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古文化遗迹

开县古文化遗迹
开县古文化遗迹

开县古文化遗迹

遗址

一、古文化遗址

二马井遗址。在县西21公里的石碗乡平安村。1957年,该地开发盐泉,出土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鹿角(生产中的打场工具),报省有关部门,确定为新石器时期遗址。1986年2月经省文管会考古队长胡昌钰,率队前往复查,因无痕迹可考,认为此遗址定性不确。

二、古城遗址

巴渠县城遗址。县东北54公里,即今大进区所在地榨井坝场,其下街尚遗残垣一段,厚1米余,长约20余米,50年代,城门尚在,上有箭楼,后因改建街坊拆除。现街后河边水中还埋藏一块有巴渠县记事的残碑。谭家乡明灯村文峰塔碑,亦有“开县城东北百二十里,曰:‘榨井坝’。考之县志盖古巴渠县也”的记载,亦可佐证榨井坝为古巴渠县城遗址。

清水县城遗址。县东北30公里,今温泉区温泉乡县坝村。其地为清江冲积平原,广阔数里,为古清水县城遗址,故名“县坝”。60年代中期尚有甬壁一幢和镌有“清水县”三字的石碑一块。甬壁在“文化大革命”中拆毁,石碑亦毁于改田改土运动中。温泉中学学生,1980年在县坝的清江河畔掘得铁制平底锅(炸制乡土小吃用的)一口和陶碗一只,以陶碗敞口尖底小圈足的形制来看,疑其为宋代遗物,更说明为古之集市。

西流县城遗址。县西北50公里,与开江、宣汉三县交界处,原三汇口场,现已设入三汇水库内。据当地群众反映,建库前尚存一块刻有“西流县”三字的石碑,建库时损毁,现城隍庙一隅尚存,咸丰《开县志》亦有记载。

新浦县城遗址。在县南52公里今南门乡莲池村。咸丰《开县志》载:“旧县城”一名岫岘城,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新浦县曾治此……。现名“大寨”。民国时期文庙、紫云庵尚存,解放后,古庙及城墙大部被拆毁,现仅南城门尚屹立未圯,其门上刻有楹联一幅,上联为“城

名旧县新浦遗迹”;下联“池带双河垫江流域”。横额为“岫岘城”。

三、革命遗址

黄陵城。位于县城东2公里,地势高耸,四周陡峭,熊耳山、迎仙山为其屏幛,石柱关雄居于右,彭溪河环流于左,登山环顾,群山尽收眼底,为开县城东制高之地。明崇祯十四年(1630)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率部驻此,歼灭明官军猛如虎部。咸丰《开县志》对此有详尽记载。

杨柳关。在县西52公里,三汇口乡与宣汉县交界处,为开、宣交往的咽喉要道,亦是陕西至万县的必经之路,是开县西部的重要隘口,地势险峻。两县交界处原有雄关一座,关门上楹联为“兵备三千铁甲,地连百二雄关”。上书“杨柳关”三字。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于此大战数日,赶走国民党军,夺取了关隘。可惜红军留下的遗迹——革命标语、口号,没有保存下来,杨柳关门亦被拆毁,只是战壕和练兵场犹存,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庙

一、大觉寺

大觉寺位于县城北之盛山腰部,东汉建发二十四年(219),始建有刹,唐贞观重修(见大觉寺重建碑记),元泰定间复行修葺,明嘉靖、万历间续修绀殿,葺上下丹墀,建藏经阁,铸铜佛、菩萨像。四周古木参天,翠竹蔽空,苍松古柏,挺拔入云,寺庙雄伟壮观,为下川东有名的古刹。1956年尚存铜佛30尊,其中罗汉15尊,县人民委员会曾摄照报省,经省文化局6月批复,令择其精美者妥为保存。惜后不重视保管,被作废铜卖掉,庙宇今已改为学校,古刹荡然无存。

二、九鼎寺

九鼎寺距县东北26公里,在温泉镇河西高山之巅,为明代建筑。据传太平天国一遗老,曾

隐居于此,削发为僧,不祥其姓字,因为广东籍,故人称“广和尚”。此僧在寺墙题有不少反清灭洋和缅怀太平天国阵亡将士之诗句。可惜此寺已改建为学校,诗亦随墙毁灭,无从查考。

三、东岳庙

东岳庙在盛山西麓,四周松柏茂密,环境幽静,庙前有巨榕数株,枝繁叶茂,错节盘根。其庙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27)《重建东岳庙碑记》载:“盛字山为邑主山……其西麓,明建东岳庙,斋僧供奉”。旧时,此庙香火旺盛,游人如织。解放后,曾为解放军驻地,土改时分给当地居民居住,近年来,旧庙已全部拆毁。

四、梵天寺

咸丰《开县志·祠祀》载:“梵天寺在县东北七十里,县坝,相传即清水废县署址。道光初,土人掘出石碑,记云:“我祖原籍河南开封府,旧祖姑向后,以贤惠显于宋,其侄敏中以甲科相于宋,后缘金变……独我高祖向公隆,居于清水之旧邑,舍寺基一所,名曰:梵天……”。此碑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588)秋开县国子生向涵所镌。根据记载,庙应为元初建筑,已历680年,从明万历计亦有398年之久。解放后,毁寺建校,现为温泉乡小学校址。

五、金瓶寺

金瓶寺在县西33公里,为前明古刹。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相传建寺破土时,掘得一金瓶,故名。咸丰《开县志·祠祀》载:“金瓶寺,在县西百余里,前明古刹。相传破山和尚曾窝此寺,遗牡丹一茎,其种不可分,分即变为木本,每岁花开,白则花开,红则岁丰。”现为灵通乡小学校址,古庙已不复存在。幸存馨口梅一株,桂花树两株,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六、临江镇东岳庙

临江镇东岳庙在镇西郊1里许,相传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补修、乾、嘉建东岳殿、大雄殿、岳王殿、十殿、文昌阁等等。常住僧众20余人,拥有庙产水租36石,其庙规模宏大,占

地25亩,周围大树蔽空,绀宇隐匿其中,鳌头翘角,依稀可见,林中百鸟成群,晨光曦微,夕照舍山之时,青山隐隐,鸟声不绝,此庙60年代被拆除,遗迹无存,考凭无据。

七、李宗羲祀祠

该祠又名李家祠堂。位于县东2里之迎仙山麓,面临清江,遥望盛山,建于清末。祠祀为土木结构,面积一亩有余,祠内供奉李宗羲及其欧阳夫人的全身坐姿塑像,厅后是李宗羲及其夫人的合葬墓。祠堂四周松柏成林,百鸟云集。解放后,祠堂改建成学校,墓已平毁。八、文庙

