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一.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下步骤)

1.整理书后练习题的“一词多意”

2.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

3.高考中考察的文言虚词有限,在学习中及时整理相关虚词

4.整理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尽可能多的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句子5.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

注:在以后的专题复习中会陆续的给大家讲解高中文言文的用法和学习方法以及其规律。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词类活用

①军:晋军函陵。军,意为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远:越国以鄙远。远,意为远地、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贰:且贰于楚也。贰,意为从属二主,数词活用为动词。

④阙:若不阙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二)文言虚词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 若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如果。

2.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同“悦”)高兴。

3.辞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四)文言句式

1.然郑亡被动句

2.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厌”。

勾践灭吴

1.文言词汇积累

(1)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疾疹(chèn)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2)通假字“”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同“啜” 例句:无不也,无不也。

(3)一词多义

知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国语·勾践灭吴》感觉到素与副使张胜相知《汉书·苏建传》相亲,相好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勾践灭吴》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列子·两小儿辩日》通智

复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副词“又”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国语·勾践灭吴》副词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繁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恢复

既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国语·勾践灭吴》已经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不久三军既惑且疑《孙子兵法·谋攻》表并列的连词:“常”或“且”

将军既帝室之胄《三国志·隆中对》既然

劝果行,国人皆劝《国语·勾践灭吴》勉励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说三日劝农功晁错:《论贵粟疏》鼓励

遂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郑人买履》就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勾践灭吴》终于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后汉书·张衡传》于是四方无一遂司马迁《报任安书》成功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阻挡,把守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抵挡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应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正当北邀当国者相见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主持,执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面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将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史记·孙子列传》必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g) 《梦溪笔谈·雁荡山》适当

募有得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柳宗元《捕蛇者说》抵挡

(4)虚词:无乃

无乃后乎?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又如:

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译文: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5)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例: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名词作状语例:必庙礼之。

例句1: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之”应理解为“使之去”。在这里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去之”即夫差发出的动作,“之”代指“文种”,“去之”为“使之去”。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例句2:“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应译为: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耻”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

例句3:“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病”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梅”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2.课文中重要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例:何后之有?

②判断句例: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③省略句例:于是葬死者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点拨:“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之”代指“皮、、舟、车”等物。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点拨:句应为“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寡人请更”

点拨:应为“寡人请更(之)”,“更”为动词,当作“改变”讲,“改变”之后应连带一宾语为“治国政策”。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例如:

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1.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

点拨:句1“公赐之食,( )食舍肉”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

在一边。此句省略主语。句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后两个分句省略谓语“鼓”。句3“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应译为:墙上的小虫忽然跳到衣袖上。“襟袖间”前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

1.指以下列字的读音

①朝:多音字,作“早晨”义讲时,就读zhāo;作“朝廷”义讲时,就读cháo。

②间:多音字,作“间或,断断续续”讲时,就读jiàn;作“时间”或“中间”义讲时,就读jiān。

③期:多音字,作“日期”等义讲时,读qī;作“全、满”等义讲时,读jī,如“期年”。

注意: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衣冠(guān) 窥(kuī)镜间(jiàn)进

2.词语补释

①美:(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②私:(私我也)偏爱。

③明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古今异义词。

④以:(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动词。

⑤面:(面刺寡人之过)名词作状语,当面。

⑥闻:(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⑦受:(受上赏)通假字,同“授”。

⑧孰:(孰视之)通假字,同“熟”。

3.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重点:意动用法,常常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一词多义

朝①朝服衣冠(早晨)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③入朝见威王(朝廷)

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私①强公室,杜私门(私人的,自己的)

②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

③臣之妻私臣(偏爱)

④自私自利(利己)

诚①帝感其诚诚心、诚意《列子·愚公移山》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的确诸葛亮《出师表》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表假设,如果、果真《赤壁之战》

间①少间,帘内掷一纸出时间《聊斋志异·促织》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左传·曹刿论战》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⑦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指南录>后序》

孰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重点指导:“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句的句式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3.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重点:“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可参考以下例句:

(1)一词多义

质:1)质地,底子;2)作抵押;3)询问,质问;

及:1)到,至2)趁着3)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4)彼得上

甚:1)厉害2)严重3)相当,很4)仔细

少:1)表示时间很短2)稍微,略微3)年龄小

异:1)不同2)特别的,特殊的3)特别4)惊奇,诧异5)别的,另外的

为:1)做,治理2)当作,作为3)替,给4)做,准备

(2)通假字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郄”通“郤”,译为“病痛”)

少益耆食(“少”通“稍”,译为“稍微”;“耆”通“嗜”,译为“喜爱”)

太后之色少解(“少”通“稍”,译为“稍微”)

祝曰:“必勿使反。”(“反”通“返”,译为“返回”)

3.词类活用

日食饮得无衰乎?(“日”,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天”“天天”)

没死以闻[“闻”,动词使动用法,译为“使……闻(听到)”]

念悲其远(“悲”,动词意动用法,译为“以……伤心”;“远”,形容词作名词,译为“遥远的地方”)

亦哀之矣(“哀”,动词意动用法,译为“以……可怜”)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为“使……尊贵”)

4.特殊句式

①状语后置,如:赵氏求救于齐

在文言文中,介词和它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通常放到动词后作补语,而译为现代汉语时则放到动词前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叫状语后置,也称介词结构后置。这样,上句可译为“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②得无……乎,如:日食饮得无衰乎?

