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题 名】: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副 题 名】: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起草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主编

【标 准 号】: SL 207-98

【代替标准】: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

【发布日期】:1998-04-04发布

【实施日期】:1998-05-01实施

【标准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批准文号】:水科技[1998]127号

【批准文件】: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利 部

关于批准发布《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的通知

水科技[1998]127号

根据部1997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农村水利司主持,以农村水 利司、农田灌溉研究所为主编单位制定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 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本标准自1998年5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 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

【全 文】:

前 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 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的雏 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

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

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

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 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章40条和2个附

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 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 黄修桥 沈秀英 窦以松 赵乐诗 王晓玲

李赞堂 马济元 袁辅恩 陈杰臣 武福学 宋 伟

1 总 则

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 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 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 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 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 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 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 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 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 程 规 划

2.0.1 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 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 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2.0.3 节水灌溉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环境评价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 案。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 求,因地制宜选择。

2.0.4 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hm2、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h㎡的节水灌溉工程,宜

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工程可合为一个 (设计)阶段进行。

2.0.5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概算书及工程布置图。灌溉面积在

333h㎡(含)以上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2

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2.0.6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以及居民点的规划相结合, 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

3 灌 溉 水 源

3.0.1 节水灌溉工程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发挥灌溉水源的最大效益。

3.0.2 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 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 率。

3.0.3 用微咸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采用咸、淡水混灌或轮灌;用工业或生活污废水 作为灌溉水源时,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方可用于灌溉。

3.0.4 在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250mm的旱地农业区,采取措施集蓄雨水作为灌溉水源

时,水源工程规模必须经过论证,满足雨季能集蓄灌溉要求的水量。

4 灌 溉 用 水 量

4.0. 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正常水文年份单位面积用水量应较建成前节约 20%以上。

4.0.2 水稻灌溉用水量应根据"薄、浅、湿、晒"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

4.0.3 旱作物、果树、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应按产量高、水分生产率高的节水灌溉制度 确定。

4.0.4 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用水量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采用灌 关键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确定。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5.0.1 渠系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5;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5;小型灌区

不应低于0.75;井灌区采用渠道防渗不应低于0.9,采用管道输水不应低于0.95。

5.0.2 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灌区不宜低于0.95;旱作物灌区不宜低于0.90。

5.0.3 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

不应低于0.70;井灌区不应低于0.80;喷灌区、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滴灌区不应

低于0.90。

5.0.4 井渠结合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根据井、渠用水量加权平均按附录B公式

(B4)计算确定。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6.0.1 渠道防渗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防渗渠道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地下水位较高和有防冻要求时,可采用宽 浅式断面。

2 地下水位高于渠底时,应设置排水设施。

3 防渗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选定。

4 采用刚性材料防渗时,应设置伸缩缝。

5 标准冻深大于10cm的地区,应考虑采用防治冻胀的技术措施。

6 渠道防渗率,大型灌区不应低于4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50%;小型灌区不应 低于70%;井灌区如采用固定渠道输水,应全部防渗。

7 大、中型灌区宜优先对骨干渠道进行防渗。

6.0.2 井灌区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田间固定管道用量不应低于90m/h㎡。

2 支管间距,单向布置时不应大于75m,双向布置时不应大于150m。

3 出水口(给水栓)间距不应大于100m,宜用软管与之连接进行灌溉。

4 应设有安全保护装置。严寒地区应布设排水、泄空及防冻害装置。

5 对规划中将要实施喷灌的输水管道系统,应按照喷灌工程的技术要求。

6.0.3 喷灌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喷灌应满足均匀度要求,不得漏喷,不得产生地表径流。

2 喷灌雾化指标应满足作物要求。

3 管道式喷灌系统应有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

4 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和绞盘式喷灌机组应保证运行安全、可靠。

5 轻型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单机控制面积3h㎡和6h㎡为宜。

6.0.4 微灌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微灌用水必须经过严格过滤、净化处理。

2 灌溉时应满足均匀度要求,不得产生地表径流。

3 应安装控制、量测设备和安全保护装置。

4 条播作物移动式滴灌系统灌水毛管用量不应少于900m/h㎡。

6.0.5 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稻灌区应格田化,不得串灌。格田规格平原区以长60~120m、宽20~40m为 宜,山丘区可根据地形作适当调整。

2 旱作物灌区应平整土地,其畦田长度不宜超过75m;畦宽不宜大于3m,并应与 农机具作业要求相适应。

3 灌水沟长不宜超过100m。

6.0.6 注水灌(含坐水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有可靠水源和取水、运水设备,注水灌设备和供水量应满足作物在最佳时期 内播种和苗期灌水的要求,且灌水均匀。

2 水源的控制面积应按每次用水量不少于75/h㎡计算。

3 水源至田间的运水距离,采用畜力运水,不宜大于200m,采用机械运水,不宜 大于500m。

6.0.7 雨水集蓄工程用于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包括集流、输水、沉淀、蓄存、节水灌溉等设施,且配套合理。

2 专用集流面应采用集流效率高的防渗材料铺设,蓄水窖(池)必须采取防渗措 施。

3 采用滴灌或膜上灌时工程规模宜按每次灌水量不少于150 /h㎡确定。

6.0.8 膜上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畦田规格应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2 灌溉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7。

3 对废弃塑膜应有收集处理措施。

6.0.9 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有可靠水源,机、泵、管配套合理。

2 软管长度不宜大于200m。

3 田间工程应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7 效 益

7.0.1 节水灌溉应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善劳动条件,减轻 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7.0.2 节水灌溉应使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提高灌溉水的产出效益。

7.0.3 实现节水灌溉后,粮、棉总产量应增加15%以上,水分生产率应提高20%以上, 且不应低于1.2kg/

7.0.4 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2。

8 节 水 灌 溉 面 积

8.0.1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且其他指标达到本规范规定,可认定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1 渠道输水灌溉工程,渠道符合本规范5.0.l或6.0.1的规定,田间符合本规范