文庙,位于内西街(今中共开县县委所在地)亦称孔庙。咸丰《开县志·学校》载:“旧在县东门外,唐元和间,剌史韦处厚建。明嘉靖六年改建今所”。该庙为封建时代的儒学所在地,前面甬壁高耸,上书“万仞宫墙”4个大字,泮池上有“状元桥”。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每年旧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在此举行盛大祭祀。解放后,此庙改建粗到委办公室大楼,仅存左侧砖石结构,雕饰精美的“礼门”“义路”牌坊。

古建筑

一、鲤鱼城

原名鲤城山,县西南65公里。咸丰《开县志·山川》载:“鲤城山在县西(编者注:指新浦废县)四十里,三面悬绝,东丁有城,城间有浦,多生鲤鱼,因名。”《寰宇记》“鲤城山在新浦县西四十里”。石碑和寨墙尚存,石碑记载,此寨为宋代建炎初土人所筑。

二、文峰塔

文峰塔在县东5里的宝塔窝,清嘉庆九年建,现为开县氮肥厂所在地。其塔高约10丈,建筑雄伟,结构别致,镌刻精细。塔分9层,从下往上有石阶螺旋上升,内空宽敞。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被拆毁。

三、川主庙万年台

该庙现为临江区公所驻地,清嘉庆年间建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庙规模较大,但大部在建区公所时被拆毁,仅存万年台一座。万年台(俗称戏台)修造讲究,屋顶装饰有鳌头翘角,檐口为斗拱装置,酷似明代建筑,台顶天蓬为“藻井”,绘制有“太极图”等图案,台口枋上刻有“三战吕布”,“渔、樵、耕、读”等镂雕,工艺精巧,形态生动,情趣甚浓。此台虽属穿斗结构,楼板也严重破损,但四柱八杆仍牢固稳健,系开县现存的古典建筑中,技艺较典型,且有保留价值的文物。

古井

一、报国寺井

报国寺在县东5公里之石柱关上,为明嘉靖年间修建。咸丰《开县志·山川》载:“上(指石柱关)有报国寺明嘉靖间建,有断碑”。经考证,石柱关上有报国寺,于乾隆年间重修过,现已全圯,但残基犹存,且其搀崖下尚有水井1眼,并就崖镌有碑记:上为“永垂不朽”四字,内容为“报国寺重修井,住持僧教文,徒如明、如泰、如静、如寿,孙常零口,曾孙满盛。”下款为“乾隆五十七年二月立。”此井至今犹存,当地居民仍在使用。

二、观音井

观音井在临江镇西郊半里的池边。咸丰《开县志·祥异》载:“临江市西南池边观音井,其水冬温夏凉,烹茶甘美,嘉庆二十四年,池也龟坼,井水反溢,中渴者少饮立愈,至今有塘在焉。”此井至今犹存,水质极佳。

三、县城九井

县民用水,一般以东、南河水为主源,如遇战乱或河水暴涨时就靠井水供给,井水除饮用外,还有消防作用。开县内外城中,计有水井9眼。水井修造讲究,合符科学,一般深度为7至10米,口径约1.2米,井口高出井面,四周砌有四、六、八角形栏杆,井壁为条石精砌。

井底有以木炭、煤渣、碎石填充直通东、南河的进水渠道。因而即使洪水或久旱,市民均可饮用清洁之水。

九井名称和位置。横街子井在横街子中段拐弯处;皮家巷井在幼儿园左后侧;东门洞井在水果经理部大门左侧;北井巷井在井巷内;绣衣池井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后侧;鄢巷子井在川剧团后门;县衙东院井在县电影院后侧;外西街井在汉丰镇派出所对面;西门外井在西门外咸菜店侧。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汉丰镇已建有自来水厂,九井已不复使用。金石

一、李宗羲神道碑

该碑建于县南之驷马村双河店口,旧时通往万县的人行大道旁。全碑高约6米,碑座为一昂首伸足之灵龟,高约1.6米,碑首镌刻有“五龙捧圣”浮雕,图案中有“圣旨”二金字。碑面正中刻有“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两江总督李公宗羲神道碑。”两侧有篆书对联,为万县翰林赵尚辅手笔。全碑气势雄伟壮观,为开县近代文物之一。“十年浩劫”中,该碑被列为“四旧”横遭破坏。

二、张永熙摩崖题刻

在县东北17公里长店坊下半公里的东河畔,有清光绪八年知县张永熙题书的“孝悌为本”四字,其字硕大,书法遒劲有力,古朴持重。“十年动乱”破“四旧”时被毁,但字迹仍依稀可见。

三、毗卢寺摩崖题刻

县南15公里的毗卢寺旁,有一巨石壁立,上有清咸丰壬子秋九月,乡土石泉文本清题刻的七律诗二首。其一,“偕我童蒙游汉丰,峰峦矗起半霄中。千门万户排垣北,四水三江出蜀东。雾幕云移长结彩,天梯石栈自连通。苍苍既已开奇境,更以人工助化工。”其二,“携挺南峰顶上游,心清目旷气横秋。远观陕广三千界,近俯绥夔十二州。四壁搀岩凝汉表,万

重霁彩笼山头。高怀佐主难忘酒,饮罢赓歌兴未修。”因年深日久,风化严重,个别字迹稍有不明,其字书写工整,刚劲有力,刻工精细,至今大部份字迹仍清晰可见。

四、郡园十二诗序

开县人民政府1984年11月,兴建接待室,掘得石碑一块,刻有《郡园十二诗序》,出土地点,为旧县衙三堂所在地。其文为“郡园十二诗序:唐韦丞相初以考功副郎守盛山,才大用小,不以口口累其心,日有登临之乐,赋诗十二,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如此,公诚知者道者也。愚不佞蒙恩假守,才不胜任,讵敢自比于前贤,矧弊之后,民力困惫,访古寻胜,有所未暇,正以拊摩为急,于是尽除科敛,宣布上恩,期岁之间,民力甚裕,至是亦可少休吾心矣!然余内有亲庭之奉,外有郡寄之重,不能入溪谷,上岩石,追逐云月如韦公时,乃增葺郡园,以为吾奉……”下文缺失。全文为行书小楷,字迹工稳,书写流畅,刻工技艺亦较高超,绝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见,可惜已遭损坏,无下款。但根据题头《郡园十二诗序》的“郡园”一词,疑其为唐宋之物,因唐宋开州均置有盛山郡,现此碑藏县图书馆。

《注:诗序文中之标点,为笔者所加》

五、佛爷庙摩崖造像

在长店坊张永熙摩崖题刻附近。因其傍岩建成,故亦名佛祖岩。佛像就岩凿成,身高6.6米有余,仪态雍容,慈祥大度,眉目含笑,和霭可亲。雕塑精美,栩栩如生,其右壁垂伸,左臂平曲胸前,掌上托一朱色“舍利”,脚踏瑞莲,频频注视,为我县第一大摩岩造像,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确定为文物单位。此庙已于60年代拆毁,痕迹全无。

