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科别:内一科姓名:

选择题: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

A良性: 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不威及生命;

B阵发性: 发病短暂,症状反复;

C位置性: 特定的体位可以诱发症状;

D听觉功能正常。

2.外、上和后半规管的特点:()

A.呈不完全的环形;

B.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结构;

C.管腔内分别充满内淋巴液;

D.主要感受器是壶腹

E.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而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

3.耳石症引起眩晕,理论上,发病必备的条件:

A.耳石从囊斑上面的脱落;

B.在内淋巴液中的游离状态;

C.外力作用下,随内淋巴液的飘动;

D.撞击前庭感受器,如半规管的壶腹嵴或囊斑;

E.引发单侧前庭的兴奋性反应,双侧前庭系统不对称。

4.耳石症的类型:()

A半规管型

B 嵴帽顶结石

C 前庭结石症

5.耳石脱落的原因()

A继发性:30-50% 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B头部外伤,包括耳部手术(7-17%)

C内耳病毒感染,突发性聋(15%)

D梅尼埃病(5%)

E偏头痛(5%)

F原发性或称特发性:(50-70%)

G 50岁以上,前庭系统的感染或退行性变可能是原因,特别是椭圆囊耳石膜的变性。

6.依据耳石脱落的部位,管石症分类:()

A.PC-BPPV后半规管BPPV:60-90%

B.HC-BPPV水平半规管BPPV:10-30%

C.AC-BPPV前半规管BPPV:3-10%

D.混合性PBBV(C-BPPV)即同时性PC-BPPV和HC-BPPV。少见。

7.耳石症临床表现特征:()

A.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B.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

转感;

C.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D.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E.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F.听觉功能正常

8.耳石症眼震特点:()

A.明确的激发体位(改变或处于特定体位时出现的眩晕)

B.特定方向的眼震

C.眼震有一定潜伏期

D.眼震有一定持续时间

E.相反体位眼震方向相反

F.反复诱发,眼震消失

9.The Dix-Hallpike 氏实验诱发出特征性眼震伴眩晕,这种眼震的特征包括()

①短潜伏期,一般1 - 5秒;

②持续时间< 30秒;

③患耳向下时诱发向地的旋转性眼震,快相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 ,快相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

④恢复坐立位时出现反向眼震;

⑤反复置于诱发位置反应减弱,即具有疲劳性.

10.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的特点:()

A.症状较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严重;

B.特点为当头沿轴位转动时被激发出现眩晕;

C.一般转向患侧症状发作严重;

D.持续时间约为60秒;

E.常伴有严重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

F.在非轴位向转头运动时,如:卧位坐起、起立、或由坐位变为卧位、以及仰头、低头时很少会诱发眩晕。

11.嵴帽结石症的特点:很少见,体位激发试验时眩晕和眼震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

A.耳石黏附在壶腹嵴上;

B.比重增加,嵴帽随稳定体位后仍处于偏斜状态。

12.BPPV的手术治疗分为()

A.流体动力学技术:包括半规管阻塞术

B.神经阻断方法:单孔神经或前庭神经切断术。

判断题:

1.外耳位于鼓膜以外,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2.中耳包括鼓室、鼓窦、乳突、咽鼓管。()

3.内耳又称迷路,包含听觉和位置觉器官。外为骨壳,称为骨迷路,骨迷路内包含膜迷路。骨迷路长约20 mm,可分为前庭、骨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

4.骨半规管:每侧各有3个骨半规管,位于前庭的后上方,分别

称为外骨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骨半规管和后骨半规管。()5.水平半规管的平面,在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时,与地面呈30°夹角;即头前倾30°角,水平半规管方向与地面平行。()

6.同侧的3个半规管相互垂直。()

7.壶腹嵴位于半规管的壶腹端,主要有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毛细胞的顶部有动和静两种纤毛,而纤毛的上覆盖着一层如同僧帽一样的胶质,即嵴帽。()

8.壶腹嵴与半规管长轴的垂直,形成半规管和椭圆囊之间的膜性膈。()

9.人体的平衡需要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加以维系()

10.外周的前庭器官包括三管两囊,即三个半规管、一个球囊和一个椭圆囊();

