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尺度对比

2. 开放空间布局模式对开放度的影响

开放空间的位置和开放程度对街道空间活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多的向公众开放的街头绿地比街坊内部的小区中心绿地无疑更好的展示城市生活的面貌。以纽约东村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对比,同样面积的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分散布局的模式和街道有着更多的接触面积,让开放空间融入了街道的公共生活。

图:曼哈顿与上海街区的开放空间布局对比

3. 底层空间利用对开放度的影响

建筑的底层空间的功能和街道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做为商业、文化功能还是围墙、停车场不光是影响街道空间界面,更重要是影响城市活力。以曼哈顿soho区和上海某小区的街道界面做对比,大街坊条件下的单一的围墙界面使街道只能作为单一的交通空间,小街区多元化的底层建筑功能使soho区真正的成为24小时活力街区。

图:曼哈顿与上海的街区的底层空间利用对比

4.案例分析—曼哈顿巴特利公园城规划

巴特利公园城位于纽约下曼哈顿的西侧,该处原为码头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重新规划,经多次规划设计反复易稿,最终确定的规划方案由库铂及埃克斯塔设计事务所(Cooper,EckstutAssociates)完成,因其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操作灵活性、易于实施的小街坊和小地块划分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引入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等方面的特点,最终成为实施之选。

图:巴特利公园城航拍照片

规划将曼哈顿传统的方格网街道和长方形街区形式延伸到巴特利公园城来。方案强调了巴特利公园城应该成为下曼哈顿自身成长出来的一部分。同时将用地分成较小的地块,鼓励更多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充分利用哈德逊河的景观条件,设置滨河步行道、港湾以及众多的绿地公园。这些开放空间形成了系统并向公众全天候开放,形成了24小时活力街区的基本保障。规划通过导则确定各地块建筑首层平面的功能布局及各部分出入口的位置,并在相应位置要求建筑物与街道之间设拱廊等过渡空间,而相邻地块的拱廊之间需互相衔接。

道路网络

步行开放空间

功能的混合使用

街区的包容性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从根源上讲在于人在街区中的行为活动。不同年龄、身份、族群的人在街道生活中有自己的空间。这由街道背后的城市功能决定,而小街区更加灵活的空间模式无疑对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这就是街区的包容性。小街区的活力的缘由表象上是因为空间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对人群多样性和功能复杂性的包容。

1.对人口构成的包容

从整个曼哈顿岛层面看,城市人口构成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格局,不同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的人群交织分布。这保证了城市街区的24小时的开放活力,不同时间段内,不同的人群活跃在街道空间。另外一方面,纽约号称是“种族的大熔炉”,纽约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者、理想主义者甚至工联分子,他们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及独特的思想带到这个地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得城市文化呈现多样的繁荣。

图:曼哈顿人口教育、收入构成示意图

2. 对城市功能的包容

开放式街区同时形成了非常多样化的城市功能。一方面是城市服务设施的多样性,代表生活品质的周边设施,诸如重要的开敞空间、商业以及教育医疗设施等,都位于城市区域步行可达或者自行车可达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城市区域发挥功能与活力。另外一方面,纽约市一直在倡导增加居住组群的多样性。如在布鲁克林的某居住街区建设中,政府要求混居比例调整为20:30:50(低收入:中等收入:中位收入),此外在更大区域内计划未来十年几乎所有新建住宅都将成为收入混合住区。并针对越发明显的家庭结构两极化现象调整可负担住房的房型配建比例。

街区的适应性

城市是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城市的功能不断演替。纽约建城至今的300年中间,城市不断在变化和发展,而活力保持至今,期间开放式街区所形成的固定空间骨架起到了支持性作用。开放式街区由于街区尺度小、模块化的特征,使之对城市功能的演替具有惊人的适应性,保障了城市活力的持续性。具体而言,街区的适应性体现在独立街廓的适应性、整体街区的适应性两个方面。

1.独立街廓的适应性

由于街廓的尺度较小,城市更新变得更加容易,单一地块的建筑功能变更,不致对周边街区的人群构成、功能、社会网络带来巨大的冲击,城市渐进性的更新维系了城市活力的持久性。

以世贸中心的重建为案例,911袭击事件后,院世贸中心大楼倒塌。在后续的规划方案中,

原建筑的完整街廓和建筑基坑得以保留,形成了两个巨型水池,周边建成了911纪念馆。如今这里虽然已经不是金融中心,但成为了城市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周边街区重建的金融中心依然延续了原有功能,城市的活力却得到了增强。

