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光合作用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光合作用

第一节光合作用

教学目的

1.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电能如何转换成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以及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A:知道)。

2.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和C4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特点(B:识记),C4植物固定CO2能力明显增高的原因(A:知道)。

3.光合作用效率的的概念以及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A:知道)。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

(2)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

2.教学难点

(1)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2)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

光能转换成电能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电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

活跃化学能转换成稳定化学能

C3植物与C4植物的概念

光合作用C3植物与C4植物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的特点

C3途径与C4途径(选学)

光照强弱的控制

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的控制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注解】

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一)光能转换成电能(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1. 吸收光能的色素:大多数叶绿素a ,全部的叶绿素b 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传递光能)

2. 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3. 转换光能的色素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二)电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1. NADP ++H ++2e ?→?酶

NADPH 2. ADP+Pi+能量(电能)?→?酶

ATP (三)活跃化学能转换成稳定化学能(叶绿体基质中) 激发态:高能,易失电子 叶绿体a 的状态 (失电子态):不稳定,强氧化剂 稳态:低能,从水中夺取电子后恢复稳定 二、C3植物和C4植物 (根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不同,把绿色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两者的光反应过程完全相同,进行的场所也相同。)

植物类型

C3植物 C4植物 举例

典型的温带植物:如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烟草、马铃薯等 典型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 如玉米、高梁、甘蔗、苋菜等 叶片的解剖

结构

维管束鞘及周围无“花环型”的解剖结构 维管束鞘及周围有“花环型”的解剖结构 叶绿体类型

只有一种类型:位于叶肉细胞中(有基粒) 有两种类型: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基粒);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无基粒) CO 2的固定

途径

C3循环途径 C3和C4两个循环途径,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分开的 CO 2的最初一种五碳糖(C5);C3 最初受体:一种三碳酸(PEP ),后继受体:C5;

受体、产物C4(草酰乙酸)

CO2的利用

较低较高。能利用浓度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效

较低较高

光合作用过程(C3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空间上是分开

的)C3和C4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

C3植物的暗反应

(叶肉细胞)

C4植物叶肉细

胞的叶绿体

C4植物维管束鞘

细胞的叶绿体

C3植物的光合作用

C4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光照强度的控制阳生植物需充裕阳光(一)提高光光照的控制阴生植物种荫蔽处能利用率光质的控制(不同色光对光合作用产物

量与成分的影响)

3.提高农作物的CO2浓度与光合作用产物的关系(曲线)光合作用效率CO2的供应大田中作物确保CO2供应的处理办法

温室中确保CO2供应的方法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氮、磷、钾、镁的作用)

(温度:25-30℃对植物光合作用最为适宜,超过35℃

时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下降,40-50℃

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二)CO2的供应

1.CO2浓度与光合作用产物的关系

OA段:二氧化碳含量很低时,绿色植物不能制造有机物;

AB段: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BC段:当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而增强。

2.应用

(1)大田中作物确保CO2供应的处理办法:确保良好的通风透光

(2)温室中确保CO2供应的方法:增施农家肥、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

(三)必需矿质元素的作用(保证供应,不能过量)

1.氮:光合酶和NADP+和ATP的组成成分

2.磷:NADP+和ATP的组成成分,在维持叶绿体膜结构和功能上起重要作用

3.钾:参于光合作用中糖类的合成和运输

4.镁: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例析】

.科学家发现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内出现淀粉粒,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粒;C3植物的情况正好相反。请你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

C4植物的叶肉细胞只参与对CO2的固定、提供[H]和ATP,固定后生成的C4再转运到维管束鞘细胞,释放出的CO2在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内完成暗反应生成淀粉等。

而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只有叶肉细胞中才有,光合作用的光、暗反应都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因此只在叶肉细胞出现淀粉粒。

.下图表示在空气中不同二氧化碳含量情况下,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1-3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别为1.5×10-3、3.2×10-4、

7.0×10-5)。分析此图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相同二氧化碳浓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

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超过这一范围后,光合作

用强度便不再增加。

(2)相同光照强度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增强。(3)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都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但其中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

【同类题库】

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电能如何转换成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以及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A:知道).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有关的一些作用是(B)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③⑤⑥

.处于激发态的叶绿素所具有的特点是(A)

A.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失去电子B.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得到电子

C.具有很高的能量,是强氧化剂D.具有很高的能量,是强还原剂

.叶绿体基粒囊状薄膜上具有转换光能为电能的色素是(B)

A.叶绿素b B.少数叶绿素a C.叶黄素D.胡萝卜素

.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叶绿素形成的电能,以后可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而储存在下列哪些物质中?(B)

A.三碳化合物和ATP B.ATP 和NADPH

C.五碳化合物和NADPH D.ATP 和C6H12O6

.用磷脂酶处理叶绿体后,光合作用受到明显影响,这一事实说明(A)

A.磷在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上有重要作用B.磷是光合作用产物的组成成分C.磷影响着光的转化、吸收、传递D.磷是NADP+和ATP的组成成分

.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叶绿体所含色素种类的叙述中,最严密的是(D)

A.都含有叶绿素和叶黄素B.都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

C.都含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D.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第一步是(A)

A.光能转化为电能B.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C.电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D.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

光能作用的色素是(C)

.叶绿体内类囊体薄膜上不具有传递

..

