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例题详解

第1章例题详解
第1章例题详解

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例1-1]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当输送压力为200kPa,温度25℃,管道内天然气的密度为多少?假设天然气可以看作是纯的甲烷。

解:p=(ρ/M) RT;ρ=pM/ RT

p=200kpa, T=(25+273.15)K, M=16.04×10-3kg/mol, R=8.314 J·mol-1·K-1

代入公式即可,ρ=1.294 kg/m3。

[例1-2]今有104.365kPa温度为300K的含水蒸气的烃类混合气体,其中水蒸气的分压为3.167kPa。

现欲得到除去水蒸气的1kmol干烃类混合气体,试求:

(1)应从湿烃混合气体中除去水蒸气的物质的量;

(2)所需湿烃类混合气体的初始体积

解:(l)已知p=104.365kPa,T=300K,p A=3.167kPa,n B=1kmol

则p B=p-p A =104.365 kPa-3.167 kPa=101.198kPa;

p A=n A/V×RT,p B= n B/V×RT

p A/p B=n A/n B

n A=p A/p B×n B=3.167/101.198×1000=31.30mol。

(2)p=n/V×RT,P、T已知,

n=n A + n B=1000+31.30=1031.30 mol

V=nRT/p=1031.30×8.314×300/(104.365×1000)=24.65m3

[例1-3]始态T=300K,p1=150kPa的某理想气体,n=2mol,经过下属两不同途径等温膨胀到同样的末态,其p2=50kPa。求两途径的体积功:

①反抗50kPa的恒外压一次膨胀到末态;

②先反抗100kPa的恒外压膨胀到中间平衡态,再反抗50kPa的外压膨胀到末态。

解:两途径如图所示:

两途径均属反抗恒外压膨胀:W =-p 外×ΔV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出始、终及中间态的体积分别为33.26dm 3、99.78dm 3、49.89drn 3。 途径①的体积功:W =-p 外×ΔV =-3.326kJ 。

途径②的体积功:W =(-p 外’×ΔV 1)+(-p 外’’× ΔV 2)=-4.158kJ

可以看出:①虽然两过程的始终态相同,但功却不相同,说明功与过程有关,功不是状态函数。②保持始、终态相同,两次等温膨胀系统所做的功大于一次膨胀时系统所做的功。

[例1-4] 物质的量为n 的理想气体由始态p 1、V 1、T ,恒温变化压力、体积到终态p 2、V 2、T ,求

过程的ΔH 。

解:ΔH =ΔU +Δ(pV )=ΔU +Δ(nRT )=0

[例1-5] 始态T 1=298K ,p 1=500kPa ,体积为V 1=1dm 3的某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膨胀到最后压力为

p 2=100Kpa 。求体积功、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和焓的改变量。

解:气体的物质的量为: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得n =pV/RT =0.204mol

对等温可逆膨胀:ΔU =0,ΔH =0,Q =-W

2

1

ln

p W nRT p ==0.204×8.314×ln (100/500)=-805.47 J Q = -W =805.47 J

[例1-6] 设有0.1mol 正庚烷C 7H 16(l )在量热计中完全燃烧。在25℃测得放热480.4kJ 。 分别计

算下列两个方程的Δr H m 、Δr U m 。(P151例5.8)

解:在量热计中测出的是等容热效应,即ΔU =Q V =-480.4 KJ

(1)716716()00.10.1()1

n C H mol

mol C H ζν?-?=

==-

480.44804/0.1

r m U kJ U kJ mol ζ?-?=

==-? 114804/(117)8.314298r m r m B B

H U RT kJ mol J K mol K

ν--?=?+=-+-+????∑

4814/k J m o l

=- (2)716716()00.10.05()2

n C H mol

mol C H ζν?-?=

==-

480.49608/0.05

r m U kJ U kJ mol ζ?-?=

==-?

119608/(2214)8.314298r m r m B B

H U RT kJ mol J K mol K

ν--?=?+=-+-+????∑

9628/kJ mol =-

可见,方程(2)的计量系数是方程(1)的两倍。方程(2)的Δr H m 、Δr U m 也是方程(1)的两倍,因此,方程式的写法不同,其Δr H m 、Δr U m 也不同。 [例1-7]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效应:

221

2382231 () 393.5/2 393.5/1 (3) ()53+ 4 2219.9/m m m C O CO H kJ mol H kJ mol C H g O CO H kJ mol

θ

θθ+=??+=?r 222r 2r ()石墨=-() H + 0.5O = H O(l) =-()H O(l)=- 求:2383()4 ?m C H C H H θ+=?r 石墨=

解:(1)×3 + (2)×4-(3)即为所求方程

∴ 1234m m m m H H H H θθθθ??+?-?r r r r =3=-130.93kJ/mol

[例1-8] 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数据,计算反应:CH 4(g )+2O 2(g )=CO 2(g )+2H 2O (l )的标

准摩尔反应焓变。

解:从附录中查出各物质标准摩尔生成焓

CH 4(g )+2O 2(g )=CO 2(g )+2H 2O (l )

Δf H m θ kJ/mol -74.85 0 -393.5 -285.83 则:m m m H H H θ

θ

θ

???∑∑r f

f 生成物

反应物

-=-890.31 kJ/mol [例1-9] 已知25℃时:

CO 2 (g) H 2O(l) C 2H 5OH(l)

Δf H m θ /kJ·mol

-1

-393.5 -285.83

Δc H m θ/kJ·mol -

1: -1366.8 求乙醇在25℃时Δf H m θ(C 2H 5OH ,l)。 解:乙醇的燃烧反应为:

)

,(),(3),(2)

,()

(3)(2)(3)(52225222252l OH H C H l O H H g CO H l OH H C H H l O H g CO g O l OH H C m f m f m f m c m r θθθθ

θ?-?+?=?=?+=+

∴ 252225(,)2(,)3(,)(,)f m f m f m c m H C H OH l H CO g H H O l H C H OH l θθθθ

?=?+?-?

