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油画色彩的和谐美

浅谈油画色彩的和谐美
浅谈油画色彩的和谐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b412240.html,

浅谈油画色彩的和谐美

作者:杨宁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油画色彩和谐的形式构成,介绍了色彩和谐美的分类,探讨了色彩和谐美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认为只有和谐的色彩搭配才具有美感。色彩的和谐是人们对色彩的感性体验。色彩的和谐是被多种因素影响的,是色彩对比和色彩调和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油画;色彩对比;色彩调和;和谐美

色彩不仅是油画的造型语言,还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和一种世界通用的视觉语言,它能够通过视觉传达文化、种族、特征、感情、意识等各种有形与无形的信息。因此色彩效果始终左右着人们的情绪,使人产生审美愉悦。当我们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的各种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和谐美的形式。

和谐问题是色彩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问题。从主观角度讲,美就是人的感官刺激引发心理活动之后产生的一种感性的快感。色彩的和谐对产生这种美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和谐本身的构成形式及其产生过程却是复杂多变的,也是难以用言语解释的。所以我们要抓住规律进一步探索。

一、色彩和谐的形式构成

1、色彩对比十八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朗福德提出,如果两种或几种色光色彩混合后呈白色的话,这些色彩就是和谐的。根据这个定论,互补色之间就必然产生和谐。这个现象本身已经道出了和谐产生的客观原因,也就是说人类的眼睛需要这样一种互补对比关系,只有对比关系建立,视觉才会平衡。所以,建立对比互补关系的原则是色彩和谐的一条基本原则。

对比关系的实质是: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的差异能够在对立中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一个本质上的整体,从这个意义上讲,色彩的明暗关系、面积对比等,如果有对立趋势的话,是同样会产生对比关系的。由此看来,和谐中的对比关系不仅仅包括补色和对比色的对比关系,也包括所有性质相反的,具有互补意义的对比关系,色彩的和谐是明度,冷暖,面积的一种融合。是从各种对比关系的综合效果中产生的。

色彩的对比可分为以下几类:色相对比: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色相对比的强

弱与色彩在色环上距离的远近有关系,一般同类色相和邻近色相的对比较弱,对比色相和互补色相对比较强,最弱的是同类色相对比,例如粉红和大红的对比,最强的是互补色相对比。例如黄与紫的对比,明度对比:由于色彩明暗深浅变化的差别形成的对比。明度对比是所有色

彩对比的基础,是决定画面情调、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色彩明度对比强的画面清晰明朗,色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浅谈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作者:————————————————————————————————日期: 2

