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同“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

..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 词类活用

1)n.→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a.→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a.→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

..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5)介词,表被动,被:不拘于.时

3. 也

1)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

4. 乎

1)介词,相当于“于”,在;表比较: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语气助词,表揣测,吧: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唉: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其

1)代词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疑难问题)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生乎吾前”的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2)副词,表揣测,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3)副词,与“也欤”配合表示反问,相当于“这不是……吗”:其.可怪也欤6. 之

1)助词,主谓之间消除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3)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代词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知识,道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这件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代童子)

5)助词,的

彼童子之.师

6)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2)省略句

吾从(之)而师之其出(于)人也远矣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学于余

耻学于师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小学而大遗

4)被动句

不拘于时

劝学

一.字词

1. 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表疑问语气)

2)虽有.槁暴(通“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

2. 古今异义

1)君子

..曰。古:有修养的人。

2)故木受绳

..则直。古:经墨线量过。

3)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古:见得广。

4)而见者远

...古: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3. 词类活用

1)n.→v.

非能水.也(游水)用心一.也(专一)2)n.→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上.食埃土(向上)下.饮黄泉(向下)

4. 一词多义

<1>焉

1)兼词,于之

风雨兴焉.蛟龙生焉.2)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圣心备焉.

<2> 而

1)表转折,却

而.青于蓝而.见者远

而.闻者彰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2)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蟹六跪而.二螯

3)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6)表顺接:锲而.不舍

<3> 于

1)从:取之于.蓝(从)

2)比:而青于.蓝

二.句式

1)判断句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3)倒装句

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6)嬴粮而景.从(通“影”)

7)百有.余年矣(通“又”)

2. 古今异义

1)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

2)然后

..以六合为家古:这样以后

3. 词类活用

1) 使动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约从离.衡(使……离)流血漂.橹(使……漂)

分裂.河山(使……分裂)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

2) adj.→n.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3) adj.→v.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4) n.→v.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瓮.牖绳枢之子(用破瓮当作)瓮牖绳.枢之子(用草绳系)

5) n.→状

有席.卷天下(像卷席子一样)包.举宇内(像打包一样)

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内.立法度(对内)

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南.取汉中(向南)

西.举巴蜀(向西)东.割膏腴之地(向东)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向南)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4.一词多义

1) 固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以为固.(坚固的屏障)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2) 因

因.遗策(沿袭)因.利乘便(趁着)

因.河为池(就着)

3) 北

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4) 延

秦人开关延.敌(邀请)延.及孝文王(延续)

5)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6) 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7)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 收天下之兵.(兵器)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

8)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追亡逐北.(v作n,逃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二.句式

1)判断句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省略句

介词省略

蹑足(于)行伍之间威振(于)四海

委命(于)下吏聚之(于)咸阳

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宾语省略

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以为(之)固

主语省略

(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

3)倒装句

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

宾语前置

自若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状语后置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余威震于殊俗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4)被动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

..之徒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石钟山记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南声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2)至莫.夜月明(通“暮”)

3)汝识.之乎(通“志”,记得)

2. 古今异义

1)余方心动

..欲还古:心惊。

2)空中

..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

3)自以为得其实

..古:它的真相。

3. 词类活用

1) n.→v.

微风鼓.浪(振动)而此独以钟名.(命名)

2) 使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叫)

3) n.→状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舟)大石侧.立千尺(在旁边)

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事不目见耳.闻(亲耳)

而臆.断其有无(凭主观)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晚)4)n.→v.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做县尉)

4.虚词

<1>焉

1)兼词,于之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在那里) 微波入焉.(到洞穴、缝隙里面)

2)……的样子:硿硿焉.

3)句末语气助词:如乐作焉.

<2> 而

1)表递进

而.况石乎

2)表顺接

扣而.聆之而.大声发于水上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表转折,可是

而.此独以钟名而.臆断其有无

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

而.求之

4)表并列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余固笑而.不信也

而.山上栖鹘空中而.多窍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而.笑李渤之陋也

5)表修饰,地

徐而.察之

6)表因果,因而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二.句式

1)判断句

所在皆是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周景王之无射也魏庄子之歌钟也

此世所以不传也

2)省略句

介词省略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至(于)绝壁下

磔磔(于)云霄间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主语省略

(吾)送之至湖口。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

得双石于潭上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

而大声发于水上

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以记之4)被动句

闻人声亦惊起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

2016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教学方法】 讲析、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 ,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暴”,晒,后作“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 ,资质、禀赋)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⑴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⑵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2.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3.形容词的活用 ⑴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⑵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变直)

⑶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 词)用心一.也(专一) (三)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 的渊博。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 C 省略句; D 被动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B2) 2.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C)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2)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6.锲而舍之,朽 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3)8.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五)固定结构【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六)一词多义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 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 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 ǎng,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强盛)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 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 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假如、如果)

《劝学》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1.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今义:疾病 (3)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5)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 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吸取经验以及总结中进步。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 理出来的有关于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劝学文言知识点总结【1】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4)一词多义于:寒于水(比)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取之于蓝(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而见者远(表转折) 锲而舍之(顺承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者: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不复挺者(??的原因)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圣心备焉(语气词) (5)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

