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学案5(化学的研究对象2) 沪教版

201x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学案5(化学的研究对象2) 沪教版
201x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教学案5(化学的研究对象2) 沪教版

2019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学案5(

化学的研究对象2)沪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

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

3、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参与交流与讨论观点。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并探寻两种性质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1.成语被誉为中华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死灰复燃 B.磨杵成针 C.滴水成冰 D.积土成山

2.证明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开灯时灯泡先通电后发光 B.做家具时木材先锯断后加工

C.水结冰,有液态变为固态 D.蜡烛点燃时先熔化后燃烧

引入新课:

二、研究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如;

2、化学性质:,如;

三、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实验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从上述实验中我们的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

从上述实验中我们的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实验

1、红磷燃烧的现象及表达式

2、红磷燃烧消耗的物质是什么?剩余的气体中主要应该是

3、若进水量不到1/5或者超过1/5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四、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请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点

本课小结:

1、物质的性质的区分

2、空气的成分测定实验相关

课堂练习:

1、空气发现的历程

①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分别制得了;

②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和组成的

③瑞利和拉姆赛发现了空气中还存在。

2、空气的组成

空气中的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保持稳定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⑴红磷燃烧的现象;

⑵红磷燃烧的表达式;

⑶进水量小于1/5的原因;

进水量大于1//5的原因。

4、对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B.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C.没有颜色和气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使空气变为液态空气属于物理变化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产生大量的白雾

C.发光

D.产生大量的白烟

6.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按质量分数计,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78%

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的成分中以氧气和氮气为主

D.空气是人类的生命支柱,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7.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右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

(1)实验时,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过量的红磷?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

(3)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先观察到液面略有下降,而后上升至钟罩内空气体积约1/5处?。

⑷请考虑能否用木炭来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为什么?如果不能请你提出改进的方法?

(木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被水的吸收量很有限)

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海水

C、碳酸氢铵

D、市售纯净水

课后练习:

1.早期化学家为了认识空气的本质,将一些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每次都有

约1/5的空气不知去向。当时化学家把这1/5的空气称为“有用空气”,这种“有用空气”是指()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 有关空气中含量测定的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约4/5体积的空气不支持燃烧

B.红磷燃烧后产生白色气体

C.水面最终上升了约1/5体积

D.燃烧冷却后集气瓶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

3.将1L空气中的氧气全部除去,剩下气体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大约为 ( )

A.0.21L

B.0.2L

C.0.79L

D.0.78L

4.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

(2)石灰水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空气中含有;

(3)夏天,盛放冰棍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

(4)很多物质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

(5)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之一,说明空气中含有。

(6)饼干、瓜子等在空气中会变软,说明空气中含有。

5.空气中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氧气占,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与杂质共占。稀有气体是指等气体。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

B、空气按质量计算:氧气约为21%,氮气约为78%

C、氮气的性质比较活泼

D、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7.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常向灯泡里面充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8、下列有关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氧气和氮气共约占空气质量的99%,其余约1%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B.空气主要供人和动物呼吸,没有其他重要作用

C.把足量红磷放入燃烧匙内,伸到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会看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9、.下列关于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氮气和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氮气能溶于水,稀有气体难溶于水

C.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0.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恒大冰泉

B、水

C、冰水混合物

D、酒精

11.有六种物质,会污染大气的是 ( )

①汽车排放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⑥氢气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12.某班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

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

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

面上升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

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

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将左边科学家与他们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直线连接。

a.门捷列夫⑴放射性的钋和镭

b.居里夫人⑵元素周期表

c.诺贝尔⑶研究炸药,改进引爆装置

d.拉瓦锡⑷研究空气成分

14.以下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青蛙是否属于两栖类 B.寻找能治疗SARS的药物

C.下一次月食的日期 D.电炉发热的原理

15.1965年我国化学家在研究蛋白质结构的基础上,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16.加热少量白糖,白糖先熔化后变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该实验研究了白糖的()A.物理性质 B.变化 C.制法和用途 D.组成

17.石英坚硬而石墨质软,它们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