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研究

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研究

摘要:世界经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风潮日盛。经济运行的重心也由过去实体经济一统天下而让位于虚拟经济,特别是各类资产市场迅猛发展及至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因素。从九十年代初的日本金融泡沫破灭,直至近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莫不是资产市场波动导致宏观经济失控。为此,研究资产市场的波动与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为对这一主题有具体理解,本文从考察日本“泡沫经济”产生及破灭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入手,进而分析资产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是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的理论探讨;第二部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及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经济运行特征;第三部分分析日本“泡沫经济”对中国的警示;第四部分是全文总结。

关键词:资产价格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稳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所出现的经济波动,有很明显的特点,在利率、物价和国内实体经济都属平稳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了经济崩溃。波动的动力源不是来自我们熟悉的宏观经济直接构成要素,而是金融市场,特别是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例如日本在其泡沫经济破灭前的几年,从传统的宏观指标看,经济运行是正常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在2%左右的低水平,长期利率也在3%上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都在正常区间,天空中唯一的一朵乌云是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价格急剧攀升,而就是这朵乌云在九十年代初刮起狂风,使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之中。前几年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爆发的经济危机也是金融市场这颗炸弹爆炸的结果。由这些事例引出的思考是,过去被认为依附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改变了其从属地位,已经成了经济运行的主角,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在其资产运作中也转向金融市场来寻求利益。随着全球财富的快速增长,物质生产领域消化不了那么多剩余资金,这些资金就自创了各种金融交易市场,这些市场有着天生的高流动性、高波动性。而且,在个人的资产持有中,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财富效应也相应扩大。这些就成了导致宏观经济不稳的重要因素。

因为波动源自非实体经济,为此,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直接从金融市场运行入手来探讨宏观稳定问题。费雪(1933)是第一个提出宏观波动始于金融市场的学者,他从美国大萧条的教训出发,认为大萧条是金融市场运行失常的结果,同时出现负债过度和通货紧缩是金融市场产生大动荡的根本原因。当经济中出现新兴产业、新型市场时,投资者会产生新的收益预期,从而积极举债。同时金融环境又宽松时,便会出现“负债过度”。如果“负债过度”状况被打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将陷入循环紧缩之中,直至最终爆发金融危机:(1)资金的借贷双方均注意到“负债过度”现象的出现,借款人采取措施出售资产,减轻债务;(2)信用收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3)物价下跌;(4)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净资产减少;(5)经济主体的收益下降;(6)破产企业增多,商品产量、就业人数减少;(7)经济主体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8)沉淀的货币量加大,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降低;(9)名义利率下降,但是,由于物价下跌幅度超过名义利率下降幅度,因而实际利率反而上升,金融市场混乱局面加剧;(l0)银行接连倒闭,金融危机爆发。所以,费雪的学说被称为“负债一通货紧缩理论”。

明斯基(1975,1986)从预期的不稳定性出发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中存在的正反馈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以图对宏观经济波动做出解释。明斯基认为,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是持有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与金融债务的资产组合。金融市场交易是面向未来的交易,并且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各经济主体均选择了不确定条件下的资产组合。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为:对长期收益的预期,以及将资产变现为货币或流动资金的能力。经济主体在选择财富的持有方式时,首先要选择的是持有货币资产还是持有非货币资产;其次,在选择非货币资产的情况下,还要选择是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因为金融市场波动大多与资金借贷有关,明斯基将资金借方的理财分三种类型,划分的标准是比较偿债现金流与预期现金流。第一种类型为“套期保值理财”,用以偿付债务的现金流量包括在生产所带来的现金收益之中,融资情况稳健。第二种类型为“投机理财”,若将创造利润的生产带来的现金收益预期值换算成现值,则超过用以偿债的现金流量;如果仅仅考察当时情况,则短期内的偿债现金流超出生产活动带来的收入现金流,融资的健全程度与金融市场的行情相关联。第三种类型是“蓬齐(Ponzi)理财”,偿债现金流超出生产活动带来的现金收益,为了偿还债务,只能继续进

一步增加债务。景气时期借款人的金融头寸从套期保值向投机性理财转移,普遍对未来持乐观预期,容易低估风险。这时,金融债务增多,资产价格暴涨。资产价格与普通商品价格之比上升,投资进一步增加,加速经济泡沫化。在景气崩溃时期及金融缩水过程中,变化趋势是由套期保值向蓬齐理财转化,一些经济主体因负债过度而无力偿还本息,资金的供给者开始在提供贷款时变得十分谨慎,使得资金的流动与景气时期完全相反,社会普遍对收益预期持悲观态度,过高估计风险的借款人或贷款人逐渐增多。利率上升,利润减少,资产价格下跌,投资处于低迷之中。经济主体因资金缺乏而出售现有资产,则资产价格将急剧贬值。此时,很容易陷入“金融危机”之中。

上述理论所涉及的只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并没有分析资产价格变动怎样影响了宏观经济,资产价格上涨是否必会导致宏观不稳及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泡沫经济”等问题。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92)的定义,“泡沫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但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泡沫的理解含义更宽泛,认为只要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的状态(即经济中的资本存量超过了该经济的实际需求,导致资源配置的非帕累托最优,使得经济参与者能通过减少资本存量而改善福利状况),泡沫就可能存在,而且还能通过减少资本积累获益。如果泡沫的大小适当,经济甚至可以变得渐近有效。所以,泡沫对一个经济体并非必然是有害的,如一经济体处于资本的过度积累状态,因为继续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从资产组合的角度看会产生泡沫(资源会从过度积累的领域撤出),而且,如果泡沫不是无限扩张时还有利于资源使用的调整,改善经济结构。问题在于,泡沫一旦产生就可能有自我放大机制(因为预期的正反馈效应),使得经济可能并不变得渐近有效,而是渐近无效,最终使经济无法均衡而崩溃,这种状态可称为“泡沫经济”(《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就可理解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宏观经济失衡的形式之一,它是因为资本的过度调整所引起的,资源从一个无效源流入了纯资产市场而使泡沫不断扩大,使宏观经济偏离均衡态,所以不可持久。

