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1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A. 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 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 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 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的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D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说法错误,西周时期礼制兴盛;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制在西周,C排除。

2.下面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

D. 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画像石可知图片反映了汉代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发展,故B项正确;图片中汉代并未实行土地公有且并非集体劳作的生产模式,排除A 项;图片不能反映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模式,排除C项;曲辕犁为唐代所使用,排除D项。故选 B。

3.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包括师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

有铜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

A. 增加人民财富

B. 影响经济恢复

C. 增强地方实力

D. 造成通货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成为巨富。”信息可知,汉初的铸币政策增强了地方实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汉朝货币实行铜本位,并未造成通货膨胀,反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B、D选项错误。故选C。

4.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西汉时期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抑制商帮的形成

C. 市民社会地位最低

D. 商业地位无足轻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将商人另立“市籍”,优先征发徭役,说明西汉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 符合题意;我国在明清时期才出现商帮,B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排除C;材料只是突出限制商人的信息,并非商业地位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5.如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 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信息可知,汉代禁止商人贿买土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从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故选A;禁止商人购买土地,不能说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故B错误;材料中“有效地”抑制商人对土地的兼并,而没有体现抑制其他阶层,故C说法错误;材料抑制商人对土地的兼并,没有涉及限制商业规模,D与材料无关。

6.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A.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可知,民间契约的订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对民间订立的买卖、租佃等的政府态度,故A选项错误;“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中的“完全符合”表述绝对化,故C选项错误;题干强调是民间契约订立过程中的特点,没有体现订立民间契约的原因,故D选项错误。

7.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A. 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 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 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 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连筒灌小园”可得出是筒车工具,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灌溉工具,排除A项;水排是冶铁的装置,排除B项;普遍使用无法从材料中的信息得出,排除D项。

8.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

则。这一转变

A. 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 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 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叶之后,土地买卖成为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这一转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C选项正确。土地的自由转让和买卖有利于地方贵族势力的扩大,A选项错误;土地转让和买卖会导致土地兼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能稳固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A. 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 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 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等政策推动了农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说明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B项正确;“不抑兼并”等政策能够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地主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A项错误;贫富分化严重和政府税源锐减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10.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 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 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 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地域具有产业特色。A正确;‘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不等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B排除;朝贡贸易不追求商业利润,材料反映的不属于朝贡贸易,C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区域分工,不是对外贸易的地位,D排除。故选A。

11.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

A. 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 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

C. 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 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铸币用工程序的严格规定来看,说明宋代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故答案为A项;铸币权属于国家,不是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排除B、D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工序,没有反映规模,排除C项。

12.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A. 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 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 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 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代既有土地册,也有户口册,而且均立足于核实基础上,可见其赋税管理逐步规范,C正确;唐代两税法以资产为标准,排除A;“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可知,户口与土地结合,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13.宋代苏州商人朱冲,其家族内“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这反映了当时

A.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B.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D.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商人可以结姻于帝族,说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反映出社会结构的变动,C项正确;商人群体在宋代不可能控制国家政治,排除A项;“放弃”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仍然是儒学,排除D 项。

14.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改革时,主张“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清代乾隆帝则说过“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注:互相抵触)”。这反映明清时期

A. 重农抑商措施名存实亡

B. 官方倡导工商皆本思想

C. 主流经济观念发生变化

D. 商业繁荣冲击固有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多给商人自由,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的思想。这是由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抑商政策冲击的体现,故D正确;放宽并不代表重农抑商措施名存实亡,排除A 项;官方并不倡导工商皆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并不能代表主流经济观念,排除C 项。

15.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

A. 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 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C. 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 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货物的区域分工,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明中后期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货物,有利于促进跨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

16.研究表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见下表

表中的数据统计说明,当时

A. 手工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大进步

B. 闭关锁国政策从此被废除

C. 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日益显现

D. 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后,外国白银输入中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反映出当时中国的传统经济有一定的活力,能够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因此才会使得白银大量流入到中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生产水平,排除A项;隆庆开关只是暂时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C项。

17.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明清工商皆本思想受到压制

B. 政府力图加强对经济宏观指导

C. 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

D. 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现象体现发明清政府对纺织业的限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纺织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因此就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的需要,D正确;材料与工商皆本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反映的是不是政府想加强宏观调控,而是限制与打压,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西方无关,排除C项。

18.康熙年间,安徽新安人汪文琛在苏州一带创立了“益美”商号,承诺凡有裁缝交来本字号商标的布头即奖励两分银了。“缝人贪得小利,遂群誉布美,用省竞市,计一年销布,约以

百万匹。……二百年间,漠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这反映出

A. 苏州发展为清代纺织业中心

B. 当地布商之间充斥恶性竞争

C. 徽商获得对晋商的竞争优势

D. 品牌经营产生良好市场效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益美”商号建立品牌模式,促进了布匹销售,说明品牌经营产生良好市场效应,故选D;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苏州成为纺织业中心,不能说明布商之间存在恶性竞争,更无法体现徽商对晋商的竞争优势,排除ABC。故选D。