5.0.2或

6.0.5的规定。

2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管道符合本规范5.0.1或6.0.2的规定,田间符合本

规范5.0.2或6.0.5的规定。

3 喷灌工程符合本规范5.0.3或6.0.3的规定。

4 微灌工程符合本规范5.0.3或6.0.4的规定。

8.0.2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节水灌溉措施面积:

1 渠道防渗工程符合本规范5.0.l或6.0.1的规定。

2 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符合本规范5.0.1或6.0.2的规定。

3 田间工程符合本规范6.0.5的规定。

4 水稻采用"薄、浅、湿、晒"控制灌溉模式。

5 注水灌(含坐水种)符合本规范6.0.6的规定。

6 雨水集蓄工程用于灌溉符合本规范6.0.7的规定。

7 膜上灌符合本规范6.0.8的规定。

8 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符合本规范6.0.9的规定。

8.0.3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在同一灌溉面积上,采

用多种节水灌溉工程或措施时,只能依主要工程或措施统计一种。

附录A 名 词 解 释

1 节水灌溉--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一种灌溉模式, 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节水灌溉的内涵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 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 方面。

2 灌溉回归水--在农田灌溉中,流经渠系和田间的地表水流和地下水渗流回流到

下游沟渠或河道中的灌溉余水。

3 "薄、浅、湿、晒"灌溉--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其技术要点是:薄水插秧、

浅水返青、薄湿分蘖、晒田蹲苗、回水攻胎、浅薄扬花、湿润灌浆、落干黄熟。

4 控制灌溉--在水稻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建立水层,根据水稻生理

生态需水特点,以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的节水灌溉模式。 5 水分生产率--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与作物全生育期耗水量的比值。

6 关键水--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最敏感时期的灌水。

7 非充分灌溉--在作物全生育期内不能全部满足需水要求、旨在获得总体最佳效

益的灌溉模式。

8 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入田间的水量(或流量)与渠道引入总水量(或流量)的

比值。

9 渠系水利用系数--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10 田间水利用系数--净灌水定额与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单位面积灌水量的比值。

11渠道防渗率--灌区固定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中防渗面积与总表面积比值,以百

分数计。

12 膜上灌--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利用地膜输水,通过放苗孔和膜侧旁渗给作物

供水的灌水方法。

13 注水灌(含坐水种)--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土中,提高土壤墒情,

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

14 大型灌区--控制面积在20000hm2以上的灌区。

15 中型灌区--控制面积为667~20000h㎡的灌区。

16 小型灌区--控制面积在667h㎡以下的灌区。

17 井灌区--以井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

18 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源既有井水,又有地表水的灌区。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定方法

B.0.1 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定。

1 动水测定法。根据渠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渠段,中间无支

流,观测上、下游两个断面同一时段的流量,其差值即为损失水量。在选择典型渠段时, 其长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l)流量小于1/s时,渠道长不小于1km;

2)流量为1~10/s时,渠道长不小于3km;

3)流量为10~30/s时,渠道长不小于 5km;

4)流量大于 30 /s,渠道长不小于10km。

2 静水测定法。应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渠段,长度为50~100m,两端堵死,渠

道中间设置水位标志,然后向渠中充水,观测该渠段内水位下降过程,根据水位的变化 即可计算出损失水量和渠系水利用系数。

B.O.2 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量计算。

1 计算法。

ηt=mA/W (B1)

式中: ηt--田间水利用系数;

m--设计灌水定额,/h㎡;

A--末级固定渠道控制的实灌面积,hm2;

W--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

(注:在ηt 中,t为下标,下同)

2 实测法。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通过实测灌水前后(l~3d内)土

壤含水量的变化,计算净灌水定额,算出田间水利用系数:

ηt=10(2) (β2-β1)γHA/w (B) (注:10(2)为10

的2方)

式中:β1、β2--分别为灌水前后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水率(以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γ--土的干容重,t/;

H--计划湿润深度,m。

B.0.3 土壤含水率应按下列方法测定。

1 操作步骤:

l)将盛土用的铝盒(直径60mm,高30mm)洗净烘干,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迅速用感量为1/100g的普通天秤准确称重(W1)。

2)按采样要求采土,取新鲜潮湿土样约25g放入铝盒中,平铺后盖好,迅速称重

(要有三个重复),湿土加铝盒重为W2。

3)将装入湿土的铝盒的盖子打开,铝盒的盖子平放在盒下,一同放人供箱内保持

105~110℃,烘烤8h,取出加盖,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迅速称重(W3)。

2 分析计算

(W2-W3)

W= ────── ×100 (B3)

(W3-W1)

式中 W--土壤含水量,即单位重量干土中含有的水分重量,%;

W1--铝盒重量,g;

W2--湿土加上铝盒重量,g;

W3--干土加上铝盒重量,g。

B.O.4 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按公式(B4)计算。

ηz=(ηjWj+ηqWq)/W (B4)

式中 ηz--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ηj--井灌水利用系数;

Wj--地下水用量,;

ηq--渠灌水利用系数;

Wq--地表水用量,;

W--井渠灌区总用水量,。

B.0.5 渠道防渗率应按公式(B5)计算。

E=∑Sf/∑S×100

(Sfg+Sfz+Sfd+Sfn)

=────────────── ×100

(Sg+Sz+Sd+Sn)

(λgLfg+λzLfz+λdLfd+λnLfn)

=──────────────────── ×100 (B5)

(λgLg+λzLz+λdLd+λnLn)

式中 E-渠道防渗率,%;

∑Sf-灌区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中已防渗面积,㎡;

∑S-灌区全部固定渠道最大过水表面积,㎡;

Sfg、Sfz、Sfd、fn-分别为灌区干、支、斗、农渠已防渗的面积,㎡;