我们从一个简化的资产组合模型来分析该问题。令Pt为股票价格,dt为股息支付,r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率(这里可理解为长期利率),设风险中性的投资

者在股票和无风险资产间构造投资组合,它所满足的套利条件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即预期资本收益率加上股息―价格比等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即股票价格是预期未来股息的贴现值,这时股价的变动不是主动的,而是反映股息的变化,所存在的条件。设资产组合过程并非始终满足均衡条件,它表明股票价格将按指数增长,即投资者准备支付比对应于股息现值价格更高的股票价格,因为他们预期股票价格还将上涨,这时的资本收益抵消了低的股息―价格比,所以这种价格上涨的预期自我强化(所谓正反馈效应)。虽然该过程满足套利条件,但不能持久,因为股价的指数增长使市场处于非均衡态,bt快速发散,从而引起市场崩溃。如果将模型中无风险收益解释为实体经济的资产收益率,以上分析同样成立,这时的资产组合调整动态能反映出泡沫是否存在。

下面,我们利用上述模型和理论来从日本“泡沫经济”入手研究资产价格和宏观稳定问题,因为日本的案例符合宏观经济学中泡沫可能引致经济崩溃的原理,而且有深刻内涵,它涉及到一国经济追赶型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后如何保持更长期平稳增长的问题,如果没有把这个阶段过渡好就会陷入“泡沫经济”之中不可自拔。

二、日本的“泡沫经济”

1、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该年初拥有的国民资产约四分之一遭到毁灭。1946年的生产水平降至1934一1936年水平的大约40%。当时日本陷于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猛烈的制度变革之中。然而,在这种动荡之中形成了赶超型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这部发动机在50年代便开始运转,整个60年代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每年10%以上的增长率,使日本在80年代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就是所谓的日本奇迹。但是,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的日本,在进入经济发达国家行列不久即陷入“泡沫经济”之中,而泡沫的破灭更使日本经济长期无力恢复正常增长。下面从三个方面探讨日本产生“泡沫经济”的原因。

a、政府的广泛行政干预导致企业行为扭曲

要理解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源动力和突然出现“泡沫经济”这一奇特现象,有必要考察其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运作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的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支撑着日本奇迹的是一套追赶型经济体系,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广泛干预,主要措施有:(1)通产省的行政指导;(2)对填海造地建厂的先行公共投资;(3)各种特别减税免税措施;(4)低利率政策;(5)对工业用水、用电的特别补助措施;(6)有意推迟实行贸易及外资流入的自由化;(7)企业集团的“配套主义”。这一套带有明显重商主义色彩的经济政策可谓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超常增长,又种下了出现“泡沫经济”的祸根。因为在这一套制度框架下经营的企业通过政府的保护伞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同时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所以具有很强的扩张冲动和投资意向,形成资本的过度积累。这些超额投资在国际市场有利时可通过外部消化,而一旦外部条件变化了则国内资本就会剩余形成泡沫并不断积累,只要时机成熟就会进行大规模的资产转移导致宏观经济波动。日本经济在八十年代前一直通过有利的出口环境和低估的汇率来增长,其后因为汇率上升导致出口困难使经济增速下降过剩资产无出路只好大规模向证券和房地产转移。

b、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

从理论上讲,专业化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两个结果:一是在企业外部形成标准化的劳动力市场,二是企业内部按照工作评价表分配工作和为工作付酬,这种工作分配机制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中包括经理人员在内的所有雇员的基本工资率,是在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决定的,支付完工资后剩下的收入归最后控制企业的人所有。最后控制企业并有权获得剩余收入的人是股东。股东通过选举产生董事会对企业行使最后的控制权,而董事会负责选择产生执行管理人员,执行管理人员负责对内部劳力市场进行等级管理。与此相对照,日本企业股东享有的地位则相当虚弱。企业的董事会实质上是从企业内部提拔上来的高级经理人员的碰头会,只是点缀有少数外界人士,代表与其有密切业务关系的伙伴,如银行。总经理通常由退休的前任予以任命,股东会议选择和监督企业管理部门的权力,实际上很有限。企业股东虽处于投资者的地位,却不控制公司。这一独特结构造成了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影响力过大,企业的经营不是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相关者利益优先,使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和扩张,

在日本经济产生泡沫和其后出现的经济萧条中,这都是一个重要作用因素。

c、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大量过剩资金促成了“泡沫经济”的形成

1984年,日本经济出现衰退,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这预示着过去获取高回报的实体经济将无法得到高收益率。当时,由于日元急剧升值,出口减少,经济形势恶化。而1980以来国债余额持续增加,大藏省不想扩大财政支出,完全依靠大规模扩张金融的政策。中央银行贴现率从1986年正月起连续降低5次,由5%降低到1987年的2.5%。由于日元兑美元汇价上升,日本银行持续买进美元卖出日元,造成货币量供应膨胀。1987年,货币供应量增加率达到10%以上,这些货币大多流入了资产市场。与此同时,因为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使日本企业以极低的成本从国外融入了大量资金,本就无处可投的资金进入了资产市场。