师说、劝学、过秦论、石钟山记 文言知识点整理

师说 一.字词 1.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讲授。) 2)或不.焉(同“否”) 2.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今:学校。 3)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4)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 ..师之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6)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7)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 3. 词类活用 1)n.→意动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2)a.→n.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n.→v.: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4)a.→v.: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使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使……学习) 4. 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3)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形容作动,遇到疑难问题) 5. 重点实词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2)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难道) 3)犹且 ..从师而问焉(尚且,还) 4)士大夫之族.(类)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6)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7)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 虚词 1. 而 1)连词,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小学而.大遗 3)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 于 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4)介词,从:其皆出于.此乎

劝学知识点整理

《劝学》知识点 一、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三、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3.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今义:跪下 9. 疾古义: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劝学知识点总结图文稿

劝学知识点总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

《劝学》知识汇总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字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前一个表递进,后一个表并列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表修饰 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表顺承 而而致千里表转折 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 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效 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功劳 假善假于物也;假舟楫者借助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乃以吴广为假王非正式 假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就金就砺则利靠近 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消失 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断绝,隔绝 绝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绝惨绝人寰极点 可 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可以 利非利足也使动,使……快青青,取之于蓝靛青染料 青而青于蓝颜色青 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名作状,知通“智” 輮輮使之然也同“煣”,用火烤,使弯曲上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 生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用作动词,游泳 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无 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用来…...的办法 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发生 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兴办

兴汉室可兴矣兴旺 学学不可以已学习 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 学今诸生学于太学学校 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焉圣心备焉语气助词 一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以 为柔以为轮把……作为 用用心一也介词,因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者不复挺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 之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中木直中绳合乎 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闻不求闻达于诸候扬名,使…闻 闻不能听前时之闻传闻之名 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见 闻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致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 致罗敷前致词表达,传达 致专心致志极、尽 《劝学》学案一 一、【温故】 放眼圣贤 讲讲你心中的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等) 乱世哲人——荀子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劝学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 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帮凶) 2.金就砺则利(金:古:金属;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一:数作形,专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作动:游水) 四、文言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宾短语后置)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7.輮以为轮(省略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合乎;輮:使……弯曲) 3.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4.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彰:听得清楚)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作动:游水;绝:渡)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借) 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备:具备) 六、一词多义 1、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但)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但)

(完整版)新课标《劝学》孟子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劝学》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古义:脚或腿; 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 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一词多义 1. 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过秦论文言词汇知识点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名词作动词)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名词作动词)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争着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动词使动)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动词使动)使……退却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动词使动)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动词使动)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动词使动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动词使动)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关中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 委命下吏(方位名词作形容词)下级、下等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劝学基础知识整理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 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 【教学难点】 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 【教学方法】 讲析、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木使之弯曲,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晒,后作“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慧,后作“智”)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⑴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⑵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2.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3.形容词的活用 ⑴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⑵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变直)

⑶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快,善于行走) 4.数词作动词(一说是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三)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B 倒装句(①宾语前置②状语后置③定语后置④主谓倒装);C省略句;D 被动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B2) 2.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C)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A)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2)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A)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3) 8.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A) (五)固定结构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一词多义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核舟记》)(假如、如果)

劝学 文言文 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

《劝学》知识点整理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 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 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并提出“制天命 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 “法制”, 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 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 二十卷, 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该书由 《论语》、《孟子》 的语录体, 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散文说理透彻、 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 的节录。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古今异义 1. 博学 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 古义: 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加入。 3. 假 古义 :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 :与“真”相对。 4. 金 古义 :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 :金子,黄金。 5. 爪牙 古义: 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6. 用心 古义: 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 :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 绳 古义 : 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 :绳子,绳索。 8. 跪 古义 : 腿脚 今义 :跪下 9. 疾 古义: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今义 :疾病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 君子博学而 日 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 上 食埃土, 下 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 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 形容词做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⑤ 形容词用作动词 劝学》知识点 用火烤使木弯曲) 禀赋) “暴”通“曝”,晒)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 一、通假字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连横。 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 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5、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6、嬴粮而景从。“景”通“影”。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二、一词多义 固 ①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 ③以为固(坚固的屏障)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屏障) 因 ①因遗策(沿袭) ②因利乘便(趁着) ③因河为池(就着) 北 ①追亡逐北(V作n,溃败的军队)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n作状,在北面) 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请进) ②延及孝文王(延续) 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以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用来) ②尝以十倍之地(介,凭借) ③以弱天下之民(连,用来)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介,凭借) 兵 ①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 ②收天下之兵(兵器)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失去) ②追亡逐北(v作n,逃兵)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使v,使……灭亡)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v,使……灭亡) 三、古今异义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然后”:这样以后。 四、词类活用 ㈠使动 1、外连衡而斗诸侯(使……争斗) 2、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3、约从离衡(使……离) 4、流血漂橹(使……漂) 5、分裂河山(使……分裂) 6、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8、以愚黔首(使……愚昧无知) 9、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灭亡) 11、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㈡adj.→n. 1、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㈢adj.→v.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减弱) ㈣n.→v. 1、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最新《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20836复习过程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示解释的原因。) 2.臂非加长也。 3.声非加疾也。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省略句1.輮(之)以(之)为轮。2.輮(之)使之然也。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