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藤野先生

五藤野先生
五藤野先生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编制人王婷玉课时一课时课题抹不去的回忆难忘怀的师恩

学习目标1.运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品评人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难点品评人物,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破题法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预习反馈希沃白板展示反馈预习成果

知识链接时代背景: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

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

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

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

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活动一:典型事例难忘记——刻画人物,凸显精神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阅读方法指导:

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了解人物的典型事例上,其他内

容可以一带而过。)

自主学习

具体要求:

1. 用序号标出段落。

2. 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时的典型事例,完成表格。

仙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典型

事件

1

2

3

4

3.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也可列出不懂之处,看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温馨提示:组内自读,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

合作学习

(二)分析形象,体会情感。

阅读方法指导:运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关键点。

1.再次默读,通过典型事例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2.圈点勾画《藤野先生》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请用以下句式回答:

通过记叙的事例,使我了解到藤野先生是一

个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温馨提示:小组研讨,时间5-7分钟】

拓展延伸活动二:精神品质难忘怀——延伸品评,读文悟人

(三)阅读丛书,学以致用。

选读《我的几位老师》、《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1.概括作者与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分析老师的形象。

2.找到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词语,体会作者情感。

请用以下句式答题:

我组选读的文章是《》,其中老师是一个的老师,因为(事例\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之情。

【温馨提示:尽量在5-7分钟内完成】

课堂达标活动三:师恩难忘讲情怀——典型事例,人物凸显

小练笔: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也有一位老师让你难以忘怀,请攫取老

师与自己相处的一两个片段(即典型事例)来展现老师的精神品质,表达你

对老师的情感。

【温馨提示:字数为300字左右,时间为5-7分钟】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可以任选以下句式来回答:

1、这节课我运用了的阅读方法,感觉到自己的阅读效率提高了。

2、这节课我学会了的写作手法。

3、我体会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感

受到了作者对他的之情。

4、我觉得今天(某组或某人)的表现特别好,因

为。

布置作业

1、扩充小练笔,作文。

2、课下选读语文主题丛书:

推荐阅读:

《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胡适先生二三事》

《金岳霖先生》

板书设计

抹不去的回忆难忘怀的师恩

1+X

《藤野先生》

+

《我的几位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总结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北京课改版

《藤野先生》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部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 百分数(二)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部编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百分数(二)第 5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 (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 (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

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 【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 板书:A:230×50%=115(元) B:230-2×50=130(元) A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个性化解读

《藤野先生》个性化解读 (1)文中对“日暮里”印象深刻的理解。 作者鲁迅对“日暮里”这个地名印象深刻的原因,应该不是作者早就在暗示了日本虽然很强势,很狂妄,但不久的将来就会黄昏时的夕阳那样衰落下去,从而来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我认为这种理解较牵强,理解爱国主义有些理解浅显化。作者对“日暮里”这个地名印象深刻,如果联系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与厌恶,又由东京转到偏僻的仙台来看,作者对黑暗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以及部分精英层的表现是有些失望的,加上当时列车又是傍晚时分经过这里,因而触景生情,既对祖国现状的难过与悲伤,同时潜意识流露出要改变祖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 (2)作者对藤野先生向他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一事,感到很为难,作者为什么感到为难? 对于这里作者的为难,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女人裹脚已经由统治者的偏好,女人自身的爱美追求,转变戕害女性身体的一种陋习,作者认为是丢脸的事,受民族自尊心的影响,所以为难。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作为弱国的一名留学生,在仙台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心与厚爱,自己倍受感激与鼓舞,很想满足藤野先生的好奇心与对学术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作为对藤野先生的回报,可是由于自己对中国女人的裹脚了解并不多,或者是空对空的解说,达不到藤野先生要了解的目的,自己因自责而为难。 (3)对本文暗线(情感线索)理解的不同看法。 以前教学中我们往往认为《藤野先生》这一课有两条线索:一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明线);二是作者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始终贯穿全篇(暗线)。我对暗线的理解有点不同的看法,认为不仅仅是鲁迅先生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应该包含藤野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为鲁迅先生在仙台之所以能受到藤野先生的关心与厚爱,是因为他很看重鲁迅虽作为弱国的留学生很有志向有抱负,有为祖国担当的精神,他欣赏有这样爱国精神的学生,这是藤野先生关爱作者的前提条件,也是藤野先生心底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外显,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一种深化。因此,我建议采用一种稍微模糊的说法: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本文的暗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案

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鲁迅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 .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1. 全文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 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 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寿镜吾先生吗?他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启蒙老师。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来认识一下这位老师。 请结合之前我们对鲁迅先生其人其事的了解和自己课下的总结, 介绍鲁迅的情况及这 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小组讨论总结完成)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 5 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 民族魂” 。 写作背景:1902 年,鲁迅22 岁,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 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 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日本军国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藤野先生》文本解读 (1)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所以这种所谓的民主体制实际上只是地主阶级为扼制革命而采取的自救措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陷于苦难的深渊。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2)文题诠释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时练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6. 景阳冈 7. 猴王出世 8. 红楼春趣 第二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