11.半规管的感受部位在壶腹嵴,球囊和椭圆囊则是囊斑()

12.耳石位于囊斑,脱落后游离在内耳液中,随着体位变化能够刺激前庭感受器,形成耳石症()

13.外半规管型 BPPV占3 - 12 %,绝大多数是Epley 氏复位法造成的结果。()

14.体位改变使耳石通过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的总脚时,很容易造成耳石意外地沉降在外半规管的单脚,形成外半规管型BPPV。()

15.手法复位的总则:耳石只能从半规管总脚处返回椭圆囊,而不能从壶腹嵴处直接返回。()

16.复位后医嘱:治疗后嘱患者在2 d 内尽量保持直立头位, 避免抬头、低头和弯腰等动作, 睡眠时取健侧半卧位。()

连线题:

1.

Epley复位:主要针对嵴顶耳石;

Semont复位:方便,温柔,主要针对管石;

2.

外半规管- 水平面;

前半规管–前后矢状面;

后半规管–左右冠状面.

3.半规管型 BPPV 分为后、外和上半规管三型,诊断手段是诱发实验,包括

1.后半规管:头向患耳对侧旋转 45 度, 后仰垂头。

2.外半规管: 朝患耳侧卧;

3. 上半规管: 头朝患耳旋转45度, 后仰卧垂位;

陈太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2014-09-19陈太生眩晕论坛 作者陈太生教授 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位置变化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常因仰卧位向左右翻身、躺下或坐起、低头或仰头等诱发。在眩晕类疾病的疾病谱中,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症,国外文献BPPV占全部眩晕的17~42%,而近年来国内的某些文献报道更高。 在受现代媒体的干扰下,使BPPV患者的就诊具有趋向性,直接影响了BPPV患病率数据的可靠性,只有多层次、多区域、多中心的统合数据资料才能显示其真实性。BPPV的三要素 ①异位耳石-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因子; ②头位变化-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的启动要素; ③功能存在-半规管功能良好或存在,半规管对耳石位移产生的拟旋转刺激具有应答能力,呈现出BPPV的临床特征,三

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产生、或不诱发BPPV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不会产生BPPV。因此BPPV既是临床疾病,同时其本质又具有生理属性。 BPPV临床诊治 BPPV的嵴顶结石症(cupulolithiasis)和管石症 (canalithiasis)的发病机制学说已经获得共识,基于该学说建立的BPPV诊断指南和各种耳石复位方法使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治效果。 BPPV治疗的首选方法是耳石复位,而成功复位的首要环节是对责任半规管进行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是变位试验诱发的特征性眼震,包括眼震的方向、强度以及潜伏期和持续时间。Dix-Hallpike在1952年首先对BPPV正式命名,并从眼震潜伏期、持续时间、疲劳性、方向类型及其与变位的关系总结了后半规管BPPV眼震的五大特征。该研究对于BPPV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学说共识形成、水平半规管BPPV亚型认知、各种耳石复位方法的建立和BPPV诊断指南制定等均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率先在2006年制定发布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前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 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

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 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 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3.前半规管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发病机制 BPPV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公认的学说包括以下两种。 一、管结石症(canalithiasis) 椭圆囊囊斑上的耳石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管腔,当头位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时,耳石颗粒受重力作用相对半规管管壁发生位移,引起内淋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 是头部快速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的 短暂的阵发性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 庭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 眼震具有潜伏期、短暂性和疲劳性特点 流行病学 占末梢前庭疾病的20-40% 10.7-64/100,000人群 占老年人群的9%,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妇女发病率比男性高,约1.6~1或2~1 发病原因 BPPV多数病因不详,属于特发性原因(50%-70%)。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 致耳石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 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患BPPV的中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高达75% 正常对照组仅为4% 骨质疏松症与BBPV 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特定联系 发病机制 1. 嵴顶结石症学说(cupulolithiasis) Schuknecht 提出的壶腹嵴顶结石学说,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附着于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 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引起眩晕 嵴顶结石症的特点 患者处于激发体位眩晕立即出现; 激发体位不改变,症状就持续存在。 它可发生于后半规管也可发生于水平半规管,这种类型的BPPV相对少见。 发病机制 2. 管石症学说(canalithiasis) Hall于1979年根据重复刺激时产生的疲劳现象提出管石症概念: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聚集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转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发生移位,牵拉壶腹嵴,使该半规管的神经元 放电增加,引起眩晕及眼震。 管结石症有以下特点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10 张图帮你理清