因为大量资金在短期内涌入股票市场,推动了股价上涨,使股票总市值在1986年末到1989年末的几年间,上涨137%。在此期间,由于股票价格不断上涨,与分红额相比较,日本的股票价格相当于美国的7倍以上。在如此高的股票价格下,买股票完全是出于对股票涨价的期待,而与股息没有关系,从而发展到了“泡沫经济”。所以,1987-1990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的“泡沫经济”期。但这种状况无法长期维持,从1990年起股价出现下降态势,1992年底与1989年末的最高值相比下挫了55%。股票总市值与名义GDP的比值在1969-1985年间处于40%-75%的范围,1986年上升到112%,之后便持续上涨,于1989年达到222%,而在之后的下挫过程中,收缩约1/3。

日本从战后高速增长时期起,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土地的供应能力有限,土地成为最重要的投资对象。因为企业资金过剩,大举向房地产业投资。“泡沫经济”时期,最初是东京地区的地价急剧上涨,随后涨价风潮蔓延到大板、名古屋一带及其他大城市。地价总值与名义GDP的比重在1969-1985年大致处于200%-300%的区间,1986年以后开始急剧上升,1987-1990年间突破400%,甚至高达550%。

“泡沫经济”期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3.4倍,住宅地价上涨了2.5倍。大板商业用地上涨了3.9倍,住宅地价上涨了3倍。东京银座4丁目的地价暴涨到每坪(3.3平方米)12000万日元。日本的土地总值达到美国的2倍,东京千代田区的土地总值与加拿大相等。1991年之后出现逆转,地价总额占名

义GDP之比持续下跌,在1997年达327%,回复到1985年左右的水平。1995年,东京和大板地区的土地价格降低到最高价的1/3以下水平。

2、宏观经济走势

宏观经济在整个“泡沫经济”时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物价平稳,利率不高,需求旺盛,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见表一。“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尚看不到转好的信号。实体经济增长率在1991年时达到2.9%,1992-1994年一直停留在0.5%左右。直至1995,1996年,增长率分别升至3%和 4.4%,开始逐渐显现出复苏的迹象;然而到了1997年,再度出现衰退,跌至-0.4%。从1991年起至1997年的7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6%。

表一日本泡沫经济前后的若干经济指标

年份消费物价指数广义货币增长短期利率狭义货币增长长期利率

1985 1.6 8.7 6.5 3 6.5

1986 1.8 9.2 5 10.4 5.3

1987 1.8 10.8 3.9 4.8 5

1988 0.4 10.2 4 8.6 4.8

1989 1.9 12 4.7 2.4 5.1

1990 2.2 7.4 6.9 4.5 7

1991 2.1 2.3 7 9.5 6 .3

1992 1.8 -0.2 4.1 3.9 5.1

1993 1.5 3 4

1994 1.6 3.6

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各年度整理

货币当局从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曾经5次上调利率,将官方利率由2.5%调至6.0%,以图控制经济过热。而从1992年7月开始,又将利率从6.0%降至5.5%,总共9次下调利率,降至1995年9月的0.5%,但降息对启动经济

毫无作用。财政政策方面,分别于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2月、1995年4月、1995年9月和1998年4月共6次推定出扩张性财政政策,手段是扩大公共项目投资和减税。在公共项目投资方面,扣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及财政投融资中用于追加投资的预算资金达到36.4万亿日元,但效果不大。

整个90年代,就业人数增长显著放缓,实际收入跌落到年增长1%-2%的低位。因为就业环境恶化,对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心存不安,金融机构接连倒闭,资产价格下跌使得社会财富减少,使消费倾向由1990年的88.4%跌至1994年的86%,之后一直没有出现复苏迹象。设备投资的年度规模,l99l年达到顶峰87.7万亿日元,1994年减至71.l万亿日元。

3、经济主体的行为

1987-1990年法人企业行为特征:(1)融资规模扩大,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总量年均约为116亿日元,比前四年平均增加一倍;(2)设备投资的增加落后于金融资产的增加,外部融资绝大多数投资于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在总体投资中的比率,1986年增加42.3%,1987、1988、1989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0%、35.2%和41.4%,而往年大多数年份为20%-30%。1991-1997年的法人企业行为特征:(l)融资规模急剧缩小,内部筹资额及外部筹资额总计年均为63.4万亿日元,比“泡沫经济”时期缩减一半,甚至低于1983-1986年的水准。借款余额降至年均11.3万亿日元,仅占1987-1990年度44. 6万亿日元的l/4。(2)投资方面,用于金融资产的资金骤减,年均仅3.l万亿日元,而1987-1990年为40.8万亿日元。“泡沫经济”崩溃阶段的企业行为特点集中表现在压缩资产负债规模,通过平衡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大幅降低金融资产对实体经济规模的比重等方式来实现。筹集的资金中,投向金融资产的比例降至年均约5%。

企业规模不同,从金融市场上融资的方式、对资金的运用形式、实物资产及金融资产所占比重也大不相同。设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为“大企业”,资本金在200万日元以上10亿日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

1987-1990年,大企业公司债券和股票达50.5万亿日元,商业票据8.4万亿日元,从金融机构借人30.3万亿日元。外部融资总额达到89.3万亿日元,是

1983-1986年(27.9万亿日元)的3.2倍。这一时期,大企业的设备投资总量由52.8万亿日元升至8l.4万亿日元,但是净值由14.2万亿日元仅增至23.6万亿日元,看不出外部融资用于了实物投资。1987-1990年的四年间,投向金融资产及土地的资金规模达70.l万亿日元,远远超过了1983-1986年间的26.8万亿日元。1991-1997年间,大企业融资数额极度减少,同样,运用于金融资产方面的资金也锐减。净增投资与设备投资的比值在1987-1990年为86.l%,而1991-1997年骤然跌落到 5.7%。“泡沫经济”崩溃时期,大企业金融资产对实物资产的比值急剧缩减。

