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门的概念

第三部门的概念
第三部门的概念

第九讲第三部门与基层自治

第一节第三部门的概念及分类

1.1第三部门的概念

第三部门,即独立于国家组织和市场组织之外,从事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的组织。在西方语境下,第三部门也称为“非政府组织”、“非市场组织”、“非营利组织”或“志愿组织”。第三部门的行为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

而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人民经常所说的“社会团体”,实际上就是从“第三部门”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国务院制定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下列团体不受其规范:

(1)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2)由国务院机构编制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活动的团体。

除去这三类社团,各类第三部门都受《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范。《条例》规定,任何社会团体的成立都必须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因此,中国政治背景下的社会团体,属于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能包括所有的第三部门在内。

1.2第三部门的重要性

关于第三部门的必要性,理论界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由于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倾向于反映中位选民的偏好,所以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特殊需要就无法满足,第三部门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它可以满足一些特殊需求者的偏好。第二种解释基于市场失灵理论,由于人们的搭便车行为使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只能通过政府或第三部门途径提供公共物品。由于政府本身存在缺陷,一部分公共物品职能通过第三部门进行提供。总之,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第三部门社团是不可或缺的,在许多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上述两个理论解释了第三部门存在的必要性,接下来的问题是:第三部门能否自动生成?奥斯特罗姆的自组织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奥斯特罗姆认为,对组织而言,如果它能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那么这个组织就能自动生成。第一个问题是制度供给问题,即由谁来设计组织的制度。重复博弈研究表明,在有限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群体中的个体会进行合作产生一定规模的自治组织。第二个问题是惩罚问题。如果组织成员违反规则,而且组织对它进行惩罚的策划你根本不太大,那么组织就能对其成员进行惩罚;如果组织对它进行惩罚的成本过大,组织对成员的惩罚就难以实施。这时就需要外部强制。第三个问题是相互监督问题。很多第三部门都能解决上面三个问题,因而它们能自动生成;少数第三部门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这些组织需要政府的帮助,所以国内外都有对第三部门的强

制性法规。

1.3第三部门的分类

第三部门是相对企业、政府而言的,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类型。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第三部门包括人民团体,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在国际上,第三部门的分类主要有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简称ISIC体系)、欧共体经济活动产业分类体系(简称NACE体系)、美国慈善设计法中心设计的免税团体分类体系(简称NTEE体系)和一些学者设计的ICNPO体系。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第三部门

2.1 人民团体

2.1.1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动员和组织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的民主管理;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中华全国总工会内设机构包括:办公厅、政策研究室、组织部、宣教文体部、经济工作部、保障工作部、财务部、基层工作部、法律工作部、女职工部、国际联络部、机关党委。

2.1.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本任务是: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

2.1.3 中华妇女联合会

中华妇女联合会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

中华妇女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全国妇女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会贯彻执行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决议,讨论并决定妇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执行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地方各级妇女联合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地方各级妇女代表大会,县(含县和县级区、市)以上各级妇女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

2.1.4 其他人民团体

除工、青、妇三个组织外,还有18个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社会团体,被称为一级社会团体。这18个社会团体中,有5个是参加人民政协的群众团体,也被成为“人民团体”,是《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免予登记的社会团体。其他13个社会团体不参加人民政协。

上述18个一级社团的主要任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都由政府确定。随着社团由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的转变,一级社团慢慢暴露出如下缺陷:(1)角色不清。社团的主要特性是民间性、自治性。而一级社团却变成了政府机构或准政府机构。于是,它就有了双重角色:作为一般社团,它是由其成员资源组成的自治组织,但作为一级社团,它又行使着政府管理的权力。

(2)自治能力不强。政府赋予一级社团很多特权,在政府选择模式下,它们很容易生存。这个特权却使其竞争能力下降。

(3)阻碍真正意义的社团发展。社团的存在或是为社会服务,或是为其成

员服务。只要社会上存在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或者做不好的事务,社团的发展就存在动力。但由于一级社团形成了垄断,造成了虚假的供应,而功能类似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团就难以存在。

2.2 一般社团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团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89年初,全国性社会团体达到1600个,地方性社团达到20万个。社会团体超速发展的现象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基金会管理办法》、《外国商会暂行规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公益事业捐赠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大大促进了社会团体的发展。

中国社会团体的进一步发展,在制度和管理上都面临困境。

从正式制度上看,当前中国社会团体发展面临立法空白问题。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因而权威性不足。而且,社会团体发展面临着实体法缺失问题。《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属于程序法,还缺乏具有示范性和操作性的实体法。

从管理上看,政府对社团采取审批制和审查制。社团成立时先需要业务主管部门(一般也是政府部门)作为挂靠单位,然后需要行政职能部门的许可。社团受到双重控制,使社团经常成为政府安排闲散人员的渠道。政府规制过度,官员就可以寻租。为此,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对一些社团就要进行垄断,以获得垄断利益,从而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使一些人从中浑水摸鱼,将垄断利益转入个人腰包。

第三节基层自治

3.1 自治理论

3.1.1 自治的一般理论

“自治”在英文中大体对应“self-government”一词,即“个人或集体管理其自身事务,并且单独对其行为和命运负责的一种状态”。自治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人对政治自由和自主的推崇,自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则是近代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理想。近代市民社会的崛起促进了“君权神授”全能国家理念和政制的瓦解,继而代之以个人私权自治的精神和制度以求“重建”公共生活的合法性,这种自治化取向的“重建”机理集中体现为主权在民的诉求。人民主权学说可视为“自治”的理论基础。

“自治”在实践中有两种宪制形态:一种是自治权的直接样态。即全体公民亲自而不是通过其代表行使自治权,人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并行使权力。二是自治权实现的间接样态。即作为自治权所有者的人民将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自治权授予部分人代为行使,这种代议制是近代政府的普遍形式

当代宪政学使用的“自治”概念,主要描述两种情形:一是表明国家的民治共和性质,也包含了公共权力按照一定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配置,地方为拥有自治权的自治体。目前国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自治“不具有政权性质而称之与政治国家没有实质性关联的民间性之社会自治”,即国家将权力交给社会,让社会自行处理社会事务,我国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就属于此类。

3.1.2 基层群众自治

基层群众自治是我国基层社会自治的特定形式,是指基层群众根据法律规定,在一定的居住地范围内,通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一定居住地范围内基于居民(村民)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而建立的,负责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它具有组织独立性,不属于国家政权系统,其成员从本地区选举产生,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包括农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的居民自治。

3.2 村民自治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在广大农村的实践方式,是指村民通过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1982年宪法规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和罢免,这是对村民自治的初次表达。1994年民政部《全国农村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知道纲要(试行)》提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系统程序,四大民主构成了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

