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张镱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

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

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谈及阴跷脉时,引用了宋代张伯端(字平权,一名用成,号紫阳真人)《八脉经》的记载,并说: “……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 碓返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3]。”上述记载笔者认为可以确定李时珍当时认为经络是可以由内视的方法观察到的,这也使得经络的存在有了一个可能观察到的方法,但是具体的考证步骤李时珍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于扁鹊的记述,说扁鹊为齐桓侯治病,见齐桓侯时既没有切脉也没有问闻, 而是一望就知道齐桓侯的了什么病以及疾病的深浅、位置和愈后。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均有提及。

20世纪50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教研组在尸体上8条经57穴的解剖观察,发现穴位100%有神经分布,而且与经络线有一定吻合。经络内非穴位区的神经分布多于非经络区[4],提出了经络现象可能是神经功能外化的现象。

神经系统的大量科研和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却只能证明经络与神经确实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并非经络就是神经系统。十四经线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及植物神经纤维,甚至皮质、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但神经并非就是经络[5]。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祝世讷认为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像空间、时间、生物钟那样的无形结构。在生物体上就是化学或物理的东西。生物医学人员倾向于经络是某种流动的化学和生化物质[6]。

经络的研究不断向多方向发展,刘艳彬等切断家兔筋膜组织,发现声波经线传导阻滞,

表明循经感传的波是要附着一定组织的[7]。薛崇成认为经络是人体可见可触的已知结构[8]。孟竞璧认为经络研究三维定位是关键,中医理论范畴中的阴阳五行所以称为学说,就是因为它没有解剖基础,就是没有三维定位。经络是人体组成部分,经络理论应是建立在人体内经络解剖知识基础上[9]。

二、人体经络存在的科学证据

邱雅昌从时间顺序上将有关于经络存在及实质的研究历史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形态学研究阶段;二是经络现象与经络主观检测研究阶段;三是经络客观检测研究阶段[10]。

2.1 形态学的研究阶段

60代初,朝鲜的金凤汉宣布发现了经络的结构,并将其命名为“凤汉管”和“凤汉小体”。而后各国科学家纷纷对此进行重复探究,却没有发现类似的结构。

2.2 经络现象与经络主观检测研究阶段(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经脉循行路线的主观检测)2.2.1隐性循经感传线的发现证明经络普遍存在

1971年解放军309医院主持的协作组发现了7位典型的经络敏感人,在这些人的穴位上给以针刺或脉冲电刺激就能产生一种非常特异的感觉的传导现象。举一个例子:针刺合谷穴,就有一种集合了酸、麻、胀等的感觉从刺激点开始向上下发散,向上传则沿一定的路线,从前臂、上臂、直达面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条传导线和古典的大肠经相符合,于是这个现象被命名为循经感传现象(PSC)[11]。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用在井穴通以脉冲电激发,而在皮肤上沿该经的垂直线用轻轻叩击的方法,发现98%的人在体表都能测出一条循经感传线而这条感传线恰恰和两千年前绘制的经络几乎完全重合[11]。

2.2.2经络循行线的生物物理学证实

197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利用刘亦鸣和傅辛民工程师设计出的经络低频阻抗测试仪首次证明不仅是穴位,而沿着整条大肠经的电阻抗值均较内外两侧皮肤为低。这有力的说明经络线不仅是可以通过受试者主观的感觉体现出来,也可以用一些方法显示出来。

2.3 经络客观检测研究阶段

2.3.1红外线

7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将目光转向红外热成像和生物光子辐射探测研究。杨洪钦等人在无任何外加因素或外援干扰的情况下,用红外传感器接收人体体表的红外线辐射,对,受试者的体表存在腧穴的高温分布和循经红外辐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其强度具有时间节律性,对人体腧穴与非腧穴区域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腧穴热传递沿经脉线方向较强,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12]。胡翔龙、许金森等人利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 ,对人体体表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正常生命现象,证实了古人对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并归纳出它的五个基本特点和显现的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与经脉路线相关的物质组成奠定了基础[13]。Schlebusch KP, Maric-Oehler W, Popp FA 等人利用艾灸人体,利用红外线探测技术对于人体的红外辐射进行测量,从红外线光谱上获得了人体内光的通道,与古代医书上记载的几乎完全一致,不仅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更是使得人类对于能量在人体内的传播有了一个新的认识[14]。管遵惠用热针仪、蒋来等应用红外热像仪等设备均观测到红外辐射轨迹,并伴有双向扩散的现象,与旁开对照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不同实验中还分别获得了经线下组织氧分压,ATP酶活性和微循环灌注量高于旁开对照点等证明经络存在的重要客观证据。

2.3.2 声场

王品山等人对十二经及旁开部位进行了关于声信息的检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声波刺激大肠经从而产生结肠功能效应。陈谟训等实验发现双向传导特征及感传显著者与无感传者声波振荡的差别。大量实验证明:人体体表的经脉循行线在声传播性质上具有特异性,表现

