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第四课走向小康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知识要点

1.我国的小康目标。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构想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初步的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

就。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l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课财富之源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

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3.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要点

1.财富基于勤劳。

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

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带领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千疮百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引下,勤劳致富受到鼓励,一大批人依靠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2.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

要创造财富,不只要靠勤劳,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个人和企业乃至国家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科技创造财富。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

4.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很多,除了劳动、科学技术、智慧与开拓精神外,资本、管理等因素也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源泉的作用。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

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充分地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还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投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适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也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

流的保证。

第六课财富中的法与德

教学要求

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2.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在财富中蕴藏着法与德的交织力量。

3.学会如何处理财富问题的矛盾和冲突。

知识要点

1.要合法致富。

(1)合法获得财富的办法和途径有多种。靠勤恳的劳动,用体力获得财富;靠科学技

术、用知识获得财富;靠丰厚的资金,用资本获得财富;运用管理科学,让先进的思想创造财富,等等。

(2)要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

框架之中进行。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才能平等地为每个社会成员创设创富的机会,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每个人要获得财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做到遵纪守法。

(3)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也是最有效的。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

2.要依法纳税。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

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国以税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国家经济

建设,国防、科技、教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税收;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人员的工资来源于税收。

(3)不懂税法或知法犯法,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要富而思源。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依靠良好的社会环境,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表现出“富而思源”的高尚境界。

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增强。富而

思源,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4.要富而思进。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富裕之后,只有在新的起点上

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展更宽更广的道路。

5.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德。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年代,更要用

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

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要求

1.把握弱势群体的内涵,了解各种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人群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主

动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弱势群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

2.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包括的人群。

(1)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2)弱势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

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其二,社会弱势群体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3)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

的人群等。在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在城市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他们是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城市,农民工背井离乡,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子女就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是弱势群体。一些身患疾病和身有残疾的人,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遭遇自然灾害后,不少人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弱,成为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经济和精神支持的弱势群体。

3.在我们同龄人中也有弱势群体。

(1)我们的一些同龄人,还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2)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少年儿童生活在困境中。疾病、失学、贫穷、战火等是导致他们困境的原因。

第八课日月无私照

教学要求

1.认识到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2.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3.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知识要点

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

(2)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种族、民族、

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

(3)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现实的境遇,不能成为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的

条件。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2.维护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既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使社会每一

个成员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合理社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维护这些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当家做

主提供了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手段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使全体人民都能够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4.我国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

虽然我国公民在基本权利的享有上是平等的,国家也在为公民实现这些权利创造着各

种条件,但受到自然和历史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这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5.我国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1)市场竞争要“优胜劣汰”,这样就使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势人群和富裕者,而另一部分人成为失败者和贫困者。(2)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迫使一些

国有企业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使得一些职工的收入水平降低而成为社会弱势群体。(3)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在没有竞争力

的产业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成为低收入者,甚至成为下岗职工。

6.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

平等不等于平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并带动和帮助其他相对落后的个人和地区,携手共进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目标。这为每个公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创造了一个日益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8.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平等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存在

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我国仍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实现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平等,任重而道远。

第九课共享阳光

教学要求

1.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2.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

3.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从自身做起,积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

2.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弱

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

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2)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政府促进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求通过教育尽可能地消除因家庭、地域、遗传、性别等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3)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4)我国还通过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5)政府还通过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救治和关怀政策,为每个公民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等等。

3.民间组织、国际社会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在我国,有不少扶贫救困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而不懈地努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在关心、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方面,国际社会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

4.要关爱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首先需要的是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互助互济、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等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特别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

5.关爱弱势群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才可能是稳

定的。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

6.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

帮助他人有付出,也有收获。帮助他人,我们会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我们也收

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第十课聚焦两会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

制度。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4.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知识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

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各项权力。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人民政协广纳诤言,参政议政,传递着宝贵的政治信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

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

教学要求

1.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认识选举所反映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2.对基层民主的内涵和基本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知识要点

1.珍视民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18周岁时,我们就拥有了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

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珍视民主权利,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选出能够替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当家人”,既是对来之不易的政治权利的珍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具体行动。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选票的分量也将越来越重。