2016-06-24 07:45来源:丁香园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之一,作为眩晕的重要鉴别诊断而为神经内科医师所熟知。BPPV 也称为耳石症,根据耳石部位分为前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 和水平半规管BPPV。其重要的诊断性手段为Dix-Hallpike 试验和仰卧位滚转试验。 近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希腊学者Balatsouras 等撰 写的综述,用图表的方式生动地阐述了三种类型BPPV 发病机制及对应的诊断性试验结果,一起来学习下吧。 后半规管BPPV

图1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后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 当耳石位于同侧(右侧)后半规管时(b),Dix-Hallpike 试验导致耳石沿管腔移动,诱导出现BPPV。当耳石位于对侧(左侧)后半规管(a)时,Dix-Hallpike 试验并不会导致耳石的运动,因为头部运动与受累半规管平面垂直,此时Dix-Hallpike 试验为阴性。 前半规管BPPV 图2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左侧前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 当耳石位于对侧(左侧)前半规管时(a),由于内淋巴液的流动,受累侧的前半规管受到刺激,诱发出现BPPV。

图3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右侧前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 当耳石位于同侧(右侧)前半规管时(b),头部旋转的方向与受累半规管平面垂直。但由于其壶腹嵴部分几乎是垂直的,所以也会导致耳石移位,表现为Dix-Hallpike 试验阳性,但对壶腹嵴顶的压力以及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不是那么显著。 水平半规管BPPV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之欧阳歌谷创编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医临床路径 欧阳歌谷(2021.02.01)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 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H81.1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试题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科别:内一科姓名: 选择题: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特点:() A良性: 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不威及生命; B阵发性: 发病短暂,症状反复; C位置性: 特定的体位可以诱发症状; D听觉功能正常。 2.外、上和后半规管的特点:() A.呈不完全的环形; B.外侧为骨性半管,内侧系膜性结构; C.管腔内分别充满内淋巴液; D.主要感受器是壶腹 E.外半规管内,内淋巴液朝向壶腹方向的流动可以引发兴奋,而两个垂直半规管则相反。 3.耳石症引起眩晕,理论上,发病必备的条件: A.耳石从囊斑上面的脱落; B.在内淋巴液中的游离状态; C.外力作用下,随内淋巴液的飘动; D.撞击前庭感受器,如半规管的壶腹嵴或囊斑; E.引发单侧前庭的兴奋性反应,双侧前庭系统不对称。 4.耳石症的类型:()

A半规管型 B 嵴帽顶结石 C 前庭结石症 5.耳石脱落的原因() A继发性:30-50% 迷路炎、前庭神经炎、耳及耳神经外科等病理条件下. B头部外伤,包括耳部手术(7-17%) C内耳病毒感染,突发性聋(15%) D梅尼埃病(5%) E偏头痛(5%) F原发性或称特发性:(50-70%) G 50岁以上,前庭系统的感染或退行性变可能是原因,特别是椭圆囊耳石膜的变性。 6.依据耳石脱落的部位,管石症分类:() A.PC-BPPV后半规管BPPV:60-90% B.HC-BPPV水平半规管BPPV:10-30% C.AC-BPPV前半规管BPPV:3-10% D.混合性PBBV(C-BPPV)即同时性PC-BPPV和HC-BPPV。少见。 7.耳石症临床表现特征:() A.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B.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陈太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定位诊断 2014-09-19陈太生 作者陈太生教授 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位置变化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前庭周围性疾病,常因仰卧位向左右翻身、躺下或坐起、低头或仰头等诱发。在眩晕类疾病的疾病谱中,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眩晕症,国外文献BPPV占全部眩晕的17~42%,而近年来国内的某些文献报道更高。 在受现代媒体的干扰下,使BPPV患者的就诊具有趋向性,直接影响了BPPV患病率数据的可靠性,只有多层次、多区域、多中心的统合数据资料才能显示其真实性。BPPV的三要素 ①异位耳石-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因子; ②头位变化-半规管的内源性拟旋转刺激的启动要素; ③功能存在-半规管功能良好或存在,半规管对耳石位移产生的拟旋转刺激具有应答能力,呈现出BPPV的临床特征,

