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设计期末复习选择题

结构抗震设计期末复习选择题
结构抗震设计期末复习选择题

1、按产生地震的原因分类,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分类的是()?

[A]火山地震[B]陷落地震[C]构造地震[D]诱发地震

2、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的结构不包括()?

[A]单层工业厂房[B]水塔[C]加油站单层网架[D]多层框架结构

3、不是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是()?

[A]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B]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C]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D]基于性能设计

4、不是底部剪力法使用条件的是()?

[A]高度45m [B]以剪切变形为主[C]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D]第一振型起控制作用的建筑

5、地震系数k与下列因素有关()?

[A]地震基本烈度[B]场地卓越周期[C]场地土类别[D]结构基本周期

6、场地特征周期Tg与下列因素有关()?

[A]地震烈度[B]建筑物等级[C]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大小

7、多层砖房抗侧力墙体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

[A]与楼盖刚度无关

[B]与楼盖刚度有关

[C]仅与墙体刚度有关

[D]仅与墙体质量有关

8、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可用于()?

[A]4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

[B]自振周期T1很长(T1>4s)的高层建筑

[C]垂直方向质量、刚度分布均匀的多层建筑

[D]平面上质量、刚度有较大偏心的多高层建筑

9、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时,薄弱层的位置为()?

[A]最顶层[B]中间楼层[C]第二层[D] 底层

10、不属于抗震概念设计的是()?

[A]正确合理地进行选址[B]结构总体布置[C]承载力验算[D]平面几何形状确定

11、地球由三层不同的物质组成,下列接近地壳的厚度的是()?

[A]30km [B]700km [C]2900km [D]3500km

12、按产生地震的原因分类,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的是()?

[A]火山地震[B]陷落地震[C]构造地震[D]诱发地震

13、纵波、横波和面波(L波)之间的波速关系为()?

[A]VP > VS > VL [B]VS > VP > VL [C]VL > VP > VS [D]VP > VL> VS

14、实际地震烈度与下列何种因素无关()?

[A]震级[B]离震中的距离[C]震源深度[D] 城市大小

15、设防烈度为7度,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按什么要求进行设计()?

[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8度考虑

[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7度考虑

[C]地震作用按8度确定,抗震措施按7度采用

[D]地震作用按7度确定,抗震措施按8度采用

16、不是建筑结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是()?

[A]小震不坏[B]中震可修[C]大震不倒[D]性能设计

17、动力系数与下列因素无关()?

[A]地震基本烈度[B]场地卓越周期[C]结构阻尼[D]结构基本周期

19、场地特征周期Tg与下列何种因素无关()?

[A]地震烈度[B]震级及震中距[C]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类别

20、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

[A]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

[B]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

[C]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D]可按规范各有关规定对上述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

21、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不可用于()?

[A]一般的多层砖房等砌体结构[B] 内框架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

[C] 单层空旷房屋、单层工业厂房

[D] 多层框架结构等大于40m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规则房屋

22、按产生地震的原因分类,在工程抗震设计中仅考虑的一分类是()?

[A]火山地震[B]陷落地震[C]构造地震[D]诱发地震

23、地震反应不包括()?

[A]结构的内力[B]结构的变形[C]结构的加速度[D]结构的惯性力

24、设防烈度为8度,丙类建筑抗震设计应按要求进行设计()?

[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8度考虑

[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9度考虑

[C]地震作用按8度确定,抗震措施按9度采用

[D]地震作用按9度确定,抗震措施按8度采用

25、木楼盖、木屋盖等柔性楼、屋盖建筑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分配()?

[A]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

[B]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

[C]可取上述两种分配结果的平均值

[D]可按规范各有关规定对上述分配结果作适当调整

26、建筑体型选择不宜选择()?

[A]平面形状规则[B]侧向刚度均匀[C]楼层承载力连续均匀[D]建筑形状较为新颖,但较复杂

27、从抗震角度考虑,场地选择时应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考虑不利地形的影响[B]考虑工程地质情况

[C]考虑水文条件情况[D]考虑距离交通线路较近的地点

28、关于地基土的液化,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A]饱和的砂土比饱和的粉土更不容易液化

[B]地震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液化

[C]土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容易液化

[D]地下水位越深,越不容易液化

29、对某地区产生的地震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震级大的远震对刚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

[B]震级大的远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

[C]震级小的近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

[D]震级大的远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小

30、地震反应谱不包括()?