文言文中的“得无……乎”句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测度或诘问的语气。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恐怕……吧?”“莫非……吧?”这样上句可译为“您每天的饮食恐怕不会减少吧?”。

③宾语前置,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介宾词组中的宾语如果是“谁”“何”之类的疑问代词,一般放在介词之前,构成“疑问代词(前置宾语)+介词”的格式。这样例句可译为“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5.尊称与谦称常识

古人在对话时,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如:

①今急而求子(尊称),是寡人(谦称)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苟得闻子大夫(尊称)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③老臣(谦称)贱息(谦称)舒祺,最少,不肖

④老臣窃以为媪(尊称)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6.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是指“增、删、调、换、留”五种方法,下面分别介绍。

1.增

“增”就是增加词语。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必须要补上才行,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译文:永州的郊野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面有着)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会死去;(假如)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以上括号中的文字就是在翻译时加上的。如果没有这些词语,译文就不够通顺。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句中后两个分句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译文: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便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2.删

“删”就是减少词语。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表示各种语意关系的虚词。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有的只是表示某种语意关系,翻译时不必译出。

[例1]执其手而与之谋。

译文:抓着他的手跟他商量。

句中的“而”是一个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例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句中的两个“之”字,都是助词,第一个是音节助词,第二个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都不必译出。

3.调

“调”就是调整词语和句子的顺序。文言文另外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就是倒装,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一定要把顺序调整过来。

[例1]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子何恃而往?以上四句都是倒装句,①是主谓倒装,②是介词结构后置,③是定语后置,④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译文:①你太愚蠢了!②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③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④您靠什么去呢?

4.换

“换”就是把文言文中的词语换成规范的现代汉语用语。常见的形式是把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或多音词。[例1]①十年春,齐师伐我②朝服衣冠③太后之色少解④大臣强谏

译文:①(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国②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③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④大臣们竭力劝说

5.留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原有的词语。汉语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变化不大或没有变化,如“山、水、大、小、多、少”等,还有些特定的人名、地名、器物名等,翻译时都可保留,不必改动。

[例1]翻译下列句子。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③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译文:①邹忌身高八尺多。

②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又在没打败了它,又在吴国郊外打败了它。

③比如蓑笠这一用具,雨已经下起来了,一定会到处找。

1.一词多义

①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及,比得上)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长赏(《勾践灭吴》)(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往,到……去)

②与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成)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给,动词)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和、跟,连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和、跟,介词)

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词,在这里表反诘的的语气)

③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与“圆”相对)

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蚌方出曝,鹬啄其肉(《战国策》)(正,副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一边,一面)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常规,常法)

④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动词,认为)

以乱易整,不武(介词,用)

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

阙秦以利晋,君知其难也(连词,“来”)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做)

⑤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接着)

因材施教(按照,介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

2.古今异义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师旅”指古代军队组织,500人为旅,五旅为师;今是部队的建制单位,军下为师,师下为旅。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

“会同”古代指诸侯会盟,今意是“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3.特殊句式

居则曰: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吾也”,意思是“不了解我。”)

1.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2.一词多义

①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数罟不入池(读cù 细密)

范增数目项王(读shuò 屡次)

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命运,气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②发百发百中(发射)

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出发,启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阐明)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③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不弯曲)

荀有宝剑,可直百万(价值,价钱)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只是)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张良)所,直堕其履圯下(特意,故意)

④兵可汗大点兵(士兵,军队)

弃甲曳兵而走(兵器)

穷兵黩武(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指军事)

公不论兵,必大困(兵法)

⑤胜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尽)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制服,战胜)

风景名胜(美好,优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胜过)

⑥之邻国之民不加少(结构助词,“的”)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填然鼓之(语音助词,不译)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⑦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与,介词)

青,出于蓝(从,介词)

3.特殊句式

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为“不是我,是年成啊”)

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句意为“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1.通假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黄泉”古义为地下的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寄托”古义为寄居;今义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3.一词多义

①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精妙绝伦 (到了极点)

遂与外人隔绝 (断绝)

②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使强盛,增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竭力)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强健)

