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

第六节原发性肝癌

一、原发性肝癌

㈠流行病学

高发区:东亚、东南亚、东非、中非和南非;

低发区:英国、美国、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

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

㈡病因和预防

肝细胞肝癌的主要病因:

①病毒性肝炎;

②化学致癌物质;

③饮用水污染;

④烟酒;

⑤遗传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是亚洲(除日本)和非洲肝细胞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慢性丙型肝炎以及烟酒是日本及西方国家肝细胞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疗是肝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硬化发生的最有效手段;

避免使用霉变食物及改善饮水卫生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㈢组织学及病理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为肝细胞癌(90%)、胆管细胞癌(5%)和混合型肝癌。

我国肝细胞肝癌85~90%合并肝硬化背景,多数为乙肝;

日本和西方国家的肝硬化主要为丙肝感染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肝细胞肝癌再分为:梁索型、腺样型、实体型、硬化型、纤维板层型。

纤维板层型:好发于青年,多无肝硬化背景,预后好。

胆管细胞癌多无肝硬化或病毒性肝炎背景。

我国将肝细胞肝癌大体分型为:块状型、结节型、小癌型和弥漫型。

早期肝癌或小肝癌(≤3cm)的病理特点:常为单个结节、多无血管侵犯、多有包膜、细胞分化较好、癌栓发生率低、二倍体较多。

㈣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体征,或来自于肝炎、肝硬化的表现。

1.症状:

2.体征:

3.旁癌综合征:指由于癌组织本身产生或分泌影响机体代谢的异位激素或生理活性物质而引起的一组特殊症候群,常见的有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症,或表现为高钙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糖症、高血压及男性乳房发育症等。

4.转移的表现:多通过血道转移(肝内转移最常见),其次为淋巴道(首先见于肝门淋巴结),亦有直接蔓延、浸润或种植;胆管细胞癌以淋巴道转移居多。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破裂出血等。

㈤分期

㈥诊断

1.肝癌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是肝癌临床诊疗的关键,对患者的肝病背景应予充分重视,关注下列高危人群: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35~40岁以上的HBV感染者应每6个月做1次AFP和B超检查。

2.肝癌的肿瘤标志物

⑴甲胎蛋白(AFP):为诊断肝癌的最好指标,可在临床症状出现前6~12个月做出诊断,主要合成于卵黄囊、胚胎肝和胎儿胃肠道。一般以≥400ng/ml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临界值。AFP的含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中等分化程度的肝癌多合成AFP,而高分化和低分化肝癌很少或不合成AFP。AFP对胆管细胞癌和纤维板层型肝细胞肝癌没有诊断价值。部分肝细胞癌患者AFP持续在20~200ng/ml,对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一般是AFP≥500ng/ml,持续1个月,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尤其是要与肝硬化鉴别,或AFP≥200 ng/ml,持续检查2个月不降,再参考肝功能指标异常,即可考虑肝癌。

对于近晚期的肝癌患者,AFP的升高并不一定同肿瘤的生长相关,相反,由于肝代谢紊乱、肝衰竭、肝细胞的坏死致使AFP的浓度下降。治疗初期部分病人出现AFP水平短暂升高的现象,这是因手术的创伤,药物及放射线的作用使肿瘤细胞急性坏死和肿瘤溶解综合征引起的AFP释放所致,这种情况半衰期<5d,如迅速降至正常或比治疗前水平低,表明治疗的有效性。

⑵血清铁蛋白(Fer):特异性不足,其升高不能作为恶性肿瘤的诊断。

⑶α-L-岩藻糖苷酶(AFU):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尤其是对AFP阴性或浓度较低的原发性肝癌更有意义。特异性仅次于AFP,敏感性为79.5~81.2%,假阳性率高。

⑷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癌细胞的浸润使正常的肝组织细胞受到损伤致使其释放,水平升高。

3.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⑴B超:最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及普查首选方法。

价值:

①确定肝内有无病灶(可检出0.7~1.0cm的小肝癌);

②鉴别占位性质;

③肿瘤定位(包括穿刺和局部治疗定位);

④明确肝内肿瘤与血管和邻近脏器的关系。

优点:无创性、多次重复、价格低廉、无放射性损伤,敏感度高;

缺点:存在超声难以测到的盲区、结果受操作者技术影响大。

⑵CT:可检出1~2cm的小肝癌。原发性肝癌CT平扫多为低密度占位,部分有晕症,

大肝癌中央常有坏死或液化;典型表现为:双期增强扫描显示为“快进快出”表现,即平扫呈低密度,动脉期呈全瘤强化,门静脉期瘤密度降至低于肝。

CT+门静脉造影有助于微小肝癌(<1cm)的检出。

⑶MRI:在观察肿瘤内部结构和血管关系方面、鉴别肝内良性病变方面、血管瘤鉴别方面优于CT。通常肝癌结节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强度,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强度。

⑷放射性核素显像:肝血管池显像有助于鉴别肝血管瘤,骨扫描有助于发现肝外骨转移;PET-CT可早期探测肝细胞癌的转移灶,对分期、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但价格昂贵。

⑸肝动脉造影:仅在上述检查仍未能定位时应用。常用于介入治疗前的定位诊断,也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

指征:

①肝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用常规方法难以鉴别;

②病灶较大,边界不清楚者;

③怀疑有肝内卫星转移或多原发灶者;

④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着,栓塞前常规行肝动脉造影检查。

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⑴病理诊断:肝组织学或肝外组织学证实为肝细胞癌;

⑵临床诊断:AFP>400ng/ml,持续4周以上,除外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胚胎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

⑶肝内实性占位,除外血管瘤等良性病变及转移性肝癌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①AFP>200ng/ml;

②典型原发性肝癌影像学表现;