3.2.1 村民自治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早已有村民自治的历史传统,如中国历史上的乡里制度、民国时期的“乡绅自治”以及在人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自治。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村民自治也经历了村级政权的建立与取消,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更是行政权力对农村的全面支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实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才出现。

1977年安徽省最早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接冲击了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随着农村基本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组织迅速瘫痪,农村基层社会出现权力真空,社会治安和公共事务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村民委员会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合寨村由每户派出一名代表,民主选举出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数人组成村委会,并通过了“村规民约”。合寨村成为中国村民自治的第一村。

农村中这种自发的自治萌芽得到了中央政权的重视。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村委会的自治组织性质,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和罢免。此后,又先后通过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等法律规范,农村还进行了“海选模式”等制度创新。1994年民政部明确提出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项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要扩大基层民主,进一

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1998年则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规范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村民自治进入制度建设的新时期。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村委会60.4万个,村民小组480.9万个,村委会成员233.9万人。

3.2.2 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

3.2.2.1.村委会

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是村民自治活动的常设机构,行使着管理村级事务的权力。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3—7人组成,妇女占有一定名额,多民族村的委员会包括少数民族成员,村委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

图1 某村村委会的组织构成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的任务主要有:

第一,宣传贯彻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第二,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尊重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第五,举办和管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2.2.2 村民会议与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根本形式,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中具有最高决策地位。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由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

表参加。村民会议的权力包括制章权、任免权、评议权。

村民代表会议: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推选产生村民代表,由村委会召集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

3.2.2.2 村民小组

村民小组是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居住状况而分设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可由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村民代表可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组成。

3.2.3 村民自治的内容

村民自治的法律定位“三个自我、四个民主”,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关键内容,但它只是村民自治的第一步,乡村治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民主和科学决策,如何对公共事务进行民主化和透明化管理,以及村民如何对选出的代表进行民主监督。村民自治不仅涉及自治组织的产生程序,即民主选举,还明确规范了自治组织的运作过程,即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1.民主选举。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决定性开端,村民有选举自治的代表管理自己的权利。民主选举“为村民群众提供了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渠道”,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保证村委会直接选举落到实处,是实行村民自治的首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之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成员可连选连任。

案例1 “海选”模式

“海选”产生于吉林省梨树县双河乡平安村第二次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1991年3月该村进行第二次换届选举,按照当时吉林省的选举规定,村委会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有村党支部提名、村民小组提名、村民10人以上联合提名和本人自荐四种形式。该村在提名候选人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提名形式,即村党支部提名和村民10人以上联名提名。这两种提名形式提出的候选人不一致,并且村党支部与联名村民双方都不放弃各自的提名权,同时坚持认为各自提出的候选人是最合适的绝对不能调整变更。在双方意见僵持不下,县、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有的村民提出:既然双方互不相让,干脆由谁做候选人让全体村民定,村民选谁是谁。这一意见双方都认可,上级指导部门也同意。于是,出现了“海选”这种提名形式。

2.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民主选举的意义所在。村务决策机制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核心。村民会议是村民参与决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组织形式。村民会议的决策途径包括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听取并审议村委会工作报告;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对重大村务的决策;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途径包

括协商推荐组成村民选举委员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建立村民代表联系村民制度;审议村委会办理村务的实施方案;重大村务决策票决制等。

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即民选的村干部要发动和依靠村民,共同管理村内事务,维护村内社会秩序。”村委会是村民行使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权的组织载体,是民主管理的实体,村委会对村内事务的管理要尊重村民意见,决定问题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民主管理要依法建制,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制定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为民主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4.民主监督。民主监督包括了村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以及村党支部的监督。行使民主监督权利要求信息透明而充分,村民对村务活动过程和结果有较清楚的了解,因此,村务公开制度的建设成为民主监督的前提。

3.2.4 村民自治的意义与困境

村民自治是现代化背景下国家对农村基层治理所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基层民主的建设以及我国的民主进程。但由于其具有的对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冲击效应,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面临许多障碍。

1.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紧张。党领导下的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村民自治的显著特点。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群众自治机构,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的基层组织机构。实践中,两委关系紧张,强村党支部弱村委会是普遍存在的情况。造成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矛盾主要有体制和法制层面的原因。从体制层面看,现行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与村民自治机制存在矛盾。由于村委会与乡镇两者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职能依靠党支部作为直接的组织指挥渠道,强村党支部弱村委会由此产生。从法制层面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相关规定过于模糊。

2.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侵犯。村民自治所依托的国家体制环境,可以称为“乡政村治”模式,即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二元并存。在实践中,村民自治与乡镇管理之间往往不能有机衔接。从地方政府权力角度而言,村民自治是对乡级政府权力的重新划分,是对地方政府权益的重新分割,为了保持对农村的控制力,乡镇政府会想方设法干预村民自治的运行。从地方财政角度而言,分税制的实施使乡镇政府面临财政压力,部分乡镇政府试图凭借行政权支配村委会,使之成为汲取农村经济资源的工具;就法律制度而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没有规定“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内容和方法,也没有明确“协助”的具体范围。

3.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村民委员会虽然不是国家行政机构,但拥有包括宅基地的分配、户口的迁移迁入、土地的承包及出让、其他集体资源的处置、集体经营项目的承包、工程招标、村办企业的经营和利润分配等农村集体资源的支配权力。村委会成员潜在的经济利益加之农村就业渠道的狭窄使得村干部的职位颇具吸引力。为了在选举中胜出,动用各种手段,花钱贿选拉拢村民的现象普遍存在,贿选物包括了实物和现金。贿选破坏了选举的公正和平等,违反了民主规则,

侵犯了村民的民主权利,贿选的目的是是以权谋私,它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3.3 居民自治

居民自治是我国城市基层群众自治的表现形式,是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居民自治以居民委员会为核心,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对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行使自主权,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3.3.1 居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1.1949—1953年。1949年底到1950年,很多城市出现了群众自发组织的冬防队、居民组、居民小组等居民组织,以协助政府维持社会治安、扶贫救困、清查户口等。1952年公安部发布了《治安保卫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提出建立治安保卫委员会;1953年,彭真向中央递交了《城市应建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报告,提出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群众自治组织而不是政权组织,居民委员会应由居民小组选举产生。

2.1954—1957年。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规定以城市派出所辖区或街道为单位建立调解委员会,由居民代表推选。1954年1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1956年,全国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委员会。

3.1958—1978年。1958年在“政社合一”、“政企合一”思想指导下,城市街道办与居委会合为一体,十年动乱中,居委会成为一级政权机关,居委会的正常组织机构和工作遭到破坏。

4.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一方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方案》、《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法律规定先后出台;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居委会改革启动,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3.3.2 居民委员会与居民代表会议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居于地位。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五至九人组成,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居民委员会负责社区的自治任务并协助政府完成部分行政工作。

居民会议是居民自治组织的权力机构。由居委会召集和主持。居委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