六、大佛寺石佛

在县西45公里南雅乡,寺内大佛,就岩凿成,佛身依岩迭坐,高约6.6米,宽约6米,佛龛约6.6米刻工粗犷,线条明快,神态慈祥,形貌生动。其脚心可容一成人睡卧,为我县第二大佛。解放后,为破除迷信,拆除庙宇,炸毁佛头,可佛身尚存,至今仍迭坐岩前,近有乡

人为之复制佛头,技艺拙劣。

七、昭灵寺摩崖造像

咸丰《开县志·祠祀》载:“县东十里,乌杨桥大路旁,石壁蟑联,镌刻佛像大小二百三十五尊,有兵马禽兽等状,不知刻自何年。”民国6年,分上下两殿,造像面积各高1米左右,宽约1.8米。上殿有像980尊,下殿612尊。1974年修建开云公路时,将庙宇拆毁,造像全被炸掉。

古墓葬

一、皇室岭汉墓群

皇室岭又名皇室堆或二皇堆,现名皇室村,墓群在县南42公里陈家乡。该地经考查,确定为汉墓群,过去由于无人管理,大部分汉墓为当地居民于生产中挖掘,文物陆续均有出土,但无人过问搜集,散失罄尽。出土汉砖数量为全县之冠。有的砖上还铸有“富贵子孙昌”或“乐昌宫”等字的铭文。现明显外露的尚存一幕,估计未被挖掘,经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红华村东汉岩墓群

该墓群位于县西20公里石碗乡红华村。据当地村民反映,其他解放前后,陆续匀有岩墓发现,同时出土的文物,都散失无存,现已被开掘的计近10座。1983年10月,村民黄光成家建房取土时,又掘出岩墓一座,内有丰富的殉葬品,其中青铜器为我省已发现的东汉岩墓中最多者。青铜器中除铜马、铜俑等件外,大部为生活日用品,如:釜、钟、舫、洗、剑、刀、五铢钱、货泉、剪轮五铢等,较完整的有40余件,而铜马则为我省已发现的,同样型制的两件中,最完整的一件。还有大量的陶器、陶俑,形态生动,造形精美,其中青瓷罐亦为我省文物中的珍品。还有少量的金银器皿等,总计有100余件。经四川省文管会考古队人员初步勘测,确定为岩墓群,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驷马乡汉、晋墓群

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66年改田改土时,同时出土有部分文物,其中铜俑、铜洗、铜镜(洗中有“永元三年八月作”的篆字铭文)、铁剑等和部分陶器,一部分收回文化馆保存。墓地报经省文管会责成当地有关部门封存。

1980年冬,县交通局在该地修建机动养路班,县图书馆文物管理人员朱世鸿对该墓地进行清理抢救,发掘残墓7座,搜集有青铜器和陶器等文物100余件,现该墓地已改建为机动养路班。

四、桃坪村东汉墓

该墓位于县东7公里的幺姑子渣边,1979年3月当地砖瓦窑烧砖取土时被发现,其墓分主室、耳室、甬室3部分,为青砖结构,除底砖外,其他向墓心的砖,均塑有龙形浮雕图案。器物大部存列于耳室,墓主遗骸已经炭化,但形状保存完好,有4枚完整无损的白齿,清理出文物陶器20余件,有钟、鼎、釜、豆、鸡、薰炉、俑、镇墓兽等,还有少量镏金铜饰品。五、明红村汉墓

1984年冬,经园乡村民唐余祥种地掘得古墓一座,出土有青铜器釜、舫、禾皿等4件文物,其形制与常见汉墓出土器物无异,但小于同类器物的二分之一,仍为生活日用器,有用过的烟薰痕迹,现藏图书馆内。

六、严观民墓

《四川通志》卷四十六(舆地志·陵墓),夔州府志第1775页载,“明严观民墓在县西,永乐中太守,卒葬此”。明代无太守职称,改称知府。严墓究属县西何地,已无所考。

七、厚坝乡战国墓

该墓在县东13公里的厚坝中学内,其墓为木椁墓,发现时,木椁已大部残损,周围填以30

厘米厚的白垩土,内存兵器3件,有巴国剑、铜戈、予和严重残损的陶豆1件。其中铜戈、予为开县首次发现。

八、太子坟

在县城北的盛山西麓,开县中学后坡,东岳庙东侧,传为太子坟。经查阅《四川通志·陵墓》、《夔州府志·莹墓》及乾隆、咸丰《开县志·莹墓》,均无有关“太子坟”的记载,“文化大革命”中被发掘,实为周围有甬道环绕的五室石墓,早年被盗,未再发现有遗物,理应置疑。

馆藏文物

一、青铜器

文士俑一件,于1966年12月在驷马乡驷马村东汉墓出土,经省文馆会鉴定为二级文物。铜鐎斗一件,1980年10月于驷马乡驷马村东汉墓出土,经省文馆会鉴定为二级文物。

巴国剑一件,1975年出土于大进梓潼乡,为战国时窖藏,鉴定为三级文物。

铜洗一件,1966年12月于驷马乡驷马村汉墓中出土,内有“永元三年八月作”的铭文,鉴定为三级文物。

铜鐎斗一件,1980年10月于驷马乡驷马村东汉墓出土,鉴定为三级文物。

铜釜一件,1980年10月于驷马乡驷马村东汉墓出土,鉴定为三级文物。

铜吊灯一件,1980年10月于驷马乡驷马村东汉墓出土,鉴定为三级文物。

镏金铜泡钉三枚,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幺姑子潭边汉墓中出土,鉴定为三级文物。铜釜一件,1979年3月于和谦乡出土,鉴定为三级文物。

铜俑三件,1980年9月于驷马乡南郊村唐墓中出土,鉴定为三级文物。

二、陶器

红陶钟一件,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汉墓中出土,上有桔黄釉,经省文管会鉴定为二级文物。

击鼓俑一件,1966年12月于驷马乡驷马村汉墓中出土,经鉴定为三级文物(红陶)。

红陶鸡一件,1980年11月于驷马乡驷马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红陶镇墓兽一件,1980年11月于驷马乡驷马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红陶釜一件,1980年10月于驷马乡驷马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红陶鼎一件,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红陶禾皿一件,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红陶勺一件,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红陶盆一件,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红陶钟一件(无釉已残),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花边砖二块(一块有水陆争战图案、一块有舞蹈图案,)1980年11月于驷马乡驷马村晋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花边砖二块(有龙形图案),1979年4月于渠口乡桃坪村汉墓中出土,三级文物。

