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_范冬萍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_范冬萍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_范冬萍

 

 收稿日期:2006-09-11

 作者简介:范冬萍(1965-),女,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N o .6,2006J OURNA L OF SOUTH CH INA NO R M A L UN I V ERSITY (SOC I A L S C IENCE ED IT I ON )2006年12月D ec .,2006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

范冬萍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从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可见,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

要的手段。因此,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这种新的理念主要

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整体性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以适应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的

教育模式。

关键词:公众科学素养;科学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N 4;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6)06-0009-06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人们日益认识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我国已经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深刻思考。其中,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理念的关系成为学界反思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与模型

科学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 D.H urd )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年代,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了解科学术语和科学过程,能阅读报纸或杂志上有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和争论的能力。而科学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增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增加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道德规范、科学和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掌握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包括了科学世界观、科学事业的性质、科学思维习惯以及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等方面。其中,特别强调了科学素养对于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在社区里发挥功能的重要性。可见,科学素养内涵的丰富和扩展实际上反映了科学内涵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变化趋势以及人们对科学本质

理解和认识的不断深化。

目前,尽管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和表述有所不同,但在对科学素养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学者米勒(J.M ill e r)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概念和模型则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他提出的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认为,科学素养应当被看作是社会公众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具有足够能力阅读报纸和杂志中表达各种科学信息的科学词汇,即具有认识和理解一定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和方法具有基本的了解,即具有科学推理的基本水平和能力。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基本的了解,具有能理解包含科学和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调查始于美国,是了解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主要手段。1979年,当时任美国伊利诺宜大学公众舆论研究所所长的米勒教授开始尝试在美国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连续调查中建立对美国成年人(18-69岁)的科学素养评估体系,并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一个三维模型。①目前,许多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都是依照米勒模型进行问卷设计,米勒的体系成为各国公众科学素养比较研究的基本框架。例如,200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著名的PI SA项目,32个国家(其中28个是OECD成员国)共有25万学生参与了科学素养调查。PI SA科学素养测试仍然采用了与米勒类似的三维结构体系。PI SA报告指出:科学素养是指在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条件下,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素养包括理解科学概念并运用科学观念的能力。其中,科学概念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PI SA从5个方面考察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及对科学过程的了解:辨识科学问题、识别证据、得出结论、交流或传播这些结论以及用演示表明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从生活与健康中的科学、地球与环境中的科学、技术中的科学等3个方面了解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科技问题或科技事务与人们的关系。②当然,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仍然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和操作上的难点,需要进一步完善。⑥

我国在由国务院2006年2月6日正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也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了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主要是依据米勒的标准,这是了解中国公众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以来,中国科协针对18岁至69岁的成年公众相继进行了5次科学素养的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由1996年的0.3%,提高到2001年的1.4%,再提高到2003年的1.98%。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国2000年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人口为17%,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同时,从各项指标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同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区的公众以及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公众,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差异很大。其中,以下两个调查结果则使我们多少感到意外和惊讶。

第一,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几乎为零,说明受教育程度与科学素质有密切关系;④接受中学正规教育的公众科学素质与美国相差了11个百分点(见图1)。第二,接受了大学正规教育的公众与美国相差了36个百分点,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如图1所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接受中学以下正规教育的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美国仅相差1个百分点;接受中学正规教育的公众比较美国相差了11个百分点;而接受了大学正规教育的公众与美国相差了36个百分点,还不到美国的一半。可见,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从中学开始拉大差距,而且最主要是在大学阶段拉开了显著差距。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科学教育成为公众科学素养与美国的显著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1 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受教育

程度差异的比较(%)⑤ 这两个调查结果在使我们感到惊讶的同

时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正规科学教育在培养公

众科学素养方面的反思。

首先,正规的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

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

在这一点上,中外各国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

即随着受测试者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备

科学素质的比例也在提高。但是,从比较中

我们看到,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中受过

正规的学校科学教育的比例均与美国、欧洲、

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任重而道远。

其次,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科学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最紧迫和最关键的任务。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水平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基础,决定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较高具备科学素养的长远目标的关键。而要根本改变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几乎为零的现状,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尽一切可能保障和完善全体国民的义务教育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者和辍学者。联合国《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公民的中学净入学率仅为50%(美、英、法三国相应的数据分别为90%、94%和94%),这也就是说,我国相当一部分公民完全没有机会学习中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科学知识。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未成年人作为提高科学素养的重点人群。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也已将未成年人列为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提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再次,大学的科学教育在公众科学素养建设中不容忽视。图1所示的结果的确令人深思。逐步延长国民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水平的确有根本性的意义,这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米勒曾经分析了影响美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其中贡献