3.3.3 居民自治模式

1.沈阳模式。沈阳市自1998年下半年起,以社区体制改革作为社区建设的切入

点,建立了由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构成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新型社区组织体系责权利明确,为社区履行自治功能打下了组织基础。

2.江汉模式。江汉模式是在沈阳模式基础上的发展,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在体制创新中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完成了社区调整划分,社区组织体系得以重构;社区主体组织健全,民间组织逐步发育;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空间配置趋于合理;社区服务范围更加拓展,社区服务方式更加多样;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健全,工资待遇不断提高;政府与社区关系逐步理顺,合作共生的机制逐渐形成。这些成效的取得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江汉模式不仅重构了社区微观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而且转变了区、街政府部门的职能和行政运行机制,试图建立社区自治系统与政府行政系统的共生机制,形成政府自觉依法行政、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区人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3.盐田模式。盐田区建立“会站分设”模式。这种“一会两站”的社区治理模式具体内涵,就是实行把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也就是社区自治组织和政府机构从组织结构、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一一分离。按照盐田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将按照“议行分设”的原则回归到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原位,真正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功能,以实现“还权于社区、还利于社区、还位于社区”。社区工作站实行公开的雇员招聘制度,并从社区居委会剥离出去。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站等社区组织都要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工作站是平行、合作的工作关系。同时,社区居委会代表居民对社区工作站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居委会指导下开展工作。

3.3.4 居民自治的困境

我国的居民自治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动引导和积极推进下进行的,社区自治实在单位制解体的情况下。为了组织分散的社会成员和重新整合社会资源而开展的。居民自治本身收到内生动力不足和外部政府分权程度的制约,目前我国居民自治的实行总体上处于不成熟的状况。居民自治发展的阻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法律过于陈旧。对城市居民自治起主要规范作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于1989年,时隔二十多年,目前这部法律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城市的发展现实:居委会辖区范围过小;没有明确规定居民会议的活动频率,实践中的居民会议在很多社区处于虚置状态;缺乏对居民委员会的有效监督。

2.居委会行政色彩浓厚。在实践中,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两层制度建构为特色的“街居制”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街道办和居委会是上下级关系,街道办和职能部门将大量自身的行政任务下派到居委会,且往往只下沉任务,不下沉权利、工作标准和经费。单位制解体后,越来越多的行政性事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向社区下沉,居委会作为社区中唯一的组织超负荷、超职能运行,繁重的行政任务是居委会无暇顾及自治职能。目前居委会的办公设施一级经费基本上来源于政府,缺乏自有财政渠道,财政上的依赖性加剧了上级政府机关对居委会内部事务的介入和干预程度。

3.居民参与不足。居委会的岗位属于公益性质,除了少数补贴外,没有工资,居委会的成员要靠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担任。从实践来看,居民参与不足体现在:居民参选率和投票率低;以工作忙为由不愿配合选民登记;随意委托别人投票以完成“任务”了事等。居民消极参与社区选举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传统全能政府的影响,居民认为选举只是走过场,自己的参与对整个选举不具有实质性影响,对选举无所谓或观望态度,这其中还包含着对选举的不信任;第二,城市社区与居民利益的关联度低。城市社区只是居民的生活场所,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仍然需要其工作单位解决,另外,城市社区的强流动性使居民可以通过“用脚投票”选择心社区。当居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所在社区发展的关系时,社区居委会选举中出现的居民消极参与就不足为奇。

案例2 “居委会门前牌子多”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堡子社区的一份日常工作明细表上总共有计生、劳动保障、医保、民政、卫生、绿色社区创建、精神文明建设、老年工作、工会、综治、统战、党务、证明盖章、职介等14大类146小项工作,涉及党委、政府以及各种群团组织。其中,仅开证明及盖章项目就有45项。

概念性规划结构框架

1.项目概述 2.现状概况与分析 2.1.相关规划衔接 3.规划目标与策划 3.1.案例分析(可放前,也可放后,结合案例的内容选择) 3.2.发展条件分析(核心议题) ?禀赋要素分析(优势,整合) ?创新要素分析 ?项目特征 ?发展诉求 ?发展模式 3.3.设计目标 河南省层面 三门峡层面 张湾层面 3.4.功能构成 3.5.发展定位 3.6.发展规模 3.7.(规划重点) 3.8.发展策略 区域策略——区域协同,空间整合,共塑城市发展新核心 土地使用策略——高效紧缩,有机聚合,多元化组团发展 生态发展策略——融合连通生态走廊,构建大山大水新格局 文化融合策略

4.概念规划 4.1.规划理念 4.2.方案构思 4.3.规划结构 4.4.土地使用规划 4.5.设计概念 4.6.空间形态 4.7.规划策略(城市设计特征) 空间协同策略 功能布局策略 道路交通策略 绿化景观策略(海绵城市)开放空间与景观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策略 开发建设策略——创新开发模式,合理利用土地 风貌分区策略 市政支撑策略(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与意见)

5.城市设计 5.1.总体城市设计 5.1.1.城市设计目标 5.1.2.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5.1.3.鸟瞰图 5.2.风貌控制引导(风格色彩) 5.3.重点区域设计意向 5.3.1.市场开发分析 5.3.2.建筑设计意向(风格,色彩) 5.4.节点设计 6.规划实施管控 6.1.建设开发控制 6.1.1.整体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建筑高度)6.1.2.开发要素控制(退界、控规指标控制)6.1.3.建设用地兼容性 6.1.4.地块建设指标(控制性和引导性)6.2.城市设计准则 城市道路设计准则 开放空间设计准则 建筑设计准则 广告标识与照明设计准则 街道设施与家具设施准则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课程目标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能说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能说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作用 理解四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四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1学时 作业: 阅读: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相关章节教学反思:

导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有了目标人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实际上,教学也是一样的,需要一个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按照层级不同,我们把教育目标分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下面有以下目标的表述,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目标?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艺术领域的总目标:继续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初步学习欣赏艺术作品,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继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学习通过各种途径表现艺术美,创造美;继续通过艺术活动使幼儿的认知,情感,智能等得到积极的发展。 4.中班综合活动:买水果 活动目标:知道秋天是水果大丰收的季节,水果的品种多、数量多;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提高数数能力;在为家人买水果的游戏情景中,萌发关爱家人的情感。 一、教育目标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是最宏观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领导的含义