以上均经四川省文管会专家谢雁翔等鉴定。尚有1983年石碗乡红华村东汉墓出土的青铜器如:俑、釜、甑、洗、鐎斗、钫、钟、镜、刀、剑、铜马、龟蛇玄武灯座等数十件,尚属我省文物中的珍品。陶器数十件未经评级,其中8件系青瓷罐为我省出土文物中的珍品,厨俑

的形制为我省少见,其他民如舞俑,均造型精美,形象生动,镇墓兽亦塑造精致,栩栩如生。厚坝乡战国墓出土的巴国剑、戈、矛等,当时为开县首次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文物。

开县文物,自1979年—1985年共搜集有400余件,现藏于开县图书馆内。

化石点

开县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点有4处:

1、开县大进区关面乡姚程村,一农妇种地时掘出剑齿象白齿2枚,长约25公分,中宽10公分,一端高约9公分,一端高约5公分。

2、开县陈家中学一学生,于兼善乡发现有化石露头,经取样初步鉴定为剑龙尾椎骨。

3、开县铁桥区书香乡书香村个体医生郭相均,在其家附近的岩层中,发现有古生物化石露头,约一公里的地段内,均有埋藏,从采集的标本来看,初步认定为恐龙化石。

4、开县温泉区津关乡津关村一教师家属种菜掘出巨大骨样石块,经初步鉴定为剑龙尾椎骨。以上化石标本,均藏开县图书馆内。

邯郸历史文化景点

邯郸历史文化景点 邯郸位于冀鲁豫交界处,它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都城,在汉代是当时有名的五大都会之一。邯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璀璨,邯郸有“成语之乡”的美称,邯郸学步、完璧归赵、黄粱美梦、负荆请罪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名胜古迹500余处,今天就来看介绍一下其中一部分: 1、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位于河北邯郸市西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战国古城址,属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王城建于赵国迁都邯郸前后,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把国都从中牟迁到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攻赵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从此毁坏,以后逐渐变为废墟。这座古城遗址,经历了两千多年,至今仍雄伟壮观,它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总面积512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

墙,内部有布局严整、星罗棋布的建筑基台,地下有面积较大的十几处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门遗迹多处。 西城比较完整,近正方形,边长约1420米,遗址上现存五座大土台,其中部偏南有一座长285米,宽265米,高19米的“龙台”,是当时宫殿主体建筑基址。 东城与西城仅一墙之隔,南北最长处1442米,东西最宽处926米,城内中部偏南尚存南北对峙的两大土台,相传是赵王阅兵点将的“南将台”和“北将台”,两台之间及南北均有地下夯土基址。 北城为不规整的正方形,除西墙南段地面尚有部分残墙外,其余仅有地下墙址。遗址西部的土台,面积仅次于“龙台”,与西墙外侧的土台东西对峙,也是一组殿宇建筑群基址。 2、将军岭,位于涉县。1986年后,因刘伯承、徐向前元帅,黄镇、李达、王新亭上将等原八路军一二九师领导人的骨灰相继撒在这座山冈上,将军岭由此得名。将军岭下的惊人发现——长平之战遗址。 3、古武当山,道教历史史山,位于武安市西北的太行山深处,距邯郸市70公里。山顶有一唐代古碑上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著名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 4、响堂寺石窟,邯郸市西南部。它最初开凿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以后,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旧石器时代指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指距今一万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时期。 泥河湾文化按地质年代和考古鉴定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即以小长梁遗址和马圈沟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距今约150—200万年),以侯家窑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中期遗址群(距今约10—30万年),以虎头梁遗址为代表的泥河湾晚期遗址群(距今约万年). 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距今2万~10万年间浙江宁绍平原是越族人发展的一个基地。 距今1.5万年宁绍平原自然环境恶化,迫使越族人几次大规模迁徙。 以下是新石器时期我国主要文化遗存简单记略: 距今1万年左右,有一支越过钱塘江进入今浙西和苏南丘陵地带生息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 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以出土玉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萌芽于公元前8000~6000年前后,发展于公元前5000~4500年前后,辉煌于公元前4000~2500年前后,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这一时期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玉石器通称为红山文化。 贾湖遗址贾湖遗址的地层比较单纯,主要为裴李岗文化遗存,绝对年代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

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社会百科 兰陵县古文化遗址 王岭遗址 该遗址为兰陵县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位于兰陵县下村乡王岭村东北米,双河水库东岸,东西米,南北米,文化层堆积厚约米,采集标本有石核、刮削器以及动物化石等。 南吴庄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长城镇南吴庄村南约米处。遗址中间高四周低,东西、南北各约米,文化堆积厚约米。地表采集标本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火成岩打制的舌状器,龙山文化的夹砂黑陶罐,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绳纹鬲足,汉代的灰陶罐等。 于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兰陵镇于官庄村北及村内,东西南北各约米,现遗址的三分之二为村落所覆盖。地表采集标本有北辛文化的夹砂红陶鼎足、大汶口文化的夹砂鼎足、龙山鬲足、商周鬲口沿、汉代板瓦片等。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子古遗址 该遗址跨新石器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为沂沭河流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两处新石器北辛文化遗存之一,位于兰陵县向城镇城子村内及村后,总体形状为梯状高台,东西、南北各约米。地表采集有北辛文化夹砂褐陶圆柱高

鼎足、大汶口文化夹砂红褐陶鼎足等,遗址出土汉代“治河赏”陶罐和铁剑等文物。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湖子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南桥镇小湖子村南米处,南距江苏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地表采集的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鼎足,商周盆口沿,汉代筒瓦等。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高尧遗址 该遗址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秦、汉等历史时期,位于兰陵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前高尧村(原名寺前村)北,东靠武河总体形状为土丘式高台,最高点高出地面约米,东西米,南北米,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年,东高尧村张吉祥在此挖地窖时曾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属国家一级文物,为临沂市文物馆镇馆之宝),年月清理发现大汶口时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杨官庄遗址 该遗址跨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历史时期,一直延续到明、清,至民国仍有居民居住,被誉为“沂蒙山地区年前的村落”。位于兰陵县神山镇后杨官庄村北约米,燕子河东侧,遗址分布呈椭圆形,东西约米,南北宽约米。 年月,为配合枣(庄)临(沂)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铜器、铁器等余件文物。陶器除大量陶片外,可辨器物有鼎、盆、罐、甗、碗、豆、鬹、觯形壶、

