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他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教学过程】

一、“睁眼看世界”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我们不妨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做一个历史的再现。

据你所知说说明清时期:

大臣见到皇帝该怎样?

一位商人经商积累了资金,他将会投资于什么?

一位商人想远涉重洋去英国贸易,可能吗?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当时中国“最有见识”的知识分子了解世界吗?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史料。

道光二十年,英国人已经出兵,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个奏折:

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问:林则徐当时对英国的看法正确吗?

答:非常可笑。

林则徐尚且如此,更多传统守旧的中国官员对西方的认识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呢?

乾隆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史实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鸦片战争前,中国闭目塞听,对世界一无所知。

工业革命的大潮让西方人对地大物博的中国极感兴趣,但闭关自守的政策使西方国家无法实现其获得原料和市场的愿望,于是鸦片输入到了中国,它使中国人意志消沉,战斗力削弱,且白银大量外流,于是禁烟便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作为禁烟钦差大臣的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你认为能说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史实。

答: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②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林则徐的举动,最先冲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后来林则徐被贬,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请说说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这本书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请学生回答:P49

1854年(咸丰四年),日本翻刻了《海国图志》(60卷本),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给日本思想界增添了无限活力。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奉之为“宝鉴”。日本面临着重蹈中国鸦片战争覆辙的危险,各界深感不安。《海国图志》所着力宣传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恰于此时传入日本,正好适合了日本人民改变本国命运的心态,遂掀起轰轰烈烈的“攘夷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与《海国图志》有极深的思想渊源,这一点中日两国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问:林则徐、魏源眼里的西方长技是什么?

答:坚船利炮;军事科技;技术;器物……

很可惜的是,他们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如李鸿章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综上,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

答: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全面。

当长期闭目塞听的中国人睁开眼睛看清世界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世界是:中国的制度是先进的,西方的技术是先进的。所以睡眼腥松的中国人面前的世界是模糊的。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的,是否可以全盘否认?你觉得他们的主张有何地位?

答:……

你觉得林则徐等人学习西方必须冲破哪些障碍?

答:传统守旧观念;胆量;智慧(放眼世界,关注现实,承认不足);……

温家宝总理以林则徐诗句作为工作态度的追求:“我心里总默念着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态度。”

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

问: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答: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二、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9、50页,了解他们的主要主张。

(1)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的重要著作,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把孔子奉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问: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答: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问:作为立志要改革的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答: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2)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梁启超《变法通议》问:这则材料反映了梁启超的什么主张?

答: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变法维新,才是中国的出路,才能救亡图存。

既然“变”是公理,对中国来说,又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否则将无以图存,那么从哪里入手,变法的根本又是什么?梁启超说: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问:梁启超说的“变官制”指的是什么?

答:改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3)谭嗣同

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之时,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1899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墓前华表上对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4)严复

严复被称为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翻译了《天演论》。《天演论》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问:严复把它翻译到中国来,用意何在?

答: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顺应“天演”的规律,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著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说说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p50最后一段

当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没有使中国走出苦海,那么另外一个广东人又走向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被国共两党奉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

三、走向共和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受其大哥孙眉资助到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毕业后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但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初步形成。

1.民主共和国方案提出: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众政府”的主张。

2.民主共和国方案的确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建立民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原因:革命派极力主张实现“民主共和”;改良派主张维新改良。

(2)阵地:他们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

(3)内容: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影响:论战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也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初步实现。

四、总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向西方学习的史实,请同学们列表归纳。

阶级代表思想主张特点

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

夷”

学习技术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

实行君主立宪

学习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推翻封建政府实现民主共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