最大的是大学科学课程,并认为美国的通识教育延伸到了大学阶段是导致美国公民科学素质高于欧洲和日本的重要原因。⑥但是,科学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延长科学教育时间是不够的。图1所示的调查结果说明,在中国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受试者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教育”的人们,可是,他们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比例却与美国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如果这种科学教育的情况不改变,它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瓶颈。⑦因此,大学的科学教育如何更有效地培育科学素养,在我国的科学素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是一个值得反思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科学教育的新理念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到,正规的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渠道和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学校的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科学教育的理念直接决定着科学教育的对象、科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及方法。因此,建立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个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第一,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理念

从科学素养的内涵、特别是米勒的科学素养三维定义来看,科学素养应该是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一种认识能力和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应试教育。从几次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种科学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利于受教育者科学素养的培育。因此,应该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更不是专指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或科技精英的培养。现代科学教育是公众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整体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应该将科学素养的内涵作为一个整体贯穿于科学教育之中,使之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系统,从而使受教育者能够真正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即,不仅学习和掌握现有的科学知识,而且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方法,从而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内化为一种思维能力,能够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社会的各种公共决策。只有将科学教育的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和实现,它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素质的一种养成教育。

在当代科学教育目标系统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较难把握的内容和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大科学的时代,当代科学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建制,因此科学技术不仅与国家行为、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且渗透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只有理性地把握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甚至参与公共政策议题,特别是包含科学和技术内容的公共事务。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多数公众对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持正面和积极的看法。例如2001年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利大于弊,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抱着十分积极的支持态度。甚至对于并不能马上带来效益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程度也是很高的。在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公众在对待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资源过度开采、滥用农药这些问题上,其关心程度都比5年前有所提高,尤其是对“森林砍伐和大量垦荒造成的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有62.8%的公众对此很关心,被列为关心之首,这说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但对于科学技术的某些发展将会引起的社会伦理道德水平的变化的认知水平却较低。例如,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传播方式,而且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克隆技术的出现,将对我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变化等都还关注不够。因此,科学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科学

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规范等问题,已不仅仅是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而且是与每一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要让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地思考和理性地理解科学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思维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具有一种判断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第二,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以适应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1995年美国公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⑧。其中对科学素养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提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个人及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此外,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有科学素养意味着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发现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的一些问题,意味着一个人已有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评价有依据的论点并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可见,在美国的科学素养标准中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中除了传统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科学探究外,着重强调了对于公民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帮助的那些基本的科学素质的培养。它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适应和创新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用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提出问题,并能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的科学教育目标中也特别强调对科学的应用能力,包括对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使学生有能力从所给的证据和信息中得出恰当、慎重的结论,对他人的评论进行分析并且能区分出哪些是个人观点、哪些是在论据基础上的叙述。能够区分出哪些问题科学能回答、哪些不能,会区分科学和伪科学,这些都是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应该倡导和建立这种以适应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价值观念,而强化通识教育也许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如前所述,米勒认为美国的通识教育延伸到了大学阶段是导致美国公民科学素质高于欧洲和日本的重要原因。的确,通识教育是一个革命性的教育观念,它的基本理念是:青年学生不应该单单接受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受到负载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教育,从而将学习的中心从现成知识的传授挪移至综合性判断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广阔的视野和终生学习的态度的陶育上面。⑨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正规教育中,通识教育贯穿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中,通识课程是大学一、二年级的核心课程。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7个门类: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阐明,在这些领域存在什么种类的知识和何种探索形式,不同的分析手段是如何获得的,它们是如何被应用的,它们的价值是什么。普林斯顿大学的通识教育,对能力培养和方法论的教育主要包括: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和必要的论证技巧,批判性的探究能力,分析以及理解能力,多维视野的能力以及对同一问题的多种分析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推理能力。可见,重视方法论的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实际上包含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当然,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中,通识教育可以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上有所侧重和各有特色。我国的许多大学,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实行和推动“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因此,借鉴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和模式,开创一种适合中国大学的通识教

育模式,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关于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问题将另文讨论。)

注 释:

① T re fil,J.Sc i entific lit e racy,annals of t he N ew Y ork

acade my of sciences,i n flight from sc i ence and rea-son,1996(775),p.543-550.