领导的含义 乔恩·L·皮尔斯(Jon L. Pierce) 约翰·W·纽斯特罗姆(John W. Newstrom) 明尼苏达-德卢斯大学 正如领导者和领导过程曾经贯穿整个人类文明史一样,它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具神话色彩的个人特征被用来形容领导者及其领导风格,并把这种领导的特征传递给下一代,就像荷马的《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中描写的一样。例如,我们从《奥德赛》中认识到: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来说,自信心极为重要。 我们除了在拉丁美洲、希腊和罗马的文献中找到了有关领导的记载之外,我们还发现:早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的经典著作中就出现了对领导者和领导才能的描绘。在孔子的著作中,强调了树立一种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以及把奖惩作为一种领导手段对于建立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意义。老子则强调了另一个方面,即有效的领导者应该保持低调,尽量不要干涉他人的工作:“能够使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其存在的领导者才是最好的,如果要人们执行他的命令并且称赞他的功绩,这位领导者就不是那么优秀了,更坏的情况是这位领导者还遭到了人们的谴责。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会高谈阔论,而当他完成任务、达到目标之后,他就会对自己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古代和现代流传下来的故事都表明了这一点,即人们对于领导的兴趣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出埃及记》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关于领导的故事,这个故事描写了摩西在把以色列人从印度(埃及)的统治下分离出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 挑战。 20世纪的学者们仍然对领导者与领导过程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几乎没有哪一个组织概念像领导概念这样,受到如此之多的关注。斯托克蒂尔对于领导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于1948年出版成书。这本书回顾了1904年以来的所有对领导学的研究并加以了评论。他在书中引用了100多位学者对于领导者及其个人特征的阐述。1974年,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回顾领导学的专著,这本书涉及了1949-1970年间出版的163本学术著作。当今有一些杂志,如《领导季刊》和《领导研究期刊》,专门研究领导学。另外,每一种管理学和组织学的杂志(如《管理学报》、《管理学评论》、《应用心理学》以及《管理科学季刊》等)都会刊登关于领导学的文章,而每一本管理学或者组织行为学的教科书都会有专门介绍领导学的一章。还有,在20世纪的最后的20年中,出版了大量的受欢迎的关于领导的书[比如科里(Covey)的《高效率者的七种习惯》,本尼斯(Bennis)的《为什么领导者不能有效地领导》,伦格尔(Lengel)的《联合领导》等]。这些书在美国大多数主要的机场里,也像在隔壁的书店里的书一样畅销(Barnes and Noble,B.Dalton)。这些书中有的竟卖出了几万册之多。 对领导学感兴趣的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领导学加以研究。《领导的伟人理论》认为:伟大的领导者们生来就具有与众不同的素质,这就注定了他们将成为伟大的人物,这些人包括朱利叶斯·凯撒、凯瑟琳二世、拿破仑、毛泽东、丘吉尔、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等。在20世纪上半叶,研究领导学的学者们都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以下问题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个人品质使一个人成了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此之后,人们又把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些问题上,这些问题包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确保领导者的行为发挥作用,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与成功领导有关的影响形式等。 本文是《领导者与领导过程》一书的先导性阅读材料,我们想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一个问

相与组织的相关概念

材料学中的相和组织 铁渗碳体相图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渗碳体和铁素体构成;相: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相(phase)体系内部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1)相与相之间有界面,各相可以用物理或机械方法;(2)一个相可以是均匀的,但不一定只含一种物质;体系的相数P∶;气体:一般是一个相,如空气组分复杂;液体:视其混溶程度而定,可有1、2、3…个相;固体:有几种物 铁渗碳体相图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渗碳体和铁素体构成的,这两个是相,但由于结晶方式的不同,它们两个的形态,相对数量会有所不同,造成宏观上形貌的不同,即构成不同的组织了。如珠光体和莱氏体,它们本质都是由两种相构成,但是比例不同,当然形貌不同,它们就是不同的组织。 相: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相互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组织:是指合金中有若干相以一定的数量、形状、尺寸组合而成的并且具有独特形态的部分。 相(phase)体系内部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相。相与相之间在指定条件下有明显的界面,在界面上宏观性质的改变是飞跃式的。体系中相的总数称为相数,用P表示。(1)相与相之间有界面,各相可以用物理或机械方法加以分离,越过界面时性质会发生突变。 (2)一个相可以是均匀的,但不一定只含一种物质。体系的相数P∶ 气体:一般是一个相,如空气组分复杂。液体:视其混溶程度而定,可有1、2、3…个相。固体:有几种物质就有几个相,如水泥生料。但如果是固溶体时为一个相。 固溶体:固态合金中,在一种元素的晶格结构中包含有其它元素的合金相称为固溶体。在固溶体晶格上各组分的化学质点随机分布均匀,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符合相均匀性的要求,因而几个物质间形成的固溶体是一个相。 系统中物理状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称为一个相(phase)。系统里的气体,无论是纯气体还是混合气体,总是一个相。若系统里只有一种液体,无论这种液体是纯物质还是(真)溶液,也总是一个相。若系统中有两种液体,如乙醚与水,中间以液-液界面隔开,为两相系统,考虑到乙醚里溶有少量水,水里也溶有少量乙醚,同样只有两相。同样,不相溶的油和水在一起是两相系统,激烈振荡后油和水形成乳浊液,也仍然是两相(一相叫连续相,另一相叫分散相)。不同固体的混合物,是多相系统,如花岗石(由石英、云母、长石等矿物组成),又如无色透明的金刚石中有少量的黑色的 金刚石,都是多相系统。相和组分不是一个概念,例如,同时存在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冰的系统是三相系统,尽管这个系统里只有一个组分——水。一般而言,相与相之间存在着光学界面,光由一相进入另一相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光在不同的相里行进的速度不同。混合气体或溶液是分子水平的混合物,分子(离子也一样)之间是不存在光学界面的,因而是单相的。不同相的界面不一定都一目了然。更确切地说,相是系统里物理性质完全均匀的部分。 铁碳合金相图中的相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三种。铁碳合金相图中的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 体、索氏体、托氏体、贝氏体、马氏体、回火马氏体、魏氏组织。其中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三种既是相也是组织,具有双重身份,其他的都是混合物。 如何区分? 1、根据含碳量:铁素体含碳0~0.0218%,奥氏体0~2.11%,渗碳体6.69%, 2、根据冷却速度: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贝氏体、马氏体一个比一个冷速快。 3、根据相变反应:珠光体是共析转变产物、莱氏体是共晶转变产物。

名词解释(领导学基础)

