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

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有学者分为:理论形态及实践形态两种。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首要特征)、境域性(特定情境,不可复制性)、整合性(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优化)、模糊性(有些不能用数字来表达)、两难性(理论

与实践不一)。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假设;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

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

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现实的教育问题)

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

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研究目的不同)

基础研究:较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和理论水平的研究(研

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

直觉观察水平:回答“发生了什么?”。

探索研究水平: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迁移推广水平:回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样现象吗?“

理论水平研究:回答”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定量及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历史考察

第四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是指进行教育研究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包含了科学性规范和伦理性规范。

一、伦理性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相处的原则。

(一)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的正当权利(知情权、不协作权、匿名权、个人资料保密权)(二)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1,避免预期伤害;2若不可避免、提前告知;3,若伤害是严重的长期的,应停止研究)

(三)尊重知识产权,杜绝学术不端(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其自己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比如科技发明、创造、文学艺术作品、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商业中用的标志\名称\图像及及外观设计)

(四)审慎解释研究成果:

二、科学性规范:遵循一般科学研究规范要求。

客观性原则:也称中立原则,突出强调原则。

公共性原则:使用学术界公用术语

操作性原则: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定义,以便定性或定量

检验性原则:同行专家依照相同的方法重演过程,并能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第二章教育研究选题与设计

选择研究问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选题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1.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已有理论、传统观点和结论的怀疑。

3.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4.对成功经验的总结

5.各类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二、选择研究课题

课题筛选(1、初选备择问题;2?查阅资料,了解动态;3?筛选)

选择原则(1、有价值;2?科学性;3?新颖性、创造性;4?可行性)

课题论证(1、目的性论证;2、根据性论证;3、创造性论证;4?可行性论证)

课题论证报告的内容包括10点:名称、目的及意义、现状及趋势、目标、内容、方法、条件分析、研究步骤及时间分配、经费预算、成果形式。

第二节研究课题的表述与研究假设的建立

一、教育研究课题的表述:要求能够说明范围与变量的限定

(一)课程名称表述的内容和形式:

研究者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方法、问题;

课题名称可以采购叙述或描述,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

(二)课程研究范围的界定:是对该课题研究对象总体外延及内涵作出的解释和规定。包括

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对一些糊模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

(三)对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的复杂程度是与课题涉及的变量数目及变量变化幅度成正比的。

二、研究假设的建立:对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果关系的陈述

假设: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及事实,对未知的客观情况进行预测;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及可验证性。

常量: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相同的特征或条件

变量:研究中不同的个体体现不同特征或条件

自变量和因变量:一些重要的并广泛的用于描述的变量是自变量和因变量,源于数学。因变量的价值取决于自变量。例如教学方法就是一个自变量,而对应的科目成绩则为因变量。研究假设的建立:对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果关系的陈述

一个好的假设应具备的条件:应说明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该假设是否值得检验的明确的理由。是可检验的;应以叙述的方式加以说明。

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

按假设的形成:分为归纳假设和演绎假设

按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按假设的形式:分为研究假设和零假设

第三节教育研究设计

一、确定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对教育的现状、过程和特征进行客观的描述。(时间性、范围、层次和角度、具体化与操作、对象的选择

解释性研究:说明教育现象的原因,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研究前建立框架,

构成一个因果模型。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横剖研究:在某个时间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人口普查和民意测试多采用此种纵贯研究:不同时间点或较长时期内观察和研究教育现象。

(三)普查、抽样和个案调查

普查:在较大范围进行全检

抽样:研究对象中抽取一些个体进行研究

个案调查:研究对象中抽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研究

二、选择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历史学的主要方法,利用现存的二手资料,发掘事实,主要有统计资料分析、内容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三种方法

实地研究:直接到社会去收集资料,得出结论。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结构式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

调查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运用在描述性研究及解释性研究中。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

实验研究:是自然科学最主要的方法。适用于解释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三、确定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分析单位:

个人:是教育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

群体: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

组织:具有共同目标的正式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

社区:按地理位置划分(如乡、镇、村)

研究内容: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

状态:指客观指标,可以描述基本情况(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等)