Sg、Sz、Sd、S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最大过水表面积,㎡;

λg、λz、λd、λ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最大过水断面湿周,m;

Lfg、Lfz、Lfd、Lf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的防渗长度,m;

Lg、Lz、Ld、Ln-分别为干、支、斗、农渠道的长度,m。

B.O.6 水分生产率应按公式(B6)计算。

I= y/(m+p十+d) (B6)

式中 I--水分生产率,kg/;

y--作物生产量,kg/h㎡;

m--净灌溉水量,/h㎡;

p--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h㎡;

d--地下水补给量,/h㎡。

净灌溉水量为作物生育期内设计灌水定额之和。当实际灌水定额小于设计值,应 采用实测法确定。具体方法是,每次灌水前后在典型地块取土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计算出该次灌水的实际净灌水定额,将全生育期历次灌水的净灌水定额累加起来即可。 有效降水量是指能保持在田间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那部分降水量,为总降水量与地表 径流量、深层渗漏量之差值。降雨的有效性取决于降水强度、土壤质地、植被覆盖情况 等。统计分析时,可参照有关资料。地下水补给量与地下水理深、土壤质地、作物种类 有关,可参照有关资料确定。

B.0.7 效益费用比应按公式(B7)计算。

((1+i)n -1 (B-C)

R=─────── ─────── (B7) i(1+i)n K

式中 (在(1+i)n 和i(1+i)n 中,(1+i)n为(1+i)的n次方) R--效益费用比;

B--节水灌溉工程多年平均增产值,元/a;

C--节水灌溉工程多年平均运行费,元/a;

K--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元;

n--节水灌溉工程使用年限,a;

i--资金年利率,%。

【类 别】: 节水灌溉、灌溉、节水

【附 录】:

【附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题 名】: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副 题 名】:

【起草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主编

【标 准 号】:SL207-98

【代替标准】:

【颁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

【发布日期】:1998-04-04发布

【实施日期】:1998-05-01实施

【标准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批准文号】:水科技[1998]127号

【批准文件】: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利 部

关于批准发布《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的通知

水科技[1998]127号

根据部1997年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农村水利司主持,以农村

水利司、农田灌溉研究所为主编单位制定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

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本标准自1998年5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

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

【全 文】:

1 总 则

1.0.l~1.0.3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列世界109位。为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树立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灌溉是用水大户,

是节水的重点。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水危机的加剧,节水灌溉事业受到党

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新中国成立至今尚没有一个统

一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标准,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全国各地都在发展节水灌溉,

急需制定相关规范。为从宏观上指导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统一节水灌溉的技术要

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使新建、扩建或改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

施工及验收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特制定本规范。

1.0.4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必须严把设计、施工质量关,使

用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为此,规定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

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应有水利工程安装许可证,材料设备应通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

合格。

1.0.5 工程是基础,管理是关键。鉴于不少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必须强调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

1.0.6 我国已颁布的与节水灌溉有关的规范和标准,有:《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喷灌工程技术规范》、《微灌工程技术规范》、《低压管 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泵站技术规范》、《农用机井技 术规范》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也应符合这些规范和标

准的规定。

2 工 程 规 划

2.0.1 规划设计前除应调查收集水源、气象、地形、作物等资料,还应收集当地或 条件类似地区的灌溉试验资料以及能源、设备状况,社会经济状况与农村发展规划 等基本资料。

2.0.2 节水灌溉工程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技术措施之一,因此进行节水灌 溉工程总体规划时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与农村发展规划 相协调,避免工程建设的盲目性。

2.0.3 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和产出受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和 社会经济状况、水土资源特点千差万别,规划时必须进行方案比较。在确定采用何 种节水灌溉形式时,不能盲目照搬异地的做法和经验,一定要因地制宜,以便取得 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4 参照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2.1.3作出的规定。

2.0.5 参照《喷灌工程设计手册》和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1.5作出的规

定。

2.0.6 灌溉与排水密不可分。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会导致灌区发生涝渍盐碱灾害; 灌溉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及居民点也密切关联,应统筹兼顾作出技术和经济 上有利于全局的合理设计。

3 灌 溉 水 源

3.0.1~3.0.3 节水灌溉应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避 免产生负面影响。灌溉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回归水及经过净化的 污废水。合理开发利用是指采用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机井测试改造,回归水、 微咸水利用,污废水净化,雨水集蓄等方法,对自然状态下的水进行控制和改造, 为灌溉提供可靠水源。采取上述措施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用污水作灌溉水源时, 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

3.0.4 参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495-1997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

3.5作出的规定。

4 灌 溉 用 水 量

4.0.1 节水灌溉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节约用水,但不能以降低产量为代价。据调查, 国内运行正常的节水灌溉工程,在相同产量水平情况下,平水年比建设节水灌溉工 程之前可节水20%以上。

4.0.2 广西、山东、浙江等地生产实践证明,在土壤、品种、施肥、栽培、耕作技 术及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水稻采用"薄、浅、湿、晒"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能

充分满足需水要求,改善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调节田间小气候,创造良好 的生长发育环境,从而达到节水增产之目的。这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易为群众 掌握,应大力推广。

4.0.3 作物灌溉制度试验研究表明: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并不呈线性关系,随着单 产的增加,单位体积水量产生的干物质呈下降趋势,即越是接近最高产量,水分的 生产效率越低。因此不能单纯强调高产或单纯强调高水分生产率,而应在高产、优 质前提下获得高的水分生产率,以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

4.0.4我国西北、华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对农业生产举足轻重,有水就有收 成,无水则欠收或绝收。实践证明,这些地方在水分对作物产量形成最敏感的时期 进行灌溉,其他时期少灌或不灌,能使有限的水发挥最大效益。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5.0.1 渠道输水损失包括渗漏、蒸发损失和泄水、退水损失,故渠系水利用系数既 反映了输配水工程质量,也反映了水源调度及渠系管理水平。考虑到不同类型灌区 渠道规模、渠系组成、输配水工程质量及管理水平有较大差异,参照《灌溉排水工 程设计规范》3.1.11,分别规定了不同规模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

