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师讲义

地理:人教版必修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师讲义
地理:人教版必修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师讲义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3.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4.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五、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季风水田农业区和商品谷物农业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劣势。

[情境导入]

《乡间小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农业机械化道路宽又广》:毛主席给我们指方向,农业机械化道路宽又广,推广新农具,社社办工厂,铁牛欢唱跃进歌,战天斗地有力量……

【思考】《乡间小路》和《农业机械化道路宽又广》分别是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1.识记: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及生产特点,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及生产特点。

2.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3.应用:掌握评价某一地区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的思路与方法。

学生用书[P46]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2.农作物:水稻。

3.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错误!

(2)错误!错误!

4.特点错误!

[图表导读]

1.读教材图3.1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亚洲水稻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区?

(2)据图分析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气候类型。

(3)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4)结合亚洲人口分布图,说明水稻种植区的人口密度怎样,对水稻种植有何影响。

(5)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1)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丘陵地区。

(2)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

(3)这里的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适宜水稻的生长;这里的地形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水稻栽培,便于水田管理。

(4)为世界人口稠密区,水稻种植为劳动密集型农业,稠密的人口为季风水田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5)亚洲的水稻种植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因而,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国家政策鼓励种植水稻。此外,水稻在这些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传统经验丰富,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二、商品谷物农业

1.概念: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3.主要分布区

(1)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以家庭经营为主。

(2)我国东北、西北:一般为国营农场。

4.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错误!

(2)错误!错误!

5.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图表导读]

2.读教材图3.14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要分析图中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

提示: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有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机械化水平高、技术先进、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条件都会使得商品谷物农业的商品率高,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地广人稀会使得人均耕地多,利于实现机械化,人均粮食产量大,消费比例相对较小,使得商品率极高。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和广阔的市场等,可以使商品谷物农业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学生用书[P47~P48]

季风水田农业

教学建议:此处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与季风水田农业相关的图文材料,引导学生们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

1.形成条件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与该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及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2.特点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与其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图解如下:

【典例1】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图。读图完成(1)~(3)题。

(1)以图示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乳畜业

(2)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生产规模大

B.产品商品率高

C.单位面积产量高

D.机械化水平高

(3)读三角坐标图,如果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的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投入,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A.1B.2

C.3D.4

[解析] 第(1)题,该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图反映了以下信息:水田、插秧,与之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应是季风水田农业。第(2)题,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第(3)题,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精耕细作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三角坐标图中,1生产资料投入最大,2科技投入最大,3劳动力投入最大,4劳动力和科技投入都比较大,故选项C最合题意。

[答案] (1)A (2)C (3)C

活动点拨

一、教材P48活动

1.季风水田生产对水、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田生产增加了水分蒸发和下渗,灌溉需求导致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长期的水田作业改变了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状,形成肥沃的水稻土。水田生产要求田地平缓、坡度小,需要改造地形,如修筑梯田等。

2.从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传统生活习惯等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农业区位选择和农业地域形成等基础知识,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形成,概括我国水稻种植业的三个特点:一是水稻品种最齐全,如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二是机械化水平低,但已有一定发展;三是新中国成立后,不断进行科学技术革新,推广杂交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商品谷物农业

教学建议:此处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国玉米带、小麦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及区位条件。

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势平坦

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高产稳收;地势平坦开阔,为机械化

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

因素

交通运输

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

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

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

因素

交通

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

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___________。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

项目美国玉米带中国玉米带

纬度37°N~45°N42°N~46°N

土壤有机质3%~6%2%

降水量/毫米500~700450~650

无霜期/天160~200130~145

玉米单产

7 500千克/公

6 750千克/公顷

原因。

(4)我国应从美国的商品谷物生产中吸取哪些有用的经验?

