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詹姆士、杜威

主张

反对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结构,主张心理学应该研

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和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

主张

提出了无意识概念,指出潜意识主宰人的行为,人并

不是理性的动物。

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人本主义

罗杰斯

马斯洛

不安源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观点

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知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真题:一般认为,华生是( )心理学家。

(A)行为主义(B)机能主义

(C)认知主义(D)人本主义

◎真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W·詹姆斯B.H·艾宾浩斯C.W·冯特D.S·弗洛伊德

◎真题:()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A)构造心理学(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心理学(D)格式塔心理学

答案:A;C;C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方法P9-P11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P12-P17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

系统

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1对

自主神经

系统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

脑脑干: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的手段+实事求是的态度

辩证发展原则心理现象是发展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心理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

调查法

口头(访谈法)或书面(问卷法)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

个案法

某被试;多方面深入详细研究;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

原因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无关的额外变量

间脑:丘脑、下丘脑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 端脑:大脑

大脑皮层

结构与功

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 顶叶-躯体感觉

联络区-知觉、注意和思维

边缘系统-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调节,情绪、情感的调节 大脑皮层与大脑白质

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三区: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区

不对称性

结构基本对称,功能“单侧化”

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

◎真题:神经元是由( )组成的

(A)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B)细胞体,细胞核和神经纤维 (C)细胞,突起和纤维 (D)细胞核,突起 ◎真题:下丘脑是( )

(A) 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B)皮层下调节呼吸与心跳的中枢 (C)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D)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答案:A ;C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P17-P18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P18-P22

巴甫洛夫学说 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反射

反射弧 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生而具有,不学而会

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如灯光、铃声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人所独有

高级神经活动规律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强化,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只强化条件刺激物,其他不强化,则对其他刺激的反应消

扩散和集

扩散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神经细胞的兴奋

集中条件反射的泛化就是由神经过程的扩散过程引起

相互诱导

负诱导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周围会引起抑制

正诱导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真题:动力定型是指()。

(A)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B)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

(C)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射抑制现象

(D)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习题: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创立了()。

(A)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

(B)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C)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学说

(D)反射学说

习题:条件反射是()。

(A)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B)个体通过模仿、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C)人所独有的反射活动

(D)把活动结果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答案:D;A;B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P23-P31

感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区别表象

种类

外部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

觉)

内部感

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

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

感受

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

能力

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感觉阈限

与感受性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ΔI∕I = K。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

费希纳定律S = K lg R,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象

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

正后象

负后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同时对比

相继对比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

红色温暖、蓝色清凉

各种感觉视觉

适宜刺激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视觉器官

锥体细胞中央窝及其附近,圆锥

明视觉器官

杆体细胞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

杆状

暗视觉器官

颜色视觉

颜色的特

彩色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非彩色明度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相加

颜料混合相减

色觉异常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听觉

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听觉器官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

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

听觉的特

音调、响度和音色

频率——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幅——响度,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波形——音色

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有密

切的联系

味觉味蕾

嗅神经在中央后回,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

苦、咸

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冷觉和温觉容易适应,痛

觉难于适应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平衡觉感受器内耳中的前庭器官

运动觉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

内脏感觉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

◎真题: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A)常数关系 (B)对数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真题: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联觉

◎真题: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 )

(A)它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 (B)它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真实(C)能使我们更快地适应环境 (D)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习题: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 )

(A)最小可觉差 (B)感觉阈限

(C)差别阈限 (D)差别感觉阈限

习题:韦伯定律可以表示为( )

(A)S = K lg R

(B)ΔI∕I = K

(C)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D)心理量是刺激的物理量的幕函数

习题: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 )

(A) S = K lg R

(B)ΔI∕I = K

(C)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D)心理量是刺激的物理量的幕函数

答案:D;A;D;B;B;A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P31-P36

定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基本特性整体性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

选择性根据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对象,两可图

恒常性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理解性想用一个词把某个物体标示出来

种类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

双眼线索双眼视轴辐合

双眼视差(最主要线索)

距离判断的条件

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判断依据:计时器、昼夜和四季更替、生物钟

运动知觉

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能知觉到运动,光和钟表的时针

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错觉歪曲的知觉,主观努力无法克服

◎真题: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

(A)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B)直观性,间接性,恒常性,概括性

(C)直观性,整体性,可操作性,间接性(D)逼真性,可操作性,选择性,理解性

答案:A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P37-P39

定义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种类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情景记忆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情绪记忆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

语义记忆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动作记忆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

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遗忘及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真题: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