A .叶绿素b

B .全部的类胡萝卜素

C .少数处于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

D .全部的叶绿素a

.处于激发态的叶绿素a 所具有的特点是(B )

A .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得到电子

B .具有很高的能量,易失去电子

C .具有很高的能量,是强氧化剂

D .具有较低的能量,是强还原剂

.光合作用过程中,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反应式为:NADP ++2e+H + 酶→NADPH 该反应式中电子的根本来源是(D )

A .叶绿素 a

B .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C .吸收和传递光能的色素分子

D .参与光反应的水分子

.伴随着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叶绿体内类囊体膜上发生的物质变化中正确的是(B )

①H 2O ?→?

光4H + +4e+O 2 ②NADP ++2e+H + ?→?酶

NADPH ③ADP+Pi+能量?→?酶ATP ④CO 2+H 2O ???→?光叶绿体 (CH 2O)+O 2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③④

.ATP 中所贮存的能量和可以接收的能量分别是(C )

A .化学能、只有电能

B .电能、化学能

C .化学能、电能和化学能

D .化学能,只有化学能

.(多选)有关光合作用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ABC )

A .N 的缺乏将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

B .NADP +既是电子受体,又是能量受体

C .良好的通风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D .CO 2浓度的提高将使光合作用的强度不断提高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由生产者所进行的某种活

动,分析并回答:

(1)该生理活动的名称是: 。

(2)它主要在叶肉细胞内被称为 的

细胞器中进行的。

(3)图中字母A、B、C各自所代表的物质名称是:

A:,B:,C:。

(4)需要消耗物质A和B的生理③的名称是:。

(5)图中编号①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6)如果在该细胞器基质中的酶因某种原因而被破坏,则这一生理过程的两个阶段中,最先受到影响的阶段是。

(7)色素吸收的能,在这一生理过程的阶段,部分被转移到中,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再经过这一生理过程的阶段,转换为化学能。[(1)光合作用(2)叶绿体(3)三磷酸腺苷;还原型辅酶Ⅱ;糖类等有机物(4)C3的还原(5)水的光解(6)Ⅱ(暗反应)(7)光;Ⅰ(光反应);ATP和NADPH;Ⅱ(暗反应);稳定的]

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和C4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特点(B:识记),C4植物固定CO2能力明显增高的原因(A:知道)

.含有完整的叶绿体结构,却不进行光合作用全过程的细胞是(C)

A.C3植物的叶肉细胞 B.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

C.C4植物花环状外圈的细胞 D.C4植物花环状内圈的细胞

.用碘液分别对已经酒精脱色的小麦和玉米的叶片染色,结果(B)

A.小麦叶片中仅维管束鞘细胞出现蓝色。

B.玉米叶片中仅维管束鞘细胞出现蓝色。

C.小麦和玉米叶片中叶肉细胞都出现蓝色。

D.小麦和玉米叶片中维管束鞘细胞都出现蓝色。

.若用14C标记CO2分子;则其在C4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依次出现在(D)

A.C5、C4、(CH2O) B.C5、C3、(CH2O)

C.C3、C4、(CH2O) D.C4、C3、(CH2O)

.甘蔗等C4植物的“花环型”两圈细胞中的叶绿体(C)

A.结构相同 B.功能相同 C.酶系统不同 D.代谢无联系

.下列有关C3和C4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C3植物在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固定CO2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B.常见的C4植物有玉米和甘蔗等

C.C3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D.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

.一株C3植物和一株C4植物,放在同一钟罩下,钟罩内与外界完全隔绝,并每天光照12小时,共照若干天.一星期后,C3植物死亡,这是因为(D)

A.C4植物在夜间的呼吸需氧少B.C4植物较能抗旱

C.C4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高D.C4植物能利用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C3植物则不能

.小麦是C3植物,玉米是C4植物,取长势相似,大小相同的小麦和玉米苗置于同一密闭钟罩内培养,预测一段时间后,玉米和小麦的生长情况(D)

A.都生长良好

B.都不能正常生长

C.小麦生长良好,玉米不能正常生长,最后死亡

D.玉米生长良好,小麦不能正常生长,最后死亡

.下列关于C3、C4植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C3植物在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固定CO2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B.常见的C4植物有玉米和甘蔗

C.C3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

D.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含有正常的叶绿体

.若用14CO2提供给C4植物,则14C在细胞内转移途径是→→→→→。

[14CO2(叶肉细胞)→14C4(叶肉细胞)→14C4(维管束鞘细胞)→14CO2(维管束鞘细胞)→14C3(维管束鞘细胞)→14C6H12O6(维管束鞘细胞)]

.下列植物的叶片结构中有“花环型”结构的是(D)

A.烟草B.大豆C.小麦D.高粱

.一株C3植物和一株C4植物,放在同一钟罩下,并与外界空气隔绝,每天光照12小时,一星期后C3植物死亡,其原因最可能是(B)

A.C4植物抗旱能力强B.C4植物能利用低浓度的CO2

C.C4植物呼吸消耗的O2 少D.C4消耗的有机物少

.C4植物的叶片维管束鞘细胞具有的特点是(A)