③假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给予)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假如)

④望故愿望见太后 (自远处看) (“望见”是“远远的看一看”,这里是自谦,就是“探望”的意思)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希望,盼望)

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

⑤闻老妇不闻也 (听说)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传播,传布)

网罗天下放佚旧闻 (传说)

博闻强志 (见闻,见识)

⑥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成“地”或不译)

登高而招 (连词,表承接不译)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因果“因而”)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不译)

4.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更深)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冷。)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讲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 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老师在进行文言文课文讲解的时候的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①《赤壁赋》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歌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在天空里乘风浮游,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脱离人世飞去,生出翅膀,飞天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边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声调和节拍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潜伏在深渊的蛟龙闻声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严肃起来,整理好衣襟端坐着,问同伴:“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相互环绕,山树茂密,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战船绵延千里,旌旗遮盖住天空,在江边斟酒,横转长矛吟诗作赋,本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叶小舟,举起酒器相互敬酒,像蜉蝣一样寄托在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与神仙作伴遨游长空,与明月一同长久存在。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能把箫声托付给秋风。”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逝去的就像流水,却并没有流走;像月亮那样有圆有缺,但始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你我可以一起享用。”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酒器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经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交错地睡在一起,不知不觉天边已经微白。 ②《游褒禅山记》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蜀道难》 1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回川。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过啊,猿猴要过也无法攀援。青泥岭上路,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2问那些入蜀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也会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颜。山峰连着山峰,离天还不到一尺远,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显,冲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转,好一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3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上要防备猛虎的袭击,晚上要警惕长蛇的暗算。它们磨快了牙齿,时刻要摆人肉宴。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万。锦城虽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3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4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咏怀古迹(其三)》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2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3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4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登高》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 2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3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4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荆轲刺秦王》 1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2(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大全

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像梦一般地, 彷徨在悠长、悠长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又寂寥的雨巷,像梦中飘过 我希望逢着一枝丁香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她是有到了颓圮的篱墙, 丁香一样的颜色,走尽这雨巷。 丁香一样的芬芳,在雨的哀曲里, 丁香一样的忧愁,消了她的颜色, 在雨中哀怨,散了她的芬芳, 哀怨又彷徨;消散了,甚至她的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太息般的眼光 撑着油纸伞丁香般的惆怅。 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独自

像我一样地彷徨在悠长、悠长 默默彳亍着又寂寥的雨巷, 冷漠、凄清,又惆怅。我希望飘过 她默默地走近,一个丁香一样地 走近,又投出结着愁怨的姑娘。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高中语文之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实词全面整理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需要同学想一想,默记一下。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魏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学之文言文 摘要:目前,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因为文言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什么兴趣。同时由于文言文中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没有文言基础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文言文却很重要,不管是升学考试,还是将来自己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3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古代生活之多姿、欣赏古代文学之精美,积累沉淀古文化知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很大,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力军,是课堂的主体,

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里,我通过故事导入、实物演示、讨论引入的方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中,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我还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及内容。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同学课前翻阅古代汉语词典,然后进行讨论,进入课题。通过以上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同学主动爱学。 2.重视文言文-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 (1) 1.氓 2.采薇 3.离骚 4.孔雀东南飞 5.短歌行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 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 《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 天下之事以①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②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 公,立谈之间③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④而去,何移⑤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 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 能⑥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⑦于烛之武之利,弃晋 如涕唾,亦何有⑧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⑨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释】 ①以,因。②连兵,联合出兵。③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④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⑤移,改变。⑥讵(jù)能,岂能,怎么能。⑦怵,恐惧。⑧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⑨ 翻然,形容转变很快。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 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 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臵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 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 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 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 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 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 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必修2 《<诗经>两首》课后文言文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 【翻译】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 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 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 . 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2.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 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古文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考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大纲对古诗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有许多不同,因此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使初中毕业生迅速适应高中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价值 【篇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小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其所占比重和初中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深度广度难度随之有了较大的增加,在新课改下,如何上好文言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结合自己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1、注重预习。自主合作,适当点拨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人教版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经典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 1.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已, 通“矣” ,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 ,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 ,侵损, 削减。 5. 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 通“悦” , 高兴。 6. 失其所与, 不知 (知, 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 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例句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 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 在早上, 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 在东边 2. 名词作 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 结盟、订立同盟 3.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 (封:疆界。名作使动, 使…… 成为疆界②阙 秦以利晋 (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 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名词 作意动, 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动词作名词,恩惠 2. 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 形容词作动词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 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 ? 隐公元年》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 ? 解蔽》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 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 鄙①边邑, 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 鄙陋。 (例:《左传 ?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 ? 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 我。” 3. 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 、“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 不知何许人也。” 4. 阙① qu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