意向性: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一种主观变量(如价值观、动机、偏好)

行为:一种外显变量,可直接观察到

确定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层次谬误: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却用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简化论:教育研究中局限于用某种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四、选择研究的对象:

随机抽样:所有个体中每个都有被抽种的机会

分层抽样:抽取总体中每一种有代表性的类型,如从各民族群体中抽取

整群抽样:以现有的群体抽取样本,如抽取整个班级

五、确定资料收集的方法

状态:用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法

意向性:用问卷、量表及测验试卷的测量工具

行为:用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法

六、选择资料的分析处理方法

第三章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第一节教育文献的等级与分布

一、文献与教育文献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贯穿全过程。

文献:指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记载知识最重要的手段。

教育文献:一切用各种载体保存的对教育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二、教育文献的等级

零次文献:第一手文献,未经发表的原始资料,如;个人日记、信件、手稿、作业、试卷、会议记录、活动实录、备忘录、人事档案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直接记录成果、新知识、技术。如:专著、各类论文、报告。具有原创性、丰富性特点

二次文献:又称简索性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进行整理的,如: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三次文献:又称综述性文献,利用二次文献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专题研究、数据手册、年鉴、百科全书

第二节文献简索的过程与方法

一、文献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帮助研究人员掌握研究问题国内外状况,确定方向,选定主题;

了解已有方法的得失,为课题设计提供思考;

掌握相关理论与素材,提供科学依据;

避免重劳动,提高效益;

二、文献简索的三个阶段

1.分析准备阶段:分析课题,选定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

2.搜索阶段:搜索文献,选择重要资料,以摘录或读书笔记收集

3.加工阶段:剔除假材料及重复材料,保留有用资料,对资料进行编排,对可利用的进行评价。

三、文献检索的三种思路

顺查法:按照事件发生、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查找

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

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已掌握的引用文献或附录为线索查找

计算机检索包括在线检索和数据库检索。

第三节教育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在全面搜索、阅读大量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

分析、整理,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在的问题及新的发展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与评论。是对一次文献的再创造,要求将各类一次文献按照主题、观点或阶段等特征进行分类,大类再分小类;同时还要求归纳出不同观点和主题的某些共同特征。

二、文献综述的三个类别

1.叙述性综述:围绕问题或专题,收集文献资料,对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

对理论、观点、数据方法作综合的描述。优点: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知识。

2.评论性综述:在综合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观点及见解。

优点: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方向。

3.专题研究报告:一般涉及国家经济、科研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

对策及预测。

三、文献综述的四个特点

内容精练、语言概括、信息浓缩、评述客观

四、文献综述报告的基本结构

1.阐明问题的缘起(目的、动机、应用价值和意义)

2.说明文献检索的方法(主题词、时间、范围、数据库及检索结果)

3.分阶段选代表性研究作点评(顺查法可以分阶段,逆查法分类列举)

4.对已有内容概括(一是阐明已有特点,二是存在问题)

5.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包括所有文献书目)

第四章教育观察法

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

一、教育观察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查学生或教育现象,从

而收集有关资料、探索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特征:

目的性

直接性

客观性

情感性

重复性

二、教育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资料真实可靠。

操作简便易行。

不受语言限制。

机动性强。

局限:

1.缺乏控制。

2.适用于外在行为,无法直接了解内心活动。

3.短期的观察可能会观察不到目标行为。

4.观察本身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

5.难于用数量表示。

6.不适合大规模的宏观调查,具有偶然性和片面性。

三、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1.自然观察法与实验观察法(情境设置是否有人为因素)

2.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是否借助仪器)

3.结构性与非结构性观察法(观察项目和要求是否统一设计)

4.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

5.定性/定量观察法(观察记录的方式是否有数据支持)

第二节教育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一、描述记录法

1.日记描述法。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

2.轶事记录法。记录一些典型行为或事件

3.连续记录法。在较长时间内作持续不断的记录

二、取样记录法

1.时间取样法。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主要记录行为的

呈现与否、呈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优点:方便易行,可进行大样本研究,提供量化数据。