(A)四个基本环节(B)三个基本环节

(C)三个基本系统(D)四个基本系统

◎真题:遗忘的进程通常是()。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倒U型曲线(D)U型曲线

答案:A;B 第二单元表象P39-P40

定义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

中再现的过程

实际上表象就是形象记忆

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

形式,见多识广

特征和作用直观形象性作用: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真题: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

(A)翻转性(B)运动性(C)可操作性(D)灵活性

答案:C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P40-P42

三个记忆系统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分类

瞬时记忆刺激物的形象容量大,时间短,(图像0.25-1秒/声像记忆)

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项目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遗忘自然的衰退、干扰

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真题: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以内。

(A)1秒钟(B)5秒钟(C)10秒钟(D)15秒钟

◎真题: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 )

(A)系列位置效应(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知己顺序效应

答案:A ;A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P43-P45

思维

定义 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征

间接性 预见 概括性 抽取共同属性 智力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种类

按形态分

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 形象思维

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 抽象思维

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也叫逻辑思维,是思维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

思维和动物心理的的根本区别 探索问题方向

辐合思维 利用公式解题(求同思维)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 创造性

再造性思维 用已知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

独创的方法

第三单元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P45-P47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

内涵和外延

内涵越深外延越浅,内涵越浅外延越广

概念的掌握

或叫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分类

自然概念

人工概念 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问题解决

定义

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影响因素

迁移的作用

正迁移——学会骑自行车再学骑摩托车 负迁移——学会骑自行车再学三轮车

原型启发的作用 蒸汽机的发明、丝毛草——锯子、 定势的作用

策略

算法策略 一一尝试

启发式策略

循环子目标、逆向搜索、计划简化

◎真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关系是( )。

(A )概念的内涵越深其外延越广 (B )概念的内涵越浅其外延越广 (C )概念所包含的属性多外延越广 (D )概念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外延越广 答案:BD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P47-P49 语言

社会现象 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

心理现象

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分类

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支持思维活动进行,不出声。但不等于不出声言语

中枢机制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 表达性失语症言语听觉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

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

◎真题: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

(A)表达性失语症(B)接受性失语症

(C)失读症(D)失写症

◎真题:言语的特点包括()

(A)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B)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C)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D)言语是一种社会现象

答案:A;ABC 第五单元想象P50-P51

想象定义对大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与表象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了本质上的差别

以表象为素材,有创造性

种类

无意想象梦、幻觉(异常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作家构思人物

再造想象读者看了作品头脑中产生人物

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

◎真题:梦的特点包括()。

(A)梦境的不连续性(B)梦境的不协调性

(C)认知的不确定性(D)认知的完整性

答案:ABC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P51-P54

意识定义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作用统合、管理、调节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

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对刺激的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睡眠脑电波四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出现,具有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

定性的特点

◎真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B)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

(C)无脊椎动物已经出现知觉(D)只有人类才有逻辑思维

答案:ABD 第二单元注意P54-P56

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大约是7±2,即5~9个

注意稳定性(注意的起伏)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

注意的分配

条件: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是非

常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所从事的活

动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真题: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着几中不同活动,这是( )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动摇

答案:C

第七节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P56-P59

需要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

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

欲求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种类

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定义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

部的动力

产生的条件

以需要为基础

以外界刺激作为诱因

动机与行为

的关系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种类

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

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又称驱力或内驱力)。如吃

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

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如交往、成就、

权利等动机

有意识动机

无意识动机

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

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

无意识动机表现——定势的作用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P59-P60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真题: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长需要( )。

(A)是低层次的需要

(B)是高层次的需要

(C)是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D)如果满足就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

◎真题:马斯洛把较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命攸关的需要称为( )。

(A)生长需要(B)获得性需要

(C)缺失性需要(D)基础性需要

◎真题:( )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A)安全的需要(B)爱和归属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BD;C;D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P60-P62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以需要为中介,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

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联系

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

个不同的方面

区别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即脑的活动过程。情绪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体验,

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和情绪相比,情感

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感代表感情的内容,情绪是感情的外在表现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动机功能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组织功能对其它心理活动有组织作用

信号功能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功能

◎真题: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可破坏和瓦解活动,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

(A)适应功能(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D)信号功能

答案:C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P62-P64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刺激-生理变化-情绪体验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情绪看作是动机;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

◎真题:( )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A)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B)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C)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理论(D)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真题: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认为( )。

(A)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B)认知在情绪的发生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C)情绪与动机有密切的联系

(D)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答案:B;D

第三单元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P64-P65

维度是指对情绪情感固有的特征的度量两极性每种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情感变化维度的两极性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P65-P66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又叫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愤怒、厌恶、轻蔑、敌意、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焦虑

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而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高级情感