浅析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摘要:在艺术发展到"东西方会合"的大时代背景下,选择野兽派领袖马蒂斯为代表,以分析、对照具体作品为方法,从画面形式层面,具体从色彩方面剖析这位画家作品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意味的情趣,以展现东方意味在他画面中的具体运用或表现。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平面性;东方艺术;色彩观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出生在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诺尔省),是法国野兽派的先驱,与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一起被视为20世纪法国画坛上的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1892年,马蒂斯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落第后被著名象征派画家莫罗看重,收入自己的画室。这位导师竭力鼓励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绘画。他教导学生,为抵制学院主义,不要单纯地满足于经常去博物馆,也要向街头或者到大自然中去作画。莫罗的"在艺术上,你的方法愈简单,你的感觉就愈明显"这句格言,对他启发最大。① 他从后印象派画家中得到启示,大胆发展塞尚的"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协体"这个思想,并从凡高那跳动的笔触中得到狂热表现的力量,也从高更东方色彩的运用中取得表现的方法,马蒂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美术界。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粗犷有力,画面线条狂野,富有装饰趣味,成为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他的油画、壁画、雕塑、素描、版画、剪纸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继往开来,但那看似极其概括简单却又神秘的色彩,精致、提炼,究竟有何深度呢? 一、马蒂斯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19世纪末,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这种工业革命的变革,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化。20世纪初,以反叛传统为特点的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出现,但从艺术本身来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已经多次复兴,整个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几乎无人能有新的建树。事物的极度发展往往会导致衰退或者变异,西方现代艺术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实走向写意。于是改变了对自然物象的摹仿与再现,开始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科学的发展也使得追求客观物象视觉真实效果的西方传统绘画受到了危机;照相机的发明可以把客观景物十分快捷并且真实无遗地重现出来,以客观再现为主要目的的西方传统绘画,无法与照相机抗争,而到主观色彩更加强烈的领域寻找出路,因而笔触、线条、色彩、光等,都成为画家一直用来表达情感和情趣的手段。 2、东方艺术的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从工艺美术之国--日本选择工艺性重于绘画性,装饰性重于写实性的浮世绘等艺术。这种选择也导致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最重大的文化革命--现代主义扬弃写实主义传统。所以早在1891年,法国批评家在谈到日本主义的时候就指出:"试图无视这个影响者,看不清现代艺术革命的起源,注定会犯这种过失,忽略形成今天样式的本质要素。同时,在艺术历史中,也注定会对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实例视而不见。"事实上,这种影响,与古希腊,罗马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意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量的东方艺术品、非洲艺术、中世纪艺术涌入欧洲,给欧洲艺术家以许多启发,审美价值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绘画不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浅谈绘画的抽象形式美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的总和。绘画作品中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是形式美的抽象因素。本文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结合名家名作对艺术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進行简单的分析,指出画家应通过组合安排,巧妙的运用形、色、线条、笔触、肌理等等的绘画抽象构成因素,才能创造出鲜明的、生动的,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形象。 标签:抽象;形式美;色彩;肌理;笔触;构成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审美要素及原则,在绘画中,它区别于对自然形态的描绘,而是作者归纳出来的抽象形式。它的具体表现是通过画面的色彩、笔触、肌理等绘画语言,按照抽象美的规律进行适当的组织,构成美的形式。 绘画作品真正给人视觉享受的就是这些抽象因素,而内容则是通过思想和情感经验影响人。对视觉美起决定因素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绘画作品的魅力就体现在它形式美的营造上。下面就从色彩、肌理、笔触和构成这四个方面对绘画中抽象形式美的语言进行分析。 色彩是绘画中最具感情,最有感染力的绘画语言。色彩有客观写实的色彩和主观感情的色彩。现代主义之前的色彩,基本上都属于客观写实的范畴,印象主义以前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仅限于对物体不受任何影响的整体印象的色彩,也就是“固有色”,事实上固有色也不是客观的颜色,在艺术家实际处理中往往采用了符合黑白布局需要的单纯色彩,这样的色彩能够给我们带来简洁和真实的形式美感,这种感觉在根本上仍属于抽象范畴,只是那个阶段的人们并没有系统的抽象认识,在无意中反映了抽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光色变化的热爱与追求,从现实主义开始直到印象派,画家们赋予了色彩新的表现意义。这一阶段的色彩是美术史上最为“客观写实”的阶段,尽管如此,画家仍利用灵动的笔触来体现抽象的形式感。随着笔触的发展,从修拉开始人们正式开始以科学方式研究色彩的抽象形式。另外,色彩语言的表现被引向了注重主观感觉的道路,在绘画作品中赋予艺术家特有的主观感情,这和艺术家的选择与作品表达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从色彩的表现可以看到艺术家作画时的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正如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凡高宣称的那样:“色彩表现的一切因素都是精神的力量。”不管是新印象的理性,还是后印象的感性,自此开始,抛开具象,纯粹抽象艺术,表现性色彩研究拉开帷幕。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研究对抽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总结,自此人们也认识到真正对色彩美产生支撑作用的不是写实形象而是其内在的抽象组织形式。 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变化,表现为高低、纵横的变化,粗糙或平滑的触感。肌理作为绘画表现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更好的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而且还能独立的表现美,显示出艺术家的内心激情。 为了追求肌理效果艺术家们努力的创新,将生活中偶得的肌理,如墨滴入水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与技巧

