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默写(含答案)

先秦诸子选读默写(含答案)
先秦诸子选读默写(含答案)

《论语》选读默写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2.子曰:“,是谓过矣!

3.子曰:“,非道弘人。”

4.子曰:“躬自厚而,则远怨矣!”

5.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

7.子曰:“岁寒,。”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9.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0.子曰:“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1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子曰:“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孟子》选读默写

1.乐民之乐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天时不如地利,。

3.得道者多助,。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4.君子以仁存心,。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敬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

6.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子》选读默写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音声相和,,恒也。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故有道者不处。

3.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死而不亡者寿。

4.为无为,,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为大。天下难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夫轻诺必寡信,。是以圣人犹难之,。

5.其安,其未兆,其脆,其微。为之于,治之于。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民之从事,。,则无败事。

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将强者死之徒,。是以兵强,木强。强大处下,。

《论语》选读默写答案

1.不知为不知

2.过而不改

3.人能弘道

4.薄责于人

5.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小车无軏

7.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8.不舍昼夜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是人之所欲也不去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无適也

12.则不复也

13.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选读默写答案

1.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忧以天下

2.地利不如人和

3.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

4.以礼存心人恒爱之敬人者

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立天下之正位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

《老子》选读默写答案

1.斯恶已善之为善难易相成高下相盈前后相随

2. 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物或恶之

3.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不失其所者久

4. 事无事于其易于其细必作于易故能成其大

5. 易持易谋易畔易散未有未乱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常于几成而败之

6.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柔弱者生之徒则灭则折柔弱处上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2

《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荀子(约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4.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5.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6.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一书是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

《论语》名句默写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来者犹可追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3、丈人曰:“,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不可废也;,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忽焉在后。 6、子曰:“当仁,。” 7、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犹可逾也;仲尼,,无得而逾焉。 10、君子一言以为知,,。夫子之不可及也,。 11、君子学道则爱人,。 12、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13、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弘道,。 14、无欲速,。欲速则不达,。 15、人而无信,。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岁寒,。”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18、出门如见大宾,。己所不欲,。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22、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23、,小人喻于利。 2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 25、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人不厌其笑;,人不厌其取。 26、君子义以为上,,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君能致其身,。 3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31、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32、,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不惑,,六十而耳顺,,不逾矩。 34、父母在,不远游,。 35、朽木不可雕也,。 3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7、知者乐水,。知者动,。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精粹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及名句默写检测 一、文学常识: 1、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称四大圣人。孔子思想核心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孔子张扬之德,即。反对“过”与“不及”。其代表作是语录体著作,此书与、、并称为“四书”。 2、《民为贵》选自,作者,被后世称为亚圣,和他均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在人性论方面的主张却刚好相反。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张扬;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宣扬;能反映此思想的语句是,,。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在《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课中,能体现此思想,并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意相近的语句是:,。,。,,,。 3、在先秦诸子中,最奇特的一部著作是,又称,此书充满了意出尘外的想象,善用异彩纷呈的 来说理。作者庄子,是的另一位巨擘,他继承了的思想学说,他主张人要,。其基本底蕴是对。此书共33篇,分为,,。相传《内篇》是其本人所作,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超脱。在《无端崖之辞》一课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比如成语,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如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在此则寓言故事中,他举匠石和郢人的故事,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请再举几个相似的例子,, 。 4、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核心思想是,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5、韩非子,是先秦学说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荀子的,常常用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来论证、以及势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6、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有极强的,他弘扬了孔子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7、提出“有无相生”观点的人是,姓,名,字,著有一书。此书又称,分上、下篇。上篇三十七章,又称,下篇四十四章,又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它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它创造了万物;同时它还是一种的东西。9、先秦诸子的议论文之所以富有魅力,首先一个原因是,其次一个原因是。 二、名句默写: 1、子曰:“,则远怨矣!” 2、子曰:“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4、子曰:“,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 6、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8、,非道弘人。 9、子曰:“,是谓过也。”10、岁寒,。 11、子在川上曰:“,。”12、君子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5、天时不如地利,。 1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7、,。敬人者,人恒敬之。18、,,天下可运于掌。 19、,,:此之谓大丈夫。20、,。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1、故有之以为利,。22、,跨者不行,,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23、知人者智,。,自胜者强。24、大小多少,,,为大于其细。25、,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千里之行,。26、是以兵强则灭,。,柔弱处上。27、,。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28、民之从事,。,则无败事。29、其安易持,,,其微易散。 30、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1、《论语》中体现小人和君子学习礼乐后有差异的语句是,。 2、在《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常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行路难》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试题1

高二语文测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式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情景式默写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论语》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寡人之于国也》中表现孟子主张教民的措施的句子是: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11.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 13.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14.庄子在《逍遥游》中哪几句表明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8.《论语》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1.《论语》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23. 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24. 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样常妄自尊大、师心白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来进行驳斥和劝诫。 25.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 ”,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老子及《道德经》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

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 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 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事类赋》卷26引) 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先秦诸子》名句默写答案

《论语》选读名句 1、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6、子曰: “当xx,不让xx。”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8、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9、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人能xx道,非道xx人。 14、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6、子曰: “岁寒,然后知xx之后凋也。” 17、子在xx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9、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1、xx曰: “士不可以不xx,任重而道远。”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3、君子xx,小人xx。 26、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0、子曰: “xx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1、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秦诸子选读 理解性默写