=-277.69 kJ·mol -

1

[例1-10] 1mol 理想气体在298K 时等温膨胀,体积增大10倍,求系统的熵变。假定膨胀过程:(1)

可逆膨胀;(2)自由膨胀。

解:(1)可逆膨胀

用V 2/V 1=10代入上式得:

1

2

ln

V V nR S =?=1mol×8.314J/K/mol×ln10=19.14J/K ΔS 为正值,并不意味着过程是不可逆的,因为它不是孤立系统。考虑到环境熵变:

10ln ln n 1

2rev nR V V

R T Q S -===?-

环=-1mol×8.314J/K/mol×ln10=-19.14J/K 大孤立系统的总熵变:

(ΔS )总=(ΔS )系 +(ΔS )环=0,所以该过程是可逆过程。 (2)自由膨胀

是不可逆过程,不能用过程的热温商来计算。但这个过程的始态、终态和过程(1)完全相同,所以系统的熵变仍是:ΔS =19.14J/K W=0,ΔU=0,Q =0,则0==?T

Q S -环

大孤立系统的总熵变:

(ΔS )总=(ΔS )系 +(ΔS )环=(ΔS )系=19.14 J/K>0 故理想气体等温自由膨胀是自发过程。

[例1-11] 1mol 理想气体在298K 时由1000kPa 等温膨胀至100kPa ,假设过程为:

(1)可逆膨胀;(2)在等外压力100kPa 下膨胀;(3)向真空膨胀。 计算各过程的Q 、W 、ΔU 、ΔH 、ΔS 和ΔG 。 解:(1)理想气体的等温膨胀,ΔU =0、ΔH =0

Q =-W =J K K J mol p p nRT 7.5707kPa

100kPa

1000ln 15.298mol //314.81ln

21=???= ΔS =Q rev/T =5707.7/298.15=19.14J/K ΔG =ΔH -TΔS =-5707.7J

(2)等外压等温膨胀,ΔU =0、ΔH =0

Q =-W =p 外×ΔV =p 外×(nRT/p2-nRT/p1)=2230.9J ΔS 和ΔG 和过程(1)可逆膨胀相同。 (3)向真空膨胀

Q=0,W =0,ΔU 、ΔH 、ΔS 和ΔG 均和过程(1)可逆膨胀相同。

[例1-12] 分别计算反应C (s )+CO 2=2CO 在298K 和1173.15K 时(近似计算)的标准吉布斯函数

变,并判断在此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

解:1)计算298.15K 时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查表:C (s )+ CO 2 = 2CO Δf G m θ 0 -394.4 -137.2

,不能自发

)=()-(0mol /kJ 1204.39412.1372 )

({>-?-?=??=?∑B G G m f B

B m r θθν

2)计算1173.15K 时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15.298()15.298()(θ

θθm r m r m r S T K H T G ??=?-

查表: C (s )+ CO 2 = 2CO S m θ/J/K/mol 5.74 213.8 197.7 Δf H m θ/kJ/mol 0 -393.5 -110.5

计算得: )15.298()15.298()(θθθm r m r m r S T K H T G ??=?-=-34.5 kJ/mol ,自发。

[例1-13] 已知在298.15K 时

(1)CO (g )+ 0.5O 2 (g ) = CO 2(g );Δr G m θ=-257.19kJ/mol (2)C (石墨)+ O 2(g )= CO 2(g );Δr G m θ=-394.36kJ/mol 求反应(3):C (石墨)+ CO 2(g )= 2CO (g );Δr G m θ=?

解:反应(3)=反应(2)-反应(1)×2

则Δr G m3θ=Δr G m2θ-2Δr G m1θ=(-394.36)-2×(-257.19)=121.02 kJ/mol

[例1-14] 分别计算反应C (s )+ CO 2(g ) =2CO (g ) 在298.15K 和1173.15K 时的K θ。

已知:

解:1)计算298K 的K θ

mol /kJ 120)()()(=反应物-生成物θ

θθm f m f m r G G T G ??=?∑∑ )

(=15.298315.8303.2/1000120/)(ln ???-?-=RT T G K m r θ

θ=-48.41 K θ=9.5×10

-22

2)计算1173.15K 的K θ

1173.15K 时,温度发生变化,按近似计算。

只要计算出反应温度下的()r m G T θ

?。

(298.15)(298.15)(1173.15)(298.15)(298.15)r m r m r m r m r m H S G H T S θθθθθ??????-??=2(-110.52-(393.51)-0)=172.47kJ/mol =2(197.56-213.6-5.74)=175.78J/mol

==-33.75KkJ/mol

K (1173.15K)=31.83

[例1-15] 反应CO(g) + H 2O (g) = CO 2 (g)+ H 2

(g)的K θ(973K)=0.71,如果各组分分压都为1.5×105Pa ,

说明反应方向。

解:先求分压商:Q=1,K θ(973K)=0.71< Q=1,∴ 逆反应自发进行。 [例1-16] 已知合成氨反应:N 2 (g) + 3H 2 (g) = 2NH 3 (g);Δr H m

θ =-92.22kJ·mol

-1

若室温298K 时的K θ=6.0×105,试计算700K 时平衡常数。

解:由)(ln 2

11

212T T T T R H K K m r ?-?=θθ

得:

325

92.2210700298ln ()6108.314700298

K θ-?-=??? 解得:K 2=3.1×10-4

[例1-17] 1000K 时,将1.00 molSO 2与1.00 molO 2充入容积为5.00dm 3密闭容器中。平衡时有0.85 mol

SO 3生成。计算反应:2SO 2 (g) + O 2 (g) 2SO 3 (g)在1000K 时的平衡常数K θ。

解: 2SO 2 (g) + O 2 (g) 2SO 3 (g)

起始物质的量(mol ): 1 1 0

变化量(mol ): -2x -x 2x =0.85

平衡物质的量(mol ): 1-2x 1-x 0.85

即: 0.15 0.575 0.85

平衡时的分压: 0.15/RT V ? 0.575/RT V ? 0.85/R T V ?

