 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股的比例; 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2、国际间接投资:公司股票、债券、 政府债券 国际信贷 3、国际灵活投资:贸易信贷、国际租赁、补偿贸易、技术转让、劳务输出 二、跨国公司含义:跨国公司,就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 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三、跨国公司给东道国经济带来哪些消极方面影响 1、造成了投资母国的失业和“产业空心化”。 2、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3、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4、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第四章世界经济体制的模式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方式、范围和手段的不同,可将其经济体 制 划分为四种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引导性市场经济 3、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 节作用,国家已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4、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Ⅰ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是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 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b.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2)简要阐述: ①.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②.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③.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④.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 ⑤.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3)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主张减少税收负担,放松管制和实行私有化。 市场经济的高度自由体现在:自由企业制度成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核心 完善的市场体系 Ⅱ.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a.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 利并重。 b.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2)简要介绍 a.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b.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c.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d.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e.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实质:是一种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 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市场经济。 特点:a.平等 b.公平(共同利益至上、共同参与决定、工资自治) c.安全 d.进步 Ⅲ.以法国为代表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国家以计划的形式加强干预。 特点:a.国有企业逐步壮大 b.双重调节机制 c.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Ⅳ.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1)基本特点: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 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 府的意图. (2)简要介绍 ①政府制订经济计划 ②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总之,四种经济模式的相同点:都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模式基础上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模式的优缺点 (1)主要特征: a.行政引导与市场调节结合 b.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 c.劳动密集性产业优先发展 d.注重公平增长 e.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 f.雁行模式 (2)主要弊端:a.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作用弱化 b.引进资金的不合理 c.引进技术,收效甚微 d.雁行模式存在弊端 e.产业结构和内部贸易不合理 f.货币金融体制存在漏洞 比较:四种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国家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尽量 避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不同点:由于各国政府干预的范围、方 式和力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为其调整经济政策 和保持经济的活力提供了有弹性的制度基础。日本模式利用其独特的企业文 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成功地达到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目标; 德国模式以政府和企业紧密结合——构造优越的社会福利体系见长并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果;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对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贸易自由化与关贸总协定 一、贸易理论中国际生产折中论包括3方面内容(3个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论也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当代西方研究跨国公司问题的 著名专家约翰·邓宁提出的。 他的理论吸收了以往各派跨国公司理论之长,较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兼顾 各种理论解释的需要,从而成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1)所有权优势: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区位优势: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 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3)内部化优势: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 利。 二、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1、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无歧视原则——最重要原则 (2). 关税保护和关税减让原则 (3).透明度原则 (4).公平贸易原则 (5).取消或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6).磋商调解原则 (7).优惠发展中国家原则 (8).例外原则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1)互惠原则(对等原则)(2)透明度原则(3)市场准入原则(4) 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公平贸易原则)(5)经济发展原则(6)非歧视性 原则 (7)关税减让原则(8)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9)一般禁止数量 限制原则 3、联系:世贸组织(WTO)继承了关贸总协定(GATT)的基本原则:自由的 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凡是参与关贸协定的成 员,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给予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贸易方面的优惠,那么, 必须无条件将此优惠给所有成员国);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关税减让原 则;透明度原则;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等。 区别:世贸组织原则中没有磋商调解原则,例外原则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形式,特征,意义和作用各是什么?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 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 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 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 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成因:(1)科技革命的大发展(2)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3)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4)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表现形式:(1)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2)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a.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b.货币流通的 全球化 c.投资活动的全球化 (3)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a.世界性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b.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c.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4)全球产业链的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a.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 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b.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5)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作用和影响:a.减少了国际经 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 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 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特征:(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7)贸易全球化 (8)金融自由化 (9)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5、意义:(1)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2)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和平共处的新时代 (3)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反全球化运动 6、作用:(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A.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负面作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它们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但 也产生了一些负作用,部分人群的利益也受到一些损害。 (2)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将国内工人的失业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害, 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反全球化运动,加剧了社会阶级摩擦。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作用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虽然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了加速发展的机遇,但 其国家民族利益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2)例如,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行进口限制或经济制裁,导致发展中国家出 口下降,失业者增多…所有这一切,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南北 经济摩擦。 C.经济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 (1)对整个世界来说,在经济全球化中,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加速转移 和移动,全球性公害问题日益突出。 (2)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带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摩擦。这种摩擦有的表现为 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有的表现为各国企业之间的明争暗斗,有的表 现为人民群众对全球化进程的抵制,并演化为有组织的群众性的反全球化运 动。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及每种形式的特点 由低级到高级:(1)特惠关税区。特惠关税区又称优惠贸易安排,是指在成 员国之间相互给予关税减让的优惠待遇。特惠关税区的税率比最惠国税率还 低,但成员国之间仍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它是发展程度低、最松散也最 易行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特惠关税区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 洲木材组织”等就属这类经济一体化。特惠关税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低形 式,以致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 贸易区”的形式开始。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又称自由区、工商业自 由贸易区、出口自由区、自由关税区、免税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贸易港、 自由市、自由工业区、投资促进区及对外贸易区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 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取消相互之间的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 他措施,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 免关税自由进出。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狭义仅指提供区 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于出口加工区。广 二、判别不同的区域经济组织为什么形式?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如1993年后的欧盟,南方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加勒比共 同体,两岸共同体,中美洲共同市场。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欧洲经济货币同盟) 三.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可分为⑴以产业内部分 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⑵以发展民族工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世界经济概论 题目: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姓名:杨帆 学号:20117624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四班 指导老师:尹华北 2013年 12月 15日