汉唐古郡-泰州简介

汉唐古郡-泰州简介 简介 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历史。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境内各辖地大多历史悠久,汉置海陵县,五代设泰兴、兴化县,明置靖江县。周秦时代,今泰州即称海阳。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前置海陵县,东晋设海陵郡,海陵时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齐名华夏。 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义,因名“泰州”,沿袭至今。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地理坐标位置为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120°33′:西面连接扬州市、北面和东北毗邻盐城市、东面紧依南通市、南面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以及镇江市所辖扬中市隔江相望。泰州引江河集引、排、航等功能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的莱茵河”。古泰州城与水紧密相连,城内外水网密布,街渠相依,形成了以稻河为南北长轴,两座城池为其双翼,外城河与城内的玉带河交错环绕,水绕城、城抱水、街河并行、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因其形似凤凰,泰州又有凤凰城之别称。 泰州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遗址,西汉初开凿的古运盐河遗址。战国时期的昭阳墓,《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墓,南京吏部左侍郎储山雚墓等亦在泰州。此外还有始建于东晋的江淮名刹光孝寺,唐建明修的南山寺大雄宝殿和城隍庙,明建清修的庆云寺、东岳庙、胡安定祠堂、岳飞生祠、崇儒祠、胡公书院、马洲书院、襟江书院和扬郡试院。古典园林有日涉园和李园,另有郑板桥、刘熙载、刘国钧等故居。泰州的风景名胜颇具特色,有垛田风光、孤山风景区、泰山公园、梅兰芳公园、东河风景区等。泰州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 泰州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优质银杏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兴化市被国家环保局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姜堰市被江苏省认定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市),姜堰市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泰州工业经济基础雄厚。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4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83家,形成以机电、化工、纺织、食品、轻工、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支柱行业。全市近100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56个产品的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前三位,17个产品成为“单打冠军”,涌现了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陵光集团、中丹集团、兴达钢帘线、新世纪造船等一批销售突破10亿元或利税过亿元企业。其中,春兰(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50家企业集团之一,扬子江药业集团规模总量和效益指标自1996年起连续7年在全省同行蝉联榜首。泰州又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城市。南宋抗金,明代抗倭,鸦片战争期间群众抗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陈毅三进泰州,新四军黄桥决战,苏中七战七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泰州。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七战七捷纪念碑,中共江浙区委泰兴独立支部旧址,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处旧址,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旧址(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白马庙诞生。)等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泰州和各市(区)文物单位征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代,历商、周、汉、六朝、宋、元至明、清的珍贵陶瓷,明代服饰,明、清字画,故宫档案等文物1.3万多件,国家级珍贵文物达千件以上。还有数百件革命文物收藏在各有关纪念馆。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工作,修缮大批文物保护单位。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文物管理机构4个,博物馆2家,纪念馆7家。

中国古都名胜与文化(自己整理)

此为本人自己整理查找的,考到了很多,需要的同学自己参考。 什么是古都? 1、时间上,应当是较为长久的。 2、空间上,其古代遗址应当能够确指,并与当代相关城市相近。 3、性质:是一个不受外来控制的、独立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所在。 八大古都 西安、洛阳、安阳、郑州、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依据:在中国的历史上,八大古都都是主干王朝的都城,在时间,空间上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故其有代表性,具有影响力。 古都北京 主要时期: 1、先秦燕国都邑:蓟 2、辽陪都南京:燕京析津府 3、金中都:燕京,1149年后为都。 4、元大都:忽必烈1260抵中都,1267建大都。 5、明北京城:永乐19年即1421年以后为都。 6、清北京城:顺治元年即1644年~1911。 古都西安 西安曾经是12朝古都,其为都的时间千年以上,主要有以下统一王朝: 1、西周:丰镐 2、秦:咸阳 3、西汉:长安 4、隋:大兴 5、唐:长安 古都洛阳 主要时期: 夏中晚期:二里头遗址 商:西亳(偃师) 周:洛邑 东汉:雒阳 曹魏西晋:洛阳 北魏:洛阳 隋唐东都:洛阳 北宋西京:洛阳 古都郑州 主要时期: 1、文明肇始 轩辕故里(新郑西山古城) 禹都阳城(登封王城岗遗址)

2、夏启、少康之都(新密新砦遗址--夏邑);还有巩义、荥阳等地都有遗址(公元前2070~)。 3、商汤亳都(郑州商城,3600年前) 4、郑韩故都(新郑) 古都安阳 (一)地理特点: 地处洹漳流域,由安阳和邺组成。 (二)主要时期: 1、殷商:公元前1300年第20王盘庚迁至北蒙,叫做“殷”(今安阳小屯),以后8代12王为都254年。 2、曹魏邺都 3、十六国时期的邺都 4、南北朝时代的邺都 古都开封 主要时期: 1、夏都:老丘(陈留镇国都里村) 2、战国魏:大梁,公元前365年。 3、五代时期:后梁的东京、后晋后汉后周的东都。 4、北宋东京:开封 5、金朝南京:汴京 6、明初北京:大梁 古都南京 主要时期: 1、东吴:229年建都建业。 2、东晋:317年都建康。 3、南朝(宋齐梁陈)420年都建康。 4、十国时期的南唐,937年都金陵,称江宁府。 5、明初都城:南京应天府,又称京师。 古都杭州 主要时期: 1、五代十国时期吴越:923年都杭州。 2、南宋:1138年正式都临安府。 古都迁徙特点 宋代以前,由西向东,南宋以后,南北交替的大十字迁徙,最后定都北京,是经济发展及民族融合的结果。 古都布局与规划 (1)平面布局:方正型;自然型 (2)城市规划: 1、以宫殿建筑为中心 2、中轴对称

文化遗址案例探究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管理学案例探究 文产一班 20110401111 李代营

指导老师:任丹 20111208

案例探究(A case study) --家乡的文化遗址(Cultural relics) ◆探究背景(Research background):作为一名刚接触管理学以及文化资源学的大一新生,自然对探究充满了好奇与向往,而且我最热爱的家乡有值得我们深刻探究的内容,因此我并没有把这次探究当成是老师布置的一次作业,而是我心里本来就非常期盼、非常愿意的家乡描述。 ◆探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s):通过此次探究,将自己学习到的管理学知识应用到最基本的生活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认真描述家乡的文化产业管理实况,完成自己一直的想法。 ◆探究对象(Research objects):大敦子遗址、白马寺遗址。 ◆探究内容(Research contents): No1.我的家乡(My hometown):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与山东省临沂市接壤。较于苏南,经济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很落后,而且政府和文化部门对于该产业的管理不到位,人们的文化欣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No2.遗址基本概况(The relics’ basic information ):