为高振声和声信号的循经性。祝总骧[15]用敲击锤的方法,发现大肠经等 6 条经脉循行线上全程都有能发出高振动声的特性。实验过程中,他用一个特制的叩击锤沿大肠经LPSM 线的垂直线, 以均一的力量逐点叩击,并通过音传感器将音量和音调记录在记忆示波器上。当叩击锤达到 LPSM 线时,其声量突然加强声调亦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通过仪器十分明显观察到,证明循经线是一条能发生高声的线。孙平生、魏天舒、林立全等应用经络输声技术,借助声波检测技术,通过对声波传导途径和声波波幅值的综合研究,发现了低频声具有循经传导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测出了胃、小肠、大肠、胆、膀胱经的体表路线,声的传导轨迹竟然古籍记载的体表经脉循行线路十分一致[16-18],使得经络学在科学领域的地位越发得到了认可。

2.3.3 磁场

李定忠主持经络磁特性研究和经络磁疗:50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运用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和高磁场脑功能扫描仪(fMRI)证实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循经感传具有特殊规律(循经与趋病性、对称与交叉性、超体节与全息性)[2,19-22]。

2.3.4 电场

祝总骧[23]20世纪80年代对隐性感传者进行皮肤导电性研究,发现人群中存在隐性感传现象,而传感的线路与古典经络图谱吻合,全程都有低阻抗特性,从电场的角度证明了经络的存在。向谊等[24]从生物压电效应分析人体电的变化:穴位有各自的穴位电压,沿经络线的电流必然从高电压穴位流向低电压穴位,从而伴生有人体生物磁场。许多经络的电特性研究显示经络穴位处与非经络处比较,呈现低电阻和电位差。胡翔龙弟子许云祥[25]在心包经上进行皮肤低阻点的电位测定研究显示:经线上低阻点的皮肤电位高于两侧非经对照点,有明显的循经分布特点;皮肤电阻抗呈现不间断、有固定频率的波动状态,经穴与非经穴有明显差异,且尸体皮肤不存在电阻抗振动波动现象。

2.3.5 生化研究

1998 年年初, 上海复旦大学费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率先报道了对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发现, 小组首先在活人身上对穴位进行三维定位,并在磁共振 (MRI) 设备下观察针刺时的实际落点。在活人身上实验的同时,备用一条离体的人腿,同步进行解剖。此次实验研究的是腿上胃经的地层。经过穴位定位进行解剖后,发现小腿上的胃经所有穴位的地层均停针于腓骨和胫骨之间的骨间膜上。小组将该片骨间膜割下来,送到物理实验室,用质子加速器进行分析,发现有七种元素钙(Ca)、磷(P)、钾(K)、铁(Fe)、锌(Zn)、锰(Mn)、铬(Cr)等,在穴位和非穴位上的含量存在40-200倍之间的明显差异,经过测量,一个穴位的直径约五至八毫米,而所有这些富集的各种分子都只存在于骨间膜的表层,约一个微米的厚度,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经络存在的物质证据。

郭义等[26]测试足三里、手三里和命门三个穴点,结果发现K+在穴位处浓度较高,在旁开非穴点浓度低。王秀云等[27]发现针刺本经穴位或经上非穴点,可使同经穴位的K+浓度升高,而对同经穴位旁开点处的K+浓度几乎没有影响。喻凤兰等[28]检测到穴位处的氢离子浓度明显高于非经非穴处。也有科学家采用同步在体(人体)检测的方法,观察到经穴、在经非穴、非穴在针刺刺激后其深层组织PO2的变化不同,表现出经穴PO2明显升高,在经非穴PO2有所升高,非穴PO2升降不明显的特点。以上各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穴位存在有其明显的生化基础。

2.3.6 其他

通过穴位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研究的结果是:放射性示踪剂沿经迁移的速度和类型表明其轨迹既不是血管,也不是淋巴,它与针灸经络相符[39]。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对于经络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由于人们过多地重视人体物质系统(组织、细胞和分子)的研究,又找不到经络独有的组织结构,就只能在已知的结构和

组织中找相似的部分作结论,形成“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它们与经络的特征和规律并不能完全吻合。

这表明两点:一是把人体物质系统与能量信息系统分裂开来的研究是不能找到经络的;二是把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割裂开来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会造成所研究的经线与经络规律、功能和效果脱离,结果还是说不清楚经络[2]。

笔者认为,现代科学有进步但是也有限制,很多现象的解释应该是客观和主观结合。中国古代医学现代科学的基础却仍能准确诊断疾病,治疗效果完全可以与现代西医相媲美, 而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甚至要超过西医。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千年前中医所走的道路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大科学体系。