摘要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气候问题和经济发展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低碳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有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足,环境容纳不足,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所以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待解之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内容及特征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服务包括碳抵消与碳足迹的商品与服务、企业碳管理服务、绿色金融服务、CDM 咨询服务等。其中CDM 也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的一种机制,它的核心是允许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转让与获得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 1.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消费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以低碳为导向,平衡生态消费、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更具科学化及合理化,比如进行低碳装修,即使用低碳节能电器,减少塑料袋等“便利消费”。低碳生产有三方面内容:首先,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利用科技水平使高碳使用率进一步提高,最终使低碳排放降低;其次,开发并使用海洋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低碳生产;最后,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能够帮助实现低碳,同时还应使第二产业对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 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1.3当今世界的现状 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球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另据世界能源大会传出消息,全球石油资源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天然气仅够开采60年,煤炭资源仅够开采100年,全球化碳基能源开采的极限期正在到来。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只能致力于扩大新能源发展,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正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都持续较快增长。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日益突显。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在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试卷**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世界经济概论(公共选修)”课程期末试卷论述题(每题不少于400字。每题50分,共100分) 1、什么是知识经济,其内涵是什么?试述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 产物。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从经济本源角度考察,知识经济具有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是核心动力、智力资源是主要资源三个本质特征。 知识经济的定义及内涵:“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 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业经济,虽然也离 不开知识,但总的说来,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内涵一般概括是,建立在知识及信息的生产和使用上的经济。生产,即创新生产,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重含义。而使用,即扩散。应用,是知识经济的第二重含义,经济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材料和能源等。而引导、发挥并提高生产要素回报率的是以应用技术、基础科学为代表的知识。知识是经济增长状态中最活跃、最根本的生产动力和要素,是使报酬递增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知识为竞争核心的知识经济作为更高的经济形态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口 号和新动力。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并还将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改变

人类以往在社会经济中形成的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知识的创新、生产和扩散、应用必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拥有标准性、垂直型、等级性的工业社会理念将让位于多样、水平与网络的知识社会理念。知识经济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由普通机器时代向智能机器时代的跃升。如果说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以制造工具为主的机器大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工业为主体的转变。那么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使以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以知识及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 2、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 答:经济全球化是目前世界的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的趋势,是一个牵动世界全局,影响长期发展,引发世界经济变革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实际是经济国际一体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国际商战日趋激化,科技发展日益迅猛,区域集团化、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加剧的现代经济大背景下,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转移时人为限制逐步消除的过程与状态。即经济资源愈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全面、大量、结合地流动,世界经济愈加相互融合,各国经济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愈加相互影响和制约。 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主要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我们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和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而世界市场的分割首先是主权的分割。当国际分工的发展要求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使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并且使国内市场进一步成为国际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时,需要“国际惯例”和一定范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Word版

