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从以上信息技术的定义出发,可以做如下理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凡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问题的一切技术(包括实际的应用和理论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归属于信息技术。简单地说,还可以理解为: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用的极大发挥是在计算机诞生后开始的。几千年前发明的指南针、烽火台、印刷术、纸张,18世纪的光学望远镜,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等,这些推动社会与文明进步的事物虽然都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产生质的飞跃,使人类迈进信息社会的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意为:"使结合使并入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

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育的现状。“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校内闭路电视,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电影、幻灯等利用信息媒体展示教学信息而开展教学的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的重要作用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站。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利用网络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

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其设施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差。基于此,在课前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例如在四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时,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查看本班期末考试成绩统计总表和条

形统计图,上课时小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发言:通过网上查询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而到六年级学习《统计》时,利用Excel自己制作学期末本年级单元成绩统计表,并利用绘图工具自己制作出条

形统计图,使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又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汇报的数据有: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的多少,也有国民经济的增长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正是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普通中小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重视,许多学校投资兴建了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演示中,是否能显示它的优势?计算机是集中体现现代科技成果的信息工具,它可以动态模拟,多形态传输,还可以实现人机对话,实现个别教育。我认

为,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并与其它媒体配合,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品质也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1、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智能的门户,没有注意力的集中,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难以获得有效的成果。小学生活泼好动,追逐事物的新奇,自控能力差。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计算机具有声、光、色、形,综合表现能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教材上的知识点,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出现,特别是一些概念的形成、规律的的出、结论的推导,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演示或口头讲述出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一种清晰的“动态表象”,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出知识点,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1)、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所以,在教学初,怎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想学好的兴趣,是上课一堂课的关键。而集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化虚为实,创设与生活相似的情景,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每人吃西瓜的1/4”。八戒一听瞪在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我要吃得最多,我要吃1/8。”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1/8反而少。”“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1/4比1/8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

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先让学生认一认,下面的图形(正方形)是什么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狗”把正方形的一条边叼走了,它还是一个正方形吗?(变成了三角形)。接着“小狗”又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弄丢了,它还是一个三角形吗?(变成了一个角)。这样既步步相扣,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正方形与三角形、角的逻辑联系来复习,做好知识迁移,并通过设问来引出新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化静为动,巧破重、难点,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把抽象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形象化、动态化的特点,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到突破,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原来我们是用传统的黑板画线段图,或教具演示教学,由于学生的感知程度低,不少学生是在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当我改用计算机演示后,学生在动画“对象”的同

时相向移动过程中,看到了两个“对象”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深刻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尤其当学生看到计算机的动画以后,感到很新鲜,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重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巧设练习,拓展知识,升华学生巩固知识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所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主要来源。”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升华学习的兴趣。

如在做计算题的练习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辆有很多节车厢的火车。每节车厢上都有一道题,算对了一道题,火车就开走一节车厢的距离。全做对了,火车就能开走了。同学们在做这类练习时,兴趣一下子就得到了升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正确率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了,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节约了教学时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

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教师运用计算机可以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启发诱导学生逐步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形象生动的图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1)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小学生最易理解的就是自身的动作,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指引下进行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促使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数学素质的目的。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先出现一段动画,三个小猴子要分9个苹果,不知怎么分,急得抓耳抓耳挠腮,让小朋友帮助他们。怎样分三个小猴才同样呢?先让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用学具进行操作。然后老师用课件或者利用展示台演示小朋友操作的各种方法。这样通过学

生的具体操作和老师的演示,学生很快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起来。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学好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备条件。它不仅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因此,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动口“说话”,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说话”训练中,学行通过“动口说话”把内心数学心理思维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既学习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7+5的时候,利用课件,先出现7根小棒,再出现5根小棒,两组小棒合在一起,得出和是12。指导学生观察小棒的组成,你是怎样一眼看出是12的呢?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想法,可让学生分组说,再抽同学说。在学生说的同时,再根据他们说的进行演示。这样既巩固了数的组合和分解,又培养学生“凑十法”的思维,同时还让学生初步接触加法的交换和结合的运算定律,这今后听教学奠定了基础。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经过思维加工才能更深刻,更正确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学探索,使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