2.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状况和意义。

(1)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我国基层民主基本状况: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纳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每个农民都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开展自治活动,这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中已广泛采用直接提名候选人、差额选举、匿名投票……这些新颖的形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矿山、工厂,厂务公开制度普遍推行,重大决策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企业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在积极支持职工当家做主、尊重并保证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健全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

作和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民主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基层民主政治搞好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有坚实的基础。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教学要求

1.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

知识要点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

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2.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律。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依法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并发挥作用。不但公民的活动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追究其法律责任,任何人

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

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证。

3.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养。

(2)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我国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公

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行使监督权,就是督

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行使监督权,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十三课我们的“议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走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了解他们行使职权的情况,学习他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

3.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

知识要点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他们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他们是人民权利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在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期间,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工厂车间,到农户田头,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他们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感召力的重要队伍。

2.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协商,充分发

挥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政协委员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改革、

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广纳诤言,集中民智,参政议政,传递着可贵的政治信息,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第十四课小平,您好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

2.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大现实意义。

3.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1.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

高。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既然我国已

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党和国家制定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最可靠保证。在新世纪的征程中,我们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

我国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归根到底在于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展开,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4.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保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

能实现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这些是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目标,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将进一步破除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封闭就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当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但大量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而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十五课“三个代表”

教学要求

1.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知识要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党和全国

人民的行动指南。

(1)“三个代表”指的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

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代科学技术深刻地

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

党和国家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大力

推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3.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健康、科学、向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影响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中国的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教育和科学的力量越来越

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制定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

的体现。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发展先进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

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消除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4.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史深刻地表明:是否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政党、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自己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

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最高标准。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践行着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誓言。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具体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行动中。

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

2.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种美化环境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

知识要点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

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一。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此外,我国还存在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说服农村有实际困难、希望生两个孩子的夫妇实行适当间隔生育;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做法由所在自治区或区(市)决定。

(3)为了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我们要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

育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1)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

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总量上看,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小国。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而日趋严峻。

(2)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

(3)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主要策略是: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充分运用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

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人人有责。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热爱自然、热心环保,培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意识。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

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

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

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2)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3)根据我国的国情,党和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技

术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实施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重点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十七课战争与和平

教学要求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理解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知道维护和平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了解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3.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知识要点

1.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

战争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和伤害。战争消耗大量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战争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少年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

2.人类向往和追求和平。

(1)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和平的世界才是人类栖息的家园。和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是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标。

(2)世界各国领导人、各种国际组织与志愿人员等为人类共同创造和平、美好的未来而呼

吁、奔波,他们无私的奉献着,甚至为和平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像无国界医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危机和解决长期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当前的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

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世界上大多数人享受了长时间的和平。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威胁和破坏世界和平的因素,如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依然存在。

第十八课东西南北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

2.认识到缩小国际间贫富差距的紧迫性和加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

知识要点

1.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在如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人类财富成倍增加,但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世界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贫困、落后、债务依然困扰着一些国家,使整个世界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

2.造成一些国家贫困和落后的原因。

(1)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是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

(2)战争和动乱是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

(3)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殖民国家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也是造成这些国家

贫困的重要原因。

3.贫困和落后影响世界的发展和稳定。

贫困和落后让世界贫困人口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其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严峻的挑战。贫困和落后也是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富悬殊不断扩大,直接威胁到世界各国的稳定,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4.为消除贫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做出极大的努力。

大多数国家都把消除贫困作为本国的首要发展目标。联合国也将消除贫困作为近年的重要议题,制定了关于发展与消除贫困的目标,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为消除贫困,实现世界共同发展,许多国家政府、国际合作机构、金融组织、民间组织在不同的领域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贫穷国家、贫困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贫困,为减少世界贫困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5.国际社会必须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才能消除贫困。

(1)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2)国际社会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消除贫困。首先,发展中国家要进行大胆改革,承担起

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责任。其次,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扩大互利合作,尤其需要发达国家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3)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影响、相

互依存的局面。无论是富国还是贫国,都被经济的纽带连在一起,形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必须携起手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最终消除贫困。努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谋求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地区间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占有较大优势,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相同的利益,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7.国际合作与竞争要遵守国际法律规则。