则:2

20.85/[

][]RT V P K P P θ

θθθ

?=?

,解得:K θ=3.34

[例1-18] 713.15K ,反应: H 2 (g) + I 2 (g) =2HI(g)的K θ =49.0 ,设开始时H 2和I 2物质的量均为1.0mol ,

求平衡时这三种物质的量及I 2 (g)的转化率。 解: H 2 (g) + I 2 (g) = 2HI(g)

起始物质的量: 1 1

平衡物质的量:1-x 1-x 2x

平衡时分压:1.0x

RT

V

- 1.0x

RT

V

-2x

RT

V

则:

2

2/

[]

(1.0)/(1.0)/

x RT V

P

K

x RT V x RT V

P P

θ

θθ

?

=

-?-?

?

解得:x=0.778 mol

平衡时各物质的量分别为:n (H2 ) = n (I2 ) = 0.222 mol,n (HI) =1.556 mol

I2转化率为:0.778/1×100%=77.8%

[例1-19]在[例1-23]达平衡后,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开始时加入3mol H2(g)计算达到新的平衡时,I2 (g)的转化率。

解:H2 (g) + I2 (g) = 2HI(g)

起始物质的量: 3 1

平衡物质的量:3-x 1-x 2x

平衡时分压:3.0x

RT

V

- 1.0x

RT

V

-2x

RT

V

则:

2

2/

[]

(3.0)/(1.0)/

x RT V

P

K

x RT V x RT V

P P

θ

θ

?

=

-?-?

?

解得:x=0.963 mol

I2转化率为:0.963/1×100%=96.3%

第一章习题解答

第一章习题解答 题1.1 电路如题图1.1所示,试判断图中二极管是导通还是截止,并求出AO两端的电压 UAO。设二极管是理想的。 解: 分析:二极管在外加正偏电压时是导通,外加反偏电压时截止。正偏时硅管的导通压降为0.6~0.8V 。锗管的导通压降为0.2~0.3V 。理想情况分析时正向导通压降为零,相当于短路;反偏时由于反向电流很小,理想情况下认为截止电阻无穷大,相当于开路。 分析二极管在电路中的工作状态的基本方法为“开路法”,即:先假设二极管所在支路断开,然后计算二极管的阳极(P 端)与阴极(N 端)的电位差。若该电位差大于二极管的导通压降,该二极管处于正偏而导通,其二端的电压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如果该电位差小于导通压降,该二极管处于反偏而截止。如果电路中存在两个以上的二极管,由于每个二极管的开路时的电位差不等,以正向电压较大者优先导通,其二端电压为二极管导通压降,然后再用上述“开路法”法判断其余二极管的工作状态。一般情况下,对于电路中有多个二极管的工作状态判断为:对于阴极(N 端)连在一起的电路,只有阳极(P 端)电位最高的处于导通状态;对于阳极(P 端)连在一起的二极管,只有阴极(N 端)电位最低的可能导通。 图(a )中,当假设二极管的VD 开路时,其阳极(P 端)电位P U 为-6V ,阴极(N 端)电位 N U 为-12V 。VD 处于正偏而导通,实际压降为二极管的导通压降。理想情况为零,相当 于短路。所以 V U AO 6-=; 图(b )中,断开VD 时,阳极电位V U P 15-=,阴极的电位V U N 12-=, ∵ N P U U < ∴ VD 处于反偏而截止 ∴ V U AO 12-=; 图(c ),断开VD1,VD2时 ∵ V U P 01= V U N 121 -= 11N P U U > V U P 152-= V U N 122-= 22N P U U < ∴ VD1处于正偏导通,VD2处于反偏而截止 V U AO 0=; 或,∵ VD1,VD2的阴极连在一起 ∴ 阳极电位高的VD1就先导通,则A 点的电位 V U AO 0=,

第一章练习题答案解析1.[答案]A

第一章练习题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商誉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的客体包括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商誉。 2.[答案]ABCD [解析]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及其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志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权利。植物新品种权属于我国知识产权的范畴,但动物新品种权不属于。 3.[答案]B [解析]工业产权主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某教材的版式设计、录音录像制品和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是邻接权的保护对象,属于文学产权的范畴。手机的外观设计是发明创造的一种,属于专利权的保护对象。 4.[答案] ACDE [解析]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地理标志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权利。动物品种既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保护,也不受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剧本、动植物的生产方法、商标和地理标志分别受到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和地理标志权(也可能是作为商标保护)的保护。 5.[答案]ABCD [解析]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法定权利,其类型、内容均由法律设定,不能通过合同约定,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权。现代各国并不讳言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或私人财产权利的基本属性。《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在其序言中强调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必要性时,要求各缔约方确认知识产权是一项“私权”。 6.[答案] ABCD [解析]知识产权虽具有非物质性特征,但它总要通过一定的客观形式表现出来,作为其表现形式的物化载体所对应的是物权而不是知识产权。 7.[答案]ABD [解析]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民法物权的本质特性。 8.[答案] BCD [解析]知识产权的排他性主要表现为专有权人排斥非专有权人对知识产品进行不法仿制、假冒或剽窃。 9.[答案] ABCD [解析]按照一国法律获得承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发生法律效力。除国家之间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的以外,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其他国家对这种权利没有保护的义务。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是对知识产权地域性特点的重要补充。国民待遇原则使得一国承认或授予的知识产权,根据国际公约在缔约国发生域外效