[A]位移反应谱[B]相对速度反应谱[C]绝对速度反应谱[D]绝对加速度反应谱

31、建筑体型不规则的建筑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A]结构计算[B]内力调整[C]抗震构造措施[D]改变建筑造型

32、不属于防震缝的宽度影响因素的为()?

[A]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B]建筑平面尺寸[C]建筑高度[D]结构类型

最新16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汇总

16 非结构构件抗 震设 计规定

第十六讲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戴国莹 抗震设计中的非结构构件通常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固定于建筑结构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建筑非结构构件指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面和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与建筑使用功能有关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一、抗震设防目标 非结构的抗震设计所涉及的设计领域较多,一般由相应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建筑设备专业等有关工种的设计人员分别完成。目前已有玻璃幕墙、电梯等的设计规程,一些相关专业的设计标准也将陆续编制和发布。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主要规定了主体结构体系设计中与非结构有关的要求。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要与主体结构体系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协调,容许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但不得危及生命。其抗震设防分类,各国的抗震规范、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新规范将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来表征,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高要求时,外观可能损坏而不影响使用功能和防火能力,安全玻璃可能裂缝; 中等要求时,使用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很快恢复,耐火时间减少1/4,强化玻璃破碎, 其它玻璃无下落; 一般要求,多数构件基本处于原位,但系统可能损坏,需修理才能恢复功能,耐火时间明显降低,容许玻璃破碎下落。 二、基本计算要求 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规定中,有60%规定了要对非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行计算,而仅 有28%对非结构的构造做出规定。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JII89)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棚等)的抗震计算做了规定。新规范明确结构体系计算时如何计入非结构的影响,以及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方法。 1.非结构对结构整体计算的影响 在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时,与非结构有关的规定是: 1)结构体系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2)对柔性连接的建筑构件,可不计入其刚度对结构体系的影响;对嵌入抗侧力构件平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试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

最新16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汇总

16非结构构件抗震设 计规定

第十六讲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戴国莹 抗震设计中的非结构构件通常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固定于建筑结构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建筑非结构构件指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面和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与建筑使用功能有关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一、抗震设防目标 非结构的抗震设计所涉及的设计领域较多,一般由相应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建筑设备专业等有关工种的设计人员分别完成。目前已有玻璃幕墙、电梯等的设计规程,一些相关专业的设计标准也将陆续编制和发布。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主要规定了主体结构体系设计中与非结构有关的要求。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要与主体结构体系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协调,容许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但不得危及生命。其抗震设防分类,各国的抗震规范、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新规范将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来表征,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高要求时,外观可能损坏而不影响使用功能和防火能力,安全玻璃可能裂缝; 中等要求时,使用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很快恢复,耐火时间减少1/4,强化玻璃破碎,其它玻璃无下落; 一般要求,多数构件基本处于原位,但系统可能损坏,需修理才能恢复功能,耐火时间明显降低,容许玻璃破碎下落。 二、基本计算要求 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规定中,有60%规定了要对非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行计算,而仅有28%对非结构的构造做出规定。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Jll89)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棚等)的抗震计算做了规定。新规范明确结构体系计算时如何计入非结构的影响,以及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方法。 1.非结构对结构整体计算的影响 在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时,与非结构有关的规定是: 1)结构体系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2)对柔性连接的建筑构件,可不计入其刚度对结构体系的影响;对嵌入抗侧力构件平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第十六讲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定 戴国莹 抗震设计中的非结构构件通常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固定于建筑结构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支架。建筑非结构构件指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附着于楼面和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与建筑使用功能有关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一、抗震设防目标 非结构的抗震设计所涉及的设计领域较多,一般由相应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建筑设备专业等有关工种的设计人员分别完成。目前已有玻璃幕墙、电梯等的设计规程,一些相关专业的设计标准也将陆续编制和发布。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主要规定了主体结构体系设计中与非结构有关的要求。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要与主体结构体系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相协调,容许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略大于主体结构,但不得危及生命。其抗震设防分类,各国的抗震规范、标准有不同的规定,我国新规范将采用不同的计算系数和抗震措施来表征,把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要求,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高要求时,外观可能损坏而不影响使用功能和防火能力,安全玻璃可能裂缝; 中等要求时,使用功能基本正常或可很快恢复,耐火时间减少1/4,强化玻璃破碎,其它玻璃无下落; 一般要求,多数构件基本处于原位,但系统可能损坏,需修理才能恢复功能,耐火时间明显降低,容许玻璃破碎下落。 二、基本计算要求 世界各国的抗震规范、规定中,有60%规定了要对非结构的地震作用进行计算,而仅有28%对非结构的构造做出规定。 我国现行抗震规范(GBJll89)主要对出屋面女儿墙、长悬臂附属构件(雨棚等)的抗震计算做了规定。新规范明确结构体系计算时如何计入非结构的影响,以及非结构构件地震作用的基本计算方法。 1.非结构对结构整体计算的影响 在结构体系抗震计算时,与非结构有关的规定是: 1)结构体系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2)对柔性连接的建筑构件,可不计入其刚度对结构体系的影响;对嵌入抗侧力构件平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复习思考题答案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答: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爆炸地震、诱发地震。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 答:地震引起的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波动能),这就是地震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特点:体波中,纵波周期短,振幅小,速度快,产生颠簸,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横波周期长,振幅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产生摇晃。 面波振幅大,周期长,只能在地表附近传播,能量大,破坏大,产生颠簸摇晃。故面波的危害最大。 什么是震级什么是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三种烈度如何确定 答:震级是表征一次地震大小或强弱的等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 烈度:表示某一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或者说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确定方法:当设计基准期为五十年时,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这就是第一水准的烈度。