各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平等、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共赢和共同繁荣。要共同遵守国际法律规则,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共同建立和维护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十九课天涯若比邻

教学要求

1.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与独特价值。

3.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能尊重其他民族和其

他文化。

知识要点

1.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人民,创造了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价值观、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特点。

2.世界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饮食习惯、服饰、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都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各国传统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

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是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每种艺术形式都以自身的特色传递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展现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需求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并影响到建筑、艺术等领域。

3.在世界文化融合的洪流中,中国文化仍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今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分享和体验相同的事物,造就了为所有人共享的国际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

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世界文化融合的洪流中,中国文化仍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征,凸显独特的魅力。

4.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受不同的社会习俗的影响。如果缺乏交流和沟通,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沟通和交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消除民族间冲突与仇恨的重要手段。

进入2l世纪以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5.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

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的基

(完整word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1、小学思想品德教案:《上课守纪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懂得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遵守纪律。 情感: 1.愿意遵守课堂纪律。 2.对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满。 行为: 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 2.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别人学习。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才能学习好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愿望。 教学难点: 上课守纪律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使他们知道上课要守纪律。) 1.思考:同学们,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学习得怎么样?如果有人不守纪律会怎样呢?

2.小结: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能安静地学习。有人不守纪律,就会影响学习,大家都不高兴,因此,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板书设计:上课守纪律 二、说一说(使学生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出示图一。 1.小组交流: (1)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外活动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教室里的同学听到上课铃声后是怎么做的? 2.小结:铃声就是命令,听到上课铃声应该这样做: (1)停止一切活动。 (2)安静、迅速、按顺序进教室。 (3)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大家安静、迅速地走进教室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这样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使大家踏时地上好一节课。而且,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上课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不耽误听课或做作业。 过渡语:在座位上坐好后,我们该怎样上课呢? 出示图二。 1.小组交流: (1)上课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窗外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同学们没有一个人看,这是为什么呢? (2)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3)观察老师的表情怎样?你们猜此时老师是怎么想的?

爱心品格教育课程教案

金鸡亭小学品格教育课程教案

金鸡亭小学品格教育课程教案 一、欣赏爱心画,交流爱心卡,表扬做的好的同学。 二、日常用语 (一)我们用哪些行动向周围的人和物表示自己的关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语言可以表示你的关爱? 1、“我来帮你!” 2、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二)哪些行动是表示对周围事物的关爱?

1、主动发现他人的需要。 2、乐意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3、明白并学会使用爱的五种语言。 4、爱伤害过自己的人。 (三)创设情境,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怎样向你的朋友表示爱心)。1、例如:秋游那天,吃午餐时,小丽把装有点心的背包落在旅行车上,这时你说:“……。 2、学校里有些同学家境比较困难,交不起书费,或学习用品比较破旧,这时你会怎么做? 三.讲述《仁爱:爱心天使》(PPT)。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经典格言。 1、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茨威格 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对这些格言有什么感受或给你什么启示? 3、.你知道哪些体现爱心的格言? (1)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雨果 (2)一切真挚的爱,是建筑在尊敬上面的。——白金汗 (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学唱歌曲《爱的奉献》 五、延伸阅读。 老师讲诉故事《爱心小故事》 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一对年老的夫妻走进一家旅馆,他们想要一个房间。前台侍者回答说:“对不起,我们旅馆已经客满了,一间空房也没有剩下。”看着这对老人疲惫的神情,侍者又说:“但是,让我来想想办法……” 侍者将这对老人引领到一个房间,说:“也许它不是最好的,但现在我只能做到这样了。”老人见眼前其实是一间整洁又干净的屋子,就愉快地住了下来。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案