第一章习题解答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思考题答案 一、是非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二、选择题 1.D 2.D 3.D 4.C 5.D 6.B 7.B 8.C 9.D 10.D 11.B 12.D 13.A 14.D 15.C 16.D 习题解答 1. 请指出下列公式的适用条件: (1) △H=Q p;(2) △U=Q V;(3)W=-nRlnV2/V1 解:(1)封闭系统,恒压不做其他功。 (2)封闭系统,恒容不做其他功。 (3)封闭系统,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 2. 用热力学概念判断下列各过程中功、热、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值: (1)理想气体自由膨胀; (2)van der Waals气体等温自由膨胀; (3)Zn(s)+2HCl(l)===ZnCl2(l)+H2(g)进行非绝热等压反应; (4)H2(g)+C12(g)===2HCl(g)在绝热钢瓶中进行; (5)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273.15K,101.325kPa)。 解:(1)W=0,Q=0,△U=0,△H=0 (2)W=0,Q>0,△U>0,△H不能确定。 (3)W<0,Q<0,△U<0,△H<0 (4) W=0,Q=0,△U=0,△H>0 (5) W>0,Q<0,△U<0,△H<0 3.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一定量氢气和氧气从4种不同的途径生成相同终态的水;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爆鸣;(3)氢氧热爆炸;(4)氢氧燃料电池。请问这4种变化途径的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值是否相同? 解:相同。 4. 一定量的水,从海洋蒸发变为云,云在高山上变为雨、雪,并凝结成冰。冰、雪融化变成水流入江河,最后流入大海。整个循环,水的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是多少? 解:零。 5. 10mol理想气体,始态压力为1000kPa,温度为300K。在等温下:分别计算下述途径所做的功。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在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枯燥,主要体现在讲起来很枯燥,他不像文科那样,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很多丰富的文学知识,让人感到津津有味。又特别是我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上,我们在教学新课时主要就是在讲例题,而书上的例题,分析、解题过程都是给我们编排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稍不注意我们的讲解就是照本宣科,教学起来就让人感学平淡无味,没有任何的新颖感。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讲解出学生的需求 出示例题后,我们既不能原原本本的读教材,也不能只沿着自己的思路在讲解,一个个条件分析,直至得出结果。这种讲解看似讲得很流畅,毫无节外生枝,未丝毫浪费时间,但学生听得很乏味,往往会出现会做的地方不想听,想听的地方没听到。 例题的讲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让他们找到到达“那一村的方法。所以,在讲解例题前,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此后教师应对学生解题情况作相应的了解,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欢乐。 例1.两个反比例函数和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P在的

图象上,PC⊥x轴于点C,交图象于点A,PD⊥y轴于点D,交图象于点B,当点P在的图象上运动时,以下结论: ①△ODB与△OCA的面积相等; ②四边形PAOB的面积不会发生变化;③PA与PB始终相等; ④当点A是PC的中点时,点B一定是PD的中点.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少填或错填不给分). 本题学生的困惑是:P点是一动点,随着P点的移动矩形OCPD、△BOD、△AOC的形状发生变化,如何寻求面积之间关系 讲解这道题,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作铺垫: ①过反比例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向X轴、Y轴作垂线与X轴、Y 轴围成矩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如何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成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者通过不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讲透题目的本质 例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集知识性、典型性、探索性于一身,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范例。例题的讲解,不能就题讲题,要充分挖掘这道习题的功能,通过讲解例题,讲清这种类型题目的本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感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培养学生

教师如何讲解练习题

教师如何讲解练习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从现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观念。 如何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是摆在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教师除了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教材,把握好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明确教学目的,还应注意设计教学过程。习题课教学和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定理、例题的教学及复习课教学构成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三大支柱。高效的习题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性质、公式等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因而抄袭作业的现象很严重,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解题目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没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展示自已思维火花的余地。二是一人承包多,集体参与少,无论是教师由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还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都把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直线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泛泛而教,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升华为与其他问题怎样联系渗透,转化化归,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从强化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向着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化的改革中,应该将习题课教学改革作为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在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本人有一些初步的体会,自我感觉不错。下面谈谈在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根据维茨果其的理论,学生在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

第一章习题与作业讲解

1、某流体在圆形直管中作滞流流动时,其速度分布是 型曲线,其管中心最大流速为平均流速的 倍,摩擦系数λ与Re 的关系为 。 2、水由敞口恒液位的高位槽通过一管道流向压力恒定的反应器,当管道上的阀门开度减小后,水流量将 ,摩擦系数 ,管道总阻力损失 。 3.277K 的水粘度为1cP ,在内径为20mm 的管内作稳定连续层流时的最大流速为 m*s -1。 4. 产生流体阻力的根本原因是 。 5.由实验可确定直管摩擦系数λ与Re 的关系。层流区,摩擦系数λ与管壁的 无关,λ 与Re 的关系为 。而阻力平方区,摩擦系数λ与 无关,仅与 有关。 6.牛顿粘性定律的表达式为 ,动力粘度 (简称为粘度)μ的SI 单位为 ,运动粘度γ 的 SI 单位为 。 7.如图 U 形管压差计测得: 。 a. AB 间的阻力损失 b. AB 间的压强差 c. AB 间的位头差加阻力损失 d. AB 间位头差 8.如右图管中充满水,U 形差压计的读数为零,则_____。 (A)管内流体肯定处于静止状态; (B)管内流体肯定从1流向2; (C)管内流体肯定从2流向1; (D)以上三种答案都不对。 9. 如图1所示,液体在等径倾斜管中稳定 流动,则阀的局部阻力系数ξ与压差计读数 R的关系式为_______。