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创设一种让学生想的氛围。

“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我设计了CAI课件:屏幕上出现了王阿姨和李小红分别在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时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以往一般是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实验难以看清,即使教师通过把圆8等份、16等份、32等份进行割补,学生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近似的长方形上下两边就越接近于直

线段。结果教师只好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硬塞进学生大脑,推导公式的过程只能一略而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圆的面积》教学软件,把教师演示的过程用动画来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弄清了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理解了为什么能化圆为方的道理,切实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在计算机的演示过程中,注意步步引导,环环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3、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部分是几何知识,由于几何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这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它们带来一定的困难,利用计算机显示动态图像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可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创造更多的条件,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数学教学过程中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一样地匀速延伸,使学生看了之后迅速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以把线段向两边无限延伸形成直线,让学生分清直线和线段的区别。又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在仔细钻研教材后,发现这一课的难点是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长方形。于是,我制作了《圆柱的认识》的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动画把

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演示出来。学生在看了动画以后,很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圆柱侧面展开的全过程,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长方形,并正确地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这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将书中的圆形,由静态变为动态,用课件先出示一个圆,将它分成红蓝色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它平均分成分32份、64份,继续拼成一个新图形,根据电脑演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且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推出圆的面积=πr×r=πr2。这种用微机作为辅助手段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圆的面积公式的由来,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践表明,计算机显示的图像可产生动态美,它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去探究知识的奥秘,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计算机显示的图像变换过程,又是一个揭示数学知识内在规律的真实美和科学美,它有助于学生解除视听疲劳,保持旺盛精力,促使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够向学生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强化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丰富

学生的思维与联想。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上尽情飞翔。这是学生所梦想的,同样也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4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用于增加课堂信息密度。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们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象;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象)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时需要用较长时间写出一串长式子,画出图形或图像。有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可

以节省画图,擦黑板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讲授更多的内容,充实课堂,从而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

5、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

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6、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误区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误区一:过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而成的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于多媒体的“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多数教师在公开课上都用上了多媒体课件因而就有学生必须跟着教师课前设计的多媒体的思路走,稍有“越轨”都不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无存了。

这让我想起“愚人吃盐”的寓言故事: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作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盐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他回家之后就将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CAL是调制课堂美餐的盐,运用它或“画龙点睛”,或“抛砖引玉”,或“情景再现”,使课堂色更鲜,味更美,营养更丰富。但如果放多了,味道就会变得难吃了。

我们有一位教师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软件是按书本上提供的三种求周长的方法顺次设计的,但在课堂上,学生先说了第二种求周长的方法,结果是教师另请学生说出第一种,在按课件思路继

续展开教学的。其实教师对教学环节作出精心预设时,最重要的还是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预设。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个性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不可能绝对的按照教师预先设想的那样发展。当然如果他的课件设计的是交互式结构,可以随机选择任一种方法先教,也许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但限于多数学校这方面教师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令人尴尬的境况也就屡见不鲜了。

误区二:把信息技术单纯地等同于多媒体课件

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教师还只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课件,课件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教师课堂演示的工具,而学生所做的事情则只是看或听而已。其实信息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除了课堂使用的课件之外,还有学校网站、论坛、QQ、博客等都可成为师生课后交流讨论的平台。课外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必须要拓宽我们的思维,从35分钟的课堂内大胆地走出去,去探索、去实践,实现信息技术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使师生共同发展、提高。