A.细胞比较大、内含没有基粒的叶绿体B.细胞比较小、内含没有基粒的叶绿体C.细胞比较大、细胞内不含叶绿体D.细胞比较小、细胞内不含叶绿体

.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D)

A.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B.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内

C.维管束鞘细胞内D.A和B两项都是

.C4植物叶片内“花环型”的两圈细胞,由外到内依次是(D)

A.全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B.部分叶肉细胞和维管束

C.全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D.部分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

.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的特点是(C)

A.细胞大,叶绿体内有基粒B.细胞小,无叶绿体

C.细胞大,叶绿体内无基粒D.细胞小,有叶绿体,有基粒

.C3植物和C4植物CO2的最初受体分别是(A)

A.前者是C5化合物,后者是PEP B.两者都是C5化合物

C.前者是PEP,后者是C5化合物D.两者都是PEP

.C3植物和C4植物暗反应的场所分别是(C)

A.两者都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B.两者都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C.前者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后者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D.前者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后者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

.C3植物和C4植物合成淀粉等有机物的具体部位是(B)

A.前者只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后者只在叶肉细胞中

B.前者只在叶肉细胞中,后者只在维管束鞘细胞中

C.前者在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中,后者只在叶肉细胞中

D.前者只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后者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

.在形态学方面,以下哪项不是C3植物与C4植物的区别(D)

A.C3植物的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B.C3植物的叶脉颜色较浅

C.C3植物叶片上小叶脉之间距离一般较大 D.C3植物属于低等植物

.在低浓度CO2的环境中,下列哪一组植物的生长状况要好一些?(C)

A.小麦、水稻B.大麦、大豆C.高梁、玉米D.菜豆、马铃薯.光照较强的夏季中午,下列哪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高一些?(D)

A.大豆B.小麦C.大麦D.甘蔗

.下图表示在75%的全日照下,一个叶片在不同

的CO2浓度下净CO2交换速度的变化。

(1)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A.植物A是C4植物,因它在高CO2浓度下有较

高的CO2光转换速度

B.在CO2交换速度等于0时,两种植物A和B没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C.如果光强度保持恒定,CO2浓度进一步增加,则植物A的CO2交换速度将达到饱和点

D.在CO2浓度为200×10-6时,C3植物比C4植物更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2)依据上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B)

A.植物B是C3植物,植物A是C4植物

B.CO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则植物B的CO2交换速度呈直线增长

C.在同一CO2浓度条件下,植物A的光能利用率高

D.若CO2浓度进一步增加,则植物A的CO2交换速度将继续增加

光合作用效率的的概念以及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A:知道)

.(多选)经常松土能提高农怍物的产量,这是因为(ABC)

A.增强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吸收矿质离子提供更多的能量

B.促进硝化细菌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C.有利于微生物分解农家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D.促进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右图表示的是在CO2浓度为l%和0.03%两种情况下,某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据图

分析,限制图中Q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C)

①CO2浓度②光照强度

A.① B.②

C.①和② D.与①②无关

.在绿色植物合成和运输糖类的过程中,必须供应的矿质元

素是(C)

A.N B.P C.K D.Mg

.能够在温室里使用,但不能在大田使用的增加光合作用作用效率的措施是(C)A.施用微量肥料 B.施用农家肥料 C.施用干冰 D.补充光照.对于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的不正确解释是(B)

A.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B.有利于释放氧气,降低有机物消耗C.有利于吸收较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下列措施不能提高阳性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的是(C)

A.合理密植 B.保证适宜的必需矿质元素C.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D.增强光照

.根据实验可知,在一定限度内,增加光照、提高温度或增加CO2浓度均可提高作物产量。试说明:(1)增加光照,可使反应效率提高,从而使的量增加,进而使更多的还原成糖,使作物产量提高。(2)提高温度使作物产量提高的原因是。(3)增加CO2浓度使作物产量提高的原因是。

[(1)光;NADPH、ATP(2)提高了酶的催化效率,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3)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被固定的CO2越多,生成的C3越多,被还原成糖的量就多,作物的产量就高]

.磷在叶绿体的构成和光合作用中有何作用?

答:①:。

②:。

③:。[①:磷是叶绿体双层膜和基粒的构成部分②磷是ATP的成分,ATP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③磷是叶绿体中DNA的构成成分;其他还磷在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粮食产量对解决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有着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光合作用方面考虑,要增加我国农作物的粮食产量,可以采取的两条措施有

(2)从传统遗传学方面分析,提高粮食产量,还可以采取的两条措施有

;。

(3)提高粮食产量,可以采用的两项现代生物技术有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2)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有性杂交根据细胞质遗传特点通过“三系配套”或“二系配套”培育杂交优势品种(3)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转基因作物品种;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得到杂种作物品种;通过太空育种得到优良变异品种]

.农业生产上常用轮作、间作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轮作是指在同—块地上,按预定的计划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害虫的发生。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将不同的作物相间种植。套种是指在同—块地上—年种植和收获西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轮作能提高土壤肥效的原因是。

(2)轮作能防止虫害,是由于改变了原有的,从而使害虫难以生存下去。

(3)从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的角度分析:

间作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是。套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是。[(每空2分,共8分)(1)不同的作物对土壤中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不同 (2)食物链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学科内综合】