② M iller,J.D.T o w a rd a sc i entific underst anding of

the public underst and i 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 U nderst and i ng of Science,1992(1),p.22-

26.

③ 刘华杰:《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北京理

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

组编:《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科

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2003年中国

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年版,第20页。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

组编:《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科

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⑥ M iller,J.D.C i v ic Scien tific L iteracy:A N ecessity

in t he21st Century.FA S Pub lic Interest R epo rt,

January/F ebrua ry2002,p.3-9.

⑦ 曾国屏、谭小琴:《后发国家进入科学全球化的两

个困惑———以中国为例》,《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

学术研讨会文集》,第125页。

⑧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戢守志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⑨ 韩水法:《甄陶还是镀金》,《读书》2006年第6

期。

【责任编辑:赵小华】

(上接第8页)

参考文献:

[1] 米勒.开放的思想和社会———波普尔思想精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58.

[2] W ILK I N S J.Evolution and Phil osophy[EB/O L].1997,htt p:∥www.talko ri g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055031.html,/fag s/evo l ph il/ackb i b.ht-

m.l

[3] SOBER E.Phil o sophy o f B iology[M].W est v ie w P ress.1993.

[4] SOBER E.Concept ua l Issue s i n Evo l u tionary B i o logy[M].Cambridge,M A:M I T P ress.1994:73-90.

[5] BRANDON.A dap t a tion and Env iron m en t[M].P rince ton U niversit y P re ss,1990.

[6] BRANDON R,BEATTY J.The P ropensit y Interpreta tion o f“F itne ss”[J].Phil o sophy of Science.1984(51):

334-341.

[7] RO SENBERG A,W ILL I AM S M.F it ness as P ri m itive and P ropensity[J].Phil o sophy o f Science.1986(53):412

-418.

[8] RO SENBERG A.The S truc t ure of Bio l og ica l Sc i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 nive rsity pre ss,1985:163.

[9] A LLOYD E A.The S tructure and Confir m a tion o f Evo lutiona ry Theory[M].N ew Y ork,G reenwood P ress.

1988:145.

[10] CAM PBELL R,RO BERT J S.The struc t ure o f evolution by na t ura l selecti on[J].B i o logy and Phil osophy,2005

(20):673-696.

[11] 杜布赞斯基.遗传学与物种起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72.

【责任编辑:赵小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N o.6,2006J OURNA L OF SOUTH CH INA NO R M A L UN I V ERSITY

(SOC I A L S C IENCE ED IT I ON)

2006年12月

D ec.,2006

ABSTRACT

O n the Exp lanatory R ol e s of Na tura l S election and the Pro b l em of T au tology(by DONG G uo-an) Ab strac t:There a re t hree approaches t o settle the dispu t e on whe t her the princ i p l e of natura l se l ec tion is a tau t o lo-gy:tak i ng a skep tical attit ude to the scien tific sta t us of t he principl e o f nat u ra l se lecti on;redefini ng the fit ness and selec-tion;giv i ng up t he received v i ew o f t he structure scien tific t heory.H oweve r,t he tau t o logy debate has been not sa tisfacto-ril y reso l ved.If we can propo se so m e pri o r c riteria about the fit ness advantages g iven by pa rticular traits in particular en-v iron m ents,t here is no t hing tau t o logica l abou t the se l ec tion explana tion.H oweve r,t here are no p ri o r crit e ria of fitne ss independent o f surv iva.l If fitne ss ism easured by the expec ted nu mbe r of o ffspring,the se lecti on exp l ana tion abou t pop-u l a tion's struc t ure w oul d be no t a tautology.There wou l d be a t auto l ogy onl y in t he case t hat t he se l e ction explana tion is app lied to t he existence of spec ial i ndi v iduals.