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确定方法: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 的地震烈度,为第二水准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确定方法: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 的地震烈度。确定方法:它所产生的烈度在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2%,作为第三水准烈度。 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相差度,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1度。 简述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的划分及其关系。 答:当设计基准期为五十年时,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这就是第一水准的烈度。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 的地震烈度,为第二水准烈度。烈度在50年内的超越概率为2%,作为第三水准烈度。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相差度,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1度。 何谓“抗震概念设计” “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定义: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的过程。内容: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避开不利和危险地段。2、合理进行建筑平立面布置(规则、对称、均匀)。3、选择合理结构体系包

2021年非结构构件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问题

2021年非结构构件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问题 由于非结构构件不属于主体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很容易被忽视,使用中在地震作用下是很容易破坏的构件,它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在5.12的汶川地震中,有许多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首先倒塌伤人、砸坏设备、破坏主体结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设计和施工经历,浅谈一下非结构构件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能够引起注意。 1非结构构件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非结构构件,是指一般不属于主体结构的构件,具体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两大类。其中建筑非结构构件又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高低跨封墙等),第二类为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第三类为非结构墙体(如,内隔墙、围护墙、框架填充墙等)。 2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①设计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技术上忽视。有些设计人员总认为非结构构件并非主体结构构件,因而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或者认为该地区只是抗震设防区域并非抗震设计区域,只做简单的构造处理即可,不用进行抗震设计。并未按规范要求将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进行可靠连接(规范强调“可靠连接”)。②少数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低,不能完全理解规范的构造及计算等相关要求,出现设计失误。 3采取的措施 ①针对设计人员思想方面要加强认识,应将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

构在重要性方面同等对待,设计时必须满足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不能含糊。②针对设计人员水平低问题,则要加强对规范学习和掌握,尤其要理解规范强制性条文内容,在设计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4各类非结构构件在抗震设计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我们对非结构构件的抗震问题要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针对非结构构件的具体类型,采取据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采取加强非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和细化非结构构件节点的细部设计。第一类为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高低跨封墙等构件。主要抗震问题是防止倒塌,采取的措施是加强非结构构件的整体性,并使之与主体结构可靠锚固连接。第二类为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主要抗震问题是防止脱落和装饰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同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对重要的贴面和装饰,也可采用柔性连接,既使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大变形,也不致将贴面和装饰损坏。第三类为非结构墙体,如内隔墙、围护墙、框架填充墙等。根据材料的不同和同主体结构的连接条件,它们可能对主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①减小主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的地震作用。②改变主体结构的侧向刚度分布,从而改变地震作用在各结构构件之间的内力分布状态。③处理不好,会引起主体结构的破坏,如局部高度的填充墙形成短柱,地震时发生柱的脆性破坏。第四类为附属机电设备及支架等,这些设备通过支架与建筑物连接,要求设备的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并与建筑物应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使设备在遭遇设