中国画的勾线方式 一、骨法用笔 这是谢赫"大法"中的第二条。"骨法"系指形体结构.包括面貌、骨骼的部位,"用笔'概指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技巧。连起来讲,是说明用笔不能脱离开形体与结构的准确性,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晋代顾恺之已经提出了骨法的要求,但他尚未与用笔联系在一起,通过今天广大国画家的实践,对“骨法用笔”方面又有了新的涵义。这是因为过去谢赫"六法"的制定是专对人物而言的,现在用这一条指导绘画,既应体现其原有的同于人的结构,又应体现用笔之骨力。在用笔方面,也比古代的线法描法,有了更多的发展,即状物写形中同时要使用笔与形体一致,不绵软、不纤弱。单从用笔的要求上,荆浩还提出过筋,皮、骨、肉的四势之说,更加丰富了不同等线之变化。 二、中锋与侧锋 毛笔的笔头共分三段,最关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的为笔根。通常绘画使用的是笔根以外具有弹性的部位,国画一切技法变化都是笔锋与笔腹作用于纸上的结果。 中锋执笔是将笔管垂直.与纸成90度,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笔线挺拔流畅,一般使用于勾勒人的面部及衣纹等各种物体的轮廓线。侧锋的执笔是把笔管横卧。与纸成各种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笔尖一边光,而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山水人物画在皴、擦部位上多用侧锋,画出的线有厚、重、毛的感觉。在轮廓部位上多使用中锋为佳。除了白描以外,一幅画常要中、侧锋合用,大多数画家是如此,但也有象元代画家倪云林偏爱用侧锋去画山石的。

三、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为了使笔线含蓄而不露火气,有意不露锋芒,以强调某些物体的质感。藏锋的用笔有钝拙之意味。 露锋用笔是在笔画首尾处都留下明显的笔痕,看起来锋芒毕露。藏锋和露锋,在书法上吸取了许多经验。藏锋,采用了书法的笔法,即在落笔时,线条当往右行的笔先往左行,收笔时再向左缩回,于是头和尾的锋芒裹藏在内了。 凡是按照自然书写习惯顺序行笔的,都叫顺锋,比如画一道线,一般习惯都是由左往右拉,要是画直线,一般则由上至下拉,这样的笔锋则呈顺势,如果采用相反的方向,把笔锋逆转来画,笔锋也采用逆势,这就是逆锋用笔。 还有一种逆势,是笔锋向正向行笔时,中间突然逆向,笔毫则逆着纸面磨擦而前进,趁着这种散开的笔头画下去,可取得一种特殊效果。 凡表达光滑平整之物体质感,可以用顺锋,获得圆润、流畅的效果。凡表达一些粗糙物体的质感,以逆锋的效果为佳,亦应斟酌内容之需要,使顺锋送锋交互使用。 四、转折提按 "转"是画圆的手段,“折”是画方的手段,“提”是画细的手段,"按"是画粗的手段。就其形成线的基本形状来说,就是方圆粗细。手段可以千变万化,其基本行笔不外是圆和方两个最基本线型,由此变化而至于无穷。 画方线的转折处,称为桥笔,行笔当折时按一下笔锋而成桥。但圆的转法与折不同,在转弯处要把笔管轻轻捻动一下,这样的转笔可不露生硬的痕迹,墨也不会渗出疙瘩来。如画人脸的轮廓、梅花瓣,都多用圆匀之线型,转运流畅的画出。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浅析油画创作中对美的追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b412240.html, 浅析油画创作中对美的追求 作者:陈欣颖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4期 摘要:油画(anoilpainting)是指创作者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于固定在纸板或木板上的画布亚麻布上作画的创作形式,在这一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具体表现在色彩美、线条美及意境美等方面。在油画作品中,色彩表现力及线条组合能力,是衡量创作者才能的基础性指标,这不仅会影响到整幅作品给人的视觉美感,而且会影响到作品内涵,影响到其意境美的传达,影响到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现。 关键词:油画创作;美;追求 美,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共同特征,无论是何种创作理念,都应该遵循美的基本特征。油画(anoilpainting)是指创作者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于固定在纸板或木板上的画布亚麻布上作画的创作形式,在油画创作中,画家会以线条、色彩等方式创作出一副极具美感或思想性的画作,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1]。从美的角度上分析,油画创作中对于美的追求,表现形式 是多种多样的,此次从色彩美、线条美、意境美这三点上进行阐述。 一、色彩美 在油画创作中,要求颜料在干燥后可持续保持鲜艳色泽,这样才能够借助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不同的物体,可见色彩是油画创作中的关键性要素,而色彩美,也是油画作品美学的基本特征。色彩是美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虽仅有红、黄、蓝三原色,但通过量的调配却可幻化出千万种色彩,具有独特而神秘的艺术气息,对于油画创作这而言,色彩表现力是其创作能力高低的衡量指标之一[1]。可以说,色彩是油画作品的灵魂,它 具有色相、饱和度、明度三个基本特征,细微的变化,会使得色彩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而且通过色彩的搭配组合,能够传达创作者的真情实感,引发欣赏者共鸣,为作品塑造灵魂。不同的油画创作者,对于色彩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喜好,比如说马蒂斯钟爱钻石蓝色、翠绿色、玫红色等色彩,而米罗则喜欢应用中黄色、大红色及黑色等,但是,大家对于色彩美的追求都是极致的,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为例,他的画作色彩夸张、奔放,比如说画作《向日葵》中,以大面积黄色为主基调,配以土黄色、中黄色及柠檬黄,给观众以璀璨炫目的美学感受,展现了出了向日葵顽强的生命力,并将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出来。 二、线条美 线条是油画创作中的基础语言,具有形式美,可塑造空间、形体效果,有着直观的视觉效果,呈现出独特的线条美。不同的线条,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官,比如说水平线,给人以规矩、严肃的感觉,曲线,给人以曼妙、喜悦的感官。而且,线条的虚实、粗细,也会传达出不同的内涵,油画创作者会利用线条的这些特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出线条在油画中特有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1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__________。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__________。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渲染:__________。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浅谈色彩情感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论文