③无黄疸而AKP或γ-GT明显升高;

④远处有明确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

⑤明确乙型肝炎标志阳性的肝硬化。

㈦鉴别诊断

1.AFP阳性患者的鉴别诊断

⑴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应对患者血清AF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肝病活动时AFP多与ALT同向活动,多为一过性升高或呈反复波动性,一般不超过400ng/ml,时间也短暂;如AFP与ALT异向活动和/或AFP持续高浓度,则应警惕HCC可能。

⑵妊娠:约妊娠12周时以胎肝合成为主,30周达高峰,出生5周后降至正常;亦可见于异常妊娠。

⑶生殖腺或胚胎型肿瘤:如畸胎瘤、睾丸和卵巢肿瘤等,鉴别主要通过病史、体检以及腹盆腔B超、CT检查等。

⑷某些消化系统肿瘤:胃、胰腺、肠道等肿瘤,和肝组织一样均由胚胎期的原始前肠演化而来,导致部分出现肝样分化,AFP升高。鉴别依赖详细的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测定AFP异质体有助于鉴别,胃癌等AFP以扁豆凝集素非结合型为主,HCC则以结合型为主。

2.AFP阴性患者的鉴别诊断

AFP在HCC中阳性率仅为70%,纤维板层型肝癌等AFP常为阴性,可能为肝癌细胞遗传基因活化程度低,表达AFP基因失活,检测不出AFP,此时可依据患者慢性肝病病史、肝区疼痛、食欲缺乏、消瘦、乏力、肝大等典型肝癌表现作出诊断;对无症状、体征者可以借助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等手段确诊。

⑴继发性肝癌: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转移,多无肝病背景,可有便血、饱胀不适、贫血等症状,AFP阴性,但CEA、CA19-9、CA242等肿瘤标志物升高,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点:

①常为多发性占位,而肝细胞癌多为单发;②典型转移瘤影像可见“牛眼征”(肿物周边有晕环,中央因缺乏血供而呈低回声或低密度,病理上,环状强化为肿瘤组织,外周为受压的肝细胞和肝窦);③CT增强或肝动脉造影可见肿瘤血管较少,血供不如肝细胞肝癌;④消化道内镜或造影可能发现胃肠道的原发病变。

⑵胆管细胞癌:多无肝病背景,病史中伴有或不伴有黄疸病史,AFP多无阴性,但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升高。CT增强扫描肿瘤血供不如肝细胞肝癌丰富,且纤维成分多,呈“快进慢出”,周边可见扩张的末梢胆管,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也较肝细胞肝癌多见。

⑶肝肉瘤:常无肝病背景,AFP阴性,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血供丰富的均质性实性占位,不易与AFP阴性的肝细胞肝癌鉴别。

⑷肝良性肿瘤

①肝腺瘤:常无肝病背景,女性多见,常有口服避孕药史,与高分化的肝细胞肝癌不易鉴别,99m Tc核素扫描示肝腺瘤细胞接近正常细胞,能摄取核素,但无正常排出通道,故延迟相呈强阳性显像。

②肝血管瘤:常无肝病背景,女性多见,病程长,发展慢,CT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MRI可见典型的“灯泡征”。

⑸肝脓肿:常有痢疾或化脓性疾病史而无肝病史,有或曾有感染表现,超声在未液化或脓稠时常与肝癌混淆,在液化后则呈液平面,应与肝癌中央坏死相鉴别。肝动脉造影多无肿瘤血管与染色。

⑹肝包虫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有牧区生活以及狗、羊接触史,肿物大时体检可及,叩诊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包虫皮内试验阳性率高达90~95%,B超在囊壁钙化时可发现漂浮子囊的强回声,CT可见囊壁钙化的头结。可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不宜行穿刺活检。

㈧治疗

主要目的:根治,延长生存期,减轻痛苦;

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积极治疗。

1.外科治疗

⑴肝部分切除

①适应症:病人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的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肝功能Child-A或B级以上,影像学上提示肿瘤局限有切除可能,或姑息性外科治疗可能。

禁忌症:仅限于有严重的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肝功能失代偿,有明确的黄疸和腹水;有广泛远处转移者。

②切除术式的选择:是否彻底切除分为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是否按解剖结构进行分为规则性切除和非规则性切除。

无肝硬化或轻度肝硬化的病例首选解剖性肝切除术;

合并肝硬化但肝功能代偿良好而不适合肝移植的病人,可行不规则肝切除或亚段肝切除;

对于不能手术的巨大或多灶性肝癌,可降期治疗后二期切除;

对肿瘤较大且与周围重要脏器组织致密粘连或侵犯周围脏器者,可采用逆行法肝切除术,可降低术中出血及感染的风险。

③肝癌的二期切除:80%就诊时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巨大无法切除的肝癌经综合治疗后肿瘤缩小或残肝体积代偿增大,从而获得重新手术的机会,称为肝癌的二期切除。5年生存率取决于手术当时的肿瘤大小。

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经手术肝动脉结扎、置管化疗栓塞(HALCE)是目前肝癌二期手术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可使8~18%肝癌患者获得手术机会,手

术多选择在末次治疗后2个月左右,此时肿瘤周围的炎性反应及纤维化均已减轻,也避免了间隔时间太久导致存活的癌细胞继续增长、扩散。如术前采用门静脉栓塞(PVE)以使对侧肝体积增生,则一般认为二期手术间隔2~3周为宜。

④肝癌术后复发后的治疗:大肝癌的5年复发率高达80%左右,小肝癌的5年复发率也达40~60%。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术后局部复发和/或肺局部转移的首选治疗,且生存率与首次手术相比并无明显差异,疗效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但因首次术后及术后治疗致肝功能受损,再次手术风险大,需严格选择病例。亦可选择TACE、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无水乙醇注射等。