中小企业筹集的外部资金几乎均借自金融机构,1987-1990年,借自金融机构的资金91.6万亿日元,是1983-1986年30.7万亿日元的3倍。资金运营方面,投资于土地的资金明显增加,达22.3万亿日元,股票投资6.2万亿日元,投资于长期持有的有价证券、长期贷款、不动产投资等也增加了19.3万亿日元。“泡沫经济”时期,中小企业的净增运营资金与设备投资额之比为89.8%,与1983-1986年的78.4%相比略有上升。因此,不能认为“泡沫经济”期间中小企业在金融和实体经济二者之间更偏向于金融活动。“泡沫经济”时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时要求有物品担保,地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年年升高,地价的上升与贷款的增加相互促进。金融机构面向不动产提供的贷款,数额大、利息高、期限长、出售不动产所得的资金可回流成为流动性存款,担保品随着地价上升预期的出现而升值,贷款、设备投资、股票投资同时增长。1983-1986年,大企业迅速扩大业务范围,而中小企业相对落后,但到了1987-1900年,中小企业也开始迅猛发展业务范围,将借来的资金纷纷投向不动产、股票和设备投资。“泡沫经济”崩溃后,中小企业略好于大企业。年均净增投资规模及年均融资净增规模,1991-1997年与1987-l990年相比,增幅由33%减为25%,而没有像大企业一样几乎跌为零。净增投资额与设备投资额之比,中小企业十年间由89.8%降至28.6%,而大企业却从86.l%跌至 5.7%。

家庭部门中包含了私人企业(前面的企业只是指法人企业,未包括私人企业在内),因而既有家庭的特征又有企业的特征。家庭金融负债1987-1990年比1983-1986年增长2倍多,设备投资增加36%。土地交易中法人企业是净购入,家庭是净售出。1987-1990年的四年间,家庭出售土地额达到53.5万亿日元。

“泡沫经济”时期,住房信贷、消费信贷较1983-1986年增长了3倍多,用作其他方面的借入款增长了2.5倍。同一期间,住宅投资增长近50%,私人企业的设备投资增加20%以上。1991-1997年,家庭的融资规模与投资规模比“泡沫经济”时期年均缩减大约12%,跌幅明显的有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二者分别减少了74%和34%。土地的出售额大为减少,仅占“泡沫经济”时代的l/3。1991-1996年间的住房信贷规模年均为8万亿日元,略低于1987-1990年的10.4万亿日元,但与1983-1986年的3.5万亿日元相比呈现增长势头。“泡沫经济”时期消费信贷急剧扩张,年均增长4.5万亿日元,泡沫破灭后消费信贷年均减少0.5万亿日元。

“泡沫经济”期间,金融机构的贷款绝大多数面向中小企业、家庭以及不动产业、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筑业等非制造业。1987-l990年贷款总额增加了101.5万亿日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大约增加65 %,家庭约增加25%,大企业为零。1986年末至1990年末,中小企业和家庭所占贷款比重分别由52.9%、8.4%上升至57.1%、13.3%。此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不动产占贷款比重从7.5 %、9.7 %上升到9.2%、11.3%。与此相反,制造业贷款大幅度下降,从22.9%降至15.7%。尤其是从事制造业的大企业由8.6%骤然降至3.8%,突出反映了大企业“脱媒”的趋势。银行贷款非常集中的行业将筹集的资金投向金融资产、不动产。而且,这一时期,金融机构开办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挂钩企业的现象风行,金融机构通过这些挂钩企业提供的贷款显著增加。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在泡沫破灭时期大幅缩水。1991-1997年间,存款为31.6万亿日元,贷款仅为8.7万亿日元,分别占1987-1990年存款、贷款的40%和16%;贷款数甚至低于1979-1982年的21.6万亿日元。按行业区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减89%,个人贷款减少54%,房地产贷款下降33%,均出现大规模的下跌。“泡沫经济”崩溃,银行的巨额房地产融资变成不良资产,银行开始减少贷款,加紧回收贷款,从而出现了信用收缩加深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扩大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

三、日本“泡沫经济”教训给我们的警示

日本“泡沫经济”给了我们如下警示:一是用行政手段保护的企业,在面临宽松的资金环境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实体经济投资收益降低时,大量资金进

入资产市场。二是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经济的影响力过大,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突然而至,银行放松融资口子,使资金大量涌入资产市场。而在泡沫破灭时,金融体系率先崩溃,对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三是日本社会保险制度落后,在经济萧条时期,消费者预期收入降低,消费倾向下降,内需上不来。这些教训对我国尤有警示作用,因为我们对经济的行政干预更广泛而深入,银行作用力大而经营差,实体经济预期收益下降,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出现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冲击力会更大,而恢复也更困难。

先看实体经济。以工业企业为例,其负债率达60%以上,而且因投资过度造成了严重的资产闲置,利润率下降。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当年全国有近60%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因为近几年经济恢复慢,这种状况没有改变。而且,因为市场前景看淡,社会投资增速不断下降,变动趋势如图二所示。由此可见,因为实物资产的积累过度,已经使经济处于动态无效的状态,实体经济进一步吸收资源的能力减弱。

再看银行。我国银行从80年代由财政分离出来承担独立的职能,因为我国处经济发展初级阶段,需要集聚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推进经济增长,所以银行业采用了近乎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通过该体系将收集的资金投于国有企业。目前,银行总资产中20%以上的呆坏帐和庞大的经营机构、落后的经营方式、垄断的经营格局制约了银行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居民的资产选择渠道有限,储蓄还是最主要的出路,但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不强,再加上经济预期不好,银行在近几年不断减小贷款规模,使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找不到出路。