2.活动取样法。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记录一定时间内观察对象的活动类型。

3.事件取样法。观察前,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只要观察对象有这样的

行为或事件出现,就要观察和记录。

三、行为检核法:又称查核清单法,观察者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在每一行为项目旁边提供是否出现的选项。观察时,对表格中的行为是否出现进行记录。关键在于对行为检核表的编制。

第三节教育观察法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制订计划与提纲

准备所需工具

确定观察途径

二、实际观察

提前征得观察对象

的同意

按照观察计划进行

做好观察记录

三、资料整理

归类存放

删除错误材料

补充遗漏材料

四、形成研究结果

教育观察法的基本要求:

1.紧扣观察目的,拟定可行的计划

2.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观察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4.与被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5.观察要与分析相结合

第五章教育调查法

一、教育调查法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有关事实材料的系列方法的组合。

特点:

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2.现状调查:即对某一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目前的状况进行调查。

相关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发展调查:即对教育现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以找出其前后的变化与差异。

预测调查:调查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动向。

3.问卷调查:问卷又称填表法。研究者为了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向被调查者分发印好的问题表格,要求被试实事求是地填写,然后进行回收整理研究。

访谈调查:这是一种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直接收集材料的方法。

座谈会调查:开座谈会,是由熟知情况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同志主持会议,依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向到会者提出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借以取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测验调查:测验是通过考查的方式去测定某些研究现象实际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三、使用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课题;

选择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制定调查计划;

实施调查;

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四、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最基本、最广泛)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编制成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从而了解调查对象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

2.特点:

调查过程的标准化

调查形式的匿名性

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

3.问卷的结构:①指导语;②问题;③结束语;

4.问卷中问题的设计关系到问卷的科学水平,是问卷编制中关键的一环。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语义清楚。

语句简洁。

面向对象。

价值中立。

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问题的形式:开放式。封闭式。半封闭式。问卷中一般开放式答案为个别,混合式答案为少数,封闭式答案为多数。

封闭式答案有:是否式,选择式,排序式,序列量表式

5.编制问卷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问题的内容。

问题的数量。

问题的排列顺序。简单的问题在前,熟悉的问题在前,感兴趣的问题在前,态度问题在前。

从总体来说,问卷调查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基本资料;二类是行为问题;三类是态度问题等。问卷的排列,经常按照一、二、三的顺序。

6.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

设计调查问卷,选择调查对象,分发问卷,回收和审查问卷。然后,再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研究。

设计问卷大体上也要经历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初步探索、提出研究假设等几个先行步骤。问卷调查的对象,可用抽样方法选择,也可把有限范围内的全部成员当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数量的公式是: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回复率×有效率)

7.问卷回收率一般不可低于70%。

五、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访谈调查法

1.访谈调查法: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收集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又称访谈法、谈话法或访问法。通过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某种态度的方法。

优点:

灵活性强

可使用较复杂的访谈提纲

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

容易进入深入调查

局限性:①效率低;②资料处理难度大;③容易产生偏差;

2.访谈调查的过程

(1)准备阶段

制定访谈计划

选择访谈对象

编制访谈问卷或提纲

培训访谈员

访谈前的预约

(2)访谈阶段

尽快接近被访者

建立融洽的访谈氛围

按计划进行访谈

认真做好访谈记录

3.访谈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提问要明确清晰,对回答不作任何评价,注意访谈者的情绪,注意非语言交流。

倾听的技巧:不轻易打断被访者,接受沉默。

回应的技巧:非指导性的态度,避免论说型和评价型的回应,追问要适时适度。

记录的技巧:尽可能记录原话,边听边记,其他记录要有区别,记录访谈员的资料。

六、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测量调查法

1.测量调查法: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特点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且进行量化分析。

优点:

强调对测量对象的数量转化

取材范围广

有较严密的工具编制过程

有严格的实测过程

一般使用常模对结果进行解释

应用范围更广。

2.测量调查的分类

根据测量层次分类:

定名测量,数字仅代表事物,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量化和四则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次数和百分数;

定序测量,数字仅代表等级或顺序位置,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四则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数等;

定距测量,无绝对零点,但有相对单位,能进行加减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等;