10.如图三根等径管(其内径d 1=d 2=d 3)内的流量相同,二测压点间距离相同。 (1)记ΔP 1=P 1-P 2,ΔP 2=P 3-P 4 ΔP 3 =P 5-P 6,则_______。 (2)差压计读数R 1、R 2、R 3间关系 为_________。 11、如图所示,液体分别从两容器中流出, 液面保持不变,排出管径相同。问(1)图a 中1-1′和2-2’截面的u l >u 2还是u l =u 2? 为什么?(2)图a 、b 中Z 3>Z 4,其它条件不变, 忽略阻力损失,则出口处的速度u 3与u 4哪 个大?为什么?(3)图a 、b 中Z 2=Z 4,则截 面2-2’处的速度与u 4哪个大?为什么? 12. 在本题附图所示的列管换热器内,冷溶液与热苯溶液交换热量。换热器的外壳内径600mm ,壳内装有269根Ф25X2.5mm 的热交换列管束。215m 3/h 的热苯在管束内流过,从95 o C 被冷却到25o C ,ε=0.2mm.试求 (1)苯在管束流过时因克服摩擦阻力引起的压降(2)管束外溶液5×104kg/h ,ρ=810kg/m 3,求管束外流动的流型。 13.用泵将密度1100kg/m 3、粘度1.2X10-3Pa*s 的溶液从贮槽送至表压0.2Xl05Pa 的密闭高位槽。 u →

15周课堂讲解例题

1. 按图设计窗体,并满足以下要求: (1)窗体的主界面设计完成后如图2所示,在窗体上方用标签控件显示当前日期和时间,要求窗体一运行即可显示,同时时间能够自动变化。图2是启动窗体,单击"机型配置"按钮,显示图3,图2隐藏;单击"订购下单"按钮,图4显示,图2隐藏;单击"退出",退出VB程序。 (2)当图2的窗体被激活时,进行机型配置,设置内存时要求必须输入数字,并且必须以GB结尾,当单击“确定”按钮时,所选择的机型配置情况出现在按钮上方的列表框中,单击"返回"按钮,图3隐藏,图2显示。 (3)在图3中输入订购数量,并且选择运输方式,单击"确定"按钮后,图4隐藏,图2显示。 图2 图3 图4

2. 设计如下文本编辑窗体界面: (1)在窗体上添加如下表所示菜单,文件菜单包含如图3所示项目,编辑菜单包括如图4 (2)文本编辑区以文本框控件实现,文本框控件要求设为可以显示多行文本且有水平和垂直滚动条; (3)实现编辑菜单各菜单项功能,能够对文本框中的内容进行剪切、复制和粘贴操作,同时要求当进行了复制/剪切操作后,只有“粘贴”菜单项可用 图3 图4

3. 程序分为“登录窗口”和“个人信息”窗口。“登录窗口”如图3所示,在窗口右上角实时显示系统时间(随系统时间变化)。登录的用户名为“admin”,密码为“123456”,密码输入时以“*”号显示。 1.设计窗体,设置控件属性 2.输入结束时判断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用户名文本框(Text1)失去焦点时表示输入结束,如果用户名不正确弹出如图4消息框;密码文本框(Text2)敲回车表示输入结束,如果密码不正确,弹出如图5消息框。 3. 在窗口右上角实时显示系统时间(随系统时间变化)。 4.当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时,单击“登录”按钮,隐藏”登录窗口”,显示“个人信息”窗口,如图6所示。职称组合框Combo1中列表项的内容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列表项目在程序代码中添加。单击“确定”按钮后,在右边的列表框List1中显示所选的项目。

计算机网络_第1章习题解答

第一章习题解答 1.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答: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下,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1.2试分析阐述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异同点。 答:计算机网络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系统是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或应用系统的支持下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各计算机之间的并行工作,分布式系统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透明的集成应用环境。所以,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软件系统。 1.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种类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网络的拓扑(T opology )结构是指网络中各节点的互连构形,也就是连接布线的方式。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五种: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和网络形,如图1.1所示。 图1.1 星形结构的特点是存在一个中心节点,其他计算机与中心节点互连,系统的连通性与中心节点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树形结构的特点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呈现层次性。总线形结构的特点是存在一条主干线,所有的计算机连接到主干线上。环形结构是将所有计算机连接到一个环形的线路,每两个计算机之间有两条线路相连。网络型是一种不规则的连接,事实上,目前的因特网就是这种拓扑结构。 1.4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答: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把一个计算机网络概括为一个由通信子网和终端系统组成的通信系统 终端系统:终端系统由计算机、终端控制器和计算机上所能提供共享的软件资源和数据源(如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构成。计算机通过一条高速多路复用线或一条通信链路连接到通信子网的结点上。终端用户通常是通过终端控制器访问网络。终端控制器能对一组终端提供几种控制,因而减少了终端的功能和成本。 通信子网:通信子网是由用作信息交换的网络结点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它承担全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网络结点提供双重作用:一方面作终端系统的接口,同时也可作为对其他网络结点的存储转发结点。作为网络接口结点,接口功能是按指定用户的特定要求而编制的。 由于存储转发结点提供了交换功能, 故报星型结构 树型结构 总线型结构 环型结构 网络型结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与运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中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问题是数学教育的心脏.余元庆教授说过:“习题是中学数学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配备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许多优秀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高,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习题选择和处理得恰当.”当代最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为什么这些名人名家都如此的重视习题的配备和讲解呢?这是因为数学习题确实存在着多种功能,当学生一旦进入解题这一活动情景之中,他就接受着一种“思想的体操”的训练,从技能的或思维的;智力的或非智力的,从各方面塑造着自己.但是,我们也应该严防课堂解题教学进入这样的误区:一部分中学数学教师沉湎于解题之中,忘记了“解答数学的习题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训练手段.”他们不是把解题看成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而是要求死记硬背各种套路和模式,把学生训练成对习题作出“快速反应”的解题机器.这种危害性正如柯朗所说:“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的演算习题的训练,固然,这可以发展形式演算的能力,但却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看来,的确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明智之举乃是扬长避短,讲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讲题.如何讲题?怎样讲题?这自然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老教师普遍关心,最不好把握的问题.我认为,从战略上讲:教师的定位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教师首先要关心备侄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地去触击年轻的心灵.以前,我总认为:讲题就是把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最有体会的东西,用最直接、最明了、最简捷、最完整的方式交给学生.其实,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并不一定好.后来我发现,其实我们常常应该逆向思