如何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是最主要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还比较弱,课堂时间有限,更何况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人手一机,所以,主要是在课外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如某小学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课外整合就做得非常好,把课本知识分成几个等级并融入游戏之中,每一节课后,学生都可以上机房去操练,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如可让学生在家里在爸爸妈妈的辅导下,会简单收集一些信息,简单加工一些信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案例] 1.难以适应键盘的字母排列顺序。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上字母的排列并没有按照小学生熟悉的顺序。不少小学生反映键盘字母顺序太乱,不容易记住,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要发明一种新键盘的设想:字母一律按照“ABCD……”顺序排列。 2.手指不够灵活。由于平时所学的课程大多数用不到灵活的手指动作,所以,很多小学生手指活动相对较为笨拙:小拇指、无名指一般不能单独活动,小拇指一动,无名指也跟着动,无名指一动,小拇指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有的学生的中指也不能灵活地单独活动。 3.指法练习相对枯燥。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征相比,指法练习并不十分有趣,很多三年级的学生练习指法的持续时间超不过5分钟,这给完成指法练习任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分析]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练好指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1.通过玩一些flash小游戏,认识自己一双手,并熟悉熟悉键盘字母排列 电脑游戏以丰富多变的形式和内容让同学们在电脑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享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但同学们不能沉迷于其中,它只是我们学习电脑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赛,让他们去比一比和赛一赛,对于胜出的学生给予小红花、五角星等奖励。来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不断强化对键盘的感知,整个键盘字母排列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加上后期的指法操作练习,键盘字母的排列图式逐步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2.多种软件,丰富练习形式 熟悉了键盘字母排列,知道了各手指的分工,手指的灵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为练好指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熟练使用正确的指法、达到盲打的程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由于小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如果用单一的练习方式,只能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在实践中,我们整合了多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陇县温水镇中心小学王焕成 摘要::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活选取素材。 关键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录

小学信息技术第四册 第4课修饰多媒体报告 学习目标: 1、修饰多媒体报告中的文字 2、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艺术字 3、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4、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剪贴画 5、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自选图形 6、学习套用模板 7、学习改变多媒体报告的背景 重点、难点: 1、格式工具栏、艺术字工具栏、图片工具栏的使用 2、改变幻灯片的背景 3、编辑自选图形 教学方法:操作实践 教学地点:微机室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准备: 1、第四课素材复制到每一台学生机 2、从学生机中复制已完成文字的修饰A组3号同学的幻灯片 到教师机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多个同学在自己的幻灯片中使用了设计模板,文字的修饰、艺术字、自选图形也有个别同学完成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的幻灯片里面的文字部分已经基本完成,我看到有同学的幻灯片很漂亮,我们来一起看一下A组3号同学的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A3】 师:他的作品比我们的多了什么? 生:节日是红色的,报告人是蓝色的 生:字是彩色的 师:他的幻灯片多了修饰,下面我们就来修饰幻灯片。 二、操作学习 1、修饰文字 师:我们请A组3号同学来演示一下怎样修饰文字,同学们一起跟着做。 【学生A3演示文字的修饰】提示演示的同学稍慢一点,其他同学跟着做,教师说明。 师:单击“节日”显示文字框 按下鼠标拖动选中“节日”,这一步很重要 点击格式菜单,选择字体 这就是字体对话窗 选择中文字体——黑体;字形——加粗;字号——88; 效果——阴影;颜色——其他颜色——选大红色; 确定;确定;回车 师:你做得非常棒!请回到座位。

48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案例是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本研究从数千个案例中辑录了60个案例,选自28所实验学校、两所幼儿园。表述的风格不同,案例的写法各异,焕发出每所学校独特的个性色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基础学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观念的变革,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进的足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容,是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与教育理论学习关系非常密切: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的反思和默会的智慧。 教育理论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以及具体运用。(与纯理论学习相比,两者的侧重点存在不同:①目的不同。纯理论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等,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理论运用能力②方式不同。纯理论学习采取的是“理解—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案例分析采取的是“理解—运用”的学习方式。)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教育观念,