图:911遗址公园重建照片

2.整体街区的适应性

对于整体街区而言,城市由于功能的更替,会产生局部地区的衰落,在复兴这些地区的过程中,开放式街区的模式也产生了较好的适应性。以曼哈顿西侧滨水区(高线公园所在地)的改造更新为例,整体街区的复兴并没有大幅的拆倒重建,也并没有合并地块和改变街廓,通过“高线”改造的带动去促进建筑功能的转换,而实现街区的整体更新。

“高线”原是一条铁路货运专用线,采用高架形式减轻地面交通压力,在1980年“高线”功成身退,一直废弃将近30年。在改造中,这条高架铁路并没有拆除,而是转化为一条空中的公园。这条“高线公园”带动了周边街区的重新开发,周边建筑保留工业建筑、社区特色、已有的艺术画廊。街区和公园的组合使这里成为纽约市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社区。从2000年到2010年,这里的人口人口增长了60%。

图:曼哈顿岛高线公园照片

小结

欧美“密路网小街区”和中国“宽马路大街区”的形成各有其历史原因。纽约的街区基本模式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当时主要因为土地划分给小型的私人开发较为便利,因此街廓较小。而中国在建国后形成的大街区模式主要适应当时的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要求,同时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本文并不聚焦于街区大小的优劣,仅从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为着眼点,分析开放式街区对城市活力营造的三个方面,即包含了内在原因也包含了外在结果。开放式街区提供的更多的街道面,诱发了更复杂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更易更新的小街廓使这种复杂性变得更加持续。以上就是本次考察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国内街道空间设计和街区改造能有些借鉴。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 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 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

谈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

谈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与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缩影,城市街道灰空间作为内、外空间的过渡空间,丰富了城市街道的空间层次,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激发了城市街道的整体价值。本文从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着手,表述了对于城市街道灰空间概念、作用、构成形态的观点,提出了城市街道灰空间的空间布局和营造手法的见解。愿溶入人的情感的灰空间,让城市的生活更加美好! 标签城市街道;灰空间;认知;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骨架、城市的标志、城市的缩影。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过,“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城市街道在城市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更主要的是城市街道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赖以生存的公共空间。城市街道灰空间在城市街道中又是人们最可能停留的地方,灰空间的开敞与半开敞的边际特性,让人们在心理与习惯上接受灰空间休息、观赏、交流的功能。由此可见,营造好城市街道灰空间,对于城市来说意义重大。 1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认知 1.1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概念 “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灰空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色彩,即灰是介于黑白之间的过渡色彩,在明度和色相上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变化;二是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即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通常在城市设计领域,灰空间是指后者。灰空间模糊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灰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感觉。特别是现在,城市与建筑的界限相对过去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城市与建筑的一体性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黑川纪章认为:“这种空间(灰空间)已经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街道灰空间不仅指临街建筑与城市街道的过渡空间,还应该从更大的尺度和更为综合的角度去界定。城市街道那些能够使城市生活介入,吸引人们从建筑中走出来参与到城市公共生活,加强人与人彼此间的交往的空间都可以称为城市街道灰空间。 1.2 城市街道灰空间的作用 1.2.1 过渡作用 通过城市街道灰空间的营造把断裂、无序、消极的空间组织起来,创造连续、完整、积极的街道空间,其特殊的过渡、连接、衬托的作用是其他建筑实体或虚体空间所不能代替的。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初探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

0068.城市设计中街道空间控制引导方法初探

0068.城市设计中街道空间控制引导方法初探摘要:街道作为人们认知城市最直接的窗口,其功能设置与空间环境塑造是城市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现状街道空间设计中过于简单的分类方法进行反思,对街道空间引导中地块与街道脱节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城市经验和自身项目设计中的一些思考,初步探讨了街道空间的引导方法,提出将街道空间作为一类公共空间进行专门引导的思路,并对具体的控制引导要素和实施操作策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其他地区城市设计过程中街道空间的引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设计街道空间引导方法 1研究的缘起 街道空间是感知城市,体验城市的最直接场所,也被人们称为城市中最富有人情味的活动场所之一,为人们提供了购物、娱乐、社交和休憩的功能。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人们熟悉的街道正在逐步消失,继而以城市道路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空间乏味且毫无生气。人行道狭促拥挤,电线杆、垃圾桶等街道设施无序排布,道路上汽车呼啸而过,路侧的建筑隔着宽宽的绿化与透绿的围墙与你遥望,整个街道空间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 简.雅各布斯在她的专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说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的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可见充满活力与生气的街道对一座城市是多么重要。但是为什么现在的城市街道让人感觉冰冷疏远,活力缺失呢,原因有很多,也有许多人做过相应的阐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理念上,重车轻人。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道路的畅通成为城市建设与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道路的宽度取决于机动车的速度,道路越修越宽,人行道越来越窄,立交桥、高架道路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与道路相关的建设都是以机动车为中心展开,而对步行其中行人的感受却关注甚少。二是在控制引导方法上,缺乏相应的法规办法作为指导。街道空间与城市广场、绿地一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论是城市规划的学科教材还是国家与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都没有对街道空间的设计进行专门的要求,更多的是简单套用道路设计规范和标准,以通畅与效率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可喜的是,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已经意识到街道空间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城市设计在城市空间塑造方面被广泛重视,从多角度提出了公共空间引导的相应策略,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控制引导。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街道空间的