[解析] 第(1)题,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以及图例提供的相关信息,可知美国中央大平原和我国东北平原均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第(2)题,强调“自然条件”,即光热、水、土壤、地形等方面。第(3)题,既要从表中提取信息,又要结合两国的国情,找到相同点,指出不同点。第(4)题,属于正向迁移内容,合理即可。

[答案] (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商品谷物农业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温暖多雨,水源充足。

(3)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的纬度位置比我国玉米带稍低,热量条件优于我国东北地区;美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我国东北地区,无霜期长,降水略多。社会经济条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高于我国。

(4)1规模大的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区位优势;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水平;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实现农业现代化;3加强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活动点拨

二、教材P50活动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均耕地人少地广人多地少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生产规模大小

机械化程度高低

科技水平高低

商品率高低

经营方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家庭经营,规模很小

主要分布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在国多为

发达国家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

在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各农业所产农产品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经营方式和粮食商品率的高低。

农业地域类型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农业地域类型 基础题组 2016年国务院1号文件强调支持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读我国水稻优势区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水稻优势区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劳动力丰富 2.东北逐步成为我国稻米优势区,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条件改善 B.机械化水平提高 C.农业技术革新 D.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下图为亚欧大陆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①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乳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游牧业 D.商品谷物农业 4.图中②地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市场 C.交通 D.劳动力

下图阴影区域为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及著名的优质牛肉产区。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7湖南百校诊断考试)该天然草场草类最茂盛的月份为(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2017湖南百校诊断考试)为防止天然草场退化,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机井密度,保证人畜饮水 B.改围栏放牧为自由放牧 C.推行人工种草,适当划区轮牧 D.修建水渠,引河水灌溉 提升题组 蕉麻在菲律宾广泛种植,棉兰老岛是其产地之一。蕉麻生长要求高温、高湿,排水良好,宜静风或微风环境。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2017广东佛山二模)棉兰老岛蕉麻种植业的特点是( ) A.机械化程度低 B.生产方式粗放 C.水利工程量大 D.市场适应性强 8.(2017广东佛山二模)与①地相比,②地蕉麻在5—10月生长期的优势条件是(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小 D.土层深厚

高二地理农业生产活动复习上课讲义

高二地理农业生产活 动复习

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5.1农业生产活动 学案导学 本节是学习整个单元前半部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述。大纲中对本节内容没有具体要求,但学习农业区位选择及地域类型这两个知识点,需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因此教材在本节中安排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投入和产出及分类的知识点。其中重点是农业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及农业的分类。 通过案例分析法、图解法可较好地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若能进一步联系实际参观一下现代农业温室大棚、走访调查农户田地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则能更透彻理解知识,学而不忘。 引言 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它需要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性质是自然再生与经济再生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过程。 教材先对农业生产的概念作了阐述,进而引申出农作物培植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一方面理解人们可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发展农业,一方面告诉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为下几节的学习打下铺垫。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含义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农业生产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成因①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②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异很大①动植物生长发育有规律性②影响动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 运用关键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或不违农时 ■学法导航 □对于农业生产的这两大特点应注意: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探究点拨 【探究】下列现象或语句分别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①“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②华北平原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寒露两旁见早麦。” ③南方低山丘陵宜发展茶树生产,平原地区则种植水稻。 ④“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点拨:①误地一时即错过季节,体现季节性;误人一年,体现周期性。 ②早、迟、当时、寒露两旁均体现季节性。 ③南方土壤为红壤(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分充足,宜于种植水稻,又经过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熟化了的水稻土,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④淮南、淮北气候条件不同,导致两地生产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作物的“味道不同”。 答案:①季节性与周期性②季节性③地域性④地域性 二、农业的投入与产出

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田农业或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或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势较为低平;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丰富;⑤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存在问题:①小农经营(或生产规模小);②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土地资源退化(或土地肥力下降)。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兴修水利;⑤培育良种;⑥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立体农业,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②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③生物资源丰富;④水资源丰富;⑤红壤分布面积广。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封山育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④改良土壤;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⑥兴修水利。 三、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②地势较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不足;⑤旱、涝灾害频繁;⑥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加强水资源管理(或合理开采地下水);⑥退耕还林还草;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灌溉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③地势较平坦;④土壤肥沃;⑤有黄河水(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⑥气候干旱,降水不足;⑦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沙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加强水资源管理;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五、商品谷物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地势平坦开阔;④土壤肥沃;⑤灌溉水源较丰富;⑥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 第三章 第21讲《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复习讲义练习附答案

第21讲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程内容]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并 分析其农业区位因素。 [思维导图] 1.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季风气候区。 (2)作物:以水稻为主,种植历史悠久。 (3)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4)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 ?? ? ??气候: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和降水充足, 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平原、丘陵地形,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②社会经济因素 ?? ? ??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 2.季风水田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拓展延伸我国的特色农业类型 (1)河谷农业 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因其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区。 (2)绿洲农业 又称绿洲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山麓地带以及冲积扇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绿洲农业多呈岛弧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于荒漠地区。 (3)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是在天然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主要分布于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区,通过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要求,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培育土壤肥力和冲刷盐碱,因此,灌溉农业是一种能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 (4)坝子农业 坝子农业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浅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在那些被人们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内有小块的冲积平原,水土条件相对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故称为坝子农业。