2000 年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沈今川等发表了一篇题为《天目意影实验研究》的科研文章[30], 在八十年代末期取得成功的 Rs 人体场摄影术的基础上[31], 在严密的实验条件下, 进行了一系列意识成像实验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将天目中的影像用意念投射到底片上使其感光经冲洗而成, 天目中的影像目标为与其相距很远的实物而不是幻想或虚拟出的物体。笔者认为这种有着类似内视方法的探究,可为解开人体经络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库恩的科学哲表明, 当无法用现有理论解释的反常现象增多, 以至原有的“范式 ( 理论模式)”难以应付的时候, 危机就到来了, 这时科学就需要建立新的范式, 这就是科学革命的时代![32]

参考文献

[1] 李定忠, 李秀章. 中医经络探秘[M]. 北京: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1—5

[2] 李定忠, 傅松涛.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之一[J]. 中国针灸, 2004,24(11):773

[3] 李康清, 张瑜. 经络的发现与研究评析[J]. 中医药学刊, 2004,22(9):1746—1747

[4] 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关于针灸经穴形态基础研究的初步报告[R]. 全国中医经

络针灸学术座谈会资料选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213

[5] 华萍, 吕虎, 原林, 唐雷.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 中国针灸, 2006,26(6):408

[6] 祝世讷. 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21(1):2

[7] 刘艳彬, 郑利岩, 张小卿等. 切断家兔筋膜组织对经线导声状态的影响[J]. 中国中医

基础医学杂志, 2004,10(2):56

[8] 薛崇成. 经络是人体可见可触的已知结构[J].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5(9):547

[9] 孟竞璧. 经络研究三维定位是关键[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7,4(5):15

[10] 邱雅昌. 经络实质的理论研究:“膜间组织间隙连接通道说”[M].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0,1—20

[11] 祝总骧. 古典经络学说的现代生物物理学证实[J]. 生物学通报, 1988,6(1):1

[12] 杨洪钦,谢树森等.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经络现象及其时间相关性[J]. 红外与毫米波

学报, 2007,26(3):341

[13] 胡翔龙,许金森等.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特征和显现规律的研究[J]. 红

外与毫米波学报,2006,25(6):443—447

[14] Schlebusch KP, Maric-Oehler W, Popp FA. Biophotonics in the infrared spectral

range reveal acupuncture meridian structure of the body[J].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5,11:171—173

[15] 祝总骧. 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218

[16] 孙平生. 用声轨迹标定大肠经体表线路研究的新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 1997,15

(5):195

[17] 魏天舒. 以低频声波测足太阳膀胱经体表循行线的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1997,24

(9):414

[18] 林立全. 足阳明胃经体表循行路线的声测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1997,24

(10):467

[19] 李定忠,傅松涛,李秀章. 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关于经络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之

三[J]. 中国针灸,2005,25(1):53

[20] 李定忠,傅松涛,李秀章. 经络与人体物质系统、能量信息系统的关系——关于经络

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四[J]. 中国针灸, 2005,25(2):115

[21] 李定忠,傅松涛,李秀章. 经络调控是能量信息系统与物质系统的沟通与连动——关

于经络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五[J]. 中国针灸, 2005,25(3):187

[22] 李定忠, 傅松涛, 李秀章. 经络四大调整功能的证实与新疗法的创建——关于经络理

论及临床应用研究之二[J]. 中国针灸, 2004,24(12):850

[23] 祝总骧. 隐性循经感传线皮肤导电性的研究[J]. 针刺研究, 1989,5(4):308

[24] 向谊, 翁恩聪. 从生物压电效应探讨经穴实质[J]. 中国针灸, 1996,16(5):47

[25] 许云祥, 胡翔龙, 吴宝华. 心包经循行线上皮肤低阻点的皮肤电位检测[J]. 福建中

医学院学报, 1999,9(2):13

[26] 郭义, 张艳军, 王秀云.经穴的离子特性研究[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4,3(1):37

[27] 王秀云, 郭义, 苗文芳等. 经穴钾离子特异性的实验研究[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8,17(1): 56-58

[28] 喻凤兰, 江琦, 孔鄂生等. 应用 ph 传感针对穴位与非经穴ph的测定[J]. 同济医科

大学学报, 1993,22(5):373

[29] 周迪湘. 用32P整体放射自显影技术对足三阴经循行路线示踪的初步研究[J]. 解剖

学杂志, 1999 ,22(4):307

[30] 沈今川, 孙储琳. 天目意影实验研究[J]. 中国人体科学, 2000,10(2):51—54

[31] 沈今川, 孙储琳. RS 意念力摄影与外气特性[J]. 中国人体科学, 1996,6(3):99—104

[32] 张维波, 郭义等. 经络研究近50年回顾与今后研究方向[J].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2005,7(5):100