⑵肝移植:肝移植可彻底消除了肝内微转移的隐患以及具有恶变潜能的硬化肝,是唯一可能永久治愈肝癌的方法。对小肝癌疗效好,对于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不能耐受肝切除的患者,首选肝移植在国内外已成为共识。

适应症:

1996年米兰标准(CMC):

①单个肿瘤结节≤5cm;

②多发病灶总数≤3个,每个最大径≤3cm;

③无肝内大血管浸润,无肝外转移。

2002年UCSF改良标准:

①单个肿瘤结节≤6.5cm;

②多发病灶总数≤3个,每个最大径≤5cm,且直径合计<8cm;

③无肝内大血管浸润,无肝外转移。

匹兹堡标准:

只将出现大血管侵犯、淋巴结受累或远处转移这三项中任一项作为肝移植禁忌症,而不将肿瘤的大小、数目和分布作为排除标准,显著扩大了肝癌肝移植的适用范围。

2.局部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无水乙醇注射、超声聚焦刀、微波固化、冷冻等多适用于直径<3cm的肿瘤病灶,治疗小肝癌疗效与手术相当。

⑴射频消融:是目前除手术和肝移植外唯一可能使患者获得根治的治疗手段,最佳治疗大小在3cm以内,更大的病灶也可治疗,但多针穿刺易存留肿瘤,效果不佳。

⑵无水乙醇瘤内注射:适用于不宜手术切除的肝癌,肿瘤的直径应在5cm以内,病灶数目在3个以内。

3.介入治疗

HCC95%血供来自肝动脉,TACE可使肿瘤坏死缩小,并减少对正常肝组织及全身其他脏器的损伤。

⑴TACE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①肝细胞肝癌不愿意接受手术切除或无法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肝癌(无肝、肾功能不全,无门静脉阻塞、肿瘤体积小于肝体积的70%);

②肝细胞肝癌的肿瘤体积较大,先行栓塞缩小肿瘤,便于手术切除;

③根治性和非根治性肝肿瘤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预防复发;

④肝细胞肝癌破裂出血和肝动静脉瘘的治疗。

禁忌症:

①严重的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化:Child-C(重度黄疸和腹水);

②肝门静脉主干完全阻塞,无充足的侧枝循环;

③肿瘤体积大于肝体积的70%;

④白细胞总数<1×109/L、血小板<1×109/L;

⑤肿瘤广泛转移或恶病质。

⑵TACE常用的药物与技术:

栓塞剂有碘化油、明胶海绵、微球、中药材料等。

化疗药物有:顺铂、表柔比星、吡柔比星、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等。

主要栓塞技术:超选择TACE、肝动脉及肝门静脉双栓塞技术、肝静脉暂时性阻断后肝动脉关注化疗栓塞术。

⑶TACE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发热、腹痛、黄疸、腹水;

并发症:肝脓肿、胆管损伤、非靶器官栓塞、肿瘤破裂、肝动脉损伤、麻痹性肠梗阻。

4.放射治疗

肝细胞性肝癌的放射敏感性相当于低分化鳞癌,对晚期肝癌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疗,可以弥补单纯介入治疗的不足;对出现门静脉、下腔静脉瘤栓的患者,放疗也延长了其生存率;对出现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时,放疗同样有效。

⑴放疗的适应症

①肿瘤局限,但由于肿瘤邻近或侵及周围大血管,或由于肝功能差,或患者有严重并发症,如心肺功能差而无法接受手术切除,或者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②手术切除不彻底的患者;

③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尤其是介入治疗后仍有病变残留和复发的患者;

④原发性肝癌有肝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瘤栓的患者,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⑤原发性肝癌有远处转移的患者。

⑵放疗的技术:采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技术。

⑶靶区定义:一般在大体肿瘤外放1~1.5cm形成计划靶体积。

⑷放疗剂量和分割方式:5000~6000cGy,每日1次、200cGy,每周5次。肝功能Child-C 级患者不能接受放疗。

⑸放疗的并发症:急性毒副作用:肝功能损伤、消化道反应等。放疗结束后的放射诱发的肝病,死亡率高。

5.内科治疗

⑴系统化疗

顺铂、氟尿嘧啶和多柔比星是最为常用的3种药物。

影响化疗疗效的因素:

①肝癌细胞存在天然的原发性耐药,如MDR-基因/P-糖蛋白过度表达;

②绝大多数肝癌合并肝硬化等肝病,肝功能已损害,肝细胞解毒作用差,限制了最适合给药剂量,也使得药物代谢存在障碍,常导致腹水、胆红素升高及肝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

③传统化疗药物对晚期肝癌,尤其合并肝硬化等的患者,毒性过大。

现以奥沙利铂为主的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肝癌已取得明显的进展,成为继索拉非尼之后另一个新的突破。

⑵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为口服的多靶点、多激酶抑制药,靶点包括:RAF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VEGFR-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干细胞因子受体(KIT)、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神经胶质细胞系来源的亲神经因子受体(RET);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

⑶生物治疗

效果有限,如干扰素、白介素2、LAK细胞、TIL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等。

㈨预后

总5年生存率为10%左右,根治性切除术后则达50%以上。

目前认为:分化程度高、巨块型、具有完整包膜的肿瘤有更好的预后,而分化低、弥漫型、无包膜、有血管侵犯、肝门静脉瘤栓、卫星灶则提示预后不良。

二、转移性肝癌

㈠流行病学

西方国家,肝转移癌与原发性肝癌比例为20:1,在我国,则两者发生概率相近。

㈡病理生理

转移途径主要有三种:

①经肝门静脉:为肝内转移的最主要途径,是其他途径引起肝转移的7倍,来自胃肠道多见;