浅谈色彩情感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论文 浅谈色彩情感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论文 1油画创作中色彩的基本概况 1.1色彩情感表现的基本内涵 1.2色彩与人之间的关系 1.3色彩在油画情感表现中的重要性 1.4色彩的情感传达方式 阿尔艾姆曾经对色彩作出这样的评论:“大脑中的许多秘密都是通过人们的眼睛表现出来的,眼睛是对外部信息进行首次加工的重要场所。它对外界存在的客观对象进行加工之后,重新构建各种不同的视觉概念以及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色彩的情感传达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在创作油画的过程当中,色彩所带来的一系列情感表现强烈地凸显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味。只有在外部的事物对其大脑产生刺激的时候,在大脑当中存储的潜在的意识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于是这些促使创作者混合了自己与客观事物,从而与欣赏对象产生了共鸣。从而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人们对色彩的视觉体验所感受出来的一种情感表现。 2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表现特征 2.1色彩情感的表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点 油画创作当中色彩所表现的主观性主要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依据个人的主观思维进行分析判断的结果。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色彩情感表现中的象征性及装饰性特点

装饰性色彩不仅能够对生活当中的小物件进行装饰(如各种瓷器 表层),而且还能够对建筑的外观以及一些公共艺术进行独特的展现,而且在油画创作中能更充分地表现其装饰性的特点。在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等不同的画派当中,油画的创作通常融合了东方的绘画手法。将比较简单的色彩通过重新组合、构建,再运用线条对这些大面积 的色块进行分割、变形,使夸张的色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 展现出特殊的装饰性特点。例如,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接吻》 当中,整幅画面采用大量的金色色调,在服饰上则采用镶嵌暗语的 色彩进行表现,既凸显绘画者的思想情感,又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3色彩情感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3.1情感色彩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演变 情感色彩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相对较早,起初,中国的画家采用泼墨的形式进行绘画,利用色彩与空白之间的组合,从而表现出画 面的意境。 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画家开始逐渐将自己的个人意识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融入油画当中。这时候中国油画的表现也不 再是传统上的一种技艺展示,或者是单纯的对生活事物进行再现的 形式。绘画者逐渐摆脱了条框的束缚,摆脱了阶级性和时代上的局 限性,从而进入了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的绘画时代。 3.2中国现代油画中色彩情感的表现模式 在中国的现代油画创作当中,当打破一些客观的条框的限制后,色彩表现的主要功能性特点则演变成了一种“审美性”。这种转变 从而使中国现代油画创作中色彩情感演变成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创作者拥有的自由、主体的创作地位。 在现代中国油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要表现的一些主观上的情感和思想,又或者是对一种抽象性思想进行艺术展现的时候,都需要 借助于色彩和线条来进行实现。因此,对于目前中国举办的许多绘 画展览中,去强调色彩来展现绘画者思想的形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在许多作品的画面上,相对简化了内容,而加强了色彩对画面 的重新组合和表现,以此更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借鉴仅供)