比率测量,最高级别的量表,有绝对零点和相对单位,可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算;

根据测量工具分类:

学业成就测量,也称教育测量,最后以学习成绩来表现;

智力测量,也称一般能力测量;常用的有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

能力倾向测量,测被试潜在的某种能力,以了解其发展的可能性,预测个人能力发展倾向;

人格测量,也称个性测量,较为著名的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等;

3.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诊断作用:

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

评价作用

预测和选拔作用

4.测量工具的编制

确定和表述测验目标:

制作双向细目表

选择试题类型,编制测验题目:

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改错题

填空题、简答题、论文题、应用题、操作题

审查试题,编制试卷。

5.对测量工具的要求

有较高的效度。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效度就是指测量的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测量的目标和意图;

有较高的信度。信度,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是鉴定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注意低信度的测试效度一定低,但低效度的测试信度不一定低;

有合适的难度。难度,即受测团体中被试者在答案范围内回答题目的程度;

有理想的区分度。区分度,即题目对受测者作答反应的鉴别程度。

七、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是指调查者依据研究课题设计出调查统计表格,分发给被调查者的单位或个人,请他们填写,以便了解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

特点:调查范围较广;规范、简明,便于填写和统计。

第六章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实验法的含义和特点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创设一定的情境,控制一些无关因素,主动的操纵某些实验因素,从而验证假设、确定实验因素与实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点:

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态来研究(控制)

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科学性、可靠性高。

二、教育实验的三对基本要素:

自变量和因变量(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

实验组和控制组;

前测和后测;

三、教育实验的种类

1.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和混淆因素则缺乏应有的控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

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内外效度均低;

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控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

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去的可行性;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是因

为教育实验的情境和教育实验的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实验难以满足一般科

学实验的规范要求,在许多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是处于正常的自然状态

接受实验的;

真实验;

2.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与改造性实验

3.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

4.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5.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

6.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四、实验效度:指一个教育实验研究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质量指标。

1.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①偶然因素;②成熟;③测验;④工具;⑤统计回归;⑥被试选择的差异;⑦被试的流失;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2.外在效度: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和代表性,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外在效度分为

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和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设计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两类;

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①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②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③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应(霍桑效应);④多重处理的干扰;

五、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

1.确定实验课题:

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实验课题的范围应恰当;

应是能够解决的问题;

实验课题的表述应简洁明确。

2.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分解:

实验变量的分类: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的确定:自变量具有可变性、确定性和操作性。步骤:确定自变量的数目——确定每一个自变量的水平数目——自变量各水平的具体化。

因变量具备的特点:因变量的变化是发生在自变量之后或与自变量同时发生;具有可观测性;与自变量的相关性。

3.建立实验假设。实验假设:对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陈述,也就是对所确定的实验课题提出的尝试性的答案或设想。

4.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

(真实验设计):

随机分派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等组后测设计):

随机分派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

非随机分派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非随机分派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前实验设计):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

第七章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内涵与目的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通过计划、实践、反思、修正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为行动而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由行动者研究

特点:

㈠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

㈡研究的目的: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

㈢研究的情境:行动者实际工作情境

㈣研究的应用者:一线教师

㈤研究的过程:重视协同合作

㈥研究的效益:解决问题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㈦研究的方法:兼用质与量的方法

㈧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

二、三种取向:

行动研究的技术取向;

行动研究的实践取向;

行动研究的解放取向

三、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四、行动研究的优点与限制

适用范围:行动研究主要是适用于对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行动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行动研究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⒈适应性和灵活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

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

⒉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

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⒊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

⒋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

实践工作者的主体价值重获重视、提高一线教师的自觉意识、

具有即刻反思性、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行动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增加一线教师的工作负担

2.资料公开困难

3.研究者的同事感觉被侵犯

4.研究者不够自主,过度依赖专家

第八章教育叙事研究法

一、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内涵

教育叙事研究法: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教师叙说、记录

教师叙说、研究者记录

教育叙事研究法的特点:

以质性研究为工具

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

以教育实践者为研究主体

以归纳为形成认识的主要方式

二、教育叙事研究法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教育叙事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收集到生动真实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资料