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产生、或不诱发BPPV临床症状和体征,即不会产生BPPV。因此BPPV既是临床疾病,同时其本质又具有生理属性。 BPPV临床诊治 BPPV的嵴顶结石症(cupulolithiasis)和管石症 (canalithiasis)的发病机制学说已经获得共识,基于该学说建立的BPPV诊断指南和各种耳石复位方法使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治效果。 BPPV治疗的首选方法是耳石复位,而成功复位的首要环节是对责任半规管进行准确定位,主要依据是变位试验诱发的特征性眼震,包括眼震的方向、强度以及潜伏期和持续时间。Dix-Hallpike在1952年首先对BPPV正式命名,并从眼震潜伏期、持续时间、疲劳性、方向类型及其与变位的关系总结了后半规管BPPV眼震的五大特征。该研究对于BPPV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学说共识形成、水平半规管BPPV亚型认知、各种耳石复位方法的建立和BPPV诊断指南制定等均产生了重要指导作用。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率先在2006年制定发布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与疗效评估》的诊疗方案,随后美国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10 张图帮你理清 2016-06-24 07:45 来源:丁香园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之一,作为眩晕的重要鉴别诊断而为神经内科医师所熟知。BPPV 也称为耳石症,根据耳石部位分为前半规管BPPV、后半规管BPPV 和水平半规管BPPV。其重要的诊断性手段为Dix-Hallpike 试验和仰卧位滚转试验。 近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杂志发表了一篇由希腊学者Balatsouras 等撰 写的综述,用图表的方式生动地阐述了三种类型BPPV 发病机制及对应的诊断性试验结果,一起来学习下吧。 后半规管BPPV

图1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后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 当耳石位于同侧(右侧)后半规管时(b),Dix-Hallpike 试验导致耳石沿管腔移动,诱导出现BPPV。当耳石位于对侧(左侧)后半规管(a)时,Dix-Hallpike 试验并不会导致耳石的运动,因为头部运动与受累半规管平面垂直,此时Dix-Hallpike 试验为阴性。 前半规管BPPV

图2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左侧前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 当耳石位于对侧(左侧)前半规管时(a),由于内淋巴液的流动,受累侧的前半规管受到刺激,诱发出现BPPV。

图3 进行右侧Dix-Hallpike 试验时对右侧前半规管的刺激(c),(a,b)分别显示了左耳和右耳半规管 当耳石位于同侧(右侧)前半规管时(b),头部旋转的方向与受累半规管平面垂直。但由于其壶腹嵴部分几乎是垂直的,所以也会导致耳石移位,表现为Dix-Hallpike 试验阳性,但对壶腹嵴顶的压力以及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不是那么显著。 水平半规管BPPV