浅谈原始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 摘要:原始艺术是艺术史的开端,它的造型语言古老,朴拙,抽象,充满神秘的魅力,让人们好奇和向往,尤其对现当代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从形式语言还是精神内涵上,原始艺术都给我们现当代艺术创作与发展提供了灵感和启发,包括野兽派、立体主义,中国画艺术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原始艺术精神。 关键词:原始艺术;现代艺术;岩画;水墨画 随着考古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原始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原始艺术是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艺术特色鲜明,形成了独有的原始语言,不论从形式还是精神上,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本文将从原始艺术的特点,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艺术创作应怎样融入原始艺术精神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一.原始艺术的特点 “原始”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一个术语,是19世纪初至二十世纪末流行的一种艺术趋势。原始艺术形成于人类早期发展阶段,它最大的特点是史前艺术与现代社会文

明程度平行发展,对西方传统艺术的创新起到了革命性的颠覆作用。原始艺术普遍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有着极其简洁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色彩,不讲究构图和立体,无论哪一个事物,他们都从它最具有特性的角度去表现,感性的积淀是原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感性大于理性,精神盖过物质,它便古拙,纯粹。古代和现代的各种艺术都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最大的共性。 二.原始艺术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 原始艺术可以称得上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范本”。西方的艺术自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模仿论”占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把直接表现自然形态转化为通过艺术家的大脑展现艺术形态。一方面,从各个民族,各种艺术类型相互借鉴;另一方面,回归历史,学习研究艺术的起源――人类童年的艺术。原始岩画带给艺术家们新的造型形式语言,打破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抛弃了理性的焦点透视,把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变成了一种平面装饰。法国19世纪末出现的“野兽派”就是深受原始艺术影响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的奠基人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等均受原始艺术的影响,从中吸取营养,激发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5.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颜景龙 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的营造。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作时,时常被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被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漂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论文)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美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美”变成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啊!既然“美”是在人类追求的精神享受,那么什么才是美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自身文化修养的高低,还有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导致了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有的人喜欢那巍峨的高山,因为只有站在峰顶才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有的人喜欢那波澜壮阔的大海,以内那惊涛拍岸,海天一色的景致会使人心旷神怡。还有的人喜欢色彩斑斓的夕阳晚景,因为看着那太阳从西边落下的时候,会让人不自觉的回忆起从前的时光。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澜壮阔的大海,还是那色彩斑斓的夕阳。这都是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积累,才使我们逐渐的发现了美,进而产生了美学思想。直到近代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之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Baumg arten1714---1762).他是普鲁士哈列大学的哲学教授。他继承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以系统化。美,需要基本的表现形式及法则才能将美的朱笔表达出来。像本文前面所提的山峰.大海和夕阳。就是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完美体现,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认为形式美与艺术美的法则有以下几条: 形式美法则: 1.对比与统一 2.对称与均衡 3.比例与视觉重心 4.节奏与韵律 5.和谐与自然 艺术美法则: 1.意境与意象 2.美的灵魂及其原动力 先说形式美的法则: 1.对比与统一 对比与统一,顾名思义就是将两个反差极大的要素,成功的搭配在一起。虽然让人感觉对比鲜明强烈,却并不相互矛盾。 对比(对立) 例如,色调中的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生活中的大与小,长与短,高与矮。季节中的冬季与夏季,春季与秋季等。 统一(调和),就是将各种差异因素调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与“同”(一致),对比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临近的色彩。2 在现实生活中,将两种差异因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会让人感觉鲜明.活跃.主题突出却不失整体。 例如,在音乐会里,一首乐曲的高音与低音,长声与短声的巧妙搭配会让听众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的感叹。 唐代诗人陈陶写的《陇西行》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收到“代山川而言”。 (选自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中国画意境