高一地理农业地域类型资料讲解

即墨四中高一地理导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出题人:高一地理组时间:2015.5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难点: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考查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常用的几种农业类型(补充介绍) (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1、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气候区。大部 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充沛, 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2、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 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土壤:人工改良的水稻土,土壤肥沃 4、水源: 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原因 1、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力强度大, 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2、人均耕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小,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3、生产习惯:由于历史的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4、食物偏好 (2)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 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 北国营农场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 优势 自然因素: a)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b)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 大黑土区之一) c)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 河提供灌溉水源) d)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a)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b)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c)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d) 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3)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 (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潘帕斯草原发展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大牧场放牧业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区位优势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阿根廷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12种农业地域类型

一、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耕地选择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区,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当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农民就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这种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如今,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丘陵地区。迁移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主要为热带作物。 二、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 水稻种植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水稻种植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农经营;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 问题及解决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等。 三、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不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 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问题及解决措施: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而我国的一般是国营的。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专题 34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讲义

欧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地形和河流 主讲教师:田佩淮北京市地理特级教师 欧洲的地形 欧洲为什么地质灾害较少? 题一:P岛是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2010年春季,该岛的火山多次喷发,目前已进入火山喷发活跃期。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P岛的岩石主要是()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石灰岩 D. 岩浆岩 2.P岛多火山是由于其处于() A.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地带 B. 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 C.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 D. 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地带 欧洲的河流 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的解读: 三大河流简介:伏尔加河、多瑙河、莱茵河。 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的解读:

题二:读某中等城市布局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的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图示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题三:读意大利波河流域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波河流域图。 (1)试述下图所示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2)简述波河流域的水系特征。 材料二: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常发生大洪水,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该河流中下游流经著名的波河大平原(该平原西部和北部接高大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南临亚平宁山脉),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多在其一些支流上游兴建水利工程。波河中下游含沙量高,河道蜿蜒曲折,极易淤塞,现在河口三角洲每年新增土地约81公顷。 (3)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试分析其原因。 北美洲的地形 西部山脉的形成原因?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东部火山地震较少原因:

题四:结合下图,说明海岸山脉的内力作用成因,简述该地应对地质灾害的共同措施。 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 题五:北半球某地(约75°W,45°N),河流清澈,森林茂密,风景宜人……一条大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该地,进入解冻季节时,该河流容易出现的现象是() ①凌汛②水土流失③河岸决堤④水位暴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题六: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学习资料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 1.水稻种植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种植园农业: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以及萨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5.混合农业: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6.乳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一、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农经营;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六是种植经验丰富。 解决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等。 二、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专业化程度高。 解决措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三、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

【精品】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田农业或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或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 长);②地势较为低平;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丰富;⑤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存在问题:①小农经营(或生产规模小);②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土地资源退化(或土地肥力下降)。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③加 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兴修水利;⑤培育良种;⑥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⑦发展农 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立体农业,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②地形复杂,土地类型 多样;③生物资源丰富;④水资源丰富;⑤红壤分布面积广。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③封山育林,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④改良土壤;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⑥兴修水利。 三、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②地势较平坦;③土壤肥 沃;④水源不足;⑤旱、涝灾害频繁;⑥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 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加强水资源管理(或合理开采地下水);⑥退耕还林还草;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灌溉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 成分的积累;③地势较平坦;④土壤肥沃;⑤有黄河水(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⑥气候干旱,降水不足;⑦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沙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 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加强水资源管理;⑦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如图示意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四种代表性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结构及商品率情况。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商品谷物农业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下列属于丙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A.水利工程量大B.劳动力投入多 C.专业化程度高D.生产规模小 解析:1.D 2.C 第1题,商品谷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种植业为主,且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图中甲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畜牧业并重,且商品率高,为混合农业;乙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比重高,但商品率低,为季风水田农业;丙农业地域类型畜牧业比重高,且商品率高,为大牧场放牧业;丁农业地域类型种植业比重高,且商品率高,为商品谷物农业。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大牧场放牧业,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且商品率高。水利工程量大、劳动力投入多是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2018·西安八校联考)读图,完成3~4题。 3.若甲图中x轴代表农业人口密度,y轴代表农作物商品率,则与乙图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对应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4.乙图阴影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中国同类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同点为( ) A.经营方式都是家庭经营 B.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样高 C.都是单产高,商品率低 D.主要农作物中都有玉米 解析:3.C 4.D 第3题,根据经纬度定位可知,乙图中的农业区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故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这类农业商品率高,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人口密度小,根据甲图坐标轴的含义可判断出,③符合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4题,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乙图中阴影区域也大量种植玉米;美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机械化水平、商品率等都高于我国;美国的农场多为家庭经营,而我国以国有农场为主。 读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的空间分布范围(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区域)与热量、水分条件的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a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D.乳畜业 6.图中a、b、c农业地域类型都有分布的国家是( ) A.美国B.巴西 C.澳大利亚D.日本 解析:5.A 6.A 第5题,由图可以判断,a高温多雨,为季风水田农业;b年均温较低,年降水量少,为商品谷物农业;c范围广,气温、年降水量差别大,为乳畜业。第6题,美国国土面积大,跨纬度广,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以上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均有分布。 (2018·东阳模拟)读某国一家庭农场的土地利用配置图,完成7~8题。