填空(10*2)单选(5*2)多选(5*3)名解(4*5) 简单(2*10)论述(1*15) 一、填空 1、当今世界的国际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种贸易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 3、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分类 以时间的长短为标准:长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来源为标准:官方的资本流动、私人的资本流动 以资本的特性和作用分: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4、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市场的扩大 5、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跨国性 6、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及其基本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 职能:汇率监督、提供信贷 7、国际贸易产生的必备条件 (1)有剩余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 (2)商品交换要在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 8、世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 9、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0、跨国公司的分类、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效应 分类:横向型水平型多种经营、垂直型多种经营、混合型多种经营 要素转移效应、国际收支效应、就业效应、主权效应、稳定效用 11、国际分工的主要类型: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 12、国际汇率制度的形式演变: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中心汇率 国际货币的形式演变:金本位、银本位、现代货币 13、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资本跃出国界的现象 二、选择 1、历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第一次:蒸汽机第二次:发电机第三次: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 2、主要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发动机” 理论(罗伯特逊)、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技术差距理论(波斯 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费农) 新型:规模经济理论(保罗·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理论:重商主义、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李斯特)、新重商主义、保护贸易理论模型(高德莱)“中心—外围”理论 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卡森、拉格曼)、贺希模式、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战略联盟理论(技术协调论、市场权力论、交易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精选3篇) 世界经济概论学习心得一:学习《世界经济概论》的收获和体会如今,经济全球化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慢慢地被卷入这个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经济范畴的理论问题,但实际上它还涉及了国家政治、外交关系、对外政策、海外军事、国际大事件应对、国家对国际事务参与和决策等许多关于政治方面的问题。学习世界经济概论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融入社会经济中,进而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效。 从《世界经济概论》所学到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每一个国家都很清楚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的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后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若一个国家并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他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好好地去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去观察世界,认真去思考。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使得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等贸易区域的出现。同时,使得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开放以济政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殊途同归、互动发展的关系。这对于每一个贸易区的成员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一轮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也会随之而出现并且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流通的网络、通信卫星和计算机技术等,促使通信技术以前未有的速度迅速在全球形成了市场。同时,其他的新技术了也突发猛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新经济,进一步推动了新经济的成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企业出现集团化发展趋势,其基本动向是组建具有多元化的产品和生产能力,以达到全球性扩张。 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过程中,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对其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产业调整方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制造能力弱,因此这些国家先后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投资大幅度增长,从而对本国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而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其行业与企业基本上处于无力营运的状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经济联系加强,贸易量也会增长。从理论上说,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经济依存度提高,作为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则应该越来越开放、自由,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吻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化,外汇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国际清算、兑换功能、授信、套期保值、投机等方面。并且,国际外汇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国际外汇市场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其表现为: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2、提供资金融通;3、提供外汇保值和投机的机制。正因

现代企业概论期末论文

《现代企业概论作业》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从东风——日产看企业的并购与整合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著名汽车集团为了互补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纷纷进行兼并重组,着手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属地生产、全球采购、世界营销、合作开发已成为战略合作的着力点。2002年9月19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一下简称“日产公司”)签署了为期50年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以50:50的出资比例,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近年来出现的并购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并购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关键字:东风——日产企业并购整合策略 一、行业背景及参与并购的企业背景 1.行业背景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成熟,汽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规模经济。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渠道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企业陆续进行战略调整和整合,相继发生了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雷诺与日产、通用与菲亚特、帕卡与达夫、大众与斯堪尼亚联合重组等一系列汽车业的重要并购事件。目前这种兼并重组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进行,据有关专家预测,在乘用车领域,今后几年随着规模较小企业的破产和被并购,世界上将形成6~9家跨国汽车集团的新格局;在商用车领域,世界上大多数企业也将向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雷诺、帕卡——达夫等大企业融入与靠拢。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汽、东风、上汽、重庆长安、福田等重点企业集团和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汽车年产销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各大汽车集团都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合资、合作企业。 2.参与并购企业背景 (1)东风公司的背景 东风公司创立于1969年,是中国政府明确重点支持的汽车行业三大集团之一,经营规模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位居前茅。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东风公司发展迅速,1993年产销汽车达21万辆。但紧接着,东风的事业开始滑坡。1996年,东风的产销量尚不足12万辆,虽然1997年开始有回复性增长,但1999年效益又再度下滑。进入新世纪之后,东风公司的眼光开始投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