第1章复变函数习题-答案~习题详解

第一章习题详解 1. 求下列复数z 的实部与虚部,共轭复数、模与辐角: 1) i 231 + 解: ()()()13 2349232323231231i i i i i i -=+-=-+-=+ 实部:13 3 231= ??? ??+i Re 虚部:132231-=?? ? ??+i Im 共轭复数:1323231i i += ?? ? ??+ 模:131 1323231 2 22=+= +i 辐角:πππk arctg k arctg k i i Arg 232213 3132 2231231+? ?? ??-=+-=+??? ??+=??? ??+arg 2) i i i -- 131 解: ()()()2 532332113311131312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实部:2 3131=??? ??--i i i Re 虚部:25131-=?? ? ??--i i i Im 共轭复数:253131 i i i i +=?? ? ??-- 模:2 34 4342531312 22= =+= --i i i 辐角:πππk arctg k arctg k i i i i i i Arg 235223252131131+??? ??-=+???? ? ??-=+??? ??--=??? ??--arg

3) ()()i i i 25243-+ 解: ()()()2 26722672 72625243i i i i i i i --= -+= --= -+ 实部:()()2725243-=?? ? ??-+i i i Re 虚部:()()1322625243-=- =?? ? ??-+i i i Im 共轭复数:()()226725243i i i i +-= ?? ? ??-+ 模: ()() 292522627252432 2 =?? ? ??-+??? ??-=-+i i i 辐角:()()ππk arctg k arctg i i i Arg 272622722625243+??? ??=+????? ? ?--=??? ??-+ 4) i i i +-21 8 4 解:i i i i i i 3141421 8-=+-=+- 实部:( )1421 8=+-i i i Re 虚部:( )3421 8-=+-i i i Im 共轭复数:() i i i i 314218+=+- 模:103142221 8 =+=+-i i i 辐角:( )()πππk arctg k arctg k i i i i i i Arg 2321324421821 8 +-=+?? ? ??-=++-=+-arg 2. 当x 、y 等于什么实数时,等式 ()i i y i x +=+-++13531成立? 解:根据复数相等,即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有: ()()()i i i y i x 8235131+=++=-++ ?? ?=-=+8321y x ? ??==?111 y x 即1=x 、11=y 时,等式成立。

第1章习题解答改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学习指导 基本知识点 电路模型;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电源三种工作状态;基尔霍夫定律。 重点 1.电压源和电流源的基本概念; 2.应用欧姆定律、功率的求解及基尔霍夫定律时,要注意公式中有两套正负号的问题; 3.KCL 和KVL 的推广应用。 难点 1. 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2. 功率的正负 3. 基尔霍夫定律 1.2典型例题分析 例1.1 各元件的电压、电流如图1.1所示,试求元件功率,并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元件是负载? 解:当元件的电压和电流采用关联参考方向,则该元件的功率为ui p =;反之,则该元件的功率为ui p -=。若最后求出的0>p ,则表示元件吸收或消耗功率,即该元件起负载作用;若0

支路功率 W 20210=?==UI P b 为吸收功率; 电源功率 W 20210-=?-=-=UI P s 为发出功率; 由图1.2(b),根据KVL 得 20V 11010=?+=U 支路功率 W 20201=?==UI P b ,为吸收功率; 电源功率 W 10110=?==UI P s ,为吸收功率。 由图1.2(c),根据KVL 得 8210=-=R U 解得 Ω1=R 支路功率 ()W 1628-=-?==UI P b ,为发出功率; 电源功率 ()W 20210-=-?==UI P s 为发出功率。 例1.3 求图1.3所示电路中的电压U 、电流I 及电源的功率,并说明这些功率是吸收还是发出。 解:图1.3中,待求电流I 的参考方向与已知电流源的参考方向相反,故 A 1-=I V 10110=?=U (因10Ω电阻与电流源串联) 为求出电源的功率,设相关变量的参考方向如图1.4所示,由图可得 4A 10 40 1== I (因10Ω电阻与40V 电压源并联) 对节点a ,根据KCL 得 A 5112=+=I I 图1.2 例1.2的图 (a) (b) (c)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教材所呈现的很多知识都是死的,例题的处理就是为了使教材知识在教学中活起来,因此,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是多年来我们就开展“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和读者一起交流. 1 准备阶段 1.1 前期调查 课题组成员曾利用课外时间和每周二下午的集备时间,围绕学校的教研计划,对广大师生展开前期调查,我们的调查包括教师和学生,调查学生对老师上课全部用书本上的例题的看法,学生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很乏味,上课不认真听课也没关系,反正课后不懂可以自己回家看书;教师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很别扭,数学本身就枯燥,以书讲书,效果不好.鉴于这种情况,课题组的老师对“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认识. 1.2 制定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3 收集例题阶段 每周四下午均有开展教研活动,这给收集例题带来了很大便利.从开课教师的说课、上课,其它老师的评课,还有我们自已平时的备课中,我们收集到了许许多多有关课堂教学的例题.我们对这些例题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类,对不同类型的例题研究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2 处理教材例题的原则 要处理好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达到自如驾驭教材,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 目标性原则: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航的作 用.教师对例题的“开发”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后的内容要体现目标性原则,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2.2 科学性和现实性原则:数学知识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高度的科学性, “开发”的例题必须具有科学性.教师选择和创造的例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某些陈旧的、不适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删除,要把某些新进展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编成例题,从而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教材内容. 2.3 主体性原则:教师处理例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处理例题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解题的技能技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3 处理教材例题的方法 首先要尊重教材,毕竟专家在编写教材时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现成的例题,它们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这类例题,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积累的成功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当然,在牢牢把握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对教材中的某些例题作出合理“开发”. 处理后的例题是教师心中的教材,这