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研究

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研究 依据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特征,通过对城镇组成的人文形象、物质形象和结构关系的构建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探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城市设计的方向和内容,逐步深化小城镇建设规划内涵,使未来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建设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物质与人文形象 1概述: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城镇建设方案。除了与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有关之外,还与小城镇的功能、空间、经济、环境和形体等因素有关,并与政府的政策导向、行政指导以及规划的长远性有关。 城市设计是以改善和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居民获得舒适且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通常,在镇区建设规划初期,城镇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框架和指导,城市设计为城镇建设规划创造很良好的空间和形象,使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和城市设计达到完美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是从宏观上对小城镇的用地进行规划布局,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小城镇的整体设计,从小城镇整体环境的改善出发,使小城镇形成良好的整体空间形象。我们从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的塑造、城镇结构关系的建构及城镇人文形象的造就等方面来探讨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问题,进而全面完善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内容。 2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2.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小城镇通常除了街道空间外,公共的休闲空间通常非常缺乏。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特别注重小城镇的公共建筑空间、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及河流绿地等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城市规划设计要结合建筑的综合功能、人流活动规律以及用地的性质来形成不同功能的公共活动空间,用来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建设规划不仅要考虑主要的公建设施(如商业建筑和活动中心等)布置,还要考虑小城镇的布局特征、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城镇范围的林地、河流和山体等自然景观因素进行统一设计,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园林规划等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打造一个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 2)要设计一个丰富的有层次感的小城镇空间,不仅要建立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公共空间,还要建立性质相同的不同规模的空间。对于城镇的绿地建设,不仅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城市设计方法与理论·课程论文·2013年6月 浅析传统街区街道空间 姓名 (学校) 摘要:传统街区以独特的空间环境形态和场所魅力焕发起人们的思考。分析研究传统空间的环境形态及其特征,探讨传统街区场所营造的城市设计原则, 是传统街区改造更新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街区建筑空间场所营造设计理念 1引言 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传统街区是指具有城市发展历史文化载体的城市区域,由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建筑群,传统街道以及广场空间组成,反映了历史文化和城市的特色。传统街区应当具有城市历史风貌的相对完整性而且应是具有真实生活性的街区,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下面由传统空间形态规划的特征进行分析: 2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 从我国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布局中可以看出都非常地重视建筑之间的空间院落的组合变化$建筑组合一般表现为多层次多院落和多变化,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从而形成不断发展下去的空间组合形式,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同性质的民居的比较来看,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晋中一带的窄形多进深住宅以及安徽徽州地区的民宅等多是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上追求叠屏封闭曲折幽静小中见大的空间环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城市中普遍采用的院落组织的空间形式是传统生活个性观念的强烈反映。 3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 传统街区空间的组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习俗下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就其传统街区空间构成要素依其表现形式和感知的空间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种表现形式,物质空间要素是街区空间构成的基础!但是社会文化对传统街区空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显性的物质环境要素街巷空间在传统街区空间中!街巷空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街巷是传统街区的骨架,决定着街区形态的大致结构,传统街巷是在街区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建筑的衍生是由周边建筑所围合而成的"街巷空间的丰富的变化,正是由于建筑的自发建造。才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变的形式。 4传统街区空间内涵与特征 传统街区是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它的空间环境承载着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和;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 1.2街道的功能特征;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 1.3街道的时代特点;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20世纪5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演变和发展 1历史的沿革 1.1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空间形态的形成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登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