.现在农民普遍利用塑料大棚培植花卉和蔬菜,丰富了市场,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请结合生物学原理,判断以下技术环节有错误的是(A)

A.大棚内异花传粉的瓜果结实率低,可采用射线照射法进行人工诱变,提高产量

B.盖大棚所用的塑料薄膜用无色最好

C.在大棚内圈养猪或鸡,有利于提高产量

D.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蔬菜或花卉的光合作用效率

.右图中表示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C3植物光合作用与

CO2浓度之间关系曲线.你认为图中的哪一点最可能反

映了大气中的CO2浓度(C)

A.a

B.b

C.c

D.d

.光不足与叶片变黄的关系是(D)

A.光不足与叶片变黄没有影响 B.光不足延缓叶片变黄,特别是在高温下C.光不足延缓叶片变黄,特别是在低温下 D.光不足加速叶片变黄,特别是在高温下.(多选)轮种就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按规定种植计划,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这样做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用下列说法对其解释恰当的是(ABC)

A.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营养 B.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C.可以改变原有的食物链,防止虫害 D.防止土壤肥力枯竭

.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CO2浓度、光照强

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的一组曲线,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一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B)

A.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 B.叶小而厚,有少量气孔

C.深绿色的大叶,叶两面有大量气孔 D.深绿色的大叶,叶只有一面有气孔

.在某C4植物中,一些叶片能进行C3光合作用,而其他叶片能进行C4光合作用,下面对该植物的描述是真实的?(D)

A.事实上它是C3植物

B.进行C3光合作用的叶片缺少花环状维管束解剖结构

C.在进行C4光合作用的叶片中,PEP没有形成

D.C4途径是C3途径演化现时来的

.夏季某植物在提高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后光合作用的强度并未发生变化,原因可能是(A)A.阴雨天光照不足B.温度过低使酶的活性降低

C.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抑制了光合作用D.光照过强抑制了光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

.下图中所示的是绿藻类的一种,显示了此绿藻的光合作用的速度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从下列词组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标号,填人题中方括号内。

(1)在光线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的速度随[ ]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光合作用的速度是受[ ]速度的限制。

(2)从图中可知,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的速度已不再增大,显示出一定的倾向。

这个值的变化取决于[ ],可以认为其整体速度取决于[ ]的速度。

(3)作为限制光合作用速度的环境因素,此外还可以考虑陆地植物环境中的[ ]。

①光反应②暗反应③光强度④温度⑤CO2浓度

[(1)③,①(2)④,②(3)⑤]

.下图为玉米植株的代谢过程。分析回答:

(1)玉米和小麦相比,其叶片结构特点是

(2)图中D、E表示的物质分别是D:;E:。

(3)图是M物质形成的场所是。

(4)图中A物质是,它是在中产生的。

(5)图中未表示出使①正常进行的非生物因素还有。(6)写出①过程中电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的反应式。(7)图中③过程生成的产物通常为。

[(1)围绕维管束的是花环型的两圈细胞,内圈为含叶绿体的维管束鞘细胞,外圈为部分叶肉细胞(2)水、矿质元素(3)叶绿体基质(4)丙酮酸;细胞质基质(5)适宜的阳光和

?酶ATP(7)酒精和二氧化碳]

温度(6)ADP+PI+能量(电能)?→

.下图为水稻某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表示气体进出细胞的情况,①代表 ,②代表 。

(2)在阳光、温度等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用箭头标出图中①②两种气体还会出现的扩散方向。

(3)在黑暗和缺氧环境条件下,气体②从细胞的哪个部位(写标号) ,并在图中标出扩散方向。

(4)写出图中④类囊体中能量变化的反应式 ; 。

(5)图中能产生ATP 的结构部分是 (写编号)。

(6)影响④产生有机物的主要环境因素有 、 、 等。

[(1)O 2;CO 2(2)如下图(3)⑤;如下图(4)NADP ++2e+H + ?→?

NADPH ;ADP+Pi+能量?→?酶ATP (5)③④⑤(6)阳光、温度、CO 2浓度]

-2-1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光合速率 A 23 26 30 31 30 27 20 10 B 10 15 19 24 30 35 39 38

(1)对上表数据用打点法在上图中作出曲线图。

(2)根据第(1)题的曲线图,确定草本植物A 和B 在22℃时的光合作用速率分别为: 。

(3)哪一种草本植物在热带环境中能较好生活?为什么?

(4)提供一种能在实验室研究温度影响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简单方法。

[(1)

(2)约为30.3,约为21,0 (3)B 因为B在较高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能持续增高 (4)取小型水生植物,置于含水试管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浴并照光(保持光强度较高并且恒定),对水藻在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泡进行人工计数,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即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3分)]

.下图为植物叶片细胞发生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关系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物质a与b分别是和。

(2)②过程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是。③与④过程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3)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③过程产生的CO2将会迅速用于①过程,原因是

[(1)糖(1分) 氧气(1分) (2)光能转变成(电能,电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2分)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2分)(3)因为在充足光照下,光合作用的速度高于呼吸作用的速度(2分) ] .利用红外测量仪可以灵敏地测量一个密闭的小室(容积为1L)中的C02浓度变化,在密闭但可以透光的小室中分别放置叶面积都是l0cm2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在充足