K ey word s:natura l se l e ction;scien tific exp l anati on;tau t o l ogy

I m prov i ng C i v i c L iteracy of Sc ience and N ew V iew of Science Education(by F an D ong-p i ng)

Ab strac t:I t can be seen tha t sc i ence educati on is still the mo st e l ementa ry approach and the mo st princ i pa lmeans to i m p rove civ ic literacy o f science,acco rding to an investiga tion,science educati on has to m eet the needs o f changes and de m and of t he meaning and objecti ve o f science literacy.Th is new v ie w i nc l udes:to unde rstand t he essence of sci-ence and to buil d an integral goal of science educa tion;to strengthen g eneral educa tion and to buil d t he educati ona l pat-tern w it h t he ab ilit y of adap tive and innova tive as the co re.

K ey word s:c ivic lit e racy of science;sc ience educa tion;genera l educati on

Basic Characters of C it i zen’s Sc i ent ific L iteracy C onstruct i on in our C oun try si n ce th e Found i ng of the Sate

(by T ian X iao-fe i,W ang N a,L i Jing-ji ng,W u Tong) Ab strac t:This pape r surveys t he history of Ch i nese citizens’constructi on o f lit e racy o f science aga i nst t he back-g round o f soc ial change s in China,based on t his survey,the paper de scri bes and discusse s ni ne hist o rical cha rac t e rs of citizens’construction o f literacy of science in our country si nce the foundi ng of t he st a t e,w hich would se rve as refe rence for t he i mprove m en t o f c itizens’lite racy of science i n ne w sit uati on.

K ey word s:c itizen;lite racy of science;h ist o rica l cha racter

An E xp l orati on of the M etaphysics of G ender i n Y i_Zhuan(by HE Z hang-rong) Ab strac t:this paper m ainly d iscusses t he m e t aphysics of gende r i n Y i_Z huan.Such a view is based on its cos mo l-ogy.T he m a i n content o f it inc l ude s:lunar and so l a r,is t he founda tion o f universe and sex re l a tions h i p o f m ankind. hard and so ft,ano t her se t o f concep t o ften discussed in Y i_Z huan,being feat u res o f lunar and so lar and t he idea l qua li-ties of m an and w o m an.H ar m ony,t he idea l re lati onship be t w een t he l unar and the so lar,be t w een m an and w o m an, wh ich is stressed i n Y i_Z huan.This v ie w has its positi ve si gnificance.

K ey word s:Y i_Z huan;l unar and so l a r;m an and w o m an;gende r m etaphy si c s

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小学试题

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小学试题 一. 判断题(共10题,每小题2分) 1. 目前我们家用电器上用的遥控器最多的是超声波遥控器。(×) 2. 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都要顺风,这样起飞速度快,降落迅速。(√) 3. 在观察日食时,绝对不能用眼睛直接对着太阳观看,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双目失明。(×) 4. 静电有时会给人带来灾害,目前,防止静电的方法主要有3种,控制摩擦,增加空气湿度,接地泄漏。(√) 5. 金刚鹦鹉的舌头里有一根软骨。(√) 6. 狼在夜间嚎叫是因为太孤独了。(×) 7. 望远镜口径越大,观测得就越清楚。(×) 8. 大西洋中的百慕大海区是一片著名的“陷阱水域”。(√) 9. 北斗星的勺柄指向北极星对吗?(√) 10. 由于月球上没有重力,因此普通人也能跳得老高。(×) 二. 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3分) 11. 日常用的铅笔芯是用下列哪种矿物制作的?( B )

A. 石英 B. 石墨 C. 石膏 D. 木炭 12. 有些小商贩还在使用的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杆秤的力点是( B )。 A. 提绳 B. 秤砣 C. 秤盘 D. 秤杆 13. 制作粉丝. 粉条的主要原料是( B )。 A.面粉 B. 淀粉 C. 米粉 D. 大豆粉 14. 长时间存放白酒. 食油. 食醋最不理想的容器是( C ),因为容器的一些化学成分会渗入存放物中。 A. 瓷容器B. 玻璃容器C. 塑料容器 D. 金属容器 15. 去医院打针的时候,护士会在你的皮肤上涂抹的浅棕色的消毒药水是( A )。 A. 碘酒 B. 酒精 C. 高锰酸钾试剂 D. 硝酸 16. 下列对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 雾是悬浮于地面的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B. 笼罩城乡的雾气不会含有污染物 C. 雾散之后是晴天 D. 雾是早晨才会出现 17. 打针时为什么要把针筒里的药水排掉一点?(B) A. 防止注射的药水过量 B. 把针筒里的空气排出去 C. 试试针筒是否通畅 D. 药水太多了 18. 夜晚看书或写作业时,所用台灯的亮度适中,应该从( A )方向射入。