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1.2街道的功能特征 在古代,街道既是交通运输的动脉,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的空间场所。没有汽车的年代,街道和道路是属于行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游玩、购物、闲聊交往、欢娱寻乐,完成“逛街”所需要的全部活动。发展到马车时代,人行与车行的冲突已开始暴露出来,但矛盾并不突出;而到了汽车时代,街道的性质有了质的变化。由于人车混行,人们不得不终日冒着生命的危险外出,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识及管理系统等在街道上行走,且不得不忍受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因而严重影响人们逛街的乐趣。 在现代城市中,高层建筑把人在垂直方向分隔开,剥夺了家庭的基本户外生活要求,难以维持邻里关系和家庭间的日常接触和交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控制在狭窄的楼梯平台上。街道空间形态与人的生活矛盾突出暴露出来。20世纪50年代末,“Team.10空中街道”设想的提出者在恢复被人们所遗忘的街道概念,重建富有生活活力的城市社区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20世纪60—70年代便演变为今天的“现代步行街区的空间原型”。1980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我的城市构想”座谈会上,人们提出了街道建设的三项基本目标:能安心居住的街道;有美好生活的街道;被看作自己故乡的街道。凡此均旨在建立以人为本,塑造街道生活环境。 1.3街道的时代特点 在中世纪时期,当时的街道主要是在步行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功能、结构和艺术造型是协调的,形成了有机的整体,街道保持了其文化连续的良好品质,城市街道的特征十分明显。 20世纪50年代在新现实主义影响下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时期,即“一五”时期,开始探索解决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和美观的问题,并在新的社会基础上重新理解街道的作用,象洛阳、包头、太原等其主要街道的红线为六七十米,与早期的街道形态相差甚远,在这些城市中这些街道的意义已经淡化了,干道的问题突出了。

开放式街区的活力空间营造—以曼哈顿为例

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后,街区制又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特别是城市规划圈子内,又迎来了一次关于开放式街区利弊的大讨论。开放式街区的好处是什么?对国内街区又有哪些借鉴之处?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开放式街区的经典案例纽约曼哈顿岛进行了考察,发现曼哈顿的开放式街区除却交通层面的意义更有价值的内容在于激发了城市的活力,而这种活力的营造源于街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街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在此供大家参考。 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和主要特征 纽约主要由五大区域构成,主要围绕曼哈顿区域为核心展开。1609年,哈森带领荷兰人占领曼哈顿,荷兰人按照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来规划曼哈顿岛,因此在岛的尖部规划了运河,整个岛由很多街坊构成,北边界做了城墙,就是现在的华尔街,后面建设了城堡。 图:17世纪的曼哈顿岛南端规划 纽约的空间扩张从美国建国后开始发展,最初扩张是在下城地区,慢慢延伸至整个曼哈顿都被网格填满,这只用了十年时间,并且这一路网格局至今无明显变化。此路网每个网格长100多米,宽60米,横向长边为住宅主朝向,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的开放式街区的基本架构。本文主要探讨这种街区模式和城市活力的关系,这里概括为开放性、包容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

图:18世纪的曼哈顿岛路网体系 街区的开放性 顾名思义开放式街区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开放是街道空间具有活力的本源,而这种开放是怎样形成的呢?经过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开放式街道空间的形成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分别是街区的尺度、开放空间的布局模式以及建筑底层空间的利用。 1.街区的尺度对开放度的影响 街区的尺度意义在于同样面积的小尺度的街区提供了更多的街道周长,即增加了街道空间的长度。以纽约中央公园以东60-65街和上海杨浦区某小区做案例对比,同样面积和相似功能的情况下,曼哈顿提供的街道空间长度是上海街道空间的3倍!街区尺度的缩小会相应带来开放度的提升,这是街道和城市活力的基本面。

岭南小城镇街道空间与景观特征

浅析岭南小城镇街道空间与景观特征 摘要:岭南小城镇的街道从空间特色上和大城市的街道有很明显的差别。当前,岭南小城镇街道空间的改造与更新,多是只流于表面的装饰化改造,并无深入研究街道空间设计的各种要素,进而采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来解决。有鉴于此,本文在对传统小城镇街道空间构成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针对岭南地区的特点,介绍从化市鳌头镇前进路商业街街道空间改造的特色,总结出“疏、透、雅”的设计理念,以期对新时期岭南地区小城镇街道空间特征塑造有所启发。 关键词:岭南;小城镇街道;改造设计 abstract the streets of the small town of lingnan and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streets of major cities from space features. currently, lingnan street space renovation only superficial decorative transformation, there is no in-depth study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street space design, and urban design approach.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i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town street space profil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gnan region, introduced qianjin road aotou town, conghua city, commercial street, the street spac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summed up the “less, transparent, elegant” design philosophy to inspire