nejm综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NEJM 综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位 58 岁的女性患者,某天早上起床时突然感到眩晕和身体不平衡感,伴恶心呕吐,为此向她的主治医师寻求诊治。当时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 1 分钟,该患者躺下、翻身、或爬起时,均再次出现眩晕症状,否认耳鸣及听力下降。对此情况,我们该如何诊断和治疗 临床上的难题 到目前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缩写为 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有报道显示,BPPV 的年患病率为人,终生患病率为 %。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 1 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 虽然有少部分患者描述为较持久的眩晕和不平衡感,但医生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最终都能获悉这些患者在头位改变后眩晕症状通常会加重。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伴呕吐。BPPV 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频繁的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的概率约 15%。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在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BPPV 的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 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 1:2-3。有报道显示,BPPV 与骨质疏松、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有关,当然,首先排除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和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下降。其实,BPPV 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是,从椭圆囊脱落的耳石掉入半规管。当患者头位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的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 BPPV 最为常见,可占全部病例的 60%-90%。然而,我们可能低估了水平半规管型患者的比例,因为该型患者的耳石比后半规管型更容易自发复位。由于前半规管位置高,耳石碎屑较难进入而很少受累,故前半规管型 BPPV 患者相对少见。 临床要点: 1. BPPV 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2. 诊断后半规管型 BPPV 须根据眼震激发试验:对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头部侧向一旁,可见向上旋转性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 3. 水平半规管型 BPPV 患者行 Dix–Hallpike 试验时,当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时,可见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4. 耳石手法复位对 BPPV 疗效显著(如 Epley 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型 BPPV 有效)。 方案与根据 BPPV 与其他急性或突发性眩晕不同(见表 1),通过病史采集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往往能与脑卒中、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的眩晕鉴别。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包括眼震激发试验,眼球偏斜检测及一套能提示中枢性原因的前庭反应。 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诊断脑卒中至关重要,其诊断参考价值超过头颅 CT 和早期使用 MRI,如头位改变诱发眩晕这一特征性症状支持 BPPV 的诊断。由于大部分内科医师不熟悉人体内耳半规管的具体解剖结构,在这里我们不便展开阐述各种形式的眼震及正确手法复位的详细步骤。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伤。 临床特点: 1、发病特点:时间性及空间(位置)性。 2、眩晕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 (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 (3)适应性(易疲劳性): (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3、眼震特点:同眩晕特点方向:旋转性或水平性、向地性 治疗:该病药物不能治愈,手法复位有奇效。 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疾病描述 位置性眩晕分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中枢性位置性眩晕两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是在某一特定头位时,激发伴随有眼震的短暂阵发性眩晕,但不伴有耳鸣、耳聋等耳宣传员症状。 症状体征 1、发病突然 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作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睛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眩晕的成为变化较大,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眩晕发作后可有较场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