名词解释: 1.领导客体:领导客体是领导活 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主要 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 部分对象。 2.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 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 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 与方法。 3.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国家 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 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 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 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 程。 4.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 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 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 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5.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 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 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 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 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 者的期望。心理学家将这种探 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 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6.柔性领导:柔性领导就是指在 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 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 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 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 的说服力,使自觉服从和认同 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 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 为。 7.领导授权:领导授权,就是在 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 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 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 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 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 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 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 观条件。 8.制约授权:制约授权,又叫复 合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将 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 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 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 出现疏漏。 9.弹性授权:弹性授权,又称动 态授权,是指在完成任务的不 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形式。 10.权力腐败;“腐败”概念一般 被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 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即权 力主体滥用权力或者偏离公 共职责,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 的特殊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 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11.领导体制:领导体制就是指在 组织内部与领导活动中,组织 机构的设置和领导权限的划 分及其所形成的用以规范领 导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制度体 系。 12.领导层次:领导层次是指领导 体制中组织结构的等级层次, 有多少等级层次,就有多少领 导层次。 13.领导幅度:领导幅度亦称“领 导控制幅度”,是指领导者可 直接下达命令发出指示并直 接向他汇报,对他负责的人 数。 14.直线式组织结构:直线式组织 结构又称层次制,分级制,金 字塔式或传统式组织结构。它 是将一个领导系统或单位,在 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 (从最高的指挥中心到最低 的基层单位),形成一个逐级 扩散,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的 组织结构。 15.职能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 结构又称分职制,它是一种为 了完成某一较为复杂的工作 任务或特定的领导功能而成 立的某些专门性机构。 16.委员会制:又称之为会议制或 者合议制,是指在一个系统或 者组织的领导机关内部,其法 定的最高决策权力由两位或 者两位以上的行政负责人共 同行使的领导体制。 17.领导环境:领导环境是指制约 和推动领导活动发展的各种 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18.职位权力:职位权力是指与领 导主体的职位相联系的正式 职权以及领导主体从其上层 和整个组织,群体各方面所取 得的支持的程度。 19.领导文化:是指领导者群体或 个体在领导实践中形成并通 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得到 发展的,对于领导活动的过 程,本质,规律,规范,价值 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的综 合反映形式,是客观领导过程 在领导者心理反映上的积累 或积淀,是领导者开展领导活 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内驱动 力和精神导向。 20.领导者:是指在社会生活中, 经过选举,任命,聘用或由群 众推举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 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 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 体。 21.领导要素:是指充当领导角色 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职能职 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 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在一 定的心理生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 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 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 要素的总和。 22.道德素质:是指在一定群体或

基本组织

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 1、上皮的概念:由许多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覆盖于人体的外表面或衬在体内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 2、上皮组织的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一般没有血管和淋巴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3、被覆上皮的分类: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结缔组织 1、结缔组织的特点:1)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间质多。2)细胞间质中有纤维。3)血管丰富、有神经末梢和淋巴管。 2、猪身上的结缔组织? 猪蹄筋坚韧致密的软组织 猪气泡肉疏松如蜂窝 软骨半固体 猪骨坚硬的固体 猪血流动的液体 3、疏松结缔组织的成分及其形态特征: 细胞:1)成纤维细胞:在光镜下,细胞成梭形或扁的星形,有尖细的突起;依附在纤维旁;核为长卵圆形,有1~2个明显的核仁。2)巨噬细胞:在光镜下,固定巨噬细胞多呈星形或梭形,不易与成纤维细胞区分;胞质中常有其吞噬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异物颗粒,游离巨噬细胞形状多样,细胞界限清楚,细胞边缘有钝圆形突起;胞核常偏于细胞的一端。3)浆细胞:细胞较小;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胞核呈车轮状,常偏于细胞的一侧。4)肥大细胞:细胞较大,呈卵圆形;核小,染色浅;胞质内充满了粗大、均匀的嗜碱性颗粒;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淋巴管分布。 功能:1)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器丰富。功能活跃,具有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以及基质的功能。2)纤维细胞:胞体较小;胞核小,着色深;细胞器较少。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机体创伤时,纤维细胞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与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一起构成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并大量分泌基质,从而填平伤口。3)巨噬细胞:活跃的吞噬功能。担负机体非特异性的防御功能。吞噬、处理抗原,并将此信息传递给免疫淋巴细胞;受淋巴因子的作用,可有效杀伤细胞内病原体和肿瘤细胞,从而间接或直接参与免疫反应。4)浆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即抗体。故浆细胞是体液免疫的效应细胞。5)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后,可将其颗粒排放至细胞外,即出现脱颗粒现象(引起组织水肿)。可能主要是参与过敏反应。 纤维种类:1)胶原纤维:肉眼观:新鲜时呈白色,发亮,又称白纤维。物理特性:抗拉性极强,韧性大,但无弹性;化学特性:易被蛋白酶消化;亦可水解。形态特点:纤维束较粗,直径1~20微米,着色很浅。2)弹性纤维:肉眼观:呈黄色,又称黄纤维。物理特性:折光性强,富于弹性,韧性小。化学特性:难溶于水;但易被胰液消化。形态特点:纤维较细,直径0.2~1.0微米,分支交错;染色较深暗。3)网状纤维:形态特点:一般染色法不能使之着色,需用镀银法染色。网状纤维细而短,分支多,交织成网。又称嗜银纤维。由于构成它的胶原原纤维超微结构与胶原纤维的完全一致,其化学成分也为胶原蛋白,故认为网状纤维是胶原纤维的前身。 4、血液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1)组成:(1) 血浆:把血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剩下的黄色液体即为血浆。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2) 有形成分:包括血细胞和血小板。

概念性规划设计

什么是概念性规划设计 说实话,我自己是做审批多一点,做总平面图审批、规划设计方案审、施工图规划审查比较多,见惯了前后多次改动,还是喜欢在审批环节里各项成果高度一致。所以对所谓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没有什么概念,不知道什么样的设计深度算是概念性规划设计,概念性规划设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做这样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点? 有同行说概念规划设计在国外很普遍,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香港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发展策略),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划)。目前国内的规划体系中没有这个层级,现有的体系还不能解决现实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才开始频繁涉及到用概念性规划设计来处理一些复杂问题。 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定义 先帖国外的 国家时间名称主要内容作用 新加坡1971 概念规划分阶段发展目 标,综合的土地利 用规划取代原有的总体规划 英国1968 结构规划制定区域范围内的 发展框架和土地政策指导详细规划的具备法律效力的规划 香港1970 发展策略综合土地利用、运输 问题探讨、环境问题 探讨的大纲性文件作为规划图则和发展规划的 基础研究 波兰1961 1980 整体规划考虑所有综合因素的 全面的规划为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的讨论比较多,没有定论 但是大致上现在越来越趋向统一 1991 段险峰 制定城市或地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城市或地区的性质职能,制定开发政策, 确立定额指标 为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提供宏观指导,从而避免城市发展的盲目性和 短期性,将城市建设纳入有计划的、长期的运行轨道 在总体规划之上的独立规划层次 1999 沈德煦 全市域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市域范围城市远景发展进行的分析研究