的光照条件下测量,测量结果记录于下表:(单位:mg/L)

记录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A种植物叶片150 113 83 58 50 48 48 48 48 48

B种植物叶片150 110 75 50 35 18 8 8 8 8

根据表中记录到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可以看出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原因是

。(2)从记录的结果看,当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了,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其原因是。

(3)如果A种植物是C3植物,那么B种植物最可能是C4植物,C4这种植物最显著的结构特点是。

(4)如果将大小、长势相似的A种植物和B种植物培养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进行实验,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预测本实验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预测实验结果:。理由:。[(1)CO2被叶片光合作用吸收掉(2)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3)维管束鞘细胞具叶绿体(或维管束鞘具花环状结构) (4)A种植物逐渐衰弱,最后死亡;B植物生长良好A、B两种植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B植物能够在CO2浓度为8mg/L的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补偿呼吸消耗,而A植物不能够在此CO2浓度条件下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补偿呼吸消耗;结果是A植物体内的C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逐渐转移到B植物体内。(意思到位即可)]

.右图表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以

同一片双子叶植物的叶为材料,制成叶圆片并放入

广口瓶中,通过气泵抽出叶内空气直到叶圆片降至

瓶底。将瓶中等量叶圆片转移到含有不同浓度

NaHCO3溶液的培养皿中,所有培养皿置于相同的光

照下,测量每一培养皿中叶片浮至溶液表面所需的

时间,以计算光合作用速度,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

示。

NaHC03溶液浓度叶片升至表面的时间(s) 光合作用速度(1/T)

0 ∞0

0.10 135 7.4×10-3

0.20 105 9.5×10-3

0.30 90 11.1×10-3

0.40 83 12.0×10-3

0.50 83 12.0×10-3

(1)在右面坐标系中画出表示光合作用的速度与NaHC03

浓度关系的曲线。

(2)说明第(1)题曲线图表示的关系:

(3)叶圆片转移到NaHC03,溶液之前,为什么必须抽出

空气?

(4)为什么叶圆片在NaHC03溶液浓度为0时不能上浮?

;NaHC03溶液浓度在大于0.4时,光合作用速度为什么不再增加。

(5)假如部分实验用叶圆片取自主叶脉处时,为什么实验结果不够精确?

(6)假如用等量的叶圆片重复实验,提出一种能够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1)

(2)一定范围内,随NaHC03溶液浓度增加,光合作

用速度加快;浓度达0.4后,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加快。

(3)排除叶片内原气体(O2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也使比重增大,使叶片下沉。(4)无CO2,不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O2,不能上浮。

(5)主叶脉处的叶圆片,含叶绿体少,质量也不尽相同,影响上浮时间。

(6)适当增强光照;适当提高温度]

.下面的方法可用来测定田间棉花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

①在田间选定有代表性的叶片(叶片左右对称)20片;挂小纸牌编号。②用5%的三氯乙酸点涂叶柄一圈,将叶柄的筛管细胞杀死,并采取措施尽量保持叶片的自然生长角度。③按编号顺序分别剪下叶片对称的一半;依次夹入湿润的纱布中,贮于暗处;4小时后,再按编号顺序以同样的速度剪下另外半片叶,也依次夹于湿润的纱布中。④返回实施室后将各同号叶片的两半对应叠在一起,在无粗叶脉处用刀片沿边切下一定面积的两个叶块,分别置于两个称量皿中,80—90℃下烘干5小时,然后在分析天平上称重、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两部分叶片干重差的总和除以叶面积及照光时数,即为光合强度

光合强度=干重增加总数÷(切取叶面积总和×照光时数)

(1)在该实验中,特定时间段内的光合产量= 。

(2)用三氯乙酸杀死叶柄筛管细胞的目的是。

(3)实验步骤中,有一些措施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而设置的,请你列举两例。

(4)叶片干物质质中,含量最多的化台物种类是。

(5)衡量光合作用强度的指标,除了本实验所用的干物质重外,还可以用或

[(1)照光的叶片干重总量—黑暗中的叶片干重总量(2分) (2)阻止实验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输出(2分) (3)①实验的对象不是1片叶子而是20片叶子;①采用同一叶片对称的两部分进行对照比较的方法;③先后两次剪下的叶片同样保存在湿润的纱布中;④用于烘干和称重的各叶片两半的部位及面积相等。 (任意两项,有其它合理的分析也可以,2分) (4)糖类(2分) (5)O2的释放量 CO2的吸收量(2分)]

.下图甲示某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Lx)下的CO2光合曲线,图乙示D、E两种不同植物在相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光合曲线。请分析回答:

(1)曲线A表明:。

(2)ad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子是,hi段的光合速率从根本上反映了(光、暗)反应活性。

(3)bg段的斜率小于ad段,是因为弱光下,光反应产生的较少,限制了暗反应。

(4)若图乙表示的是C3植物和C4植物各一种,则属于C4植物的是,依据的图中信息是:。图中可见,增施CO2对植物的效果更优。

(5)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光合效率的原因是。[(1)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呈直线增加,但超过一定CO2浓度后,光合速率增加转慢,并达到最大后稳定不变。(2分) (2)CO2浓度(1分) 光(1分) (3)ATP、NADPH(1分) (4)E(1分) E植物可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1分) C3(D)(1分)