5.0.2 根据对我国现有灌区的水稻田及水浇地田间水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参照《灌 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分别规定了水稻田及水浇地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值。

5.0.3~5.0.4 根据国外先进水平和我国现状,按照本规范5.0.2和5.0.3的取值范围,

给出了不同类型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要求值,喷灌区不应低于0.85是针对风速小 于3.4m/s而言的,附录B公式(B4)中的井灌水利用系数是指井水就地利用的情

况。全面达到这一个水平,可使我国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体由现在的0.45提高到0.6

以上。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来

6.0.1 渠道防渗是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有效手段。渠道防渗率越高,渠系水利用 系数也越高。没有测定渠系水利用系数的灌区可用相应的渠道防渗率来表示渠系水 利用程度。根据对部分灌区资料分析并经概化处理,提出了不同类型灌区的渠道防 渗率规定值。并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提出了有关技术要求。

6.0.2 根据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省经验,并参照SL/T153-95《低压管道输

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2.4.5、2.4.6和2.4.7的规定提出了田间固定管道用量、支管

间距、给水拴间距等技术要求。

6.0.3 参照GBJ85-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3.0.7、3.0.9和3.0.10的规定,提出了

喷灌均匀度、喷灌强度、雾化指标等技术要求,并根据不同类型系统的特点和我国 实际运用状况,分别作出了技术规定。

6.0.4 参照SL103-95《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2.5、3.0.3的规定,提出水质净化、微

灌强度和配套等技术要求,并根据对河南、甘肃、宁夏等省(区)移动式滴灌工程 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对毛管用量作了规定。

6.0.5 水稻灌区格田化,旱作物灌溉平整土地、采用短畦、窄畦、短沟,有利于保 证灌溉质量和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参考国内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格田、畦田和 灌水沟尺寸的取值范围。

6.0.6 东北地区春季玉米播种时经常出现严重干旱,影响出苗,种子出苗后一般能 赶上雨季,正常年份降雨基本满足后期生长需要,因此保证出全苗、壮苗成为生产 中的关键一环。吉林、黑龙江省的经验表明,只要水源和设备有保证,采取注水灌 就能取得良好效果,据此规定了水源控制面积和对设备供水的要求。

6.0.7 参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495-1997《甘肃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标准》 制定。

6.0.8 膜上灌是我国新疆地区群众在地膜栽培基础上发明的一种节水灌溉措施,其 灌溉均匀系数是节水增产的主要技术要素。根据新疆有关试验资料,对灌溉均匀系 数作了规定。

6.0.9 地面移动软管灌溉俗称"小白龙"、"小黑龙",在北方井灌区应用较多。当前

主要问题是水源无保证,机、泵、管配套不合理,软管长度过长等。根据华北、东 北地区运用情况的经验总结,对上述几方面作了要求。

7 效 益

7.0.1 节水灌溉的效益体现在许多方面,除经济效益外,还有社会效益及改善劳动

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等综合效益。

7.0.2 节水灌溉的最终目的是节水增产。作物产量的形成是多种技术综合作用的结 果,必须强调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应与耕作栽培等农艺措施相结合,做到既节水 又增产,发挥最大效益。

7.0.3 水分生产率是集中反映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耕作栽 培等农业措施产生的节水效果。目前世界上以色列的水分生产率最高,每立方米水 可生产2.32kg粮食,我国平均不足1kg。由于水分生产率不宜在生产条件差异较大 和单产悬殊的情况下进行比较,根据农田灌溉研究所对我国主要农作物需水量资料 整编成果的分析和参考已建节水灌溉工程有关产量资料,要求节水灌溉后作物产量 和水分生产率都应有所提高。

7.0.4 没有效益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节水灌溉也不例外。节水灌溉项目的投入 产出(或效益费用比)能直观反映出其可行性。效益费用比的极限值为1,国外要 求大于2,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既考虑增产、增收,又有利于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规定该值应大于1.2。

8 节 水 灌 溉 面 积

8.0.1~8.0.3 为便于国家有关部门宏观把握全国节水灌溉事业的现状,对其发展进 行科学决策,必须准确统计节水灌溉面积。考虑到我国各地目前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推广应用的实际情况,可分两个层次对节水灌溉进行统计:第一个层次为节水灌溉 措施面积;第二个层次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类 别】:节水灌溉、灌溉、节水

【附 录】:

【附 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节水灌溉实施计划方案

*********村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案

1、综述 1.1 项目背景 1.1.1项目的实施背景 本项目为**********地村节水工程实施案。 ******地村位于****************。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人均纯收入5000元/人。 本次设计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建设形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由于该区处于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少,干旱成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东地村基础设施薄弱,井的出水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灌水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水资源浪费重,对当地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改善灌溉条件,建设适宜当地生产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是当务之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东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村现有井因建设年限较长,井深不足,不同程度的存在出水量重不足。机泵露天放置无任防护措施,风吹雨淋致使机泵老化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灌水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据调查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6,水资源浪费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用水也将加大,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将进一步尖锐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现实。 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效连片节水工程,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才能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及水资源现状,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改善当地灌溉条件,减少地下水开采,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灌溉技术与当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式极不相称。发展节水灌溉,使先进科学的灌水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 就项目区农田灌溉现状而言,即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浪费有限的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总之,发展节水灌溉是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和谐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效连片节水灌溉工程的兴建是非常必要的。 1.2 项目概述 1.2.1 建设容及规模 ********村节水工程实施案,设计在东地村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0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0929618.html,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 作者:刘祥诺李爱莲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18期 摘要: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主要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步行式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等,和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节水效能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水资源和当地环境。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 1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注意的事项分析 1.1 分析在无坝取水中的注意问题 根据现实情况建设为有建闸和不建闸两种,如果建设不建闸的引水口,那么在发生洪水的情况下,就不能有效的控制水的流量,进而导致渠道和其他设施被洪水冲走,淹没大量的农田,针对这一危险的情况,一定要考虑好建设建闸飞控制方案。引水角通常是指在进水闸的中心线和河道水流方向之间产生的夹角,一般都会设计成锐角,基本是在30°~45°范围,这样可以保证水流的平稳性,而且这样的引水效果也是最好的,同时还减少了水流对引水口下唇的冲蚀。如果水位非常低,没有条件进行自流灌溉引水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河道上修建堑水建筑物,或者是低坝、节制闸等,以此来提高水位,对水资源进行存储,合理的调整水位高低,可以使用引水自流灌溉的方式进行灌溉。 1.2 有效控制输水过程中造成的水量浪费 在长时间的农田水利灌溉发展中,主要使用挖土成渠的灌溉方式,直接将水输送到农田中,如果管理不到位,或者使用的管道设备存在质量问题,输送的水量会有一定的蒸发和渗漏,流失大量的灌溉用水,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一般每年植物生长时所需水量为4,000亿m3,但是在所有输送水量中利用在农田灌溉中的只有50%~60%,针对这一情况,一定要对输水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采取有效方案进行节水,例如对水泵、管道进行检查,不能出现漏水、渗流问题,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整体灌溉的效率。 1.3 对水渠进行防渗处理 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可以利用挖掘的水渠进行水资源的输送,为了保证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一定要合理选择渠道的防渗材料,现浇混凝土护面、浆砌块石、混凝土预制面、干砌块石

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我国却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仍还很低,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水分生产效率不足1 ㎏∕m3,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灌溉管理自动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主要局限于节水灌溉工程措施的推广和应用,而高效农业和精细农业要求必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将输配水、灌水技术和降雨、蒸发、土壤墒情、作物需水规律等方面统一考虑,做到降水、灌溉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联合调用,实现按需、按时、按量自动供水。因此,必须采用遥感、遥测等新技术监测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情况,对灌溉用水进行动态监测预报,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自动化、节约化、动态管理。而本文就是对不同土壤的湿度进行监控,并按照作物对土壤湿度的要求进行适时、适量灌水,所设计系统的核心是单片机和PC机构成的控制部分,主要对土壤湿度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灌溉控制技术及设备系统的硬件、软件编程各个部分进行实现。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的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的将单片机和PC机整合在系统中。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进几年有关基于单片机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的文献期刊。

张金波、胡钢、张学武、李致金、柯小干(2003)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介绍了以组态软件为开发平台,利用继电器输出模块,数字量输入模块等设备开发了农田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在农田节水灌溉实际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孙威、毛罕平、左志宇、伍德林(2007)在《基于单片机的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器的设计》中以单片机为核心,研制了一种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器;介绍了系统总体结构、单片机系统主机电路、数据采集处理电路、I/O口的扩展电路、通信接口等以及软件的设计. 王晓健(2010)在《单片机模糊控制节水灌溉系统设计》中介绍了灌溉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芯片,设计了一套节水灌溉控制系统,并对其决策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 张兵、袁寿其、成立、杨春明(2004)在《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中论述了一种自动化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外部连线及其使用功能.系统控制器以与8051完全兼容的GMS90L51单片机为核心,采用计算机分布式管理;系统有传感器自动闭环控制、手动/半手动控制、微机超控等多种工作方式;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灌溉,具有排水警示、实时时钟、历史数据查询、数据上传及双向通信等功能. 张兵、袁寿其、成立(2003)在《节水灌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趋势》中论述了自动化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自动化技术在灌溉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一些新技术,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在节水灌溉控制中的应用,并对节水灌溉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朱张青、曹成茂(2001)在《多用途节水灌溉控制系统研制》中介绍了一种以单片机控制为核心,能适用于多种农作物的节水灌溉控制系统. 苏崇峰、陈进昌、刘祥金、王永兰(2002)在《节水灌溉自动控制及管理系统研究》从节水灌溉控制与水费管理两个方面介绍了本系统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控制过程;对节水灌溉的控制以及计算机、PLC、数字水表、数据采集都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弊端. 吴维雄(2004)在《试论计算机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中介绍了随着精确农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节水灌溉中增加了精确灌溉的内容.通过计算机控制实施相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目次 1综合说明 2 项目区概况 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和布局 4. 工程管理 5、施工组织设计 6、水土保持设计 7、环境保护设计 8、节能设计 9投资概算及筹资方案 10预期效益 11 附图 附加说明(包括总则)

1 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1.2 项目区现状 简述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包括项目的位置等。 1.3 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简述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工程设计方案,总工期。 1.4 工程管理 简述项目建设的组织形式和建后的管护机制。 1.5 建设费用及资金筹措方案 简要说明高效节水工程总投资,投资构成,筹资方案。 1.6 预期效益 简要说明高效节水工程建后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水文气象 重点介绍项目区降雨、气温、蒸发、风向风速和日照等水文气象要素。 2.1.3 地形、地貌 2.1.4土壤及作物种植情况 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土壤土质、作物种类和种植间距。 2.1.5 水资源 重点介绍项目区现状水源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受益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2.2.2 农业生产水平 2.2.3 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

2.2.4 水利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2.3 项目区水利设施现状 2.3.1 水源工程现状 水源工程包括水库(湖泊)、堰坝、山塘、河流等。 2.3.2 灌溉工程设施现状 说明项目区灌溉工程设施现状,应包括工程类型、规模、分布及完好程度等。 2.3.3 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说明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4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现状自然灾害、农业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明目实施的必要性。 3 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和布局 3.1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主要包括: (1)规划的文本及相关的审批依据; (2)中央及省针对现行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补助的有关文件; (3)相关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根据项目类型选用相应规范); ①《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②《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③《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085-2007;④《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2010;⑤《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等 3.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标准 (1)灌溉设计保证率 喷灌、微灌各类作物采用85~95%,低压管道灌溉采用75%。 (2)灌溉水利用系数 低压管道区、喷灌区不应低于0.80;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

