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1)

地貌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绪论

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

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

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

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

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

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

第二章构造地貌

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

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

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

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

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

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

(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

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

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

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风化壳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2)地貌条件: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在地面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山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才有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山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时间:母岩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6.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巨大的岩土体、石块和碎屑层等,主要在重力作用下,

突然快速地向坡下倾倒、崩落,在坡麓形成倒石堆或岩石屑的现象。

7.滑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

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8.蠕动:是指土体、岩层和他们的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控制下,顺坡向下

发生的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

9.简述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

(1)地貌条件: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崩塌只能发生在陡峻的斜

坡地段。崩塌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强烈切割、地势高差较大、地形

破碎、坡度陡峻的高山峡谷区,特别是河流的上游、河流强烈侧蚀

的凹岸,以及海蚀崖、湖蚀崖和水库的库岸等处。

(2)地质条件: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3)气候条件:崩塌是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因而,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

(4)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等

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10.简述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

(1)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斜坡的组成物质与地质结构:滑坡主要发生在由松散堆积层构成的较陡斜坡上。松散地层中的滑坡,多与粘土夹层有关;基岩滑坡较少见。基岩中的滑坡,多发生在页岩、泥质灰岩以及千枚岩、片岩等岩层分布区。斜坡内的各种地质软弱面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

(3)地下水的作用:地下水可使土(岩)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失去稳定,从而产生滑坡,地下水丰富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11.简述蠕动形成的原因

(1)冻融交替、温度变化、干湿变化

(2)一定量的黏土,数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

(3)一定的坡度,15°-30°左右的坡地最明显

第四章流水地貌

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

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2.洪积扇:沟谷水流在流出山口后,由于坡度变缓,流速减慢,并形成散流,加之蒸发和下渗,水量减少,搬运能力大大减弱,致使大量物质发生堆积,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向山前倾斜的扇状堆积地形。

3.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在下切过程中所形成的坡折、河流的源头,受到流水的侵蚀不断向上游或河间地地带推进的侵蚀作用。

4.河床的均衡剖面:天然河流在水流与河床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发育一定的断面和一定的河床坡降,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这时的河床纵剖面呈现为一条圆滑均匀的凹形剖面,这条凹形剖面称为河床的均衡剖面。

5.截弯取直:由于弯曲河道侧蚀作用,使河道愈来愈弯曲流颈,在洪水作用下取直。

6.河漫滩:河谷内,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

7.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

8.河流袭夺:是分水岭迁移的结果,有时使得溯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段的水系象。

9.三角洲:通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冲积平原叫三角洲

10.简述影响坡面径流大小的因素

(1)气候因素:降雨量、降雨强度

(2)地形条件:坡度、坡长

(3)地表物质组成和植被对坡面径流的影响

①斜坡的物质组成:松散物质、基岩

②斜坡的植被条件

11.简述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组合

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12.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1)要有大量松散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是由风化、崩塌、滑坡等提供的,在高山地区还有冰川活动所提供的物质。

(2)要有充足的水源:主要由暴雨、洪水、冰雪大量融化及湖泊、水库溃决时产生。

(3)有利的地形条件:沟谷的上游为环形洼地,有利于固体物质和水的聚集,中游为沟坡陡峻、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快速下泻。

13.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及其变化对河流的影响

(1)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侵蚀基准面。(2)影响: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海面上升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下降),河流中下游水面比降减小,河流发生堆积;而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海面下降或河流流经的陆地部分上升),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大,下切作用加强,产生溯源侵蚀。若新出露的河床坡度较小,则堆积作用加强。

14.简述江心洲发育的过程

(1)雏形心滩:底部辐合型环流主支流汇合的的交流顶托窄河段上游的壅水作用,下游的扩散作用,一般在枯水面下。

(2)心滩阶段:此时底层流分支,河床横剖面不规则,水流被河床分成两股或

多股主流,形成复式环流。雏形滩具有壅水作用,使河心水位高于两岸附近,在复式环流影响下得到加大,高出枯水期。

(3)江心洲阶段

洪水期心滩被淹没,表面可沉积大量泥沙,高出平水期。一般来说江心洲是洲头侵蚀,洲尾堆积,使之不断向下游运动,偌河床受侧蚀作用较大,则河床向一侧移动,可使江心洲与河岸合并形成辺滩或河漫滩。

15.简述阶地的成因

(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的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随之而异。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能影响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的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