(5)增加CO2的供应,提供必需的矿质元素等(2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知识点总结 专题1 ?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 原理:基因重组 优点:1.突破物种界限 2.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切割,因此具有专一性。 (3)作用的化学键:切割磷酸二酯键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两个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 (2)连接的化学键:磷酸二酯键 (3)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 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 不同点连接的DNA 双链 模板不要模板 连接的对象2个DNA片段单 相同点作用实质形化学本质 3.“分子运输车”——运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环状DNA分子(3)其它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不知道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 2.人工合成。 常用方法有:(1)反转录法(已经获得mRNA的情 (2)化学合成法(知道目的基因的核3.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知道目的基因两端的核苷(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光合作用

教学案例 高二(必修)光合作用 教学案例 光合作用 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先学后教的方法)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减重57g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1779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1课本答案汇总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 发酵后取样,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此外,还可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用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如果实验结果不理想,请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然后重新制作。 二、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 首先通过观察菌膜的形成、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作进一步的鉴定。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酵液中是否有醋酸菌,并统计其数量作进一步鉴定。 三、旁栏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答: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提示: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答: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四、[资料]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题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五、练习 2.提示: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周详的考虑,如原料的来源与选择、菌种的培育与选择、发酵的设备、发酵条件的自动化控制,以及如何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等等。此外,无论是葡萄酒或葡萄醋,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并非商品意义上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沉淀过滤、灭菌装瓶等获得成品酒或醋。葡萄酒还需在一定设施和条件下(如橡木桶和地窖)进行后续发酵,以获得特定的风味和色泽。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一、是否完成腐乳的制作 学生是否完成腐乳的制作依据是:能够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与用具;前期发酵后豆腐的表面长有菌丝,后期发酵制作基本没有杂菌的污染。 二、腐乳质量的评价 制作成功的腐乳应该具有以下特点:色泽基本一致、味道鲜美、咸淡适口、无异味、块形整齐、厚薄均匀、质地细腻、无杂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相关习题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1、关于ATP 1 2??→←??酶酶ADP +Pi +能量的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上述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释放和贮存 B .所有生物体内ADP 转变成ATP 所需能量都来自细胞呼吸 C .这一反应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 D .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下表是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方法 ( ) A B .酶具有高效性 C .酶具有专一性 D .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 3.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主动运输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B .甲→乙和乙←丙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C .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 .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4.ATP 中的化学能储存于 ( ) A .腺苷内 B .磷酸基内 C .腺苷和磷酸基连接的键内 D .普通磷酸键和高能磷酸键内 5.如图为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叶片呈绿色是由于Ⅰ上含有大量色素 B .能够将光能转换为稳定的化学能的过程是在Ⅰ上完成的 C .Ⅱ中CO 2被固定并还原成图中的甲物质 D .Ⅰ、Ⅱ上酶的种类、功能不相同 6.下图表示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化过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B.图中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C.用18O标记葡萄糖,则产物水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D.图示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7.右图所示的图解表示真核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可以在细胞质 基质中发生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①反应场所都有线粒体②都需要酶的催化③反应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④都能产生ATP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⑥都能产生水⑦反应过程中都能产生[H]⑧都能把有机物彻底氧化 A.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⑦D.②③④⑤⑧ 10.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 B.③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C.产生①②的场所是线粒体 D.原核生物也有可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11.利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在我国历史悠久。地窖中的CO2浓度较高,有利于() A.降低呼吸强度B.降低水分吸收 C.促进果实成熟D.促进光合作用 12.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酶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B.ATP的组成元素和核酸的一致 C.温度或pH改变可以导致酶结构的改变 D.ATP转化为ADP时要消耗水 13.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代表的是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 B.ATP生成ADP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不可逆 D.酶1、酶2具有催化作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14.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汇总

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补充知识】发酵 1.概念:利用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繁殖或积累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2.类型: (1)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2)根据产生的产物可分为:酒精发酵、乳酸发酵、醋酸发酵等。 一.基础知识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 大量繁殖,反应式为:C 6H 12O 6+6H 2O+6O 2 →6CO 2+12H 2O+能量;无氧时, 能进行酒精发酵,反应式为:C 6H 12O 6→2C 2H 5OH+2CO 2+能量。 酶 酶

2.酵母菌繁殖的最适温度20℃左右,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18~25℃。 3.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也可以在 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 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为C 2H 5OH+O 2→CH 3COOH+H 2O 。 3.醋酸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35℃。 4.菌种来源:到生产食醋的工厂或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或从食醋中分离醋酸菌。二.实验设计 1.流程图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 果酒 果醋 2.制作实例 (1)实验材料葡萄、榨汁机、纱布、醋酸菌(或醋曲)、发酵瓶(如右图)、气泵、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等。 (2)实验步骤 酶