②经肝动脉:肺癌和肺内癌栓进入体循环,经肝动脉血流于肝内形成转移;

③经淋巴道:少见,胆囊癌可沿胆囊窝淋巴管扩展至肝内。

肝转移结节通常位于肝脏表面,大小不等,偶可表现为弥漫浸润型。多数转移瘤为少血管肿瘤,仅4~7%为富血供,多见于绒毛膜上皮癌、肉瘤、恶性胰岛细胞瘤、肾癌、乳腺癌、类癌等;钙化可见于结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和肺癌,尤其以结肠直肠粘液腺癌为著。

结直肠癌肝转移最多见,常发生在术后2年。在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中40~50%最终出现肝转移,在新发的结直肠癌病例中有20~30%存在肝转移。

㈢诊断

确诊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典型病例为病灶常为多发、CT为平扫低密度、MRI为长T1T2信号,部分病灶见牛眼征。

㈣治疗

一般出现肝转移时已属于晚期,多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但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

结直肠癌肝转移(CLM)的治疗应坚持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

首选应明确分类:

M1a期:肝转移灶可切除;

M1b期:肝转移灶潜在可切除,指转移灶较大、多发或与大血管关系密切,直接切除困难,经过有效的化疗可能缩小肿瘤,转化为可手术切除;

M1c期:转移灶不可切除,指转移灶巨大、多发或侵及2个以上肝叶。

1、手术切除的适应症:

①结直肠癌原发灶完全切除(R0);

②根据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切除,且要求保留足够的肝功能,肝残留容积大于或等于30%(异时性肝转移)或50%(同时性肝转移行肝转移灶和结直肠癌原发灶同步切除);

③患者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允许,没有不可切除的肝外病变。

2.禁忌症:

①术后残留的肝容量不够;

②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R0切除;

③患者心肺功能等身体状况不能耐受手术;

④出现广泛的肝外转移。

3.手术切除常见的几个问题:

①切缘问题:只要保证切缘阴性即可,不需距肿瘤1cm;

②肿瘤的个数与可切除性无明确相关性,只要保留足够的肝功能,肿瘤的个数及部位不影响可切除性;

③可切除肝转移是否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术后复发,延长无病生存。

④同时性肝切除同期和分期切除:尚无定论,均可选择。同期切除优点是一期完成手术,避免2次手术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缺点为手术风险明显加大。同期切除应先切除肝转移灶,再切除原发灶较符合无菌和无瘤原则。分期切除适用于原发灶和转移灶不在同一手术区者、高龄且有并发症者。

4.化疗:

在CLM治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①可切除CLM的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

②潜在可切除CLM的转化治疗;

③不可切除CLM的姑息治疗。

与化疗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①潜在可切除CLM的转化治疗方案,对于K-ras野生型的病人尽可能采用FOLFOX或FOLFIRI或FOLFIRI联合靶向治疗,通过转化治疗,有可能将10%不可切除的CLM转为可切除;

②新辅助治疗后手术的时机:肝转移灶缩小至可切除时即可手术,化疗期间至少每2个月评估1次可切除性,不要过分化疗,造成严重不良反应致无法手术,或肿瘤过分缩小致无法确定肿瘤边界;

③新辅助化疗后影像学上完全缓解并不能代表病理完全缓解,对于这部分患者进行手术切除仍然是有必要的。

④另一部分仍然不可切除的病人则宜采用包括全身静脉化疗、介入治疗以及肝转移灶的局部治疗在内的多种方式进行姑息治疗。

00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

第六节原发性肝癌 一、原发性肝癌 ㈠流行病学 高发区:东亚、东南亚、东非、中非和南非; 低发区:英国、美国、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 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 ㈡病因和预防 肝细胞肝癌的主要病因: ①病毒性肝炎; ②化学致癌物质; ③饮用水污染; ④烟酒; ⑤遗传因素。 慢性乙型肝炎是亚洲(除日本)和非洲肝细胞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慢性丙型肝炎以及烟酒是日本及西方国家肝细胞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肝炎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疗是肝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硬化发生的最有效手段; 避免使用霉变食物及改善饮水卫生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㈢组织学及病理 病理组织学类型分为肝细胞癌(90%)、胆管细胞癌(5%)和混合型肝癌。 我国肝细胞肝癌85~90%合并肝硬化背景,多数为乙肝; 日本和西方国家的肝硬化主要为丙肝感染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肝细胞肝癌再分为:梁索型、腺样型、实体型、硬化型、纤维板层型。 纤维板层型:好发于青年,多无肝硬化背景,预后好。 胆管细胞癌多无肝硬化或病毒性肝炎背景。 我国将肝细胞肝癌大体分型为:块状型、结节型、小癌型和弥漫型。 早期肝癌或小肝癌(≤3cm)的病理特点:常为单个结节、多无血管侵犯、多有包膜、细胞分化较好、癌栓发生率低、二倍体较多。 ㈣临床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体征,或来自于肝炎、肝硬化的表现。 1.症状: 2.体征: 3.旁癌综合征:指由于癌组织本身产生或分泌影响机体代谢的异位激素或生理活性物质而引起的一组特殊症候群,常见的有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症,或表现为高钙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血糖症、高血压及男性乳房发育症等。 4.转移的表现:多通过血道转移(肝内转移最常见),其次为淋巴道(首先见于肝门淋巴结),亦有直接蔓延、浸润或种植;胆管细胞癌以淋巴道转移居多。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破裂出血等。 ㈤分期

首次病程记录(原发性肝癌)