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营造

浅析历史街区中街道空间营造 ——以宽窄巷子及“南宋御街”为例 成龙,春茂 【摘要】通过对宽窄巷子和南宋御街的现状调研,结合两个历史街区各自的地理文化环境和肌理等特点,对历史街区的边缘空间、建筑立面、节点、材料应用和场所精神的体现等方面的共同点分析总结,以浅析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营造方法和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 【关键词】南宋御街;宽窄巷子;街道空间;营造方法;场所精神;【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志码】 A “在城市中,街道必须是至高无上的。街道是人类共同约定的室,是小区的交谊室,是由两侧房子的主人献给城市以供日常生活的礼物,天空是它的天花板。”路易斯康在《静谧与光明》中如是说。提到一个城市,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它的街道。街道有活力有生气,这个城市便充满了活力和生气。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新的城市、新的开发区、新的街区街道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生。但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每个地域上的城市都有着属于各自地域文化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他们承载着的不仅是历史和文脉,更重要的是人们心的文化归属感和生活方式。

1 两历史街区概况 宽窄巷子位于省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是历史留存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区,作为满城兵丁胡同仅剩的遗存而引起人们重视。是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这三条平行的街道和位于其中的古建筑及其围合的院落组成。 南宋御街位于市老城区,始建于南宋。南宋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外,经朝天门、中路、北路、观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汇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共共分三段,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区。 2 历史街区中的空间整合 城市历史街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重视。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即是在保护性的原则下对历史街区建筑物、构筑物和街道进行改造、更新、拆除和保护,以使其功能适应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并融入现代文化,进一步营造场所感且延续历史文脉。 历史街区中的空间可以分为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街道空间是由两侧建筑立面、天际线、构筑物、城市家具和绿化组成;建筑空间由建筑单体部空间及其围合的空间组成。历史街区空间整合包括对其街道和建筑空间的功能重构和整体场所空间的营造。 南宋御街和宽窄巷子的改造更新都是在尊重原有肌理和文化原则的前提下,对街道的空间尺度进行提炼,并完善了街道的层次,最后在对街道两侧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后进一步使街道的界面更加丰富。

解析城市街道设计的各个要素

解析城市道路设计的各个要素 城市街道占据了80%的城市公共空间,现实情形往往是在满足人们在街道上安全的驾驶、骑自行车、乘坐公交、步行以及交流的需求上还没能做的很好。组成城市街道设计各个部分,从人行道、车行道到车站,在有限的空间内总是处于一种争夺关系。好的城市街道设计就是要寻求灵活合理的组合方式来塑造安全、舒适、美观、和谐的街道环境。 车行道(Lane width) 车行道的宽度分配是首要的,需要根据需求分配不同的宽度给机动车、自行车以及一些专用车道。道路宽度影响着车辆的形式速度,越宽的道路越容易行驶较快,较窄的道路,可以降低行驶速度,虽然增加了驾驶难度,但却在整体上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因此对于大部分的车辆,10英寸的道路宽度技能保证驾驶的舒适度,又能降低驾驶速度,相对比较高效合理。 人行道(Sidewalks) 人行道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的台阶,除了提供步行交通,还是承担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空间。尤其在积极鼓励步行、提倡慢行系统和用地集约化的今天,人行道的设计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阵地。满足两个人并排行走的最小尺度是5英尺,很多城市都选择了更广泛的标准8英尺,具体要根据行人数量、街道的功能、绿化、设施来调整。人行道可分为建筑延伸区、通行区、设施绿化区及道路缓冲区。 路缘的扩展(Curb Extensions) 路缘的扩展是个很巧妙的技巧,可以局部的缩小道路,又可以作为视觉提示,提高人行的安全性,还可以提供城市家具和绿化的布置空间。在不同的位置,路缘的扩展区有不同的作用和设计形式。 门户位置(Gateway)

中间处(Pinchpoint) 转弯处(Chicane) 公交车站处(Bus Bulbs) 路面竖向设计(Vertical Speed Control Elements)