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易于被教育实践者所理解

有助于叙述者发掘教育的深层意义,从而改进教学观念和行为

可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

缺点:

研究资料数据容易失真

收集的资料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的线索相吻合

样本小,代表性不足

研究成本高,长期实施比较困难

对研究者要求较高

三、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1.从问题到现场——准备阶段:

确定研究问题(理论来源、实践来源)

选择研究对象

进入研究现场

2.从现场到现场文本——实施阶段(开放式访谈、参与性观察、搜集文献)

3.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总结阶段:

整理分析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典型性、真实性、感受性、情节性)

四、教育叙事研究法的若干规范

要遵循事实

要体现实然性

意义与事实要真实结合

保持价值中立

注重人文关怀

第九章教育研究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一、定性分析的概念

定性分析: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二、定性分析的特点

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主要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定性分析中的主观因素影响及对背景的敏感性

三、定性分析资料的审核(基础和首要工作):

资料的真实性(从研究方法、研究者本身、研究对象方面审核)

资料的准确性(一致率、吻合率)

资料的有效性

四、归纳分析(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

五、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

求同法

求异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

六、定量分析的概念

定量分析:是指研究者借助于数学手段,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

七、定量分析的局限

统计分析手段的条件性

统计推断的概率特征

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数量分析的模糊

八、定性分析资料的审核

数据资料的客观性、完整性、有效性

九、几种重要的数据特征值

集中量数

差异量数

地位量数(百分等级、标准分数)

相关系数

第十章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

一、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要求

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表述过程中观点与材料保持一致

处理好借鉴、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炼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二、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一般内容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引言(前言、序言)

正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三、教育调查报告及其构成:

题目、引言、正文、结论与建议、附录

四、教育实验报告及其构成

题目、前言、方法、结果、讨论、附录

五、学术论文及其构成:

题目、署名、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或参考文献

六、教育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评价)

七、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致性、可测性或有效性、精炼可行)

八、教育研究成果评价方法及组织形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定、同行专家论证、行政部门评审)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质(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人们已有较多的研究,研究中出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程序工具说;二是纵横说;三是层次说;二、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点(一)教育研究应具备的一般研究的特征(二)教育研究应具备的区别于一般研究的特点(三)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三、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一,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是形成和发展教育理论的基本途径。 第四,教育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第五,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研究的类型(一)从研究目的、功能看(二)从教育研究的时序看(三)从研究对象的范围看(四)从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看五、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因时因地而异。 不过,我们可以从复杂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概括出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般而言,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 12

(一)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二)教育研究的设计(三)收集资料(四)分析处理资料(五)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二章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与其他科学研究过程一样,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确定研究问题(或者说课题)。 确定研究问题,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选择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并将之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 一、确定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问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研究始于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第二,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决定教育研究的水平。 第三,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确定研究问题的原则如何确定教育研究的问题呢?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价值性即研究问题要有价值,这包括三个方面: 理论价值;应用价值;综合价值。 (二)科学性研究问题要有科学性,指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选题的根据要充分、合理,有科学上的现实性。 (三)创新性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它是指选择的研究问题要有独创性和突破性,即能够发现出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发现的东西。 (四)可行性可行性是指问题有被解决的可行性,即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范文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试卷1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类型及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教育研究是人们按照规划设计的步骤,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及问题,探求教育本质和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类型:(1)按纵向层次,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层次: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2)按横向层面,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研究设计阶段;(3)研究的实施阶段(4)得出结果阶段 2.教育研究问题有哪些来源? 答:从教育研究的实践来看,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从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从已知的教育理论中探索问题 (1)从解之未尽的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2)通过对现有理论的质疑提出问题。 3.从掌握的教育文献资料中寻求问题 4.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认识问题 5.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确立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寻找问题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论述如何进行科学的教育实验设计。 答: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包含了选定课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实验设计等基本环节;实施阶段包含了变量的控制、操作、测量环节;总结阶段包含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3.控制无关变量。 为了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实验研究中需要对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教育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1)被试的态度因素,指被试的消极型和评价担忧型态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2)被试的历史因素,指实验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会影响学生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3)生长与成熟因素,指实验期间学生身心的成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被试的缺乏,指由于一些学生因转退学、生病、经常性旷课等而不能坚持参加实验,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5)实验的处理与实施,由于各种原因,实验组的信息和程序会扩散到对照组,使对照组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实验处理,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显着性。(6)测量安排,由于前后测量的迁移作用,可能会造成高估实验效果;另外,各次测验在时间、地点以及施测人员安排上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无关变量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控制:(1)消除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影响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例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采用双盲程序,即被试和实验者都不了解实验的目的、设计等。(2)恒定法与平衡法。