年月日时分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既往慢性病毒性(HBV HCV)肝硬化、酗酒、口服避孕药、寄生虫、黄曲霉素毒素食物污染。 2、临床经过:肝区疼痛、纳差、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腹胀、腹泻、黄疸。 3、体征:肝病面容,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锁骨上淋巴肿大,胸廓不对称,叩诊实音,腹围增宽,肝大右肋缘下 cm,剑突下 cm,边界不清,质硬,肝区闻及摩擦音。移动性浊音(+)。 4、辅助检查:AFP≥400μg/L;超声: 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 诊断依据: 1、易患因素:酗酒、病毒肝炎、感染、饮食习惯、寄生虫感染、黄曲霉素食物感染等。 2、消化道症状:肝区痛伴纳差、腹胀、黄疸。 3、超声提示: AFP≥400μg/L持续时间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很难与原发者鉴别,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 2、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测AFP 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最终能作出正确诊断。 3、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往往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或者联合检查AFP异质体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行分析,如:

①ALT持续增高至正常的数倍,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 ②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AL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4、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肿大的肝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邻近脓肿的胸膜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得肝内液性暗区。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颇为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亦可用抗感染药物行试验性治疗。 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腹块,造成混淆。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AFP检测应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6、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等肝良性占位性病变等可用CT 、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定。 7、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不同,胆管细胞癌常常发生于正常肝脏,没有乙肝、丙肝及肝硬化的病史。临床可以黄疸、肝脏肿物以及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肿瘤标志物检查方面,甲胎蛋白(AFP)常处于正常范围,而CA19.9等常常升高。诊断性影像检查,以超声、CT、MRI为主要手段,而该病的PET-CT的病期评估价值高于肝细胞肝癌。该病的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保肝、减黄对症治疗。 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目前已对症治疗:镇痛,营养支持等。 2、介绍介入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治疗、术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住院医师:孙拥军/贾璐2012月23日 8时30分孙拥军主治医师、科主任查房记录 2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一、定义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纪为40~50 岁,男女发病比例为 2~5:1。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疗 1.临床体现 1) 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 (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体现。 (3)某些全身性反映: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发,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映、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变化。 3) 体征: (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体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肝功效:多呈慢性肝功损害体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疗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AFP 肝癌诊疗原则是:①AFP≥400µg/L,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②AFP 由低浓度逐步升高,持续不降;③AFP 在中档水平200µg/L 持续 8 周,阳性率 70%左右。 (3)HBsAg 多为阳性。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丁香园)-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丁香园)- 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XXXX年版)在过去的五年里,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肝癌的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新概念已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就对肝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4月,在吴院士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组、中华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消化科、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肝脏外科分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合作专业委员会和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学合作小组召开了《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XXXX版)》制定专家会议1月,XXXX召开最后一次会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指南,基本反映我国肝癌病理诊断技术的现状水平,为提高我国肝癌病理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提供指导性意见和 199建议。病理检查方案原发性肝癌是指来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最为常见,但本方案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原发性肝脏肿瘤。病理检查计划主要包括大体标本的固定和取样、大体和显微特征的描述、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重要环节。规范的病理检查是从源头上保证病理诊断准确性的基础和前提,可为肝癌复发风险和长期预后的临床评估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大体标本的处理(1)标本固定:一、外科医生应在病理申请表上注明标本的种类和数量,在手术切缘、可疑病灶、重要血管和胆管切缘上做染色或缝合

标记,并将待切除的小组织标本和淋巴结分别放入容器中并贴上标签。b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完整性,防止细胞自溶,肿瘤标本应尽可能在体外30分钟内送到病理科进行切开和固定。(三)待标本符合病例要求后,在不影响病理诊断的前提下,将新鲜组织切取并冷冻于组织库中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查,沿肿瘤体最大直径每隔1cm进行一次切片,保持标本的连续性;d .在常温下,将4-5倍于样品体积的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固定12-24小时上述治疗基本能满足分子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诊断的需要。(2)标本采集:根据目前对肝癌异质性和微环境特征的认识,肝癌周边区是肿瘤异质性的代表性区域,是高侵袭性细胞群体分布的集中区,是微血管 侵袭和卫星结节形成的高发区,是影响转移、复发和预后的高危区。因此,应特别注意在癌和癌旁肝组织的连接处获得材料,以便客观地评价相互控制的肝癌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建议肝癌标本的“7点”基线采样方案如下(图1): a .选择出血坏死少、组织完整的切片,分别在12: 00、3: 00、6: 00和9: 00选择癌与邻近肝组织交界处的材料,癌与邻近肝组织的比例约为1:1,重点观察肿瘤对包膜、微血管和邻近肝组织的侵犯;b .应至少从无出血或坏死的肿瘤中取出一片材料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查,并应从不同质地和颜色的肿瘤区域中取出更多材料。c .分别对距肿瘤边缘≤1 cm(邻近肝组织或切缘)和1 cm(远邻近肝组织或切缘)范围内的肝组织取样,观察肿瘤卫星结节、发育异常结节和肝组织背景病变(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绘制材料时,零件应编号正确,组织尺寸为(1.5-2.0) cm x1.0 cm x0.2 cm。建议1:肝癌标本的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教学大纲

课堂讲授加第三节胸部损伤 【目的要求】 1了解肋骨的解剖特点。 2. 掌握多根多段肋骨骨折(胸壁软化)的病理生理、肋骨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掌握闭合性气胸的治疗。 4掌握开放性气胸的病理生理和急救处理。 5掌握张力性气胸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6熟悉损伤性血胸的病理生理、进行性血胸的判定、心包压塞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7熟悉胸腔闭式引流的方法。 【教学内容】 1胸部损伤的概论、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 疗,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重点要求:多发性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进行性血胸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 断和治疗。 3自学:创伤性窒息、肺爆震伤、胸腹联合伤的诊断、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加见习 第四节腹部损伤 【目的要求】 1熟悉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步骤和诊断方法。 2掌握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处理原则和急症手术探查的指征。 3熟悉脾、肝、胰腺损伤的临床特点。小肠、结肠、直肠损伤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步骤和方法,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处理、手 术探查的指征、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肝、脾、胰腺和肠破裂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补充CT 和血管造影在肝、脾破裂诊断价值和动态观察的意义。 2重点要求: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方法及其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加见习 第五节泌尿系统损伤 【目的要求】 1掌握肾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保守疗法的具体措施、手术适应证和手术 原则。 2掌握球部尿道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后尿道损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肾损伤、膀胱损伤和尿道损伤的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自学输尿管损伤的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加见习 第六节多发性创伤与挤压综合症 【目的要求】 1 了解多发性损伤的病因、病理