京郊小城镇街道空间规划探析_以北京大兴瀛海镇区为例_金欣

京郊小城镇街道空间规划探析
——以北京大兴瀛海镇区为例
金欣 夏哲
摘要:本文通过对京郊小城镇街道的特点和城市设计的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 针对北京新城建设的全面 快速展开,结合北京大兴瀛海镇区城市设计实践,从道路断面、街道空间尺度和街道公共设施三方面提出 了思考和对策,以期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对小城镇的科学建设与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城镇;街道空间规划;城市设计
1.研究背景
为疏解中心城区的土地、交通和环境等压力,北京市提出了“大力发展新城,引导中心 城部分功能和人口向新城疏散” 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这为京郊特别是交通廊道沿线的许多 小城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小城镇又是截流进城人口、接 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阵地。在内外两重因素的促进下,北京郊县的众多小 城镇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建设也日新月异。 近年来,在奥运会、建国 60 周年等大事件的影响下,很多小城镇为提升环境品质普遍 开展了“环境设计” 、 “环境整治”等工作,街道作为城镇意象的重要载体,是这些设计工作 的重要对象之一。目前来看,这些设计大都为环境美化或详细设计层面上的工作,城市设计 层面的控制和引导型案例还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心城区的, 小城镇在人口结构、用地结构、空间尺度以及生活形态等方面都与中心城区有明显的差异。 如何针对小城镇的特征,开展城市设计层面的街道空间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衔接,指导下 层次建筑和街景设计,是当前快速发展的小城镇面临的新课题。
2.小城镇街道空间的特征
这里所说的街道空间不仅指街道本身,还包括沿线的建筑功能、界面等,它们共同构成 城市设计层面的街道空间概念,涉及了街道作为城镇生活空间载体、交通空间载体、景观环 境载体和功能权属界限等涵义。相比于中心城区而言,小城镇的街道空间主要有以下特征:
3056

城市街道空间的营造——从“尺度”到“归属”

城市街道空间的营造——从“尺度”到“归属” 张颖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摘要】:城市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担负着交通、交往、游憩、购物等多项功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一条街道能否形成富有魅力的生活场所,能否为人们的各项生活需要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与街道的空间尺度设计密切相关。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们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人的精神需求,创造富有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的城市街道空间。 【关键词】:城市街道尺度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正文】:城市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其物质形态具有多样性,其印象的获得又是人们主观感受的结果。很多优秀的城市在建造建筑的同时,还会修建相应的富有人情味、符合市民生活的广场、街道。绿地、广场和街道占地面积的综合都会比建筑基底面积的综合大,因此它们理应收到比建筑更加足够的重视,是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 一、街道的产生与消失 1.街道的产生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一些城市是由街道发展而来的,当社会进入商品流通阶段后,在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出现时,便由点到线逐渐形成了街道。 在我国《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早期营建都城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对街道的宽度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及“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等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街道的与宽度是表现城市空间系统和社会升记秩序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都是发生在街上,在居民的观念当中,街道或街坊都是与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自己的空间,人们常以“街坊邻居”昵称。“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里都有鲜明的描述。街头叫卖、京城看灯、耍把戏卖艺、法场劫人、融于大自然的街头茶社、以一块帆布限定的卖艺空间,无不展现出热闹非凡的街道空间画卷。 街道具有不确定性,像生活本身那样变化不定,由于会受到人们设计及使用改造过程的影响,因此历史学家和城市设计师通常无法给街道以绝对明确的界定。街道空间的这种模糊不确定性,是其空间生动的多层次、多量度的交织与合成,也正是这种多层次、多量度使我们今天的人很难创造过去的生活场景。 2.街道的消失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更好地享有现代生活,为了改变那些不利于城市发展的空间,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工程。而大量的城市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虽然为

小城镇规划-交通工具现代化条件下传统村落街道空间设计

交通工具现代化条件下传统村落街道空间设计 袁云飞,高静,孙弘,赵蕾 摘要:本论文先对街道的发展历程以及交通工具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引出街道空间与道路交通工具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影响因素,发现交通现代化条件下对传统街道空间造成的问题。借助于玉碗水村落传统保护与发展规划,结合滇中特有的地形地貌,对其街道空间进行设计研究,提出交通工具现代化条件下坝区街道空间设计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交通工具,现代化,传统村落,街道空间 1引言 从街道的概念来看,指的是公共通道,尤指在城市、小镇或村庄内的通道直通到另外一条街道的小巷[1]。但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可以看出,对于“街道”的概念在不断的多元化,我们耳熟能详的“胡同”、“马路”、“巷子”、“大街”这种比较传统的叫法,直到今天我们城市中的道路:“快速通道”、“人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主路”、“次路”等[2]。伴随着名称的改变,街道的尺度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从一开始曲径通幽,再到今天城市所谓的康庄大道、车水马龙。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为什么街道的名称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特别是最近一百多年,对于街道的定义越来越广泛。在古老的中 国,《周礼·考工记》中对造城的制度来看,“匠人营国,方九 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三礼图》周王城平 市朝一夫”[3]。根据当时已有交通工具条件来对街道空间进行规 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4],也是以马匹和车轴来划定整个国家的街道宽度。在此之后,中国街道的概念除了受礼法的限制,基本上没有较大的变化。直到近代工业化社会之后,蒸汽机的发明、机械以及化石燃料大量被使用,渐渐打破了这一格局。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汽车交通工具的使用。 ①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②CJJ 37-2012,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01-11 ③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3月:198-199 ④史记·始皇本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