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一里的高地上,方圆80余亩,高4.5米。1963年进行第一次发掘,共清理出墓葬四十四座,还有窑穴、窑等遗迹。1966年进行第二次发掘,又清理出三百座墓葬及居住遗迹等。根据底层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为青莲岗文化早期的遗存。上文化层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分别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下层的陶器少数的泥质陶外施红色陶衣,发现很少的彩陶片,为钵和碗,是在砖黄色地上绘红色花纹,有直线、曲线、复道弧线等花纹,图案疏朗。大墩子遗址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445±200年。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墩子遗址古文化堆积层厚达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青莲冈期。出土文物以夹沙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单色彩陶,全是手工制品,器型简单,钵为平底。还有石斧、石匕首、骨针、鱼形标、鹿角镰、石镐、骨镞等;出土大量牛、羊、猪、狗、鹿、雉的遗骸,狗的遗骸最多,并用整狗作殉葬品。这说明早期母系氏族时期,农业、渔猎生产已见端倪。另有两种艺术品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出土一只伏窝生蛋的陶鸡模型,鸡的形状与现代鸡形相差不远;二是出土三件陶房模型,陶房有圆有方,正面有门,两侧有窗,戗脊出檐,与山西赵村出土的半穴式凸字形房屋相比有明显进步,又别于东夷高脚楼不砌墙的风格。更奇特的是屋顶四面坡壁用浅线刻出狗的形体,这是黄帝族文化罕见的。中层为刘林期。这一层葬墓中出土的陶器仍以夹沙红陶为主,其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发现最早的山东古人类“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细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后李文化、北辛文化等时期的遗址在山东的发掘也显示了当时山东地区文明的高度发展。几万年来,山东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璀璨的一页。 一、细石器时代 什么是细石器?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在考古学上 ,“细石器时代”是以细小的打制石器 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时代,是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的过渡阶段 ,过去习惯上称为“中石器时代” ,这一阶段的文化 ,突出特点是石器遗存往往以细小石器为主 ,所以通常被称为“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是指形状细小的一种打击石器。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这种石器长度一般在2—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省博有具体实物)。

山东有哪些地区是细石器时代的代表?网上搜集资料,举例分 析一下。 二、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泰沂山脉以 我找到了

北、小清河以南的冲积地带,经碳十四测定,年代约为距今8500-7500年之间。 方案设计:请同学们尝试设计一个研究后李文化意义的方案。小组共 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并在班内交流一下。 研究内容名 称 小组成员姓名 及所在班级 研究的基本目标 研究内容 后李遗址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西河、邹平孙家、西南村、长清月庄等。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被列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以发掘面积较大的西河遗址为例,主要遗存有房址、石器、骨器、陶器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深度0.3-0.4米,形制多为圆角方形,面积30-50平方米,一些房屋的地面和墙壁发现了烧烤痕迹。石器有磨制和打制,包括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凿等。骨器有骨锥、骨镖、骨匕、骨镞等。陶器多红褐、灰褐色,火候不高,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泥片贴塑,器表多素面,流行附加堆纹、压印纹等,器形以圜底器为主,亦有少量平底器和矮圈足器。墓葬在后李遗址有发现,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极少。 方案设计:

台儿庄古城导景点介绍最新完整版

台儿庄古城导游词 欢迎您到运河古城台儿庄参观游览。 现在,我利用大家乘车去台儿庄的机会,简要地介绍这里的基本情况。 首先介绍枣庄市。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最南部,与江苏省接壤。是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之称。枣庄市由古滕县和古峄县合并而成,峄县为兰陵旧疆,滕县则有“善国”的美誉,这两个古老的县份,擎起了枣庄这个活力城市的天空。现在的枣庄,建市于1961年,辖五区一市和一个高新区,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3万。 枣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陈伟市长用“四个数字”来概括:7300年的始祖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之一;4300年的城邦文化,是先秦时期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个为河南的南阳);2700年的运河文化,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比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还早100多年;130年的工业文化,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第一支没有外资参股的股票。 枣庄自然风光秀美,陈市长概括出“四个最”:中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公园;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五万亩的“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因此,枣庄被誉为“万年家园,千年古郡,百年城市”。 枣庄历史上名人辈出,炼石补天的女娲、造车始祖奚仲、科学圣人墨子、工匠之祖鲁班、勇于自荐的毛遂、养士三千的孟尝君、为汉朝制定礼仪的叔孙通、凿壁偷光自学成才的匡衡、《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是枣庄人。共和国时代,枣庄出了十几位赫赫有名的将军,《白毛女》的作者贺敬之也是枣庄人。 台儿庄是枣庄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位于枣庄市最南端。历史上的台儿庄只是一个城镇,可是,她却享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这不是台儿庄人夜郎自大,而是乾隆皇帝的钦赐。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走水路必经台儿庄。第四次路过台儿庄时,留下了“天下第一庄”的御笔。而明清两代和20世纪的文化积淀,

中国古遗址

中国古遗址 古遗址是清代以前,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包括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寺庙址,还包括当时一些经济性建筑遗存,如采石场(坑)、窑穴、窑址、贝丘等。我市古遗址分布极广,主要有贝丘遗址、窑址、村落遗址、采石场(坑)等贝丘遗址,俗称蚬壳岗。多位于河流湖泊岸的山岗、平地、土墩中,往往在贝丘堆中发现各种贝壳、兽骨、鱼骨及石器、陶器残(片)等,其中部分贝丘下层出现古人类居住的房基遗存,也有部分出现埋葬在贝丘层的墓葬(常见人骨架)。 古窑址是我市主要是分布在西江、北江两岸属于五代、唐、宋时代的窑址,近年普查已发现的有小塘镇、罗村镇交界的奇石窑址群、和顺镇逢冲文头岭窑址,罗村镇招大镇岗窑址。附近往往堆积不少变形或残破的陶瓷、瓦片、烧土、炭碎及各种窑具等遗物。 西侯度遗址 位于芮城县中瑶乡西侯度村,为目前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大约180万年。经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巨河狸、鲤、山西轴鹿、粗面轴鹿、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三门马、古中国野牛、晋南麋鹿、步氏羚羊、李氏野猪、纳玛象等。石器出土数量不多,主要以石英岩为原料,类型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状器。另外在文化层中还出土有若干烧骨,这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石器和有切割痕迹的鹿角以及烧骨的发现,证明远在18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遗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匼河遗址 位于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1960一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代表,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等,主要原料为石英岩。石器数量较少,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峪洞穴遗址 位于垣曲县毛家湾镇店头村南海峪沟口东侧山腰,是目前山西省唯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1957年发现,1958年发掘。遗址由相邻的三个地点组成,洞穴产自震旦纪砂质石灰岩区,遗物和化石出自黄褐色的角砾岩中。第一地点含有动物化石,第二地点发现石制品和用火遗迹,第三地点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皆有。该遗址与北京猿人晚期文化很相象,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 位于夏县城北15公里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两岸台地上,系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至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74年进行发掘。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西阴遗址 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东北土岭上,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民国15年(1926)发