经络养生研究概述_蒋应时

经络养生研究概述 蒋应时李晓红李烨王钦鹏(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作者简介:蒋应时,男,(1948-),广西桂林人,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养生理论研究。 摘要:自《内经》以来,医家们非常重视经络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养生来预防“未病”。就经络、经络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以及调理经络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对经络养生加以概述。 关键词:经络;养生;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文献标识码:A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1]。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年来亚健康人群的逐年增加[2],药物对人类的毒副作用和危害日趋严重,人类开始崇尚回归自然、运用自然的力量以维护人类健康、改善健康、治疗疾病,以经络为基础的各种非药物调理方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络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下面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经络养生研究加以概述。 1经络养生的理论研究 1.1中医对经络的认识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肢节,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经络的生理功能中医称之为“经气”,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网络周身,联通整体;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病症;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等四个方面。 1.2现代研究对经络的认识现代经络的研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实验研究,寻找经络的客观指标,以揭示经络的客观实质为宗旨;以“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等为标志的现代经络研究进入高潮。近半个世纪以来,经络实质的各种假说和理论层出不穷,概括起来比较有影响的有如下几种[3]:(1)经络与神经体液综合调节相关假说;(2)经络的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假说;(4)第三平衡系统假说;(5)短反射循经定向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2)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3)躯干部的分布 阳明经腹面,太阳经背面,少阳经侧面,足三阴经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八脉”是指奇经共有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2.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机能 督脉 (1)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分支1: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人体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张镱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经络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一种表现,其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已存在千年,很多中国经典的传统医书上都能够找到关于它的记述。但由于人们因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经络的客观存在。然而随着现代医学中经络学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令很多西方医学家为之震惊,使得经络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再满足于经络这一抽象概念的描述,开始了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产生了针对人体经络研究的各种流派,并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的方法检测可见的经络现象、经络感传现象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证据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 关键词人体经络证据历史方法 经典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健康之源。经络系统是人类健康防御、自身调整和组织再生的促进系统。每个人都有经络,但是人们缺乏对它的理性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污染严重,致病菌的变异和繁殖日趋加剧,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大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调整能力,及时快速地解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降低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认识人类自身防卫系统和调控系统——经络是十分重要的[1]。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经络学的研究,并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神经论”“血管论”“淋巴管论”或“体液论”等等[2]。笔者在这里将经络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一简单概括,并着重阐述运用现代科技对于人体经络客观存在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希望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经络学被更为广泛认可,从而积极发展经络理论,使其在临床医学中发挥其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经络的提出与经络学的发展 经络学说是中国中医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其形成理论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其中有对于十一经脉的记载,而十二经脉的出现可以参看《内经》。两汉之后,经脉被独立于血脉之外,成为中国古代医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到了宋、元时代,经络发展为手足三阴三阳经及经脉气血流注模型,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孙络、浮络等,并强调经络具有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之功,认识到经络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2]。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谈及阴跷脉时,引用了宋代张伯端(字平权,一名用成,号紫阳真人)《八脉经》的记载,并说: “……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 碓返观者能照察之, 其言必不谬也[3]。”上述记载笔者认为可以确定李时珍当时认为经络是可以由内视的方法观察到的,这也使得经络的存在有了一个可能观察到的方法,但是具体的考证步骤李时珍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于扁鹊的记述,说扁鹊为齐桓侯治病,见齐桓侯时既没有切脉也没有问闻, 而是一望就知道齐桓侯的了什么病以及疾病的深浅、位置和愈后。类似这样的例子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均有提及。 20世纪50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教研组在尸体上8条经57穴的解剖观察,发现穴位100%有神经分布,而且与经络线有一定吻合。经络内非穴位区的神经分布多于非经络区[4],提出了经络现象可能是神经功能外化的现象。 神经系统的大量科研和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却只能证明经络与神经确实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并非经络就是神经系统。十四经线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及植物神经纤维,甚至皮质、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但神经并非就是经络[5]。随着经络研究的深入,祝世讷认为经络的结构是“超解剖”的功能性结构,像空间、时间、生物钟那样的无形结构。在生物体上就是化学或物理的东西。生物医学人员倾向于经络是某种流动的化学和生化物质[6]。 经络的研究不断向多方向发展,刘艳彬等切断家兔筋膜组织,发现声波经线传导阻滞,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

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人体全身经络穴位彩图 给各位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 正面

针灸穴位图一

背面 侧面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 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