浅析城镇街道景观规划

浅析城镇街道景观规划 发表时间:2019-07-19T15:01:28.2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赵立文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街道作为城市的空间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城市的必备基础设施,还是体现地域文化,展现城镇景观的载体和窗口,也是城市风貌特征的突出表现,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文明。 南宫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北南宫 055750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街道作为城市的空间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城市的必备基础设施,还是体现地域文化,展现城镇景观的载体和窗口,也是城市风貌特征的突出表现,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文明。文章对小城镇街道景观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街道景观;景观规划 1 引言 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给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成果,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交通拥挤、文化冲突等问题逐渐显现出严峻性。如何立足地域特色、文化,合理规划,快速可持续发展,彰显自身特点,避免“千城一面”,建设出风格独特、具有地方人文气息又具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镇。 街道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空间环境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能够凸显城市特色的一种形态,决定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的首要印象。街道有活力,城市就有活力。加强街道景观建设,讲究街道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街道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2 城镇街道景观现状分析 街道景观是一个包含空间、设施、绿植的综合体,是由各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空间结构,它包括了路面、沿街建筑、绿化设施、环境设施、灯光设施、过渡节点、街边公园、广场等。通过对目前城镇街道景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沿街建筑形式、体量杂乱无章,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广告牌匾随意张贴,交通标志指示缺乏系统性等共性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 2.1建筑杂乱缺少整体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由于观念和认知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一段时间内“奇葩建筑”层出不穷,要么一味追求奇形怪状,颜色张扬,要么竞相比高、比大,更倾向于追求外表的光鲜靓丽。建筑面貌凌乱,缺乏整体感,且大部分建筑设计水平较低,缺乏特色。建筑色彩杂乱,老旧建筑表面色彩灰暗,部分新建建筑为了追求突出醒目的效果,颜色过于鲜艳,与周围其他建筑不和谐。空调外装、遮阳棚凌乱,管线外漏,影响建筑立面形象,店招色彩过于鲜艳,千篇一律,缺乏识别性,而没有更多地顾及与周边环境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2.2街道景观设施不完善 有较多的小城镇在街道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同一街道由于不同时期建设理念的差异,景观设施破碎不连续,节点没有起到承接作用,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一些城市街道建设中,往往只考虑到道路本身的功能性,而忽视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比如街道照明灯杆、交通标志牌等各种硬件基础设施,这不仅仅不能满足市民景观欣赏的需求,还会影响到市民人身安全,路面的行车混乱,甚至会严重妨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3绿植设置资源缺失 绿植景观设施的缺失和损坏,也是小城街道的常见问题,如老旧街道没有行道树,街道绿化设计与相应的道路等级不符,缺少绿色隔离带等,都会导致道路的舒适度下降,而损坏的绿化设施不能及时修葺,更会显得街道杂乱无章,降低街道景观的美观度,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 城镇街道景观规划引导思路 规划设计中注重发掘和强化基地的地缘特征,在建筑布局、功能设置、道路环境设施及绿地系统等方面贯穿生态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基地特有的自然生态水体与绿化景观,尽可能的将原有的景观资源融入到规划建设中。通过对众多环境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别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区域与景观节点。 3.1提高建筑群体空间层次感,突出城镇地域文化特色。 尊重城市历史文脉,提炼出代表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并充分考虑地方气候环境特征,合理运用城市色彩,强化城市规划效果,使其符合城市风貌定位。 在旧城区块,规划以旧城中心为核心的传统风貌保护区,在街道两侧保留传统商业民俗文化街的功能,通过融入地方建筑符号元素,设置地方传统文化的展示空间,在风貌协调的同时,也丰富了传统老城的生活气息,提升旧城活力。 对于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应根据地块的特征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考虑,鼓励建筑师挖掘地块色彩特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协调,明确风格与色彩,形成连续的沿街建筑界面,同时注意体现建筑单体的特色,局部结合功能环境的不同,在统一中求变化。 商业性街道,人流量较大,人流活动时间较长,应以满足现代化的商业活动功能为主要职能,街道空间要较为开敞,步行线条流畅,景观绿地图案化,临街视觉景观效果良好,充分展现街道两侧商业建筑界面,体现街道繁华热闹的现代商业氛围。 不同的区域要结合周边环境特色统筹考虑,提炼设计思维,不能以偏概全,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使小城镇景观更加富有空间感和地域文化特色。 3.2以人为本,完善街道设施。 在街道设计中首先要满足道路使用的需求,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各类设计要素,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使用环境和街道空间。从人的活动出发,充分考虑受益者——市民的需要,不仅满足市民对全新城市形象的精神需求,又从城市功能上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创造宜人的街道空间环境,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用于开展街道商业活动与居民进行日常游憩活动。设置树穴座椅,在形成较好