大理苍山西坡崖画

大理苍山西坡崖画--许斌 一、崖画遗址 大理苍山西坡崖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石门关附近,海拔2070米,1994年被发现。1998年被例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漾濞县石门关距大理市下关城区二十九公里,地处一个大的岩体段裂地带,故而生成了许多陡崖裂谷。这里气候湿润、空气爽洁,是当地的风景旅游区。由石门关向南步行约行两公里,沿着羊肠便道蜿蜓而上,就到了苍山崖画的遗址。 遗址是一块硕大的沉积岩石。一端埋在山腹中,另一端向外平行伸出,在伸出的最前端是一个垂直的切面,顶部石沿向外突出,呈帽沿形状,故当地人称之为“帽沿石”。岩石切面高8.2米,上部宽8.7米,下部宽18米,崖画就附着在这个切面上。除一部分被岩逢中溢出的腐蚀性岩浆覆盖以外,现存的崖画约有7平方米左右,分布在高4米,宽5.5米的范围里。(图一) 二、绘制技术 崖画主要使用赤红色矿物质颜料绘制,其中手形和个别人形是黄色绘制的。据分析,所用的颜料应是赤色的矿铁粉末。其中、可能加入了动物血和植物胶。在上部的牛形图上,这种颜料被使用的很厚,在一些个别部位厚度有2.5毫米,是用较宽的软物质快速涂上去的。下部的崖画用色较薄,是染与点的交替。可能使用了用羽毛做的笔具,使线形的粗细变化明显。根据现场的分析试验,崖画上的手掌形图象,是直接用手粘满颜料印到石壁上的。

三、崖画图像 崖画的图象有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的图象现在仅存一个牛的残缺图形。下部的图象比较丰富密集。现存能分辨的人形、动物、和手掌形图象约有210个左右,体量最大的人形高38厘米,小的8厘米。画面一共分为4组,成“品”字形分布。 第1组画面是“品”字形的上部;(图二)。画面的左边是一株较高的树形图;一条树形曲线,周围是被排列得均等的圆点与树形相连。在旁边自上而下画有10个人形,像是在树上行走。图像形态生动,极赋有想象力。右边描绘了20个动物图象,形态安静,靠前的一个体量较大,无细节刻画,只在树下的一只动物头上,画有向上的双耳。动物四周都画有人形,把动物围在中间,看似放牧的场景。 第2组画面位于“品”字的右下方;(图三)。中心部位是三个多边形,中间的一个四周画有“光芒纹”。由其引出的直线分割出的两个小空间里,匡着两组一大一小的人形,用线挺直,有肃目感。其中两个体量大的人形是岩画中少有的。最右边是一个动物图象,背上长有长刺。沿着动物图象向下,描绘有很多体量小、动态性大的人形,连成一道边框围着画面。在画面的下部出现了两个横躺着的人形,其中一个的头压在右下部的一个多边形上。内容描述复杂,神秘。 第3组画面位于“品”字形的中部;(图四)。图象主要是人形与手掌印的组合。图形的分布较松散。在画面的上部是一个形态特别的人形,成女性特征,双脚叉开侧身而坐,左手向前伸出,似在示意;右手向后打开,侧脸的头上戴有冠状的饰物。在画面右下边点状弧形线的内外,分布着大小形态各异的人形近30个,手掌印20多个。

沂蒙文化及其内涵

沂蒙文化及其内涵 临沂师专学报1999年8月作者:侯振岩 沂蒙山区,峰奇崮秀,风景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厚的古文化内涵。近代,沂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谱写出光辉的历史篇章,沂蒙山区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根据地。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告别落后的经营方式和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全国八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脱贫致富。从古至今,在沂蒙人民身上,既有淳厚清新的民风、民情,典雅古朴的民俗,又有着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品格;既有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美德,又有着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独特的自然条件,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文化。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 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努力探讨、研究地方特色的文化,以继承文化传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意义是深远的。那么,沂蒙文化的特色到底是什么?它所包含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内涵又是什么呢? 沂蒙文化灿烂悠久,博大精深,其层面很多,包容甚广,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沂蒙文化内涵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沂蒙自然文化沂蒙山区位于山东东南部,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山东省的九分之一。境内大小山岭七千余座、七十二崮,有全省第二高峰和第二大河流。著名的蒙山蜿蜒八百余里,蒙山龟蒙顶高度仅次于泰山,其峰奇崮秀,古迹荟萃,景物壮美,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东汉文学家蔡邕来此登山观光,并留下墨迹;沂河自北而南流贯于沂蒙山区,婉若彩练,盘曲铺展于绵绣的山岭之间,美不胜收。解放后,沂蒙山区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 学生:张芹芹学号2014211663 班级:历史学基地班 发现与分布: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县北辛遗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南北两侧,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时间:距今7300-63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区域:黄河下游 特征: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 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 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 具体特征: ①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 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 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 ②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

枣庄的民俗文化

枣庄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滕国、古薛国、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文化形象的代表。柳琴戏、山东快书发源于枣庄。奇石、根雕、盆景、唢呐、高跷龙、狮子、龙灯、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品丰富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陶器、汉画像石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充分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 女娲神话、柳琴戏、鲁班传说、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洛房泥玩具、鲁南花鼓、皮影戏、鼓儿词等先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庄文化艺术 柳琴戏 鲁南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柳琴在柳琴戏乐队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戏剧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只要“嘎嗒”一声,那拉腔、那段子,就会在听众的耳边飞扬。如果没有了柳琴,也就没有了柳琴戏。 张范剪纸 这门民间工艺,全国各地皆有,但薛城区张范的剪纸独具特色。1990年全国22个省市在黑河举办的“雪花剪纸展”张范就有20幅作品参展,并选入国家级《雪花剪纸集》。薛城剪纸艺人赵洪君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张范的剪纸艺人刘宗启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是山东独具特色的一门说唱艺术。它是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戚永立以《水浒传》中“武老二”为原形,编写的说唱材料。先是用竹板和钢板伴奏,在街市庙会上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原无名称,被世人称为“说武老二”。后来戚永立将此艺术传授于高元钧。高元钧对“武老二”的说唱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加工,去掉了荤口,在全国曲艺界形成了独特的门派。1949年初,高元钧在

湖南主要史前文化遗址

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故有人称之为泛炎帝文化。 湖南不仅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还拥有五岳之一的南岳及祝融传说,然而自西周以来却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恰恰就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 一、与炎帝文化相关联的远古文物古迹[拘泥于传统说法] 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在中国文献记载中,人们将远古的很多发明创造归于炎帝。 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他从北方南下寻找粮食及医药,最终在湖南发现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厉山国,从此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进程。因此从陕西到湖北、湖南到处都有炎帝传说。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长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道县的人工水稻与神农发明农业当有联系。道县附近有嘉禾县,文献记载与神农有关。《桂阳州志》:?《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乃知谷食。?又云:?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后以置县。?《衡湘稽古录》:?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于是神农揭开了中国农业浩浩史册的第一页。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高庙遗址也与炎帝有关,最近出现一种?炎帝会同说?,怀化会同县的许多地名,如:连山、八卦庙、会同等都与炎帝有关。另外其所引几条古书记载也是可供研究的。如: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农(此?神农?指?神龙?,?农?是?龙?之误,《史记?补五帝本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偏句、常羊之山?。而晋代《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神农生于黔中?,又据《会同县志》记载,会同古属?黔中?之地。