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 医研究者的任务。 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 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 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如图)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近年来经络本质的研究概况 杨继国,刘增巍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经络;本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01)02-0156-02 [收稿日期]2000-04-28 [作者简介]杨继国(1968-),男,山东济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教学研究。 对经络本质的探索,从古代就开始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声、光、电、磁技术的发展,对经络本质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各种理论与假说层出不穷,现综述如下。1 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假说 不少学者认为刺激体表经穴能引起循经传感,并迅速地引起相应脏腑器官功能的变化,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才有可能完成[1]。因此,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许多实验能为这一假说提供依据,比如局部使用神经麻醉剂普鲁卡因可阻断经络感传现象,随后便有人提出经络现象产生于大脑皮层的假说,美国T ?N ?Lee 认为,经络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解剖上的实体,而可以把经络看成是在神经系统被激活的神经末梢的轨迹,换言之,真正的经络是在脑子里,而不是在外周[2]。还有人提出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3] ,以及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后者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某些酶或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效应并成为另外一个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继激发,从而出现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4]。其他的还有体表自主神经联系假说、固有模式轨道自主神经末梢接通假说等。2 经络波导假说 其中主要是肌运动主因流体波动说。有人根据经络感传速度与肌肉主动波动速度一致的现象,认 为经络是肌肉主动波动系统[5]。3 经络与体液、内分泌相关说 有美国学者认为针灸穴位是一个有电特性的实体,还认为体液因素也参与针灸疗法。当两只家兔的血液供应连接成一个交叉的循环通路时,针刺其中一只兔可抑制另一只兔的与疼痛有关的行为,因此,某种血液输送的物质必定参与针灸效应。1984年,谢浩然[6]提出经络就是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随后有人提出“间隙维”假说[7]。卢六沙[8]则认为经络系统是个密如蛛网的动态液晶系统。他认为针刺直接造成了经络液晶体排充状态的变化,刺激一停,液晶体又回复到根据边界条件所应处于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对经络进行了一次调整。针感所到之处,就是外力引起经络液晶体重排之处,一直重排到病所。4 经络与血管、淋巴管相关说 有人在18个截肢的新鲜肢体的太冲、涌泉、商丘等穴位注入墨汁,然后将肢体以甲醛溶液固定,逐层解剖,其中13个肢体出现了被墨汁充盈的纤细管道向上或向下延伸,大部分可循经直达肢体的断面,这种结构系管径为40~300L m 的小静脉,于是认为经络与血管系统有密切联系[1]。1996年,日本学者根据1经穴部含P 物质的神经纤维与毛细淋巴管存在形态学的紧密联系;o经穴部存在有许多发达平滑肌的淋巴管;?P 物质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引起其强烈的节律性收缩运动;?淋巴管与经络的循行在位置上的相近关系;?平滑肌的收缩传递速度与循经感传的速度相近等,认为在经穴部给予针灸刺激时,引起局部含P 物质的神经末梢分泌P 物质,通过毛细淋巴管吸收,引起淋巴管发达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运动,这种运动的信息传至大脑皮 156 第25卷 第2期2001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 N AL OF SH AN D ON G U N IVER SITY OF TCM V ol.25,N o.2M ar.2001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国外对经络学说研究概况 针灸在很久以前就已传播到海外。随著现代科学的发展,针灸经络研究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逐步展开。那些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经络理论的人,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针灸医生。循经感传现象则是国外经络研究工作的起步。对中国的针灸界来说,外国学者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工作,不仅具有借鉴的意义,更具有启发意义。 1. 对经络的几种看法 国外学者对经络的实质问题同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些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功能的表现。这种观点在国外比较流行。当然,异议者也不少。如有人认为经络是位于皮下的低电阻通道。还有人提出经络是位于人体已知结构之间的流体通道,它存在于筋膜包裹的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干的空隙中。这种空隙是经络赖以传导信息的体液通过的场所。而液体在脉管外的流动则主要依赖于肌肉的运动。Lonesau-Tirgooistec(1990)等认为经络可以被看作是已知结构(如肌肉、血管和神经)之间的间隙所构成的一个重要“通道”途径,可移动的电荷即可延著这些间隙从身体的一个区域移到另一个区域。日本的高野千石(1991)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经络是某种粘滞度低,离子强度高,传递重要生命物质的血管外通道。当然也有人从组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Thomas(1977)提出经穴的物质基础可能是某种既非血管又非神经的,但又和二者密切相关的成网状分布的原始的组织丛。这种原始组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并具有活跃的代谢和传递作用。近年来,间中喜雄也提出X信号系统的假说,认为人体中残留著种族发生初期形成的原始信号系统。它被以后发展起来的多层次的复杂信号系统(自动调控系统)的网络所掩盖。这个系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辨别体内外极其微弱的动因,并可向远隔部位传导,在针刺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从胚胎发育、生物场、电磁的生物效应等角度提出各种不同设想,反映了国外学者探索经络实质的各种思路和倾向。 2.对循经感传的研究 (1) 临床报道这类文章以日本为多见。 早在1948年,日本的柳谷素灵即提到在针刺穴位时,可出现循经感传现象。最详细、最典型的报道发生在一位叫白万郎的日本商人身上。他因为视神经萎缩而接受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感传现象非常显著。经统计,感传线与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一致的有三条经,即大肠经、肾经、任脉;基本上一致的有十六条经,相似的有一条经。但对于这一病例,日本学者认为可能与该病人在幼年时被雷电击伤有关。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关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到信息的通路系统。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经者径也,有路径的意思。是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经脉之旁出者为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的意思、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所有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 一经脉: 1 十二正经: 前后中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径 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2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是十二经脉外重要经脉,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3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分别起于四肢膝肘以上,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 二络脉: 1 别络:有本经走别经之意,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分出一支别络,加 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作用。 补充正经没有达到的部位。 2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有在体内“溢奇邪”, “通荣卫”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 1 外连: 1)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连 缀(zhui)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2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别阴经(内侧)(里)阳经(外侧)(表) 位置名称络属关系名称络属关系 前中后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心经 属肺,络大肠 属心包,络三焦 属心,络小肠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属大肠,络肺 属三焦,络心包 属小肠,络心 前 中(侧)后足太阳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属脾,络胃 属肝,络胆 属肾,络膀胱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属胃,络胃 属胆,络肝 属膀胱,络肾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肺,络大肠,与胃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前缘→手姆指 属心包,络上、中、下三焦,通过横膈 从胸→手臂内侧中间→手中指 属心,络小肠,与眼联系 从胸→手臂内侧后缘→手小指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大肠,络肺 从食指→手臂外侧前缘→肩→颈→头面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从无名指→手臂外侧中间→肩→颈→头侧面 →与耳、眼眶联系 属小肠,络心,与胃联系 从小指→手臂外侧后缘→肩→头面→眼耳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体内 体表 体内 体表 属胃,络脾 从头面→胸腹→腿外侧前缘→足次趾 属胆,络肝 从头侧→胸胁→腿外侧中间→足第四趾