领导的定义

第一章领导的定义 一、领导的定义 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需要真正能够起到“领而导之”的作用,管理就是要管得住、理得清。好的领导,肯定是个优秀的管理者,但优秀的管理者不一定能够成为好领导。换句话来说,领导的层次要比管理的层次高得多,有一个公式来表达这一点:领导水平=哲学素养+管理科学+领导艺术。 1. 领导的定义 领导即是影响的艺术或过程,以便一群人能心甘情愿的奋斗,并朝向某种组织目标。有人对领导的定义是:领袖使追随者去做追随者本不会去做的事情,或者,领袖使追随者去做领袖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伯恩斯对领导的定义是:“领袖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袖及其追随者共同的价值观和动机、愿望和需求、抱负和理想。”他认为,领袖与追随者之间关系的实质,是具有不同动机和权力(包括技能)的人们相互影响以寻求一个共同的目标。 真正的领导是一个集体进程,它是领导者与追随者在动机和目标上从冲突到和谐的产物。它不需要领导者像对待奴隶一样把自己的动机和目标强加给追随者,也不需要追随者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领导者。通过各种途径调动、满足和重塑追随者的需求和其他动机,领导者与追随者建立起全方位的关系,可以促使他们一起向更高级的动机转移,从而提升领导者和追随者的个人素质。 2. 领导的渊源 领导的开始在于跟随,由于人们心甘情愿的跟随成就了领袖的诞生。人们倾向于跟随他们相信可以引导自己达成心愿,理想以及基本需要的人。

3. 领导能力 一种反映领袖在影响、引导及启发跟随者的能力;这种能力能让跟随者充满信心、热忱以及干劲来完成某种任务或朝向某种方向。 领导能力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千百年来讨论、研究提高领导能力,这实际上是人类设计和建设未来的标志。人们自己要不要有领导力,是那些感觉受约束的人和感觉自由的人的区别;是那些认为自己的命运应该由别人来决定,和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的区别。总之,自己要为未来负起更多的责任。 一个成功的团队领导者,除了专业能力要服人,更要懂得创造共同愿景,激励成员士气,并且让部属跟着你有成长的机会。要谈团队领导者之前,先来看个小故事:有天一个男孩问华特(迪士尼创办人):“你画米老鼠吗?” “不,不是我。”华特说。 “那么你负责想所有的笑话和点子吗?” “没有。我不做这些。” 最后,男孩追问,“迪士尼先生,你到底都做些什么啊?” 华特笑了笑回答,“有时我把自己当作一只小蜜蜂,从片厂一角飞到另一角,搜集花粉,给每个人打打气,我猜,这就是我的工作。” 在童言童语之间,团队领导者的角色不言而喻。不过,团队领导者不只是会替人打气的小蜜蜂,还是团队中的灵魂人物。 4. 能力的激发 据研究,组织成员在上司的权威与监督,工作需要及环境与社会压力(衣食住行)下可达到60%的能力;如果该组织拥有英明的领袖带领与引导,那么将可激发其余40%的组员能力。 二、领导理念的变革 1. 强人理论 古时候,人们对领袖存在着一种谜思,大家认为领袖是天生的,甚至古文明社会认为领袖的神化所致,也就是说只有天生的强人才能担任领袖。

01-第一节-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01-第一节-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常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 对自然界的深刻研究是数学最富饶的源泉. -------傅里叶 微积分研究的对象是函数关系,但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很难直接得到所研究的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却比较容易建立起这些变量与它们的导数或微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到一个关于未知函数的导数或微分的方程,即微分方程. 通过求解这种方程,同样可以找到指定未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因此,微分方程是数学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和桥梁,是各个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强有力的工具. 如果说“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的科学,是研究、了解和知晓现实世界的工具”,那么微分方程就是显示数学的这种威力和价值的一种体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微分方程问题. 例如,物体的冷却、人口的增长、琴

弦的振动、电磁波的传播等,都可以归结为微分方程问题. 这时微分方程也称为所研究问题的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是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章我们主要介绍微分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几种常用的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及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理论. 第一节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分布图示 ★引言 ★微分方程的概念★例1 ★例2★例3★例4 ★微分方程解的概念 ★例5★例6 ★内容小结★课堂练习

则称方程(1.7)为n 阶线性微分方程. 其中),(1x a ),(2x a , )(x a n 和)(x g 均为自变量x 的已知函数. 不能表示成形如(1.7)式的微分方程,统称为非线性方程.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建立属于该问题的微分方程,然后找出满足该微分方程的函数(即解微分方程),就是说,把这个函数代入微分方程能使方程称为恒等式,我们称这个函数为该微分方程的解. 更确切地说,设函数)(x y ?=在区间I 上有n 阶连续导数,如果在区间I 上,有 ,0))(,)(),(),(,() (='''x x x x x F n ???? 则称函数)(x y ?=为微分方程(1.5)在区间I 上的解. 二、 微分方程的解 微分方程的解可能含有也可能不含有任意常数. 一般地,微分方程的不含有任意常数的解称为微分方程的特解. 含有相互独立的任意常数,且任意常数的个数与微分方程的阶数相等的解称为微分方程的通解(一般解). 所谓通解的意思是指,当其中的任意常数取遍所有实数时,就可以得到微分方程的所有解(至多有个别例外). 注:这里所说的相互独立的任意常数,是指它们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气质的差异与应用 (一)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与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不太一样,而近似于人们常说的脾气。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特征相联系的行为特征,主要指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 神经过程可以分为兴奋和抑制,不同的个体的这个过程有三方面的特征: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这些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组合表现,形成不同的气质类型。 (二)气质差异——气质类型 根据人高级神经活动的这三个特点将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三)气质差异的应用 1.应用范围 (1)职业要求 某些职业或岗位对人员的气质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某些气质特征。如航天员,外交官等。 教师职业也对气质有一定的要求,如胆汁质或抑郁质显然是不适合做教师的。 (2)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因此,管理人员应了解每一个人的气质,在人事安排上应该考虑不同气质人员的互补,以及在与他们交往时应该注意的人际技巧。 (3)思想教育 在对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时,要考虑因气质差异而运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同时鼓励不同气质类型人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心理素质。 2.应用原则 (1)气质绝对原则 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很难改变的,因此一些专业工作要求人员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教师是专业人员,其任务是教书育人。目前虽然对教师的气质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教师确实应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2)气质互补原则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气质学家研究了气质对群体协同活动的影响,发现两个不同气质或相反气质类型的人的合作,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就。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我们的管理者要做有心人,在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人的气质的协调与互补。 (3)气质发展原则 气质虽然稳定,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气质在实践活动中是可以缓慢地发生变化。例如,加强学习,提高人的修养和自控能力,使气质消极的一面得到制约。同样管理者自己也要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扬长制短”,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