作为资产市场主体的证券市场在我国由股票市场担纲。80年代中后期各地兴起的证券交易场所和上海、深圳在90年代初建起的证券交易所基本上是地方行为,因为那时国家根本没有证券管理机构。93年前的证券市场可以说是自由放任的市场。因为这时国家并没有法规专门规范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经纪商和投资者的行为,上市公司的上市规则是证券交易所制定,因为证券交易所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单位,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它只有权力保证上市公司本身是存在的,但它没有权力去保证上市公司不搞弄虚作假欺骗投资者。自由放任期的证券市场因为没有政府监管,市场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造成了市场的无序。91-93年初,证券市场牛气冲天,资金大户肆意做市,投资者盲目炒作,股价连

续翻倍。面对这一市场,国家被迫介入监管,在上市公司的选择和控制投机上采取了一定措施。因为管理权限上收,中央政府的证券管理机构开始事无巨细地插手证券市场的运作,其一是上市公司审批和额度制;其二是直接监管制。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增长由政府掌握,指标由它分配,审批办法由它制订,审批过程由它执行,这样解决了上市公司无序增长的问题,但因为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市场供求不协调,市场与计划之间产生矛盾。结果,市场波动的不正常有增无减,深沪两地的股票指数从93年上半年达峰值后一泻千里,至94年6月份两市股指跌幅近80%,大多股价只相当于一年前的10%左右。其后股指逐步恢复,到2000年迎来了一个牛市,但市场发育的落后却是显见的事实,被人称为投机市。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我国股票市场的不完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按发展中国家(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规律,它应经过五个阶段,即①停滞阶段,②操纵阶段,③投机阶段,④崩溃阶段,⑤成熟阶段。从理论上讲,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阶段,但市场的规范化不够,而且因为这两年股票投资的政策变化,使得市场风险加大。

表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状况

年份股票发行额(亿股)股票筹资额(亿元)上市股票数流通股本(亿股)流通市值(亿元)成交金额(亿元)上证综合指数(收盘)深证综合指数(收盘)

1993 95.79 375.47 218 81.62 862 3627 833.8 238.27

1994 91.26 326.78 345 185.63 969 8128 647.87 140.63

1995 31.6 150.32 381 234.98 938 4036 555.29 113.24

1996 86.11 425.08 599 345.35 2867 21332 917.01 327.45

1997 267.63 1293.82 821 560.82 5204 30722 1194.1 381.29

1998 105.56 841.52 931 740.94 5746 23544 1146.7 343.85

1999 107.93 944.56 1029 952.34 8214 31320 1366.58 402.18

2000 2103.02 1088 16087.52 60826 2073.4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为促进股票市场发展,从2000年起允许和鼓励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保险公司,入市买卖股票;允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从事拆借、买卖债券业务,允许证券公司所持股票抵押贷款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打通了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间的资金流动渠道,允许投资者利用信用交易和财务杠杆来进行股票投资,所以使股市的资金供应成倍增长,也促进了股指的上扬。表二显示,2000年的股票成交量是1999年的一倍,而股票的流通市值也增加了近一倍,这表明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在2000年大幅增加。如果认为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投入增量在2000年没有突然的增大,则可以判断各类企业的股票投资额在该年有大幅增长的可能。因为无法对一般企业资金流入股市做测算,我们以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人的身份进入股票市场的情况作一估算,2000年报披露的前50名战略投资人进入股票市场平均投入的资本量是2亿元,这说明上市公司通过股市投资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问题还不止此,因为股票抵押融资的实施,使信用交易在资金量大的投资者中增加,银行的资金可能通过该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在企业对实体经济预期看淡,银行资金宽松,利率处于低位的条件下,突然打开了企业和金融机构投资股票的大门,各类资金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股市,使股指在2000年涨幅超过50%。因为我国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选择面窄,政府对实体经济的管制限制了投资出路,实体经济中昂贵的交易费用使投资风险大,而且除股票投资外,其它投资的流动性差,所以,理想的投资场所只有股市一处。但是,通过资金堆积来试图推动股票市场发展毕竟是不行的,资金涌入的结果就是推动股指上涨,使市场风险越来越大。

在实体经济资产收益率不到8%,GDP的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水平的条件下,1993—2000年间股票市场却保持着年均20%以上的收益率(2000年达50%以上)。虽然这有着新兴资本市场的成长性收益,但不同投资领域收益率差异巨大必会引起套利资金不断流入股票市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尤在,而且经济还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实体经济投资的回报率也并不低,热钱大量流入股市是因为套利空间巨大和实体经济制度性障碍导致交易成本较高所致,与日本出现“泡沫经济”时增长潜力耗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就股票市场泡沫的危害性而言,对中国的威胁更大,过高和过低的股票价格会扭曲投资者的行为,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它有可能把中国经济的正常增长路径打乱而使

现代化进程受阻。

四、基本结论

世界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了许多结构性变化,金融市场更是如此。由此而出现的新问题是资产价格波动引起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对于宏观经济稳定的含义在近年有了很大变化,导致经济不稳的因素与传统理论有出入。对宏观经济的波动而言,目前研究和观察的立足点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若干指标,但是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在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经济大幅波动中并不适用,所以补充新的理论和观察点就有很大必要。依本文分析日本的案例可以看到,要对金融市场上的各类资产价格进行综合观察,然后结合市场发展来合理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虽然标准价格指数仍然是货币政策的焦点,但要认识到,这些指数不可能充分反映所有经济部门的实际价格变化。根据传统的衡量方法,日本整个80年代的价格都较稳定,即使是在资产价格急速上升的1986一1990年间也是如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商品和劳务流量仅是某个时期内所有交易的一小部分,大量交易与金融市场有关,由于资产价格的变化与过度的流动性或信贷有关,因此货币政策应当将其视为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资产价格不可能永久地承受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而最终不会导致实际部门和金融部门的高代价调整。定义基于交易的价格指数,可以作为整个宏观经济要素变动有用的补充指数。如果资产价格的变化反映了相对价格调整,则基于交易的价格总指数就应保持不变,因为部分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被其他资产价格的下降所抵消。这就需要考察一组广泛的价格指数,包括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当然,对于是否要将资产价格纳入宏观调整体系指标有计量经济学上的困难,而且在其它国家也有争论。但是,对于一个证券市场波动可能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而言,对资产价格的密切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用于制定货币政策及其目标的传统框架,根据世界经济80年代末期,特别是日本的经验和中国特色,看来需要重新审查并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廷惠,金融危机成因研究——一般理论及对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现实解释[J],财经研究, 2002,(08):13-16