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中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如何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1.深入教育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即调查研究,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内容和方法。 2.如果说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课题便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旗帜和抓手。课题的能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因为它有智慧的能量。名师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名校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也是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地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明确地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4.台湾诗人痖弦有句绝美的诗——“海,蓝给自己看”。就像那只破水罐,悄然为自己开一朵花,教育科研工作者以缄默淡泊自己的美丽,只要立足于学生、教师、课堂和学校,关爱生命、关照心灵、关注成长,走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管理必然有新视野,课堂必然有新天地,课改必定有新干线,家庭教育必定有新亮点。 5.教育科研其实很简单,她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拓宽基础、专一深入、痴情关注、大胆设想、艰苦奋斗,都需要我们比平常人晚睡早起、按照规律下笨功夫,不仅需要积极地入迷、奋发、获得,大部分时间里还需要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反思,在教育科研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 6、用握过粉笔、教鞭的手,用批改过考卷、作业的笔,记录下、整理出教育生活中一个个专题,诸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从而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心灵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蒸馏,不断品味,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臻妙心境和生活享受。 一、分析问题,寻求对策。 1、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学校层面:申报课题多,深入研究少.检查汇报多,平时落实少.装门面赶新潮多,联 系实际少.追求短期效应多,持之以恒少,应付上级检查多,解决问题少.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就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它们的影响了解有多少,有多深。此次开展的区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我区还是第一次,是了解我区公众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一、我区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此次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选取了各层次公众组成的随机样本384人。其中男性公众185人,占48.18%;女性公众199人,占51.82%。现将主要数据及有关情况公告如下: 国 家 机 关 机 关 企 业 办 事 员 商 业 及 服 务 人 员 学 生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生 产 工

人 失 业 及 下 岗 人 员 其 他 企 业 法 人 家 务 劳 动 者 离 退 休 人 员 2.6% 3.9% 7.81% 3.9% 9.9% 6.77% 12.24% 6.25% 0.52% 1.3% 44.27% 经过本次调查的数据采集和后期计算,结果表明我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2%,而杭州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9%,杭州市统计局城调队11提供资料高于杭州市的平均水平。 二、我区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电视、报纸是我区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高达85.94%的公众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科学技术信息;通过广播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1.93%、通过因特网、杂志、图书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分别为23.18%、16.15%、13.54%;排列较后的主要渠道依次为亲友或同事、专业技术培训、音像制品,其比例分别为5.47%、3.39%和1.56%。以上情况说明,

公民科学素养题目

1、原始海洋中出现的最早生命体是()。 A、原核细胞 B、脊索动物 C、灵长类动物答案:A 2、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疫苗接种法,最初由()国家发明的。 A、日本 B、法国 C、中国 答案:C 3、大黄蜂飞行时,扇动翅膀的方向是()。 A、直上直下 B、横8字 C、横6字 答案:B 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食盐的量是()。

B、5g C、6g 答案:C 5、猫为什么蜷缩着身体睡觉()。 A、舒服 B、散热少,暖和 C、安全 答案:B 6、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 B、氢气 C、二氧化硫 答案:A 7、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其中()颜色的光穿透大气层的本领最大。

B、红色 C、蓝色 答案:B 8、诺贝尔奖为何没有设立数学奖()。 A、诺贝尔心仪的姑娘选择与一位数学家在一起,诺贝尔心里不爽 B、诺贝尔认为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事理,而诺贝尔奖应授予在实际应用上造福人类的杰出人物 C、诺贝尔奖设立时,没有数学这门学科 答案:B 9、克隆技术的本质是()。 A、单性繁殖 B、双性繁殖 C、无性繁殖 答案:C 10、全球第一颗3D打印的人工心脏,是用()材质打印的。

B、金属 C、陶瓷 答案:A 11、植物的每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其中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是植物的()。 A、根 B、茎 C、叶 答案:A 12、磁悬浮列车是应用磁铁()的性质悬浮在轨道上的。 A、同极互相排斥 B、异极互相吸引 C、有磁性 答案:A 13、当虾肉与富含()的食物共同食用时会产生有剧毒的砒霜。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答案:C 14、铁路钢轨的接缝处为何留有空隙()。 A、节省钢轨材料 B、便于维修 C、预防热胀冷缩带来的钢轨长度变化 答案:C 15、油料着火时,不能用哪种方法灭火()。 A、干粉灭火器 B、水 C、沙土 答案:B 16、速干衣为何干的快()。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doc