篇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作者:马正平时间:2012-09-05 10:01:24 小学品德与生活《我们的衣食哪里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了解农业对我们生命及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懂得尊重劳动者。知识目标:知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了解其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技能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难点分析: “衣食住行与农业”和“各行各业与农业”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景导入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看一看。(放一段农业生产活动的录象片。) 教师:录像中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生回答:在参加农业生产,在干农活?? 教师:对,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板书:农业) 活动二、了解农业 教师:那么,你们还了解哪些农业生产活动呢? 学生:(生:种麦子、种花生、、种菜、养鸡??) 教师:其实,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一些劳动也是农业生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屏幕出示:栽培农作物,如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蔬菜等:种植果树和林木;饲养家畜和家禽,如牛、羊、猪、鸡、鸭等;养殖或捕捞鱼虾及其它水产品,都是农业生产劳动。) 学生: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农产品。(学生动手画) 学生:交流作品,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三、探究农业 教师:1、出示课件(一桌食物)猜猜这些食物都是什么农产品制成的? 教师:看来我们吃的这些食物都是由农产品制成的。(板书:食) 教师:2、出示课件(衣服、被子等)说说这些又都是什么农产品制成的呢? 教师:我们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等都是由棉、麻、毛、丝等农产品制成的。(板书:衣) 学生: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农业。 教师:看来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板书: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教师:出示课件(日常生活中看农业)你能将表中的原材料与物品联系起来吗? 学生:学生自由说说。 教师:4、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对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然后组内交流,每组选一名最好的全班交流。 教师:看来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板书:住行) 教师:出示课件:“不仅日常生活与农业密切相关,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指名读) 5、教师:农作物可以制成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原料,你能将下面的农产品为其他行业提供的原材料和制成的产品联系起来吗? 学生:学生自由说说。 教师:出示课件:(各行各业离不开农业)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过调查交流交通事故的事例给与小学生有关的交通规则,培 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2、通过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和常识。 3、通过探讨分析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 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让学生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初步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通过探讨分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三、教学准备课件:事故照片、录像、统计数字等、案例背景: 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平面图、路线图并在掌握了认路和寻路的方法后,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一些交通规则,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至教育身边的人遵守交通规则。近几年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交通事故多都是由于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如乱穿马路、乱闯红灯、在马路上玩耍、打闹等)引起的。在讲这一课时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学生,新林小学前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车量多,而且时有发生交通事故,这无 是该校学生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始终以这条公路为主线,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必须遵守交通法规,从而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五、案例描述:

师:今天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非常的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 想看吗? 生:想。 (课件一:播放新林小学门前的场景,公路上车来人往,时有行人违反交通规则……) 师:你们对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这是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前面的马路。 师: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每天要经过这条马路?(生举手示意) 师:每天在你过马路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会怎样嘱咐你们呢? 生:嘱咐我们要小心。 师:家长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们呢? 生:担心我们路上出危险。路上的车太多了。现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太多了。 片段二: 师小结:是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交通事故。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下面请同学们先在本组为内交流,然后选取你们组最为令人震撼的交通事故讲给大家听。小组内交流并选取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在全班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老师课前也用电话对我市的交通大队做了采访,由此我了解到以下几组数据。 (课件二:展示课件,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伤人数,以及死伤中小学生人数,并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数据,由此数据你们有何感触呢?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学案

第四课一框《对外开放》自学路线图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先要正确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含义。二是要正确认识二者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三要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外开放不排斥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如嫦娥卫星的关键技术都是自力更生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自学步骤:一、阅读教材。 1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先要正确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含义,对外开放并不等于一切依靠外援,甚至依赖外国实现现代化;独立自主也决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2例题解析 (一)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的正确性 例:请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或家乡带来的新变化。(不少于3例) 解析: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给整个社会或考生所在家乡带来的变化,组织答案时必须注意:(1)必须列举出具体、可感知的实例;(2)所举实例可兼顾不同的角度,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或社会生活出发,可从工业、农业、科技、教育、体育或外交出发,也可从老百姓基本的衣、食、住、用、行等出发;(3)必须突出“变化”这一过程。 参考答案:就我国整个社会而言:①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大幅增长;②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③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嫦娥一号”成功探月等。 就家乡(或个人家庭生活)而言:①饮食方面,过去吃不饱,现在怎么科学就怎么吃;②住房方面,以前住土砖房,现在住装饰漂亮的小楼房;③出行方面,以前是步行或自行车,现在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二)根据成就感悟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册教案图文稿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 全册教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教案设计教师:孙淑芳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2、能力目标:指导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并依据角色的转换而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对自己负责,也能够对他人负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己责任的明确认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社会负责的人心存感激。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导学】 一.我的角色我的责任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_______做的事情或__________做某些事情。 2、每个人都因不同的___________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3、责任的来源:责任产生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角色,我的责任:作为子女,____________,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们的责任;作为朋友,_________________我们义不容辞;对于陌生人,虽然萍水相逢,____________是美德;作为普通公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参考教案-精品完整版Word版