5 草船借箭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 d ù j ì( )小亮的才干, s ī z ì( )逼迫小亮 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 j ūn l ìng zhu àng ( )。 但小亮 sh én j ī mi ào su àn ( ),先他请来了 c áo ( ) 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 (y ǐ j ì) 幔 (m àn 水寨 (zh ài z ài) 丞 (ch éng c éng)相 呐喊 (n èi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都( ) 虑( ) 著( ) 虎( ) 四、根据课文填空。 1. 《草船借箭》节选自《 ( )。 2.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 是( w àn) 子都督 (d ū d ōu) n à) 调(ti áo di ào)度 妙 ( ) 沙 ( ) 炒 ( ) 》, 作 者 是 );草船借箭准备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答案】 一、妒忌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曹 二、妒忌(jì) 幔(màn)子都督(dū) 水寨(zhài) 丞(chéng)相呐喊(nà) 调(diào)度 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 四、 1.《三国演义》罗贯中 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准备: 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_____ ,接 着写了_________ ,着重写了_________ ,最后写了_________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 ) A. 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 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 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 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 “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从这句话中, 我感受到鲁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忠厚守信;(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 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 (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 3)不拍牺牲 3. “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 _____ 对_______ 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__ 的特点。 (1)鲁肃诸葛亮贪酒;(2)诸葛亮周瑜勇敢;(3)诸葛亮

第二单元第5课时

第5课时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生物膜 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 运输的方式 一、细胞膜的探索历程 [连一连] 二、细胞膜的制备实验 1.选材:哺乳动物________________。 2.原理:红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________,细胞内的物质流出,从而得到细胞膜。3.方法:引流法或离心法。 4.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特点:无________和线粒体等众多细胞器;原料(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扩散;细胞质中的主要蛋白质为________,含微量元素____,该蛋白质不属于______蛋白,是一种细胞内蛋白质。 想一想(1)用针扎破或镊子剥下的方法可以吗? (2)用鸡或鱼的红细胞可以吗?为什么?

三、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判一判 (1)细胞膜由蛋白质、磷脂和糖类组成,主要成分为脂质()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都是组成膜的成分() (4)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上蛋白质成分相等() 想一想如何鉴定细胞膜中有蛋白质? 2.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结构模型 (2)结构特点 ①特点:具有一定的________。 ②原因:组成膜的________和________大都是运动的。 3.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________分开,保障了________________的相对稳定。 (3)进行细胞间的________。 (4)功能特性:具有____________。 想一想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真正边界吗? 四、植物细胞壁 1.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酶解法去除细胞壁所用酶为______________;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为________和线粒体。

2017秋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练习题

5 藤野先生练习 1。考考你的记忆 (1)本文按地点转换,依次写了三方面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2。说说你的理解 (1)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______情绪,对_____ _______________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__________________作铺垫。 (2)本文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典型事例,来突出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联系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说说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归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三个方面的具体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的感悟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练练你的表达 (1)抓住外貌特征来突显人物品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从藤野先生或“清国留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反语,增强讽刺效果,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结合加线词分析下面反语的作用。 ①……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③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时间先后 2(1)失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2)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练习苏教版

《藤野先生》同步练习 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绯红(fāi)驿站(yì)油光可鉴(qiān) B.顿挫(cuò)解剖(pōu)不逊(xùn) C.匿名(nì)诘责(jié)深恶痛绝(wù) 2.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 家、著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3.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描写手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3)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4.默写填空。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在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 ;大而言之,, 。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②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④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6.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 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7.选择正确的一组标点。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①! ──。,②,──; 。

第2单元第5课时《顺序》(教案)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精品】第二单元第5课时《顺序》(教案) 冀教版(2014秋)-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内容:《顺序》 教学目标: 1. 学会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能用几个和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几个和第几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序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会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能用几个和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几个和第几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演示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让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 课件出示:情景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由发言 二、探究新知 1.师:仔细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图片中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赛跑? 生2:图片中哪只小动物跑得最快? 生3:图片中小兔子跑了第几?……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针对同学们的提出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回答 生1:一共有五只小动物赛跑 生2:小马最先到达终点,所以是第一名 生3:小乌龟跑的最慢是第五名 生4:小兔子…… 师:提示从前往后数,小兔子排在第三个位置,所以小兔子第三名。师总结:几个:表示物体的数量; 第几: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其他小动物的名次

进一步理解几个第几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准备好的花片按要求摆一摆 要求:拿出1个黄色花片和7个红色花片任意摆成一排 师问:从左边数黄色排第几?从右边数? 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再派代表发言,展示。 游戏:分别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通过思考说一说自己从前.后面数排第几左.右数排第几,各有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 在()填上合适的数。 有()个萝卜从左边数,青萝卜是第()个2.(1)一共有()朵花? (2)从左边数,分别把第2朵和第6朵涂上不同的颜色。 3.把车手和他们跑的顺序连起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藤野先生》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