我国的农业地域类型(全)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一、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绿洲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棉花分布广泛、质量优良,南疆地区是世界长绒棉的重要产有利条件: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区,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 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油料作物以向日葵和油菜为主,还有胡麻、芝麻、花生等品种。由于光照充足和日温差大,西北区还富主要制约因素:①降水稀少,水源不足;②地形复杂,温度过低,生长期短; 产甜而多汁的优质瓜果。 ③经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④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耕地面积小。 二、回归线以南(海南岛等)----热带种植园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热带,光、热、水资源丰富;②生物资源丰富;③水资源丰富;④夏秋季节多台风影响 三、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国营农场)------最大商品粮基地 生产特点:1、商品率高(60%以上)。2、产量大(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啤酒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80%~90%,绝大部分产于新疆,河西走廊也少量生产。枸杞也是西 北区的一大特色产品,主产于中卫平原和银川平原。 九、内蒙古高原----牧场畜牧业(或游牧畜牧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草原面积广;②气候干旱,水源不足。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地势平坦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③控制草场的载畜开阔;④土壤肥沃;⑤灌溉水源较丰富;⑥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量;④加强牧场生态管理,划区轮牧(或围栏放牧);⑤建设人工草场;⑥合理开采地下水(或加强水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 资源管理,推广节水农业);⑦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⑧加强农牧业技术培训与推广;⑨改善牧区交通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④加 条件;⑩培育优良畜种。大科技 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⑤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⑥发展农产品加 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十、珠三角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鱼塘、菜基鱼塘)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特点:A.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B.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作物又可作为饲料。 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C.如此,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随着农业生产部门的多样化和商品农业的发展,基塘农业的“基”和“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表现为: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基”上作物多样化,“塘”鱼养殖科学化。 四、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②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③生物 资源丰富;④水资源丰富;⑤红壤分布面积广。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受季风活动不稳定性的 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多寒潮、伏旱等气象灾害; 五、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或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势 较为低平;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丰富;⑤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存在问题:①小农经营(或生产规模小);②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⑤土地资源退化(或土地肥力下降)。 六、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旱作农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②地势较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不 足;⑤旱、涝灾害频繁;⑥多风沙和盐碱地。 桑基鱼塘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 十一、大城市市郊区农业——城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城郊农业是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在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生产鲜活农副产品七、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属于旱作农业)。 为主的商品型农业。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

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八 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讲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专题八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5年考情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考查点 一、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产业活动的区 位条件 ①现代产业活动 的种类 ②不同产业活动 的主导区位 b b 2019浙江4月选 考,1,2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1—2,4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9(3),5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17,2分 2015浙江10月选 考,29(1)(2),10分 电商企业 创意产业 产业活动 的区位条 件 产业活动 中地域联 系的主要 方式 产业活动 的区位条 件 ★★★★☆2.产业活动中的 地域联系 产业活动地域联 系的主要方式 b 二、农业区位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技术 经济因素、社会 经济因素对农业 布局的影响 d 2018浙江11月选 考,20—21,4分 2018浙江4月选 考,4,2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8,2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9(1),3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9(1)(3),7分 2016浙江10月选 考,20,2分 影响小麦 生长的因 素 棉花种植 的区位条 件 农业区位 因素的变 化 发展立体 农业的出 发点 农业区位 因素 ★★★★★