水利灌溉中的有效节水措施

水利灌溉中的有效节水措施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科学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水利灌溉模式分析 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蓄水保墒耕作技术、适雨种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栽培技术、秸秆覆盖或地膜覆盖保墒技术、化学药剂抗早保墒与保水剂应用技术、限额灌溉及节水抗早作物品种选育技术等。节水管理技术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制度,作到计划用水,优化配水,合理征收水费。 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占水量的50%~60%,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按防渗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有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渠道防渗技术的节水特点是: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 2、喷灌技术

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动力机、水泵、管道等)把水加,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进行灌溉。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工程、动力机、水泵、各种管道、喷头及控制设备等。喷灌系统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固定式喷灌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者都定不动,或者除喷头外,其它部分固定不动;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除喷和装有喷头的支管可在地面移动外,其余部分固定不动,管片与水栓连接;移动式喷灌系统除水源(塘、井、道等)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 二、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力度小,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也仅局限用于经济作物,只是作为示范工程,有待于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推广。二是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权关系不明,管理职责不清,政事企不分,监督激励机制缺乏,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三是受经济利益影响,水资源相对充足地方的农民对搞节水灌溉积极性不高。四是资金投入不够,已建灌溉工程维护资金不足、老化失修,灌溉面积及灌溉效益逐年衰减和降低,新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特别是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规模。五是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设备不配套,标准化、系列化程度差,维修服务跟不上。很多工程设备因质量问题或维护维修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工程使用寿命短,损坏率高等,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是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持续高效高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水资源较为丰富,占世界总量的6%,但是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的现状,实际上人均水量较为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节水灌溉;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政府也逐步加大了在节水灌溉技术方面的投资,目的是尽快实现全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近年来,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较多的漏洞,极大的影响了其推广与普及的进程。因此,完善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是目前的工作重点,以期通过有限的灌溉水资源消耗总量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 根据我国政府出台的关于农村水利建设相关规划中明确指出,截止2015年年底,确保1.5亿亩农田实行节水灌溉技术普及;截止2020年年底,保证6.5亿亩农田全面实行节水灌溉技术普及。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保证。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广大地区进行推广使用。下面主要通过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现状与节水灌溉农艺技术现状进行主要说明。 1.1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现状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目的是通过降低输水管道在输送过程中造成的水量损失,损失的方式主要是水量蒸发和渗漏导致。为了保证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必须保证节水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 1.1.1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的防渗工程主要考虑的是施工材料的防渗漏性能好坏、成本高低与施工难度大小。只有保证渠道的透水性或者通过建立防渗漏隔层,才能有效保证输水渠道不会发生渗漏等情况,对节水技术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1.1.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63180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c10929618.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631805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82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an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现状 世界淡水资源日益紧缺,而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淡水资源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的安全威胁。要破解耕地面积有限、淡水资源紧缺和世界粮食需求上涨之间的难题,发展节水灌溉成为关键。节水灌溉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当前世界各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实行节水灌溉工程后,可以减少灌溉过程中劳动力配置,滴灌通过局部湿润灌溉,田间土壤疏松,通透气性良好,易溶性肥料、植物生长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农业而言,水利是命脉。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全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5.6%,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左右,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0%,是所有用水分类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然而由于工业与城镇生活用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就要求农业用水必须实现负增长。为此,国家在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农业,从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入手,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什么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即通过各种工程手段,减少输配水过程中跑水和漏水损失以及田间灌水过程中深层渗漏损失,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 常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有哪些? (1)喷灌技术:喷灌是利用自然水头落差或机械加压把灌溉水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田间,利用喷洒器(喷头)将水喷射到空中,并使水分散成细小水滴后均匀地洒落在田间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

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同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相比,它具有适应性强、节水、节地、省电、省工、灌水均匀、有利于实现灌溉自动化等优点。 喷灌 (2)微灌技术:微灌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表面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微灌是一种现代化、精细高效的节水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和渗灌等,是用水效率最高的节水技术之一。与地面灌和喷灌相比,它是局部灌溉,具有省水节能、灌水均匀、适应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微灌缺点在于系统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灌水器易堵塞等。

(技术规范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CWSnet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 前言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 定方法 条文说明 前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

章40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 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 1 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村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

1、综述 1.1 项目背景 1.1.1项目的实施背景 本项目为**********地村节水工程实施方案。 ******地村位于****************。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人均纯收入5000元/人。 本次设计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建设形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由于该区处于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少,干旱成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东地村基础设施薄弱,井的出水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灌水方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水资源浪费严重,对当地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改善灌溉条件,建设适宜当地生产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是当务之急。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东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村现有井因建设年限较长,井深不足,不同程度的存在出水量严重不足。机泵露天放置无任何防护措施,风吹雨淋致使机泵老化严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灌水方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据调查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6,水资源浪费严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用水也将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将进一步尖锐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现

实。 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效连片节水工程,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才能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及水资源现状,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改善当地灌溉条件,减少地下水开采,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灌溉技术与当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极不相称。发展节水灌溉,使先进科学的灌水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 就项目区农田灌溉现状而言,即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浪费有限的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总之,发展节水灌溉是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和谐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效连片节水灌溉工程的兴建是非常必要的。 1.2 项目概述 1.2.1 建设内容及规模 ********村节水工程实施方案,设计在东地村新建节水灌溉面积