附录: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较2005 年的1.60%和2007 年的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11 月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009 年11 月至2010 年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 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 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 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27%,比2005 年的9.3%提高了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 年的55.7%降低了18.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与2005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发明和新技术。2010 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我国也于1992 年开始,先后8 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盘点历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一)20 世纪90 年代的前3 次调查(1992 年、1994 年、1996 年): 研究不断深入,调查日趋完善。 1992 年,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同年, 上海开展了第一次“上海市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省、市级调查。参照美国1993 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 1992 年中国调查的结果与美国、日本和当时的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对比。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在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的比例虽然落后, 但还是一个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数据;在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的比例,中国公民排在前列。 此次调查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材料, 中国学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界和科普界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4 年,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二次“中国民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 调查首次关注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状况。 1996 年,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配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调查, 调查问卷增加了公民对经济学基本知识( 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的理解和公民的迷信状况等内容。 回顾20 世纪90 年代进行的 3 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译介、交流和了解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调查指标和问卷中不断增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但调查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和国际对比性越来越成为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二)21 世纪的第四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1 年): 科学素养比例提高但发展不均 2001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 年的0.2%上升至1.4%。 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0.98%;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4%。总体上呈现男高女低、城市高乡村低、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 (三)第五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九成百姓不上网不去科技馆 从2003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 年的1.4%增长了近0.6 个百分点,但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弘扬科学精神 提升科学素养(范文)

范文一: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先驱们为我国引进了“赛先生”,从此开始了我国的科学进程。时至今日,科学依然在我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既定的国策。然而尽管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国不断取得突破,却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科研学术浮躁、“伪科学”盛行、公民科学素养低下都成了我国科学进程的绊脚石,因而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尤为重要。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便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的指路明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懂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

公众科学素养必备知识(一)

公众科学素养必备知识 (一)、社会科学部分 2011年2月江苏省科协、省统计局发布了第四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4.9%,比全国调查结果高1.63个百分点,继续居于全国前列。 本次调查是从了解公民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三方面定量测评的。其中,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核心指标,用于测度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民科学的素养方面。公民科学素质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影响本代甚至下一代青年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并及时地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计划,进行科学教育。 为了加强科普宣传的力度,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我们探索着编写了这本小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因而,在编写时受我们知识水平限制和老化,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老科协编执笔孙云生 2011年4月(一)、社会科学部分 1、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借助于一定的认识方法获得的,以精确的概念、定理、假说等理论形式加以表述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形成的,并在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知识。 科学作为生产知识的活动,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发展性。客观性是指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实践性,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实验,又被实践所证明;理论性,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手段,对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 2、科学的任务和分类 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探求客观真理,揭示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体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是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试题

一、(1-10题,每题2分)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的五大重点人群为。 A.教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B.未成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C.自由择业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D.未成年人、新居民、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2.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的社会行动。 A.群众团体参与 B.科协参与 C.科技部门参与 D.全民广泛参与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A.经济 B.国民教育 C.继续教育 D.科学技术教育 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年的阶段性目标。 A.2049 B.2020 C.2050 D.2060 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政府主导 B.政府辅助 C.群团参与 D.科协的科普主力军 6.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促进和谐”。 A.提高觉悟 B.提升素质 C.教育为主 D.整体提高 7.《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针对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中提出,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讲文明、爱科学 B.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素养论文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总结

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总结2018年xx局在县委、政府以及县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科协的细心指导下按照《2016年全县“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作”活动实施方案》文件及有关方案认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努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精心组织布置,有效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各项工作任务,通过多形式开展活动,我局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布置,全面开展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 xxxx局高度重视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的开展,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活动进行具体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了专人负责,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的领导,制定了《xxxx局公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针对xx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成员科室、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和自己工作实际,切实做好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学习型机关,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科学素质 我xx局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注重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

