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亦、抹、宜”,会写“饮”和“初”,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谁到过西湖,谈谈你的感受。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来杭州做官,非常喜欢西湖,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每文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其中一首,西子湖的称呼还跟它有关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过渡:再读全诗,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美在哪?(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1.晴天的西湖:

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说说美在哪?(潋艳——波光闪动的样子)(1)结合课件理解“潋滟”: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你觉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2)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读第一句。

(3)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好)

(4)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2.雨天的西湖

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1)读第二句,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2)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下得越来越大——山色空蒙雨亦奇。

(3)说说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4)(出示描绘雨中西湖朦胧的美的图片)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

(5)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濛吗?你走近了看,它还会让西湖的那些景物更生动呢?(花更艳丽,草更绿,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洒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

(6)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

雨中的西湖是空蒙神秘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赞美西湖

(1)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

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2)西湖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美: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3)苏轼醉了吗?(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读最后两句。

4.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在哪里?干什么?

5.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出示课件及配乐)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练习生字“饮、初”。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晴:水——潋滟

西湖比西子(娇艳、迷人)

雨:山——空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庭、未、磨、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

板书课题。指导识字“庭”。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3.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4.指名讲讲古诗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和谐,融为一体。)(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轻轻地读、读出柔和之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的温柔。一起来读……

(4)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3.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练习生字“镜、未、磨、遥、银、盘”。

2.配乐朗读古诗,背通古诗。

板书设计

湖月——相和

望洞庭秋色和谐宁静

潭面——如镜湖光秋月景色美洞山水——青翠山青水翠出洞庭洞庭山水山水相称

庭君山——青螺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洞庭 【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

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

统编版部编本古诗三首 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

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部编人教版】最新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准备】 课件;课外积累的诗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统编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说课稿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 教材分析: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测试C卷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测试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14题;共74分) 1. (9分)读拼音写汉字 qīng fēng jìng ________山________树石________ ________澈________景________争 ________声________狂________然 2. (1分)填写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 3. (5分)翻译句子 京口瓜洲一水间 4. (4分)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5分)用自己的话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意思。 6. (2分)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 7. (5分)根据诗意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②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艳丽,美极了。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显得非常奇妙。 ③洞庭湖的湖水清澈,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潭面没有风,好像一个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8. (4分)默写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 9.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湖光 ②遥望 10. (5分)《望洞庭》一诗中,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11. (5分)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 (4分)写出近义词 孤—________ 欲—________ 碧水—________ 相宜—________ 13. (15分)理解诗词,填空。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诗中“两”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诗句中,能表现出“孤独”的词有________等。 (2)《望洞庭》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

2018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5个生字。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部编版)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基础再现 1. 看拼音,写词语。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 查字典填空。“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1)山雨欲来风满楼。()(2)欲把西湖比西子。()(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 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的;“回”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势的。○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B. 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 “来”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 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 的巨大生命力(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能想到(),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 活学活用(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阅读提高 5. 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2)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元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三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一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我们来看——板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下《古诗三首》说课稿

石灰吟 一、说教材 《石灰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 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和情感与态度,价值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w%ww.#zz@s~te^https://www.360docs.net/doc/2b8492234.html,] 2 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交流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

1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2 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程序 古诗,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因此,这节课我注 重学生的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只有多朗读诗歌,才能 更好掌握古诗。基于朗读,我设计了引用古诗导入——初读古诗 ——再读古诗——三读古诗——四读古诗这样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根据《石灰吟》的诗歌体裁我引用同体裁的《游子吟》,《暮江吟》导入新课,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 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 诗歌体裁,那就是《石灰吟》。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于谦的生平 与写这首古诗的背景。 第二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悟古诗。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古诗的方法,抓住多朗读学习古诗方法提出朗读古诗要注意读准字音 以及节奏,请生多读古诗。其次,明确《石灰吟》的节奏,示范朗读 古诗,再请生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部编版语文三上】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说课稿(2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2篇)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江南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这首七言绝句共四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在欢快地歌唱,一丛丛的绿树,映衬着簇簇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这是多么睛朗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啊!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喜悦之情。在前两句“扬”的基础上,第三、四句一变为“抑”,诗人的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濛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的帝王都好“佛”,为此大兴寺院,弄得农田锐增,百姓不堪重负。虽然大批寺院耸峙,蔚为壮观,也不失为江南一景,但每一座寺院要耗费农民多少血汗!诗人显然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反对态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默写《江南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渗透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B卷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积累运用 (共7题;共42分) 1. (4分)看拼音填词语。 ①今天的tiān qì________多好啊! ②他给nǚ ér ________买的衣服tài dà________了。 ③zǎo shànɡ________,天还没liànɡ________,爸爸就chū qù________跑步了。 2. (10分)我会比(比一比,再组词)。 是________几________久________力________ 世________鸡________处________丽________ 3. (10分)按要求写词语。 ①照样子,写词语。 雪白—白雪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②广阔没有边际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将画线部分用一个成语代替) ________ ③写出两个带有“风”字的成语。 ________ ________ ④我们应该________每分每秒,不能________时间。(填上一对反义词)

4. (6分)下列词语和“全神贯注”意思不同的是()。 A . 专心致志 B . 目不转睛 C . 聚精会神 D . 漫不经心 5. (8分)根据情境,填上恰当的词语、古诗句、歇后语、名言谚语。 (1)我很喜欢旅游,每到一处总免不了感慨一番。登上长城,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句;来到草原,我不禁想起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乘舟荡漾西湖,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等古诗句;登上泰山,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等古诗句。 (2)今天,我犯了错误,被班主任“请”到办公室,我的心像________。(填歇后语) (3)当我做事情想半途而废时,爸爸总是对我说:________。(填诗句) (4)你知道的有关自然现象的谚语是:________。 (5)我们六一班与六二班进行了几场足球赛,我们班由于实力太差而以失败告终,这真是 “________——________”。(填歇后语) 6. (2分)“你们把雨从美国带到中国来了,可雨在车外;你们把加利福尼亚的太阳也带来了,它就在车厢里。”这段话的意思是:() A . 无论好的天气,还是不好的天气,都是你们带来的。 B . 下雨的天气虽然令人扫兴,但毕竟没有浇到我们,车厢里大家在一起却是温暖的。 C . 虽然你们把雨带来了,但很快太阳就会出来,大家不要扫兴。 7. (2分)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B . 《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来写的。

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