小学数学案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案例研修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分享到: 5 浏览量:285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重心逐渐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被视为振兴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策略,更被看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教师的自我反思,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关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乃是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我们尚无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从XX年起,进行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此课题申请经审核后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我们研究的目的 1、是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告诉人们如何将所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2、将解决同一主题的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中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将这些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还可以是为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运用的策略,将解决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以主题为单位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经过梳理的经验更便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也便于其他教师学习并在实践中再运用。 3、作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案例中所描述的教育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首先,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非常有益。与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 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也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不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因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适合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通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结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完全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从而引领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新时代价值观念,符合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所具有的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交互性好的特

点,重点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统一关系,重视学生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确保学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协调性,按照信息加工模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优化后的教学过程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参与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努力追求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科学、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结合具体理论学说,论证本实验课题的可行性与实验意义。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法,搞好阶段性的评估,定期开展学生问卷评测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对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等。(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4)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定规律。 四、研究管理 (一)研究前期——找问题做准备 1、课题前期找准问题。 实验前期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大量的调查中我们找准了真实的问题,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梳理问题找出原因。 我们从梳理中找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应用理念的问题,二是应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张溪镇坦埠小学胡凌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首先,教材呈现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其次,教材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的物品观察它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立体实物,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单元知识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归纳,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图形的观念,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观察、交流、操作等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学生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背景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我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观察、交流、思考时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做到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思路,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到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一: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信息技术与重点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从以上信息技术的定义出发,可以做如下理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凡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问题的一切技术(包括实际的应用和理论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归属于信息技术。简单地说,还可以理解为: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用的极大发挥是在计算机诞生后开始的。几千年前发明的指南针、烽火台、印刷术、纸张,18世纪的光学望远镜,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等,这些推动社会与文明进步的事物虽然都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产生质的飞跃,使人类迈进信息社会的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最新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课例研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数学课程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一、背景与主题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实现;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 二、情境与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信息技术课例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例分析 教学片段:《放映幻灯片》 教师:展示一份电子演示文稿的实例。(向学生展示一组介绍学校操场的电子幻灯片,图文并茂,展示的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实例中,有几张给人的印象很深刻(每次展示时都先展示一张空白的页面,却又有动画效果)。 学生:(表情)一脸惊喜,却带着几分疑惑(我们学过的幻灯片中自定义动画,不是要有对象吗?怎么空白的幻灯片也能设置动画?) 教师:(看出学生的心思,微笑)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制作的幻灯片怎么样?我们已经学过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你能对老师制作的演示文稿提几点意见吗?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说实话! 学生A:老师,您制作的很漂亮! 学生B:老师,您制作的比我的好! 学生C:老师,您制作的版面很整洁! …… 学生G:老师,您为什么有几张幻灯片放出来是空白的,却还有动画效果呢? 教师:(微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大家发现了老师的许多优点,当然,李茂然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好,他观察得很仔细,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放映幻灯片》)。(接下来教师做必要的说明,并强调要设置华灯片的放映必须先要作好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样式文稿)。 学生:(表情)同意老师的说法,准备快速作出一个包含多张幻灯片的演示文稿。 学生:积极上机操作,努力用所学知识制作最完美的演示文稿。 〖评析〗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从一开始上课到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积极主动地上机操作练习,一直被老师吸引着。 古人说得好:“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益。”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情境,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教师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学生才真正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 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师问作者: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画的直线!(跟线段相比,你认为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谁有补充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线特点:0个端点、无限长有画得不一样的直线吗?我们来看同学们所想的跟电脑老师所想的是否相同:(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4、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学生归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线和直线,那么射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师质疑。看来大家掌握得很不错,不过小明有几个问题(A、B、C、D)还想不