中医针灸穴位现代研究

2017—9—30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 曲泽 艾灸曲泽穴可以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得心搏量、心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动物实验提示,针刺“曲泽"、“膈俞",对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抑制损伤发展得作用,使心电图ST段升高受到抑制,并且起针后ST段电位有自然下降趋势。表明针刺“曲泽”等可加速动物缺血性心肌损伤得恢复过程,有保护心肌得作用。动物实验,针刺“曲泽”,其神经分布在脊髓,为颈6-胸1与肌皮神经与桡神经传入有关。??郄门穴研究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针刺郄门穴对心脏功能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郄门”、“胃俞”,能促进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得恢复,心电图得ST、STaVF段升高不显著,起针后ST段恢复亦较快。临床观察,针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得郄门穴,用传统针刺手法激发循经感传,有得过肘,有得达胸前区、此时观察心动阻抗微分图,结果表明,感传达胸前区者,心血管功能即时疗效显著提高。针之也可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增强。针刺郄门穴也有调整肺功能得作用。在开胸手术中,针刺郄门穴瞧到手术侧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升高,不致缺氧。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

度得升高,即郄门穴可以调整血氧饱与度。临床研究表明,郄门穴对胸部手术有显著得镇痛作用、在二尖瓣扩张中,应用三阳络透郄门,具有良好得针麻效果。镇痛作用得强弱与针刺得刺激量强弱有关,以电脉冲输出强度较大者效果好。? 间使穴研究??经穴现代研究之一。针刺间使穴对心脏功能有显著得调整作用、临床实验表明,针刺冠心病患者得间使穴,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电图,使左心室舒张期终末压降低、电针间使、内关穴,可使冠脉流量与心肌血氧供应量增加,冠脉阻力、心肌氧提取率降低,最大冠状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值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从而改善、调整心肌对氧得供求失衡,有利于濒危区缺血心肌损伤程度得减轻,减少心肌坏死区。电针间使、内关穴有一定得镇痛作用,对体感诱发电位中与疼痛有关得成分有抑制作用、? 内关穴研究?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大量实验与临床实践证明,内关穴对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具有良性调整作用、该穴对心脏功能得调整作用十分明显,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时间间期缩短,血中皮质醇水平趋向正常,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对异常窦性心律具有明显得调整作用。过速得心率可使之减速慢,过缓得心率可使之加快。针刺内关还可以改善左心室得功能,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射血前期时间指数缩短,PEPI/LVETI减小,左心室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对经络腧穴系统之研究,包含在解剖组织学之探讨,腧穴功能、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腧穴脏腑相关及临床诊断之研究等等。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 为寻找腧穴在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学者早期由解剖入手,而知道百分之五十的人体穴位其下方有神经通过,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然而并不能解释经络腧穴的特异性。近年来的穴位形态学研究,已从大体解剖方向过渡向穴位的巨微结构形态学,而认为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十分丰富,并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大部分的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据统计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约有45.5%的穴位在大血管周围,18.6%穴位在血管上,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约占99.6%,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随着科技进步,亦有运用计算器三维重构技术来展示穴位组织结构及其毗邻组织的穴间立体结构]。又从结缔组织的观察中发现,在胆经、肺经、胃经腧穴上,发现到钙元素特别丰富的关系]。 生物物理特异性研究 自二十世纪五○年代初期,日人中谷义雄率先报导良导络等经络皮肤低电阻现象以来,中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做了重大的工作。大量的资料报导,人体经络具“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色,并普偏存在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中,其宽度约一至三毫米,且位置稳定不变,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相吻合。而此亦与“循经低阻线”相一致,宽约一毫米,以及“高振动声传导线”一致。经由这些研究,还发现在经络的横断面上,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结构。 (1)皮肤角质层。经络在线角质层变薄,是循经低电阻抗特性的物质基础。 (2)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乳头层。这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线感觉过敏的原因。 (3)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神经束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是发生循经敏感和感传的物质基础。 (4)肌层某些特殊的结缔组织,是产生高振动声的物质结构。 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结构,表明经络不是一种单一的线,而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在其中分布着发生各种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物质结构。 经由人体表里经络差异的相关研究又发现,人体对高频信息的导电度比低频的高,高频的电信息在人体内传送时,能量的耗损会比较低,所以能够传很远信息的能力还相当强;愈往高频区看,发现经络和非经络的导电度差异也有愈小的趋势]。 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穴位的低阻抗性可能并非普偏存在,而人体的电阻特性亦非线性]。同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一词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首见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经络学说对指导临床各科特别是对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办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甚至认为“不识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医学入门·运气》)。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特别是月的盈缺与时间)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内经》称之为“气穴”。而世又有“脑穴”、“经穴”等名称)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本章主要介绍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并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运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并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要形成经络学说,首先要形成经络概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形成经络概念的客观依据,主要是施行针灸、推拿、气功(特别是前二者)等保健、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感觉到的传导现象(简称“感传”或称“经络现象”,但“经络现象”所包括的内容更广)。但是,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两份写本(《五十二病方》,为之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脉名而无经名。很可能早期的医学家们认为经络的感传现象即是人体中的血管活动,故称之为脉。另外,这两份写本虽各自描述了十一脉的起止及所走线路,但却没有个穴位的名称,“脉”同脏腑的关系也未建立,诸“脉”之间亦无联系,这说明,“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的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即是将“脉”按深浅、大小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由此可见,帛书的记载只是经络学说的雏形而已。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已经形成。在《内经》中系统地论述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的证候审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经、经筋、皮部等内容,对奇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内经》还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此外.《内经》还提出了经络中气血运行同自然界水流和日月运行相联系的观点。 《内经》以后,历代对经络学说又有一定的发展。如《难经》创“奇经八脉”一词;晋·皇甫谧集《内经》、《难经》、《明堂孔穴》等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内容,编成《针灸甲乙经》,书中所载穴位名称有349个。唐·甄权对古代的“明堂图”(经络穴位图)进行修订,孙思邈说;“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今依甄权等新撰为定云耳。……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千金要方·明堂三人图》)。可见原图是用彩色标线的。宋·王惟一主持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并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较之甄权的明堂图又进了一步。来·王执中编的《针灸资生经》,对穴位又有所增补。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成《十四经发挥》,以后论经络者多以此书为主要参考资料。明·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著