1.在孔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就在于“,,。”真的错误在于“,!” 2.孔子认为“道”与“人”的关系是“,。” 3.“,!”也就是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与人之间才会少些怨恨。 4.孔子告诫子夏“为政”不可贪快,贪小利,因为“, 。” 5.“,,?”孔子用车作喻,说明不讲信用的弊端。同时,又用松柏作喻,说明君子耐住磨难,不改初心的句子,“,。”后用浮云作喻,说明君子面对不义之财的心态:“,。”因此,纵使粗茶淡饭,也会乐在其中的一句“,,。” 6.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孔子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7.说明君子即使在慌乱或苦难中,片刻不会脱离“仁”的句子“,,。”同时,君子立身处世“义”才是标准,故曰:“,,。” 8.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但是要注意“,”,同时要注意学思结合,因为“,”。如果学生“”,即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举例了。

9.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后人铭记,而孟子对君王曾提出过类似的建议,他认为君主“,”才能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因为“,。,。”百姓和国君的“乐”与“忧”是联系在一起的。 10.“得道”与“失道”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1.君子把“仁”和“礼”长存心中就会懂得“爱人”“敬人”,而“爱”与“敬”是相互的,因为“,。,。” 12.居上位者只有懂得了“,”推己及人,成就王业才能像拨弄手中的东西一样容易。13.关于“得志”与“失志”,孟子曾有独到的看法,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的另一句“,”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只有“,,”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 完成下列填充题 1.我国的三教是指:教、教、教;其代表人物分别是、、。 2.孟子被后世称为亚圣,其学说包含三个内容:其一,在人性上他主张;其二,在君、国、民方面,他主张;其三,在治民方面,他提倡。 3.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主张人要,。其基本底蕴是对 。 4.墨子,属墨家学派的创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他鼓吹天有意志,人间有鬼神并且灵验,其宗旨是促使人们、。5.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核心思想是,是 的手段。 《论语》默写 ......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1、--------------------,来者犹可追。 2、-----------,------------,孰为夫子? 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子曰:“当仁,---------------。” 4、他人之贤者,-------------,犹可逾也;仲尼,-----------,无得而逾焉。 君子一言以为知,-----------------,---------------。夫子之不可及也,-------------------。 5、君子学道则爱人,--------------------。 6、子路曰:“自孔氏。”曰:“------------?” 7、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8、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9、君子之仕也,----------。-----------,已知之矣!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欲罢不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讲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莒. 父(jǔ) 2. ( n í) 3.( yu è) 4. 彫. (di āo) 二、通假字 1.是知. 也 通智,聪明 2.诲女. 知之乎 通汝,你 3.如日月之食. 焉 通蚀 4.无. 欲速 通毋,不要 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 也 通凋,衰落 三、古今异义 岁寒,然后.. 知松柏之后彫也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接在动作或情况之后 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之为知之 知道②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③其无知.,悲不几时 灵魂④绝宾客之知. 交情⑤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⑥其真不知.马也 识别

2.过?????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过错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经过③花过.而采 过去④愿枉车骑过.之 拜访 3.文?????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 掩饰②独其为文.犹可识 文字 4.而????? 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连词,表转折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连词,表并列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连词,表假设④必不得已而.去 连词,表因果 5.信?????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可 名词,信用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相信③信.可乐也 副词,确实④低眉信.手续续弹 副词,随意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过. 而能改 过:犯了错误 2.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掩饰 (二)使动用法 1.人能弘.道,非道弘. 人 弘:使……弘扬,使……扩大 2.则远. 怨矣 远:使……远,远离 3.足.食,足. 兵 足:使……充足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表判断) 2.是知也 (“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于孔子) (省略状语) 2.于斯二者何先(去) (省略动词) (三)宾语前置句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先秦诸子选读常考名句默写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训练(二)姓名:班级: 2.,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3.仰之弥高,,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4.子曰:“当仁,。”(《论语·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是知也。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过也,人皆见之; ,。”(《论语·子张》) 7.子曰:“工欲善其事,。”(《论语·卫灵公》) 8.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0.岁寒,。(《论语·子罕》) 11.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论语·子罕》)12.人谁无过,,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15.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颜渊》)16.夫仁者,,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18.,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9.,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0.不愤不启,,,则不复也。21.古之学者为己,。(《论语·宪问》) 2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论语·颜渊》) 23.子曰:“,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4.子曰:“人无远虑,。”(《论语·卫灵公》) 1.,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上》)

3.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4.,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5.知之为知之,,是知也。(《论语·为政》) 6.仁者爱人,。爱人者,。 ,。(《孟子·离娄下》)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运于掌。8.,失道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孟子·公孙丑下》) 9.富贵不能淫,,,此之谓丈夫。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论语·子罕》)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12.,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音声相和,,恒也。(《老子》第二章)13.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老子》第六十三章) 15.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老子》第六十四章) 16.强大处下,。(《老子》第七十六章) 1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庄子·逍遥游》) 19.不登高山,;不临深溪,。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7(附答案)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②;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孔子遂行。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粥:通“鬻”,卖。②贾:同“价”,价格。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大司寇行摄. 相事 摄:代理。 B .不曰“乐其以贵下. 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 C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 者八十人 好:美丽。 D .送冉求,因诫. 曰 诫:勉励。 解析:D 项,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答案: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之为.先并矣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 B.?????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出 C.????? 以.吾获罪于孔子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D.????? 吾不知所以裁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A 项,表被动/动词,给予;B 项,于是/才;D 项,代词/结构助词,的。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 .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 .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 .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 【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 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

《先秦诸子选读》名句默写答案[1]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子曰: “当xx,不让xx。” 14、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 4、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8、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9、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10、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1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7、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0、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1、子曰: “人能xx道,非道xx人。” 2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5、子曰: “岁寒,然后知xx之后彫也。” 26、子在xx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12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