2020年整理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doc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 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 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 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有学者分为:理论形态及实践形态两种。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首要特征)、境域性(特定情境,不可复制性)、整合性(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优化)、模糊性(有些不能用数字来表达)、两难性(理论 与实践不一)。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假设;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 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 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现实的教育问题) 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 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研究目的不同) 基础研究:较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和理论水平的研究(研 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 直觉观察水平:回答“发生了什么?”。 探索研究水平: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迁移推广水平:回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样现象吗?“ 理论水平研究:回答”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定量及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 题及答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B D A C A D A A B B D C C B D D D B B 正确 按照提出问题的结构程度(主观、客观)可以将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半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三大类。

按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将访谈分为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封闭式访谈。 就研究主体而言,倡导“行动者合作研究” 正确 (一)第一环节:计划(二)第二环节:行动 错误 因变量的测量一般包括前测和后测两部分。 正确 追溯法是指利用已有的文献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目录提供的线索,追溯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 正确 (一)定性分析 的特点1.强调整体观和事物质的规定性 正确 4、就研究过程而言,强调“在研究中行动”,体现了其反思性 正确 一、教育实验研究法及其特征(一)主动操纵和控制实验变量 正确 教育调查法指研究者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自然条件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材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错误 现状调查属于描述性调查,主要是调查某一类教育现象目前的状况和基本特征,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发现现存的问题或寻找一般数据。 就研究结 果而言,是

“行动的改进与发展”,(正确) 标准差是最常用的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差异量数,反映了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的平均差异。 调查表根据其说明事项或分组比较事项的多少可以分为单项表和复合表。 正确 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样本平均数用(读杠)表示。它是用以度量连续变量次数分布集中趋势最常用的集中量数。 错误 关键词是学术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它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文章检索的概率和成功引用率。 (错误) (一)第一环节:计划 (二)第二环节:行动 (三)第三环节:观察 (四)第四环节:反思 正确 单组实验设计是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实施某一种或多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错误 分析是指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现象等)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或属性,进行单独的考察,从而认识各部分性质和特点的方法。 错误 (Kert Lewin)将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错误 (二)按照教育行动研究水平分类,可分为技术的行动研究、慎思的行动研究、解放的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对象p4 (1)有学者认为是人; (2)有学者认为是任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活动; (3)也有学者认为是研究现象及其规律; (4)更多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研究”,有了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没有问题的研究或者虚拟问题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研究。(教育问题是实际教育结果与期望教育结果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2、教育研究的特征p5 (1)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 (2)自身的特征: ①教育研究基础的包容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本身常常是复杂的与整合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这使得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②教育研究过程的实践性:教育研究面向的是教育实际问题,是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③教育研究结果的后效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积累和检验的过程,研究具有后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涉猎面复杂,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观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孤立、封闭或纯化,需要整合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 3、教育研究的分类p7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 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实验室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 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 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 (1)区别: ①方法:定量研究采用的是量化、演绎的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 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的方法,详细地记录每个个案,然后分析资料,加以概括,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 ②目标:定量研究的出发点是提出假说并努力验证,注重演绎,追求教育现实的普遍性; 定性研究的目标大多是从资料中归纳概括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理解,注重归纳,研究结论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 ③在定量研究中,创造性的工作先于实际工作,创造性的工作在于收集数据前精心的设计;在定性研究中,进入现场后才开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是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的。 ④定量研究者着眼于发现、阐明客观事实,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外显的行为结果是研究的焦点; 定性研究者着眼于个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现实,旨在理解教育现象,,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有特点。 ⑤定量研究通常是用测量或观察量表(或二者兼有)来描述行为; 定性研究用语言来描述行为。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版考试必备