19.1715—1749年,由广州入口的洋船为262只,平均每年约11只,以英法船只最多。英国船只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货物之外“亦有银两”;法国船只多“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这反映出

A. 一口通商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 工业革命开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D. 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可知,由于小农经济占主导,这时期英法等国主要购买中国商品为主,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B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一口通商下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A选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C选项错误;清政府这时期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D选项错误。

20.李鸿章认为,华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员出而担当,复有专门生意(漕运),自不至为洋商侵夺,遂成立轮船招商局。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 由方举赞在上海创办

B. 目的之一是与洋商竞争

C. 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D. 体现洋务派的自强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华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员出而担当,复有专门生意(漕运),自不至为洋商侵夺”可知,成立轮船招商局目是为了与洋商竞争,选项B正确;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创办,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而且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轮船招商局是民用企业,意在求富,排除D。

21.下表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B.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D. 轻重工业已经得到了均衡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清末至北洋政府期间,工厂数及创办资本总额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反映了国内工业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国民党统治前期,排除B项;表格不能反映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工业结构的平衡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 A。

22.如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 中央权力结构完善

B. 中枢决策过程变化

C. 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

D. 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信息可知,总理衙门架构体现了近代化的特征,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办理外交事务的总理衙门的机构特征,A、B选项均未体现,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格局的变化,D选项错误。故选C。

23.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

A. 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

C. 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D. 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可知,晚清时期地方财政为地方汉族官僚把持,中央难以调度地方财政资金,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故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盐税是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A选项错误;B项中“异常尖锐”说法过于夸大,故B选项错误;题干不能明显体现洋务运动资金匮乏问题,故C选项错误。

24.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 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 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 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虽然提到南北方货物价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不符合题意。

25.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鉴于“钱荒尤甚,银价日短”的局面,允许沿江沿海各省开局铸铜元。各省为获铜元余利遂争相鼓铸。此举

A. 有效解决了中央财政危机

B. 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

C. 促使了旧经济结构的解体

D. 推动了金融业现代化

【答案】B

【详解】地方为余利,争相鼓铸铜元,这不利于中央增加财政收入,反倒促进了地方的独立性,B正确;地方将鼓铸余利收归己有,不能有效解决中央财政危机,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鼓铸本身不能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解体,排除C;地方鼓铸和铜元这种金属货币不属于现代金融业的内容,排除D。

26.1904年,留美学生张继业在参观了圣路易斯博览会之后写道:“他国入赛之品,皆实业学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由此可见,世界博览会

A. 带动了崇洋媚外风气

B. 是列强扩大侵略的工具

C. 展示了工业文明成果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皆实业学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可以看出,世博会展示的都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正确;对外国展品的赞叹并不一定是崇洋媚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项;材料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

27.《申报》1912年4月15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不头戴洋帽。”5月13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销全国之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书“请用国货”四字。材料现象反映出民国初年

A. 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

B. 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

C. 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

D. 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912年”“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洋帽”“外洋衣帽畅销全国”说明辛亥革命引发的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故选C;近代中国新旧并存,传统服饰并未消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服饰工业的信息,排除B;西式服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中外服饰文化可以兼容,D错误。

28.“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穹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其描述的是

A. 电灯

C. 电影

D. 广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视频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材料“影戏”“数万里在咫尺……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可以看出,这正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故C符合题意。电灯用于照明,电报不能传播视频信息,故AB不符合题意;广播能传播音频信息,但不能传播视频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29.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统一发行称为法币的纸币,这一举措

A.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C. 制止了白银外流

D. 为抗日战争作了充分的金融准备【答案】A

【解析】

【详解】法币的推行能够缓和财政危机,减少白银外流,为抗战作一部分准备,故A符合题意;“解决了”“制止了”“充分”说法太绝对,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

A. 国家恢复轻工业的发展

B. 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主导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政府拨款接办,这反映了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主导,因此C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并不存在恢复发展的问题,A选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1935-1937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并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1.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

A. 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

B. 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 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

D. 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主要集中于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工业品要保证农村的需要,这有利于工业化措施的完善,故选C;材料信息与农业专业化无关,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没有避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这一调整的效果,排除D。

32.1955年,王路和王云阶共同创作了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曲调简单优美。该儿歌

A. 描绘了工业化建设的场最

B. 倡导了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俗

C. 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D. 体现了“双百”方针所提倡的精神【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儿歌创作的时间、内容来看,反映的事件是“一五”计划期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答案为A项。B项儿歌只是反映了简单优美的曲调、溢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而非社会风俗,排除;C项浪漫主义突出个人感受而非充满童趣,排除;D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

33.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B. 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

C. 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

D. (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答案】D

【解析】

【详解】1958年的采风运动与当时大跃进的社会氛围有关,选项D反映了凤阳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事情,符合题意;选项A、B、C是大跃进时期社会氛围的反映,不符合题意,排除。

34.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取消分配上的供给制部分,停办公共食堂。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文件强调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即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做法