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教案 ◆课标准要求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 ◆教材在《思想品德》体系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的核心编写理念是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材的结构体系是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和设计教材内容的. 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作为九年级开篇,统领全书,将学生关注的生活领域从身边、国内转向世界。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的国家;帮助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学会以世界的眼光来关心整个人类、整个自然和整个国家,跳出“小我”,形成“大我”;第一单元《世界在我心中》将目前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世界、认识世界、树立全球观念,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引起他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思索。 ◆单元知识框架和结构分析 本单元分为三个层次: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明确课程标准是要求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的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着重从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来处理相关内容,注重从学生的视觉与学生展开对话。 ◇中学生要树立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注重引导学生知道我国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

意识。

◆学生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习,在知识上接受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和国家生活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为将关注的视野引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的能力。由 于电视和网络的普及、报刊杂志和出版物的盛行,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主动关注国家和世界大事,当然他们所关注的对象是出自内心的兴趣,有的同学喜欢体育,对于世界杯、奥运会等就比较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军事,就对中国和世界军事动态感兴趣,有的喜欢关注政治、社会新闻等。在中学生这个群体中,男生关注国家和世界大事的程度普遍高于女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国内外的大事情来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情感和态度方面:新课程实施的几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参 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这就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思路预设 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上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具体教学思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话题中心,构建课堂体系 二、精选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设计 三、坚持理念开放,把握价值引导 四、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自主合作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团结友爱 (见义务教育山东省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一册教学参考书第63——65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是一年级小学生了,你们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高兴不高兴? 同学们在一起要做到不离群、不打架、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也就是说,要做到团结友爱。那么,同学们怎样才能做到团结友爱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团结友爱》这一课。(教师板书:五团结友爱) 二、学文明理。 1、教师用投影投出第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提出以下问题: (1)同学们是怎样去上学的? (2)他们之间做到了什么? (3)你和图上的同学相比做得怎样? 2、教师根据第2、 3、4幅彩图的图意编成小故事,一边指着第2、3、4幅用投影打出 的彩图,一边以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来讲述故事(事先录在磁带 上放录音),让故事中的形象进入学生的意识,学生通过看彩图,听故事,知道了 团结友爱的好孩子应当怎样去做。 三、加深认识,激发激情,进一步明理。 在学生理解把握故事的基础上,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从对行为结果的分析转向对行为原因的分析,激发爱同学的情感,启发他们进一步懂得“团结友爱”的道理。 1、图上的同学做的怎么样? 2、如果你是图上的同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如果你是图中不会做题的同学、摔倒的同学或有病的同学,你希望同学们怎样对待 你?那你会怎么想呢? 4、我们应该向图上做得好的同学学习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适当进行概括、总结。(板书: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关心) 四、引导转化,指导行为。 在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团结友爱的意识,增强爱同学的情感,本部分分以下两步进行: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一,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1)图中的同学是怎样团结友爱的? (2)你和她们相比差距在哪里? (3)今后应怎样做?

最新公民道德宣传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初一(4)班 日期:2011年3月8日 目标: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培养自身道德素质。 形式:讨论会和文艺节目相结合。 内容: 一、开场白,引入话题 主持人简略地介绍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背景和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转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十字的讨论过程 1、爱国守法 主持人引用邓小平爷爷“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名言,指出无论在哪里,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 2、明礼诚信 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礼貌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更要内化为个人素质,要晓之以“礼”,才能导之以行,诚信是明礼基础上进一步的要求,是对人的道德的要求,是平等交往的基础,人无信而不立。 乙:一份报道说:“高校被污染,教师不认真备课,疏于和学生接触,忙着在外赚钱,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学生心胸狭窄,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文明礼貌。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明礼诚信”的反面例子。我认为,应该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各种制度和规则,化理论为方法和德行,让“不文明”、“不守信”之不正之风不在滋生。 丙:中学生在这方面似乎比大学生好一些,某中学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诚信方面做得较好,但“看到老师给的考试分数高时,马上主动更正“的同学只占14.6%,还有其他一些不良的风气,如“老实人吃亏”、“利字摆中间,诚信撇两边”这样的想法仍存在。媒体也应加强这方面宣传,给全社会制造一个“诚信为本”的舆论环境。