科学素质。结合党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每周干部职工开会工作学习会议,适时开展科技学习,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活动,积极探索学习型培训模式,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整体科学素质。结合全县范围深入开展“百万公众网络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干部队伍的科学素质。 三、紧扣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科学素质活动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结合xx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各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围绕防灾减灾、殡葬改革、封建邪教等开展宣传。全心全意为民解难事,办实事,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落到实处。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期间,xx系统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活动。5月12日上午在中心广场xx部门连同县发改、财政、县医院等30多家单位参加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活动。在中心广场活动现场,各单位现场设置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咨询区,热情为群众解答各类防灾减灾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现场树立横幅近xx幅,展示宣传展板xx个,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单xx多份,《防灾减灾知识读本》、《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手册》和《农村防灾减灾手册》xx多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提升民众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和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

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

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培育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建设者,是关系上海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依托。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普及教育,不仅是从事科普教育工作部门以及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此,按照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向纵深发展要求,进一步探究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1、挖掘科普教育资源,营造立体科普学习氛围 上海有着十分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行业博物馆、专业展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俯拾皆是。目前10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市范围内科普职能较为成熟、各具特色的单位,成为向青少年普及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台、上海植物园和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等一系列科普活动,引领青少年积极探究科学奥秘,激发青少年崇尚与理解科学的高昂热情,使之养成善于在科学知识中遨游的良好习惯, 2、科技教育渗透教育改革,研发科技教育新模式 课堂教育是青少年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基本渠道。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素养整体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学校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塑造还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教育不仅要传授科技知识,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了解科学史,

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科技教育要渗透到新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改革,鼓励科技界与教育界联合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改革方案,充分调动科技界与教育界的力量,广泛吸收社会资源,共同研发学校科技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3、构筑传播媒体网络,搭建立体科技信息平台 计算机及其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变化,同时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由于传媒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突出,应当充分利用其高效、高速的传播作用,大力传播科学文化,积极发展科普文化产业。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充分了解媒体的传播规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因特网等信息传播的方式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重点完善和建设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科普画廊等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传播媒体网络。 4、抓好科普教育,建设高素质科普人才梯队 学校教育是正式教育机构,而科技馆、大众传媒等是传统的科普地盘,前者是阵地,后者是辅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营造尊崇科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来培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调动各类科普实施主体参与科普,例如,研究所、各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谈一谈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从事教研、教学,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以下是我的简单认识: 一、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所谓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质。我个人认为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科学素养应包括:1、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吃透教材,结合自己班的情况,把复杂教学简单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2、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3、新时代要求教师也要具备新技能,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安装电子白板,我个人认为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如何提高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是就是我们教师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操、性格等等各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1、我们自己

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读书,不断提高修养。2、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与领导、同事、家人和谐相处,给自己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3、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加强与时俱进。 4、在教书之余,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出去旅游,开拓眼见等等。 总之,我相信教师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改变,有所提高,那么我们在处理教学,师生问题时候也就更加和谐,我们也能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很多时候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大堆道理,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一身说教,我觉得这样的效果更明显。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中国梦语境下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的思考

中国梦语境下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的思考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反映着公民个体的素质和创新潜质,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提高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是实现中国梦、广西梦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精准施策,以不断提升广西公民科学素养水平。 标签:中国梦;广西梦;公民科学素养 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本质内涵的中国梦是强国梦、兴国梦,当前中国梦的时代要求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经济总量上的体现,同时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的要求。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要实现富民强桂的广西梦,除了要用广西速度建设美丽广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同步提升广西的公民科学素养,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中国梦和广西梦,提高广西公民科学素养,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生成、生长都蕴含着本质的规律和奥秘,而科学是人类探求规律和未知的认知活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了人类科学知识体系,人类正是有了科学知识,才从愚昧蛮荒状态走上文明轨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也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指出:“推动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创新驱动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筑牢公民科学素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普及科学知识,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解释有多种,通过综合学者的各种观点,可总结出它包含的要素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运用能力等。科学素养的水平一般从对科学知识、科学本质以及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理解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科学素养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对公民而言,其科学素养水平不能苛求要与科技人员等同,而只要能达到以下要求即可:能将“学院科学”和“生活科学”结合,从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传播到生活常识的具备和精通,从而达到现代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纲要》对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层面不同的人,所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和基本要求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这对有层次、分阶段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提供了指南。 二、广西公民科学素养状况