浅谈非结构构件设计

浅谈非结构构件设计 摘要:本文对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两类非结构构件进行设计,阐述基本计算要求和基本抗震措施,总结设计经验,尽量避免和减少震害。 关键词:非结构构件;建筑非结构构件;建筑附属机电设备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designs on the building non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subsidiar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these two kinds of non structural components, elaborates the basic computational requirements and seismic measures, and summarizes the design experience, to avoid and reduce the vibration damage. [ Key words ] non structural components ;building non structural components; building subsidiar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前言 我们对非结构构件的抗震问题要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针对非结构构件的具体类型,采取据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采取加强非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和细化非结构构件节点的细部设计。由于非结构构件不属于主体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很容易被忽视,使用中在地震作用下是很容易破坏的构件,它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在5.12的汶川地震中,有许多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首先倒塌伤人、砸坏设备、破坏主体结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设计和施工经历,浅谈一下非结构构件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能够引起注意。 1.非结构构件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非结构构件,是指一般不属于主体结构的构件,具体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两大类。其中建筑非结构构件又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高低跨封墙等),第二类为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第三类为非结构墙体(如,内隔墙、围护墙、框架填充墙等)。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为现代建筑使用功能服务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通信设备,管道设备,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公用天线等。 2.设计基本计算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时,应计入非结构构件的影响。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除了自身质量产生的惯性力外,还有支座间相对位移产生的附加作用,二者同时组合计算。非结构构件因支承点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可按该构件在位移方向的刚度乘以规定的支承点相对位移计算。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按结构构件的有关规定计算;幕墙需计算地震作用效应与风荷载效应的组合;容器类应计设备运转时的温度、工作压力等产生的作用效应。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条文 前言 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 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删除) 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

标准》GB 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 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规范2001年版3.1.1条~3.1.3条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用,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对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建筑的要求,作了局部的调整。 3.3.5山区建筑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山区建筑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边坡应避免深挖高填,坡高大且稳定性差的边坡应采用后仰放坡或分阶放坡。 2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其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 [修订说明]: 本条是新增的,针对山区房屋选址和地基基础设计,提出明确的抗震要求。 3.4.1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对建筑方案的各种不规则性,分别给出处理对策,以提高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协调性。 3.5.4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2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纵向受力钢筋与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先于构件破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 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 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延性越好,抗震越好.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构造措施和耗能手段来增强结构与构件的延性,提高抗震性能。 第2章场地与地基 1、场地土的固有周期和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有何区别和联系? ;由于地震动的周期成分很多,而仅与场地固有周期T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的放大,因此场地固有周期T也将是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称之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2、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震作用下只考虑地基土的弹性变形而不考虑永久变形。地震作用仅是附加于原有静荷载上的一种动力作用,并且作用时间短,只能使土层产生弹性变形而来不及发生永久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下的地基变形要比相同静荷载下的地基变形小得多。因此,从地基变形的角度来说,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承载力要比静荷载下的静承载力大。另外这是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3、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全解

第一章绪论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深浅: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 –300km),深源地震(>300km)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各种地震波各自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 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如何?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是一种弹性波,分为体波(地球内部传播)、面波(地球表面传播)。 体波:分为纵波(p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特点是:周期短,振幅小;影响: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橫波(s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影响: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分为洛夫波(L波):传播时将质点在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作蛇形运动。影响: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横波>面波 橫波、面波:地面震动猛烈、破坏作用大。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地面振动减弱、破坏作用逐渐减轻。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什么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和基本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50年),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就是指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什么是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 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什么是地震、地震作用、震源、震中距、烈度、震级、震中? 地震: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辐射地震波的部位。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确定。地震强度由震级和烈度来反映。 地震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后引起后果的一种标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一样,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题及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天然地震主要有(构造地震)与(火山地震)。 2、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坡)最快,(面波)次之,(横波)最慢。 3、地震动的三要素:(地震动的峰值);(持续时间);(频率)。 4、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 5、结构的三个动力特性是:()()()。 6、4.求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方法有()()()。 7、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 8、柱轴压比的定义公式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非结构构件的存在,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 2、场地类比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 3、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状态。() 4、地震动振幅越大,地震反应谱值越大。() 5、当结构周期较长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地震作用影响不能忽略。() 6、多遇地震下的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倒塌。() 7、砌体房屋震害,刚性屋盖是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 8、柱的轴力越大,柱的延性越差。() 9、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暗梁。() 10、排架结构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单质点体系取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 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 4、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是什么? 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抗震规范”中,“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方法”是什么? 2.多层砌体房屋在抗震设计中,结构的选型与布置宜遵守哪些原则?