(3)侵蚀基准面下降:海面下降或局部基面下降:侵蚀基准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最先发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断向源侵蚀,在向源侵蚀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裂点处消失。

16.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

(1)地貌演化具有明显旋回性质的阶地:侵蚀阶地(主要由基岩组成)、堆积阶地(①上叠阶地;②内叠阶地;③基座阶地;④埋藏阶地,主要由冲积物组成)

(2)地貌具有非旋回性阶地:构造阶地、河曲阶地、河流袭夺阶地、洪积扇阶地等

17.简述河谷不对称的原因

(1)地形总倾斜方向的影响(2)构造和岩性影响(3)构造运动影响(4)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5)小气候的影响

18.简述河口三角洲的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1)按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可分为:①鸟足状三角洲。如密西西比和三角洲。

②扇形三角洲。③尖头状三角洲。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和西班牙的埃布罗河三角洲。④岛屿状三角洲。如恒河三角洲;按河流作用与海洋作用的对比关系,可分为:①高度建设性三角洲;②高度破坏性三角洲;按河口水流、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可分为:①河流型,②波浪型,③潮汐型。

(2)丰富的泥沙来源;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19.试述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

又称地理循环学说,就是着重分析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地貌演化理论。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其假定地壳抬升后再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及大的气候变化,由流水逐渐夷平地表,先从以下蚀为主的 V 型河谷的河流幼年期开始,经过侧蚀为主的壮年期,最后进入侵蚀微弱、谷地间地面降低成缓坡的老年期,整个地表被磨蚀成几乎是起伏不大的平原,即准平原。然后地壳再上升进入第二个轮回,往复下去。

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1.试述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喀斯特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过程。

(2)影响因素:①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结构。②岩石的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以及可

溶性岩石本身的岩溶化程度。③水的溶蚀力水的溶蚀力主要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以及水中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含量。水的溶蚀力一般是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④水的流动性水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2.简述对大河深切喀斯特地块的喀斯特水动态

(1)垂直渗透带(充气带):位于地面至地下水高水位之间,大多情况下这里没有水流,只在降雨或融雪时期,水沿裂隙或落水洞从地表向下流动时,这里才有水流;

(2)季节变动带(过渡带):位于地下水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3)水平流动带(饱水带):位于地下水低水位以下,经常处于饱水状态,地下水流近于水平方向,在接近河谷底部处,水流流向河谷;(4)深部滞流带(承压带):该带的地下水位置较深,有承压性,地下水运动极为缓慢,以至停滞,因此在这一带中岩溶作用也非常微弱。以上各带的界线受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简述地上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1)石芽与溶沟:地表水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

(2)溶斗与落水洞:溶斗又称漏斗,是岩溶化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几十米至数百米;

(3)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

(4)干谷、盲谷和地下河:干谷是岩溶区的干涸河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的水流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陡坎阻挡,陡坎下方有一落水洞,河流沿落水洞流入地下,种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地下河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沿裂隙溶蚀而成的地下水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5)峰丛、峰林和孤峰:一般自山地的中部向山地的边缘依次出现峰丛与溶蚀洼地、峰林与溶蚀谷地、孤峰与溶蚀平原。

4.简述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1)早期当石灰岩上的非溶性盖层被剥除后,石灰岩体露出地面,喀斯特地貌开始发育。原先河流切入石灰岩体内,地面上出现石芽、溶沟,并有少量的溶斗、落水洞出现,地表水部分开始转入地下,但仍以地表水系占优势。

(2)中期随着地下岩溶作用的加强,地表水除主河流外,大部分转入地下,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系和地下洞穴系统。地表广泛发育溶蚀洼地、干谷、盲谷、溶斗等,地表非常干旱,地面呈蜂窝状。以后,许多地下河和溶洞顶部崩陷,地下水系又开始向地表水系转化,地面上出现许多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峰丛和峰林等地貌。这一时期是岩溶地貌发育最盛、地下水作用占优势的时期。

(3)晚期当地下河及溶洞大量崩塌,溶蚀谷地、洼地不断扩大,以及可溶性岩层下的非溶性岩层广泛出露时,又广泛发育地表水系。整个地面发育成宽广的溶蚀平原,平原上堆积着石灰岩残积红土及孤峰与残丘。

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1.石窝(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受风沙的吹蚀和磨蚀,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凹坑,其直径大多约20cm,深达10~15cm,有群集,有分散,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