几个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视为不动或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选取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常常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研究地球上物体的运动, 一般来说是选取 作为参照物;对于同一个运动,取不同的参照物,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2.行驶中的火车,若以地面作为参考系,它是 的;若以坐在车厢中的乘客作为参考系,它是 的。在有云的夜晚,抬头望月,觉得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时选取的参考系是 。 3.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用来代替物体、 的点。物体能视为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 在所研究的物体中可以忽略。特别注意,同一物体,有时能被看作质点,有时就不能看作质点。比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是否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填能、不能);研究地球自转时,又是否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填能、不能) 4.在时间轴上用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 (填时间或时刻),如2s 末、3s 初等;在时间轴上可用一线段来表示 (填时间或时刻),如10分钟,一堂课40分钟等 5.位移是描述 物理量,是由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其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 ,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 ;路程是物体 ,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6.一个小球从4m 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 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是_______ m 。 7.质点由西向东运动,从A 出发到达C 点返回,到B 点静止,若m 30,m 100==BC AC ,则质点通过和路程是_____m ,发生的位移是______m ,位移的方向是________。 8.如图所示,质点从圆形上的A 点出发沿圆形逆时针方向运动,一共运动了7周半,在此过程中,质点通过的路程是m ,位移大小是________m ,方向为______.(圆周半径m 1=R ,图中AB 为直径)。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是质点 B .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是质点 C .无论大物体还是小物体,在机械运动中一律看成质点 D .质点不一定代表一个很小的物体 2.关于位移和路程,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位移大小不同,路程一定不同 B .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但位移可能相同 C .物体通过了一段路程,其位移不可能为零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在下列各物体的运动中,可视为质点的物体有( ) A .研究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 B .运动中的砂轮 C .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地球卫星 D .远洋航行中的巨轮 4.一个小球从4m 高处落下,被地面弹回,在1m 高处被接住,则小球在整个过程中( ) A .位移是5m B .路程是5m C .位移大小是3m D .以上均不对 5.下列运动中,可把运动物体当作质点的是( ) A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的地球 B .研究乒乓球的旋转情况对发球效果的影响 C .研究足球运动员的射门技术 D .研究杂技演员做空翻动作 6.两辆汽车并排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一个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以大地为参照物,上述事实说明( ) 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 .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 .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同时向西运 7.如图所示,一物体沿三条不同的路径由A 运动到B ,下列关于它们的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沿Ⅰ较大 B .沿Ⅱ较大 C .沿Ⅲ较大 D .一样大 三、计算和作图题 1.如图所示,某物体沿半径为40cm 的圆轨道运动,某时刻从A 点出发,沿ACB 弧经过一段时间到达B 点(内接ABC ?为等边?)求物体在这段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与位移大小。 2.甲同学从家门出来向北走100m 与乙同学会合继续向北走300m ,又转向东走400m 到了校门口,问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位移各是多少?位移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创业活动的概念性框架描述

描述创业活动的概念性框架 许多关于企业家问题的研究表明,企业家同非企业家是不同的;企业家开创的企业同非企业家开创的企业也是不同的。这些研究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企业家和他们所创立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但我们的研究却认为,企业家和他们所创立的企业比多数人预估的情况都要复杂的多,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性要大于企业家与非企业家之间的差异,和企业家所创立的企业与非企业家所创立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当企业家与他们所创立的企业之间的差异被意识到的时候,找到一个方法来分清这些差异就成为很必要的工作。那么研究不同企业进行创业有共同的特征么?能把这些共同的特征归类么?也就是说能够把企业家创业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描述出来,例如,企业家所面临的环境特征,和企业家所建立的组织的特征。 本篇文章就是试图把先前描述的企业家创业的各种变量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框架。并希图为描述复杂的多变量的企业家行为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洞见。当这个框架给出以后,后面的研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想描述一个完整的“大象”,而不象前人那样仅仅抓住“大象”的某个部位就作出了结论,我们至少要给这个“大象”的每个部分命名,尽管不能描述每个部分的本质。 以前的研究都不是结构化的,都仅涉及了创业活动的某个方面,他们的目的是把企业家与非企业家,企业家创造的企业与非企业家创造的企业相区别。其实,这些研究都是在假设各种企业都是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有效的区别所有企业家行为和

非企业家行为之间的差异。然而,通过对企业家文献的研究回顾表明,企业家与非企业家之间的区别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检验。而且每个研究都试图通过对企业家的细微比较来区别他们某个方面的差异。并且试图区分作用于企业家行为与非企业家行为之间的不同变量。Pennings描述了支持新企业创业的外部环境;Van则聚焦于企业家进行创业的过程。 但是当我们把企业家所创业的环境,企业家和企业家所创立企业的多样性考虑进去以后,我们研究的焦点就改变了。为什么每个新创立的企业都不同于其他企业?研究者要考虑影响每个企业建立的多个变量的综合。企业的创立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每个描述的方面仅仅是其中一点,而不是全部。并不是每个企业家都反复的重复他们的相同的创业路径,不同企业家的创业路径大不相同。他们所采取和不采取的行动,他们所在的环境以及对环境的反应都是十分不同的。所有这些要素在某个企业创立的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组合。对于研究者来说,仅仅聚焦于企业家某个典型的或一般化的行为方面是不够的。每个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都是有变异的,研究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异的形式。Vesper研究了11个不同的企业家,来寻找这个变异的过程,Cooper也研究了在不同产业领域的不同的企业家创业行为。 一旦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家创业的变异和复杂性被充分的认识到,就有必要找到一个系统的能够发现并评价不同企业创业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概念性框架。(Mckelvey,1982)当并不认同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是相同特征的时候,研究他们之间的不同特征就成为有意义的课题。我们提出的这个描述性框架的意义就是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比较和对照不同的复杂的企业创业现象的方法,并且提供了一个概念化这些差异和复杂性的概念体系。 描述新企业创业的框架 企业家的概念在研究企业家问题时通常是一个比较多样化且难于统一的问题。因为企业家仅仅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变量之一,因此我们先来定义“新创业企业”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定义起来更为容易一些。 新企业的创立就是把一个新组织组织起来的过程。所谓组织就是把不断进行的相互关联的行动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程序并获得相应的产出。这个定义与新组织的发展具有相同的意义。一个新组织的建立要至少包括下面一个过程:

1 热力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热力学基本概念 一、是非题 1.只有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才可用状态参数p、v、T来描写( )。 2.对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各强度参数是不可能确定的( ),各尺度参数也是不可能确定的( )。 3.尺度量具有可加性( ),强度量也具有可加性( )。 4.系统的总容积V是尺度量( ),比容v也是尺度量( )。 5.真空度是用百分数表示的( )。 6.平衡状态是不随时间改变的状态( ),它一定是均匀状态( )。 7.若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则压力表上的读数就一定不会改变( )。 8.容器中水蒸气和水共存时,不能视为纯物质()。 9.各种气体的气体常数都相同()。 二、选择题 1.( )与测温介质的物性无关,因而可作为度量温度的客观标准。 (a)热力学温标;(b)理想气体温标;(c)经验温标。 2.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 )。 (a)帕;(b)巴;(c)工程大气压。 3.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 )。 (a)开尔文(K);(b)摄氏度(℃);(c)华氏度( )。