课例研究报告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合作交流带入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优化教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十册96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区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设计与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四、研究课例样本 一、课前谈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精选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表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表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65×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65+10﹚×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4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例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 《杭州美食知多少》教学课例 金华市婺城区东市街小学黄胜波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江省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2课,本课内容所在单元是“小小编辑”单元,单元训练目标着重通过围绕“赞美西湖”的主题编写一份报刊,培养学生的WORD文档编辑能力,审美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word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等操作技巧的基础上,将多个word文档中的文字通过复制和粘贴,在新的word文档中制作成一份小报。本课用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在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撑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操作和应用有一个提升。本课内容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课程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基于这一理念,对本课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猪八戒开餐厅”的情境,将“杭州美食”换成了学生更加熟悉的金华美食和名菜。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具有一定的与同学交流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自己制作一份作品的渴望。教学时要充分抓作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在交流中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文件夹结构,能通过“我的电脑”浏览Word文档。 (2)进一步掌握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能正确合理的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3)能打开多个word文档,把其中的文字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 文档中制作成一份小报;并初步进行美化。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家乡的美食,感受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辑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 难点:1.在不同窗口之间复制、粘贴;2.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五)教学准备 1、学习材料:美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2、软件设备等:多媒体教学电子教室软件、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新朋友,看一看是谁吧!(出示猪八戒图片)猪八戒想在我们金华开一家餐厅,他已经找好了店面。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想要餐厅生意兴隆,他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做广告、特色菜) (2)黄老师听说猪八戒要开餐厅,马上帮他到网上找了许多金华人喜欢吃的菜。黄老师把这些菜的图片和文字,放在这个位置D:\金华美食。你能找到它们吗?(请1名学生示范如何打开这些图片和文字。)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猪八戒要开餐厅了,这可是一件大事。他决定选其中的三样菜作为自己的招牌菜来招待顾客。请同学们到自己电脑的相同位置找一找有没有这些图片和文字。你觉得他选哪三样菜作为招牌菜,肯定会受顾客的欢迎。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研究报告 威海市文登第二实验小学李霞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数学团队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现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正文】 一、背景和主题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时下以“主动有效”为教学改革关键词的情境之下,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并非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于是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怎么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更“有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它强调的是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为此,我们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我的教育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临川三小黄平平 两个月来的劳累国培,两个月来的埋头苦记,使我重新拾起教师职业的记忆,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传导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并培养出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深入在我们当今的广大教师心中。可是时代在前进,教育需要发展,特别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思想就逐渐显露出了它的狭隘性,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通过这次在南昌市的国培,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的狭隘性及改进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难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导授业解惑”是一种权威式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间定位于长幼关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教师头上似乎有顶“圣者光环”,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式,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与教师亲近,更不会与教师沟通,使得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活泼不足严肃有余,使得学生精神压抑、思维迟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放下架子,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在意自己的教师

地位,也不以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为荣,敢做陪衬,敢为人梯。平时教师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全方位关怀学生。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民主化教学,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还应有长者风范,对学生宽宏大度,充分理解,特别对后进生和性情怪癖的学生更应如此。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智能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自始至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学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智能也得不到有效地开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获得发展的内因和决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种理念,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乐做配角,彻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生推向获取知识的前台。其实,课堂内教师好象是一名导演,应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等作用,而学生则象演员,是“表演”的主体,教师应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表演”。

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 授课人:刘萍 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深深感受到,要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遵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必须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正确兴趣,而不是一味沉迷于游戏课当中。现在就针对我所带的四年级信息技术设计了《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的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及声音的播放控制。(新授内容) 2.实践应用插入图片、背景、设计版式、艺术字、自定义动画(已有知识),制作声形并茂的配乐古诗演示幻灯片。【教学设计】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PowerPoint的制作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对抗赛”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会发现配有音画效果的朗诵显得更好一些,从而产生制作这样的作品的欲望。 二、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复习制作配乐古诗所需的工作,明确本课所学内容----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在其中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主学习。 三、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决,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在解决问题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四、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五、作品展示(互相点评)。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对抗赛,行不行? 生:行。 师:比什么呢?比朗诵古诗!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请两位同学来朗诵古诗。) 师:该轮到我了,我可有绝招。(教师配合制作好了的 《望天门山》课件来朗诵。)怎么样,我和他们谁朗诵得 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