[2] 桂荷发,信贷扩张、资产价格泡沫与政策挑战[J],财贸经济, 2004,(07):41-45

[3]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0,(03) :14-15

[4] 瞿强,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困境[J],管理世界, 2007,(10) :23-28

[5] 吴敬琏,“股市泡沫”与“规范股市”[J],经济管理, 2001,(19) :51-56

[6] Padoa-Schioppa,T. Central bank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exploring a land in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ystem. Frankfurt: EuropeanCentral Bank, 2003, :269-310 .

[7] Davis,M.A,M.G.Palumbo. A primer on the eco- nomics and times series econometrics of wealth effects .Federal Reserve Board,Finance and Eco- nomics Discussion Series,Discussion Paper 9. Washington D.C: 2001,:36-48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文案

目录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 基本分析 (1) 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 I 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分析 (2) 一、2003年全年国民经济运行简述 (2) 二、2003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3) 三、2004年中国经济分析预测 (4) II 2003年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与分析 (10) 一、全国工业生产情况综述 (10) 二、轻重工业发展分析 (10)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分析 (10) 四、机电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11) 五、能源生产分析 (11) 六、工业产品进出口分析 (12) III 2003年全年工业经济效益情况及预测 (13) 一、全年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3) 二、生产资料效益分析 (16) 三、工业行业效益分析 (18)

IV 我国全年居民消费比较分析 (19) 一、居民消费价格简述 (19) 二、分地区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三、分类别居民消费价格分析 (1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分析 (21) V 我国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分析 (24) 一、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24)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6) VI 2003年上半年三大景气指数走势及分析 (29) 一、国房景气指数 (29) 二、消费者景气指数 (32) VII 2003年宏观经济发展十大事件 (35)

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基本分析 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据此测算,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根据有关改革方案,今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年末公布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数,而改在2004年1月中下旬公布。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2003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以及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来之不易。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9%,创下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高纪录。二季度,受非典疫情和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6.7%。通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基本恢复到了非典疫情发生前的增长水平,同比增长9.1%。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分析

13章宏观经济问题与理论争论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失业率经济增长经济周期 卢卡斯楔奥肯缺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 汇率萨伊定律凯恩斯革命 二、判断题(正确的标“T”,错误的标“F”) 1.经济学根据研究的方法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3.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作为微观经济学补充的经济学理论。() 4.在1936年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经济学上并不存在宏观经济理论。() 5.经济增长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问题是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问题。() 7.一国的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波动性。() 8.宏观经济学研究考察国民经济作为整体的功能。() 9.“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0.宏观经济学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 11.宏观经济状况影响和制约着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 12.经济增长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总产出的增长。() 13.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将来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供人们消费 14.一国稀缺资源中最容易被闲置的是劳动力资源。() 15.劳动力就是一国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成年人的总数。() 16.失业率是失业数量占就业数量的比率。() 17.一个社会总会存在失业。() 18.充分就业意味着人人都有工作。() 19.如果汽油或计算机的价格上升了,经济就一定经历着通货膨胀。() 20.如果平均物价水平上升一倍,那么,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一半。() 21.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物价上升就是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8、教学进程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课外作业。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分析报告题与简答题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分析题 第二章 1.分析下列每组两种行为对GDP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企业为总经理购买一辆汽车和企业支付给总经理另外一份收入让他为自己购买一辆汽车 (2)你决定去购买一辆中国车,而不是一辆美国车 (1)前者使投资增加,后者使消费增加 2.如果政府雇用失业的工人并把他们看成是无事可做的政府雇员,这些人以前得到相当于100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政府付给他们1000美元工资,那么这会对GDP产生什么影响并加以解释。 根据等式C+I+G+NX=Y=C+S+TA-TR ①C、I、NX TR 进而使得G增加了TR GDP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②TR TA C、S C+S+TA-TR变成了C+S+TA GDP也变大了。 Tr 平均收益S供给C成本 3.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美国G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1)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2)布什总统买了一所新房子。 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3)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4)美国人杰尼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5)日本本田汽车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的工厂。 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净出口增加。 4.下面是一些伤脑筋的问题,你能否说明为什么下列各项不被计入GDP之中。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的膳食 (b)购买的一块土地 (c)购买的一幅齐白石的绘画真品 (d)海尔集团公司设在欧洲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a优秀的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没有参与市场交易,不计入GDP 。 b.购买一块土地,由于土地不是统计当期新创造出来的产值,因此,也不计入GDP 。 c.由于绘画真品不是在统计当期生产的,因此不计入GDP。 d.公司设在英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应计入英国的GDP,同时也应计入中国的GNP,而不是中国的GDP 。 5.考虑下列每一个事件会如何影响实际GDP。 1)佛罗里达的飓风迫使迪斯尼乐园停业一个月。 降低,实际生产服务减少 2)新的、更容易种植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增加,实际物品增加 3)工会和经理之间对抗的加剧引发了一场罢工。降低 4)全国企业经历着需求减少,这使企业解雇工人。降低 5)更多的高中生辍学从事剪草坪的工作。 增加,未来可能降低 6)全国的父亲减少工作周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孩子在一起。 实际GDP降低,可测GDP降低,不可测GDP增加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 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复习