A. 标志着“左”倾错误的结束

B. 终结了人民公社制度

C.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D. 开启了包产到户的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后,中共中央着手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村造成的困难,这些做法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故C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故A不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开启了包产到户的改革,终结了人民公社制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5.如表:1979—1986年中国军工企业生产产品(军用产品、民用产品)有关数据

该表反映这一时期我国

A. 国内军品采购偏重于从国外进口

B. 国防工业从备战状态向和平经济转变

C. 民营企业大量参与国内军品生产

D. 国内军工企业迅速打开国际军火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军品的订货在下降,而民品的订货在上升,体现出国防工业从备战状态向和平经济转变,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出口的信息,排除A项;大量参与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市场,排除D项。

36.邓小平曾对某次会议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说这次会议“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路线是正确的。”这次会议

A. 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得到长期坚持

B. 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 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说的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中共八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故D正确;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故A 错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C错误。

37.中共中央曾发布文件称:“农民生活逐断改善,他们正在改变着过去半饥饿的状况,部分农民已能够储存少量粮食备荒。虽然粮食是增产了,但商品粮不能有相应的增加。”据此推断,国家随后

A. 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B. 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 强化了人民公社体制

D. 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农民生活逐断改善,他们正在改变着过去半饥饿的状况,部分农民已能够储存少量粮食备荒”是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带来的效果;“虽然粮食是增产了,但商品粮不能有相应的增加”说明农业没有起到服务工业的目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随后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把粮食纳入计划经济范围,故B正确;土地改革运动是统购统销的背景,故A错误;人民公社体制是在1958年,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以后,故CD 错误。

38.1984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1988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20.7%,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46.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

A. 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

B.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

C. 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D. 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1988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关键时期,当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突破,但是新的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当时中国经济的运行出现很大起伏,出现了物价上涨过快、通货膨胀等问题,故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很有必要,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与“市场繁荣”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购买力”情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故D项不符合题意。

39.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由此可见

A.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明确

B.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共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肯定,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C正确;A项是中共十四大,排除;B项是1984年,排除;D项是要到2008年左右,排除。

40.下表是我国在1993—2000年间,私营企业主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和中共党员的数据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政府重视和培养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水平

B. 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得到宽松的发展空间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从1993-2000年间,私营企业主学历和党员比例在增加,这表明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企业主,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而投身于独立的经济创业中,反映了市场经济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的时间是1993年开始,而不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时间1978年,且材料也不能反映空间的扩大,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并不仅仅涉及私营企业,排除C项。

二、材料题

41.(一)中国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二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材料三 1844—1856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输入中国及从中国输出货物总值表

——摘编自戴鞍钢《五口通商后中国外贸重心的转移》(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防疫和卫生事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

区。

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材料五“清洁”一词,中国古已有之。近代以来,国人的清洁观念逐渐变得重要而明晰,清洁事物不仅被视为卫生防疫的关键乃至首要之务,而且成为关乎种族强弱、国家兴亡与体面的政治大事;原来基本属于个人事务的清洁活动也日益被作为公共事务纳入官府的日常行政事务之中。

——据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材料六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条件。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赋予了“清洁”一词怎样的新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1) 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市场: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货币:在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 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业的管理更加规范;人们的传统观

念发生了变化。

(3)变化:广州的进出口下降,上海的进出口增加;原因:列强入侵,《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减少了广州的贸易量,相应地转移到上海地区。

(4)欧美来华传教士的积极呼吁;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报刊的宣传;租界的示范作用;(5)(2)新内涵:“清洁”由个体性向社会性转变;关乎国家命运;被其纳入政府行政职能。

积极作用:促进民族觉醒;推动近代民主革命发展;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纠正陋习。

(6)使广大人民生命健康权得到保障;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人民的经济压力;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并结合所学可知,束缚古代商业发展具体表现是: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根据材料二“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必走浙之东也”可知,区域性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根据材料二“赋税由实物改为交易,概行于天下”可知,政府赋税政策发生了变化;根据材料二“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可知,对商业的管理更加规范;根据材料二“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可知,人们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

(3)变化:根据材料数据可得出广州的进出口下降,上海的进出口增加;根据所学可得出与鸦片战争的影响有关,可得出原因是列强入侵,《南京条约》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减少了广州的贸易量,相应地转移到上海地区。

(4)根据“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得出欧美来华传教士的

积极呼吁;根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得出中国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得出报刊的宣传;根据“。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得出租界的示范作用;

(5)第一小问,由材料“近代以来,国人的清洁观念逐渐变得重要而明晰,清洁事物不仅被视为卫生防疫的关键乃至首要之务,而且成为关乎种族强弱、国家兴亡与体面的政治大事;原来基本属于个人事务的清洁活动也日益被作为公共事务纳入官府的日常行政事务之中”可知“清洁”由个体性向社会性转变;关乎国家命运;被其纳入政府行政职能。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赋予“清洁”一词新内涵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推动近代民主革命发展;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纠正陋习。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使广大人民生命健康权得到保障;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人民的经济压力;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概括。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