主持人总结:诚信对人格和良心都有重要的地位,要凭着良心做人,以诚信为准则。 3、敬业奉献 甲:职业道德在企业、岗位上的作用,加入WTO后的发展方 向,青年人应提前培养职业道德的修养。 乙:要实现价值,先要创造价值。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实现的,要做好本职工作。主持人总结:4050计划中有一个例子,一名下岗女工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就业,成为一名营业员,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现在成为了营销部经理。所以,敬业是对社会进行奉献的最好的形式。要立足本职工作。 4、勤俭自强 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克勤克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它不仅是治家立业实践方式,更可升华为一种与人格修养相贯通的美德,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德行,巩固人在修养实践中所养成的正直、刚强、清廉等种种节操。在新时期,“勤俭”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最近水费涨价就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它不仅提示我们水资源的可贵,也要求人们要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资源,这一政策也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运用科学技术,加强管理,用更少的资源投入生产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服务质量。 乙:一些小学生使用一卡通,家长可通过磁卡限制花费,但这一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乱用零花钱”的现象。“勤俭”不仅要靠他人监督,更要上升为一种自觉意识。在国外,孩子通过帮家里干家务来挣零花钱的例子已经屡见不了。我们要明白自己父母赚来的钱是来之不易的。 丙:在高校校园内,尚未挣钱的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他们的月花费超过家庭开支。有人甚至认为“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在食堂,大学生浪费粮食的情况也屡有发生。我们必须认清这个错误观念。希望这类现象不要在我们中间发生。 丁:我想到了高校宿舍楼中的一幕景象:寝室旁的水池边空无一人,十几只水龙头就哗哗地流着水,显然是梳洗完毕的同学没有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习惯。勤俭节约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5、团结友善 甲:要成功,必须团结奋斗。大凡取得科研成功的人都有团结协作的搭档,或者同仁,或者助手。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共同努力。学生的本职是学习,我们的集体如果能团结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就能共同提高成绩。 乙:团结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友善是团结的前提。历史上有汉武帝不注重团结最终失败而唐明皇带领将士团结奋战,最终成功的先例。所以加强团结协作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你有一个思想与别人分享时,别人也有一个思想,通过友善的交流,就会有两个思想。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起来就有无穷的力量。 主持人总结:团结友善是立身处世之本。“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团结就是力量”这些的警句提醒、告戒、勉励我们:无论是朋友间,还是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相互与人为善,互爱互助,于集体,于国家,便能产生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人和。人和之所以可贵,在于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应。中国有十二亿人口,如果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凝聚在一起就成为力量无穷的沙袋。道德修养有时往往是和艺术修养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的班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第四课走向小康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知识要点 1.我国的小康目标。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构想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初步的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 就。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l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课财富之源 教学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讲课稿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1、小学思想品德教案:《上课守纪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懂得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遵守纪律。 情感: 1.愿意遵守课堂纪律。 2.对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满。 行为: 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 2.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别人学习。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才能学习好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愿望。 教学难点: 上课守纪律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使他们知道上课要守纪律。)

1.思考:同学们,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学习得怎么样?如果有人不守纪律会怎样呢? 2.小结: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能安静地学习。有人不守纪律,就会影响学习,大家都不高兴,因此,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板书设计:上课守纪律 二、说一说(使学生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出示图一。 1.小组交流: (1)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外活动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2)教室里的同学听到上课铃声后是怎么做的? 2.小结:铃声就是命令,听到上课铃声应该这样做: (1)停止一切活动。 (2)安静、迅速、按顺序进教室。 (3)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大家安静、迅速地走进教室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这样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使大家踏时地上好一节课。而且,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上课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不耽误听课或做作业。 过渡语:在座位上坐好后,我们该怎样上课呢? 出示图二。 1.小组交流:

中班品德教育教案大全

中班品德教育教案大全 【篇一:中班德育教育】 中班德育教案 道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科尔伯特曾说过自率的道德才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为了让幼儿逐渐形成成熟的道德,我们必须为它提供发育发展的条件,为幼儿形成一个好的性格和好的习惯打下基础。 总体目标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幼儿健康、活泼、开朗的性格。 具体措施 1、注重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宽松、愉快的精神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环境影响人,以生动的活动感染人,以积极的体验塑造人,以有趣的学习发展人。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 (1) 家园密切配合。家人、老师、保育员态度一致,不包办替代。教育幼儿爱护物品,养成自己收拾整理好的习惯。不断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己保管好自己的的衣物,要保持整洁。 (2)继续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我们提醒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和同伴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对于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时,真心实意地给予道歉,除了说“对不起”,还需行为表示。 (3)加强幼儿的友爱教育,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要学会谦让,学习商量语气,交换、轮流,合作玩的方法,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学会说“我可以和你xxx 吗?”,学习和同伴、父母互相商量,解决问题。 (4) 继续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习正确的上下楼梯的方法,不在过道上跑。认识一些交通,危险性等标志。 (5)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在教室的墙面和桌面乱涂,要保持干净。同时教育幼儿要与他人分享玩具,爱护他人的玩具、图书等。 (6)为了充分发挥幼儿的责任感,我们设立了值日生,每周换一次,每周评比“值日生明星”,对值日生工作认真负责的幼儿表示认可。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教案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责任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当做某些事情。 2、不同的社会身份负有不同的责任。每个人要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 3、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责任的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3、自己对自己负责,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承担这种不负责任的责任。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4、我承担我无悔: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它们承担责任。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5、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是最有责任心的人共有的情感。 6、关爱集体的表现:(1)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2)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3)在集体中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 7、承担对社会的责任:(1)维护国家的尊严;(2)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3)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8、许下诺言,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信守承诺,会为自己赢得信任。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是负责任的表现。 9、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错了,就勇于承认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10、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望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但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为什么说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4、我国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国家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制定依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教案word版本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教案 课题:八年级第十五课《走创新之路》 授课人:胶州市二十七中学徐茂文 时间:2007 年4 月3 日 地点:胶州七中 课型:九年级一轮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2、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走创新之路”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及影响;了解创新的含义及作用;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总结、概括出创新的重要性和含义,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时青少年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走好创新之路。针对初三中考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做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小组讨论、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案例,准备教学案 2、准备好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2、第一板快:打好基础,强化记忆。

主要采用学生读书自学的方法,加强对“考试重点指要”的理解、记 忆;教师及时点拨、提问。 3、第二板快:重点原理复习: (一)填表题: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请分析通过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看书做出答案;教师提问、指导、巩固 过渡:通过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我们知道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创新有什么重要作用,下面我们看第二题新闻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新闻分析:建设创新型国家 材料一: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创新能力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攻克一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依托重点工程推进重大装备自主化建设,力争在重点优势领域取得突破。--------------------- (摘自温家宝总理2007年政府工 作报告) 材料二:今年青岛市财政安排科技三项经费1亿元,用于重点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经费使用监管和绩效考核。加快建立规范有效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继续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支持和帮助企业保护专利成果。建立市级综合性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6个区市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收入方面的政策,更好地激发创新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环境和文化氛围。 (摘自夏耕市长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国家和我市为什么如此重视创新?请结合本课知识回答。 2、请分析国家和我市这样做的理论依据?请结合八、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回答。(至少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1-9)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家乡,同学补充。 2、家乡的特产。 3、简介家人的关爱。 二、认识自己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你最喜欢谁?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己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己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孩子是在家人的关爱下成长的。 五、我爱我家 1、用图画展示自己的家居。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听他的介绍汇报。 3、小组交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我家的历史。 1、教师先讲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或自己父母小时候的故事。 2、小组代表汇报。 3、听后组内自行交流。 4、格言教育有关珍惜美好生活。 01.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02.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03.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04.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05.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06.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07.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08.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09.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於家。 10.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11.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12.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13.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14.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大班品德教育教案