?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重要结论:实际GDP 必须保持与潜在G D 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稳定化政策:旨在降低短期经济波动破坏性的政策行为。<稳定政策一般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于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围绕其长期自然率,稳定化政策通过使产出与就业尽量接近其自然率水平而减轻经济冲击,从而降低冲击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IS曲线:<产品市场均衡> 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指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由于利率上升引起计划投资减少,计划投资减少又引起收入减少,所以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 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指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表示的是: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流动性偏好理论:关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假设货币供给固定,价格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也低,人们会持有较多

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庇古效应<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余额发生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总需求和产出。<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将更多地消费。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描述价格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的效应。 ①使收入增加。 ·通货紧缩的稳定效应。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从而引起LM曲线右移,增加了收入。 ·庇古效应。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P↓和实际货币余额↑,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和支出↑,消费者支出↑→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更高的收入。 ②使收入减少 ·根据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到的价格水平变动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如此,债务人的支出更少了,债权人的支出更多了,若债务人的消费倾向>债权人的,则会导致支出的↓→IS曲线左移→收入↓。 ·预期通货紧缩效应。根据r=i-π(预期),假定每个人都预期未来的价格水平将下降,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i,r会↑→抑制投资→IS曲线左移→收入↓。?浮动汇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现实汇率受平价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的优点各是什么? ①浮动汇率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浮动汇率制下,只要一国的国际

宏观经济分析题目

宏观经济分析题目

宏观经济分析(30445)资料 一、单选题练习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 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 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 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 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 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 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 A、价格水平下降; B、收入增加; C、储 蓄增加; D利率提高。 7、消费函数的斜率取决于() A、边际消费倾向; B、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总量; C、平均消费倾向; D、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投资的总量。 8、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增加使储蓄()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 不确定。 9、假定某国经济目前的均衡收入为5500亿元,如果政府要把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9的条件下,应增加政府支出()亿元。 A、10; B、30; C、50; D、500。 10、政府在预算平衡条件下增加支出会使总产出()。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 确定。

11、I S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的经济含义是()。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 B、产出不变利息率提高; C、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 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 12、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示()。 A、利息率不变产出增加; B、利息率不变产出减少; C、产出不变利息率提高; D、产出不变利息率降低。 13、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10亿元; B、左移10亿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元。 14、利息率提高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15、假定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增加将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第十章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十章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做出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 第二: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第三: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第四: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两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两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中只存在厂商与居民户两主体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并得到各种收入;厂商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量与劳务,居民户用收入购买产量与劳务。此时,经济循环的基本模型如下:图中:⑴表示:居民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⑵厂商向居民提供产量和劳务;⑶厂商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⑷居民户向厂商购买产量和劳务。 三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三部门经济包括了厂商,居民户和政府,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表现出来,政府支出分为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与转移支付两部分,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为了满足政府活动的需要而进行的对产品与劳务的购买,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换取产品与劳务为目的支出。如各种补助金,救济金等。政府的税收包括直接和间接税,前者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其特点是税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后者是对商品和劳务所征的税,它的特点是税可以转嫁,可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或者向后转嫁给要素的所有者。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循环模型:①工资利息地租利润②消费支出③税收④转移支付⑤税收⑥政府购买(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表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规模。 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⑴GDP 包括所有经济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同时包括劳务。 ⑵它是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来计算的,之所以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来计算,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统计中可能出现的重要计算,因为最终产品是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 ⑶货币价值以市场价值来计算,市场价值以经济活动中的价格总额来计量,所以,GNP 在统计过程中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凡是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不容易出现误差,但大量的未经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在统计过程中极易遗漏,如农民生产的用于自己消费的那部分粮食的价值;家务动的价值等;第二,经过市场交易但是逃避登记的经济行为如走私等地下经济活动的形成的交易量,也会被疏漏;第三,市场价格经常变动,所以衡量GDP 的增长必须以不变价格计算,剔除物价变动的GDP 称为实际GDP ,而没有扣除物价变动了GDP ,称为名义GDP。 几个重要的总收入量: 1. 国内生产净值(NDP ):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年内新增价值之总和,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折旧后的总值。 2. 国民收入(NI),这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它是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的全部收入,等于工资+ 利息+ 利润+ 地租。 3. 个人收入(P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股息收入利息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的总和。 4.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和扣除个人纳税部分所余下的收入,它可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个部分。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 (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GNP与GDP关系:GNP=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

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4、你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内需不足;(2)通货膨胀压力大;(3)外汇储备急剧增加;(4)流动性过剩。 5、简要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各流派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2)新古典综合派仍占正统地位;(3)宏观经济学的精密化、实用化与微观化。

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迈向新复苏和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所

摘要: 2012年是中国经济从“次萧条”到“复苏重现”的一年。在消 费持续逆势上扬、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政策微调带来的“刚需”释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持续放松以及全球市场情绪稳定带来的外需稳定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开始在2012年9月出现“触底反弹”,并在十八大政治换届效应、存货周期逆转、消费持续增长、外需小幅回升、投资持续加码等因素的作用下,重返复苏的轨道。2012年前3季度回落超预期,而第4季度复苏幅度也可能超预期。 2013年将延续 2012年第 4季度复苏的势头,随着换届效应的持续发酵、房地产困局的破解、外部环境的轻度改善、金融困局的缓和以及中期力量的释放,中国宏观经济将超越“新常态”,步入“次高速增长期”。2013年不仅是中国宏观经济完成由“复苏”向“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的关键期,也是中国迈向“新结构”、超越“新常态”的关键年,更是新政府全面确立和落实新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因此,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在复杂中充满朝气的一年。 利用模型进行预测,2012年中国 GDP增速将达到 8.0%,比 2011 年回落 1.3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经济将重返 9时代,增速达到 9.3%,CPI出现反弹,达到 4.1%。 在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报告认为,未来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强化中期定位的基础上保持相对宽松与积极的导向,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国新时期的各种结构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的变化的基础上,超越