《藤野先生》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教诲()瞥见()畸形() 诘责()解剖()不逊() 寓居()芦荟()杳无消息() 陌生()挟着()匿名()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喝()采为()难()血()管 倒()霉系()住深恶()痛疾 食宿()声调()邮差() 照相()收藏()烟尘斗乱() 三、先解释加黑字的意思,再解词。 1.油光可鉴── 2.抑扬顿挫── 3.模胡── 4.掌故── 5.匿名── 6.诘责── 7.凄然──

8.杳无消息── 9.适值── 四、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3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 五、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副词,用.标出,说说它们对表达意思的作用。 1.东京无非是这样。 作用: 2.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作用: 3.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作用: 六、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义项: 1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A 介绍浙江缺少大白菜,北京缺少芦荟。

B 分析白菜在浙江、芦荟在北京受优待的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C 指出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仙台没有第二个中国留学生。 D 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留学生在仙台受优待原因是“物以稀为贵”,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心酸和隐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3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A 每当想到藤野先生的严厉、严慎,就不得不努力写作。 B 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想起先生的希望与教诲,便从中得到鼓舞,英勇地去战斗。 C 每当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回忆起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不好意思不努力写作。 D 藤野先生的照片像一个先生临督着自己去努力写作,同“正人君子”之流斗争。 七、判断下列句子的主干提取得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内打“√”。 1 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主干:照相挂在东墙上,书桌对面。() 2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主干:他是一个。()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理解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回忆性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绯红(fēi)油光可鉴(jiàn)标致不逊(xùn)匿(nì)名诘(jié)责托辞喝(hè)采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预习巩固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 1.标注出难字难词。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例5,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二”中第13~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购物中的折扣问题,进一步巩固折扣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并正确计算不同优惠形式的折扣。 2.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过程,能选择购物方案,并能充分解释方案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购物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销售方式的正确含义,能正确计算出优惠后的价格。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师:现实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提高销售量,经常搞一些促销活动。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促销方式?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①打折销售;②有奖销售;③返券或返现金促销…… 师:购物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哪种最实惠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生活中的“促销”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到底哪家的便宜”的问题意识。 二、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优选购买方案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调查,了解商场的一些促销方式,并理解其实际含义。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2例5。 教学笔记 (1)阅读理解题意。 师: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找到“A商场打五折销售”和“B商场按‘每 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一件裙子“标价230元”。 师:怎样理解“每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学情预设】预设1:商品价格超过100元,一共减50元。 预设2:每满100元减50元,就是每个100元都减50元,不 满100元的不减。 师: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经过讨论,我们确定第二种理解是正确的。“每满100元 减50元”的意思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 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230×50%=115(元),230-50=180(元),115 <180,选择A商场更省钱。 预设2:230×50%=115(元),230-50×2=130(元),115<130,选择A 商场更省钱。 预设3:230×(1-50%)=115(元),50×2=100(元),100<115,选择A 商场更省钱。 (3)展示交流。 师:你同意哪种做法?说说你的想法。 【学情预设】预设1:第一种做法是错误的,每满100元减去 50元,230元里面有2个100元,应该减2个50元。 预设2:第二种是正确的,总价里有2个100,所以从总价里 减去2个50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 野先生》教案3篇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3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

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绯红畸形不逊匿名诘责教诲喝彩模糊从深恶痛疾杳无音信 Ying花wan如zhang故wu呼qi然托ci 落di 标zhi lan 漫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教案第二单元第5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 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 7~12题) 第 1 课时课型练习 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教学难点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方法个性化设计教学过程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 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 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 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 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 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 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 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 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 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最大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

2020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课时训练试题

《藤野先生》课时练 年级:八册次:上单元二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的.确(dí) 解剖.(pōu) 不逊.(xùn) 邮差.(chāi) B.泄.漏(xiè) 瞥.见(piē) 捕.获(bǔ) 教诲.(huǐ) C.绯.红(fēi) 芋梗.(ɡěnɡ) 发髻.(jì)系.住(jì) D.匿.名(nì)霉菌.(jūn)畸.形(qí) 诘.责(jié)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定正。 B.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祥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 C.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 宜的住处了。 D.他们的话大慨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别.寻去处别.有用心别.开生面 B.深恶痛疾.讳疾.忌医痛心疾.首 C.好意难却.望而却.步却.之不恭 D.勿漏为.要鲜为.人知为.期不远 4.下面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日本报纸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 ....也愤然。 B.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 ....,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C.实在标致 ..极了。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请指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2)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道:“我就是叫做藤也严九郎的……”()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6.对“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 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记叙了他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 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B.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 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第一名,称为“连中 三元”。 C.《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D.《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8.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叉愚昧落后。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学案(新版)苏教版

藤野先生 精彩开篇词 恩师难忘,难忘师恩。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励……犹如黑夜明灯,让人独处而不孤独,失望而不懈追求,处困境而充满希望……在那漫长的历史黑夜里,在那艰难的无尽的探索中,是谁让鲁迅先生如此难忘?让我们一起回忆---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fēi)宛.如(wǎn )驿.站(yì)解剖.(pōu) 畸.形(jī)凄.然(qī)教诲.(huì)瞥.见(piē)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2.背景链接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