习题详解-第1章函数

习题1-1 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1 x y x = - ; (2) 211 2 ++-= x x y ; (3) 2sin 16y x x =+-; (4) 2lg(2)32y x x x =-++-. 2. 判断下列各组函数是否相同? (1) 214 2 x y x -=-,22y x =+; (2) 2 1lg y x =,22lg y x =, (3) ()sin 21y x =+,()sin 21u t =+; (4) ()1f x =, ()2 2 sec tan g x x x =-. 3. 若()2 32f x x x =-+,求()1f ,()1f x -. 4. 若()2 132f x x x +=-+,求()f x , ()1f x -. 5. 设1()1x f x x -=+,求()0f ,()f x -,1f x ?? ??? 。 6. 设1,20, ()1,02 x x f x x x --≤

(1) 242x y x -=+; (2) 1y x =-; (3) ()1,02; 0, 0 2.x x f x x x ?-≤≤?=?<>??或 8. 某运输公司规定货物的吨公里运价为: 在a 公里以内,每公里k 元, 超过部分公里为 3 4 k 元. 求运价m 和里程s 之间的函数关系. 9.火车站收取行李费的规定如下:当行李不超过50千克时,按基本运费计算.如从上海到某地每千克以0.15元计算基本运费,当超过50千克时,超重部分按每千克0.25元收费.试求上海到该地的行李费y (元)与重量x (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的图像. 习题1-2 1. 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奇函数,哪些是偶函数,哪些是非奇非偶函数? (1) ()3 cos f x x x =; (2) 2 x x e e y -+=; (3)sin cos y x x =+. (4) ()sin x x f x x e e -=+- 2. 设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均为,(,)a a -证明: (1) 两个奇函数的和仍为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的和仍为偶函数; (2) 两个奇函数的积是偶函数,一奇一偶的乘积为奇函数; (3) 任一函数都可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 3. 证明函数1x y x =-在(1,)+∞内是单调增加的函数..

物理课堂上如何讲好典型例题

物理课堂上如何讲好典型例题 作为教师,为学生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已经成为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从容应对各类考题的关键。但同样的例题,不同的教师讲解却有不同的效果,有的教师带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有的教师教的学生只能亦步亦趋,遇到老师没有讲过的题就不会做了。可见这里就有一个例题教学的效果问题。高效的例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处理例题时,切不可把例题简单化。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以课本、配套资料上的例题为主,并在其基础上,使之适度延伸、拓宽或配置辅助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挖掘出例题和习题的潜在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回顾一堂授新课,教师把基本知识、概念和规律教给学生后,学生虽然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要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精选典型例题,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把知识讲透讲活,这样做不但可以达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而且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不少教师也注意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参与的重要性,更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是精心设计,例题是精挑细选,但据笔者了解,很多的学生是课堂上听懂了,但不会做题。听懂和会做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例题教学时往往存在以下几种不好的现象: 一是教师在讲题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二是一人承包多,集体参与少,无论是教师由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还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都把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直线讲解多,发散分析少。四是着眼结果多,突出过程少。五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升华为与其它问题怎样联系渗透。在从强化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向着培养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化的改革中,应该将例题教学的改革作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在物理例题讲解实践中,本人有一些初步的体会,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首先,高中物理课堂需要讲解的例题针对性要强;解题方法和技巧针对性要突出;要充分体现能力的考查;要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应具有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则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在出示题目之后,教师要沉得住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由审题寻找突破口,依次展开过

光学第一章习题及答案解析19739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2011级 应用物理班 姓名:罗勇 学号:20114052016 第一章 习题 一、填空题: 1001.光的相干条件为 两波频率相等 、相位差始终不变与 传播方向不相互垂直。 1015、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反射镜M 2移动0、25mm 时,瞧到条纹移动的数目为1000个,若光为垂直入射,则所用的光源的波长为_500nm 。 1039,光在媒介中通过一段几何路程相应的光程等于折射率与__路程_的乘积 。 1089、 振幅分别为A 1与A 2的两相干光同时传播到p 点,两振动的相位差为ΔΦ。则p 点的 光强I =2212122cos A A A A ?++? 1090、 强度分别为1I 与2I 的两相干光波迭加后的最大光强max I =12+I I 。 1091、 强度分别为I 1与I 2的两相干光波迭加后的最小光强min I =。12I I - 1092、 振幅分别为A 1与A 2的两相干光波迭加后的最大光强max I =12122A A A A ++。 1093、 振幅分别为A 1与A 2的两相干光波迭加后的最小光强min I =12122A A A A +-。 1094、 两束相干光叠加时,光程差为λ/2时,相位差?Φ=π。 1095、 两相干光波在考察点产生相消干涉的条件就是光程差为半波长的()2j+1倍,相位差为π的()2j+1倍。 1096、 两相干光波在考察点产生相长干涉的条件就是光程差为波长的2j 倍,相位差为π的2j 倍。 1097、 两相干光的振幅分别为A 1与A 2,则干涉条纹的可见度v=1221221A A A A ?? ?????+ ??? 。 1098、 两相干光的强度分别为I 1与I 2,则干涉条纹的可见度v=12 12I I I I -+。 1099、两相干光的振幅分别为A 1与A 2,当它们的振幅都增大一倍时,干涉条纹的可见度为不变。 1100、 两相干光的强度分别为I 1与I 2,当它们的强度都增大一倍时,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不变。 1101、 振幅比为1/2的相干光波,它们所产生的干涉条纹的可见度V=45 。 1102、 光强比为1/2的相干光波,它们所产生的干涉条纹的可见度V=13。 1103、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缝距为d,缝屏距为D,屏上任意一点p 到屏中心p 点的距离为y,则从双缝所发光波到达p 点的光程差 为 1104、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缝距为d,缝屏距为D,波长为λ,屏上任意一点p 到屏中心