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疾病病因 主要是由于耳石器异位所引起,也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 迷路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变椭圆囊斑变性及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并沉积于半规管,特别是后半规管中。 2、外伤 颅脑外伤,血管病变如高血压、低血压、颈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内耳循环障碍,特别多发于轻度头颅外伤后数天及数周,或头部加速减速运动时所致的外伤。 3、耳部疾病 如中耳及乳突感染、迷路炎后,梅尼埃病缓解期,前庭神经炎、突聋。 诊断检查 临床检查 1、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 应为常规检查的重要方法。 2、听力学检查 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 3、姿势图检查 无特异性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在某种体位和头位时突然发作眩晕并出现眼震,伴有轻度自主神经症状,但不伴有耳聋、耳鸣等耳蜗症状。位置性、变位性实验出现旋转性或水平旋转性眼震,有潜伏期,持续数秒至30s,连续检查时有习服现象。冷热实验多为正常。治疗方案 治疗虽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可自愈的疾病,但其自愈的时间有时可达数月或数年,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故应尽可能地治疗。 1、心理治疗 指出本病为良性过程,无严重的后遗症,以接触患者的精神负担。 2、体位和头位 当眩晕发作剧烈时,尽量避免采用可引起眩晕发作的体位和头位。 3、抗眩晕药 桂利嗪或氟桂利嗪等有一定效果,也可加服血管扩大剂及西地泮类药物。 4、前庭习服疗法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研究 2017-02-10 眩晕论坛 作者:赵慧贤,刘鑫国,田永远,邢金燕,谭建成,王月田,杨丹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眩晕疾病中占首位。大部分BPPV患者表现为阵发性、短暂眩晕发作,同时伴特征性眼震,称客观性BPPV (O-BPPV),小部分BPPV患者临床仅表现阵发性短暂眩晕发作,而无特征性眼震出现,称主观性BPPV(S-BPPV)。本文分析S-BPPV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1年9月~2015年9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治各类BPPV患者350例,其中男137例,女213例,年龄15~88岁,平均56岁,病程1~820d,平均29d,其中50例患者符合S-BPPV诊断。就诊后行颅脑CT,颅脑MRA和颈动脉B超,排除颅内、脑血管及颈椎病变,耳鼻咽喉科检查排除引起类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体位性低血压及偏头痛眩晕等。所有患者均排除患有颈椎病、颈动脉狭窄、严重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S-BPPV诊断。S-BPPV诊断标准:①患者因头位变动而出现的阵发性、短暂的发作性眩晕,有些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②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rolltest)可以诱发出现阵发性、短暂的发作性眩晕,而未见眼震;③位置性眩晕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无自限趋势,对应的手法复位治疗有效果,或者位置性眩晕症状减轻或消失;④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发作性眩晕,如体位性低血压、梅尼埃病、颈椎病、眩晕性偏头痛,脑血管疾病等。 S-BPPV治疗。 上半规管发病很少见,对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眩晕者按后半规管BPPV进Epley管石复位法,复位效果不好者,让患者在家中行Brandt-Daroff习服疗法。Epley管石复位法:患者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头位,患者快速躺下,头悬30°,头向健侧旋转90°,然后身体向健侧旋转呈侧卧位,同时头向下转90°(与原仰卧位呈135°),保持患者最后头位坐起,使患者收颌,头前倾20°,保持每个体位1~2min,或眩晕和眼震消失。重复此过程1~6次或至眩晕和眼震完全消失。Brandt-Daroff习服疗法:患者坐床边,由坐位向患侧侧卧位,枕部接触检查床,当眩晕消失后坐起,停留30s,向对侧重复以上运动,整个治疗过程重复12遍,每天3次,可以做7~10d。 滚转试验诱发出眩晕者,按外半规管S-BPPV采用Barbecue 360°体位翻滚复位法治疗。Barbecue翻滚复位法:患者坐复位床上,迅速平卧位,1min后头向健侧转90°;身体向健侧转180°,头转90°,鼻尖朝下;继续向健侧转,使侧卧于患侧;坐起。治疗过程中保持每个体位1~2min。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贵阳会议标准。本研究疗效评定标准如下:①痊愈:位置性眩晕完全消失;②有效:位置性眩晕感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在治疗前后位置性眩晕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④复发:位置性眩晕较首次治疗后1周时加重或者患者首次治疗后3个月时重新出现位置性眩晕。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张大妈平时身体很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可是近来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就是晚上睡觉躺在床上就感觉天旋地转,张大妈害怕了,会不会脑子里得了很严重的病?于是就去了医院要求做一个头颅CT,谁知医生说不用,询问了情况之后告诉张大妈,她是患了耳石症,并让张大妈到耳鼻喉科治疗。耳鼻喉科的医生给她做了两次手法复位,病就奇迹般的好了。没打针,没吃药,真是神奇!那么,什么是耳石症呢?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的短暂眩晕和眼震。内耳里与半规管相连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表面有一层胶质膜,胶质膜表面的碳酸钙颗粒称耳石。当耳石脱落,便滚到半规管里,在半规管的内淋巴液中浮沉滚动,当头部转动,就会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感觉。 一、诊断方法和比较猛的复位治疗 1、后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让病人平卧,头后仰,头偏向右侧时出现眩晕可判断为右侧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方法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蜷腿屈膝。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双手扶在患者头部两侧,患者的双手抓紧操作者的左前臂。以患者右臀部为轴点,迅速将患者翻转180度至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约5分钟。 2、上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方法:平卧头后仰出现眩晕者可判断为上半规管耳石症。上半规管耳石症的操作步骤:①患者平卧于平板床上,头部与一端床头平齐,两腿自然分开垂于治疗床两侧,

注意床不要太宽。②操作者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扶在患者的枕部,左手扶于额部,以臀部为轴点,让患者快速坐起。 3、外半规管耳石症快速手法复位:患者平卧,向左侧侧卧时出现眩晕症状时,则为左侧外半规管耳石症,右侧亦然。以右外半规管耳石症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于一张宽床上。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拉患者右手,迅速翻滚于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5分钟左右。 二、常见手法 1、Epley手法(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悬头位,并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然后继续向健侧偏45°;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④坐起,头前倾20度。完成上述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min 近年来,眩晕的诊断思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患了眩晕、迷糊,很多人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颈椎病,而真正的诊断可能是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心因性头晕等。 为了增强人们对眩晕疾病的诊疗意识,本报“新文化·公益健康专家团”活动,特别联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举办“眩晕诊治”惠民活动月。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名中医项颗,老年病科主任孙莉教授将率队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