“新常态”悲观主义的定位,应当在收入分配、房地产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性改革,清楚“改革疲劳症”。 关键词:新复苏、新结构、新常态、中国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学题目

一,名次解释 1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劳动力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不适应造成的失业。 2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4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5自然失业率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生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6通货膨胀:指经济的物价总水平或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的时期内持续的上升过程。 7MPC:即边际消费倾向,表示人们收入增加所引起的消费支出增加在其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C/△Y 8最终产品:是指最终供人们使用或消费而不是为了转卖或为进一步加工所购买的产品和服9充分就业量(潜在就业量):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已从事生产时的就业量。 10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各种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有效需求: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13货币工资幻觉:指工人对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情有独钟”,但当价格水平提高使得实际工资下降时工人却可能对之“听之任之”,愿意接受实际工资下降的现象。 1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是指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一国国民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及实际增加量;其二是指决定一国生产能力的各种资源、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及技术水平等诸因素的扩大和改15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由于利息率的提高导致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并没有表现为在原利息率情况下的产出,而是受到一定限制,产出有所下降。 16LM曲线:货币市场均衡时各种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17凯恩斯陷阱区:当利率从一个很低的水平降低至i0时,全体经济主体均认为市场利率以到临界利率,于是他们都卖出证券,持有货币,货币需求量无限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发性消费指与国民收入无关的消费,即国民收入为零时的消费量。 二,简答题 1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1)充分就业: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即消除了周期性失业的情况;(2)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3)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 2为什么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人们从政府得到的公债利息不计入GDP?答:a,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作生产用,就是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经济学中各种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总量分析方法:总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总量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 流量与存量:流量和存量是对经济变量的一种区分。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存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流量。 事前变量分析:对事前变量分析称为经济分析;事前变量是指经济变量在决策时的取值,又称为计划量、意愿量。 事后变量分析:对事后变量分析称为统计分析;事后变量是指经济变量的实际取值,又称为实际量、统计量。 萨伊法则: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需求给必定相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一国或地区的常住居民在一定的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资源环境成本 净投资:资本存量的增加量(总投资—折旧) 重置投资:又称为折旧,是指更新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的那部分资本存量的投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consumpution function),用公式表示为c=c(y)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与可支配收入总量之比,APC=c/yd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一单位收入时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MPC= y c/ 平均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的储蓄与收入之比。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是:MSP=ds/dy 投机乘数:在存在闲置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如果自发投资增加,必然会提高有效需求,从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且国民收入增加是自发投资增加的一个正倍数,这种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就叫投资乘数,用k表示投资乘数,则I Yk / 加速数: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的资本存量增加的倍数。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收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及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恒等于一 一般均衡: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以及这两种市场相互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每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在某一价格下同时趋于相等,社会经济将达到全面均衡状态。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 1.某一经济生产五种产品,2000年和2002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请计算: (1)2000年、2002年的名义GDP。 (2)如以2000年为基年,2002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3)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2000年2002年 Q P Q P A 25 1.5 30 1.6 B 50 7.5 60 8 C 40 6 50 7 D 30 5 35 5.5 E 60 2 70 2.5 2.假定GDP为5000,PDI为4100,政府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10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3.假设一国GNP为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NNP、净出口、政府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 4.请根据下表计算:GDP、NDP、NI、PI、PDI。(单位:亿美元) 净投资125 净出口15 储蓄25 折旧50 政府转移支付120 企业间接税75 政府购买200 社会保险金130 个人消费支出500 未分配利润100 公司所得税50 个人所得税80 5.下表为某国的统计资料,要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2)按支出法计算GDP;(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4)计算储蓄额。(亿元) 工资100 利息10 租金30 利润30 消费支出90 投资支出60 出口60 进口70 所得税30 政府转移支付 5 政府购买30 6.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人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人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人为12亿元。求该国的GNP与GDP。 国民收入决定练习题 1.假定某经济中有如下行为方程: C=100+0.6Y d,I=50,G=250,T=100。 试求:(1)均衡收入Y和可支配收入Yd;(2)消费支出C;(3)私人储蓄S P和政府储蓄S G;(4)投资乘数K I。 2.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试求: (1)均衡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3.假定上题中的税收不是定量税T=250,而是比例税,税率t=0.25,即税收函数为T= 0.25Y,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2

浅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13会本24班陈世杰 2013102022406 摘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运行的规律的学问。经济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学本来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划分。随着分工的发展,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深入,才出现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划分。微观的英文是“micro”,原意是“小”。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所谓宏观经济学则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究竟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首先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通过对二者联系与区别的研究,得到一些有助于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从古至今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重商主义是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形成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正是因为经济学的逐步发展,导致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逐步分离,形成我们当下所看到的完整的体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究竟有何区别呢?首先二者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有三点最基本的假设:(1)完全理性;(2)市场出清;(3)完全信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两个:(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其次二者基本不同在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现代微观经济学还包括了产权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时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精心整理

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 今天,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发布《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 正如课题组2018年度报告所预测的,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从外部环境看,中美贸易摩擦已对进出口形成拖累,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但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还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能有效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投资,刺激消费,释放增长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