经络穴位练习题及答案

经络穴位练习题 1. 在常用骨度分寸法中前发际至后发际为(C )。 寸寸寸寸 2. 在常用骨度分寸法中肘横纹至腕横纹为( C )。 寸寸寸寸 3.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穴是(B )。 A. 曲骨: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B.中极 C关元:脐中下3寸。小肠的募穴。D气海:脐下1寸半 4.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穴是(B )。 A.腰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B命门 C悬枢D腰阳关 5. 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 寸第一颈椎下穴是(D )。 A.大椎 B.陶道 C.哑门D风府 6.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穴是(C )。 A尺泽:桡侧B.小海 C.曲泽D少海 7.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穴是 (B )。 A.间使:3寸 B.内关C外关D.大陵 8.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穴是(C > A.阳谷B.阳池C.阳溪D偏历 9. 在鼻翼外缘中点,当鼻唇沟中穴是(B )。

A地仓B.迎香C禾醪D素醪 10.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穴是(D )。

A.翳风 B.风池C 安眠D.翳明 11?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穴是(B )。 A.梁丘 B.足三里C 下巨虚D.上巨虚 12. 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穴是 (B )。 A.风门B.心俞C 肺俞D.大杼 13.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穴是 (B )。 A.阴陵泉B.阳陵泉C 膝阳关D.阳交 14?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结合了( A )。 A.阴阳、脏腑、手足 B.阴阳、五行、脏腑 C 五行、脏腑、手足 D 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 18. 下列穴位中用于便秘比较好的是( D 阴阳、五行、手足 15.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顺序为( A.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少阴在后 C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太阴在后 16. 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足走胸 B.从胸走足 头 17. 安眠穴的位 C )。 B. 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 C ) C. 从头走足 D.从足走

巧记经络穴位数

巧记经络穴位数 传统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为“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经络”和“腧穴”理论。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 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上的腧穴,共有361个。 尽管我一再反复向大家灌输我的“人身无处是穴,人身处处是穴”观念,但我认为一个从事针灸的人若能记住传统针灸里每一个腧穴所在的经脉、其所处的位置、作用等等,对我们肯定大有好处。 遗憾的是,无论大学里还是民间的很多针灸人,不仅无法记住这些,甚至于连这十四条经上各自有多少个穴的数也记不住。 但我深信,假如你看过此文后,不消十分钟,对每一条经上的穴位数你一定会终生不忘。 请先记住人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也就是二十(20)的概念。 任脉的穴位很好记,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任脉有24个穴; 督脉的穴位更好记,你联想一下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故督脉有28个穴; 这样的话:任脉有:24个穴; 督脉有:28个穴。 现在我们来看看手上的六条经脉: 手三阴经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太阴肺经。其中两个和心有关的经脉的穴位数是个位数里最大的一个数,也是古时的至尊数,就是9。 另一个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数为20-9=11。 这样的话:手少阴心经有: 9个穴; 手厥阴心包经有:9个穴; 手太阴肺经有:11个穴。