中国画意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

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当代油画的意象美解析

当代油画的意象美解析 意象油画色彩的运用大大地超越了自然表象,它融入了画家们对色彩的心理意志,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意象油画的色彩运用可随画面主题、意境、画家的情感的需要而打破具体的色彩限制。可见意象油画十分重视画面的笔墨、造型、色彩及章法等给观者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形式美感。 一、意象油画的民族情结 中国当代油画的意象性缘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观念,最能体现“油画中国风”,由于受中国深厚的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油画家画出来的油画对于西方人来说仍然是具有东方神韵的,有着东方人自己的绘画思想和独特的审美喜好。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民族情结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传承,意象油画表现了典型的东方意境,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对艺术家的影响,追求“物我为一”“心游神外”的精神超脱,这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特征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自然,在笔墨及用笔上强调“偶得”,中国文人绘画主张“大象无形”,给观者以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来体现画家的情怀,同时还要更完整充分地表现出画面的气韵,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中国当代写意油画吸收了传统的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逸气”。林风眠先生主张“接受西洋艺术,结合中国艺术,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性的艺术,把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水墨相融合。”这对中国油画向民族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艺术较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表达方式更显得委婉、含蓄,

使得中国画家有更大的表现自由,画家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中国绘画不着意于物象造型的精确表现,而注重形象的意趣,以抒情达意为目的,中国绘画是表现性绘画,表现画家的感情与心境。如吴冠中的作品《忆杭州》,其画法明显来源于中国画“虚实”的画法,整幅画将西方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内涵完美的结合了起来,更将写意精神发挥的淋淋尽致。由此可见,中国当代油画意象性是中国意象美学观在油画中的体现,中国意象油画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气质精髓,画面的“虚”与“实”交融互生,给观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也充分地表现出画面的气韵,体现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思想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二、西方现代油画对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启示 19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开始追求个性的解放,不再是像古典主义那样追求三度空间的造型体系,而是在绘画形式上更加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由于东西方人的生理和文化心理的不同,因此,西方画家对绘画“意象性”的表现更加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这是与西方画家与生俱来的在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流露和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西方绘画的意象性更侧重于“情绪”,这与中国画侧重于“气韵”的表达有所区别,中西绘画的意象表达内涵虽属不同范畴,但可以相互借鉴吸收。那么西方现代绘画的“意象性”是怎样体现的呢? 从印象主义对色彩的革命以来,西方艺术诸流派在绘画中加入了更多的主观成分,绘画基于“表现个性”,艺术家们纷纷表达对艺术的种种理解,如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强调主观情感并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基础训练2(含答案)

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xuàn)诱惑(yòu)内疚(jiù)庇护(pì) B.惆怅(chóu)称职(chèn)停泊(bó)灵魂(lín) C.浮光掠影(lüè)真挚(chì)虐杀(nüè)津津乐道(jīn) D.开辟(pì)嫌恶(wù)暮霭(ǎi)踉踉跄跄(qiàng) A.庇护(bì) B.灵魂(líng) C.真挚(zh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身临其境狂妄自大搏斗崇高 B.胸有成竹缘物寄情气概颐和园 C.金壁辉煌朝朝暮暮意境歌颂 C 金碧辉煌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A.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B.过去见一位作者外出写生,两个礼拜就花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是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倍攻半的效果。 D“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力气大,收到的效果小,这里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不大,故应用“事半功倍”。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 A.满山遍野到处都是鲜艳的杜鹃花。 B 王明常常背着妈妈去医院看病。 C 是否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成绩好坏的关键。 D 广场上空奏起了胜利的凯旋乐曲。 C.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重复,把“到处”去掉。B.有歧义,1.背,读第一声,句子意思有两种,一是自己有病,看病时,带着妈妈。二是,妈妈有病,没有交通工具,只能背着妈妈去医院。2.读第四声时,句义是,自己看病不想让妈妈知道,是偷着去的C.搭配不当,“奏起”改为“响起”。要求学生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