原发性肝癌(HCC)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HCC)诊断标准 1.病理学诊断标准:肝脏占位病灶或者肝外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HCC,此为金标准。 2.临床诊断标准:在所有的实体瘤中,唯有HCC可采用临床诊断标准,国内、外都认可,非侵袭性、简易方便和可操作强,一般认为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即慢性肝病背景,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AFP水平; 专家组提议宜从严掌握和联合分析,要求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1)(2)a两项或者(1)(2)b (3)三项时,可以确立HCC 的临床诊断: (1)具有肝硬化以及HBV和/或HCV感染(HBV和/或HCV抗原阳性)的证据; (2)典型的HCC影像学特征:同期多排CT增强扫描、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超声造影中至少二项增强影像学检查阳性结果,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Arterial hypervascularity),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洗脱(Venous or delayed phase washout ),超声造影呈快进快退表现。 a 如果肝脏占位直径为1-2cm,则需要CT和MRI、超声造影中有两项检查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 b 如果肝脏占位直径≥2cm,CT和MRI、超声造影检查中有一项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 (3)血清AFP≥400μg/L持续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 3.注意事项和说明。 (1)国外的多项指南(包括AASLD,EASL和NCCN的CPGs)都强调对于肝脏占位进行多排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超声造影检查,并且应该在富有经验的影像学中心进行;同时,认为确切的HCC影像学诊断,需要进行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

202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完整版)

2023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完整版)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cholangiocarcinoma,cHCC-CCA)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本文中的“肝癌”仅指HCC。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肝癌病理诊断术语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HCC、ICC和cHCC-CCA。(1)HCC:是指肝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不推荐使用“肝细胞肝癌"或"肝细胞性肝癌"

的病理诊断名称。(2)ICC:是指肝内胆管分支衬覆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以腺癌最为多见。组织学上可以分为:①大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以上至邻近肝门区之间较大的胆管,腺管口径大而不规则;②小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及其以下的小胆管或细胆管,腺管口径小而较规则,或可呈管腔闭合的实性细条索状。有研究显示,上述两种亚型ICC的生物学行为和基因表型特点也有所不同,小胆管型患者的临床预后好于大胆管型。关于HCC和ICC的分子分型的临床和病理学意义多处在研究和论证阶段,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EB病毒相关的I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免疫微环境及分子特征,预后较好并对免疫检查点治疗有较好的获益,有望成为新的亚型;而丙糖磷酸异构酶1在ICC组织中高表达是评估术后复发风险的有用指标等。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已不推荐对ICC 使用“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和cholangiolocellular carcinoma)"的病理诊断名称。ICC的大体取材和镜下检查要求主要参照HCC。(3)cHCC-CCA:是指在同一个肿瘤结节内同时出现HCC 和ICC两种组织成分,不包括碰撞癌。虽然有学者建议以两种肿瘤成分占比分别≥30%作为cHCC-CCA的病理诊断标准,但是目前还没有国际统一的cHCC-CCA中HCC和ICC 两种肿瘤成分比例的病理诊断标准。为此,建议在cHCC-CCA病理诊断时对两种肿瘤成分的比例状况加以标注,以供临床评估肿瘤生物学特性和制订诊疗方案时参考。 肝癌病理诊断规范

潘敏求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

潘敏求治疗原发性肝癌经验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发病年龄轻且病情进展快。目前尚无理想治法,手术切除仍然是其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原发性肝癌的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早期即有肝内播散,就诊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加之患者多合并有肝硬化,能获得手术治疗的病例仅15%~20%,半个世纪以来,肝癌的治疗方法虽然有了显著的进步,然而肝癌总体的相对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中医药在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成为我国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全国名中医潘敏求致力于中医、中西结合治疗肝病及恶性肿瘤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系统整理潘敏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进行继承和发扬尤有必要。 病因病机 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潘敏求认为:脾虚是肝癌发病的根本原因。由于先天不足、情志不调、饮食不节、过劳等因素,导致脾虚、肝气郁结;随着脾虚的发展,出现气虚血瘀;随着肝郁气滞的发展,出现气滞血瘀;同时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饮水污染等“毒”乘虚而入,瘀毒相合,发为本病。发病初期,正气始虚,瘀毒逐渐形成,此时多无明显症状,饮食、起居基本正常,不能触及明显肿块。发病中期,随着疾病的发展,作为病理产物的肿块(瘀毒)进而转化为病因作用于机体,正气虚损加剧,使瘀毒又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肿块逐渐增大,饮食、起居受到影响。发病晚期,瘀毒强盛,正气虚衰,即正衰邪盛,肿块进行性增大,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或有远处转移,饮食、起居受到严重影响。虚瘀毒始终并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恶性循环,贯穿肝癌全病程。可见虚瘀毒是肝癌的基本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潘敏求对中晚期肝癌患者主要采用“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法”,并多次进行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其效果显著。如潘敏求等在1979~1984年以此法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0例,与全身化疗、