◎真题:一般认为原始情绪是指()。

(A)激动与平静(B)高兴与悲哀

(C)喜、怒、哀、乐(D)喜、怒、哀、惧

答案:D 第五单元意志P67-P69

定义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执行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的阶段

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意志的果断性——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意志的坚韧性——动摇和执拗

意志的自制性——任性和怯懦

第九节人格

第一单元人格概述P69-P71

定义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特性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功能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结构人格倾向性(指人格的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等人格心理特征(指个体之间的差异)能力、气质、性格

◎真题:( )属于人格的倾向性。

(A)需要(B)气质

(C)动机(D)性格

答案:AC 第二单元能力P71-P75

能力概述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

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智力

我们把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

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

关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

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在掌握知识技能

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分类

按能力发展的程度,可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

能力

按创造程度,可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结构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智力因素包括七种: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

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

理论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差异智力的发展在全人口中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类型差异

分析/综合、观察/思考(能力类型的差异并不标志能力的高低,

只说明能力发展的倾向性不同)

发展早晚差异早慧/大器晚成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的因素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的可能的范围或限度,而环境则决定了在

遗传所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第三单元气质P75-P80

气质概述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

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克雷奇米尔

血型说:古川竹二

激素说:伯曼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两个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三种不同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

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

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第四单元性格P80-P81

定义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

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

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气质更多地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核心的是性格的差异

结构性格的静态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核心)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动态结构

◎真题:性格的静态特征不包括()。

(A)态度特征(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D)内容特征

答案:D 第五单元人格理论P82-P87

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

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遵循道德原则

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

人格类型理论

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叫内向;指向外部叫外向。根据一个人

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特

质论

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

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又将个人特

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

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

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

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

艾森克的人格

结构维度理论

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

直角坐标系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人格五因素模

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真题: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属于人格结构的()。

(A)动力理论(B)特质理论(C)类型理论(D)神经理论习题: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

(A)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B)外向特质和内向特质(C)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D)一般特质和特殊特质习题: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

(A)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B)外向特质和内向特质

(C)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D)一般特质和特殊特质

答案:B;C;C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实验心理学》(朱滢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第一章实验方法 第一节各种变量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 、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 、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 、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360docs.net/doc/2b10890071.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窗外得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选择: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17—23岁),其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得重要阶段。青年 期就是从儿童、少年发展到成人得过渡期。青年期可分为青年初期(14—18岁)、青年中期(17—23岁)与青年晚期(22—25岁)三个年龄阶段。 ●斯金纳倡导得就是程序教学,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创造力得重要特征:新颖性、价值性 ●思维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发散 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核心与基础。其构成从横向上瞧,创造性活动既需要发散思维,也 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需要它们得共同协调;从纵向上,高度得创造力就是敏锐观察力、良好记忆力、生动想像力与独特思维能力等共同综合发展得结果。 ●发散思维得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对认知得认知。计划策略与监控策略 ●大学生品德得形成阶段:社会规范得依从、社会规范得认同、社会规范得内化阶段 ●品德得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就是品德得外在表现,就是评判人得道德品质高低得标志。 ●有人认为听话就就是好学生,大人得准则就是固定不变得,这个人正处在哪个阶段?权威 阶段(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得总规律就是从自律到她律,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公正) ●柯尔伯格认为好孩子定向就是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得哪个阶段?习俗道德水平得寻 求认可取向阶段(①前习俗道德水平:避免服从取向、相互功利取向②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③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法治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强化得类型;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得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 厌恶性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社会强化、信物、活动) ●▲建构主义得学习理论①知识观:动态性②学生观:丰富性与差异性③学习观:强调学习 得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 ●问题解决得一般认知过程①发现问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得建立:建立良好得第一印象(六途径: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 提别人得名字;做一个耐心得听者,鼓励别人谈她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得话题;以真诚得方式让别人感到她很重要)、主动交往、移情 ●提出学科得基本机构得就是布鲁纳 ●奥苏泊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得学习得最重要得条件就是学习者原有得认 知结构得适当性 判断: ●正确:处于她律阶段得孩子认为打碎一个鸡蛋与打碎五个鸡蛋一样坏 ●学习得含义;学习(广义):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相 对持久得变化(一定要发生改变、行为或潜能得改变;暂时性如疲劳、药物、适应则不对。) ●桑代克得联结主义学习观:学习得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得联结。联结就是通过 尝试与错误得过程而建立得。联结得形成遵循着一定得规律:准备律、练习律与效果律。 (试误过程) ●负强化=惩罚(不对)(强化则就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就是抑制反应发生得概率) ●有人说:接受学习为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错误得,因为有意义学习与接受学习不就是瞧它得学习就是接受还就是发现而就是要符合有意义学习得实质,即符号所代表得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得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得与实质性得联系。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