4.气体的( )与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力有关,而( )与之无关。 (a)绝对压力;(b)表压力;(c)真空度。 5.1 Pa、1bar和1at的关系是( )。 (a)1at>1bar>1 Pa;(b)1 Pa>1bar>1at;(c)1bar>1at>1 Pa。 三、习题 1—1 确定与1bar压力相当的液柱高度,假定测压流体为酒精(其密度为0.82×103kg/m3)。 1—2 如果气压计压力为83kPa,试完成以下计算: (1)绝对压力为0.15MPa时的表压力; (2)真空计上读数为500mm水银柱时气体的绝对压力; (3)绝对压力的0.5bar时相应的真空度(mbar); (4)表压力为2.5bar时的绝对压力(kPa)。 1—3用水银压力计测量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时,为避免水银蒸发,在水银柱上加一段水,水高1020mm,水银柱高900mm,如图1-12所示。当时当地气压计上水银柱高度为=755mm,求容器内气体的绝对压力多少MPa和多少at? 图1—12

第一节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第一节接入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一、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一般地说,电信网包含核心网 (Core Network) (也即骨干网)和接人网(Aces Network)两大部分。核心网由长途网(城市之间)和中继网(本市内)组成。核心网承担全市通信任务,关系重大,被成千上万个用户所共用,是电信网的骨干部分,需要巨额投资,受到全球通信投资企业的重视。连接本地交换机和用户部分称为接人网。接人网的每一对接人线只涉及一个用户,影响较小。但是,用户数众多,相应接人线的线对数庞大,因此对通信网投资企业者来说,接人网比核心网需要更多的资金。 CPN:用户驻地网UN:用户网络接口 SNI:业务节点接口 RSC)命名这类设备, 接入网技术(第2底) Remote Suberibler Comc 用户集线器 接入网的发展简史 从1876年贝尔发不发明电话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电话用户采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一直沿用到现在。

电话用户环路、局用主配线架和集中供电电源,这些线路和设备标志着接人网开始形成。 电信接人网言常被形象地称为“最后一千米”当初,这仅仅是指电话局连接端的各肿线缆及其附属设备,在电话通信网中,通常把这些线缆设施称为用户线、本地环路等。长期以来,这些用户线不仅只是电话网接人用户增加了维护的复杂性,增加了网络建设和升级的成本.阻碍了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封闭的局面,从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电信运营商进行了不解的努力。1975年和1978年,在苏格兰拉斯哥举行了两次国际电信讨论会。英国电信运营商BT(Britain Telecomimunication)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75 年和1978 第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接入网组河的概念,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接人段线路的投资在第二次研讨会上.国际电信技术界确认了这种组网方式,并正式命名为“接人网组网”技术。随后由willesm等人共同编辑了此次会议的文献集《电信网技术》。 20 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电联电信标准部开始着手制定接人网的接口规范V1~V5系列建议,进步对接入网进行更为准确的界定。然而,V1~V4接口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虽然V5接口应用得要好一些,但是由于V5接口是独立于厂商的开放性接口,推广V5接口将会打破电信设备制造商技术垄断的局面.直接影响到制造商的利益,因此,窄带接口

(创业指南)创业活动的概念性框架描述

(创业指南)创业活动的概念性框架描述

描述创业活动的概念性框架 许多关于企业家问题的研究表明,企业家同非企业家是不同的;企业家开创的企业同非企业家开创的企业也是不同的。这些研究的壹个假设前提是,企业家和他们所创立的企业均是壹样的。但我们的研究却认为,企业家和他们所创立的企业比多数人预估的情况均要复杂的多,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性要大于企业家和非企业家之间的差异,和企业家所创立的企业和非企业家所创立的企业之间的差异。当企业家和他们所创立的企业之间的差异被意识到的时候,找到壹个方法来分清这些差异就成为很必要的工作。那么研究不同企业进行创业有共同的特征么?能把这些共同的特征归类么?也就是说能够把企业家创业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描述出来,例如,企业家所面临的环境特征,和企业家所建立的组织的特征。 本篇文章就是试图把先前描述的企业家创业的各种变量组织起来形成壹个综合性的解释框架。且希图为描述复杂的多变量的企业家行为提供壹个有价值的洞见。当这个框架给出以后,后面的研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想描述壹个完整的“大象”,而不象前人那样仅仅抓住“大象”的某个部位就作出了结论,我们至少要给这个“大象”的每个部分命名,尽管不能描述每个部分的本质。 以前的研究均不是结构化的,均仅涉及了创业活动的某个方面,他们的目的是把企业家和非企业家,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和非企业家创造的企业相区别。其实,这些研究均是于假设各种企业均是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有效的区别所有企业家行为和非企业家行为之间的差异。然而,通过对企业家文献的研究回顾表明,企业家和非企业家之间的区别且没有经过严格的实证检验。而且每个研究均试图通过对企业家的细微比较来区别他们某个方面的差异。且且试图区分作用于企业家行为和非企业家行为之间的不同变量。Pennings描述了支持新企业创业的外部环境;Van则聚焦于企业家进行创业的过程。

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力的定义 解释:领导力(Leadership)就是指在管辖的范围内充分的利用人力和客观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办成所需的事提高整个团体的办事效率。本词条同时也是一本书的名字。 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而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去要去的地方,不是简单的服从。根据领导力的定义,我们会看到它存在于我们周围,在管理层,在课堂,在球场,在政府,在军队,在上市跨国公司,在小公司直到一个小家庭,我们可以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看到领导力,它是我们做好每一件事的核心。一个头衔或职务不能自动创造一个领导。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enger)博士说:“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 通用汽车副总裁马克·赫根(Mark Hogan)对领导者的描述:“记住,是人使事情发生,世界上最好的计划,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它就没有任何意义。我努力让最聪明,最有创造性的人们在我周围。我的目标是永远为那些最优秀,最有天才的人们创造他们想要的工作环境。如果你尊敬人们并且永远保持你的诺言,你将会是一个领导者,不管你在公司的位置高低。” “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组有思想和关心的公民可以改变这个世界,事情的确就只是这样。”——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领导力就象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沃伦·班尼斯(Warren Bennis) “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领导能力的基本原则是: * 领导力是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 * 领导者是通过其所领导的员工的努力而成功的。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高度自觉的、高产出的工作团队; 领导能力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领导方法等,这些影响着具体的领导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总和,领导能力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组织经理人有三个必备核心:专业知识、管理技巧及领导能力,目前国内大多数培训都以专业知识和管理技巧为主,影响力最大、最为重要的领导力培训却十分匮乏。作为未来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中国急需一批拥有国际化领导力知识和视野的高素质领导者,卓越领导力学院首席执行官、亚太领袖发展协会创办人陈建宏表示。 “领导力的研究持续了近百年,现在仍能发现错误的模式和错误的观念。” 美国瑞津大学的领导力专家贝克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企业领导人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喜欢制定五年目标,十年目标,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