全国卷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 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 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 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 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 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 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 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 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 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疑难解答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如:要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进行酒精消毒;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精选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练习题 1.(2008·宁夏高考)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2.利用溴甲酚紫指示剂,检测金鱼藻生活环境中气体含量变化的实验操作如下。对此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溴甲酚紫指示剂在pH减小的环境中变为黄色 B.溴甲酚紫指示剂变为黄色是由于金鱼藻呼吸作用释放出CO2 C.这个实验可表明呼吸作用释放CO2,光合作用释放O2 D.实验操作3~5表明光合作用吸收CO2 3.下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在生长阶段体内物质的转变情况,图中a、b为光合作用的原料,①~④表示相关过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B.光合作用过程中[H]来源于①过程中水的光解,用于③过程C3的还原 C.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除了产生了[H]、ATP外,产物中还有丙酮酸 D.②、④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④过程 4.下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D.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5.如图表示绿色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水参与C中第二阶段的反应 B.B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C.A中产生的O2,参与C的第二阶段 D.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生物选修本全一册测试题

生物选修本全一册测试题 ---(生物选修本全一册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固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剂机制所坚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坚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逼 2、下列植物中属于C4植物的是() ①水稻②小麦③玉米④大豆⑤高粱⑥马铃薯⑦甘蔗⑧菠菜 A、③⑤⑦ B、①②⑧ C、①③⑤ D、②④⑦ 3、下列有关C4和C3植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C3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B.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C.C3植物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D.C4植物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4、下列哪种物质的形成与内质网及上面的核糖体、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都有关( ) A、血红蛋白 B、呼吸氧化酶 C、胃蛋白酶原 D、性激素 5、下列结构中不可能与内质网直截了当相连的是() A、线粒体 B、核糖体 C、高尔基体 D、核膜 6、人体代谢终产物中的水的排出途径是() ①皮肤②肺③直肠④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猎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纤维素酶处理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细胞融合D.选择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8、完成与内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膜是() A、细胞膜 B、核膜 C、高尔基体膜 D、内质网膜 9、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 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高中生物选修一重要的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一重要的知识总结高中生物选修一重要的知识总结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纤维素,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葡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 (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 (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 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课题延伸: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后,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 菊花的组织培养 细胞分化:在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出现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了一段时间以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再分化形成的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 植物细胞工程:具有某种生物全套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活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即每个生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但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2019-11-16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①、叶绿素a ——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②、叶绿素 b ——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①、胡萝卜素——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②、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⑴、提取方法:丙酮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酮混合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光能 CO2 + H2O ——→ (CH2O)+ O2 叶绿体光能 6CO2 + 12H2O ——→C6H12O6 + 6H2O + 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 .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 .Ingen – 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 .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

人教版生物选修1 课后题答案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本专题围绕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展开,主要操作技术归纳如下。 1.果酒与果醋的制作技术。 2.腐乳的制作技术。 3.泡菜的腌制与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基础知识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知识要点:1.酵母菌的兼性厌氧生活方式;2.发酵需要的适宜条件;3.传统发酵技术所使用的酵母菌的来源。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知识要点:1.酒变醋的原理;2.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3.制醋所利用的醋酸菌的来源。 二、课题成果评价 (一)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 发酵后取样,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此外,还可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用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如果实验结果不理想,请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然后重新制作。 (二)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 首先通过观察菌膜的形成、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作进一步的鉴定。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酵液中是否有醋酸菌,并统计其数量作进一步鉴定。 三、答案和提示 (一)旁栏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答: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提示: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答: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4.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将酒精变为醋酸时需要氧的参与,因此要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 (二)[资料]发酵装置的设计讨论题 请分析此装置中的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结合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你认为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答: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三)练习 2.提示:大规模生产时需要进行更为全面周详的考虑,如原料的来源与选择、菌种的培育与选择、发酵的设备、发酵条件的自动化控制,以及如何严格控制杂菌污染;等等。此外,无论是葡萄酒或葡萄醋,实验时所检测的发酵液,并非商品意义上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沉淀过滤、灭菌装瓶等获得成品酒或醋。葡萄酒还需在一定设施和条件下(如橡木桶和地窖)进行后续发酵,以获得特定的风味和色泽。 3.提示:需考虑厂房、设备投资、原材料采购、工人人数及工资、产品种类、生产周期、销售渠道、利润等问题。 课题2腐乳的制作 一、基础知识 知识要点:相关的微生物,如毛霉等在腐乳制作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知识点梳理名词: 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 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 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

高中生物 必修1 光合作用 知识点全面总结 (word20页)

第三单元之—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叶绿体的结构模型. (二)相关知识 1、.叶绿体是真核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绿体由两层膜(内膜和外膜)包围而成,内部有许多基粒,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3、每个基粒都有许多个类囊体构成,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色素以及光反应所需的酶,是光反应的场所。 4、基质中含有暗反应所需的酶,是进行暗反应的场所。 5、光合色素的相关知识。 (1)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含量: 叶绿素a 叶绿素(3/4) 叶绿素b 叶绿体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1/4) 叶黄素 (2)叶绿体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4种色素),转化光能(只有少量的叶绿素a把光能转为电能) (4)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 ①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例如韭黄,蒜黄) ②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秋末)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而使叶子变黄。 ③必需元素:叶绿素中含N、Mg等必需元素,缺乏N、Mg将导致叶绿素无法合成,叶变黄。另外,Fe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的辅助成分,缺Fe也将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叶变黄。