非结构构件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问题

非结构构件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问题 由于非结构构件不属于主体结构,在设计和施工中很容易被忽视,使用中在地震作用下是很容易破坏的构件,它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如,在5.12的汶川地震中,有许多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首先倒塌伤人、 砸坏设备、破坏主体结构,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笔者根据多年的设计和施工经历,浅谈一下非结构构件在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能够引起注意。 1非结构构件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非结构构件,是指一般不属于主体结构的构件,具体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两大类。其中建筑非结构构件又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高低跨封墙等),第二类为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第三类为非结构 墙体(如,内隔墙、围护墙、框架填充墙等)。 2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①设计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技术上忽视。有些设计人员总认为非结构构件并非主体结构构件,因而不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性,或者认为该地区只是抗震设防区域并非抗震设计区域,只做简单的构造处理即可,不用进行抗震设计。并未按规范要求将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进行可靠连接(规范强调“可靠连接”)。②少数设计人员技术水平低,不能完全理解规范的构造及计算等相关要求,出现设计失误。

3采取的措施 ①针对设计人员思想方面要加强认识,应将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在重要性方面同等对待,设计时必须满足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不能含糊。②针对设计人员水平低问题,则要加强对规范学习和掌握,尤其要理解规范强制性条文内容,在设计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4各类非结构构件在抗震设计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我们对非结构构件的抗震问题要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针对非结构构件的具体类型,采取据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采取加强非结构构件的安全性措施,进一步加强和细化非结构构件节点的细部设计。第一类为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高低跨封墙等构件。主要抗震问题是防止倒塌,采取的措施是加强非结构构件的整体性,并使之与主体结构可靠锚固连接。第二类为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主要抗震问题是防止脱落和装饰的破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同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对重要的贴面和装饰,也可采用柔性连接,既使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大变形,也不致将贴面和装饰损坏。第三类为非结构墙体,如内隔墙、围护墙、框架填充墙等。根据材料的不同和同主体结构的连接条件,它们可能对主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①减小主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的地震作用。②改变主体结构的侧向刚度分布,从而改变地震作用在各结构构件之间的内力分布状态。③处理不好,会引起主体结构的破坏,如局部高度的填充墙形成短柱,地震时发生柱的脆性破坏。第四类为附属机电设备及支架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3.1 建筑结构中,设置连接幕墙、围护墙、隔墙、女儿墙、雨篷、商标、广告牌、顶篷支架、大型储物架等建筑非结构构件的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建筑非结构构件传给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 13.3.2 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自身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 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采用砌体墙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 2 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应避免使结构形成刚度和强度分布上的突变;当围护墙非对称均匀布置时,应考虑质量和刚度的差异对主体结构抗震不利的影响。 3 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8、9度时应具有满足层间变位的变形能力,与悬挑构件相连接时,尚应具有满足节点转动引起的竖向变形的能力。 4 外墙板的连接件应具有足够的延性和适当的转动能力,宜满足在设防地震下主体结构层间变形的要求。 5 砌体女儿墙在人流出入口和通道处应与主体结构锚固;非出入口无锚固的女儿墙高度,6~8度时不宜超过0.5m,9度时应有锚固。防震缝处女儿墙应留有足够的宽度,缝两侧的自由端应予以加强。 13.3.3 多层砌体结构中,非承重墙体等建筑非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后砌的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6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500mm;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墙,墙顶尚应与楼板或梁拉结,独立墙肢端部及大门洞边宜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 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当墙体被削弱时,应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或出屋面的烟囱。 3 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13.3.4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填充墙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 2 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 3 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设2Φ6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度时应全长贯通。 4 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5 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13.3.5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围护墙和隔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厂房的围护墙宜采用轻质墙板或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砌体围护墙应采用外贴式并与柱可靠拉结;外侧柱距为12m时应采用轻质墙板或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