炎帝神农氏氏族谱系及其早期活动地域之梳理

炎帝神农氏氏族谱系及其早期活动地域之梳理 ——兼论炎帝神农氏初国伊之地望 蔺长旺 摘要 本文通过以考古文化为支撑,以典籍记载为依据,以地理环境和历史年代为坐标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个北起太岳安泽、向南经高平、历山、伊洛盆地直至长江以南巫山地区,向东直达黄淮平原腹地之区域,当是炎帝神农氏部族早期活动领地的观点,并对炎帝神农氏初国伊即为古称伊氏邑的安泽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一、相关的典籍记载与考古文化 (一)相关的典籍记载 1、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炎帝,女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2、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3、《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称炎帝。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 4、《竹书纪年·义征》:“炎帝自伊徙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尧母家。” 5、《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从以上典籍记载,我们可获得以下重要信息点: 炎帝神农氏,乃女娲氏之后,承庖羲之本,长于姜水,号历山,初国伊,继国耆。其中之姜水、历山、伊、耆这四个地理坐标之所指值得关注。 (二)相关的考古文化 1、下川遗址 下川遗址位于于中条山东端的垣曲、沁水、阳城三县毗连处,以历山为中心,纵横20—30公里范围内(近期在沁河流域的八里坪亦有同时期文化遗存发现),其中沁水下川地区地层保存较好,遗存最为丰富。1970年考古学家发掘后,命名为“下川文化”,经碳14测定,距今2.3——1.6万年。1974——1978年,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发掘调查,认定下川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石器文化。该遗址与其临近的蒲县薛关遗址(距今13000年)实际上是渭汾冲积平原周边地区长达两百多万年旧石器时代结束的终点,也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起点,对上古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义。 2、枣园遗址 翼城位于山西省境西南,中条、太岳两山之间,东临沁水,自古为晋南承东启西之咽喉要地。枣园遗址位于翼城县东部,地形为丘陵地带,遗址区西、南分别临近浍河上游。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遗址名称:蓝田猿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10-115万年左右。 考古地位:我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 遗址名称:仰韶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距今5000-7000年前 考古地位: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人们揭示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中国近代考古学也由此开端。 遗址名称:半坡遗址 距今历史:5600-67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遗址名称:大汶口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4600-6100年前后 考古地位: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否定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学术界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二元对立学说,使对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 遗址名称:殷墟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前 考古地位: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素有“中华第一都”之称。 遗址名称:元谋人遗址 距今历史: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在附近出土的东方人距今210万年,蝴蝶腊玛古猿距今400万年。 考古地位: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发现遗址,云南元谋因此享有“人类童年摇篮”之美誉。 遗址名称:河姆渡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遗址名称:三星堆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2800-4800年 考古地位:三星堆文化遗址曾为古蜀国都邑所在地,出土的大量器物为研究古蜀历史及古代祭祀提供了大量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遗址名称:金沙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 考古地位: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蜀国历史和成都城市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遗址名称: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20-70万年 考古地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古人类遗址。 遗址名称: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18000年 考古地位:是人类发展史上“新人阶段”的代表者,对于研究北京猿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临沂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根据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全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全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四十六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二十九处,石窟寺、造象及石刻等八,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二十六处,古遗址五十二处,古墓葬三十一处。 1.兰陵古墓 战国 苍山县兰陵公社 2.鄫国故城 东周 苍山县向城公社城前大队 3.北沟头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沭县泉埠公社孙庄大队 4.临沂革命烈士陵园 1950年 临沂县城关 5.银雀山、金雀山墓群 汉 临沂县城关公社金、银雀山 6.岱崮革命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蒙阴县岱崮公社 7.孟良崮战役遗址 解放战争时期 蒙阴县垛庄公社 8.功曹阙、皇圣卿阙 东汉 平邑县城关 8.大青山战斗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沂南县 9.抗大一分校旧址 1938年 沂南县岸堤公社岸堤大队 10.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 沂南县青驼公社 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205项)1992年6月12日公布 11.于官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 苍山县横山乡于官庄村 12.小湖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 苍山县南桥乡小湖子村13.鲁南烈士陵园 一九四四年 苍山县文峰山 14.向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 苍山县向城乡城子村 15.刘家疃墓群 汉 费县城北乡刘家疃 16.费县故城遗址 东周、汉 费县上冶镇古城村、宁国庄17.西蒋遗址 新石器时代 费县新桥乡西西蒋村 18.薛家窑遗址 新石器时代、夏商 莒南县大店镇薛家窑村19.郭家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夏商 临沭县韩村镇郭家山村20.王家三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商周 临沂市白庄乡王家三岗村21.小城后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沂市大岭乡小城后村22.临沂文庙 明、清 临沂市兰山路 23.鄅古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夏商 临沂市南坊乡鄅古城村24.泉上屯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沂市汤头镇泉上屯村25.青峰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临沂市重沟乡郑田庄村26.吕家庄遗址 新石器时代 蒙阴县联城乡吕家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Chapter 1 天文 ①“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 这块彩锦是五重平纹经锦(使用了蓝绿黄红白五种颜色的经线)。锦上织有日月、云朵、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的纹样以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 ②五星:先秦——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秦汉以后——金木水火土 ③中国:泛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国”之外,就是“西方”、“夷狄”或者“外国”。 ④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⑤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 三星在户:在室内从开着的门户可以看见挂在天边的三星。三星:一说参宿三星(猎户座腰带三星);二说心宿三星(天蝎座三亮星);三说河鼓三星(天鹰座三亮星)。理应指参星,参,古通叁。心宿最亮星俗称大火星,商星。河鼓最亮星俗称牛郎星。三星在天指“三星”处在中天时分。参星是冬夜,商星是夏夜。俗语“参商不相见”。 月离于毕:月儿投入毕星,有雨的征兆。 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在中国的星占学上被认为是最不祥的,象征皇帝驾崩,丞相下台。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龙尾伏辰:十月初一凌晨尾宿因日光隐而不见。龙尾,即尾宿。尾宿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第六宿,所以叫做龙尾。辰,又写作“?”,是日月交会的意思。夏历指日月交会为朔日,朔日就是每月的初一。伏,是隐藏的意思。太阳在尾宿,故尾宿隐藏不见。 ⑥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七政/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是以恒星为背景的,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这里说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⑦星宿: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the lunar mansions):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箕斗二宿同出现于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 《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 乐府诗:“青龙对道隅”,道指黄道,青龙则指整个苍龙七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