人文关怀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人文关怀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引言: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是一种凶险且难治愈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都会受到影响。人文关怀是一种关注患者身心健康的健康理念,在疾病治疗和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人文关怀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一、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心理情况 原发性肝癌的出现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体验,包括身体的疼痛、乏力,以及精神上的焦虑、恐惧、沮丧、抑郁等,这些症状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一)为患者提供细致细心的照料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细致细心的照料,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建立患者的信任。在照料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卫生规范,保证患者的安全。 (二)提供温暖和谐的护理环境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温暖和谐的护理环境,帮助患者放松身心,缓解负面情绪。护理环境需要安静、整洁、舒适、安全和尊重患者隐私。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护理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服务。 (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通过倾听患者的需求,理解和回应患者的情绪,提供专业建议和解答疑惑的方式,建立起信任和共情的关系。 (四)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关注患者的营养、饮食、睡眠、排泄,积极支持患者的自理能力,并鼓励患者参与康复锻炼和社交活动,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 通过实施人文关怀,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体验,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其抗病能力。同时,人文关怀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患者的需求,改善护理工作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结论:人文关怀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需要高度重视患者的身心健康,通过提供温暖和谐的护理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和康复水平。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动静脉分流的处理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动静脉分流的处理 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A VS)在晚期肝癌中并不少见,其发生率19%~637,且预后较差。文献报道显示A VS的存在可加速肿瘤在肝内及全身的广泛播散,重度A VS可造成高流量的门脉高压,表现为快速大量出现的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行肝动脉化疗灌注时肝功能不全加重,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栓塞剂可通过肝门部侧支进入循环引起栓塞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原发性肝癌合并A VS者,其生存率较没有分流患者明显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d subtraction 0nsiography,DSA)是应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信息技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影像。因些,在行DSA对A VS程度的判断和处理。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1 肝A VS的DSA表现及分型 经DSA检查,可分为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型(APVS)、肝动脉一肝静脉分流(AHVP)和混合型。其中以APVS分流者多见,约占原发性肝癌A VS的76%~90%。 1.1 APVS流量分度:APVS分流中根据分流量程度分为3度:(1)轻度:动脉中期门静脉4级以下;(2)中度:动脉早中期门静脉分支2、3级其分支显影,可有痛栓;(3)重度:动脉早期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显影,包括门静脉血流或门脉血流逆肝,可有痛栓。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表现门脉主干及一、二级大分支早显,一般为瘤内A VS。周围型为门静脉三级及以下分支显影,一般为瘤外A VS。 1.2 肝动脉门静脉造影分度:A VS在肝动脉造影中分为:(1)轻度:DSA 未显示APVS征象,在注射碘油后出现剧烈呛咳间接证实;(2)中度:动脉中期见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显影,但肝静脉内无癌栓;(3)重度:动脉早期,即见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清晰显影,可合并静脉癌栓。 2 原发性肝癌合并A VS的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进 展 摘要:肠道菌群与肝癌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的改 变不仅能对肠道菌群平衡、肠道炎症和黏膜屏障功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还能显 著改善肝脏的硬化状况,对肝癌的发生进行预防。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患者肠 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肠道菌群;微生物环境 一、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是起源于肝脏干细 胞或者肝胆管粘膜的上皮细胞的肿瘤。PHC患者的总病死率有可能超过或达约每 小时9亿人次/每秒约为10多万人,其平均死亡总发病率和平均总肿瘤病死率在 当前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统计中的排名为第六位和第四位[1]。PHC也是我们国家 常见到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疾病发生早期临床症状大多还不明显,起源病期相 对更为隐匿,多数患者进行体检时发现,可能都已转化发展为恶性疾病并进入中 和晚期。PHC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病死率高,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极 大危害。 PHC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与多因素多途径相关。现有的研究显 示原发性肝炎、脂肪肝性疾病、肝纤维化等引起的慢性肝性疾病是PHC的主要危 险因素。根据临床PHC病变的临床不同及发展的阶段和临床诊断上可以进行各种 个体化诊断治疗,早期确诊PHC患者常考虑采用个体化手术检查和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全肝切除术治疗和全肝移植术,可达到部分治愈。中及晚期传染性肝病PHC 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有包括肝动脉栓塞切除或手术结扎、化疗、放射消融治疗、生物活性靶向治疗、免疫调节药物化疗及现代中药靶向化疗综合 应用治疗、中医西药结合个体化治疗新方案等。以一线靶向药物为主的药物应用