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 三、农业地域类型与地理环境4.农业地域类型 ①常见的农业地 域类型 ②水稻生产的地 区分布及区位条 件 d d 2018浙江4月选 考,3,2分 2018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6(2),2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8(3),3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6(3),3分 常见的农 业地域类 型 农业地域 类型的对 比分析 地中海式 农业的特 点 降水对农 业生产的 影响 乳畜业发 展的气候 条件 ★★★★☆ 分析解读本讲内容是考试考查重点。考查频率高、占分值大。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的考查题型一般是选择题,难度不大。重点理解三种地域联系方式的含义,结合工业生产的产业链知识进行掌握。 农业区位因素注重考查农作物的生长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常常联系其他专题的内容进行分析,且需要结合题目的材料和区域情境进行全面分析,重点理解和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农作物习性,区域自然条件等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内容,要突出变化、动态等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常借助农业生产过程图,考查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和生产特征等。主要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试题一般结合区域,复习时要结合区域特征,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农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真题探秘】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2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2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8分) 1. (2分) (2016高三上·吉安期中) 下图为某地年内气温折线图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该地适宜发展 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 季风水田农业 B . 乳畜业 C . 商品谷物农业 D . 热带种植园农业 2. (2分)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等地域类型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 .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其发展的优势条件 B .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是其发展的基础 C . 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是其生产的保证 D . 投入资金和技术多、商品率高的商品性农业 3. (2分) (2014高一下·资阳期末) 大洋洲的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2013年上半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达37万吨,占我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从乳业整个纵向产业链上来看,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生产、乳品加工、乳品销售三环节的投入比为75:15:10.而利润比则为10:35:55.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新西兰乳畜业发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新西兰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广大 ②新西兰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 ③新西兰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多雾,日照少 ④新西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针对材料中我国乳业的情况,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 继续保持新西兰居我国进口第一的势头 B . 加大我国奶牛养殖的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C . 加快构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养殖体系 D . 加强质量监控,提升监管水平,及时更新生鲜乳收购标准 4. (2分) (2018高一下·无锡期中)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气候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 季风水田农业 B . 商品谷物农业

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重点强化卷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64490060】 1.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的需求变化B.科学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变化 2.该地区的人类活动,对图中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改造较为明显的是() A.化肥、农药B.饲料加工、城市 C.机械、科技D.灌溉水源、大棚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关系密切。第2题,该地人类活动对农业投入较为明显的是灌溉水源和大棚生产。 【答案】 1.A 2.D 下图为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H市的某优质荔枝采摘区,据图回答下题。 3.广东荔枝产量有“大小年”之分,大年和小年的产量有时相差几倍乃至

几十倍。近些年,广东荔枝种植的大小年差别越来越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气象灾害少,有利于荔枝的稳产 B.荔枝的市场需求稳定,农民扩大荔枝的生产面积 C.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进步,克服过去完全“看天吃饭”的做法 D.虫害不再隔年发生,保证了荔枝的稳产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荔枝产量的稳定,是种植管理技术进步的结果,C正确。 【答案】 C 下图是某地种植X、Y、Z三种农产品的利润与城市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在距城市20~60 km范围内,利润最高的农产品是() A.X B.Y C.Z D.X、Y、Z 5.影响Y农产品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水源B.市场 C.土壤D.地形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距城市20~60千米范围内,X农产品的利润位于其他两种农产品之上,利润最高。第5题,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Y农产品的利润急剧下降,说明市场为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 【答案】 4.A 5.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土地利用时间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A、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B、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E、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A、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B、单产高,商品率低 C、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D、水利工程量大 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2、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A、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B、交通运输便利 C、市场广阔 D、地广人稀 E、机械化程度高 F、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四.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美国和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以养羊为主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A、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B、地广人稀,地价低 C、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五、乳畜业 (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2)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A、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B、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3)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六、立体农业 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