(5)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 ①叶绿体中的色素只吸收可见光,而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等不吸收。 ②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对其他波段的光并非不吸收,只是吸收量较少。 经过色素吸收后,光谱出现两条黑带。说明: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6)叶绿体色素的性质:易溶于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叶绿素的性质不稳定,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性质相对稳定。 (7)植物叶片的颜色与所含色素的关系: 正常绿色正常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且对绿光吸收最少,所以正常叶片总是呈现绿色 叶色变黄寒冷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类胡萝卜素较稳定,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叶子变黄 叶色变红秋天降温时,植物体为适应寒冷,体内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有利于形成红色的花青素,而叶绿素因寒冷逐渐降解,叶子呈现红色 6、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原理解读: ①色素的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作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而不能用水,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不能溶于水。 ②色素的分离原理: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从而使各种色素分离。 (2)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 (3)过程:省略。 (4)结果分析: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 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 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 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 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上海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概念辨析 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 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 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 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 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 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 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 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 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 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 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 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 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 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 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 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 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高中生物选修全一册光合作用

第一节光合作用 教学目的 1.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电能如何转换成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以及NADPH和ATP中的活跃化学能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A:知道)。 2.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区别和C4植物光合作用作用的特点(B:识记),C4植物固定CO2能力明显增高的原因(A:知道)。 3.光合作用效率的的概念以及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A:知道)。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稳定化学能。 (2)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措施和原理。 2.教学难点 (1)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2)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 光能转换成电能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电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 活跃化学能转换成稳定化学能 C3植物与C4植物的概念 光合作用C3植物与C4植物C3植物与C4植物在叶片结构的特点 C3途径与C4途径(选学) 光照强弱的控制 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二氧化碳的控制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注解】 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一)光能转换成电能(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1. 吸收光能的色素:大多数叶绿素a ,全部的叶绿素b 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传递光能) 2. 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3. 转换光能的色素是: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 (二)电能转换成活跃化学能(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1. NADP ++H ++2e ?→?酶 NADPH 2. ADP+Pi+能量(电能)?→?酶 ATP (三)活跃化学能转换成稳定化学能(叶绿体基质中) 激发态:高能,易失电子 叶绿体a 的状态 (失电子态):不稳定,强氧化剂 稳态:低能,从水中夺取电子后恢复稳定 二、C3植物和C4植物 (根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不同,把绿色植物分为C3植物和C4植物,两者的光反应过程完全相同,进行的场所也相同。) 植物类型 C3植物 C4植物 举例 典型的温带植物:如水稻、小麦、大麦、大豆、烟草、马铃薯等 典型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 如玉米、高梁、甘蔗、苋菜等 叶片的解剖 结构 维管束鞘及周围无“花环型”的解剖结构 维管束鞘及周围有“花环型”的解剖结构 叶绿体类型 只有一种类型:位于叶肉细胞中(有基粒) 有两种类型: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基粒);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无基粒) CO 2的固定 途径 C3循环途径 C3和C4两个循环途径,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分开的 CO 2的最初一种五碳糖(C5);C3 最初受体:一种三碳酸(PEP ),后继受体:C5;

高中生物选修1(人教版)教材中全部问题的答案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课题目标 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二、课题重点与难点 课题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和果醋。 课题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三、基础知识分析 (一)果酒制作的原理知识要点:1. 酵母菌的兼性厌氧生活方式;2.发酵需要的适宜条件;3.传统发酵技术所使用的酵母菌的来源。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知识要点:1.酒变醋的原理;2.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3.制醋所利用的醋酸菌的来源。 四、实验案例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 建议将实验安排在秋季的9月或10月进行。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实验,有如下优点:(1)正值收获季节,葡萄的价格便宜,品种多样;(2)此时葡萄上的酵母菌数量多且生活力强,发酵酿酒的效果好;(3)温度适宜,发酵现象非常明显。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对发酵瓶、纱布、榨汁机、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并消毒。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2. 取葡萄500 g,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 3. 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 4. 用榨汁机榨取葡萄汁后,将其装入发酵瓶中(装置参见教材图1-4b),或将葡萄打成浆后,用洁净的纱布过滤至发酵瓶中,盖好瓶盖。如果没有合适的发酵装置,可以用500 mL的塑料瓶替代,但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塑料瓶总体积的2/3。 5. 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 6. 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如果使用简易的发酵装置,如瓶子(最好选用塑料瓶),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 7. 10 d以后,可以开始进行取样检验工作。例如,可以检验酒味、酒精的含量、进行酵母菌的镜检等工作。 8. 当果酒制成以后,可以在发酵液中加入醋酸菌或醋曲,然后将装置转移至30~35 ℃的条件下发酵,适时向发酵液中充气。如果找不到醋酸菌菌种或醋曲,可尝试自然接种,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充气装置,可以将瓶盖打开,在瓶口盖上纱布,以减少空气中尘土等的污染。 五、课题成果评价 (一)果酒的制作是否成功 发酵后取样,通过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此外,还可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用重铬酸钾检验酒精的存在。如果实验结果不理想,请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然后重新制作。 (二)果醋的制作是否成功 首先通过观察菌膜的形成、嗅味和品尝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检测和比较醋酸发酵前后的pH作进一步的鉴定。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酵液中是否有醋酸菌,并统计其数量作进一步鉴定。 六、答案和提示:(一)旁栏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答: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