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小学试题10

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小学试题10 一. 判断题(共10题,每小题2分) 1. 酒精灯的火焰可以用嘴吹灭。(×) 2. 木头比水轻,所以所有的木头都会浮在水上。(×) 3.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的南北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 4. 辐射消毒可能会把食品变成有放射性的东西,所以这种方法不是安全可靠的。(×) 5. 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6. 仙人掌能够在缺水的情况下生活很多年,最长的情况下能够活10年左右。(×) 7. 煮粥时加碱会破坏米中的维生素C 和维生素B。(√) 8. 十二生肖中的子时是指23点——1点。(√) 9. 海洋还有调节气候,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10. 太阳的表面温度就有摄氏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可达摄氏1500万度左右。(√) 二. 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3分) 11. 自然界已知的最硬物质为:( C ) A. 石墨 B. 金刚石 C. 金刚砂 D. 晶体硅

12. 在0摄氏度时,水会:( B ) A. 热缩冷胀 B. 结冰 C. 升华 D. 变成水蒸气 13. 在雷雨天气里,人在下列哪所房子里最安全 ( C ) A. 铁屋 B. 木屋 C. 一般楼房 D. 泥屋 14. 镜子主要利用的是光的( B )原理。 A. 折射 B. 反射 C. 投射 D. 全反射 15. 傍晚一阵雨后,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彩虹出现在哪边的空中( B )。 A. 西边 B. 东边 C. 南边 D. 北边 16. 在一个温度恒定的室内,你赤脚站在瓷砖上觉得比站在棉花上冷,是因为:( B )2 A. 棉花温度较高 B. 瓷砖导热较快 C. 身体的错觉瓷砖温度较低 17. 汽车轮胎上的沟纹主要作用是:( A ) A. 增加与地面的摩擦 B. 排除雨水和泥水 C. 增加车身的缓冲好看 18. 一个充满气的氢气球,把它放了,它将:( C ) A. 一直向上升 B. 升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上升 C. 一直升,最后爆炸 D. 直接爆炸 科学探究-综合分析 19. 白炽灯用久了会发黑是因为:( C ) A. 玻璃老化 B. 玻璃遇热变色 C. 钨丝蒸发 D. 用旧了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第一部分 首先,我想问一下您的个人情况. 101.性别(由调查员直接记录) 1.男 2.女 102.您多大岁数了? ________周岁 103.您的实际文化程度______ 1.小学以下 2.小学 3.初中 4.高中或中专 5.大专 6.大学 104.您现在的职业(做什么工作)___ 1.专业技术人员 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商业工作人员 5.服务性工作人员 6。工交企业人员 7.农林牧渔劳动者 8。家务劳动者 9.学生和待业人员 10。离退休人员 11.城镇待业人员 12。丧失劳动能力者 13.个体劳动者 14。其他—————— 第二部分 现在我想问几个与您的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01.您知道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消息主要来源于下属渠道中的哪一个或哪两个? 1.报纸、杂志 2.图书 3.广播 4电视 5.和亲友、同事的谈话

6.因特网 7.其他渠道 202.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是否有过下述活动?如果有,是经常有,还是偶尔有? 203.如果您收看电视节目中的科学节目,请问您平均一个月看几次? 1.很多次(超过三次) 2.三次 3.一两次 4.几乎没有 204.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是否有过下述活动? 205.您对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报道、话题感兴趣吗?兴趣程度如何 1.很感兴趣 2.比较感兴趣 3.不大感兴趣 4.毫无兴趣 206.您对当前新闻话题感兴趣吗?是十分感兴趣、一般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 1. 很感兴趣

2.比较感兴趣 3.不大感兴趣 4.毫无兴趣 207.您是否经常阅读报纸? 1.每天读 2.一个星期读两次或两次以上 3.一个星期读一次 4.少于一星期一次 5.几乎不读 208.对于您来说,有没有定期阅读的刊物?若有,请问平均每个月看多少份?请写出其中专业杂志的名称 208a:1。有 2。没有 208b:每个月看_______次 208c:名称(1)_______ (2)_________ 209.总的来说,您平均每天看多少小时的电视?请写出。 时间:_______小时 210.在您看的节目中有多少小时是新闻?请注明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1.总的来说,您平均每天听多少小时的广播?请写出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2.在您听的节目中有多少小时是新闻?请注明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3.您在公共图书馆借过书吗?这一年中借过多少本?借过录像带吗?这一年中借过多少盘? 213a. 1.借过书 2.没有 213b.:一年中借过_______本 213c. 1.借过录像带 2.没有_____ 213d.:一年中借过_______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