节水灌溉技术标书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正本) 日期:2009年2月27日

目录 一.施工方案与平面布置 1.施工方案………………………………………………1—8 2.平面布置 (8) 二.施工计划 1.施工进度计划配置..........................................9—11 2.劳动力计划配置.............................................11—12 3.材料供应计划配置 (12) 4.主要施工设备配置……………………………………13—15 三.工程保障措施 1.工程质量保证措施..........................................16—19 2.安全生产保证措施..........................................20—23 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3—24 4.环境保护保证措施..........................................24—25 四.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分析与解决措施...............25—26 附表A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1) B区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2)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3)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4)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5)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06)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施工进度计划表………(一)、(二)

一.施工方案与平面布置 1.施工方案 1.1施工准备 1.1.1熟悉项目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现场及周围环境的勘察 认真阅读招标文件中与该项目相关的设计任务书、设计图 纸、工程投资预算、施工进度要求、工程质量标准等,以便了 解本工程的总体概况、工程特点、关键技术和设备,明确工程 的重点和难点,为组织施工做好准备工作。 施工现场踏勘。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掌握现场的 具体情况和条件,以便为施工现场布置、铺筑临时施工道路、 修建临时施工用房等作出整体规划。了解施工现场附近的主要 道路干线和现场水源状况,以便为通电、通水作出安排,为后 勤及工程材料的运输保障供给作出统筹安排。 1.1.2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研究施工条件、选择施工方案,对工程施工全过程实施组织和管理的关键步骤。包含以下内容:施工条件分析、施工导流、主体工程、施工交通运输、施工设施与临时建设工程、施工总布置、施工进度、主要技术及供应计划。 1.1.3施工现场准备工作 施工现场主要工作有: 通电、通水、通车及平整场地。确保施工及工作人员的用水、用电需求,确保施工所需物资安全畅通到达,并能在工程现场有序摆放。 1.2施工测量方案 1.2.1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 1.2.1.1根据施工总平面图对灌溉系统中各主、支管网布置的 坐标、基线、基点相关数据及相对标高参照点,用经纬仪、水 准仪进行网点的测设。 1.2.1.2施工网的测量应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程序进行。 1.2.1.3施工测量控制网点的布设,应满足灌溉系统中各主、 支管网布置的定位放样和技术监督要求,并与总平面图相配合,

节水灌溉技术知识汇总

节水灌溉技术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水的总储量的(0.3%)。2.多雨带气候十分湿润,其年降水量超过(1600mm)。 3.半湿润带气候半湿润半干旱,其年降水量(400~800mm).4.半干旱带气候干燥,其年降水量少于(200~400mm) 5.干旱带为我国最干燥的荒漠区,其年降水量少于(200mm).6.我国目前灌溉水的利用率很低,平均约为(0.4左右). 7.(渠道防渗)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8.(管道输水)效率高、占地少,灌溉渠系管道化已成为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 9.(喷、微灌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灌水技术。 10.(地面灌水)方法仍是当即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方法。。11.采用渠道防渗措施,渗漏损失可减少(70%~90%) 12.(土料防渗)能就地取材,造价低,施工简便,但抗冻和耐久性较差。 13.(水泥土防渗)具有造价低,施工较简易等优点,但抗冻性较差。14.(砌石防渗)抗冻和抗冲性能好,施工简易,耐久性强,但一般防渗能力较难保证,需劳动力多。 15.(混泥土防渗)其优点是防渗效果好,使用年限长。 16.(混泥土防渗)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渠道防渗方法。

17.管道输水减少了渠道渗漏损失,一般可节省能耗(20%~25%左右)。 18.管材和附属设施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约占总投资的(70%~80%)。 19.塑料硬管在管灌中得到广泛应用,埋在地下寿命可达(20年以上)。 20.目前灌区移动式管道输水中所用管材主要是(塑料软管)。21.地面灌溉的田间水利用系数只有(0.6~0.7)。 22.沟灌一般要比畦灌节省水量(30%左右)。 23.喷灌灌水均匀度可达(80%~90%)。 24.喷灌比地面沟、畦灌溉省水(30%~50%) 25.在相同条件下,喷灌所需劳动力仅为地面灌溉的(1/5)26.一般要求喷灌时喷洒均匀系数在(0.8以上)。 27.适用于分散的小地块,特别是山区丘陵的复杂地形的轻小型喷灌机组是(手台式轻型机组)。 28.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质,特别是平原地区的小块地的轻、小型喷灌机组是(手推式小型机组)。 29.适用于中、小型面积的不同作物、不同土质的地区的轻小型喷灌机组是(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小型机组)。 30.不能灌溉高秆作物,适应地形坡度和土壤的能力较差的小型喷灌机组是(滚移式喷灌机) 31.(双悬臂式喷灌机),适应地形坡度的能力小。