小镇街巷空间活力营造浅析

小镇街巷空间活力营造浅析 张祜所作的《纵游淮南》前两句描写的是晚唐扬州最繁华的九里三十步街街市繁华、灯 红酒绿的风景;后两句出人意料、妙笔生花,以死事入诗,感叹扬州之美好愿死于扬州,禅 智寺山光寺一带都是最好的归处。为何当时的扬州被张祜大加赞赏,除了风景秀丽之外扬州 的这座城市有何独到的魅力? 回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居住区的形制经历了三个阶段: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 闾里制是里坊制的雏形,《周礼》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之说,“闾”是最古老的基层居住 组织单位。随着居住单元人数的增加,汉称为“闾里”的街区隋时简称为“里”,到了北魏、唐 代就改称为“坊”了。里坊制从唐末开始瓦解,到宋代就转变成街巷制了。张祜在晚唐所作 《纵游淮南》,正处于里坊制瓦解的时期,深入分析一下里坊制与街巷制的区别,我们就能 找到张祜大加赞赏扬州的原因。里坊是带有围墙的封闭性居住管理单元,里坊内为居住房屋,同街道之间有门相隔。唐代实行全城单元封闭式坊间管理,市坊分开,居住区和市场是分开的。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坊外也有纵横道路用于出行,四周以高墙围合,坊墙不得 随意开门开店,王城把皇族、政府机关同居住区分开,严律规整市场,日中为市,夜晚实行 宵禁后,每个坊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晚上城里鼓一敲,人们都回到坊墙里,街道上空空荡荡。这样的制度极其有利于管理和治安,但却对人的活动交往形成了巨大的阻碍。随着经济 的发展,手工业的分工细化,商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商业活动已经十分发达,传统的里坊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成为了市场交流、居民活动的阻碍,有些 地方出现了坊内设店面,凿穿围墙开门设店的破坏行动。夜市开始出现,宵禁形同虚设,晚 唐的扬州出现了“春风十里扬州路”、“夜市千灯照碧云”这样一派繁荣的景象。 1、小镇街道、广场宽高比尺度控制(D/H) 小镇街道与建筑的图底关系,把建筑物的外墙作为面来看时,街道具有“图形”的性格。 根据芦原义信的研究,设接到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是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逐渐 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和宽度之间存在着匀称之感,显然D/H=1是空间性质的转 折点。意大利中世纪城市中因空间所限且不通车,街道狭窄,D/H≈0.5;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较宽,达芬奇认为D/H=1较为理想;巴洛克时期,D/H≈2。日本京都传统街道的宽度约为6米,D/H≈1.3,较为舒适;帕丁顿的街道D/H=1~1.5,道路宽敞明快。另外,国内很多尺度优 秀的古镇街道D/H=1~2。这些数据有证明了D/H=1~1.5确实是较为舒适的比例,且有利于引 导人们在这样的尺度下停留、交往、活动。苏州桃花源的街巷空间由于无需通车,D/H=1~1.5,空间较为亲近,且容易通过景观面营造出较好效果。以安吉天使小镇砚溪湖项目为例,停车 位设在住宅边,街道需要满足汽车通行和转弯半径,交评要求道路宽度6米,道路2侧至院 墙各留1.5米空间用于绿植和管线埋设,若单边侧边停车则需2.5米宽,街道的空间宽度 (院墙至院墙)为9~10米。院墙高度约为3.3米,一层建筑檐口高度3.5米。即便以建筑檐 口高度计算D/H>2,这样的空间比例关系较为疏离,亲近感稍差。需要通过设置一些2层的建筑提升局部D/H比例关系,也可以通过景观亚乔、大乔的搭配来形成街巷2次立面,调整 优化D/H比例关系。 2、列式布局与组团式布局 安吉天使小镇砚溪湖规划方案阶段,区别于多数小镇开发争取更高容积率的设计手法, 将行列式布局优化为组团式布局,街巷较长且平直,容易产生单调感,对于公共街巷空间的 违和感、归家动线的归属感打造不利,以组团街巷式组织形式为总体原则,通过精细化设计 做到了与行列式布局相同的容积率,以更优的室外空间体验获得了更大的货值。进而使砚溪 湖的街巷主路通达组团,不直接入户;组团支路入户,提高居民归属感;控制了组团的长度 和宽度,控制组团支路的长度约50~70米;控制了组团户数和车辆数,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对每个组团精细控制门头错位和车位对街巷空间界面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