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一章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计算机基础知识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1946年诞生的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 A)UNIVAC-I B)EDVAC C)ENIAC D)IBM650 【答案】C) 【解析】1946年2月15日,人类历史上公认的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名称为ENIAC。 2.第一台计算机在研制过程中采用了哪位科学家的两点改进意见()。 A)莫克利 B)冯·诺依曼 C)摩尔 D)戈尔斯坦 【答案】B) 【解析】众所周知,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其两点改进意见:一是采用二进制运算;二是将指令和数据存储,由程序控制计算机自动运行。 3.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元件是()。 A)继电器 B)晶体管 C)电子管 D)集成电路 【答案】B) 【解析】第二代(1958~1964年)是晶体管时代。IBM 7000系列是影响最大的第二代计算机的代表。 4.硬盘属于()。 A)内部存储器 B)外部存储器 C)只读存储器 D)输出设备 【答案】B) 【解析】PC常用的外存是软磁盘(简称软盘)和硬磁盘(简称硬盘),此外光盘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 5.显示器的什么指标越高,显示的图像越清晰?()。 A)对比度 B)亮度 C)对比度和亮度 D)分辨率 【答案】D) 【解析】分辨率指显示器所能表示的像素个数,像素越密,分辨率越高,图像越清晰.6.下列的英文缩写和中文名字的对照中,正确的一个是()。

A)URL——用户报表清单 B)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USB——不间断电源 D)RAM ——只读存储器 【答案】B) 【解析】URL——统一资源定位符,UPS——不间断电源,ROM——只读存储器。 7.下列关于ROM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ROM中的信息只能被CPU读取 B)ROM主要用来存放计算机系统的程序和数据 C)不能随时对ROM改写 D)ROM一旦断电信息就会丢失 【答案】D) 【解析】ROM为只读存储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而RAM是随机存储器,其所存内容一旦断电就会丢失。 8.下列正确的叙述是()。 A)十进制数可用10个数码,分别是1~10 B)—般在数字后面加一大写字母B表示十进制数 C)二进制数只有两个数码:1和2 D)在计算机内部都是用二进制编码形式表示的 【解析】基数是指某种数制中,每个数位上所能使用的数码个数。如十进制:可用0~9,基数为10。二进制:可用0或1,基数为2。一般在数字后面用大写B表示二进制数,用H表示十六进制,用K或不加字母表示十进制。 9.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A)程序、数据和相应的文档 B)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C)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 D)编译系统和办公软件 【答案】B) 【解析】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0.按操作系统的分类,UNIX操作系统是()。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 C)分时操作系统 D)单用户操作系统 【答案】C) 【解析】按操作系统的分类,UNIX操作系统是分时操作系统。

增值税课堂习题讲解

1、某自行车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销售自行车,出厂不含税单价为280元/辆。2017年8月末留抵税额3000元,8月该厂购销情况如下: (1)向当地百货大楼销售800辆,百货大楼当月付清货款后,厂家给予8%的现金折扣;(2)向外地特约经销点销售500辆,支付运输单位运杂费8000元,收到一般纳税人开具的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运费4454.55元; (3)销售本厂2008年购买自用的机器一辆(该机器属于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取得含税收入120000元; (4)当期销售货物发出包装物收取押金50000元,本月没收逾期未收回的包装物押金60000元; (5)购进自行车零部件、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金额140000元,增值税税额23800元; (6)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自行车零件,支付价税合计金额90000元,取得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7)本厂直接组织收购废旧自行车,支出收购金额60000元(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假定应该认定的发票均已通过认证并允许在当期抵扣。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该自行车厂当期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总和; (2)该自行车厂当期的增值税销项税额; (3)该自行车厂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机器应纳的增值税; (4)当期该厂应纳增值税的合计数。

(1)准予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总和=4454.55×11%+23800+90000÷(1+3%)×3%+3000=490+23800+2621.36+3000=29911.36(元) (2)增值税销项税额=(800×280+500×280)×17%+60000÷(1+17%)×17%=70597.95(元) 销售800辆自行车给予的8%现金折扣,不应减少销售额。 逾期未收回包装物没收的押金应换算为不含税销售额。 (3)该自行车厂销售使用过的增值税转型前购入的机器应纳的增值税=120000/(1+3%)×2%=2330.10(元) 注:财税【2014】57号.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规定不得抵扣且未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按照简易办法依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调整为“按照简易办法依照3%征收率减按2%征收增值税”。新规定2014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 (4)当期该厂应纳增值税的合计数=70597.95-29911.36+2330.10=43016.69(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