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导致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1.教育研究特点: 一般特点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⑤创造性。 独特特点①综合性与整体性②周期长③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④实践工作者参与⑤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2.教育研究的分类: ⑴按目的、功能分: ①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②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特定问题,研究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是开发与创造用于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为某一领域的教育改革提出改进建议,主要解决如何改进现实、展望未来、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 ④评价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个教育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执行的效

果。 ⑤预测研究:对教育的某一个领域未来发展和趋势的研究,在对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在对现实的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教育的发展趋势作预测 ⑵按适用范围与概括程度分: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方法论。 ⑶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3.内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4.外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5.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6.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7.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阶段) ①准备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确定研究类型、选定研究方法、选定研究对象、分析规定研究变量、制成有关研究工具、形成研究方案 ②实施阶段: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③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8.好得研究课题的特点(评估一项选题的标准) 问题具有价值、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发展需要、问题具有现实性、

教育研究方法[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人类的各项社会实践总是处于历史进程的发展之中,社会的发展时时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这是任何社会变革和发展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已经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层次结构、类别结构研究。基础教育质量规格的指标体系、基本要求与地区差异研究等社会与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教育理论研究课题是在教育科学领域的各学科理论发展与构建中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理论同客观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扬弃,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例如:现代教学论的范畴与体系研究,教学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研究,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变化研究,等等。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置身于教育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研究者对各种教育问题的观察反思,并试图形成较为完整的理性化解说,事实上形成了教育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研究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是要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二是要从争论中发现问题。例如,如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问题,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中学生早恋现象的形成及矫正等等。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有研究价值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

新,有新意和时代感,这样的选题才能够体现应有的价值。衡量选题有无意义及意义大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二是所选择的问题是否根据教育科学发展本身的需要,能否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定的研究课题要有科学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基础。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问题要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定的研究课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要有一定的客观事实作为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而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深入研究的依据。应该看到,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研究问题一定要具体、适度,研究范围要明确界定,宜小不宜大,所含的研究问题要明晰,不能太笼统。初步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空泛、笼统,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分解,把一个大的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从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即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选题。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它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研究方案具有科学上的可行性。第二,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学识、能力、精力、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第三,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第九章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第九章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 对研究获得的有效内容进行统计处理,使其成为用数据形式和数据表现形式的研究材料,以数量化的方式说明研究结果,称为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研究结果的定量描述可以更有效和准确的反应问题。例如,某学校三年级的期中数学测验后,知道其中一位学生的成绩为90分。仅仅有这个分数,很难说明该同学的成绩在这个年级中是否属于优秀。如果用统计处理,可以计算出全年级数学平均成绩为76分,标准差为7分。这样就可知该学生高于平均分数2个标准差,或该学生的成绩高于全年级95%的学生。可见,经过统计处理可以有效而准确的说明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结果定量描述的数学工具是教育统计。教育统计主要用于研究内容的分类整理、编制数据的各种图表、定量分析和由样本推论总体等。对研究数据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变量之间关系或规律性的分析、推论,形成量化描述,增加了解释教育科学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统计分析还可以训练科学思维方法,使研究者逐步形成科学推理和抽象思维的方式和习惯。 近年来,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也要求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所以不懂统计方法,难以了解他人的研究进展,也难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虽然统计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方法,但是不可以用工具、方法代替研究本身,那种以为“统计万能”的思想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高水平的有创意的研究如果没有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辅助,就不能显示其高水平、创造性。但是统计分析本身并不决定研究的科学价值。“现代”的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可能提高低劣水平的研究。 统计分析要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没有这样的结合不能很好的实现和有效的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例如,统计分析是为了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这种定量分析的方向、范围必须要由定性分析来规定,而不是由研究者随意确定的。统计分析的进行需要依据一定的方法和公式,这些方法和公式的选择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的专业知识。否则,统计分析只是在数据上绕圈子,进行数学游戏,而不具有任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此外,统计分析得出的规律(或特征)也需要借助于教育科学理论才能正确地解释。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初步整理 一、数据的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