手三阳经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中大肠经有20个穴位;小肠是大肠的弟弟,少一个,就是19个;三焦经既然有一个“三”字,就是23个穴位。 这样的话:手阳明大肠经有: 20个穴; 手太阳小肠经有: 19个穴; 手少阳三焦经有:23个穴。 再来看看足上的六条经脉: 足三阳经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只要记住4567就行了。也就是说胃经有45个穴位;膀胱经有67个穴位(最多的);本来胆应是大的,但由于是少阳经(这里强调说是少阳经,另一方面是为以后的文章埋下伏笔),有一个少,故是这三条经里最少的一个,比胃经少一个,为44个穴位。 这样的话:足阳明胃经有: 45个穴; 足太阳膀胱经有: 67个穴; 足少阳胆经经有:44个穴。 足三阴经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只要记住三组数:37;27;27。即:第一组里,3X7=21;第二组的27不动;第三组里,2X7=14。 这样的话:足太阴脾经有: 21个穴; 足少阴肾经有: 27个穴; 足厥阴肝经有: 14个穴。

最新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 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与分布

第二章 腧穴概述--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二章腧穴概述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灵枢·本输》论列各经五输穴,《素问·气府论》列各经“脉气所发”穴,《灵枢·经脉》论列各络穴,这是经络在四肢的基本穴,说明《内经》书中已为腧穴的分经奠定了基础。《内经》多处提到“三百六十五穴”之数,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160穴左右;经穴专书《针灸甲乙经》载古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共349穴《千金翼方》所载相同);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同)穴数有所增加,穴名数达354;明代《针灸大成》载有359穴;至清代《针灸逢源》,经穴总数才达361。目前经穴总数即以此为准。穴位有单穴和双穴之分,任、督脉位于正中,是一名一穴;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是一名双穴。历代代表性针灸医籍所载经穴数见表2—1。、 表2一1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数

经络论文

浅谈人体经络 【摘要】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遍布人体躯干四肢,在人体内组成一个复杂的循环往复的系统,如网状遍布全身。经络之于人体,就好比河流之于大地,大大小小的经络在人体内的运行就像是河流在土地上不息的流动,繁杂之中却总有规律可循,也正是这些具有规律性的经络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完成人体机能活动联络,调节和反应等一系列过程。本文主要阐述对人体经络的分布及部分功能和规律的总结。 【关键词】经络分布经络规律经脉诊治 1.经络初识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正确认识人体经络,了解经络的类别和分布是探索经络的第一步。人体经络由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组成,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肺手太阴、心手厥阴经、心手少阴)、手三阳经(大肠手阳明、三焦手少阳、小肠手太阳)、足三阳经(胃足阳明、胆足少阳、膀胱足太阳)、足三阴经(脾足太阴、肝足厥阴、肾足少阴)。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不同的经络在人体内有不同的运行轨迹,它们连接人体各处穴位,与天地之气相应,与阴阳四季相合。若以一日为期,不同脉络随着一天之内时间段的改变此消彼长,十二时辰对应十二正经,子时,足少阳胆经骨髓造血;丑时,足厥阴肝经肝脏修复;寅时,手太阴肺经呼吸系统;卯时,手阳明大肠经大肠;辰时,足阳明胃经胃;巳时,足太阴脾经脾脏;午时,手少阴心经肝脏造血;未时,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膀胱;酉时,足少阴肾经肾脏;戌时,手厥阴心包经心脏、大脑;亥时,手少阳三焦经免疫系统修复。 若以一年为限,则不同月份分别对应十二正经,相互配合,即为人气所在。正月建寅,主左足少阳经;二月建卯,主左足太阳经;三月建辰,主左足阳明经;四月建巳,主右足阳明经;五月建午,主右足太阳经;六月建未,主右足少阳经;七月建申,主右足少阳经;八月建酉,主右足太阳经;九月建戌,主右足阙阴经;十月建亥,主左足阙阴经;十一月建子,主左足太阴经;十二月建丑,主左足少阴经。 十二经脉散布全身,像十二条河流,内连五脏六腑,从其源受水而通行各处,五脏结合神气精魄的意识,六腑受纳水谷而传导变化,汲取精微之气输送于全身内外,经脉是受血而运营全身的通路,从此种意义来说,经络似河流而又高于河流的本质,其深浅、长短、气血多和少,皆与天地四时相应,通贯营卫之气,与人体各种疾病的形成和保持身体的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经络的现象和诊治规律 想要更好地了解经络,就要根据人体结构特征,由表及里,从外部到内部理清它的运行规律,“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中认为,经脉大多是不可见的,真正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