滴灌施肥技术综述

滴灌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灌溉施肥是指肥料随同灌溉水进入田间的过程,是施肥和灌溉技术相结合的一项新技术,是精确施肥与精确灌溉相结合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滴灌随水施肥的原理、优点、国内外灌溉施肥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一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等。 关键词: 滴灌施肥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Fertigation with Drip Irrigation Techniques Overview Abstract: Fertilizer along with drip irrigation is the process of Fertilizer entering to the field with water , a new technology of combination with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 ,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with a precise and accurate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drip irrigation with water fertilization, benefits, domestic irrigation and fertilization techniques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our prospect and existing problems. Keywords:Drip irrigation; Fertigation ;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一方面需要继续提高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又需防止因化肥施用量过高和施用方式不当而引起的环境污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综合调控土壤-作物系统中水分、养分等的运移、贮存、转化以及相应的生态效应,以达到增加产量、节约水肥资源、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化肥在世界农业生产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估计,世界农作物增产的30%~60%来自化肥。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化肥利用率低,肥料生产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在施用化肥总量中,氮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约为60%左右。我国氮肥利用率为30%~50%,其中水稻平均为33%~38%,麦类作物为28%~41%,国外一般氮肥利用率为50%~60%,50%左右的氮素从各个环节损失掉。因此,合理施用氮肥对于农业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合理有效地施用化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国内外农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有效经验。 仅从施肥来看,传统的施肥方法就有撒施、集中施(包括穴施、沟施、环状及放射施等)、分层施用、叶面施用等,以上施肥方法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但结果都不太理想。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其相结合的灌溉施肥技术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关注。灌溉施肥是定量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及维持适宜水分和养分浓度的有效方法[1]。美国的微灌面积从1981 年的185000hm2 , 增加到1995 年的1000000hm2 , 约占总灌溉面积的5 %[2 ]。而在以色列微灌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75~80 %[3 ]。我国的滴灌技术已由干旱地区向半干旱地区延伸, 从单一的节水向施肥、调温、植保、改善作物生长环境的综合增产措施发展[4 ] 。灌溉施肥能够改善水分和养分管理, 具有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潜在能力, 减少水分和养分渗漏,降低总需水量[2 ,5 ] , 减轻施肥对环境的污染[6 ]。 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滴灌随水施肥的原理、优点、国内外灌溉施肥技术方面的研究进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 术(总1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国大多数农田是“靠天吃饭”,全国的农田受旱面积约4亿亩,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面临着用水短缺的制约,干旱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受害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农业又是用水大户,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节水潜力很大,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利用率,用较少的水生产较多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增效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常用的节水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滴灌、微喷、渗灌)、膜下灌等技术。不同的灌溉技术,其节水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滴灌和地下灌溉方式节水效果较好;微喷次之;而地面漫灌最浪费水;喷灌则界于微喷和地面漫灌之间。 一、渠道防渗:渠道防渗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技术措施、工程措施防止渠道内的水发生渗漏损失,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增加水的利用率,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三合土护面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塑料薄膜防渗等。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农田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二、喷灌:喷灌是通过管道、喷头等机械部件将有压力的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水滴均匀地降落到地面的一种灌溉方式。一般的粮、棉、油、蔬菜及果树等作物都可以采用喷灌来进行浇灌,喷灌还可以结合喷洒农药和液肥,是一种较理想的灌溉方法。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灌水方式,已被广泛采用。喷灌的特点:采用喷灌技术能达到节水、增产、省工、降低劳动强度等明显效果。喷灌的节水效果显着,水的利用率可达80%;大大减少了田间渠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工作量,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投劳;由于取消了田间水渠及畦埂,增加了播种面积,因此可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同时,喷灌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如夏季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冬季或早春的喷灌作业能防止低温冻害和霜冻。此外,还可以利用喷灌水对作物叶面的冲洗作用,能消尘除害,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三、微灌:微灌技术又分为滴灌、微喷灌、渗灌等多种方式。它是以少量的水湿润作物的根区附近的部分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溉技术,其特点是能够准确的控制水量,把水分直接地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去。微灌还可结合灌水施入可溶性的肥料溶液到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微灌特别是在经济作物,如果树、花卉、食用菌、温室大棚等蔬菜作物的生产中,应用效益十分突出。微灌具有以下优点:(1)高效省水。微灌系统全部由管道输水,因此损失少,灌水时只湿润作物根部附近的部分土壤,灌水量小,灌水均匀度可达80~90%,水的利用率高。(2)节能。微灌比喷灌的工作压力低、耗能少。(3)增产。微灌能适时适量地向作物根系附近灌水,供肥,有的还可调节棵间的温度和湿度,不会造成土壤的板结,为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实现高产和稳产,提高产品质量。(4)省工、省力。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节省人工,降低成本。(5)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微灌的灌水速度可快,可慢,因此对粘土和沙土都适合,可以进行间隙灌溉,这样可使作物的根系经常保持合适的水分,又不会产生深层的渗漏。 1、滴灌: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滴头或滴灌管带上的小孔一滴一滴均匀慢慢地滴出来,滴在作物的根系附近进行局部灌溉,工作压力和滴头的流量小。滴灌是一种用水经济、省工、省力的灌溉方法,特别适用于缺少水源的干旱山区及沙地,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0%以上,滴灌可用在各种经济作物上,特别是在温室大棚内应用效果最好。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另外由于流量较小、运行时间长,在需水量较大的蔬菜作物中应用不方便。 2、微喷灌:微喷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微灌形式,将水从微喷头或微喷带中喷洒成微小的水滴进行灌溉的方法,既有喷灌与滴灌技术之长处,又克服了两者之弊病,兼具喷灌不易堵塞和滴灌耗水少的优点。由于微喷头出流孔大,工作压力虽然和滴灌差不多,但它的流速快,减少了堵塞的可能性,出流量大,喷洒一定面积,因此每亩的用材比滴灌少,节约了亩投资。主要应用于果树、经济作物、花卉、草坪、温室大棚等灌溉。它比一般喷灌更省水,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可结合施用化肥,提高肥效。但微喷灌会增加空气湿度,对一些容易因空气湿度大而产生病害作物,不能使用微喷灌;在空气干燥,风力大的地区使用微喷灌因蒸发漂移损失较大,一般也不选用。 3、渗灌:渗灌是将滴头和安装滴头的末极管道埋在地表下20~30厘米的土壤中进行灌溉的一种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灌水时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小、节水效果好,设备埋在地下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水流通过渗灌管上的毛细管渗出,由于渗灌能减少土壤表面蒸发,从技术上来讲,是用水量很省的一种微灌技术,但目前使用起来,渗灌管常埋于地下,由于作物根系有向水性,渗灌管经常遭受堵塞问题困扰。三、膜上灌、膜下灌: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着,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1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2.0.3节水灌溉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环境评价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 2.0.4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hm2、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hm2的节水灌溉工程,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工程可合为一个(设计)阶段进行。 2.0.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概算书及工程布置图。灌溉面积在333hm2(含)以上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2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2.0.6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以及居民点的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 3灌溉水源 3.0.1节水灌溉工程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发挥灌溉水源的最大效益。 3.0.2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