大班品德教育教案

大班品德教育教案 【篇一:2016年春季学期大班德育计划】 2016年春季学期大一班德育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快,新的一个学期有开始了,孩子们都长大了不少,高了不少,自理能力也变强了好多,我也根据我班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德育计划。 一、注重幼儿德育培养 1、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德育工作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们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随机性。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是多方 面的,为幼儿提供的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机会也是多样化的。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等要占去一半时间,我们捕捉各种教育时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日常生活之中,养成孩子生活自理的初步能力,从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例如:早晨来园时,注意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引导幼儿主动与老师打招呼,托班的孩子年龄小,没有主动叫老师的习惯,老师就主动与他打招呼,使他们逐渐习惯与老师打招呼,中大班的孩子要求他们不光能招呼自己班的老师,还能招呼其他班的老师,培养了幼儿有礼貌的品质。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如,盥洗方面,教师们抓了幼儿的洗手的常规培养,指导幼儿正确洗手的方法,让他们知道洗手的重要性,幼儿基本能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正确洗手,洗手时挨着次序不争抢。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收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午睡时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鞋子摆放整齐,并迅速入睡,起床后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穿衣。总之,“生活即学习”,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我们坚持从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入手抓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针对幼儿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意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给幼儿讲道理,让幼儿知道应该怎么做,要求孩子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培养幼儿遵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节日的品德教育 1、在“三八妇女”节中,我们通过这个节日,教育幼儿明白女性朋友的辛苦,了解妈妈的不容易,懂得去感恩。通过自己亲手做云吞,感受节日的快乐。同时,我们教师与幼儿做节日贺卡,送给妈妈,让孩子懂得妈妈的辛苦。 2、清明节:让幼儿了解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 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感悟人生的价值,弘扬正能量。 3、劳动节:让幼儿了解劳动节的含义,起源,以及意义。为劳动者争取到了合法权益,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三做好家长工作,家园共建促教育。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幼儿园一方面的努力,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德育的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及家园联谊活动来进行教育。 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宝宝成长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优质教案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4课 与世界共发展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与世界共发展在全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即承接了我们的共同世界,也为接下来未来的我们做好了铺垫。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发展阶段,需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中国新的发展,并且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的前进。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初中学生处于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三、本课的核心知识梳理(体现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为世界带来美好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全课的总目标) 1.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2.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3.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4.1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初步养成辩证思维,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3.增强忧患意识,培养爱国热情。 二、达成目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与难点是什么?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发展 2.为什么是重点与难点? 相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远,也是我国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3.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化抽象为具体 三、教学准备 关注中美贸易战的最新动态,以及中兴事件的始末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反思完整版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与反思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节约用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谷城县庙滩镇熊营中心小学张启堂年龄37岁三年级学科 一、指导思想 节约水电、节约能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 此让学生了解我国水电资源短缺的现实、感受水的宝贵,从而使 学生从小形成节水意识、养成节水习惯,是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学 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品德与生活课,注重学生的实践与 参与性、突出教学实效性,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去亲身体 验、亲自感受水的重要与水资源的匮乏,从而形成自觉的、持久 的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节约水和电是一个老话题,尽管如此,在我们依然存在着严 重的浪费水电的现象。这一主题主要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水的 宝贵,了解我国缺水的现状,学习节水的方法,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制止浪费水的行为,在生活中能够 向家人、朋友宣传节水知识、节水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这些生活在乡村里的学生,他们很少能感受到水资源的缺 乏,很多学生没有感受过缺水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所以很难 理解水的宝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结合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和年龄低的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我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水资源匮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让学生懂得节水的重要,激发学生自觉节水的行为。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提前了解水资源相关知识,收集一些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和节水方法的相关的资料制作成课件 (2)了解本年级学生对水的了解程度,及学生中易出现的浪费水的现象。 (3)准备海水、河水、糖、金鱼、纸杯、图片 学生准备: 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应该说早以有了一些节水的知识,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向更高一个层次迈进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认识的了解,使教学更加的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由家长同学生共同完成,在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问卷的过程其时就是一种共同学习的过程,我想,这应该对学生家长来说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 节水调查问卷 (1)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了解水的用途及浪费水的现象?(2)节约用水的小窍门。 (3)请你写一句或几句节约用水的广告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