原发性肝癌真题精选

原发性肝癌真题精选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发生肝癌最常见的病因是() A.长期饮酒 B.肝炎 C.肝硬化 D.肝血管瘤 E.肝吸虫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2、根治原发性肝癌最好的办法是() A.化学抗癌药物治疗 B.手术切除治疗 C.放射治疗 D.中医治疗 E.生物和免疫治疗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3、原发性肝癌按大体形态分型下述哪项不正确() A.巨块型癌直径>10cm B.孤立的直径<3cm的癌结节称为小肝癌 C.巨块型易发生坏死引起肝破裂 D.结节型易发生癌结节破裂出血 E.弥漫型往往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4、肝脏体征对肝癌的诊断最有价值是() A.大小 B.质地 C.表面是否有结节 D.压痛程度 E.肝表面可听到血管杂音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原发性肝癌主要应鉴别的疾病是() A.肝硬变 B.慢性肝炎 C.肝内胆管结石 D.多囊肝 E.肝肉瘤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关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不正确的是() A.肝内胆道受压,导致黄疸 B.肝内门静脉迂曲产生血管杂音 C.肝内血管瘤栓导致门静脉高压症 D.肝瘤生长缓慢,可以无痛 E.肝脏肿大,包膜紧张,导致疼痛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7、关于原发性肝癌的转移,下列提法错误的是() A.种植转移常见 B.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 C.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 D.肝外血行转移中,转移至肺的几率达半数 E.经淋巴转移至肝门淋巴结的最多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8、男性,32岁,右上腹疼痛不适,无畏寒,发热,黄疸,血AFP阳性,B超:肝右叶1.5cm占位病变,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A.手术切除 B.化疗 C.放疗 D.免疫治疗 E.肝移植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 NFKBIA 表达变化及意义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 NFKBIA 表达变化及意义 王文杰;任刚;亓久德;刘世海;梁军 【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组织中NFKBIA基因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取7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用RT-PCR法检测NFKBIA 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法定性检测肝癌组织AFP、Ki-67、Connexin-43表达。分析NFKBIA 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肿瘤包膜完整性、合并肝硬化、合并静脉癌栓、AFP表达、Ki-67表达、Connexin-43表达的关系。比较NFKBIA阳性、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结果肝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NFKBIA mRNA表达量分别为1.13±0.78、2.11±1.57,两者相比P<0.05。肝癌组织NFKBIA mRNA表达与肿瘤包膜完整性有关( 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是否伴静脉癌栓、是否伴肝硬化、AFP表达、Ki-67表达、Connexin-43表达无关(P均>0.05)。 NFKBIA阴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7个月,短于NFKBIA阳性患者的22个月( P<0.05)。结论肝癌组织NFKBIA基因表达降低。肝癌组织NFKBIA基因表达与肝癌包膜完整性有关。肝癌组织NFKBIA基因表达阴性提示预后不良。%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changes of NFKBIA in the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PHC) tissue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prognosis.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NFKBIA mRNA in the cancerous tissues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from 74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receiving the surgeries was detected by RT-PCR.The expression of AFP, Ki-67 and Connexin-43 in the liver cancer tissues was qualitatively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The associations of NFKBIA expression levels

TACE联合替吉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生存情况观察

TACE联合替吉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生存情况观察 作者:覃文办李永标唐超莉陆文西周翠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第23期 [摘要] 目的研究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替吉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崇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单纯治疗组患者接受TACE 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TACE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替吉奥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作用发生情况、3年内生存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联合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有效率,1、2、3年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分别为84.00%、84.00%、68.00%、44.00%、(17.63±1.85)个月,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的56.00%、52.00%、32.00%、16.00%、(10.52±1.7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联合治疗组的总毒副作用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单纯治疗组的 40.0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联合治疗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单纯治疗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应用TACE联合替吉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可显著提高近期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可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TACE联合替吉奥;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毒副作用;生存时间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8(b)-0071-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hort-term efficacy, toxic side effects and survival time of TACE combined with oral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on treatment of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Chongzuo People's Hospital, 50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 Simpl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ACE, and association group was given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on the basis of treatment of simple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give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and short-term efficacy, toxic side effects, survival situation within 3 years and survival qual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short-term effective rate, survival rate of 1, 2, 3 years and survival time of association group were 84.00%, 84.00%, 68.00%, 44.00%,(17.63±1.85)month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56.00%, 52.00%, 32.00%, 16.00%, (10.52±1.74) months of simple treatment group (P < 0.05 or P < 0.01); the total incidence of toxic side effects in association group was 4.0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40.00% in simpl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1); the scores of each survival quality of associ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simple treatment group,and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1). Conclusion TACE combined with oral Tegafur Gimeracil Oteracil Potassium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can

一例原发性肝癌伴顽固性低血糖的临床护理

一例原发性肝癌伴顽固性低血糖的临床护理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顽固性低血糖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目前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1]。原发性肝癌患者出现低血糖引起的症状往往会被肝癌本身的症状所掩盖,故容易出现误诊、漏诊、误治。并且肝癌晚期患者进食较差,自身营养水平较低,低血糖症状容易反复发作,难以纠正。重度低血糖不及时发现处理,可进一步发展成低血糖昏迷,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发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致死、致残,其危害极大[2]。正确判断及时对症处理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因此,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肝癌伴顽固性低血糖患者十分重要。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6岁,因右上腹胀痛伴纳差、乏力半年入院。CT提示:肝右叶浸润性肝癌考虑,伴肝内多发转移,脾肿大。患者曾在外院多次就诊住院,已知晓身患肝癌。入科查体:皮肤巩膜黄染不明显,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隆起,腹壁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7cm,质硬,可触及结节,脾可触及肿大,质软,双下肢无明显水肿。患者于入院第2天晨起6:30出现大汗,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立即测血糖1.6mmol/L,血压134/82mmHg,立即予5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后,患者症状缓解,并予进食早餐, 30min复测血糖4.1mmol/L。当天11:00,15:00患者再次出现低血糖,立即予50%葡萄糖 40ml静脉注射,10%葡萄糖液持续静脉滴注,症状缓解。第3天,第4天患者再次频繁低血糖发作,血糖数值在1.16―2.0mmol/L。医嘱在上述处理后加用50%葡萄糖静脉持续微泵注射,起始速度20ml/h,根据血糖的变化调整速度维持患者血糖在安全范围。 2.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低血糖是肝癌的伴癌综合征,临床可表现为头昏乏力、出汗、心悸、皮肤湿冷、思维及言语迟钝、性格改变等,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休克,甚至死亡。护理上应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分析患者症状,做好病情观察,并要注意区分是肝癌本身引起的,还是低血糖反应的症状。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往往是突然出现,多发生在空腹,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2.1.1 严密监测血糖由于肝癌患者肝糖原储备不足,糖异生作用减弱,以致肝脏代偿功能减弱,因此容易发生低血糖。同时,患者者食欲差,往往不能按时按量进食,也容易合并低血糖的发生。尤其夜间睡眠时出现低血糖不易被察觉。该患者我们予监测三餐前后、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