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大总结 -李太娟_最新修正版

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总结 1.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故又称为季风水田农业。通过考古发现,中国在河姆渡时期就有水稻种植的记录,可见亚洲重视水稻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分布上看,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丰富的地区,此外,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 (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主要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热带雨林区,这些气候都有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特点。 而水稻从生长习性来看,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是大量水分。 ②人口:分布在亚洲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世界上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是人口最密集的地 区)水稻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故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布局在这里,可以利用这里的大量劳动力。且该地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很大,水稻单产量高,正好可以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 ③地形: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低山丘陵区(在平原区往往在河口三角洲和河流两岸),地势相对平坦便于水田管理,排灌方便。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为低山丘陵种植水稻要开发梯田。且该地区土壤肥沃(人们培育出特色的水稻土)适宜种植水稻。 总结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高温多雨的气候,比较平坦的地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拓展】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大的国家第一是中国第二是印度。印度可耕地面积超过中国。出口最多的是泰国。 (2)特点: ①小农经营。自给自足的经营方式,以家庭为主,人均耕地少,对于耕作投入的财力物力较少,机械化水平低,属于粗放型农业。

措施:集约化,现在很多农民已经将土地转租出去,且城市化使耕地越来越少,集约化势在必行。 ②单产量高,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得稻谷的产量比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每户的总产量不大。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受推崇,超级稻每公顷一万多千克。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米到部分作为自用,出售的有限。因而要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③机械化水平低。农民一般从事手工劳动,且水田不适合机械生产。小农经营地块少,插秧机有所 应用,但是主要依靠劳动力。亚洲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是日本。 ④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的基础。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级变化大,旱涝频发对水稻生产 的威胁很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工程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⑤科技水平低,主要靠传统经验。 2.大牧场放牧业 对象:畜牧业用途:商品型 (1)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美、阿、巴——牧牛业;奥、南非、新——牧羊业

2019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类型试题

2019高考地理农业地域类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位于埃及尼罗河下游地区,图示同纬度其他地区为沙漠,故甲地区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的主要原因是有尼罗河作为灌溉水源。 答案:C 读“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的空间分布范围(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区域)与热量、水分条件的关系示意图”完成2~4题。 2.图中a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乳畜业 3.图中c农业地域类型分布范围广,其影响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 C.市场 D.劳动力 4.图中a、b、c农业地域类型都有分布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 C.澳大利亚 D.日本 解析:由图中三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范围与热量、水分条件关系图分析,a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因此判断为水稻种植业;b为商品谷物农业;c为乳畜业,其分布范围广,主要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图中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在美国都有分布。

答案:2.A 3.C 4.A 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甲)和农业产值构成图(乙),读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区域农业既有小麦种植也有畜牧业,所以属于混合农业。 答案:C 6.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A.劳动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解析: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混合农业的特点。 答案:B 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7~9题。 7.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解析:①地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最低,投入大量劳动力,故A正确。 答案:A 8.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自流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解析:②地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差不大,故为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属于混合农业区。答案:D 9.提高③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解析:③地为大牧场放牧业,可通过建设高质量人工草场提高载畜量。 答案:C 经过地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据此回答10~11题。 10.甲点位于(37°N,118°E),其所属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地域类型专题练习

农业地域类型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该地区某种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该农产品为( ) A。茶叶 B.玉米 C。稻米 D.天然橡胶 2。图示地区种植这种农作物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A.土地面积广阔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气候终年高温多雨D。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是中南半岛,其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属于季风水田农业。第2题,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分旱季和雨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下图为甲、乙、丙三地区牛奶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阶段Ⅰ的牛奶生产基地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源状况 B.科学技术 C。草场分布 D.市场需求 4.发展到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区的牛奶完全由甲地区输入,其主要原因是( ) ①乙、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造成地价上涨②甲地区的牛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③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④乙、丙两地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和牛奶产量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在阶段Ⅰ,牛奶基地都在各个城市附近,主要是由于牛奶不宜运输和不宜储存,要求生产基地与市场靠近布局。第4题,阶段Ⅱ,甲基地牛奶供应甲、乙、丙三城市,主要是甲地牛奶竞争力强,同时交通运输、冷藏技术的发展,也有利于甲地区牛奶拓展市场. (2015·北京海淀期末)下图表示的四个平原地区均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回答5~7题。 5.四个平原中农业地域类型属于传统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关于四个平原上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面积广阔,水源不足 B。乙——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C。丙——草场茂密,光照不足 D.丁——河流众多,黑土广布 7。关于四个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粮食商品率高B。乙—-机械化水平低 C.丙——水利工程量大D。丁——市场适应性强 【答案】5、A 6、B 7、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